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电视电影论文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综述

2015-07-31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公映后引发观众多个角度的热议。“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传记电影。”[1]编剧和导演把剧中人物创业奋斗过程和命运浓缩成一个个典型片段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合伙人》最成功之处在于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与思想。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名来自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性格、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剧中人物在燕京大学相遇、相识,他们拥有相同的梦想和就业观念就是去美国。而毕业后,他们却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屡屡受挫。成冬青反复签证被拒,被学校开除后开培训班糊口;王阳为了美国女友放弃签证却最终被女友抛弃;孟晓骏是唯一拿到签证获得留美机会的,而在美国等待他梦想的却是在实验室喂小白鼠遭辞退,后到餐厅做名不能拿小费的杂工。但三人最终在中国携手创造了商业奇迹。
  有关青年人创业和追逐梦想的电影很多,如《奔腾年代》、《毕业生》、《当幸福来敲门》等。但《中国合伙人》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波澜起伏的剧情中积蓄感人奋进的力量,用赋有哲理的语言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背景音乐使情感得到升华,在电影结束后还能留有令人不断回味其中哲理的魅力。通过对《中国合伙人》的分析,可以借鉴其中蕴含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方法。
  一、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加强就业认识
  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加强就业认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身就业比较盲目。表现在择业时不考虑个人兴趣、才能因素,而只关注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好坏。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个人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甚至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也都不了解。《中国合伙人》中,以孟晓俊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的就业梦想就是去美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西方经济诱惑和文化传入的影响,很多青年理想中的美国就是自由、平等与希望的象征。但电影中人物的就业经历证明,成功前往美国的孟晓俊并没有梦想成真,而在中国努力打拼的成东青却白手起家成为新梦想公司的总裁,成东青是当时无数中国奋斗青年的缩影。
  电影中人物的就业梦想与经历清晰折射出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认识的重要性。如果缺乏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就会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潮影响,像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没有目标的美国梦,可以说他们的梦想是一种向往,并没有明确的想做某件事情。目前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中城市就业岗位相对饱和,现实要求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期望,做好到基层工作的准备,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基层迫切需求大量高素质人才,在那里,大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影片中成冬青的成功就是最好证明,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为最后的成功积累宝贵财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大学生解读就业形势和政策,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大学毕业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从业中丰富经验,再找时机选择理想职业。这种分步到位的理念既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满足国家社会需要,为中国梦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帮助大学生放宽眼界,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学生工作者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放宽眼界,拓宽就业视野,积极参与创业,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电影中的成冬青毕业后留在燕京大学任教,这虽不是成冬青的就业梦想,但是他也想踏踏实实的干下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自己的美国梦,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获得创业的成功。这也是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普遍经历的就业过程,即刚毕业时,都怀着自己幻想中的就业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般都是不具体的,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梦寐以求的。他们没仔细考察过这个梦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力所能及、甚至是否真实。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把知识、能力、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电影中孟晓骏利用留学美国的经验总结出签证技巧;成冬青从自己曲折的失败经历中提炼出自我嘲讽式的教学法。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掘自我、认识社会。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经历、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甚至会在追求与寻找中走向迷途。因此有效指导大学生放宽眼界,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尽快开启成功之门。
  大学生创业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开拓新的就业岗位。高校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创业相关知识。其次要以创业大赛为抓手,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第三要设立创业基金,减少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困难。第四要建立创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准备。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就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能否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能否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能否抓住就业机遇都与学习密不可分。
  电影处处贯穿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三名主人公在大学学习开始讲起,毕业后成冬青整天学习英语,为自己追求的美国梦而努力;孟晓骏在社会工作中无形的学习到股份制改革、公司上市等新理念;新梦想的学员每一个都在不断的学习英语、学习办理签证的技巧等。影片通过三人的奋斗经历揭示学习和变强的道理。电影中“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去向那个打你的人学习,直到你变得比他更强的过程。可以说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而贯穿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目前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要从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入手。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技能,基本是从大学学习获得,但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更好结合,还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需要用创新思维开拓专业中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不学习,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非专业素质则包括世界 观、人生观、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工作能力等。与专业素质相比,非专业素质更具基础性、根本性特征。”[2]非专业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学习中慢慢积累、不断提高。当今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学习中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增强与社会发展步伐相适应的复合能力,才能提高就业能力,为自己寻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部关于事业与成功、学习与追梦的影片。通过电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加强就业认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三种大学生就业教育新思路,这三种方法有利于改善和创新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华.平凡传奇 青春飞扬[J].中国电影评论,2013(15):50-52.
  [2]温晓娣.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J].学术研究,2012(18): 26-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