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伦理学论文

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

2015-07-18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但重物质轻亲情,重子女轻老人的现象不断涌现,特别是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农村家庭,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孝道美德逐步弱化,农村孝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代际间沟通缺失
  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生存,挣更多的收入不断地涌向城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固定生活模式被打破,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观念受到冲击,家居养老观念被改变。青壮年农民远离父母,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许多老人独立生活,承担着家里边很少的农田的耕作,自己得不到照顾和关心,反而还不得不替外出打工的子女照顾孙辈。代际间的相互沟通缺失,精神上的孝敬慰藉缺失,时间一久,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差距拉大,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困难。很多子女除了给老人很少的生活费用以外,很少问寒问暖,体贴关爱,节假日甚至连个电话似乎都忘了给老人打。
  二、贫富差距加大
  当前农村贫富差距加大,农村子女在孝敬老人上的做法也很不相同。物质条件较富裕的家庭的老人生活无忧,闲暇时可以到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活动活动,但绝大部分的农村老人需要忙于田间地头,为自己挣取一定的生活费。在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中给老人的生活费也不尽相同。少数子女甚至忘恩负义,不尽赡养孝道义务。有的“弃老”,认为年老的父母没有用了,是自己的“负担“。有的兄弟姐妹互相埋怨,推卸责任,造成老人的生活费用无着落。有的人甚至埋怨父母未能创造出财富,使家底贫,不能过上富裕日子。有的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医治,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而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又不能得到子女的精心照顾,以致早早去世。
  三、孝文化观念
  许多人重视子女的教育、生活、健康等,却忽视对老人的孝敬,存在着”孝老不足,爱幼有余“,或“幼不敬老”的现象。老人成了弱势群体。平时不孝敬老人,等老人死了,却大摆筵席,吹吹打打,又唱又跳,“白事当喜事办”,好不热闹,并以此证明自己孝敬老人。如能把那些用于讲排场的钱用于孝敬还健在的老人多好!
  四、家庭结构
  兄弟姐妹多,有可能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反而造成老人生活无着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一对独生子女小夫妻要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责任的确太大,这些老人如果都健健康康的倒还好,若有生病的,则这对独生子女小夫妻就很难忙过来。这当然也就影响尽“孝”的质量。
  五、评价缺失影响孝道文化进步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一家一户“单干”,使得农民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减少,相互监督和奖、惩、褒、贬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失去了群众性的评价,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道别人无法得知。另外,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就是某人不孝敬老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自己不孝敬老人,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农村中还存在着传统孝敬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思想的影响,比如老人活的时候不怎么孝顺,死后则相互攀比,大操大办;多子多福,传承“香火”,非要生男孩,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等消极现象,比比皆是。
  面对以上农村孝道文化的观点、思想、做法等,我觉得政府应重视并加强农村孝文化建设,扫除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旧思想,塑造新型的孝道观念。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解决新问题,大力弘扬孝道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把农村孝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任务来抓,使农村孝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建议几条做法如下:
  1、做好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增强人们正确的孝道观念,让人们懂得为何要尽孝道和怎样孝敬老人。宣传途径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板报、橱窗、电子荧屏、广播等多种舆论工具,认真宣传遵循孝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发人们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的自觉性,逐渐明确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意义,形成群众性的尊老爱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做好典型宣传,进行“敬老先进单位”、“敬老好人”、“好儿媳”、“好公婆”、“爱心妈妈“等评比活动,让典型人物成为群众身边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活教材,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和榜样力量的作用。从学校开始抓起,要求学校经常进行尊敬师长,敬老爱老教育,从小就进行孝道孝德孝行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孝文化知识”种子“,使得优秀的孝文化能代代相传。作为父母更要言传身教,因为你孝敬父母、老人,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孝敬你;你若不孝敬父母、老人,你的孩子也许就会向你学习,也不会孝敬你。
  2、加强孝道文化建设
  在学校开展孝道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和谐理念下的孝文化的传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目前许多学生存在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比如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为此就需要采取一些方式,比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读孝文化知识教育读本,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责任,回报社会,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尊敬师长,进老爱老助老。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孝文化的熏陶。让每个家庭成为行孝的主要实践场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场所。要让每个家庭成员懂得敬老爱老的重要性,人人要有孝心,要身体力行,为老人着想,为老人服务,为老人提供一个精神舒畅的家庭环境。乡镇、村、居委会要设立老年委,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孝道教育与培养,节假日看望拜访老人,关心老人;设法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身体有疾病的老人;进行各种孝文化评选活动,挖掘孝文化典型,建立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并能把敬老,养老,爱老助老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3、敬老爱老落到实处
  目前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子女赡养。各个家庭贫富不同,各个子女的素质不同,所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但我觉得各个 地方应制定政策,确定当地的最低生活质量标准,要求子女们应该让老人最少能达到最低的生活质量标准。让老人们有个最低的生活质量标准的法律保障,也让子女们知道最低的孝敬老人的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经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确保老年人生活不出问题。如果“老有所养”了,子女们也就能大胆地干自己的事业了。加强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让老年人吃、住、穿、行无忧的同时,还能有良好的愉快的精神生活。建立社会养老机构,比如大力加强社会福利院建设,让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有去处;子女没时间但又能供得起费用的老人能安心在福利院或社会养老机构里生活;孤寡老人能在福利院或养老机构安度晚年;那些喜欢过集体养老生活的老人们也能到福利院或养老机构愉快生活。社会养老机构不仅有国家政府来提供,私人、企业等社会机关也可建立和经营“养老院”,“老人之家”等福利事业。政府、个人、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敬老养老爱老助老一定能落到实处。人人都会变老。我国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并且很快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们人人应该学会敬老爱老,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念。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着几千年的敬老爱老方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将再一次复兴,我们不仅要发扬光大传统的孝文化,更应丰富现代的孝文化,让老年人的生活有法律保障,让我们的孝敬有法律依据,有尺度来衡量。加强农村孝文化建设,使农村孝文化建设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人有仁爱之心,感恩之心;人人孝敬父母;人人热爱祖国,报效国家,那么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汤池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