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时代艺术总是保持着令人向往的神性,随着传媒时代,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艺术却在一步步地失去其光华的神性外衣,即艺术的通俗化,然而,艺术的通俗化即失去了神性之后的遭遇,让我们感受到神性的可贵。本文着重探讨《海上钢琴师》一片对艺术神性的展示。
关键词:艺术;神性
看完《海上钢琴师》,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此片的高贵的神性,对比当下的艺术现状,不免会想到艺术神性的沦丧的沉重话题。为什麽艺术的神性会沦丧呢?
苗棣在其著作《电视艺术哲学》里对艺术神性的沦丧作出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在传媒时代,借助高科技手段,艺术杰作被无数次的复制。贡布里奇对于视觉形象被大量复制(而且总体上说是被精美的复制)的现状表示出极大的关切:以往任何时代也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视觉物象的价值看至这样的低廉。招贴画和广告画,连环漫画和杂志插画,把我们团团围住,纷至沓来。通过电视屏幕和电影,通过邮票和食品包装,现实世界的种种面貌被展现在我们面前。——大概连我们在早餐物谷盒子上看到的那些粗糙的彩图,也会让乔托那个时代的人目瞪口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从此得出结论,认为那谷物盒子上的画比乔托的画高明。
大批的复制艺术品涌入生活,使得现代生活变得空前“艺术化”起来。www.133229.Com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庄严的或轻松的乐曲,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背景,在吃饭、聊天、锻炼、工作的同时漫不经心的让音乐自然流入耳鼓。现代的艺术像是自来水,一拧开水龙头就滔滔而出,甚至比自来水还要来的自然,还没有去宁水龙头的时候它就自动的喷射到日常的生活中了。
在一个充满了“艺术”的环境中,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把艺术接受纳入了日常行为的范围。同时也让杰作在同时代人心目中长期丧失了美感的传感力。这很像吃饭一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由于经常吃不饱,所以对吃东西,尤其是能吃到一顿可口甚至是令人向往的东西,充满了期待,并且在这种持续的期待中会滋生出许多故事和诗意。
或许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可以成为永恒。美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乎应该存在于“天国”,一旦沦入世俗后,将不可避免的要付出代价。
保留神性的可贵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精神及艺术世俗化的种种事例,尤其是不乐观的方面,再以海上钢琴师为例,从不同的方面来陈述海片在维护精神与艺术的神性方面的特点,以及抗拒世俗的倾向,海片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海市蜃楼的幻景,以及艺术神性的殿堂。
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于汪洋大海上,而不是发生在陆地上,首先就把此片推到了一个远离世俗尘扰的环境中去了,接着再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非世俗的事情也都有了其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了,就像小号手所说的那样,他不存在,他本能就没存在过,何为梦想,实现不了的,但你却坚信会实现的愿望那就是梦想,梦想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与希望,可是一旦它实现了,它就再也不是梦想了,它原本所具有的那一切的可能也就全不存在了,所以这是梦,而且是让你永远向往的梦。
主角的出生,就是个谜,可以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可以附加给他很多的东西,就像他的名字那样,而他后来的职业,钢琴师,尤其是非常有造诣的钢琴师,那本身就是高雅艺术,而钢琴对他,非是经过职业训练,那是从他身上流淌出来的,所以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价值与尊严,也是他的理想,那是不能出卖的,所以才有了当出版商打算要出版,发行他那盘光盘时,他会果断的说:“不,我不能让它离开我。”因为那是生命,已不单是为了对感情,爱情的护卫,乃是对于艺术,以及是对艺术生命的捍卫。在这里他阻止了他的音乐流入世俗的可能。
第二次阻断,他本有机会,可以说有很多次机会走下那艘船,走向现实的生活,甚至移民局抓他,都抓不走,还有后来看似为了爱情下船,在触地的那一刻他又改变了主意,一次又一次的掐断他与现实世俗的联系。
第三次感情的又一次阻断,梦幻般的她不经意间走进了他的视线,走进了他的音乐,也走进了他的心田,从此他魂不守舍,发自生命之底的源泉让他对她爱的那样深沉,在他的心底在他的生活里从没有出现过女性,因此也没有女性,女人的任何概念,在她的一生中他都以为妈妈是个赛马的名称,所以对他来说女人的含义不啻于是来自远古洪荒时代就已埋藏在人体中的一粒种子,在这个时刻,在一颗非常纯净的心田里萌动,发芽了。那份爱是羞涩的,是真诚的,更是深沉的,那份爱在心底蕴藉,涌动,翻腾,不低于火山爆发般的冲击力,然而它始终没有爆发,他想把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源自于她的音乐送给她,聊表心意,然而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踌躇中错过了,并且也是在最后的犹豫中错失了永远的机会,虽然在一次又一次的错失中,我却毫不怀疑他的诚恳与执着,尤其是他晚上偷偷的去看她,并且轻轻的吻了她的那个细节,我却感悟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真情,流淌在男人血液中的从远古时代就有的女人对男人的吸引力,以及男人对女人的那份怜爱,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魅力无穷的情愫。
在传统时代,很少提及的情感话题,在人们心里却无比之重,重到为了情感可以出生入死,甚至连鬼魂也要将爱情进行到底,一曲爱的颂歌,虽无倡导,却流传了千百年,依然在人们的心里珍藏,时至今日,在爱泛滥的时代里,人们有了充足的爱的理由和爱的权利,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各种方法去亵渎这份情感,滚滚红尘中的男女在爱充盈的时代里,却经历着爱的荒漠期,品尝着由于过度使用爱的权利所酿成的种种苦果,在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中我们的心结了茧,我们的眼睛蒙了尘,在心灵经历了千疮百孔之后,已无心再爱时,我们无奈的慨叹,世无真情。所以在看到剧中有关情感这一节时,它再一次洗涤了我们的灵魂,为我们的心灵世界打扫了一次卫生,这感觉就像在都市里住久了,习惯了看灰蒙蒙的天空那论浊日,而突然间有一天你到西藏,在澄清的环境中,你看到那个明净透彻的天空,那轮明净皎洁的月,你会重新相信世间还是有真情美景的,只不过是你没找对地方罢了。在情感这块儿也是经历了一次的滑落,最终在最后的那一刻,又升回了天空,再一次保持了他的神性,就情感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梦。
在生活中,尤其是情感上,我们有时还真的需要点神性,而不可完全坠入红尘的,一个朋友,从小学五年级就暗恋上了一个女孩,那时他认为女孩就是公主,一袭白裙,一头长发的她,就是梦中情人,多年来始终念念不忘,还联系着,始终关心着她的动向,一谈到她,他就会两眼闪闪发光,神采飞扬,一幅沉醉的模样,十年后,终于有了机缘,那公主女孩因为有事相求终于来到了他的家中,与他及他的女朋友相处了一段时间,自从她到来以后家里就不太平了,经常性矛盾不断,作为夹缝中的他不断的调解,自然心生不悦,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她并未像他想象的那般完美,并且一些生活习惯还让他厌烦,所以一段时间后,当她离开时,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轻柔与曼妙了,据说还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脸,以后再也不联系了,一个精致的瓷娃娃碎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没有了,天空中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没有了,这个过程,无非如黑格尔所说的,现实不过是绝对理念的摹本,我们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从这个摹本回到了那个理念中去了。
海片正是从这些方面为我们演绎了保留某种神性的必要性,为心灵的天空留下了一份空灵与多彩。
参考文献:
【1】<<电视艺术哲学>>,苗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融创始代----当代艺术手记>>,翟墨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3】<<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金丹元著,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