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义》(Laws)作为最长的柏拉图对话,历来不乏研究者的关注。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张智仁、何勤华译的《法律篇》(2001)和王晓朝译的《法篇》(2003)两个中译本,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
柏拉图《法义》论立法者的德性教育方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摘要:在古希腊城邦中,教育是城邦的头等大事,传统的公民教育指的是个体精神从幼稚走向成熟,“德性”“律法”“教育”三者密不可分。在民主城邦中,立法者的德性教育造就了城邦共同体成员的政治品格,决定了...
《法义》是柏拉图最长的著作,以探讨“政制与礼法”为主旨。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柏拉图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德性等根本问题。本文集选编了潘戈、拉克斯等著名学者的十一篇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法义》关于立法与德性的问题,主要关注柏拉图这几个方面的论述...
立法与德性:柏拉图《法义》发微,《法义》是柏拉图最长的作品,以探讨“政制与礼法”为主旨,极具写作艺术、政治性和虔敬色彩。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柏拉图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德性等根本问题。但是对这部作的研究历来不足,国内更是鲜见。
1971年秋,在施特劳斯教授去世前两年,他完成了这份研究,这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施特劳斯这本重述经典的书,看起来像是《法义》导读,他以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就是忠实解经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著述,为读者理解柏拉图著作的“原意”扫清了不少障碍。
古典中心研究生论文的三项“标配”——《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前言刘小枫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一位老同事多年参加我的博士生答辩,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问:您的博士生怎么论文大多做柏拉图?
在《法义》卷十,柏拉图借助宇宙论和灵魂神话,重构了好人与坏人的另一种关系。[3](P77)柏拉图显明,万物的照管者为每个灵魂分配了恰当的位置,而使德性大获全胜,一败涂地(《法义…
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序言刘小枫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一位老同事多年参加我的博士生答辩,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问:您的博士生怎么论文大多做柏拉图?
摘要:《法义》的开篇既展现了这部著作的艺术特性,也大致揭示了柏拉图的写作意图:哲人如何研讨神法。与《王制》中哲人上升到洞穴之外的路向不同,《法义》中“戏仿”立法者的三位老人,尽可能切近人事,他们沿途寻找高大柏树下的阴影乘凉,宛若在建立足以庇护众人的最佳洞穴,这一...
在《法义》中,柏拉图笔下的立法者根据自己的习俗经验,将所有城邦之间的战争视作“自然状态”,并认为人人皆敌。立法者依从敌对性原则和地理性“自然”来制定法律和政制,使其指向战争的胜利,战果就成了自然的善。
《法义》(Laws)作为最长的柏拉图对话,历来不乏研究者的关注。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张智仁、何勤华译的《法律篇》(2001)和王晓朝译的《法篇》(2003)两个中译本,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
柏拉图《法义》论立法者的德性教育方旭[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摘要:在古希腊城邦中,教育是城邦的头等大事,传统的公民教育指的是个体精神从幼稚走向成熟,“德性”“律法”“教育”三者密不可分。在民主城邦中,立法者的德性教育造就了城邦共同体成员的政治品格,决定了...
《法义》是柏拉图最长的著作,以探讨“政制与礼法”为主旨。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柏拉图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德性等根本问题。本文集选编了潘戈、拉克斯等著名学者的十一篇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法义》关于立法与德性的问题,主要关注柏拉图这几个方面的论述...
立法与德性:柏拉图《法义》发微,《法义》是柏拉图最长的作品,以探讨“政制与礼法”为主旨,极具写作艺术、政治性和虔敬色彩。在西方法哲学史上,柏拉图首次考察了立法的目的及其哲学基础、立法与德性等根本问题。但是对这部作的研究历来不足,国内更是鲜见。
1971年秋,在施特劳斯教授去世前两年,他完成了这份研究,这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施特劳斯这本重述经典的书,看起来像是《法义》导读,他以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就是忠实解经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著述,为读者理解柏拉图著作的“原意”扫清了不少障碍。
古典中心研究生论文的三项“标配”——《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前言刘小枫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一位老同事多年参加我的博士生答辩,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问:您的博士生怎么论文大多做柏拉图?
在《法义》卷十,柏拉图借助宇宙论和灵魂神话,重构了好人与坏人的另一种关系。[3](P77)柏拉图显明,万物的照管者为每个灵魂分配了恰当的位置,而使德性大获全胜,一败涂地(《法义…
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序言刘小枫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一位老同事多年参加我的博士生答辩,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问:您的博士生怎么论文大多做柏拉图?
摘要:《法义》的开篇既展现了这部著作的艺术特性,也大致揭示了柏拉图的写作意图:哲人如何研讨神法。与《王制》中哲人上升到洞穴之外的路向不同,《法义》中“戏仿”立法者的三位老人,尽可能切近人事,他们沿途寻找高大柏树下的阴影乘凉,宛若在建立足以庇护众人的最佳洞穴,这一...
在《法义》中,柏拉图笔下的立法者根据自己的习俗经验,将所有城邦之间的战争视作“自然状态”,并认为人人皆敌。立法者依从敌对性原则和地理性“自然”来制定法律和政制,使其指向战争的胜利,战果就成了自然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