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论文殊菩萨的智慧精神》的主题论文。.论文全文如下:.众所周知,中国佛教有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他们的应化道场分别被认为是五台山、峨眉...
【摘要】:《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法起禅定",即是把"空"和合各种具体禅法而修。
第二道:文殊心咒大智文殊菩萨乃是七佛之师,四大菩萨之首,以般若智慧著称,释迦佛其实都是文殊菩萨的。文殊心咒汉字发音如下:嗡阿喇巴札那谛第三道:观音心咒(六字大明咒)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
《大智度论》卷第七“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中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菩萨通过念佛,才能入佛道;二是念佛能除种种烦恼和先世罪业;三是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可尊重的唯有佛;四是无量智慧都从佛而得,念佛能得殊胜功德。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余”中指出: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念佛即是念三世十方诸佛初发心到涅槃所作的种种功德。《大智度论》中念佛的功德,主要是忆念佛的名号。
【摘要】:本文不仅探讨《大智度论》中空的概念的源流,更从论中菩萨修行的角度审视空的深层内涵和实践意义。部派佛教时期的空三昧,是修行人开悟时升起的三种(或四种)三昧之一,或者开展无我、无我所的体悟,或者深入到构成“我”的五蕴,观察诸法不可得,从而达到涅槃解脱。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卷第八十一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
居菩萨之首,为众佛之师,智慧佛是也。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等。为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智慧与辩才第一。“大智”殊菩萨在汉地和“大悲”观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
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论文殊菩萨的智慧精神》的主题论文。.论文全文如下:.众所周知,中国佛教有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他们的应化道场分别被认为是五台山、峨眉...
【摘要】:《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法起禅定",即是把"空"和合各种具体禅法而修。
第二道:文殊心咒大智文殊菩萨乃是七佛之师,四大菩萨之首,以般若智慧著称,释迦佛其实都是文殊菩萨的。文殊心咒汉字发音如下:嗡阿喇巴札那谛第三道:观音心咒(六字大明咒)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
《大智度论》卷第七“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中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菩萨通过念佛,才能入佛道;二是念佛能除种种烦恼和先世罪业;三是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可尊重的唯有佛;四是无量智慧都从佛而得,念佛能得殊胜功德。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余”中指出: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念佛即是念三世十方诸佛初发心到涅槃所作的种种功德。《大智度论》中念佛的功德,主要是忆念佛的名号。
【摘要】:本文不仅探讨《大智度论》中空的概念的源流,更从论中菩萨修行的角度审视空的深层内涵和实践意义。部派佛教时期的空三昧,是修行人开悟时升起的三种(或四种)三昧之一,或者开展无我、无我所的体悟,或者深入到构成“我”的五蕴,观察诸法不可得,从而达到涅槃解脱。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卷第八十一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
居菩萨之首,为众佛之师,智慧佛是也。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等。为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智慧与辩才第一。“大智”殊菩萨在汉地和“大悲”观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