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一种艺术手段,承载着人们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渴望,寄托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1]对于现今的儿童而言,观看动画片已成为其生活的必须,也是大多数家长所认可的“寓教于乐”方式,但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儿童类动画片有“乐”未必有“教”的情况也比较严重,甚至存在着过度娱乐化、不良导向的影片存在。所以,提出儿童类动画片的创作应该具备对应性的审美教育功能并且在业内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 儿童类动画片“于乐”并非“寓教”
儿童类动画片的创作者们均能以特有的视角吸引儿童的眼球,如搞笑的剧情、夸张的造型、饱满的色彩等元素,提升了观看者的数量,但“乐”的同时是否同时有“教”的寓意,还需认真甄别。据2007年《慧聪网》上刊载的一篇文章报导:108集大型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全国800家电视台同步热播、短短数月同名配套图书销量达到1500万册;但就在一片叫好叫座声中,一个名叫“老蛋”的网友却在网上大声疾呼“禁播”该剧;2007年2月26日,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虹蓝”迷没有等到《虹蓝》第90集的播出,上下哗然;2007年2月12日至15日《虹猫蓝兔七侠传》,天涯虚拟社区“天涯杂谈”版块连续出现了三位家长质疑《虹蓝》、要求央视停播《虹蓝》的帖子。[2]
题为“紧急请求央视停播《虹猫》”的帖子作者“老蛋”认为,这部高成本儿童动画片,创作水平精良、代表了动画制作的较高水准,但从剧本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诸如:内容低级,情色、暴力元素较多,台词中粗口、胁迫等频出,在儿童主观意识不强、模仿行为主的阶段长期观看此类影片,将会对其成长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内容过于成人化,剧本照搬成人武侠小说中大片情节,故事情节过于不着边际;视觉形式借鉴外国元素为主,本土原创元素较少、无创新。综合所列举情况来看,这部动画片的主旨是在传递一个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处事手段。
12岁以下儿童在心理发展等方面还离不开必要的引导,而儿童动画片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正确引导责任,其作用不能为社会所忽视。从世界范围来看,儿童动画专属动画影片在多数国家有着相应的规范,欧美的多数国家和动画制作公司都有明确的动画片年龄定位。如以儿童为主要观众的影片,会限制镜头中出现暴力、血腥等画面。在我国动画片制作规定中,到目前还没有此类规定,像《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红太狼因并不严重的事而违反常理的用平底锅拍打灰太狼的头剧情画面,极易让儿童产生仿效的误导作用;一些动画片中表现的是非观念不清;一些儿童动画片出现涉及“性”的台词、情爱元素出现频繁等。
可见,动画创作、尤其是儿童动画片创作,重视教益作用应该是其创作中主要的方向。创作团队在制作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受众群对影片内容的接受程度,分析辨别剧中情节的能力,以及剧情内容要表达一个何种主题等因素,而不能以负面的方式取悦小观众,给其以不良的导向。
二、 儿童类动画片“于乐”必须“寓教”
尽管存在国内外文化差异,但对于本民族“真、善、美”的表述却异曲同工。如美国正在各大动画媒介播放、且美国儿童比较热衷观看的动画片,有《飞哥和小佛》《降世神通》《探险活宝》等。
《飞哥和小佛》是部充满科学趣味和足够音乐欣赏感的动画片,讲述两个具有正义感的发明家飞哥和小佛与邪恶的科学家汉斯·杜芬舒斯斗智斗勇的故事,动画片表现正义的同时,对邪恶的表述也考虑到了儿童接受的程度,根据动画片的设置需要,对汉斯·杜芬舒斯的角色加入了些许可爱元素,剧中的音乐节奏也极具欣赏价值。另如《降世神通》系列动画片,在尼克动画频道热播,具备了中国传统的神话色彩、水墨场景的视觉效果。剧情讲述世界被四大神力(气、火、水、土)支配着,人类挽救唤醒了四神,神为挽救人类进行着努力,就其实质内涵来分析,人与四神在剧情中已经融合在了一起,得出人类将力量通过神表现出来,即人类要团结起来面对并克服一系列的困难的故事线索。再如美国动画片《疯狂原始人》故事剧情围绕着失去家园—离开家园—寻找家园的情节主线展开,整个动画电影以原始的热带雨林的风貌为背景,现代奇幻风格的自然风貌给观众带来刺激和异趣的视觉体验……通过动画的视觉形式反映了现代美国文化精神。[3]
中华文化讲究“文以载道”,我国国产儿童动画片无疑也是给予其教益之道的部分之一,植根于厚重文化土壤之上,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产动画的教益及影响在全球范围非常知名,产生了许多具有传播科普知识、真情实感并具备独特的美术风格的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宣讲动物科普并含有情亲的表达;《牧笛》剧中悦耳的民乐和墨趣感十足的美妙画面;《大闹天宫》剧中民间剪纸题材的角色借鉴和不畏强权势力的斗争精神等,其教益作用影响了几代人。
动画是人类精神压抑的产物,人类在动画角色、场景、剧情等要素中平衡着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意识想法。诸如,人类能力的局限,在动画片中就会赋予人类克服一切困难的超能力;对环境的无奈以及思考,就绘制出动画片中理想的生存场景;对自身成长现状的困扰,就会赋予动画角色完美的身材比例、较好或丑陋的形象等。凡此种种,都是以一种理想的形式表现一个设定的意图,相较于真人电影而言,动画片的设定、设计的操作空间更大。那么,制作有益的儿童动画片显然不是操作技术上的难题,更多的则是由制作者们的主观意图、艺术修养、社会责任所主导。
三、 儿童类动画片应将“寓教于乐”作为创作主旨
动画片作为一项通过观看来实现其目的艺术形式需给予其“美”的概念,以其独有的方式实现 “大美”即具备寓教于乐的特质。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说:“动画片为什么是孩子的专利,因为它的那种夸张在现实中是没有的。杜撰、意象的内容,大人不喜欢,因为大人知道它是假的,但孩子认为它是真
的,既然是真的就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动画专家,一辈子都在追求益智的、寓教于乐的动画片。”他拿闯红灯举例,“如
动画片是儿童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在开发儿童想象力,培养儿童快乐、阳光、幽默特质,传播一定知识等方面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教材。在2010中国(湖南)动漫文化与儿童教育高峰论坛上,美育专家郭声健、湖南师范大学曹中平教授均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表述了动画片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提出了儿童类动画片应该具备寓教于乐的创作主旨。
我国现今的家庭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儿童在作业之外的家庭生活中观看动画片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这种娱乐方式已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据统计,其每天观看时间在30分钟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动画片则掌控着完全的教育的时效。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不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全部,儿童观看的动画片从时间长度来看,占据着其学习生活时间中较大的比重,所以呼吁并建议制作有益儿童动画片已经不是业内的倡议,现如今已经是动画产业界必须要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