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c1: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4.Ac3: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均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5.Ar1: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6.Acm: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即过
3.Ac1: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4.Ac3: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均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5.Ar1: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6.Acm: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即过共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铁碳相图上,下转变温度A1为一恒定值727℃,奥氏体转变温度AC1和AC3的温度与材料的组分
热处理中的鉄碳平衡图中的Ac1、Acm、Ar1等线代表的是鉄碳合金材料组织转变的温度曲线,由于含碳量的不同,其转变的温度是不同的。PSK水平线,723℃,为共析反应线,表示铁碳合金在缓慢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c3:加热时游离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终了温度;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游离铁素体的温度;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温度;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温度;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Ar3:冷却时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Arcm:冷却时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实际热处理温度是Accm+20~40度。不过,有一点不明白,GCr15为什么要完全奥氏体化啊?正火吗?为了消除网状碳化物?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球化退火,采用的温度是AC1+30~50度,即745+30~50,即780~800度进行普通球化退火。不进行正火。
试验结果表明,试样钢相变点Ac1、Ac3和Ms分别为780℃、820℃和210℃;实验钢在240~320℃等温淬火后,试样的组织由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薄膜状和块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多,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块状残余奥氏体。
3.Ac1: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4.Ac3: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均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5.Ar1: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6.Acm: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即过
3.Ac1: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4.Ac3: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均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5.Ar1: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6.Acm: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即过共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铁碳相图上,下转变温度A1为一恒定值727℃,奥氏体转变温度AC1和AC3的温度与材料的组分
热处理中的鉄碳平衡图中的Ac1、Acm、Ar1等线代表的是鉄碳合金材料组织转变的温度曲线,由于含碳量的不同,其转变的温度是不同的。PSK水平线,723℃,为共析反应线,表示铁碳合金在缓慢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c3:加热时游离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终了温度;A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游离铁素体的温度;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温度;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温度;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Ar3:冷却时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温度;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Arcm:冷却时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实际热处理温度是Accm+20~40度。不过,有一点不明白,GCr15为什么要完全奥氏体化啊?正火吗?为了消除网状碳化物?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球化退火,采用的温度是AC1+30~50度,即745+30~50,即780~800度进行普通球化退火。不进行正火。
试验结果表明,试样钢相变点Ac1、Ac3和Ms分别为780℃、820℃和210℃;实验钢在240~320℃等温淬火后,试样的组织由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薄膜状和块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多,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块状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