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理智与情感——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

2015-10-12 0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其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展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和文化秩序中,主人公麦琪所经历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她短暂一生的种种遗憾都与其在面临二者冲突时作出的的选择密不可分。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她在不同情感经历中作出的选择来解析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麦琪;理智与情感;选择



    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主人公麦琪聪慧伶俐,渴求自由和知识,却没有像哥哥汤姆一样享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后来父亲塔利佛先生官司败诉面临破产,兄妹俩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麦琪与仇敌的儿子菲利浦美好纯真的感情由于哥哥的干涉而结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麦琪认为自己能够理智面对生活的时候,她遇见了表妹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并互生好感。尽管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她理智地拒绝了斯蒂芬,但结果还是被汤姆拒之门外。最后弗罗斯河水泛滥,麦琪奋不顾身去救汤姆,危难之中二人和解,但不幸被洪水淹没。

    麦琪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小说中她的出场却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当时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常出现的金发碧眼、美丽动人的女主角,儿时的麦琪“有着黄褐色的皮肤,这让她看起来就像一个黑白种的混血儿”。她活泼开朗,充满热情,但不符合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的淑女形象。她经常作出许多不合乎大家期望的有趣事情,被母亲和姨妈们视为“怪物”。父亲虽然十分疼爱她,知道她聪明好学,却因为“一个过于聪明的女人就跟尾巴长的羊一样毫无好处——总不会因为尾巴长而多卖几个钱”,“一个女人不应该那么聪明,我怕那会引起麻烦的”的想法而没有让她享有与汤姆一样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她对哥哥汤姆十分依恋,渴望得到他的关注与认可。但在兄妹俩的相处中,汤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麦琪的绝对服从,即使伤害到麦琪的感情也无所谓。从儿童时代起,她在家庭关系中就处于劣势。由于长期受到这种家庭氛围和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在她随后经历的两段感情中,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开始出现。
    在父亲塔利佛先生因官司败诉破产以后,兄妹俩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麦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告一段落。她与父亲仇敌的儿子菲利浦产生了真诚美好的感情。但因为与家庭利益有所冲突,违背了父亲和哥哥的意愿,结果受到了汤姆的坚决反对。汤姆残酷的给了她两种选择:要么把手放在《圣经》上庄严发誓以后不再私下跟菲利普见面;要么把一切告诉爸爸叫他深受打击。就这样,麦琪作出了哥哥认为的理智选择,放弃了这一段真诚美好的感情。
    事实上,哥哥汤姆就是父权社会的一个代表。在家庭关系中,汤姆把自己的意志看作是麦琪理所当然应该服从的观念。他认为女性所谓的“理智”就是对父权的服从,是遵守当时男权社会所倡导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对女性的桎梏与压制。而家庭氛围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以及麦琪对哥哥的爱使她无法不顺从汤姆对自己感情的决定,“理智”地结束了与菲利普的美好情感。在随后的生活中,麦琪又遇见了表妹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并互生好感。但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她再次“理智”地拒绝了这份内心渴求的感情。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她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作出了合乎哥哥与社会要求的理智选择。

    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和文化秩序中,麦琪所经历的两段感情显得那么非理智。与仇人儿子的感情为哥哥、为家庭所不容,与表妹未婚夫的感情为大众、为社会所不容。她在两段感情中的煎熬、矛盾与内疚都是家庭与社会所造成的。她的选择符合了家人与社会所认同的理智,却违背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但即便如此,她得到的只是哥哥的不原谅拒之门外和众人的唾弃。
    小说中的麦琪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尽管她不同于身边的其他女性,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但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虽有过自我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这种父权文化带给她的精神和生活方面的压抑,但却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它所带来的影响。自我意识从觉醒到失落,自己应有的理智被社会认可的文化习俗所主宰,变成了社会认可的“理智”。这就使她在面临与感情冲突时作出的选择在意料之中,也就注定了其悲剧结局。也许某种程度上,最后的结局对她来说是种解脱。
    艾略特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麦琪的故事。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她更多关注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有着跟麦琪相似命运的的“妇女问题”,那就是女性无法摆脱父权社会文化的枷锁,无法在职业、教育、婚姻问题上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与地位。这也是作品的思想深度所在。在今天,麦琪的故事也有其现实意义,“妇女问题”仍然存在。要想让麦琪的悲剧不再上演,女性们就要真正意识到这种家庭和社会所认可的理智其实只是无知盲从。真正的理智来源于自己通过良好的教育而获得的智慧。所以接受教育不仅是在麦琪所处的社会,即使在当今社会都是解决“妇女问题”的重要途径。女性应通过教育真正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精神上不被束缚,在自己的职业、教育、婚姻问题上作出真正理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liot, George.  The Mill on the Flos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
[2]马建军. 乔治•艾略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韩素敏. “颠覆”与“抑制”——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  文教资料,  2011, (18) .   
[4] 吕银平.  天平上的“爱情”与“亲情”——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 (10) .   
[5]田雯绮.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人物之间关系解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