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伦理学论文

思政专业“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2023-12-08 1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伦理学”是一门融知识性、思想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通过建构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期末考试方式及命题形式,推进知识性考核、能力性考核和思想性考核的融合,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效果及反思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还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效应和责任,除了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还应该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从知识、能力、思想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伦理学课程实施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倫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融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伦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知识性考核为主,未能在考核环节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例如:过程性考核权重较小,仅占30%,考核项设置缺乏梯度,考核评价标准及依据较粗放,主要是通过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的平均分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难以准确而全面地体现和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思想道德素养;期末考试作为结果性考核,权重过大,且一直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方法陈旧,命题设计倾向于知识性考试,以标准化答案考试为主,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等考查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题占卷面分数的70%左右,辨析、案例分析题等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价值判断和思想情感的题目仅占30%左右,这种考核模式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痕迹,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不能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评价和导向作用。


  为了提高课程考核的效度,实现“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以加大过程性考核为着力点,以改变期末考试方式为试点,探索“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方法,推进知识性考核、能力性考核和思想性考核的融合。


  2“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意见,我们先是在思政2018级进行了课程考核权重的调整,初步建立了过程性考核的体系,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做了前期铺垫。2020年春季学期,在思政2019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了课程考核方案,对本课程的考核体系、评价方式、考试形式及命题设计等进行了系列改革,把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含量、思想素质与实践能力。


  2.1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过程性考核体系,把过程性考核权重从2018级的40%上调为50%,进一步明确过程性考核的目标、环节、内容以及各项评分标准。过程性考核的具体环节包括课堂表现(包括考勤、提问、讨论、辩论、随堂测试等)、小组学习活动(包括新闻速递、情景剧表演、PPT或小视频制作等)、调研报告或小论文、读书笔记、观后感、阶段性测试等。过程性考核的每个环节分别设置一定的权重,其中,课堂表现占10%,小组学习占10%,调研报告或小论文10%,读书笔记10%,观后感5%,阶段性测试5%,根据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来综合评定其平时成绩,对学生的知识含量、学习能力、思想价值情感进行综合考量。


  2.2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知识、能力、思想考核并重,课程评价更重视平时成绩。对于过程性考核的小组学习成果分享,如PPT展示、小视频制作、情景剧表演等,我们采取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线上评价设置组内互评20%+组间互评30%+教师评价50%的权重,以真实和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线下评价由各小组选派代表组成评委,与任课教师一起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现场打分,评分权重为学生评价40%+教师评价60%,对各组的学习成果从知识的运用、设计形式、思想内容以及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思想素质。


  2.3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改变过去一考定音的考试方式,平时每一节课有5-7题的随堂小考,期中有阶段性测试,期末有结果性考试。期末考试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采取闭卷+开卷的形式,在规定的答题时间内分两个部分进行,前一部分是闭卷,后一部分是开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闭卷考试由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等构成,占总成绩60%,开卷考试模拟申论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给定材料进行综合阐述,字数在1000左右,占总成绩40%。在开卷部分中,实行有限开卷,学生独立完成答题,可以翻阅课本、笔记和其他参考资料进行答题,但不准互相交流和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网搜索答案。


  2.4考试命题设计改革


  在期末闭卷试题中减去了填空题、名词解释这类记忆性的题目,保留选择题、简答题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权重占卷面分数的40%-50%,增加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小论文写作这类综合题的权重,占卷面分数的50%-60%,考查学生运用伦理学知识分析、论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命题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案例分析题和综合阐述题上,在案例分析题的设计中,结合时代选取案例素材,打破限定性问题,精心设定问题的切入点。如AB两套试卷我们分别选取了“公交让座引发的道德绑架论”和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作为案例素材,前者要求学生对有关公交车让座的道德争议的看法,并分析说明其中所体现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后者要求学生从不同道德角度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启示。开卷的综合阐述题,AB两套试卷分别选取了北大教授钱理群关于“精致利己主义”的描述和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概述作为命题素材,前者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大学生中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后者要求学生分析电影里存在的道德冲突及如何解决这些道德冲突,并分别从动机、手段及效果等方面对主人公贩卖假药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案例分析和综合阐述题融知识性、思想性、能力性考核为一体,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道德素养、伦理意识和价值取向。案例分析题和综合阐述题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答案具有非标准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及反思


  3.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效果


  “伦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从试点到落实,历时一年,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3.1.1考核目标明确,考核体系趋于完善,较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隨堂测试、阶段性测试和期末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小组活动考核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公正精神;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以及期末开卷综合阐述题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考核了学生的求实精神和学术诚信意识。考核方式的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知识性考核,强化了能力考核,融入了思想性考核,全面地考量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伦理学”课程的育人效应。课程结课后,我们对思政19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出58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认可率达到92.73%,94.5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加深了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理解,提高了理性分析能力,81.82%的学生认为拓展了思维,学习了新的思考与探索方式,83.64%的学生认为丰富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89.09%的学生认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了道德素质。


