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论文

发布时间:

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论文

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其中包括有时被认为是神经发育障碍“高危”组的儿童。

这项新研究,今天(3月4日)发表在《内科学年鉴》杂志上,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人员查看了1999年至2010年间在丹麦出生的万名儿童的记录,其中包括6500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与他人沟通、互动和举止得体的能力。研究显示,

和以前一样多,哥本哈根州血清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部的高级研究员安德斯·赫维德说,“(看护者)不应该选择不接种疫苗,因为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存在惩罚性联系。”确实有很强的科学证据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关联,“[疫苗之外:可能真正导致自闭症的5件事]”

“MMR疫苗中的麻疹成分可能与自闭症有关的观点始于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现已收回的小型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2名发育迟缓的儿童,其中8名儿童患有自闭症。从那时起,这名首席研究员就有了几项利益冲突:他得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报酬,这家律师事务所想起诉疫苗生产商,他拥有一项“更安全”的麻疹疫苗专利,根据《英国医学杂志》2011年的一份报告,他在1998年进行这项研究之前就已经研制出了这种疫苗研究发现MMR疫苗与孤独症之间没有联系,包括2002年Hviid与他的同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该研究调查了1991年至1998年间在丹麦出生的537000名儿童。但在这项研究发表后,Hviid从关心的父母和所谓的反vaxxer那里得到了消息,他们质疑“易感”儿童在接种MMR疫苗后是否有患孤独症的风险。

“我们看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在相同的环境下重新审视这种联系,但与新的儿童,”Hviid告诉《生活科学》我们还研究了如何解决对原始研究的一些批评。

,除了着眼于全局(MMR疫苗是否会增加所有儿童的孤独症风险),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疫苗是否会增加以下人群的风险:男孩、女孩,当孩子长大后会发展成“退化性孤独症”的孩子和其兄弟姐妹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这种情况部分是遗传的,因此这些孩子已经比普通公众患孤独症的风险更大)。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个人的出生年份,是否还有其他儿童疫苗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称,接受MMR疫苗后,每一个儿童的自闭症风险因素都是基于儿童的疾病风险得分。研究人员发现,接受MMR疫苗的亚组中,没有一个表现出自闭症风险增加。有趣的是,研究人员报告说,疫苗甚至与1999年至2001年出生的女孩和儿童患孤独症的风险稍低有关。

“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生物机制导致自闭症。但这项研究确实发现哪些群体患孤独症的风险最高:男孩、最近出生的孩子(从2008年到2010年)、没有提前接种疫苗的孩子,以及如前所述,那些有孤独症兄弟姐妹的孩子。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年龄大、出生体重低、早产和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7孕妇影响婴儿的方式]

这项研究是一项“进行得很好的调查”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德雷克塞尔自闭症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汀·莱尔说:“展示了之前的其他研究:接种MMR疫苗不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这项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在自闭症易感性增加的群体中,MMR疫苗接种与自闭症无关,”Lyall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Live Science。

在与这项研究同时发表的一篇社论中,Saad Omer博士,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埃默里疫苗中心(Emory Vaccine Center)的一位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教授说,需要反驳反疫苗的想法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说,虽然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成本可能没有其他类型的研究高,但它们确实分散了科学家原本可以用来寻找自闭症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时间。

