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逻辑类型和逻辑学分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教授2010年8月28日在毕节学院参加“逻辑学重点学科建设座谈会”时,就当前逻辑学的发展趋势发表看法。他指出,逻辑学重大方向或主题,大概每20年就有一次转变,最近的变化更快了。他认为,当前逻辑学的发展方向是“两个拳头同时打”:一是逻辑与科技结合,就是和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结合,进行交叉研究。二是逻辑与文化结合,就是要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同时提出广义论证理论作为逻辑学文化转向的方法论基础。
逻辑学的不断转向,一方面说明学科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也为高等院校逻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结合对当前大学逻辑学主流教科书的比较研究,笔者就大学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内容新鲜度——新近大学逻辑课程内容设置特点述评
为了增强大学逻辑课程内容比较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可信度,笔者遴选了三套逻辑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
袁正校.逻辑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009年重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张学立.大学逻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8,2012年第三次印刷)。
熊明辉.逻辑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21世纪大学文科教材)。
上述三套逻辑学教材的比较基础(可比性):
1. 均为近五年出版;
2. 均由贵州籍学者担任主编,且三位作者均为国内逻辑学界知名专家。
袁正校(1948-),男,贵州毕节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现代逻辑研究所所长,逻辑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逻辑学会副会长。2002年10月,主编《逻辑学教程》获得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张学立(1964-)男,贵州大方人,教授,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校长,西南大学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主编《大学逻辑》于2008年获得贵州省第七届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熊明辉(1968-),男,贵州务川人,教授,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逻辑学专业、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人选者。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3.作者分别来自北京、广州、贵州高校,长期从事逻辑学一线教学,且教材受众(学生)涵盖了国内“985”(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211”(贵州大学)、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毕节学院),具有较为广泛的大学逻辑课程受众代表性。
二、三套逻辑学教科书内容设置比较如下:
柯匹(IrvingMCopi)和科恩(CarlCohen)合著的《逻辑学导论》英文版的第十一版《Intro¬ductiontoLogic》(EleventhEdition),由张建军、潘天群等人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在汉译本封底的“内容简介”中,评价该书“是导论性逻辑学教科书中最完满的一部:既有演绎逻辑亦有归纳逻辑,既有古典逻辑亦有现代逻辑。本书是当今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仅就该书不断被再版的事实而言(据统计,截至2011年,该书已经再版到第十四版),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在美国逻辑学导论类教科书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所以,国内目前较为流行的逻辑学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较大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逻辑教学改革的“非形式逻辑运动”的特点是:“围绕人们日常思维的需要,筛选传统逻辑的内容并大量增加新颖的内容;以论证而不是以形式推理为主要对象,以支持、充分性为核心,而不再以蕴涵、真值函项和有效性为核心;用对话的视角取代独白式的(真值函项的)视角;选用实际事例作为分析样本;强调在语篇而非语段或语句的层次上分析文本。”[5]就上述三套逻辑学教材而论,熊明辉教授的《逻辑学导论》较好地兼顾了逻辑的传统与现代、形式与非形式,能够将相同的逻辑学知识顾盼于逻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由“演绎逻辑”、“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三大板块构成,并且强化了对当代主流非形式逻辑研究成果的吸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就当前逻辑学发展趋势来看,逻辑学从科学和文化两大方向不断交叉延伸,形成了一批新的学科群。加之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客观上对大学逻辑学课程,在素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改革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对大学逻辑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在不断地被精细化。
三、受众针对性——大学逻辑课程教改的重点
大学逻辑学作为大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通识课,当前流行的逻辑学教材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这一要求。但是,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众多,不同的学科专业,对逻辑工具的需求点不同,所以,大学逻辑课程在教材内容编排上,还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主干专业要求进行调整,不断提高逻辑学与主干专业的相关程度。
就笔者从事大学逻辑教学的实际经验看,基于受众针对性的大学逻辑课程教改重点,应当着重放在专业逻辑学教材的编著上,具体而言:
1. 法律类专业,应当在逻辑学基础教程之后,进一步开设法律逻辑学课程。这一点在国内多数高校的法律类专业中已经实施,并且在部分高校开展有法律逻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就法律运行的不同阶段的特殊性而言,法律法条的形成阶段、公安机关侦查阶段、检察机关起诉阶段、法院审判阶段、司法救助阶段等,所采用的法律推理机制都不尽相同,应抓住其各自特点,才能够保证受众对逻辑工具的准确应用。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当强化现代归纳逻辑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增加“以主观贝叶斯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决策和博弈理论,为大学生展示机遇与决策逻辑的崭新面貌,使读者感受决策与博弈的神奇魅力。”
3. 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增加言语行为理论和论辩理论等非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真正使逻辑成为人们日常思维和交际沟通的有效工具。美国著名财经杂志《产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佳CEO乔尔玛•奥利拉(JormaOllila,诺基亚公司CEO)说过,一个称职的CEO要具备的素质有两条:首先是沟通的能力;还有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能力。强化非形式逻辑中论证理论、论辩理论、谬误理论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沟通力的重要途径。
四、学科工具性——逻辑的价值在于被应用
工具性是逻辑学科的基本性质,从“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培根的《新工具》,无不彰显出本学科的工具性特点。逻辑应用教学是充分发挥其工具作用的重要领域。例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MBA、MPA、GCT等人学考试,都有大量的逻辑应用类试题和知识点。题型上有图形推理、逻辑判断等,内容上涉及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定义和划分、推理规则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应用等。所以,在大学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增加此类真题作为练习题,不断强化学生应用逻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逻辑学的积极性,应当是一套好的大学逻辑教科书必备的有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