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广告学论文

从广告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高校广告教育存在的

2016-04-09 15: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前,我国广告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之中,大广告产业形态是其必然发展趋势,而大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又必然对构成产业主体的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我国高等院校广告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广告人才的培养主体,各类高等院校看清产业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并朝着适应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改进广告教育方法与策略是当前高校广告教育的重要任务。

  

  广告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许多新的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顺应行业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广告产业正在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促销、公关、CI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的大广告产业方向发展。大广告产业就是指“基于营销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麻成的跨越传统广告产业边界的产业形态。”[1]传统广告产业结构在向着大广告产业进行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广告产业的外延不断地集聚与规模化,产业内部却进一步细分,从而产生很多新兴的服务部门,如管理咨询公司、公关公司、媒介购买公司、促销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互动营销公司和事件营销公司等等,这些新兴服务部门要求对专业化与技术化的比以往高得多。

  

  广告学者张金海从集中度与规模的角度对我国广告产业进行研究,提出我国广告产业当前存在“高度分散弱小”与“泛专业化”的产业特征,而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到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并威胁着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与控制权。所谓泛专业化,就是很多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公司在形式上已经开始提供全面营销传播服务,但是在每个方面的服务水平都较低,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张金海提出广告产业顺利转型与升级的关键途径是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也就是在产业规模集聚化的同时,服务技术的高度专业化成为广告公司必须坚守的核心优势与保证其生存空间的必然手段。因此,大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就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求广告专业教育打破原有专业框框,朝着更多新兴的知识领域辐射漫延,扩展广告专业的人才种类,培养更多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通过设置集约化开放式的广告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各类广告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保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模与总量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开设广告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00所,每年向广告业输送的广告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但是,从广告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广告教育仍然存着较大问题。

  

  1.专业性不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明显。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各类广告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各种管理困境的排行当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位居榜首,占77.9%。

  

  但是,广告业界一方面自身面临着“泛专业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高校广告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专业能力不强。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广告专业教育不够专业,毕业生出来竞争力不明显,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瓶颈。

  

  高校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不明确,专业方向不明确。广告学学科性质与学科属性直接关系到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是广告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与首要问题。广告专业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特性极易使大学广告教育走入方向不明的误区。再加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的倡导,为大学广告教育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广告学学科的归属问题,各个院校与广告学者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分歧,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当前我国广告专业被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新闻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等。如此复杂多样的学科门类,充分体现了广告专业方向的模糊。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庞杂。各高校都过多地考虑了广告学科的综合性质以及广告运作环节的多样性,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庞杂,找不到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广告作为一种营销传播,从决策到实施,其运作过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多,如经济学、市场营销、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美术设术、影视制作等等。因此,很多院校都将所有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却没有弄清这些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与方法,更没有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与专业培养的关系。这么多杂乱的课程不仅极大地耗散了学生的精力与注意力,也使学生感到迷茫,把每门课当成必学的任务而不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学生似乎什么都学过了却又什么都不精,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最终造成边缘化倾向与广告业专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2.粗放型的课程体系,不适应产业融合趋势。

  

  许多院系为了适应广告市场的需求与广告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但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本原因就是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不正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依据广告运作环节而进行的粗放式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各高校广告教育方式与课程体系趋于同化,难以形成特色与差异。结果大家都在进行重复建设,犯同样的错误,走入同样泛专业化的误区。虽然广告涉及众多环节,但是几乎没有哪一个广告项目是由一个人全盘完成的。也没有人既做企业广告管理者又做广告执行者,媒介部门与广告公司的广告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不一样。面对大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因为随着广告产业的细分化与复杂化,这种专业化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每个领域都需要知识结构完整的专才。例如,随着媒介种类、内容、技术的提升,媒介的广告经营管理变成了高度复杂与专业化的领域,而创意人要在无限多样的媒介类型与符号类型中创造出有效的广告,这些都对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将广告的所有环节与知识门类放在一起,横向设置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是不现实的。

  

blob.png

  此外,随着广告运作环节的增多或新兴领域的产生,很多院校在原本已经很庞杂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很多新的主干课程,如符号学、经济学、哲学、数学、网络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等等。随着新媒体的增多,很多院校又开设各种基于不同媒体的设计制作课程,如影视制作、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网络广告设计等课程。很多院校包括新闻类与市场营销类从美术基础到平面设计到影视制作等几乎把所有的美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完了。这种课程设置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认知障碍,使之缺乏学习方向、动力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既不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设计人才又偏离了传播专业方向,使业界用起来很不顺手。

  

  围绕广告运作环节设置课程,看起来符合广告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但本质上是与产业特征及其融合趋势相矛盾的。因为,它虽然考虑到了广告学科的综合性质,却不能解决广告专业化问题。而且以广告运作环节为依据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封闭与机械的,使广告教育相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它只能被动地把新兴项目与环节加入教育体系,而不能找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本质共通性,无法做到新知识与传统知识的有机整合。结果,不断增加的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笨重,让广告专业教育更难以掌控,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如何解决当前的广告教育问题

