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伦理学论文

中国伦理学研究

2016-05-27 14: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相关合集:伦理学论文

相关热搜: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伦理学与生活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在一些片面的价值观的弓丨导之下,人类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从而导致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枯竭、草场退化、土地侵蚀和荒漠化、海洋污染、星际空间的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活,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威胁地球上生命生存等,毋庸质疑,环境伦理的产生是需要和可能的。该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70年代获得定位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工作中,要求坚持和落实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落实到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等具体行动上,又要从环境伦理学角度落实到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去。从而也促进了对环境论理学的深人研究。

  

  一、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及范畴

  

  1.研究对象

  

  环境伦理学是伦理学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关于它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者主要存在三种观点:⑴研究的不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⑵研究的伦理学的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一自然”共同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化为目标,并从而制定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⑶研究对象表面上看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实质仍然是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是被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徐嵩龄等学者则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意义上的人类道德行为规则两大主题。其中,环境价值观主要属理论研究领域,如西方的各种人类中心主义,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等。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规则,两者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不同的环境价值观下面可以存在某些共同的环境道德行为规则。环境价值观之间的层次性以及相应的环境伦理规则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有机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环境伦理体系。.这一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恰当的环境伦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范畴方面

  

  中国环境伦理研究者把环境伦理研究的范畴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研究。实际上,这两大关系是互为中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正确指导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为有效的理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环境价值观问题,环境价值观属于理论研究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伦理关系”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人类以外的任何自然物都不具备充当伦理主体和伦理客体的资格,都不可能与人结成伦理关系。环境伦理学上所讲的“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体之间的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对自然存在伦理关系;而最后一种观点不仅认为人对自然存在伦理关系,并且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从属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所以,人类应该扩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人类范围,站在更大范围的自然的立场(包括人类在内)考虑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原则,这种伦理应该是生态中心的一切生物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对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作为公平和正义问题来研究。近年来,许多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者提出在恢复、维护、发展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用道德的手段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观点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中夹杂着一些环境利己主义观念,存在着一种“生态帝国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道德批评,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利和义务,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践进行了伦理辩护。可见,我国许多学者不仅注重和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学术价值,而且将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利的结合起来,切身实践了环境伦理的公平、公义的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人类中心论、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道德依据,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即使是在理论上占优势,且在发达国家中广有号召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是。因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在努力争取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时,却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当他们强调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却把人们的视线从贫困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上转移出去。鉴于此,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因为它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态度,吸取了两者的积极成分,避免了二者的缺陷,又超越了两派的纷争,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它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融合了各个学派的基本点或共同点,把它实际应用到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上。

  

环境伦理学

  1.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公平与和谐。公平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也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代际公平;和谐则是指全球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好当代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伦理学相互关系的纽带,也即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原则贯穿于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全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将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将传统的征服自然转变为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精髓。

  

  2.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实践意义

  

  环境伦理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就是要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寻求价值论的依据,改造传统的不合时宜的道德观,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并且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实践意义所在。具体来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以起到启蒙教育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它也能起到理论先导作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集中各学派共同的、精华的部分而形成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资源理论、经济理论、法制理论、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建立和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先导。同时它还起到道德规范作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思想也非常富有弹性,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被持续”的内容做伸展性的解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从而使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理论上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待相互磨合;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难以用某种单一的理论模式覆盖所有情况。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在长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且获得提高。

  

  但像刘长明等学者认为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自身的残缺,可持续发展实践实际上已经步人死地。短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无可奈何地终结了。这就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及其形成的道德规范可能不能得到贯彻和实施。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仍是狭隘的人类伦理观,指导思想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所谓人类的可持续性,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人类一部分的可持续性,所谓的平等隐含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国别歧视,神圣的平等理念被严重扭曲;人类依然钟情于增长发展理论,深陷增长情结中,但20世纪末,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后’增长性发展理论受到谴责,于是,这些增长论者又挖掘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堂而皇之的增长陷阱——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目的想在可持续发展潜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幌子下寻求新的栖息地和保护伞,认为要转换发展模式而不改变发展模式的基础生产力形式,无异于缘木求鱼。

  

  传统发展模式以工具生产力系统为基础,而只有生态生产力系统才有望成为全新发展观的基础。总之,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不过是致力于追求人类的一部分孤立发展的一元性发展观,是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增长性发展观。笔者认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怀疑,当然也会对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及其实践产生质疑和不认同,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人类现实发展的惯过于强大,不太令人满意的现实似乎无法改变,但在人类自身的理性最终战胜非理性,在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实现了真理向实践的转变之后,可持续发展将不会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同样,虽然伦理在我们这样一个受利益原则支配的世界中往往是乏力的,但伦理之所以是伦理,就在于它不单单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在未来的某一天秉承这种伦理观念的人一旦或是应该聚成一种社会力量,并通过制度体现,从而与现行的利益原则相对抗。其最高目标是促成一个更合理、更健全的文明时代的到来,最低目标是使人类为这个文明时代的到来所付出的代价减到最小。

  

  文/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刘欣付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