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从逻辑学看素质敎育

2016-04-05 17: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忘了“逻辑'本文拟从逻辑学角度对“素质教育”作些浅薄的探讨。 '

  

  一、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对“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论述的文章很多。如《教育研究>1995年、1996年两年度二十四期涉及这一点的就有十余篇文章,可见对这一点(即素质的内涵)教育界是极为重视的。纵观诸多论述,但不外乎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生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着手;二是从教育教学的具体细节着手,如:教育教学对象、目标、任务、管理等。前者有分素质为狭义、中义和广义并进行定义的,有着重于教育学解释与阐述的.有从社会学角度分之为先天身心、德才、国民素质后作定义的;后者有从教育教学任务上分之为身体、心理、智能、品德、审美、劳动诸素质再作定义的,有从教育教学主客体为教师、学生、管理者诸方面进行阐述的,有从学科体系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作概括分析给出定义的。凡此种种,都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即“素质”这一概念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换句话说,素质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发展趋势、验证是什么?逻辑学认为,一个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人们对一个異体事物感知、认识、理性化才能形成某个概念,概念是对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以语词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某个概念。当然,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对性、前进性。一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经济及生活实际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彼时的概念并不一定准确而恰当地反映此时某个概念。而且概念是否真假、语词是否准确而完美是需在实践中(即被应用时)被检验才能得出答案。任何人主观上认为自己圈定的概念是真是准确完美的,而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最终是会被淘汰的。对“素质”这一概念的认i只、定义也是如此。

  

  “素质’’一词早已有之,它表达的概念在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具体科幸领域早已广泛使用。作为教育学领域或教育界的一个科学概念,是在原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外延都进行了调整、突破与充实,并经过了一个提出、确认到共的约定俗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人们对“素质”这一客观存在于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感知、认识、理性化的过程.其中理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包括选择恰当准确的语词去表达“素质”这个东西•由于语词与概念不可分割.选择概念的过程表现为选择语词的外显过程:因此.选择“素质”这语词去表达概念“素质不仅因为••素质”这一语词的原初意义与“素质’’概念的内涵每相通相容之处.更因为人们在实际丁作中已共识和约定俗成地借用“素质”这一语词去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素质”这一概念:

  

  在我国国家正式文件中最曱-出现“素质”一词的文件是19S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1986的《义务教育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X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都再次提到=到1989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向全社会倡议搞素质教育.从而掀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进行素质教育汧究与实施的热潮•至今不衰:追溯为何在80年代提出“素W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背景.当然也包括教育背景.这一背景不但是研究彖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而且是研究素质教育的逻辑归宿点。只有从产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挖掘、提炼.才能真正把握住素质或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而进行概念化即用恰当而准确的概念去反映本质属性:继而利用自己认识掌握的概念去指导、规范与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发展属于经济的、社会的发展的一个支范畴,而且教育发展与其它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我国解放初到文化革命前.教會事业伴随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其它巨大变革,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文化大革命和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严重滑坡,教育事业受到巨大重创.处于瘫痪状态。文化革命后到80年代初•我国教育处于整修重建恢夏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对教育的要求仅限于“温饱”。


  到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多数地区已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温饱问题•整个社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同时三步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已深入人心.“小康”正成为人们和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小康”对教育提出了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式的教育.而追求与小康同步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目的、方针、教育内容、教育结构等诸方面的重大变革.即是说.在小康社会里.将逐步实现教育发展的3标由传授知识、培养tt能向全面改善、提高人的素质转移:教育价值观由满足以发展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需要为中心向满足以/、类自身个性发展和生活质量改善需求为中心的重大转移。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当然素质教育”概念的形成也包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国际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总而言之.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素质11育'也可以说.没有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匿、经济的好转、生活的进步素质"这一语词&远仅限于在生理学、心理学或医学范畴使用.去表达与现今所谓“素质”概念不尽相同的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这段话,很多人作出这样的判断。素质教肓的对立面就是应试教育,即是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失败而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由于应试教育而产生这样的判断值得商榷•不仅因为拙文前面几段已对素质教育的源头作丁回答.而且事实上.应试教育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教育.在文化革命后的一段时间还可以说是成功的教育.诚然.应试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越来越表现出诸多弊端.诸如抹煞个性、片面追求升学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学生技能培养潜能的开发等等,但这些弊端并不一开始就表现出来,最初也不是决定事物(“应试教育”)性质的主要矛盾,文化革命后的十余年教育成就是实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既不科学也缺乏逻辑依据。因为应试与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两相容关系,不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素质并不排除用应试或考试去检测,素质教育也不能完全排斥应试或考《纵横古今中外,似乎未曾有过不考试的nf/好的考试不但不阻碍教育,而且会促进约fj'简言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m应试教育提出素质教育”、“要搞素质教f妆搞应试教育”等诸如此类把应试教育与卷咕矜育对立起来的做法或表达,既与事实不相昀:r也不符合逻辑。

