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油画中与时俱进的农民形象

2015-11-06 10: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农民形象是中国人形象谱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一支,中国传统艺术是植根于农耕文化的艺术,农民形象也在现当代美术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形象已构成了一个时隐时现的图像链条。

关键词:
  油画作为一个“舶来品”,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步地为国人所接纳,并很快地将农民纳入描绘的对象。油画中的农民形象从作为陪衬;到现代国家和民族叙事中的主人公;再到新时期不再以土地劳作为背景的新时期农民的描绘……油画创作中的农民形象已经形成了一种符号,一个时代的代言。
  中国油画中较早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应该算是王悦之的《弃民图》。它代表了中国早期油画中农民形象的特点:旧社会中农民是苦难的代表,同样也是画家深深同情的对象。抗日战争时期,画家们用画笔进行了抗日救国的创作。画面中的农民形象虽然悲苦令人同情,却不失内在的精神,充满了抗争的斗志。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就反映了农民对旧势力的坚决斗争与对暴力的反抗。
1.毛泽东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形象    对农民的描绘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作品中,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对象。农民形象已构成了一个时隐时现的图像链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就成为了革命文艺的指导原则,画家们开始走向田野地头,开始了他们的新艺术创作。从此,农民作为主体形象开始介入艺术作品。这是当时历史条件和政治需要造成的。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以农民为题材的油画创作空前多了起来。
  例如王文彬的《夯歌》中几位唱着夯歌打夯的农家姑娘,被画家安放在视平线以上的位置,画面人物呈放射状的动感布局。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姑娘们的衣服色彩被地面的暖色反光映衬得纯净而透明,明亮的轮廓光将她们青春的形体勾勒出优美的曲线,在大面积的天空和深色的远山衬托下更加光彩夺目。色彩表现如阳光那样亮丽,展现出一派豪迈而又抒情的民族气韵。
  《模范饲养员》(韦启美)、《我们走在大路上》(潘世勋)、《走合作化道路》(高潮)、《南泥湾》(靳之林)、《入社去》(张文新)、《天安门前留个影》(孙滋溪)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创作。
  本着“创作能够在我们心中唤起美和健康的感觉的新时代的人物的真实形象,当是我们美术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的精神。“自信、坚毅、强大、快乐、幸福”等等特点的描绘成为创作农民形象的主流。并且农民也呈现出了时代主人翁的气质。延安时期,为农民服务的绘画创作与农民被创作所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接受的。
    在60年代后期和以后的“文革”初期,艺术沦落为政治的工具。同时反映在油画作品中,农民形象的创作为政治而改变,虚拟了一系列农民形象。油画作品总体呈现出程式化、单一化的特点。画面中:人人精神焕发、红光满面,具有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画家完全按照“高大全”“红光亮”“三突出”的原则对农民进行“打造”。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农民的阶级属性被无限强调和放大,而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情感则被遮蔽。
  到了“文革”后期,个别作品才又出现了对现实农民的关注,其中以陈衍宁两度创作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最为典型:农民们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紧紧簇拥在领袖的周围,被拖拉机车轮碾压的痕迹在后一幅同题作品中显然被着力地加强了,它象征着未来农村机械化的“康庄大道”。
2.新时期的农民形象
  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美术作品开始呈现出多样性。更多的农民的形象,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农民形象也有了更多的现实承载意义。经历了时代的变革,“抗美援朝”,“大跃进”运动,“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以上主题创作中,农民都成为了主人公。然而,不管是表现劳动、生产还是生活、学习,农民形象的复杂性逐渐被展现出来:与其他社会人物相比,农民身上保留的中间、落后性,同所谓“先进”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农民形象并不是作为社会首要的主体或完美的象征。而后,在60—70年代的美术作品中,农民的阶级属性被更加强调和放大,农民的现实生活状态则被遮蔽。
  罗中立,在80年代初创作的高2.6米的油画《父亲》成为表现中国农民形象的最佳范式。《父亲》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虽然当时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已告终结,但它仍体现了毛泽东时代对农民形象的叙说特点。罗中立对农民的表现恰与自20世纪40年代起的艺术创作观念分不开,而形式上的“领袖像”手法更是源于特定的历史情景。20世纪70年代里,对农民的艺术追踪仍在延续。一个作品要成为时代的记忆,就要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对历史真情实感的记录会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砝码。
3.当代艺术中的农民形象
    90年代以后,农民题材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和形式语言探索,被进一步整合入当代文化问题之中。并集中反映在农民和土地关系、农民的精神状态、农民进城以后的境遇之中。当代中国画家对农民的理解和认知,其丰富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前任何历史阶段,作品的思想含量和情感丰富性也超过了此前那些阶段。例如画家刘小东以不加修饰的笔法描绘城市普通民众和农民工,那些衣食无虑而精神匮乏的城市人物的无所适从和百无聊赖,以十分直白的形式出现在画家笔下。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参照标准发生了转移,艺术形态向都市文化转向,农民就开始逐渐退出了艺术舞台。伴随着城市题材在艺术中占据绝对地位,那些依旧停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越来越被艺术家所忽视。当代艺术家注重的是都市身份的表达,注重新媒介、新观念的表现,农民与农村生活自然被冷落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 孙振华.《当代艺术与中国农民》.《读书》,2002(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