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逻辑学论文

浅议《红旗谱》的发展成长

2015-09-23 09: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红旗谱》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民革命成长的小说,将人物的成长和历史的发展同构,使人在历史中成长。以传统血亲复仇故事框构阶级斗争这一现代性的发展故事。三代农民的复仇、反抗表现中国20世纪的历史面貌。
  关键词:阶级革命、意识觉醒、历史革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红旗谱》记载晋中平原农民的斗争与成长历史。冀中平原上朱、严两家三代向冯友兰从血亲复仇寻找解放反抗地主阶级到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晚清时期,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严家祥铡刀护钟大闹柳树林,自发反抗以冯友兰为代表的恶霸;朱老忠、严志和第二代农民初步开始自觉反抗遵循一条旧式的“一文一武”的方法对付冯友兰,经过贾湘农等中国共产党员的指引下,将个人的家族复仇转变为全民的阶级斗争,在“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动”体现他们思想的转变;第三代农民江涛、运涛、大贵是完全觉醒的革命者,深刻的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俨然成为农民革命的生力军。
  一、家族复仇到阶级革命的转变
  《红旗谱》开篇之初埋下了血亲复仇的种子。朱老巩护钟大闹柳树林,被调虎离山之计糊弄导致护钟失败,最终呕血而亡。虎子被迫背井离乡,四海漂泊孤苦伶仃。“他一个人,在关东平原上走来走去,在长白山上挖参,在黑河打渔,在海兰淘金,当了淘金工人。”①走东闯西,风餐露宿几十载,日坠星移,寒来暑往,虎子始终没有忘记父亲临终的遗命:“要记住,你久后一日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我报仇……”②报仇像手表上的发条时刻拧着他的神经,“他一想起家乡,心上就像辘轳一样,搅动不安。说‘回去!回到家乡去!他拿铜铡铡我三截,也得回去报这份血仇!’”③朱老忠在飘零了十多年后回到滹沱河畔的锁井镇一心只为父亲报仇。延续中华文化血缘纽带的仇恨,家族纷争。由血缘构建起的家族,乃至更广泛的人伦关系和社会道德,“父债子偿”“替父报仇”也就成为这一家族责任中司空见惯的母题。朱老忠也就是对这传统的血缘构建的责任的背负,承载这替父报仇的目的。返乡后,得知姐姐含冤而死,朱老明、严恶和因与冯友兰打官司而倾家荡产,朱老忠更是“觉得肩头更加沉重了,祖辈几代的新仇旧恨压在他身上。”然而朱老忠没有贸然行事,以暴制暴地向冯友兰报仇,他先安顿家庭,立稳脚跟,等待良机。
  二、人物在历史的成长
  《红旗谱》中展现了人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判断,改变传统的人物扁平化的叙述,使人物在历史的云烟中逐渐成长。就像巴赫金所说“成长小说”中的人物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成长的动态性格人物,“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的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④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清末地主剥削加剧,朱老巩赤膊上阵,拼死护钟,因为这钟记载着“大明嘉靖丙午年,滹沱河下梢四十八村为修桥补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恐口无凭铸钟为证……”冯友兰要砸钟买铜顶公款只是一个幌子,实质目的是想毁掉官证,侵占四十八亩官地。朱老巩为了四十八村的利益身先士卒,挺身而出,铡刀护钟,这是是当时农民与地主矛盾尖锐的体现。第二代农民朱老忠、严志和随着历史的演进,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不再囿于“以暴制暴”武力解决方式,初步具有了有了民主、自由意识。然而朱老忠仍寄托于旧式下一代的文武之道,仍未走出家族复仇的藩篱。朱老忠的成长转折是在贾湘农的帮组下认识到冯友兰并不仅是杀父仇人,而是整个地主阶级的个别代表,斗争本质是农民与地主的对立。所以在“反割头税”斗争中朱老忠亲自参正是他思想转变的体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崭露头角。第三代农民生活在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处都是革命的星火,燎烧了一大批青年志士。江涛、运涛走进新式学校,接受贾湘农的指导,逐步提升个人革命理论。江涛、运涛、大贵是完全清醒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从蒙昧的家族复仇完全酝酿成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激游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风生水起,江涛、运涛在战争风口浪尖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革命者,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让一张白纸着上了红色镰刀和锤子的美丽图章。北伐战争,运涛参加了革命军,四一二政变,运涛入狱。领导“反割头税”运动、“保二师范”运动就是第三代农民成长的标志。
  历史的演变不仅体现在农民身上,在冯家两代上也有印记。冯友兰是固执的剥削者,冯贵堂上过大学,念过法科,也受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甚至提出了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例如他说“因为村子里没有‘民主’,要从改良村政下手。”“根据科学推断,咱们地方适宜植棉。咱把地里都打上水井,保定先发明了一种水车,套上骡子一天能浇两三亩地,比手拧辘轳快多了。多种棉花、芝麻,多种经济作物,这比放大利钱收高租强多了。”“咱有的是钱,少放点帐,在街上开两座买卖,贩卖盐铁,贩卖洋厂杂货,也能赚很多钱!”⑤中国经济的发展,投机倒把的方式也增多,这也从反面体现历史潮流。冯贵堂要父亲破除收租的陈年滥规,开办新式的工厂、商店。但不幸的是遭到冯友兰的强烈反对,因此无局而终。
  《红旗谱》中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痕迹,人从历史的磨砺中成长起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朱老忠、江涛、运涛、大贵的成长“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他已不在一个时代内部,而处在两个时代交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⑥他们成为了历史新人。
  三、成长的指南针
  《红旗谱》中地主与农民的冲突,传统个人的冲突,这些斗争最终的解决都因有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指导而取得胜利。人虽觉醒却未清楚的寻找到捷径,是贾湘农的导航,让他们学习革命理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最终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以人民群众为后盾,展开浩浩荡荡的“反割头税”运动,这才取得了胜利,地主阶级被打得落花流水。并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⑦联系起中国20年代整个历史形势。《红旗谱》不仅反映20年代晋中平原农民的斗争,也是整个时代中国农民斗争的类型代表,也成为记录历史的史诗。
  《红旗谱》摆脱了传统叙事方式和传统家族复仇的主题,开创了成长历史小说新题材,在历史中反映人物成长,同时人物行为、性格也是历史的反映,描写了人与历史新型关系。《红旗谱》不仅成为一部经典的农民革命斗争的红色小说,更是一部记录无产阶级革命的史诗。
  注解:
  ① 梁斌《红旗谱》[M]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年 第20页
  ② 同上 第12页
  ③ 同上 第20页
  ④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三卷 [M] 第217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⑤ 梁斌《红旗谱》[M]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年 第79-80页
  ⑥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三卷 [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70页
  ⑦ 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第25页
  参考文献:
  [1] 梁斌 《红旗谱》[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2] 李杨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读》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朱栋霖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