  

  二、几则素质教育划分的逻辑分析

  

  文1®认为整体素质系统由素养、品喷、怍质三个层面所构成,并指出:体质是身体的素质,品质是心理个性层面的素质.秦6社会层面的素质,三者构如图1

  

blob.png

  念“素质”的三个种概念,即通过一次划分把“素质”这一概念划分为体质、品质、素养,那么这三者必须相互排斥,是全异关系,而不是相容的,文1认为三者构成素质系统的关系图是图1,不但难以理解,而且使人误会在作文字游戏。根据文1的观点,如果要用图示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并构成素质系统.笔者认为可能是图2所示的某个图示。在文2中,把素质划分为先天素质、身体萦质、德才素质和国民素质,按通常理解,国民素质包含前三者的一些外延,即是说“国民素质”与前三者是相容的,而不是不相容的,这样的划分也有违逻辑,值得商榷。

  

blob.png

  文3认为素质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组成。根据文3阐述.前二者与先天密切相关.后三者与后天习得养成相联:“身体素质”是“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这就是说“身体素质”是实实在在的某个躯体或人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心理、智能、审美等诸方面往往表现为一些意识方面的东西.与客观的生物体是有区别的;文3又说智能素质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样的阐述使人误会;智能素质的外延与其它素质(劳动、审美、品德等)的外延有重复或相容之处。逻辑学上讲.划分概念的标准必须同一,文3划分“素质”这一概念的标准是模糊不清的;而且划分的事项必须是不相容的.文3也没有考虑到。

  

  在文4中有这样的阐述需要指出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的现实性中,也包括(并且特别重视)未来发展可能性(即发展)(潜部分;广义素质概念中,也包括德的方面,因而狭义、中义素质概念不同,广义素质概念常有褒义色彩,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判断褒贬的标准不同。”逻辑学表明.概念和语同是有区别的,概念没有阶级性,不存在褒贬问题;语词却具有阶级性,具有褒贬色彩。例如表达“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的概念只有一个,而我们可以用不同语义色彩的语词来表达这一概念,用汉语语词可以是教书匠、教师、老师、导师、灵魂工程师等;用英语语词可以是teaCher、in-structor,educator^tutor等等。

  

  文4在论述各种素质教育的定义时,指出一种定义“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素质”作为-个概念.是对其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同全的素贡教育”也是一个同全的.概念.如果文4所的提的“基本素质”是作一个概念.那么它是不周全的。从一个不周全的概念推导出一个同全概念,使人费解:如果文4所说“基本素质”是一个语词,那么哪些素质才是基本的?是生理、心理、医学方面原初含义,还是发展后的含义呢?用一个不准确的语词去表达、阐述一个概念也是有违逻辑的,即是说.用“基本素质”去定义周延概念“素质教育”犯有逻辑上的“定义过窄”的错误.语义上也让人误解:一种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进行基本的素质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完完整整的全面素质教育。

  

  限于篇幅,不再多举列。首先申明的是.拙文列举以上事例并分析,不在于指出几位老师的论述是否符合逻辑,而在于通过这几例分析,表明逻辑或逻辑学在教育学甚至其它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逻辑学理应成为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工具。在我国逻辑的重要作用在解放初期或文革后初期.学术界有所认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一切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研究)都力求致用致效,逻辑学的工具作用正逐渐或业巳被忽视了。

