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情归巴黎》中萨布里娜的新女性形象的探索

2015-07-31 11: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情归巴黎》(Sabrina)是1995年由西德尼·波拉克导演、哈里森·福特和茱莉亚·奥蒙德为主角的典范之作,是对1954年由电影巨匠比利·怀尔德导演、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经典大片《龙凤配》的翻拍。翻拍的《情归巴黎》以女性角度为视角,对女性冲破阶层阻碍、最终收获美好爱情的情感故事细腻刻画,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及心灵上的震撼与慰藉,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至今都让人意犹未尽。
  一、女性主义与《情归巴黎》
  女性主义是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男性和女性拥有的权利是不平等的,“从而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并理解所有的知识学派,以便揭示这些学派忽视或歪曲性别的程度”[1]。女性主义的阶段划分很难界定。普遍认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是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女性主义思想开始觉醒,认为男人不比女人优越,女人不比男人差。主要表现为妇女开始追求平等权利的斗争,想冲破男权社会,走出家庭,追求独立的经济和思想生活。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虽然女性在第一阶段在就业、接受教育和参加选举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并承认了男女之间的差异性,但女性主义者发现男性仍旧控制着整个社会,她们体验到的自由、平等仍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烙印,从争取经济、政治的平等发展到争取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的平等,寻求两性的平等和谐,反对片面看待两性差异。20世纪80年代是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女性“在教育,事业中充分享受了平等的待遇”[2]。女性对自己性别感到自信,注重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塑造,她们接受流行文化,通过化妆、穿短裙、穿高跟鞋等来展示自己的性别之美;同时女性对男女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互补充,提倡两性的尊严和价值并乐于接受婚姻,而非批判婚姻。
  翻拍于20世纪90年代的《情归巴黎》彰显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影片女主人公萨布里娜是长岛一个富有庄园的司机的女儿,青春可爱、不谙世事的她多年来一直迷恋着赖家英俊风流的二少爷戴维,但喜欢美色的戴维对平凡的萨布里娜根本不屑一顾,像这样平凡的女孩根本就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为了让女儿走出幻想,忘掉戴维,萨布里娜的父亲托人给她在巴黎的一家《时尚》杂志社找到了了一份工作。在《时尚》杂志社里工作两年的萨布里娜渐渐变成一位漂亮干练、魅力四射的独立女性。在从巴黎返回长岛的路上,萨布里娜巧遇了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戴维。准备订婚的戴维完全被她迷住。为了保证弟弟的婚礼以及价值十亿的合并生意,赖家的大公子莱纳斯想方设法阻挠萨布里娜和戴维的交往。随着不断的接触,表情忧郁、不苟言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莱纳斯也不知不觉爱上了萨布里娜。最终,戴维顾及了家族的利益与富家女伊丽莎白成婚,莱纳斯则飞往巴黎与萨布里娜结合在一起。影片以温情、浪漫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情感和经历,凸显了女性的敢作敢为、自立自强及最终的扬眉吐气。
  二、新女性形象的萨布里娜
  充斥着金钱、暴力和高科技的90年代,也需要温情、浪漫的好莱坞经典爱情故事。故事很美国,感觉很法国,细看还有点英式的《情归巴黎》对不同阶级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展示了90年代人们具有的事业观、爱情观和道德观。女主人公萨布里娜经济和精神独立,颠覆了男权文化意识下逆来顺受、自怨自艾的女性形象,彰显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及在促进两性和谐、婚姻幸福及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女性所发挥的力量。
  (一)特立独行的萨布里娜
  影片中萨布里娜的父亲是一名司机,来自英国,受雇于赖家,和女儿萨布里娜一起住在赖家的车库。而赖家家产为天文数字,豪宅似城堡,仆人们各司其职,分别看管游船、前后庭院、花园、树木、室内外网球场、汽车等。可见,两家地位毫无可比性。萨布里娜一直暗恋着赖家的二公子戴维,戴维却毫不知情。当得知要奔赴巴黎,远离自己心爱的人,萨布里娜十分难过,但为了追求真爱,她不顾地位的悬殊,也不再倚在树上远远观看着梦中情人与不同的漂亮女人约会,想象着自己就是女主角,感受着点点梦幻,点点心痛,而是选择在临行前向心仪的人吐露自己的感情。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地位悬殊,同主人家的公子结婚几乎没有可能;主动表白,世俗所不容,但勇敢的萨布里娜敢于挑战世俗底线,追求真爱,因为真爱是不分富贵贫贱的。
  不仅如此,回家途中的萨布里娜巧遇上了戴维,戴维被大方自信、魅力四射的萨布里娜深深吸引,但却完全没有认出她。戴维兴奋地邀请这位光彩照人的美女参加母亲的生日派对。萨布里娜非常乐意地接受了邀请。参加派对,父亲是不太乐意的,因为父亲认为萨布里娜和戴维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不可能有美满结果的。但她说:“几年前我许过愿,不下千百次,现在终于被邀请……”与戴维一起参加晚会一直是她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她说服父亲,完全不顾门第的高低,不惧怕他人异样的目光,自信而勇敢地参加戴维邀请的派对,在那里,她金发熠熠生光、红唇皓齿、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美若天仙,俨然成为无可争议的派对女皇,展示了女性之美。