  

  1.明确广告学的学科性质。

  

  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指的是广告学到底是学还是术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很明显,如果广告学只是一种操作性的“推销术”,它就根本不用走进高等教育体系,耗费大量教育资源,更不会呈现出如此繁荣发达之势。高等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技术培养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就可以实现。因此,高校的广告学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教育。

  

  既然广告学是一门科学,它应该归属于哪个学科门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从美国广告学的教育发展历程中获得一些启发。美国广告学教育开展了一个多世纪,在其开展之初也存在着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即广告学科归属不统一以及教育层次低的问题。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发表之后,美国广告教育经历了一个学科归属从多样到集中、学科性质从混乱到明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设在商学院的以市场营销为背景的广告学教育大大缩减一如今,全美只有四家商学院开设了广告专业,同时,各新闻类的广告专业增多。此夕卜,新闻学院不断探索着对广告专业教育进行“去边缘化”,却去掉原本包含过多的“跨学科”特征和“实践性”内容,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科学方面,最终通过对广告课程科学性和原理性的加强,将广告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教育提升到传播科学教育的层面,完成了广告教育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

  

  我国的广告教育发展路径与模式跟美国很相似,而我国当前高等广告教育发展的迅猛态势也不亚于当时的美国。因此,借鉴美国,将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定位于“传播科学”,专门进行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科学知识教育应该是合理的。此外,这样的学科性质与归属划分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台湾广告学者黄振家在《广告产业的未来》中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生活者(消费者)仍是广告产业最需用心经营的所在。如何与生活者站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沟通与营销对话,成为广告产业的新课题。因此,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展有效的传播策略仍然是未来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传播科学”为核心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增强广告专业能力培养。

  

  围绕着“传播科学”的核心设置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产业融合趋势以及各院校的自身特色与资源优势对不同专业方向有所侧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广告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发展,美国广告专业的课程开设充分体现了学科的集中性与目标性,又突出产业发展要求以及自身的培养特色。例如,各高校广告专业课程除了广告原理、导论以外,大多集中在调查、写作、媒体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专业特色培养导向非常明显,如强调公关的专业会增多公关媒体类课程;强调策略性传播的专业则加强广告同其他传播工具的共性与整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专业则增强其它营销传播知识与数据库营销的比例,降低单项广告课目的比重与重要性。

  

  在大广告产业中,“各分散的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服务公司可以专注于某领域或某市场的业务,形成自己核心的专业优势。因此,我国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大而全的模式,从专业优势的角度进行广告教育,使各种专业人才能适应广告产业发展的集聚化与专业化的要求,推动我国产业转型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然形成了三个主要学科类型的广告教育,即商学院的营销类广告专业、新闻学院的传播类广告专业与设计院校的广告专业。虽然,已经形成的体系要立刻改变不太容易,但这三种类型的培养方式可以做出明确的区分,做到各有侧重。例如,商学院着力培养具有经济学与营销管理知识的战略营销传播人才,着重为企业培养营销传播管理人才或者为营销咨询公司培养战略人才;新闻传播类则应着重培养精通传播策略与传播科学,能够运用各类营销传播信息实现营销目标的专业人才;设计类院校则应着重培养各类媒体的设计制作专门人才。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规模较小的院校,则可以以上面三个层面为基础,围绕各自特色以及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发展专业特色培养,为各个领域输送专业较强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根据广告市场的人才需求、自身的工科背景、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等,确定了两个培养方向,一是广告策划与客户服务,一是影视制作网络广告,并设置了不同方向的相应主干课程。

  

  3.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的通才教育是现代广告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广告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需要首先解决专才与通才,能力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较强的专业能力应该是前提与主导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兼顾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与广告业界发展后劲的需求。

  

  广告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广告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与理论能力培养。例如,对传播类与经贸类广告学生来说,可以增加艺术鉴赏、文艺美学、艺术概论、以及如何进行广告作品评析与鉴赏的课程,但不是增加艺术设计制作等实践技能课程。对广告设计专业而言,将市场、商业、经济、消费心理知识贯彻到设计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将专业教育与基础知识教育相结合,将实践培养与理论培养相结合是实现通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实践教育仍然应该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但是,怎样进行实践教育,如何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却需要认真思考。当前各个开展广告教育的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强调广告实践教育,但是,大多数院校一谈到实践教育就是让学生模拟广告公司操作广告项目。事实上,实践教育并不等于广告运作实践训练。而且,除了少数规模大、社会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并足以把握项目运作各环节教学质量的高校以外,这种大而全的实践教学方式的效果未必理想。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深入学习与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即使是做了一两个项目,学生毕业后仍然未必适合各种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各种资源有限的院校来说,实践教育的关键不是模拟广告公司运作整体项目,而是针对各项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实践训练。因此,以培养各种专业能力与素质为目标,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有的放矢的、阶段性的实践教学更加重要与现实。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