不管绝对成本是多少,这项研究的机会成本应该记在心上:例如,继续评估MMR孤独症假说可能会以不寻求一些与孤独症病因和治疗相关的更有希望的线索为代价,Omer在社论中写道,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流行病学与统计 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医学数据 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统计描述:率、均数 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 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 研究设计 2. 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 3. 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 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4. 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A .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 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 A .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如样本均数 ,样本标准差S ,样本率p 。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概率是对总体而言。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 表示。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 A .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 C .系统误差√ D .随机测量误差√ E .抽样误差√ 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 A. 系统误差 B.标准误差 C.随机测量误差 D.抽样误差 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百分位数 B.中位数 C.算术均数 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标准差 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为,,,,,,,,。求算术均数。 有7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求平均抗体效价。 n 5. 61+3. 96+3. 67+4. 99+4. 24+5. 06+5. 20+4. 79+5. 93= 9 43. 45= 9 =4. 83(m m ol /L ) X = G =lg -1( 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1:16 注意:变量值中不能有0;不能同时出现负数和正数;若全为负数,计算时先把符号去掉计算 中位数(median, M):可用于任何分布的计量资料 有7名正常人的血压(舒张压)测定值(mmHg )为:72,75,76,77,81,82,86,87求中位数。 M =(77+81)/2=79 一组从小到大排列的定量变量,位次居中的指标是 A .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百分位数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A. 标准差 B.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算术均数 n lg 2+lg 4+lg 8+lg 16+lg 32+lg 64+lg 128 =lg -1() 7 =lg -1(1. 204) =16 lg X ) 方差(variance )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表示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常用于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的离散程度。 某地20岁男子160人 某地不同年龄女童身高(cm )的变异程度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要求:标题、标目、线条、数字4部分组成。表中数字区不插入文字,不列备注项。必须说明者表“*”号等,在表下方说明。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为 A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线条 B.标题、横标目、纵标目、数字 C .标题、横标目、纵标目、备注 D.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统计表的基本构成有 A .标题 B.横标目 C.纵标目 D .线条 E.数字 统计表内不列的项是 A. 标目 B. 线条 C.数字 D.备注 制图的基本要求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2)基本结构:标题、标目、刻度、图例4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放在图的下方,左侧加图号 标目: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表示横轴和纵轴数字刻度的意义 刻度: 图例:说明统计图中各种图形锁代表的事物。放在右上角或下方中间 比较两家医院15年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构成图 B .直条图 C .线图 D .直方图 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A .普通线图 B .直条图 C .散点图 D .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 复式直条图 C.圆图 D. 线图 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A .单式直条图 B.复式直条图 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观察某地十年肺结核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条图 B.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比较某地2001年和2011年结核、心脏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可选择的统计图是 A. 单式条图 B.复式条图 C.普通线图 D.半对数线图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 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1)根据统计推断目的提出对总体特征的假设 无效假设,或称为零假设,记作H0,即假设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相同 备择假设,记作H1,即差别不是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总体参数不同 (2)确定检验水准亦称显著性水准,用α表示 2. 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卡方、t 值、F 值) 3. 确定P 值,做出统计推断结论 注意:假设检验是针对总体而言的 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1.. 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 定量资料 两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配对设计:配对t 检验 随机区组资料: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的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有无实际意义的关系 I 型错误(第一类错误):指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0。用α表示。 II 型错误(第二类错误):指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0。用β表示。 1.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病人 B.健康人 C.人群 D.亚健康人 E.亚临床的人 下列哪一项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 A.横断面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疾病监测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干预试验 有学者通过调查肺癌病人和非肺癌的人过去的吸烟情况,来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这种方法称为: A.现况调查 B.描述性研究 C.筛检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队列研究 有学者对某人群进行了高血压的调查,获得了该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并对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这种调查研究属于: A.探讨疾病的病因 B.探讨发病机制 C.描述疾病的分布 D.研究疾病自然史 E.疾病筛检 计算患病率的分子是( ) A .观察期间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B.观察期间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C .观察期间之后某病的患病人数 D.观察期间某病的暴露人口数 E .观察期间所有人口数 某地区在1个月内进行了糖尿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糖尿病的( ) A .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二代发病率 E.罹患率 下面哪一个公式用于计算发病率(E ) A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B.(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D.(受检者中阴性人数/受检者人数)×100% E.(某一时期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一个地区通过首次高血压普查,可计算当地的( ) A .高血压患病率 B.高血压罹患率 C.高血压发病率 D.高血压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某地区1960年度疫情资料统计,狂犬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此资料可计算 A .粗死亡率 B.死亡专率C .标化死亡率 D.病死率 E.此资料不全难以计算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优点的是( ) A .资料收集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B.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C .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D.可直接获得发病率资料 E .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是( ) A .病例组是怀疑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B .病例组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对照组是未有该暴露的人 C .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未患该病的人 D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具有某种暴露的人 E.病例组是确诊患有欲研究疾病的病人,对照组是怀疑患有该病的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比例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表明( D ) A .该因素与疾病有统计学关联 B.该因素与疾病有因果关联 C .该因素是疾病的病因 D.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E.该病由该因素引起 下列关于病例对照研究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C ) A .暴露与疾病都是现在的情况 B.能够确证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联 C .由因及果的研究 D.需要随机分组 E.属于观察法 OR 主要应用于( A ) A .现况研究 B.生态学研究 C.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 队列研究 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缺点的是( E ) A .不能分析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联 B.不能估计RR C.样本含量要求很大 D .容易产生医德问题 E.回忆信息时,易出现错误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队列研究特点的是( B ) A .由因及果,前瞻性研究 B.属于描述性研究 C.能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D .需要设立对照组 E.因果关联的说服力大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 C ) A .在一般人群中选取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患有某病者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C .在未患该病人群中选择有、无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D.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随机分成的两组 E .一组患有某种疾病者,一组为未患有该种疾病者 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疾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的疾病发病率的差值称为 ( A ) A . AR B. RR C.OR D.PAR E. AR% 队列研究属于( B ) A .相关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实验性研究 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为( E ) A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B.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C .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D.OR E. RR 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原则是按( A ) A .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B.随机分组 C.是否患病分组 D.人为随意分组 E.领导意图分组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特征的是(E ) A .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 B.属于观察法 C.获得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主要为比值比 D .不能确证因果关联 E.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对照组,正确的说法为( B ) A .是人群中的非患欲研究疾病者 B.是患欲研究疾病者,但在处理上不同于实验组 C .不具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人 D.与患欲研究疾病者同时入院的其它患者 E.所欲研究疾病的轻型患者 多选题: 下列所述中属于抽样调查优点的有( A C D ) A .工作量小 B.工作量大 C.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D.工作易做到细致 E .特别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调查 属于队列研究缺点的为( A C D ) A .观察时间长,花费大 B.易出现回忆偏倚 C.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D .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 E.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 属于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的有( A/C ) A .临床试验 B.普查 C.社区试验 D.队列研究 E.个体试验 反映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 E) A .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阳性似然比 E.符合率 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 对几个独立试验可(B ) A .串联使用 B.并联使用 C.先串联后并联使用 D .要求每个试验假阳性率低 E.要求每个试验特异度低 某病早期治疗效果好,漏诊后果严重,对此病的试验诊断应(A ) A .提高灵敏度 B.提高特异度 C.降低诊断的截断值 D.提高阳性预测值 E.提高阴性预测值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A ) A .被试验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B.是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C .是观察者对测量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D.是试验结果表明有无疾病的概率 E.指病例被试验判为阳性的百分比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科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比例死亡比研究 生态学研究) 、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随访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理论流行病学 比例:是表示同意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构成比) 某医院住院病人中有15%的胃癌患者,该15%是: A. 患病率 B.发病率 C.构成比 D.相对比 例:某病患者409人,其中男性170人,女性239人,男女性构成比见右侧表所示。具体计算: 表 409名患者性别构成 男性患者数 男性构成比=⨯100% 男女性患者总数170 =⨯100%= 170+239 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例如,某年某地出生婴儿中,男性婴儿有185人,女性婴儿有176人,则: 出生婴儿性别比= 男性婴儿数女性婴儿数 = 185176 = .比或相对比:是两个相关指标之比,说明两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指标可以是性质相同,如不同时期发病数之比;也可以性质不同,如医院的门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指标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 相对比= 甲指标 ⨯100%)乙指标 3.率:表示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某现象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 或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 率= 说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的相对数是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k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 A. 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发病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 ⨯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用途:反映该病的风险。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1.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发病率的分子是 A .患病人数之和 B.新病人数之和 C.感染人数之和 D.死亡人数之和 1. 描述疾病的患病率指标,计算时分子应为:B A. 新发病例数 B.新旧病例数 C.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D.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2.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患病率= 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k 同期观察人口数 K=100%,1000‰,10 000/万或100 000/10万 时点患病率:调查时间一般在1个月内 期间患病率:调查时间超过1个月 影响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用途:患病率通常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 黄炳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1.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1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K=1000或100 000/10万 死亡率= 某时期内死亡总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2. 病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死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的人数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3.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 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n年生存率是评价慢性、病死率高的疾病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n 年生存率= 1. 相对危险度(RR )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强度。RR= Ie/I0 RR=1,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正联系(暴露是危险因子) 例:Doll 和Hill 调查了英国35岁以上男性吸烟习惯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不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为‰,中度吸烟者(15-24支/日)的肺癌死亡率为‰。RR= 说明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倍。 2. 比值比(OR ):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发病率(死亡率)很低;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OR≈RR 归因危险度(AR )或率差(RD ):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 随访满n 年后仍存活的病例数 ⨯100% 随访满n 年的该病病例数 程度。AR= Ie-I0 =RR×I0-I0 =I0 (RR-1) AR 意义: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例:AR=‰‰=‰。表明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当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 例:AR%=()/×100%= 表示在每日吸15-24支香烟者中有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 现况调查: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现况调查的种类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现况调查优缺点 (1)优点: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可形成同期对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 (2)局限性:难以确定心因后果;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原理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 A .研究发病机理 B.研究职业种类 C .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 D.研究个体基因突变性 队列研究的特点: 时序是前瞻性研究 观察性对比研究 暴露组否分组 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RR=[a/(a+b)/[c/(c+d)] 1. 队列研究的特点有 A. 属于观察法√ B.属于实验法 C.设立对照√ D.研究方向由因推果√ E.研究方向由果追因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资料完整可靠,无回忆偏倚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 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 能力强。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效应关系。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做回顾性历史队列研究。 (2)局限性: 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多选 1. 队列研究的用途有( ) A. 用于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 B.用于传染病发病机理研究 C.用于检验职业人群 D. 用于人群干预研究 E.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病例研究的优点 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 4. 由果及因的推理顺序 5. 比较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分析暴露于疾病的联系。OR=ad/bc 1. 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c A .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2. 病例对照研究在时间上属于: b A. 现况性研究 B.回顾性研究 C.前瞻性研究 D.回顾加前瞻性研究 实例 目的: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研究对象: 病例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医院对照(内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其他科室住院者 人群对照(外对照):中型企业健康普查人群完全随机抽样( ECG平板运动试验阴性)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 A 型性格:全国冠心病与A 型行为类型协作组1985年制定的《A 型性格问卷》,按确诊冠心病前两年的情况 其他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史及家族史,烟酒及膳食习惯等。 冠状动脉病变指数:按造影所示病变部位及支数、狭窄程度及范围,结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节段法进行评判。 研究对象例数:实际分析339人 病例组139人 医院对照83人 人群对照117人 主要结果: 病例组与医院和人群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及工作年限、职业构成等方面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组间可比性较好 A 型性格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男性:OR 值(95%CI:) 女性: OR值(95%CI:) 性格评分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控制和调整了各因素的混杂后,A 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依然密切相关 表6-2 性格类型与冠状动脉疾病程度间关系的对比分析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基本性质是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 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 实验研究的特点: 1. 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 3. 设立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 4.有干预措施:容易产生伦理学问题 临床试验是按实验法,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对照组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placebo ),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两种措施产生的效应,从而评价临床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仪器测定指标 主观指标:患者主诉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肿物的硬度、大小) 诊断标准:生物统计学方法、临床判断法、ROC 曲线法 真实性:有效性、效度或准确性。是指待评价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金标准测量值)符合程度。 灵敏度(真阳性率) 特异度(真阴性率) 误诊率(假阳性率) 漏诊率(假阴性率) 似然比 正确诊断指数 练习题 提高诊断试验灵敏度的办法是( ) A. 串联试验 B.并联试验 C.先串联后并联 D.先并联后串联 筛检试验: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 筛检的主要用途: 早发现临床前期的可疑患者(二级预防) 发现高危个体(一级预防) 流行病学监测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小王是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管理师,需要针对本社区老年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计划两年之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检出率、建档率和随访干预覆盖率,五年之内减少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等指标,那么他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动手呢? 该小区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别等)情况如何分布? 该小区人群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患病率如何? 影响这些慢性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如何,怎样预测?在进行12个月的干预后,如何评价效果?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老年病孤独症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对晚年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等手段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进而提升幸福指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物件与方法

一研究物件

在荆门市城区内随机抽取老年人样本,此次调查共计240人,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根据基本情况调查的专案具体包括:

1居住地:城市150人,农村71人;性别:女性115人,男性106人。

2婚姻:有配偶148人,丧偶73人。

3是否与子女同住:有111人,无110人。

4年龄:64以下57人,65岁~69岁之间73人,70岁~79岁之间68人,80岁以上23人。

5学历:无47人,小学83人,初中53人,高中18人,大专9人,本科及以上11人。其中在婚姻状况这一专案上,还有未婚与离异两项,因为调查中这两项人数所占比例太少,就只保留了有配偶与丧偶两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问卷内容包括2部分。

