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修养的基本基本概念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就是美德。.”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第三章主要论述刘醒龙小说道德两难叙事的审美取向及其所形成的美感效应.这集中体现在作家对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悲剧美的艺术效果的强化上.反讽主要是通过叙述要素中的人物与道德环境的以及人物自身的道德挣扎而体现出来,其内在的相悖中的道德...
“迷惘”时代的道德两难的论文.doc,“迷惘”时代的道德两难的论文摘要:《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1873-1939)的代表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的社会功能时提出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以《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为例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摘要:苏教版初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框,引入了一则柯尔伯格关于海因茨偷药的“两难选择”,但仔细品味会发现教材对该“两难选择”存在着误读,进而引发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偏离...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理学个体道德道德价值观两难论文摘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选择,学生在学校中也会缄欲知识、教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师生角色诀择中遇到两难。解决两难问题是人生也是学生的一个大难题,但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
作者简介: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原文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2021年第2期摘要:通过对采集的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难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道德两难问题为大学生现实两难问题中占比最高的问题,其中人际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两难困境的第一大因素。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
一、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方面,科尔伯格的最早思考及其成果是他在195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6个阶段(起初叫类型)的初步框架与概念。后来,他用了近20年的追踪研究,从实证角度证明了这种阶段论思想。
比如说学讨论中经常使用的道德两难问题,之所以两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某种价值表的基础上,而不是从真正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出发造成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两个例子:为国家牺牲是一种美德...
海因兹偷药救妻:为何会陷入道德两难?.道德虽令人敬畏,但在每个人心中却有不同的执行标准。.正是对于道德的不同标准使得人们在看到丈夫为救妻用假章医院17万的新闻感慨万千。.这个故事和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著名实验中的故事如出一辙...
一、道德修养的基本基本概念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就是美德。.”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
第三章主要论述刘醒龙小说道德两难叙事的审美取向及其所形成的美感效应.这集中体现在作家对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悲剧美的艺术效果的强化上.反讽主要是通过叙述要素中的人物与道德环境的以及人物自身的道德挣扎而体现出来,其内在的相悖中的道德...
“迷惘”时代的道德两难的论文.doc,“迷惘”时代的道德两难的论文摘要:《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1873-1939)的代表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的社会功能时提出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以《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为例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摘要:苏教版初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框,引入了一则柯尔伯格关于海因茨偷药的“两难选择”,但仔细品味会发现教材对该“两难选择”存在着误读,进而引发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偏离...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理学个体道德道德价值观两难论文摘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选择,学生在学校中也会缄欲知识、教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师生角色诀择中遇到两难。解决两难问题是人生也是学生的一个大难题,但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
作者简介: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原文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2021年第2期摘要:通过对采集的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难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道德两难问题为大学生现实两难问题中占比最高的问题,其中人际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两难困境的第一大因素。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
一、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在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方面,科尔伯格的最早思考及其成果是他在195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6个阶段(起初叫类型)的初步框架与概念。后来,他用了近20年的追踪研究,从实证角度证明了这种阶段论思想。
比如说学讨论中经常使用的道德两难问题,之所以两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判断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某种价值表的基础上,而不是从真正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出发造成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两个例子:为国家牺牲是一种美德...
海因兹偷药救妻:为何会陷入道德两难?.道德虽令人敬畏,但在每个人心中却有不同的执行标准。.正是对于道德的不同标准使得人们在看到丈夫为救妻用假章医院17万的新闻感慨万千。.这个故事和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著名实验中的故事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