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了伦理学界对于环境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着重对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作出了探讨,目的使人们快速、方便的对于环境伦理学有所了解。
1、环境伦理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环境伦理学又叫生态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但对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则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概括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施韦泽提出,他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但包含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第二种观点是我国伦理学学者刘湘溶提出,他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但不包含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第三种观点是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提出他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道德关系。
2、环境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环境伦理学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和美国的科学家利奥波德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的,自环境伦理学提出至今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是孕育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时期,欧洲开始了工业文明的步伐,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开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方一些工业城市的出现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在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空气中的大量污物、煤灰和烟雾。因此引起了一些具有敏锐和有长远眼光的思想家开始质疑人类主宰自然的观念和思想,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而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则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2.2 第二阶段是创立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大战,这两次大战不仅严重的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破坏了交战区的自然环境,而且加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西方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在此阶段就出现了有专门论述环境伦理的著作,例如:1923年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出版的《文化和伦理》主要阐述敬畏生命的伦理。
2.3 第三阶段是系统发展阶段。从20世纪中叶至今,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爆炸,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普遍实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人们深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经济、技术、文化的层面去检讨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导致西方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在此阶段《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伦理学与动物》等国际学术期刊相继创立,并形成了专门的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每期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3.环境伦理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环境伦理学以环境伦理原则和环境伦理规范作为其主要的内容,两者作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处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关系(包含人与人的道德关系)时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环境伦理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生态公正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1生态公正的原则。生态公正就是要使不同区域的人、当代人、后代人都获得其应有的东西。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
代内公正:指当代人再利用资源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作补偿即强调公平的享有地球,把大自然看做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共同承担起保护它的责任和义务。代内公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强调公平,当自由与公平发生冲突时,优先选择公平的道德原则。第二,缩小南北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环境受益和责任分担上的差别。”①在现有的伦理资源里,罗尔斯的正义论比较符合这两条标准,可以为代内正义原则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代际公正指人类在世代更替的过程中对利益的满足要保持公正和合乎正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当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但是由于代际公正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例如:事实不确定即未来人类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不确定,我们生活在现在,未来后代的生活环境会怎样?科技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这些都不确定,就为未来人担心和思考是不是过于杞人忧天。价值观的不确定。现代人认为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但未来人是不是和我们拥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不确定的。
3.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挪威首相布伦兰特夫人在1987年领导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会议上发表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来的,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久的发展。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它要求确立人类永久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的顺利发展,文明的世代传递创造条件,全面发展。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不近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精神生活也应得到发展。二是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自然、社会也应得到发展。
可持续发展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二、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4.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
围绕自然界是否有不依赖于人类的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它拥有的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自然界有无持续存在的权利、怎样界定这种新的权利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
4.1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具备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道德关怀的资格,作为自然物是没有理性的,因此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的义务,自然物不拥有道德地位。自然存在物的价值是人的主观情感投射的产物,因此在它满足了人的需要或兴趣时才具有意义,因此他们认为人保护自然的义务根据仍然是人的利益,人们所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是人对人间接义务的承担。
4.2 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他们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珍视人类生命的生存权利。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不是高贵的物种,不应当从人类的立场出发思考环境问题,试图从公允、没有物种偏好的立场来建构自己的环境伦理理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伦理关怀的对象由人向外扩展,认为一个存在物,只要它具有感觉(动物解放论),或者是一个生命体(动物权利论),或是生命的目的中心(生物中心论),或是大地共同体的成员(大地伦理学),或是生态自我的一部分(深层生态学),或是具有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论),那么他就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因此,人类保护环境的根据不仅仅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从表面上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但其实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两者的争论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两者的争论,促使人类理性的进行自我定位,努力探寻并走向一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或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张俊菊 来源:金田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