1采用一套基本资料问卷,包括10道小题,涉及年龄、婚姻、学历、职业、业余爱好等内容。

2SCL-90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测试者可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1]。本测验适用物件为16岁以上的个体。测验目的: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测试结果评定: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此外还有附加专案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评分方法:分为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2.调查方法对荆楚理工学院参加公选课《老年心理学》各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统一培训,于2013年3~5月在荆门市城区对调查物件进行一对一的调查与指导,问卷当场收回,对于文化程度低者,由调查员现场询问答卷并予以记录。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整理并剔除缺失资料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

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体建立资料库,双录入方法进行资料输入和纠错,运用软体进行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p<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

二、结果

一总分与因子分的分析

按全国常模结果[3],总分超过70分,或任一因子超过1分,可考虑筛选阳性,说明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检查。本次调查荆门市221名老年人的总分均值达到了94分,超过70分。各因子分中有5项因子的分数均分超过1分,属于阳性,他们是: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其它,还有人际关系这项因子的均分也达到了的分值,接近1。从总分与阳性因子分来看,荆门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全国老年人相比较,荆门市老年人普遍存在躯体疾病,在心理层面存在一些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还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伴有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困扰,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也比较明显。

二老年人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1.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这三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基本无差异,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

2.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四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这四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与老年人躯体化、抑郁、偏执、恐怖和敌对这些因素之间有高相关。

1不同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住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在躯体化及抑郁两个因子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F躯体化=,P=;F抑郁=,P=,p<,两项因子平均分都大于1分,属于阳性水平。资料表明老年人都有明显的躯体化和抑郁问题,躯体不适,疾病多发,在心理层面上很容易产生抑郁、无希望、无助和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些身体不适和心理的抑郁感农村老年人要比城市老年人更严重,差异显著。在偏执因子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P=,p<,城市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而农村的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易表现出片面、固执,或倾向于钻牛角尖的状态。

2不同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老年人在偏执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P=,p<。资料表明老年人随着学历的提高,心理健康指数也在逐步地提高,学历越低,心理健康问题越明显,如无学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最多,平均分大于1,属于阳性,同时大专学历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困扰,但并未影响其心理健康。

3不同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老年人在抑郁、恐怖、偏执这三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抑郁=,P=;F恐怖=,P=;F偏执=,P=,p<。资料表明老年人的年龄段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年龄越大,抑郁分数就越高,更多地表现出无望、无助和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恐怖因子的分数也在逐渐提高,怕外出、怕去公共场所、怕人际交往、怕乘坐交通工具等,而70岁~79岁老年人的心理恐惧感在四个年龄段中是最强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恐怖因子分数相比于70岁~79岁老年人的得分有所降低,但总趋势还是在上升见图6。偏执因子得分在老年人中也随年龄的增长有提高的趋势,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多的会表现出固执、片面。4不同兴趣广度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因兴趣广泛度不同老年人在敌对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敌对=,P=,p<。资料表明老年人的兴趣越广泛,心理就越健康,而没有任何兴趣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反而要高于只有单一兴趣的老年人

三、讨论

荆门市老年人的量表总均分为94分,超过全国常模24分,说明荆门市老年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进入老年期,很多躯体功能会有明显的减退,而躯体功能的减退导致老年人更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思维和行动也会有明显不如年轻时的感受,此时更容易觉得自己无用,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形成抑郁的状态;老年期生活中发生严重生活事件的概率要比其他年龄阶段都高,老年人会因为恐惧疾病和死亡而产生焦虑。退休后收入减少,意识到经济的窘迫也会使老年人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和饮食,进而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不同地区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在躯体化、抑郁、偏执这三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与医疗水平和保健机制有关。城市的医疗服务和保健机制比较健全,医疗水平较高、看病方便、确诊率高,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普遍了解,由此带来的疾病困扰相比于农村老年人就少很多;而农村医疗和保健机制不健全,易导致农村老年人躯体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2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城市老年人在这两方面的生活都比较丰富,大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城区中的社群活动、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外界和人的交流也较多,接受的资讯多,生活水平较高;农村的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明显的要低,易导致抑郁、偏执。

二学历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历的高低对老年人偏执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所列的学历分为6种状态:无、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总体上说,心理状况中的偏执因素随着学历的增高而越来越低,学历越高的老年人看问题做事情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分析,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学历越低,老年人思想行为越偏执,这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学历低也即受教育程度低,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和增进健康,躯体疾病进而诱发心理困扰。

2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著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经济独立能力,进而也易因此产生片面的判断思维。

3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获取资讯资源的能力,农村老年人获取资源的途径很少,解决问题的方式单一,当面对问题的出现时会倾向于较为偏执。

三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恐惧、偏执三个心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在刚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上述的负性心理增加明显,其精神活动有一定波动,以后随年龄增加,除恐惧性在79岁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外,波动趋势趋于平缓。这可能与老年人逐渐适应角色和环境,对生活的要求降低满足现状有关。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患病数目和种类增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下降,使得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从而使老年人开始退出角色或丧失角色,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抑郁、恐惧、偏执等心理改变,使老年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经济状况、社会支援和患病后得到的医疗照顾日趋下降,也是老年人心理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四兴趣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兴趣的广泛度对老年人产生敌对情绪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兴趣越广泛,敌对情绪就越少。到了老年阶段,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主体角色转变成了依赖角色,工作角色转变成了家庭角色,重心已经不是工作,很容易产生衰退感,而此时能顺利适应这种角色转变的老年人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兴趣类活动可以继续让老年人有成就感,情绪状态比较平和。还有一些老年人则完全回归家庭,虽然没有具体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帮子女操持家务、投身于家庭、带儿孙,由此也能让一些老年人顺利适应老年期的角色转化,这种传统的中国老人的生活状态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无兴趣的老年人敌对情绪反而要低于只有单一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原因。还有很多老年人,儿女不在身边,兴趣又很少,社会角色的转变没有相应的衔接,就很容易出现不适应老年生活现象,进而出现敌对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这就需要老年人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激发老年人的多种爱好和兴趣,避免负性心理的产生。

四、结论与建议

荆门市的老年人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扰,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农村老年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同时兴趣的多与少也成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尺度,兴趣越广泛,心理健康状况越佳。前文的研究结论,为有效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依据。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其一, *** 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老年心理健康,强化为老年人服务,努力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充分运用市财政建设资金的同时,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与社群、农村老年心理救助等特殊优惠甚至免费政策。加强老年工作人才培养,如社群心理指导师,仿照大中小学每个学校都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模式,在社群按一定比例配置相应数量的心理指导师,统一培训上岗,保证专业水准,继而保障服务质量。其二,以社群或老年服务站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以教育为主的讲座,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团体咨询,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实施心理安慰的个体咨询等。也可开展面向更多老年人的心理热线,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情感护理中心等。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建立正确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观念,从社会到家庭,从子女到自身,使老年心理保健成为常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主动适应能力,学会求助。不仅追求“健康老龄化”,还要追求“积极老龄化”。其四,丰富社群、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高层次需求。在社群和老年服务站,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培训班,丰富老年生活情趣;组织老年人学习养生知识、老龄知识等;让一些高素质的老人参与社群青少年德育教育,在与下一代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社群满足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等需求的作用。一个社会懂得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才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纪,老年人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1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采用多阶段、分层、PPS抽样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将山东省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作为层,每层随机抽取三个地级市,共6个地级市,于2014年1月15日至2014年2月20日,在6个地级市中按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山东省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和机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64份,回收1564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24份,问卷有效率。

研究方法

参阅大量文献以及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省老年人生存状况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包括4部分:

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过去从事的职业、养老方式等。

2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患慢性病情况、认知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五个维度,三十个条目。

3医疗状况。

4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相关问题。问卷内容由相关专家审查并进行预调查后修订而成。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入户或入养老机构与调查物件面对面调查,采用老年人自行填写与访谈代填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运用进行资料双机录入。运用软体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心理健康状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t'检验、F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2结果

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物件共1524人,其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年龄最大97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岁;婚姻状况中有无配偶比例相差不大,有配偶者占,无配偶者占;文化程度以未受过教育和小学为主,占7%,高中以上学历仅占;居住地在农村的较多,占;家庭经济状况大部分在一般以上;职业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为。

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问卷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部分涉及情绪低落,睡眠不好,孤独等十个问题,小于1天赋分为4,1-2天赋分为3,3-4天赋分为2,大于4天赋分为1,十个问题相加得出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满分为40分,最低分10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得分10-19,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0-29心理健康状况一般,30-40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最大值为38,最小值为12,均值为,标准差,的老年人得分在20-29范围中。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将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作为自变数,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养老模式、健康自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不全相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老年人总的心理健康得分为因变数,以养老模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有无配偶、职业、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为自变数,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数均以哑变数形式纳入,入选标准为,剔除标准为,最终进入模型的变数有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如表3所示仅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数,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到F=,P<,可见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患慢性病种数是影响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要高于女性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要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年龄越小、患慢性病种数越少、健康自评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高。

