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论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2015-11-10 10: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地理位置差异及语言特点、地形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化的特点、气候的差异及语言文化的特点、自然资源差异及语言的特点分析,来阐述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语言文化;差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形象地概括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四大因素组成。而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形成了渔业,牧业和农业三大文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且也雕刻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因此,我们通过对比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来更好的理解其特征。
一、 地理位置差异及语言特点
      英国,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段隔英吉利海鲜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所以,英国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鱼、海、船的谚语但是不仅仅表示它们表层的含义,而有着更加深刻的寓意。就比如说a poor fish是指可怜的家伙;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是说萍水相逢;你感到茫然可以说I am all at sea;cry stinking fish被译为暴露自己的缺点;a sea of trouble 是说有无穷的,麻烦,等等。而中国呢?中原的农业文明长久以来居统治地位。在长江黄河的广大农业区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它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是根本,农民和土地之间建立了精神上的神圣关系。脚下那看似不起眼的土地被称作“热土”。家乡的土壤是远行的人们的热衷,想那“一抔黄土”就是这样而来。再说,和人们一同生活在土地上,一块儿劳作的动物们也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在谚语中。就像“驴唇不对马嘴”;“牛脾气”;“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等。形象的说明中国离不开这些动物,它们就像朋友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和我们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从小的细节问题来对比两种语言,可以进一步明显的突出这两者间文明的特点:例如,生活在泰晤士河边的人尊称该河为Father Thames(泰晤士老人),而在我们中国,把黄河叫做“母亲河”,还有“泾渭分明”,“跳到黄河洗不清”等等都形象具体地体现了地理位置而造成的语言差异。
二、 地形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化的特点
      中国和英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两个国家之间的地形也各具特点。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在中国不可能发生“汉水亦应西北流”的事情。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自西向东流,有歌曾唱到“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也反映了中国的地形特点。黄河流域崛起的泰山形成了“泰山北斗”“泰山压顶”。
      在英国,人们都用“How the land lies?”,来询问发生什么事情。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山岳地带被人们称作“the Highlands”,可想而知,生活在这片高地上的人们被叫做是“Highlanders”他们穿的民族服装也有着地形的标记“Highland dress”。就连他们养的牛也叫“highland cattle”。
三、 气候的差异及语言文化的特点
      中国和英国在气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幅员辽阔因此有许多不同的气候,但是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英国靠近海洋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国,“西风”很盛行,常常让人们联想起大风,降温,秋冬的萧条景象。例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诗句让人无比的凄凉哀伤。但是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曾由衷的赞美西风,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出现在他的《西风颂》中。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盛行的是西北风,湿润,温暖,西风在英国是最温暖宜人的风。再譬如,夏天。中国的夏天让人焦虑,“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生动的把在中国夏天的特点描述出来。而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夏天却是它们最美得季节,气候温和,景色优美,温馨宜人,最高的温度才27摄氏度。
      虽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气候条件相差甚远,但是中英两国仍有相同之处但内涵并不相同的生活谚语。比如:“Red sky at night, sailor’s delight. Red sky in the morning, sailor’s take warning”表示的含义同中国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样的。
四、自然资源差异及语言的特点
      据了解所知,中英两国的自然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某些资源的缺失或是对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偏好,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异。例如,梅兰竹菊是中古偶额“四君子”。梅花在冬天开放,在中国的花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代表着坚贞不屈,意志坚强等。竹子的中通外直也被人们所称道。它的清高,坚韧,被古今的文人骚客所赞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雨后春笋”等。而在英国,却很少看见此类的短语,因为英国不产竹子,甚至说竹子“bamboo”也是从外国引用而来。
即使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中,资源的差异也在语言上有所反映。例如,洋葱,土豆就是中国从欧洲国家引进过来的。在英国种植却非常普遍,是他们最爱吃的蔬菜。因此,词汇的使用也是在英国范围广,中国范围窄。在英国,擅长自己的工作为know one’s onions;a hot potato形容的是棘手或讨厌的事物、情况。因为畜牧业在英国的农业成分中占据了第一位,而农作物又以小麦和燕麦为主。所以,牛奶、奶制品、燕麦面包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丝绸之乡。譬如“沧海桑田”形容的是有巨大的变化,再比如“鲤鱼跳龙门”“井底之蛙”“芝麻开花节节高”都反映了我们周围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自然资源对语言的不断补充和丰富的过程。
      结束语
      人们的语言和文化总是围绕特定的地理环境发展的。但是地理环境就像土壤,滋润并丰富着我们的语言、文化。因为英国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有所差异,所以造成中英两国的语言、文化的不同。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英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能更好的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消除两国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可以更好的促进两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顾雪梁.花语和花语的语义学[A].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新视野[C].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