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人本主义”的概念辨析入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核心内涵,并以当代美国电影为考察对象,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为理性的精神、“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珍惜生命的精神、环保精神、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等。当代中国电影界应当借鉴美国电影中丰富的人本主义因素,走出一条新路——人本主义之路。
[关键词] 美国电影;人本主义;体现
美国电影以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着力渲染的恢宏场景、令人惊叹的科技手段等元素,一直以来在全球电影市场独占鳌头。近年来,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制作,像《英雄》《无极》《赤壁》《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等。在这些片子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进步不少。但与美国电影比起来,我国能推向海外市场的作品显得过于单一,宫廷暗战、官匪博弈、江湖仇杀轮番上演,片中形象缺乏人性张力。而当代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义精神却能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持久的心灵震撼与思想感召。为此,笔者尝试分析美国优秀电影作品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思想价值,为当代中国电影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人本主义概览
“人本主义”一词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英文中,该词为humanism,又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随着时代发展,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日渐丰富。我们可以大致浏览一下人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内涵。WwW.133229.Com
第一个阶段是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人本主义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主张人要从宗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与肉体的独立和自由。第二个阶段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这时的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理性,即思考,这种理性精神促进了现代主体意识的确立,标志着现代性的开端。第三个阶段是18世纪的启蒙时期,“自由、平等、博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也是人本主义的重要内容,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德格尔、尼采、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看到现代性正朝着技术化、工具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物化,他们呼吁纠正现代性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精神升华和发展,他们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第五个阶段是当代,西方社会逐步迈入“个人主义社会”[1],社会的经济化、技术化和工具化进一步加深,人的精神物化、矮化、侏儒化也进一步加剧。人类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品质,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2]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也成为人本主义的一个新内涵。
纵观这五个阶段,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本主义不仅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理性的作用、追求个体的完善与幸福,更强调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环保的社会,为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当代经典美国电影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人本主义精神作为执政之本。他们的立国文献《独立宣言》称:人有天赋的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政府成立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如果政府背叛了这个目的,人们有权利把政府推翻,成立一个新的政府。由此可见,美国把“人”作为立国之本的,政府只是一种工具,“人”才是目的。这种宝贵的思想延续了200多年,在许多经典电影中得到弘扬和传播。
(一)自由精神的赞歌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国度。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俨然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象征,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而美国电影也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思想以艺术的形式鲜明体现出来。
1996年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史诗电影《勇敢的心》就是一曲对自由精神的赞歌。该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故事。他领导苏格兰人奋战数年,最终在爱丁堡被英军逮捕。他在临刑前高呼“自由”,震撼了所有人,几星期后,其战友高呼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苏格兰人民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自由作为该片的主线贯穿始终。这种精神除了体现为民族独立以外,还体现为个人的解放和自由。主人公华莱士刚开始的反抗仅仅是为了个人复仇,随着运动的层层推进,他逐渐成长为高举自由与平等旗帜、以解救广大受压迫民众为己任的革命领袖。他的同伴罗伯特•布鲁斯由于受到了华莱士人格精神的感召,最终放弃了想成为苏格兰领主的功利目的,继承华莱士的遗志,领导苏格兰军队推翻英格兰的统治,赢得了苏格兰的独立。
在许多美国电影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往往由某一个英雄人物来体现,这招来不少人的诟病,认为是“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对此,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都应该冷静分辨形象背后的多重含义,取精去糟,理性待之。
(二)理性精神的颂歌
17世纪的古典时期,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强调学会自我思考的人从今往后不再依赖别人,而能够自己给自己确定方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主体精神的觉醒、一种理性的复苏。”[3]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前后经历了数百年,这一历程顺利进行,最终取得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人在逐渐觉醒,西方人的理性精神越来越强大。美国早期移民主要是欧洲人,他们把西方理性精神带到了北美这块热土,这种理性精神流传至今。理性精神在当代美国电影中得到了反映,很多人物都具有理性精神,擅长思考,善于正确抉择。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纪实风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塑造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起初,辛德勒与其他投机商人一样,好色、爱财、圆滑、世故,为了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他雇佣犹太人为自己的工厂效力。1942年,德军开始大举搜捕并屠杀犹太人,众多犹太人拼死匿藏逃避搜捕的情景令辛德勒震撼不已。从此,他通过贿赂纳粹官员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收容犹太工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工厂成了犹太人的生命堡垒,而辛德勒也成了他们的守护神。为此,他花掉了自己的最后一分积蓄。作品以黑白纪实的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恐怖景象,也深刻体现出了人性当中的丑恶与伟大。
对待金钱与生命的态度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辛德勒对待金钱与生命的态度让人钦佩,在死守金钱与拯救生命之间他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也向人们诠释了人本主义的真正内涵。
(三)对生命的珍视与礼赞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可以说: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当生命遭遇磨难、陷入绝境时,人们的行为可以充分体现出他们的道德态度和精神境界。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对生命的珍视与礼赞的一个好例子。当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之后,在发现船上的救生艇只够一半人使用的情况下,身强力壮的男人们没有争先恐后地去抢座位,而是让妇女和儿童依次登艇逃生。船上的管弦乐队采用集体演奏直至船沉的最后一刻的独特方式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消失的灵魂。男主人公杰克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颤抖着对女主人公罗丝说的最后一番话是希望她从此好好活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永远不要放弃。这些人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从容、淡定、坦然和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壮举,深深地震撼了观众。
另一部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再次引发观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米勒带领的小分队历尽重重困难,终于在一个叫雷蒙的地方找到了瑞恩。当得知自己的三位兄弟已经战死沙场的消息后,瑞恩悲痛万分,他拒绝跟小分队离开战场,理由是“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瑞恩的话使这些经历了死亡的恐怖与战火的考验的老兵们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为了不辱使命,米勒队长决定和队员们一起留下,与瑞恩并肩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恶战。最后,八位营救者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却在通往死亡的路程中一次次磨炼了意志,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完成了自我实现与自我救赎之路。此时的生命意义,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生物学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生”与“死”,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意义,发人深省。
(四)关注环保问题和人类未来的命运
当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今天的人类已经开始承受为了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而对环境和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所带来的种种恶果。美国近几年来拍摄的好几部大型灾难片就体现了对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忧思。
《后天》是2004年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描述了全球暖化和寒冷化所带来的灾难。片中采用380个特效镜头惊现了在未来的世界,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片中的一些人物安排实际上是在影射今天的人类:如美国副总统及一些政府官员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对科学家杰克提出的气候变化理论大加驳斥,并且多次拒绝他提出的应对策略。事实证明,这些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贪婪与无知,才使得种种不应发生的悲剧屡屡上演。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发了世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关注。
另一部作品《海豚湾》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日本和歌县一个叫“太地”的小渔村,疯狂并残忍地捕捉和屠杀海豚的恶行。这些屠杀罪行,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隐瞒。很多试图揭露当地恶行的社会人士纷纷被暗杀或迫害。片中除了体现出对海豚命运的担忧之外,也表现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的强烈吁求。
三、美国电影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的启示
很多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义精神令人感动、钦佩和深思。反观当代中国电影,普遍缺乏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性精神表现不足,戏剧化和表演性成分较重;对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追求还很少被表现;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的未来命运的关注还基本上是空白的。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人本主义思潮在我国逐渐得到传播,日益深入人心。鉴于此,中国电影界应当注重研究和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人本主义因素,并借鉴之,使中国电影走出一条新路——人本主义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强.当代社会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0(03).
[2] 黎珏辰.当代“市场社会”中人文教育的危机及出路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9).
[3] 陈强.西方社会的变迁: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北方论丛,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