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发展的策略

2015-07-31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学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主题的开放性。主题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由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不同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的解读,有爱情主题、寻找主题、梦想与现实主题、干扰主题、忘却主题、两岸关系主题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爱情主题、寻找主题和两岸关系主题。
  一、爱而不得,得而不久——爱情主题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似是无意地把一部现代爱情的悲剧和一部古装喜剧放在了一起。“暗恋”男主人公江滨柳和女主人公云之凡在上海相恋,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战乱使二人分离,各自逃难到台湾而并不知情,直到病危的江滨柳通过寻人启事找到云之凡,各自为人父母且垂垂老矣的两人才再次相见。“桃花源”中武陵夫妇老陶和春花不睦,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无奈离家出走,来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和酷似春花以及袁老板的夫妇度过了一段单纯美好的时光,又因牵挂春花回到武陵,却看到陷于柴米油盐纠葛之中的春花和袁老板。这两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疯癫的时髦女郎,一直在呼喊着寻找自己的情人刘子骥。
  三条故事线索,正是三个爱情故事。
  “暗恋”中的江滨柳因战乱错过一生的最爱,他对云之凡念念不忘,用后半生的长度来思念和寻找,甚至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和临死前最大的牵挂。他不惜弃妻子江太太的感受于不顾。江太太陪着江滨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在江滨柳不断追忆往昔的精神世界里,她却是一个局外人。直到有一天,江滨柳似梦似真的看到了云之凡走来,他马上回到了年轻时的热烈,抱着一叠子信追了出去,而半梦半醒中听到了妻子的啜泣:“我没关系,我很好。”妻子的半生相伴和默默付出让他一下子明白了,“白色山茶花”已化作夜空的明月般不可追寻,而相濡以沫的妻子才是真正的精神的归依。
  比之于江滨柳、云之凡和江太太之间的故事,另一段爱情故事发生在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之间。春花嫌弃老陶的懦弱、贫贱和不育,向往着袁老板勾画出来的儿孙绕膝的美好生活,不惜和袁老板羞辱丈夫,并让丈夫老陶冒生命危险去上游打渔。然而春花真正和袁老板过上的并非无忧无虑的生活,相反,柴米油盐的琐碎粉碎了美好爱情的向往,袁老板的嗜赌使生活越发揭不开锅。
  江滨柳“爱而不得”后的醒悟和春花“得而不久”后的悔恨形成了一种对比,在爱情中的,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得到的却未必如所愿,失去的未必是悲剧,得到的却未必是喜剧,而剧场中疯疯癫癫的时髦女郎,不可知是得到抑或是失去。
  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寻找主题
  作品采用“套层”结构。就整部话剧而言,采用了“开放式”剧本结构,按情节发展顺序先后展示剧情。而戏中的两部“戏”则都采用了采用“锁闭式”结构,截取最精彩断面先展示,其它情节通过回顾方式逐步展开。“戏中戏”的整体结构使得这部戏不但有“戏外冲突”还有“戏内冲突”。戏外冲突即两个剧组争抢排练场地的争执,是这部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两部戏又各有戏内冲突,一方面存在于剧中人之间,如“暗恋”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和江太太之间存在冲突,“桃花源”中的老陶、春花、袁老板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在一部戏内还存在剧中人和剧外人的冲突,例如“暗恋”演员和导演的冲突,“桃花源”演员和道具的冲突。在这些本来就复杂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一个不断走上舞台寻找情人刘子骥的时髦女郎与两个剧组的矛盾冲突。[1]
  导演对矛盾冲突恰到好处的把握,并没有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冲突无限制的展开,“我认为,当情感激烈到一个程度,再用另一个方式来嘲讽这种激烈,更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产生更高的境界。”[2]
  所有的这些矛盾都来自于“寻找”,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场地,两厢争夺,乌烟瘴气。寻找恋人,疯疯癫癫,不知所云。不论“暗恋”中的江滨柳、云之凡、江太太,还是“桃花源”中的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爱情和幸福,不论爱而不得或得之不久,都是寻觅不到。而不论寻找爱情的他们,还是各执己见的导演,还是寻找桃花源的陶渊明,都在寻找心中的理想家园,然而对比现实与理想,寻找可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却永远在继续。
  三、浅浅海峡,浓浓血脉——两岸关系主题
  如果仅是对于爱情和幸福问题的探讨,作品也就不会如此地广受关注。第一幕中,“暗恋”剧组的导演反复在强调,“不是这种感觉”并一再向扮演江滨柳的演员讲“你要了解江滨柳的遭遇,看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当时这个大时局里,从你内心深处,应该有所感觉,一个巨大的变化即将来临。”剧中导演反复强调“时代背景”、“大时局”。作品首演是在1986年3月3日。1986年是台湾专制与民主的临界点,是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此时的台湾正处于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3]到底怎样才是台湾人民的通往“桃花源”之路。作品中可以看出赖声川对于台湾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两剧组都说自己有使用舞台排练的场地租约,都认为自己是舞台的合法使用者,所以不断地发生争执,这种争执是看起来是激烈和不可调和的,由不得使人想到其中的政治寓意。
  虽在争执之中,两方面也在不停地沟通和协调。一边是传统的,一边是现代的,弘扬传统文化与谋求新生活的矛盾得以显现。我们可以从“暗恋”和“桃花源”两部话剧中看到很强的互文性,在最后两部话剧各占一边舞台的时候,两部话剧的台词互相串联和衔接,虽然是两个剧组争斗的结果,但也是两部话剧互相映射互相交叉的缘故。两个故事其实都是共同在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桃花源”,暗喻了海峡两岸共同的家园梦想。而设计师顺子制作的布景——一颗逃离的桃树,被“桃花源”的导演反复追问它“为什么会逃出来”,它和 “暗恋”中失散的恋人一道,揭示了“失散”的主题。两个导演的不停争执和互相抨击,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缺失的一块“空白”,以及整个作品中混乱冲突的气氛,正是暗喻了拥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同一血脉的两岸人民在分离中探索出路的无奈和挣扎。
  当然,关于《暗恋桃花源》主题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干扰”的主题,或者是“忘却”的主题等,到底是哪一种主题,导演并没有在话剧中明确“凸显”,将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留给演员,这是留白的艺术,也因为有这样“空白”的存在,不同群体的观众走进剧场才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你可以表面解读,乐在其中,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形而上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春红.行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话剧《暗恋桃花源》[J].文艺争鸣,2010-10-15.
  [2]鸿鸿,月惠.我暗恋的桃花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振铎,李瑞.从互文性看影片《暗恋桃花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