3讨论

大量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水平、以及社会支援程度等。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有相似之处。从结果中看出,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与我国老年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社会角色丧失,社会交往减少,容易引起心理情绪变化,同时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减退,智力与记忆能力下降,会引起失落、悲伤等负面情绪。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个性特点有关,女性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性格特点较脆弱;其次女性寿命一般长于男性,患各种慢性病和损伤的机会较多;此外,女性丧偶率也比较高,这些都是促使心理状况在性别上形成差异的原因。有无配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本次调查中,老年人无配偶的比例高达,无配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有配偶的老年人,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通常配偶是老年人心理支撑与支援的重要来源,而失去配偶会对老年人产生较大的精神 *** ,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生活满意度与健康自评越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反应主观幸福感,健康自评是对自身健康水平的主观感知,两者均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关,主观评价越高,说明感知者的情绪越积极,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患慢性病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随着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得分越来越低。早有研究表明,躯体疾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疾病不仅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上的疼痛,更对其精神与情绪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中,山东省老年人在养老模式、经济状况、职业、居住地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心理健康得分中存在差异,但养老模式、经济状况、职业、居住地以及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山东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山东省养老机构的发展在逐步完善;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入住养老机构并不完全是被迫行为,因而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情绪;同时,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背景的差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会不同。在本研究中,考虑的影响因素是有限的,除人口学基本特征与身体健康状况以外,社会支援程度,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体育锻炼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来完善结论。在21世纪中叶以前,人口老龄化及相关的养老保障将是我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积极关注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结语

因此,要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促进其调节由于丧偶或者疾病等带来的负面情绪;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重视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与长寿。

现如今,由于老年人群体因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项社会及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1-3]。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期待,但由于躯体及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增加晚年的幸福感。在社会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到异地工作,这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4],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经济支持。有研究认为,较低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5-6]。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两组重要支撑,作为社会支持的环节,良好的子女关系让老年人有较好的精神寄托,可以经常性的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7]。重大的生活不良事件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大事件,甚至会造成老年人的抑郁等症状。本次研究以社会支持作为研究的支点,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7例();年龄60~82岁,平均(±)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方法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 其它 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 保险 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支持的利用度是评估老年人所能接受到支持的最有效指标,本次研究也说明,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最高。由于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受到躯体等健康状况的影响,支持利用的程度不同,虽然提供相同的支持,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探索如果提升支持的利用度,通过干预老年的支持利用度来实现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总之,合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模式,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摘 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 想象力 ,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 教育 、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 报告 ,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 爱好 、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实施 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16]汤智颖,张俏颖.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29.

故事一

x父母离休前,住在市里,每遇年节,姐妹兄弟都去聚餐,颇是红火热闹。

那时老人们身体尚好,家务事于他们更是小菜一碟,加上手头宽裕,每次去,x们总是大包小包往回拉。

某回,x跟我说,当了一辈子女干部的她妈,现在性格变了,变得温和而有涵养,凡事不再逞强。又让我猜测原因,见我猜不出,她神秘地说,她妈现在信佛,每天念经呢。

言下之意,是神佛让她妈安静,并摒弃了一生争强的性情。

又过了半年,x说她妈念佛念神经了。

曾经自信且说一不二的老太太,现今神经兮兮,疑神疑鬼。更可笑的是,竟然怀疑起老伴的忠贞度。见他跟邻居女性说话,当下便上去呵斥,仿佛在训一个年幼的小孩。

有次,一家子在饭店吃饭,中途老头去卫生间,去得时间久了点,老太太脸色渐变,起身寻找。老头从卫生间出来,地板滑,服务小姐便去搀扶。老太太去的时候,正好看到老头被一个年轻女性拉搀出来,急走几步,上前便扇了老头一巴掌,大骂其不要脸。抹下脸面,竟在大庭广众下数落起年轻时老伴的种种不忠之事。儿女们脸上挂不住,拉着父母早早回家。不欢而散。

又过一段,老太太打电话来说,要跟x父离婚。x们全部出动,做了好几天工作,老父无数次道歉保证,老太太才将这念头压制下去。此后,老头每天也不敢出去锻炼身体了,即便去,也只待在没人处,象征性地做做操,小心翼翼盯着老太太舞完剑,亦步亦趋随她回家。也不行,老太太说他心怀叵测,表面听话,内心动荡。说起来,总是浑身颤抖,气急败坏,乃至嚎啕不止,让x们苦恼不已。

有天,老太太又跟老伴大吵一回,摔门而走。她走时是上午,晚上华灯初上,也没回来。x父便慌了,出去找了一圈,没找着,回来给x打电话,姐妹们连夜去了市里,终于在护城河边找到她时,她怔怔地看着她们,仿佛陌生人一般,有千山万壑的距离。那眼神,吓坏了x们。

在北京的x兄接母亲去了医院,各项检查下来,表明老太太是病了,而且是个棘手的病。

x说起那病的时候,满眼含泪。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隐匿性特别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药物的控制下,老太太疑神疑鬼的毛病开始减退,而接下来,她变得嗜睡、行动缓慢,乃至兜里的钞票面额混淆一通。有次,买完菜,卖菜的人给送回两百多块。跟她聊天,慢慢说这说那的间隙,突然停顿,沉默不语,仿佛按下某处机关,瞬间就将自己锁死了。这样的情形,延续了半年多。

临床上,阿尔茨海默病因,一般起因多为家族病史、头部外伤等,可是,在x家,奇怪的事发生了,它成为最亲近人之间的传染病。据说男性的抵抗力、意志力乃至忍耐性,都弱于女性。x父从发病起,很快就比x母重起来,他省略掉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的病症初期,直接进入失语、失用、失认状态,仿佛接力赛,两个人要一起完成一种病的呈现。有意思的是,老头发病后,老太太的病症虽未好转,但竟缓慢下来,她停留在愣怔且手足无措的原地,而老头却开始不再辨认亲人间的辈份,连同最亲的儿女。仿佛一条路上独自行走的人,他扮演了先锋和闯关者的角色,不再接纳任何此刻的人事发展,而是局限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在那里,似乎他要快乐或者说享受得多。他喊自己的老伴妈,把子女认做兄妹,辈份乱得让人哭笑不得。

x将他们接回来时,这个生他们养他们的小县城,于他们陌生如远方。

老人之间很少交流,但似乎总有电光火石的一刻,他们会将彼此认出来。也就是这一刻,才让他们蹀躞在生命彼端,不舍离世。有一次,x的大兄从北京回来,老父也跟着他们喊大哥,拉着x弟弟的手说,大哥,你们不在的时候,这后生对我好着呢,给我吃,还给我买新衣,剃头嘞。那一刻,大哥和小弟都哭了。

秋天黄昏,万物朦胧,世界仿佛装在了神的衣袖中,昏暗得令人窒息。好在,他们都活着。x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已经躺下了,两张床,仿佛一条路,他们被一根阿尔茨海默病的绳子紧紧拴着,一个如先锋,一个似后盾,一前一后,却踽踽独行。

疾病,有时会放大生命的苍凉状态,像挂在墙上的画,冷漠无情,醒目惊心。

故事二

我有一个亲戚,他是被医院诊断出来的真正的孤独症患者。

孤独症病人,被称为“上帝的宠儿”。他有高贵的孤独气质,有洁净有秩序的习惯,这种近乎神般的存在,令俗世的我在他面前低微且惭愧。

但人们总是将他跟街上常年出现的三个神经病人相提并论,他们统称他们为疯子。

疾病赋予他们的怪诞生活姿态和方式,总让人指责或者耻笑。但闪念间想,难保,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我朋友以为,一个人,只有朝向一个目标,才可能抵达目标。若果你想要彼生活,那么在此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将信念、心灵、言语、肉体都朝向彼,那么,最终你会实现到达彼的愿望。这叫意念场。

亲戚在很小的时候,是个漂亮且机警的男孩,他有一切正常举止和行为,在五岁或六岁的时候,有一项超于常人的本领,那就是转圈,永远朝向一个方向,转,不停歇。那时,他母亲会将他的技艺炫耀给人看,在院子里,她会说,宝贝,转个圈给阿姨们看看。于是他就转,如果母亲不喊停,他会不断地转下去。转完,他并没有眩晕感或不适感,而是镇定自如地走到母亲跟前,拉起她的手。

