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2013年04月19日11:58:00《哲学研究》点击:0次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禅宗;禅宗美学;生命美学;修养美学;自由美学中图分类号:一、禅宗基本思想及其特点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
正是禅宗这种理论上的“至圆”(至玄)、修行方法上的“至简”(至易)、修证特色上的“至顿”,强调知行合一,自修自悟,适应了当时时代的思潮和国人的心性,是它得以在唐宋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它在宋代后走向式微的重要因素。
每一个宗派都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以及修行方法。那么禅宗是以“一心为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三要而建立思想体系。那么禅宗是如何明心?又是如何用功?为什么看心以明心?等等诸多问题,从《禅宗看心》中…
在论文的第一章里,首先论述了中国禅宗思想的特点以及跟看话禅之“疑”有关的内容。看话禅虽然到宋代才形成,但是它所具有的“疑情”之特点,却并不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而是基于中国佛教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发展出来…
同时,它吸收禅宗心性本净,即身成佛的思想,在修行过程中实现了禅宗直指人心与密教次第修证的结合,以达到大境界。充分反映了大法与禅宗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差别的特点。…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作者: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内容提要】禅宗在其初创时,就在终极信仰中先验设定本体(“禅”)作为安身立命的源点,它使“禅”的内涵发生了根本…
禅宗修行方式是“内省观心”,修行要领是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第三部分主要以“十牛图”为例,介绍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然后介绍禅宗独特的学习方法“行脚”。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禅宗教育目的及最为特色的教育方法。
在修行实践上,达摩禅也受小乘上座化地部化地戒影响。达摩以后,禅宗四祖道信引人般若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使早期禅宗中《楞伽经》的影响及其修行方法的形而上学因素得…
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2013年04月19日11:58:00《哲学研究》点击:0次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禅宗;禅宗美学;生命美学;修养美学;自由美学中图分类号:一、禅宗基本思想及其特点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
正是禅宗这种理论上的“至圆”(至玄)、修行方法上的“至简”(至易)、修证特色上的“至顿”,强调知行合一,自修自悟,适应了当时时代的思潮和国人的心性,是它得以在唐宋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它在宋代后走向式微的重要因素。
每一个宗派都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以及修行方法。那么禅宗是以“一心为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三要而建立思想体系。那么禅宗是如何明心?又是如何用功?为什么看心以明心?等等诸多问题,从《禅宗看心》中…
在论文的第一章里,首先论述了中国禅宗思想的特点以及跟看话禅之“疑”有关的内容。看话禅虽然到宋代才形成,但是它所具有的“疑情”之特点,却并不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而是基于中国佛教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发展出来…
同时,它吸收禅宗心性本净,即身成佛的思想,在修行过程中实现了禅宗直指人心与密教次第修证的结合,以达到大境界。充分反映了大法与禅宗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差别的特点。…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作者:皮朝纲四川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内容提要】禅宗在其初创时,就在终极信仰中先验设定本体(“禅”)作为安身立命的源点,它使“禅”的内涵发生了根本…
禅宗修行方式是“内省观心”,修行要领是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第三部分主要以“十牛图”为例,介绍学习过程的心理变化。然后介绍禅宗独特的学习方法“行脚”。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禅宗教育目的及最为特色的教育方法。
在修行实践上,达摩禅也受小乘上座化地部化地戒影响。达摩以后,禅宗四祖道信引人般若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使早期禅宗中《楞伽经》的影响及其修行方法的形而上学因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