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在国外大多是归属于电视作品的评奖范畴,而我国却将其划于电影作品的评奖范畴。这里,显然有一个对电视电影概念的科学界定问题。恰如武斌、魏晓菁、张志君、初晓等论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对电视电彩进行是厉于电影还是厉于电视的理论界定,并不是一种口舌之争或理论游戏,只有解决了观念问题.电视电影的创作才能有一种自觉的形态意识,才能涌现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电视电影佳作。
我们衷心希望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深信:经过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以理服人的讨论之后,大家是会对此问题逐步取得共识的。
2003年,有一部并没有多少国人关注的中国片在法国获奖,是电视节奖一一汉斯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而不是电影节奖。这部获奖的中国片名字叫《黑白》,乃是一部电视电影。
中国电视电影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却创下了不俗的业绩。
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1896年的8月11日就被输入中国,无论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还是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始人任景丰拍摄《定军山》片段开始算起,中国的电影均已经超过了“米”寿之年。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电影人一直渴望辉煌。同样,自从1958年5月1日起,中国电视人也一直渴望走向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其实际付出的与其应该得到的往往不成正比,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而于1999年问世的中国电视电影却挟其创作母体“CCTV”之威,整合影视两大资源,出手不凡,不数年间就走出央视,走向世界。这又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率调查显示,在CCTV-6播出的111部电视电影中,70%的收视率在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17部的收视率在3个百分点以上,更有3部的收视率在4个百分点以t。减去-?个最髙分,减去一个最低分,以3个百分点的收视率数据衡量,CCTV-6播出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电视电影的观众数量都达到3300万左右。这么多的观众,说明国产电视电影还真的“叫座”,渐被人们“看好”。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
1、成本低廉。众所周知,电影是重装备,高投入的行当,即使在中国,一部一般性的“影院电影”的投资动辄也得上千万元人民币,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电视电影成本却较低廉。
2、资源优化整合。在中国,相当fe的一段时间里电影“一枝独秀”,后宋,电影与电视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1978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突然决定停止向电视台提供新故事影片.将电视界搞了个措手不及。穷则思变,这才有了后宋的电视剧火爆荧屏。近年来,由于国外进口影片,特别是美国‘‘大片”的冲击,中国的国产电影每况愈下,空有不少人才,却阮囊羞涩。而当年的“小兄弟”电视却挟“第二次产品销售”(广告)之威,一家独大,很是有了一些“积蓄”。如何将电影界的“才”与电视界的“财”有机地结合起来,电视电影做了难能可贵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产生了1+1>2的效应,这种资源整合是一种优化整合。
3、能够应对“危机”。中国的影视界,特别是电影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谓“危机四伏”。由于具有雄厚资金、丰富管理经验,成熟市场运作模式的外国产品无所不用其极地梯次进入,致使“行业景气指数”已经跌破一般人的可承受心理预期的“底线”。除了极少数导演因缘际会’得以整合国外的资金资源以
为自己所用,执导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作品以外,其余的相当一部分人往往只能“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电视电影由于有阔绰的“母体”作坚强后盾,因而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另外,中国已经全面“入世”,根据WTO框架内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应各个主要要价方的要求,中国已经承诺在“电影院”领域进行相关开放:自加入时起,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外资不得超过49%,因此,在传统的“院线”方面,中国电影已经基本无险可守。电视电影却可觅得一块“避秦”的“桃园”。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诺开放电视台给外国。
国产电视电影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
目前的国产电视电影,其生产主体一般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电视台的电影频道。CCTV-6还特意于1999年专门成立了“电视电影部”。这是电视电影生产的一大特点。最初的电视电影较短不如电视连续剧那样一播就是几十集,在电视频道中播出时常常给人以一种“散”、“乱”、“四不像”的感觉。但现在这种状况已有改观。如最近在央视播出的美国电视电影《兄弟连》就长达二十集。其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节目样式可能向“类型化”发展。好莱坞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一个“法宝”就是其所生产的影片有相当一部分是类型化的。当然,我们不能也不应否认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非类型化的影视节目,但是,在诸多的影视节目中,“类型化”的电视电影可能最合电视电影生产者的胃口因为电视台的电影频道,特别是电视电影频道乃是一个奇妙的“大胃”,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新的“食物”填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全国一下子出现了5-8个电视电影频道后,那些时时张着饕餮大口的节目运营商们是更喜欢非类型化的电视电影呢,还是更喜欢类型化的电视电影呢?
2、节目营销可能向“衍生化”发展。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使自己永远衣食无忧,电视电影应该而且必须延伸自己的“产业链”——由目前生产出的产品只在电视台播出,推而广之,进入千家万户的录像机、VCD、DVD播放器6整合资源,向“衍生化”的方向发展,将自己的这个“圈”尽可能地划大。
3、播放主体可能向“区域化”或“泛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有人说,“有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才有了本土的电视电影”。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本土的电视电影不仅只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生产,而且也只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一家播出。这种现象是历史形成的,无可厚非。但是随着中办17号文、中办21号文以及国办105号文的相继下发并贯彻执行,全国各地已经或正在组建一批“区域性”的或“泛区域性”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这些“区域性”的或“泛区域性”的频道将使“国内大一统”地播放电视电影向“区域性”或“泛区域性”发展。
4、主创人员可能向“相对主流化”发展。勿庸讳言,尽管国产电视电影出手不凡,短短的时间就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但是,屈指算来,真正投身电视电影领域,并将其视为一个可以为之全力付出的事业的人才,特别是比较“大腕”的人才却并不是很多。从来自第一线的电视电影从业人员的切身感受来看,目前的国产电视电影的主创人员的地位还是“相对边缘化”的,但是,随着包括CCTV-6在内的强势大众传媒的炒作和“诱惑”,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导演,甚至“大腕”级的电视、电影导演投身到电视电影的主创队伍中来,到那个时候,本土电视电影的主创人员队伍可能会逐渐变得“相对主流化”。
5、生产用材很可能由目前较为流行的“胶片化”向“数字磁带化”的方向发展。熟悉电视电影生产的人肯定都知道,国产电视电影的用材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过程:1999年时是用标准高清晰度数字磁带拍摄的,后来又广泛使用16毫米胶片作为电视电影用材,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使用者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有一些电视电影的生产者已经开始“换枪”——采用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摄制。考虑到数字化广泛应用后中国所有的电视家庭都将更换高清晰度电视机,因此,由“磁转胶”到“胶转磁”^转换成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拍摄很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本土的电视电影,满打满算至今也不过5岁,虽然中国古人有“三岁看大”的说法,但是,对于一个从“生理”上尚属“儿童期”的新生事物评头品足毕竟是一件比较微妙的事情。而要预期他的未来,可能更是有些强人所难了。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一位着名的未来学家在回答别人提问时的一句话:“对于未来,我惟一能够确切预知的是明天肯定会来临!”
张志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电视台/责编: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