人们传他是身怀绝技的人。

后来,他喜欢火,刚开始,只是点一柱香,后来,点纸片,点塑料绳子,他喜欢看那些带着火焰的塑料变成液体滴到地下的感觉,仿佛赴死前的慷慨。

他七岁了,母亲送他到幼儿园,他总是尾随就跟出来了。他习惯拉着母亲的手,似乎他放不下。也就是那一年,他突然喜欢一个人往街上跑,到处收集塑料绳,回来点着,看它们滴到地上,成为一团乌黑的样子。有一次,他居然拿回一个塑料痰盂,将它点燃,冒着呛人的黑烟。那时,南关街上的人家,住的还都是院子,在白天,院门大敞,人们吃饭还喜欢坐在街门口吃,借邻家的盐,小孩拿碗去借醋,嘴里甜甜地喊叔叔婶子,端着借来的那碗醋,慢慢地走,不小心,醋就从碗里溢出来了。那段时间,他将南关街上所有人家的塑料尿盆全点燃了。刚开始,人们只是奇怪,到了晚上,习惯地一伸手,茅房里那个地方却空了。明天偶尔跟人提,对方家竟然亦如此。后来才知道是他做的。

他还喜欢鸟,看到人家笼子里的鸟,微笑地盯着看,仿佛,他懂得鸟语,懂得一个漂亮的笼子,并不是一只鸟真正的天空。而后,他会将笼子打开,将鸟放出来,看他们扶摇直上的潇洒。有一次,他竟然从窗户里进了一户人家,将鸟放了。

自此,父母才察觉到他不正常,带他去看病,县城里的医生说不上个所以然来,到市里,医生说是小儿多动症,又到了京城。他带着一个孤独的、人们从未听说过的病回来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性障碍,病因不清,但极难治愈。药物对他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父亲摩托车上带了一摞塑料痰盂成为人们耻笑的话题,而他依旧无法自禁地找寻鸟声。

哑巴家养了一只肥鹅,它在院子里摇摆得颇有气势,好几次,挡住了他的去路,有一个中午,当人们午睡,他成功地擎住它,用力在它脖子上一拧。它死了,他高兴地跑了。傍晚,哑巴哭的时候,他在嘿嘿地笑。

他最好的年月是在一个笼子里渡过的,像一只鸟,仿佛他的生命就是某只鸟的,他将替代它们,永久被囚禁在笼子中间,无物来救。他不喜欢灯光和玻璃,他用一切近身的东西将他们砸碎。但他喜欢星星,用整晚上的时间,透过栏杆外的窗口,去看遥远的星,仿佛,在那里,有他的前世和来生。

故事三

并不是只有被医院诊断出来的症状才叫病。我朋友每早去按摩,仿佛吃饭,如厕,乃至时间和地点及按摩的那双手,都不能有半点异样。

每个早晨,他就像打过一场战般,脸色苍白,两眼无神,疲惫不堪。他同样加入了晨练的人群,但困意牵制着他,使他昏迷且无力。有次,他无意中走进小区里早上刚开张的按摩室,那次他觉得身上的每块骨头之间都错位了,它们在它身体内打架,争吵,令他难堪。他希望通过按摩师傅的揉撮,可使自己的身体和气息归位,那天他竟然将头脸搁在床洞里,极不舒服的姿势下,睡着了,且酣声大作。

明天,他重复了今天的秩序,于是,他的睡眠总是从早八点开始,从刚开始的十点醒来延展到十一点、十二点。他总说,自己的失眠症变成了依赖症。我们取笑说,权当你为中国残疾事业做贡献了。那个盲人按摩师,竟也不会失笑,而是平静地做着手下的动作。在他无色彩的世界里,永恒的寂寞和黑暗,似乎于他并无损害。而恰恰是身处红尘的人,率先感受到了排挤、冷落和孤独。

朋友从国外回来,见面时,她拥抱了我,那一刻,我热泪盈眶。这是我长大以后得到的第一个拥抱,来自她的温度和情谊让人觉出世界的美好。现在我跟孩子之间最亲近的身体接触是拉手,或许到我很老的时候,他可能会拥抱我?不知道。但我的确渴望一个突然的、带有认同和接纳姿态的拥抱,那样的拥抱,会让孤独减少几分狰狞。

朋友说他之所以喜欢被按摩,不过是因为喜欢来自他人的温度,那温度之中,有信任,有亲近,关切,让人放心,放松。那温度,减退了人世的荒凉度,也减轻了他的孤独感。

一直觉得,医生就是神和天使,该是万能的。当然,这话小时跟人说过,如今老了,就不耻说出。一来,医生似乎并非如此。我熟悉的医生把脉的`时候,总是喜欢跟我探讨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让我怀疑他和他的药的可信性。这样导致我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后,只能自己针对症状去买一些药喝。一些药,喝下即好,而另一些药,是永难治愈我的病症的。有时会想,是药的缘故还是我的缘故呢?或许,会有那么一刻,我成了药的药?事实虽如此,我还是会去医院找医生,我希冀神和天使的存在,希冀一个安抚病痛的医生。

医院出来,遇见一个崭新的面孔。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它的吞吐量是有限的。生存久了,每日里面对的都是些熟悉的面孔。街上一直有三个常年累月呆坐或疾走的人,为了区分自己跟他们的不同,我们统称他们为疯子。比起来,男疯子是最令人憎恨的,因为他喜欢抢,只要看到你手里有食品,他会飞快地跑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到自己手中,他选择的对象多是女人小孩,所以给人感觉很恐惧。另两个女的,其中一个喜欢走,在街道上走得快飞起来了,人也瘦,常常满脸泪水,感觉她有万般委屈。另一个是中年女人,喜欢红衣红裙,仿佛新娘般,坐在街头,等接她的新郎。

我时刻遇见的这张面孔,年轻,眉眼清秀,但穿着怪异,且笑嘻嘻的,一看就是病人。他并不理会周遭的环境,而是边走边说,表情一会放松,一会严肃,一会儿嘻嘻笑,一会又气愤不已。他的脸,一直朝向右后45度角的方向,似乎在那里,有个我们所无法进入的他世界。这个发现于我也是疑惑不已的,我慢慢靠近他,于是,听到了来自他内心纷杂的剧场里,正在上演的那出戏。

甲:你说,你一没钱二没权,人家凭什么看上你?

乙:啥?杜十娘还看上穷书生呢。你放心,她会看上你的。

丙:不会吧,我凭什么让人家喜欢,不嫌弃?

丁:凭你长得好,有才啊!

一颗小小的心脏,一个孤独的肉身之中,包藏了多大一个谜啊。这个谜,是他摒弃了全部当下而换来的吗?或者,他只是用病做幌子,心安理得地去经营内里那个世界的繁杂和圆满?

空气中有微微的寒意,路过的花植上,挂满晶莹的露珠。我们亦有颗被包缠住的心吧,在那里,亦有一个别世界,一个弱小而渴望摆脱孤独的愿望,却没有表达的勇气。此刻,在靠近医院的地方,他不是病人,我是。

故事四

人群的聚集所,莫过于车站和火车上,每每,听到家乡话,总不自觉循声寻找。仿佛那是一束光亮,只有它,才能驱除旅程的孤寂和慌遽感。

有次在南京火车站候车,听得旁边一个女孩和一个中年男人低声对话,偶尔一句高声,来自北地小县的语调直入耳膜,不自觉地就答腔了。他俩惊惧地看着我,仿佛我是来自某个星球的怪物,我笑笑,他们也笑笑,简单地问候之后,不再做任何交谈,他们同时将手里的包紧紧地抱在胸前。尔后,彼此只是用眼神交流,而杜绝了语言表达,警觉地不让旁人或旁物侵入。我讪讪不已。面前这拥挤的人们,陡然幻化成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各自凸现着外在的棱角和怀疑,无信任和温度,各自提防,各自保守。

微信上看到一则神回复的搞笑贴,问,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被车撞了,现场极度恐怖,你会怎么样。回复说:拍照传朋友圈。一时失语,面前就有了那样的画面,车水马龙的街道,人们冷漠地穿过现场,各自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会不会有这样的巧合,伤者的亲属正巧在此通过,而他对此毫无感应?

