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卷一·论文一》文谱道光己丑八月,养疴寓园,日与族子孟开论古文节目,因次为篇。余尝以隐显、回互、激射说古文,然行文之法,又有奇偶、疾徐、垫拽、繁复、顺逆、集散。
艺舟双楫,文艺教育读物。清包世臣撰。六卷。前四卷论文,评论古人作法,抒发己见,录己作书、序、碑传等文。后两卷为书法理论著作,阐述学书经验与心得,论述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以及为《书谱》…
【摘要】:本文将《广艺舟双楫》置于清末民初时代书风中去考察,通过对康有为不同时期书学思想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康有为早期书学实践与《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兼形成的内在联系及晚清碑学理论所存在的滞后现象;指出在《广艺舟双楫》成书前,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等人已在阮元、包世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局限性-社科论文.作者: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王军来源:原创日期:2012-02-04人气:1109.复制链接分享好友.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他不但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康有为在...
时间:2021-11-0121:11来源:毕业论文包世臣在扬州生活很久。淮盐主要在扬州区域运营,那里经济繁荣,文化富饶。有远大抱负的学者人,不远千里,在此地来往。巨商大族,大都聚居在此...
1]祝嘉《艺舟双楫疏证•••论书二•记两棒师语》,巴蜀书社,1989年11月第一版,第129页。[2]沈曾根在《菌阁琐谈》,见《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375页。[3]祝嘉《艺舟双楫疏证·历下笔谈》,巴蜀书社,一九年版,第37页。
他的《艺舟双楫》也分别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及艺术风格来突出他的理念。《艺舟双楫》当然要有继承和发展,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就是在包世臣尊碑上的继承和发展。73624毕业论文关键词:包世臣,《艺舟双楫》,尊碑
1包世臣的生平概述包世臣(1775年---1885年)号倦翁,字慎伯,清代书法家自称小倦游阁外史。安徽省泾县人士,因为泾县古名叫安吴,,因此又被称作包安吴。
在《广艺舟双楫》中,书法革新思想贯穿全文,并提出要法古通变,即以古开今,建立其所倡导的碑学体系。从批评的路径出发,康有为在对书法的源流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提出了碑学和帖学两个概念,认为帖学已坏并逐渐流于单调和僵化,相反碑学则笔画完好,精神充足。
初学唐宋之书,后又法北碑,晚年时对二王有所偏爱,曾曰:“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至于真行草之间,则不负后人矣。”[]则用笔以侧取势。他一生的著述,晚年收集并整理在《安吴四种》中,《艺舟双楫》一书则体现他对书论的主张。
《艺舟双楫·卷一·论文一》文谱道光己丑八月,养疴寓园,日与族子孟开论古文节目,因次为篇。余尝以隐显、回互、激射说古文,然行文之法,又有奇偶、疾徐、垫拽、繁复、顺逆、集散。
艺舟双楫,文艺教育读物。清包世臣撰。六卷。前四卷论文,评论古人作法,抒发己见,录己作书、序、碑传等文。后两卷为书法理论著作,阐述学书经验与心得,论述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以及为《书谱》…
【摘要】:本文将《广艺舟双楫》置于清末民初时代书风中去考察,通过对康有为不同时期书学思想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康有为早期书学实践与《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兼形成的内在联系及晚清碑学理论所存在的滞后现象;指出在《广艺舟双楫》成书前,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等人已在阮元、包世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局限性-社科论文.作者: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王军来源:原创日期:2012-02-04人气:1109.复制链接分享好友.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他不但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康有为在...
时间:2021-11-0121:11来源:毕业论文包世臣在扬州生活很久。淮盐主要在扬州区域运营,那里经济繁荣,文化富饶。有远大抱负的学者人,不远千里,在此地来往。巨商大族,大都聚居在此...
1]祝嘉《艺舟双楫疏证•••论书二•记两棒师语》,巴蜀书社,1989年11月第一版,第129页。[2]沈曾根在《菌阁琐谈》,见《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375页。[3]祝嘉《艺舟双楫疏证·历下笔谈》,巴蜀书社,一九年版,第37页。
他的《艺舟双楫》也分别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及艺术风格来突出他的理念。《艺舟双楫》当然要有继承和发展,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就是在包世臣尊碑上的继承和发展。73624毕业论文关键词:包世臣,《艺舟双楫》,尊碑
1包世臣的生平概述包世臣(1775年---1885年)号倦翁,字慎伯,清代书法家自称小倦游阁外史。安徽省泾县人士,因为泾县古名叫安吴,,因此又被称作包安吴。
在《广艺舟双楫》中,书法革新思想贯穿全文,并提出要法古通变,即以古开今,建立其所倡导的碑学体系。从批评的路径出发,康有为在对书法的源流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提出了碑学和帖学两个概念,认为帖学已坏并逐渐流于单调和僵化,相反碑学则笔画完好,精神充足。
初学唐宋之书,后又法北碑,晚年时对二王有所偏爱,曾曰:“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至于真行草之间,则不负后人矣。”[]则用笔以侧取势。他一生的著述,晚年收集并整理在《安吴四种》中,《艺舟双楫》一书则体现他对书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