  

  列宁曾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事实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哪一门科学,它都有为本身的研究对象所规定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也都有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反映本学科基本内容的众多判断和推理,由此构成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既然是’一门科学,其中所运用的概念,判断推理都应是符合逻辑规律和规则的。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与技能,人们可以自觉地把握各门学科中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逻辑系统及内在联系,把握住自己的前进方向,随时用逻辑的眼光与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工作或研究事半功倍。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的教育研究专家或者教育者能多从逻辑的角度着想,自觉以逻辑为工具,教育研究(包括素质教育的研究)定会更有成效,更能较快较好的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特别是素质教育体系。当然,这并不排斥哪些没有学过逻辑而不自觉地应用逻辑为评判工具去工作或研究的情况。

  

  三、素质教育应有逻辑

  

  素质教育应有逻辑.不仅指拙文第二部分所论的素质教育研究要运用逻辑,更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包含逻辑,目前,西方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逻辑。事实上,我国所搞的素质教育与西方通识教育有共通之外。而在我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中,很少有人想到“逻辑'把逻辑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既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或本质不相符合,也不能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和需要。

  

  概念“素质教育”是周全的,它囊括了所有素质(competence)。逻辑是能力也是素质。通常在教育界所说的能力既指技能、技术、技巧等教育学范畴的东西,如阅读写作能力、运算能力、翻译语言能力等,也指人们心理品质范畴的东西,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就其思维能力而言,又常分之为形象(直觉)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感(顿悟)的思维能力。从感性直观到理性知觉的过程就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论证,无一离得开逻辑思维,而且,伴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而提高完善,会极大地促进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可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提高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较系统地学习逻辑学,以求能自觉地运用逻辑于自己的思想中.多快好省地规范自己的思维。

  

  逻辑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能自觉运用逻辑去思维去思考,百利而无一害。当然,提倡学习逻辑,不是说学了逻辑才能或才会思维思考,而是说逻辑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具自觉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素质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甚至全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都得以全面发展,很明显不排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也不排斥进行逻辑教育。

  

  在80年代,在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逻辑基础知识的章节或讲座90年代初期就被砍掉了。当时的原因有三:一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多求学于文革时或文革后初期,在学校没有学过逻辑,业务水平与教材要求有差距,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二是由于文化革命的冲击,中学生由于小学或初中基本功不扎实,学生整体语文水平都很低,接受学习的水平也很有限;三是由社会急需人才,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学教师存在错误的观点:既然逻辑知识不属于升学考试内容,就不必去教去学。这使得教材中“逻辑”形同虚设,砍倒也合情合理的,显然并不是逻辑不重要或没有用处。

  

  而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业已“成熟”。现在或将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大学或培训进修时较系统地学习过逻辑学.具备'驾驭教材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经过近十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绝大多数小学或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学习和理解“逻辑”的能力是足够的;80年代初全国从事逻辑学研究的人不到100人,而现在“中国逻辑学舍”下设十几个分会.拥有会员1000多人,能很好编订中学教材逻辑章节或讲座的人大有人在。总之,借素质教育的东风,在中小学教材中加进“逻辑是完全行得通的。

  

  对一名中学生,能学一此逻辑,掌握一些逻辑基础知识,培养一些逻辑基本技能.对他自己、对社会都有益处。在现阶段甚至在较长时间内.我国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享受到初高中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如果那些未能进入大学的人在中小学能学一点逻辑,就可能使他们较自觉地运用一些简单的逻辑去规范思维,从而规范言行.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迅速变革的社会生活,即使那些进入大学的人.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是进入理工类专业学习.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是没有开设逻辑学课程的;就是进入人文学科类专业学习,实际上开设逻辑课(很多是选修)的专业或方向也仅限于语言文学、政治(哲学)而已。因此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没有学过逻辑,很难说他在有机会接触逻辑,除非他自己爱好。

  

  最后要提出的是,在中学课程里.不限于语文学科可以讲授逻辑.其它学科诸如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都可结合本门学科特点讲授简单的逻辑.并运用逻辑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如在初等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三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四个思维规律(用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去思考.必然会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