火车上,旁边坐了一个抱小孩的少妇,小孩看样子也就一周岁左右,他在母亲怀里,没有一刻安稳,他要不停地扭动,将头仰起,或者俯下,时而站起,趴到母亲肩头,时而又要坐下,试图下地。因为不会说话,他的嘴里一直在发出不耐烦的声音。旁坐上坐了小孩的外婆,一直在给他唱儿歌,对整个车厢的人视而不见。在她,这小孩是她全部的视觉世界,而小孩似乎不买她的帐,并未因她可笑的声音、鬼脸乃至动作而停止扭动,依旧是欲哭即哭的状态。

外婆从包里拿出奶瓶,里面灌满了水,伸到小孩的嘴里,小孩终于哇地哭了。一时,车厢里全是小孩的哭声,周围的目光也一齐射向小孩和他的母亲及外婆,而那些目光,并不具备关切,而是冷漠的,乃至是厌恶的。

小孩身上有一处开关,从此,他的哭声将无法截止。后来,母亲抱着小孩站起来,边走边哄,小孩涕泪横流,但他母亲显然是没看见,或者根本不在意,小孩边哭边用手在脸上乱抹,仿佛在用涕泪洗脸。应该是很多人都看到了,包括他的外婆,但大家都没有提醒一下,说该给小孩擦擦,语言,在此都被挡在某个出口。

我越来越不想再发声,每每遇见好友,总是欲言又止。一些话,说不说都没意义,而有些话,因为时过境迁,心意转换,而不再有倾诉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感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像这样下去,真怀疑再过几年,我会失去语言功能。

此刻,我跟周围其他十几个人一样,漠然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细节深深地镂刻到脑海里,却不再说穿。若换在早几年,我或许还会替她抱抱孩子,逗逗孩子,让他快乐些,安静些。而现在,我不想也不敢,怀疑,不信任仿佛传染病,我们都是病人。

小孩母亲抱着孩子到了车厢连接处,他的哭声变得遥远而空洞,有如释重负感。小孩外婆一个人在打电话,声音依旧很高,她跟无线的另一端的人说,孩子怕人,哭得厉害。后来听不见孩子的哭声了。一车人依旧是沉默着,大部分人在看手机,有的人在睡觉。窗外,是江南美景,无限风光。

孩子再次哭回来的时候,小孩母亲抱怨说,他只有在厕所里才不哭,总不能永远待在里面吧。孩子的眼里,满是惊恐,仿佛面前的空间与气息,充满危险,他无法抵御,不能反抗,只有放大的哭声。

他是那么的孤独,在母亲怀中,在人群中间。

孤独症医学论文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注册域名费用有几元的,有几十元,看你注册域名后辍,时代互联在域名注册这块一般比同行都便宜。时代互联作为国内首批经ICANN(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最高管理机构)和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߅认证的注册商,同时获得了VeriSign国际互联网顶级域名管理机构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认证(HKIRC)的HK域名注册商。

医学期刊孤独症

疫苗引起自闭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 1998 年。当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显示儿童自闭症可能与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合一疫苗)有关。然而,经过验证,多名科学家证明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并没有关系。2004 年,原文章作者中有 10 位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疫苗接种和自闭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柳叶刀》也撤回了这篇论文。虽然不会引发自闭症,但是接种疫苗后身体会有反应却是事实。在接种疫苗后,部分小朋友出现了发烧之类的症状,常让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疫苗确实可能引起发烧,因为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疫苗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没有活性或者功能不全的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能力。所以,注射疫苗与感染外界病毒一样,都有引起发烧的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药品,疫苗跟其他药物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率。这是正常的,毕竟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一些人可能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不适宜打疫苗。不过,这种缺陷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或其他方式诊断出来,从而避免接种疫苗。

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4中使用的名称,在DSM-4中PDD包括孤独症障碍、Rett’s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和未区分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孤独症障碍又可细分为早期婴儿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卡纳孤独症(Kanner)、高功能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使用的新名称,DSM-5将之前定义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4个类别:孤独症障碍、儿童期瓦解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PPD-NOS,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基于行为而定义的症候群。Rett’s综合征则被归为另一类医学疾病。ASD在DSM-5中归属于神经发育障碍,这一组疾病包括:智力障碍、交流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运动障碍、抽动障碍。        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中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属于心理发育障碍,其下子类包括(1)儿童期孤独症;(2)非典型孤独症;(3)Rett’s综合症;(4)儿童期瓦解综合征;(5)伴有智力障碍和刻板行为的多动症;(6)阿斯伯格综合症;(7)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8)未确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中对孤独症的分类也在向DSM-5靠拢。在ICD11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同样属于神经发育障碍,其下包括(1)孤独症谱系障碍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轻度或不伴功能性语言受损;(2)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轻度或不伴功能性语言损害;(3)孤独症谱系障碍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功能性语言损害;(4)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功能性语言损害;(5)孤独症谱系障碍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功能性语言缺失;(6)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智力发育障碍,伴功能性语言缺失;(7)其他特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8)孤独症谱系障碍,未特指的。根据是否有智力障碍和语言功能受损程度将孤独症谱系分为6个子类。       目前,临床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为标准。(ICD10为1992年发布,DSM-4为1994年发布,DSM-5为2013年发布,ICD-11为2018年发布) 流行病学       柳叶刀杂志201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且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4-6倍。在我国约有500万的ASD患者。 发病机制       孤独症发病的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时神经发育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家族谱系调查及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占60-90%,环境因素约占10%。患者父系中有阳性病史者较为多见。目前为止,已经鉴定的ASD易感基因超过100个。环境因素包括:围产期缺氧 、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 、 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父母亲高龄、妊娠期感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 临床诊断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A.在多种场所下,社会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目前或历史上的所有下列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而非全部情况):       1.社会情感互动中的缺陷,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接触和不能正常的来回对话;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情感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       2.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之间的整合困难;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的完全缺乏。       3.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伴缺乏兴趣。       B.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以下为示范性举例,而非全部情况):       1.躯体运动、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的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       2.坚持相同性,僵硬的坚持常规或仪式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       3.极为局限的、固定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强烈的迷恋或专注,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对感官输入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或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或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的嗅或触摸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       C.症状必须存在于发育早期(但是,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缺陷可能才会充分显现出来,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对策所掩盖)。       D.这些症状导致社交、职业或该功能起作用的其他重要领域中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功能受损。       E.这些障碍无法用智力缺陷(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缺陷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经常共同出现;若要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的合并诊断,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特征主要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缺陷(诊断标准A)和局限的重复行为、兴趣和活动(诊断标准B)。对ASD的诊断要求这两个都符合,如果只符合标准A则诊断为社会交往障碍。上述两类症状从儿童早期出现(诊断标准C)并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诊断标准D)。       在DSM-4中孤独症包括3个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的兴趣行为,因社会交往和语言交流障碍这两组症状不可分割,在DSM-5中合并为2个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互动缺陷和刻板重复的兴趣行为。起病时间也由原来DSM-4中的3岁前起病扩展到“在发育早期出现” 疾病评估 1、疾病诊断常用量表        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该量表包括4个模块,可根据受试者的发育表达水平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评估。ADOS最初由密歇根大学的Catherine Lord编制,是一种标准化、半结构化的ASD诊断工具,可对ASD患者的核心特性症状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观察沟通、社会互动、游戏及刻板行为、局限兴趣4个领域进行重点观察。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该量表有15项内容,每项按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给予1-4级的评分,每级评分又有具体的描述说明,使不同评分者之间做到尽可能一致。量表总分为15-60分,评分<30分为非ASD,≥30分诊断为ASD。        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是适合18个月以前孩子筛查的量表,其特异性尚可,但阳性率相对稍低,即高危儿童被诊断的可能性大,但非高危儿童尚不能排除孤独症的诊断。 2、严重程度评估(DSM-5) 3、治疗效果评估 自闭症治疗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适用于2~12岁,ATEC旨在测量治疗后ASD严重程度的变化。ATEC 包含四个部分:I. 表达/语言沟通 (14 个项目);II.社交能力(20 个项目);III.感知/认知能力(18 个项目);IV.健康/生理/行为(25 个项目)。每个子量表的得分组合起来计算总分,总分范围为0到179分首次测评的总分作为“初始(基线)总分”,其中轻度(初始ATEC总分20–49)中度(初始ATEC总分50–79)重度(初始ATEC总分>80)(分数越低越好)ATEC的目的是评估康复干预后的个体变化,初始(基线)ATEC分数与下一阶段的ATEC分数之间的差异。ATEC不是为诊断目的而设计的,仅测量ASD严重程度的变化,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决定是否对下一步治疗进行做出调整。    治疗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十分重要,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目前对患者多采用行为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对于孤独症障碍谱系的行为干预疗法,Helfin等将其归纳为以下4类: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地板时光(floor time)疗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疗法。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的干预疗法:包括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       (4)综合疗法:包括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        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ASD患者揣度他人心态或行为的能力低下。而这种理解力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感知觉层次的缺陷,导致患者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局部而忽略整体,因此患儿呈现狭隘兴趣范围。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的宽容和理解;(2)对异常行为的矫正;(3)注意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治愈孤独症,药物主要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部分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硫利哒嗪、利醅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喹硫平等可治疗患者的攻击行为,并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抗抑郁药如氯丙帕明、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等可改善患者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哌甲酯可减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乐定可用于治疗合并的多动行为和抽动障碍。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最新一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症以及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影响社会交往和行为发展的发育障碍,通常在出生后的几年就会被发现。医学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成因尚无肯定结论,目前发生人数增长迅速,仅中国的孤独症人士已经有1000多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年。男孩的发生率是女孩的4-6倍。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仇子龙(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在1930年代的维也纳和1940年代的巴尔的摩,奥地利的阿斯伯格()医生与美国的坎纳(L. Kanner)医生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一类奇怪的孩子,他们仿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别人交流,成为“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些重复刻板的动作,不太说话或者语言模式古怪,缺乏沟通和语言交流,他们给这种病起了一个名字:自闭症(autism)。