  3.1.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由知而能的转化


  平时过程性考核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及参考文献,撰写读书笔记;观看教学电影,撰写观后感;观察调研社会焦点热点现象,撰写课程小论文和调研报告。通过写作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主题讨论及辩论,提升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PPT或小视频制作以及情景剧表演,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点评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问卷调查,87.27%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理性分析能力,64.45%的学生认为增强了沟通合作能力,63.6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61.8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思维创新能力,58.1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写作能力,47.2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探究能力。


  3.1.3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道德现象,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在19级的考核改革中,我们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了15次主题讨论、2次课堂辩论,以现实社会道德及伦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诸如“海因茨偷药的对与错”、“公交让座是美德还是道德绑架?”、“安乐死是痛苦的解脱还是人伦的漏洞?”、“人肉搜索的伦理冲突”、“艾滋免疫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伦理反思”、“从女教师高铁堵门看私德、师德与公德的碰撞”、“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中西伦理精神的差异”、“范源庆虐猫事件的道德反思”、“熊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伦理学原理分析探究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现代社会道德价值与道德关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观察、道德选择与道德实践能力。


  3.1.4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方式的改革的目的在于以改促教,以改促学。为了有效地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主题讨论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补充了教学视频、章节练习和课外阅读资料供学生自学。一堂课理论讲授+案例分析20-30分钟,主题讨论10-20分钟,构建互动型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们设计了多种小组课堂活动,如小组新闻播报、小组情景剧表演,小组自制PPT和小视频,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经调查反馈,94.1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形式给了他们思考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加深了对伦理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批判思维能力。96.54%的学生对于新闻播报、情景剧表演、辩论、视频制作等小组活动比较感兴趣,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了更多的分享和学习的机会,获得了合作学习的体验和成就感。


  3.2“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较全面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进行了考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2.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增强


  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惰性,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知识储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写作能力欠缺,如过程性考核中的观后感、读书笔记、课程小论文完成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低阶学习层面,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分析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说理分析。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过程性考核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期末开卷考试耗时耗力,从而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抵触情绪,带着应付任务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成效不高。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学情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针对学生的能力短板,加强训练和引导,疏通学生的心理症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大一的学生专业积淀不足,缺乏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法训练,理论探究的能力较弱。从平时的过程性考核的小论文的完成情况来看,约34.48%的学生没有掌握课程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对论题理解不够准确,参考资料阅读量小,缺乏理论分析及论证能力,所完成的小论文达不到学术研究的要求;从期末终结性考核开卷部分的综合阐述题的完成情况来看,经过平时的训练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答题受限于参考资料里的观点,盲从认同,简单照搬,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基于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把科研中的新成果和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加强对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指导和训练,课程论文考核采取笔试加答辩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探究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


  3.2.3过程性考核的测试形式有待完善


  在改革实践中,过程性考核中的随堂测试和阶段性测试采取的是线上测试,以选择、填空、判断等客观题为主,题型单一,难度较小,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测试和训练不足。从期末闭卷考试的答题情况也能看出,学生对于识记性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而对于运用型的辨析题则不能很好地分析和说理。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可采取线上测试和线下测试相结合的形式,增加案例分析、辨析题等主观题的测试和训练,促使学生进行高阶性学习,提高和培养学生归因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4期末考试的方式及试题质量有待改进


  期末考试我们采用了闭卷+开卷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考试形式的新颖度不够,挑战度不强,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另外,开卷试题的指向过于具体,限定了学生的立论空间。今后在教改的持续推进中,可借鉴结构化考试的形式,打破原有的考试框架,增加口试、面试等方式,使考试方式更加灵活和多元化。既可考查学生个人读、写、说的能力,也可考查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多开发综合型试题,增加开卷考试的题型及题量,增加非标准答案考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容量、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


  3.2.5思想性考核的方法有待改变


  在伦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思想性考核主要是由授课教师通过考勤、学习态度、各项作业及答卷里的思想观点来考核评价,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方式还较粗放,评价依据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思想及日常行为表现缺乏全方位考查。今后的改革中应加强与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及道德实践的状况,把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情况,遵守学校纪律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的情况纳入思想性考核,通过同学之间互评、班干部评价、辅导员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等多种渠道,给出一个客观真实的德行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发挥并凸显“伦理学”课程的育人功效和价值引领功能,把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课程考核的高度、深度、温度和效度的统一,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持续推进,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实效性,丰富考试的形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核方式改革为牵引,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加强课程題库和案例库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