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检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适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了2657名独生子女和2685名非独生子女,进行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抑郁、焦虑等情绪适应的问卷调查。基于准实验的研究设计,建立倾向分数配对模型,探讨"独生"对儿童情绪适应的因果作用。
随着二胎政策逐渐放宽,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悄然发生改变,众多经历“独生子女”逐渐演变为“非独生子女”,而该时期“非独生子女”在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中暴露出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
第三,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之间两两相关;并且,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论文结果反映出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应考虑到子女的心理感受,只有自我和谐的子女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性别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中生要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趋势是从初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呈上升趋势,之后发展较为平稳,但是到高三年级略微有所下降;在家庭来源上,城市的中学生要显著高于农村的中学生;在独生
未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明显不及未婚非独生子女,而已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则与未婚非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差别。从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独生子女总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
为中国独生子女群体正名,认为独生子女的独行性和适应性均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出结论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显著的后果...
【摘要】:依据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工作、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生活、自我认知等方面考察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表明:除了未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外,两类青年在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别。认为独生...
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社会要改造独生子女们。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为他们“人工”伙伴关系,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
提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113文档免费下载,摘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摘要】为了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进行研究,以36名三亚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5名独生子女,11名非独生子女为...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风笑天内容提要:二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十个主要的问题上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但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角度、对象、理论、方法等方面还存…
【摘要】:目的:检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适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了2657名独生子女和2685名非独生子女,进行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抑郁、焦虑等情绪适应的问卷调查。基于准实验的研究设计,建立倾向分数配对模型,探讨"独生"对儿童情绪适应的因果作用。
随着二胎政策逐渐放宽,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悄然发生改变,众多经历“独生子女”逐渐演变为“非独生子女”,而该时期“非独生子女”在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中暴露出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
第三,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之间两两相关;并且,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论文结果反映出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应考虑到子女的心理感受,只有自我和谐的子女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性别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中生要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趋势是从初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呈上升趋势,之后发展较为平稳,但是到高三年级略微有所下降;在家庭来源上,城市的中学生要显著高于农村的中学生;在独生
未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明显不及未婚非独生子女,而已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则与未婚非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差别。从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独生子女总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
为中国独生子女群体正名,认为独生子女的独行性和适应性均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出结论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显著的后果...
【摘要】:依据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工作、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生活、自我认知等方面考察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表明:除了未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外,两类青年在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别。认为独生...
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社会要改造独生子女们。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为他们“人工”伙伴关系,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即互教。
提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113文档免费下载,摘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摘要】为了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进行研究,以36名三亚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5名独生子女,11名非独生子女为...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风笑天内容提要:二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十个主要的问题上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但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角度、对象、理论、方法等方面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