在距离自闭症被发现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医生们还发现自闭症儿童除了具有经典症状外,其中少数人还具有机械记忆力超强与对数学、音乐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不断关注,大量国内外描写自闭症的影视作品纷纷出现,让人们对这种神秘的疾病充满了好奇。

自闭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究竟有多少?能否治愈?

随着医学与科学的逐渐发展,临床医生与科学家紧密合作,已对自闭症的起因与发展有了一些了解,科学家也在研究自闭症的过程中发现,人类许多精神症状与基因关系密切,在研究自闭症的过程中,人类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身。

先天生成与后天形成

最早研究自闭症的时候,坎纳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冷漠而导致的,也正因为这样,“自闭症是完全由后天因素导致的”这个观点曾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直到有研究者发现,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其他孩子也是自闭症患者的概率大大上升;家族中出现自闭症患者,家族内其他成员罹患自闭症的概率也大大上升。这些说明自闭症具有比较明确的家族遗传模式,提示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疫苗疑云与遗传之谜

1998 年国际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Lancet)发表了一篇报道,英国韦克菲尔德(A. Wakefield)医生发现8 位儿童在接种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MMR)后一个月内开始出现了自闭症症状,因而怀疑MMR疫苗接种有可能导致自闭症。

此研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无数家长担心孩子安全而不敢给孩子接种MMR 疫苗,而在之后的十余年中,疫苗与自闭症的关系始终扑朔迷离。

2010年2月,经过严格的调查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对研究的原始数据存在着选择性选用,而且存在收受律师协会贿赂等情节,《柳叶刀》宣布撤销了这篇引起很大争议的文章,韦克菲尔德也被英国吊销了行医执照。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1-2013年接连发布了一系列研究结果,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及实验证明,8种用于小儿免疫接种的主要疫苗十分安全,不会导致自闭症。

尽管官方已出具权威的报告,民众始终很难完全放心,究竟给孩子接种疫苗是否安全?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这些未解之谜慢慢被揭开。

首先,必须寻找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遗传因素。

科学家从20 世纪最后10 年开始了寻找自闭症易感基因的竞赛。有趣的是,遗传性疾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也在对自闭症的研究中得到重新认识。

传统的观点认为,遗传性疾病往往可以找到少数几种明确的致病基因,比如镰状细胞贫血往往由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各种癌症也往往与癌基因的突变紧密相关。

但是,当研究者在收集成百上千例自闭症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的遗传样本后,运用经典的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却极少能找到自闭症患者中出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并发现,自闭症患者中发生的遗传突变往往因人而异,各人之间大多不一样,很少有共同的致病基因,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在寻找自闭症致病基因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恰恰在这个时候,生物学一场革命的悄悄到来,给自闭症致病基因的筛查带来了希望。

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下,人类基因组终于在20 世纪最后10 年被成功破译,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 亿个碱基被测序完成,这个庞大的项目被称作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人类终于可以对自己的遗传信息有全面的认识。

那么,在基因组测序已经变成检测基因突变的日常手段的现在,我们该如何寻找自闭症的致病基因呢?

目前的基因组测序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获取基因组全部信息的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和获取编码蛋白外显子组全部信息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由于测序准确、价格便宜,全外显子测序成为科学家寻找遗传疾病致病基因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在过去5 年中,尤其是在2014 年,一系列通过收集上千例自闭症病例的研究,利用全外显子测序等方式全面寻找了自闭症可能的致病基因,找到的相关基因突变约100 多个。

这100多个基因的突变是如何导致自闭症的?

神经科学研究

既然遗传学无法破解基因突变与自闭症的相互关系,那么可否借助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确定某种基因的突变究竟是否会导致自闭症呢?

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同属于精神疾病范畴的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及抑郁症等。

精神疾病不同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与帕金森病等等,并没有明显的神经元病变。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磁共振等脑成像工具来对大脑进行无创伤的研究,而自闭症患者往往是少年儿童,他们往往很难与人正常沟通,不易采集高质量的脑成像,因此世界各国对于自闭症的脑成像研究一直进展缓慢。

对神经生物学家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这些在自闭症病人中发生突变的基因对神经系统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科学家在对自闭症的遗传分析中发现,许多突触蛋白的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

突触(synapse)是大脑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神经细胞之间进行通讯的基本单位,突触中有许多蛋白质有重要功能,突触本身具有可塑性,也就是对突触进行一系列的刺激后,突触会发生更容易激活或更容易抑制,这种可塑性很可能是大脑进行学习记忆和情绪反应等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突触结构图

找到了那些与神经细胞突触传导功能关系密切的基因后,需要探究其发生突变后所产生的结果。

首先,在自闭症患者中这些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其编码蛋白的正常功能;其次,运用基因工程方法,在模式动物(例如啮齿类或非人灵长类)中引入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含有同样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中,观察是否有可能出现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突触蛋白与自闭症

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发现的一大类基因突变都发生在一些在突触中起粘联功能的蛋白的编码基因中,这类突触粘联蛋白负责把突触连接起来。

这个家族蛋白中的神经配蛋白(neuroligin)位于突触的接收端,而神经连接蛋白(neurexin)位于突触的信号发放端,它们相互作用使神经细胞间得以进行正常的信号传递。

在自闭症中的遗传筛选分析大多都是如此,研究者找到很多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发生突变的基因,都是以前被发现有重要功能的蛋白编码基因,当它们被发现在自闭症患者中有突变的时候,研究者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聚德霍夫在得知neuroligin-neurexin家族蛋白的编码基因在自闭症患者中发生突变后,立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即是2007 年将在自闭症患者中找到的一个基因突变neuoroligin3 R451C 移植到小鼠中,将小鼠的同源基因neuroligin3 也在同样位点做了基因突变,这个携带有与人类自闭症相同突变的小鼠居然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患者非常相似的表型,表现出重复刻板的行为和不愿意与同伴小鼠进行交往等行为。

托马斯·聚德霍夫

研究发现,携带neuroligin3 R451C突变的小鼠大脑中,抑制性突触比正常小鼠的多,功能更强。

而这项研究首次成功地在小鼠中显示了人类自闭症的表型,也提示人们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动物模型中模拟人类自闭症,探讨发病原因,并筛选改善和治疗自闭症的药物。

基因的“过犹不及”

在自闭症的遗传学研究中,除导致突触蛋白结构变化的编码基因突变外,近年来还发现有另外一类的基因突变,表现为一段染色体区域的倍增或缺失,即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拷贝数变异也是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才被发现的。由于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往往导致基因的丢失,而染色体区段的倍增则会导致基因过多,原来除了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丧失功能,居然某些基因过多也会导致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2009 年医生和科学家发现,在一些严重自闭症患者中,一个甲基化DNA 结合蛋白MeCP2 (methyl CpG-binding protein 2)的编码基因出现拷贝数的倍增。

MeCP2 是一个甲基化DNA 结合蛋白,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1999 年佐格比(H. Zoghbi)教授发现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要要瑞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也与MeCP2 基因突变密切相关,95%的瑞特综合征患者携带的MeCP2 基因发生缺失功能的突变,因为瑞特综合征患者有部分与自闭症患者类似的表型,早期也被归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这些证据表明,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失调可能导致神经发育性疾病,例如自闭症等。

经过数年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MeCP2 蛋白质确实对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陆续制作了多种MeCP2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的小鼠模型,来观察如果小鼠携带有过多的MeCP2 蛋白,是否能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表型。

2006 年佐格比研究组将人MeCP2 基因转入小鼠后,惊奇地发现携带人类MeCP2 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焦虑水平上升和社会交往行为缺陷等类自闭症表型。

这个小鼠模型极大地推动了自闭症的研究,人们可以研究过多的MeCP2蛋白究竟如何影响大脑发育,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型是否能告诉我们含有自闭症基因突变的哺乳类大脑在发生社交障碍的时候,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免疫导致的自闭症动物模型

2007年帕特森(P. Patterson)教授研究组发现用给怀孕母鼠注射白介素6(IL-6)的方法可以诱导子代小鼠出现明显的类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表型,这种方法被称为母源免疫激活(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IA)。

研究者发现,在MIA 诱导的类自闭症小鼠模型中出现了代谢系统紊乱,而改善代谢紊乱的药物居然可显著改善MIA 小鼠模型的自闭症表型。

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自闭症的起因多种多样,用MIA 方法诱导的模型是否能够完全模拟人类自闭症还需深入研究。

虽然在小鼠中引入与人类自闭症相关的突变,进而研究自闭症基因突变如何影响大脑发育已经有很多重要发现,但是人们始终疑惑的是,像自闭症这种复杂的精神疾病,能否用啮齿类来准确模拟呢?能否确定小鼠的类自闭症状是否与人类的自闭症足够相像呢?