  而最为精彩的莫过于萨布里娜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选择。一直以来,萨布里娜都深深地迷恋戴维,为了看到风度翩翩的戴维,不顾淑女风范,爬到树上,远远地观看,即使戴维对她全没放在眼里,也毫不在乎。就算远在巴黎,仍一直钟情于戴维,即使遇到风趣体贴的摄影师路易斯的追求,也从未动摇。甚至面对莱纳斯一百万的诱惑,她也从未想过离开戴维。但与莱纳斯相处后,她却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莱纳斯,虽然她曾犹豫过、彷徨过,但最终尊重自己的感情,勇敢地选择了莱纳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顾他人的流言飞语,无畏地拥抱婚姻,为现代女性树立了榜样。
  (二)化茧成蝶的萨布里娜
  影片开头趴在树上、远远地注视着戴维的萨布里娜还只是个心高而命薄、性格开朗而其貌不扬的司机女儿。她有着邻家姑娘的可爱劲儿和天真痴情的傻模样;再加上一头未经打理的长发,大大的黑框眼镜,笨笨的大头皮鞋,松松垮垮的裤子,十足的“丑女贝蒂”的形象。萨布里娜 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她的改变,从心理到生理的蜕变。她在巴黎《时尚》杂志工作,一度尝尽辛苦,毕竟她不是《时尚女魔头》中的安妮·海瑟薇,有着高知背景,她只是个平凡女孩,当杂役不说,还要努力忘记从不曾属于她的爱情。经过两年的磨炼,当她结束了在巴黎的这段“玫瑰人生”后,她终于脱胎换骨,外表和内心完全焕然一新,出落成一个自信干练、魅力四射的时尚女子,就连她一度暗恋的戴维居然对她“一见倾心”。
  从偷偷看自己喜欢的二少爷戴维而不敢表白,到大少爷莱纳斯、二少爷都为她倾倒;从没有机会选择,到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这种巨大的改变不是通过魔法,而是通过学习、通过接受教育而达到的。90年代,几乎人人都在渴望着事业的成功,以及对金钱和权力的占有,处处充满竞争,那种自怨自艾、柔弱无助的女人已日渐失去市场。男人不再是女人的主宰,女人也早已不是男人的附庸。女人要学会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带来炫目与自信,带来爱情与生活的好运。当萨布里娜戴着宽边黑帽,大黑墨镜,红唇诱人,身着名家剪裁的一袭黑衣,化茧成蝶为十足的时尚女王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积极进取、超越自我使她成熟而自信,然后身着霓裳羽衣,在长岛豪宅的派对里翩翩起舞,宛如一股清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灵。
  (三)魅力四射的萨布里娜
  影片中的萨布里娜以其真挚的人格魅力,拯救了莱纳斯,拯救了戴维,也拯救了自己。19岁就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莱纳斯,之后就一直经营光纤生意,把上亿的家产扩展到了天文数字,还曾上过《时代》杂志的封面,就是这样的一个亿万富翁,因事业、金钱和权力而丧失了自我,只知道工作,忧愁、寂寞,所有人都怕他。他本想以一百万的高价让萨布里娜离开戴维,却遭到断然拒绝。他佯称要萨布里娜和他一起飞到马萨的葡萄园为产业拍照,以斩断萨布里娜和戴维的情缘。可是,这次同行,却使一向不露声色的莱纳斯堕入情网并向萨布里娜表白了爱情。面对萨布莉娜的离开,他伤心难过,失落和孤独又重新回到了他身边。
  莱纳斯已经习惯了战场般的商场生活,习惯了冷酷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习惯了冷漠地对待感情,尤其是自己的爱情,以至于别人都认为他不喜欢女人。他以为自己需要的只是成功的事业,实际上他更需要爱情,即使是亿万富翁也有内心孤独寂寞,渴望爱情的一面。只有萨布里娜才可以拯救他,因为她比谁都了解他。萨布莉娜的出现,让他有了想改变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想法,也改变了他一向以个人感情为代价的商场交易的想法,最终,他放下一切,到巴黎去追求爱情和幸福,萨布里娜拯救了莱纳斯。
  戴维是典型的花花公子,他不学无术,还是情场老手。“读法律却不当律师,读商学院却不坐办公室,学外语不肯说,学乐器不肯弹,跟女孩约会从不超过一次”,对女人的热情很少超过喝过香槟后。遇到了电子巨头泰森公司老板的女儿、医学博士、儿科副主任伊丽莎白·泰森,却不懂珍惜。偶遇了刚从巴黎回来的风姿绰约的萨布里娜,便深深地迷恋。但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发展中,戴维意识到了莱纳斯和萨布里娜犹豫的爱情,为了哥哥的幸福着想而主动站出来承担公司的合并业务职责,并提前为哥哥打包好了行李、安排好了车和直升机,并兼顾家族利益,最终携手与自己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的伊丽莎白,萨布里娜拯救了戴维。
  三、结 语
  《情归巴黎》以简洁明快的拍摄手法、穿插对不同阶层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洋溢着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浪漫喜剧感,淋漓尽致地塑造了萨布里娜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萨布里娜历经磨炼在巴黎找到了自我,义无反顾地找到了爱情和幸福。她不仅拯救了自己,而且也拯救了莱纳斯和戴维:莱纳斯在萨布里娜身上找到爱情,而戴维也在寻花问柳之后找到了事业。萨布里娜承载着20世纪90年代新女性形象:自我完善、自信独立、敢作敢为、魅力四射,义无反顾地追求幸福、拥抱婚姻。她触动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值得深思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阿内尔.政治学与女性主义[M].郭夏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王秀花.论英语女性主义文学理论[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 陈莲琦,韦丽霞.从美国女性文学看女性主义发展[J].柳州师专学报,2007(09).
  [作者简介] 崔俊阁(1979—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