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化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58人赞同了该回答.一般h-index超过10,就有当博士生导师的能力。.(当然,我指的是按一作加实际通讯作者的文章来算。.).h-index达到41,意思是该学者有41篇文章每篇的引用次数均大于等于41次,可以说该学者在其领域内...
抑或,蒙羞的是把h因子当做炫耀资本的学界?从计算方法上来看,h因子与研究者发表论文的总数呈正相关性。比如一名研究人员发表了20篇论文,被引用了100次,那么他的h因子是20。另一名研究人员也发表了20篇论文,却仅被引用了20次,他的h因子也是20。
这些指标有各自的优缺点,下文将详细阐述H指数和影响因子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根据这两个指标来评估期刊?H指数2005年,UCSD(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orgeE.Hirsch在PNA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H指数。H指数是指期刊发表的h篇论文分别
在WebofScience上,笔者查到楼雄文教授已经发表论文294篇,H因子高达153,其中150多篇论文相继成为高被引(见figure2),占据总论文的一半多,由此可以看出其论文质量之高。
研究者个人的科研产出评价--H指数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期刊影响因子对期刊的评价指数,不适用于人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存在低被引甚至零引用论文H指数--关注个人的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被引频次)2005年由加大圣迭戈分校物理教授JorgeHirsch提出一位科学家的指数为h,意味着在他的Np篇…
1、怎样获得某个研究人员的引文报告和H指数WebofScience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不仅可以检索科学研究必需的文献资料,还是研究人员了解研究业绩的工具之一。通过数据库可以方便得生成引文报告并查询自己的H指数。如:我们想生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的引文报告,可以这样...
在WebofScience上,笔者查到楼雄文教授已经发表论文294篇,H因子高达153,其中150多篇论文相继成为高被引(见figure2),占据总论文的一半多,由此可以看出其论文质量之高。.其中2008年在AdvancedMaterials杂志上发表的名为HollowMicro-/Nanostructures:Synthesis…
H因子主要是一个影响力判定参数,其特点是关注科学家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因此,若你的研究没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交流,无论你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无法获得一个较高的H因子。H因子的测度有利于那些出精品的科学家,也可以发现
其实,H指数和IF就像是互补的关系,两者结合着看会使期刊评价更可靠。所以,下次你可以在查阅期刊影响因子时关注一下它的H指数以及发表论文的作者本身的H指数,就可以知道这些期刊的大致情况了。SJR(SCImagoJournalRankings)
就影响力而言,arXiv上发表论文近五年的H因子已经达到176,位列全世界所有期刊第12位,前十一位基本上也都是牛刊,如:1.Nature339;2.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13;3.Science305;4.
知乎用户.化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58人赞同了该回答.一般h-index超过10,就有当博士生导师的能力。.(当然,我指的是按一作加实际通讯作者的文章来算。.).h-index达到41,意思是该学者有41篇文章每篇的引用次数均大于等于41次,可以说该学者在其领域内...
抑或,蒙羞的是把h因子当做炫耀资本的学界?从计算方法上来看,h因子与研究者发表论文的总数呈正相关性。比如一名研究人员发表了20篇论文,被引用了100次,那么他的h因子是20。另一名研究人员也发表了20篇论文,却仅被引用了20次,他的h因子也是20。
这些指标有各自的优缺点,下文将详细阐述H指数和影响因子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根据这两个指标来评估期刊?H指数2005年,UCSD(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orgeE.Hirsch在PNA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H指数。H指数是指期刊发表的h篇论文分别
在WebofScience上,笔者查到楼雄文教授已经发表论文294篇,H因子高达153,其中150多篇论文相继成为高被引(见figure2),占据总论文的一半多,由此可以看出其论文质量之高。
研究者个人的科研产出评价--H指数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期刊影响因子对期刊的评价指数,不适用于人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存在低被引甚至零引用论文H指数--关注个人的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被引频次)2005年由加大圣迭戈分校物理教授JorgeHirsch提出一位科学家的指数为h,意味着在他的Np篇…
1、怎样获得某个研究人员的引文报告和H指数WebofScience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不仅可以检索科学研究必需的文献资料,还是研究人员了解研究业绩的工具之一。通过数据库可以方便得生成引文报告并查询自己的H指数。如:我们想生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的引文报告,可以这样...
在WebofScience上,笔者查到楼雄文教授已经发表论文294篇,H因子高达153,其中150多篇论文相继成为高被引(见figure2),占据总论文的一半多,由此可以看出其论文质量之高。.其中2008年在AdvancedMaterials杂志上发表的名为HollowMicro-/Nanostructures:Synthesis…
H因子主要是一个影响力判定参数,其特点是关注科学家发表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因此,若你的研究没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交流,无论你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无法获得一个较高的H因子。H因子的测度有利于那些出精品的科学家,也可以发现
其实,H指数和IF就像是互补的关系,两者结合着看会使期刊评价更可靠。所以,下次你可以在查阅期刊影响因子时关注一下它的H指数以及发表论文的作者本身的H指数,就可以知道这些期刊的大致情况了。SJR(SCImagoJournalRankings)
就影响力而言,arXiv上发表论文近五年的H因子已经达到176,位列全世界所有期刊第12位,前十一位基本上也都是牛刊,如:1.Nature339;2.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13;3.Science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