人类的大脑沟回很多,整体大脑的体积与复杂程度,是啮齿类动物的大脑完全无法比拟的。目前在小鼠中尝试成功的一些神经疾病药物结果,在人类病患身上的临床试验很少获得成功。

因此,是否可以用进化上与人类尽可能相近的生物来构建自闭症动物模型还是一个问题。

2016年1月,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方法,首次得到了携带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并证明这些携带有人类自闭症基因的转基因猴可以稳定的将自闭症基因传至下一代。

研究中得到的转基因自闭症猴(作者 供图)

这些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病患非常相似的重复刻板行为,与社交行为障碍,对这些转基因猴的脑成像研究正在开展,这些模型将为我们提供基因与大脑结构关系的第一手证据,为我们认识基因怎样影响灵长类大脑发育与结构提供重要线索。

有了这些携带人类疾病基因的灵长类模型,就有可能在更接近人类的动物系统中研究这些基因突变怎样改变灵长类动物大脑,进而获得更接近人类的药物筛选系统。

自闭症研究的未来

自闭症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复杂社交行为有可能是通过精妙的神经环路来调控的,因此对自闭症的科学研究,将为深入认识人类社交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提供重要线索。

得益于DNA 测序技术的飞速进步,未来对自闭症的遗传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可以揭示以前无法找到的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

在对疾病基因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科学家也将积累更多的数据,有助于对某些基因突变是否与疾病相关的判断。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神经科学在自闭症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定会帮助我们找到基因突变如何导致自闭症的机理和有效的干预方法。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一起守护星星的孩子(图片来源:创意画报)

参考文献

1. Kanner L. Irrelevant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early infantile autism. Am J Psychiat, 1946, 103(2): 242-246.

2. Lai M C, Lombardo M V, Baron-Cohen S. Autism. Lancet, 2014, 383(9920): 896-910.

3. Weiss L A, Arking D E, Consortium J H A. A genome-wide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scan reveals novel loci for autism. Nature, 2009, 461(7265): 802-808.

4. Sebat J, Lakshmi B, Malhotra D, et al. Strong association of de novo copy number mutations with autism. Science, 2007, 316(5823): 445-449.

5. Tabuchi K, Blundell J, Etherton M R, et al. A neuroligin-3 mutation implicated in autism increases inhibi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mice. Science, 2007, 318(5847): 71-76.

6. Jamain S, Quach H, Betancur C, et al. Mutations of the X-linked genes encoding neuroligins nlgn3 and nlgn4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s, 2003, 34(1): 27-29.

7. Ramocki M B, Peters S U, Tavyev Y J, et al. Autism and other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re prevalent in individuals with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Annals of Neurology, 2009, 66(6): 771-782.

8. Amir R E, Van Den Veyver I B, Wan M, et al. Rett syndrome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X -linked Mecp2, encoding 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 Nature Genetics, 1999, 23(2): 185-188.

9. Samaco R C, Mandel-Brehm C, Mcgraw C M, et al. Crh and oprm1 mediate anxiety-related behavior and social approach in a mouse model of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Nature Genetics, 2012, 44(2): 206-211.

10. Hsiao E Y, Mcbride S W, Hsien S, et al. Microbiota modulat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ell, 2013, 155(7): 1451-1463.

11. Liu H L, Chen Y C, Niu Y Y, et al. Talen-mediated gene mutagenesis in rhesus and cynomolgus monkeys. Cell Stem Cell, 2014, 14(3):323-328.

(原文见于《科学》杂志,中科院神经所供稿,科学大院发布时略有删节和修改,转载请联系)

孤独病论文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故事一

x父母离休前,住在市里,每遇年节,姐妹兄弟都去聚餐,颇是红火热闹。

那时老人们身体尚好,家务事于他们更是小菜一碟,加上手头宽裕,每次去,x们总是大包小包往回拉。

某回,x跟我说,当了一辈子女干部的她妈,现在性格变了,变得温和而有涵养,凡事不再逞强。又让我猜测原因,见我猜不出,她神秘地说,她妈现在信佛,每天念经呢。

言下之意,是神佛让她妈安静,并摒弃了一生争强的性情。

又过了半年,x说她妈念佛念神经了。

曾经自信且说一不二的老太太,现今神经兮兮,疑神疑鬼。更可笑的是,竟然怀疑起老伴的忠贞度。见他跟邻居女性说话,当下便上去呵斥,仿佛在训一个年幼的小孩。

有次,一家子在饭店吃饭,中途老头去卫生间,去得时间久了点,老太太脸色渐变,起身寻找。老头从卫生间出来,地板滑,服务小姐便去搀扶。老太太去的时候,正好看到老头被一个年轻女性拉搀出来,急走几步,上前便扇了老头一巴掌,大骂其不要脸。抹下脸面,竟在大庭广众下数落起年轻时老伴的种种不忠之事。儿女们脸上挂不住,拉着父母早早回家。不欢而散。

又过一段,老太太打电话来说,要跟x父离婚。x们全部出动,做了好几天工作,老父无数次道歉保证,老太太才将这念头压制下去。此后,老头每天也不敢出去锻炼身体了,即便去,也只待在没人处,象征性地做做操,小心翼翼盯着老太太舞完剑,亦步亦趋随她回家。也不行,老太太说他心怀叵测,表面听话,内心动荡。说起来,总是浑身颤抖,气急败坏,乃至嚎啕不止,让x们苦恼不已。

有天,老太太又跟老伴大吵一回,摔门而走。她走时是上午,晚上华灯初上,也没回来。x父便慌了,出去找了一圈,没找着,回来给x打电话,姐妹们连夜去了市里,终于在护城河边找到她时,她怔怔地看着她们,仿佛陌生人一般,有千山万壑的距离。那眼神,吓坏了x们。

在北京的x兄接母亲去了医院,各项检查下来,表明老太太是病了,而且是个棘手的病。

x说起那病的时候,满眼含泪。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隐匿性特别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药物的控制下,老太太疑神疑鬼的毛病开始减退,而接下来,她变得嗜睡、行动缓慢,乃至兜里的钞票面额混淆一通。有次,买完菜,卖菜的人给送回两百多块。跟她聊天,慢慢说这说那的间隙,突然停顿,沉默不语,仿佛按下某处机关,瞬间就将自己锁死了。这样的情形,延续了半年多。

临床上,阿尔茨海默病因,一般起因多为家族病史、头部外伤等,可是,在x家,奇怪的事发生了,它成为最亲近人之间的传染病。据说男性的抵抗力、意志力乃至忍耐性,都弱于女性。x父从发病起,很快就比x母重起来,他省略掉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的病症初期,直接进入失语、失用、失认状态,仿佛接力赛,两个人要一起完成一种病的呈现。有意思的是,老头发病后,老太太的病症虽未好转,但竟缓慢下来,她停留在愣怔且手足无措的原地,而老头却开始不再辨认亲人间的辈份,连同最亲的儿女。仿佛一条路上独自行走的人,他扮演了先锋和闯关者的角色,不再接纳任何此刻的人事发展,而是局限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在那里,似乎他要快乐或者说享受得多。他喊自己的老伴妈,把子女认做兄妹,辈份乱得让人哭笑不得。

x将他们接回来时,这个生他们养他们的小县城,于他们陌生如远方。

老人之间很少交流,但似乎总有电光火石的一刻,他们会将彼此认出来。也就是这一刻,才让他们蹀躞在生命彼端,不舍离世。有一次,x的大兄从北京回来,老父也跟着他们喊大哥,拉着x弟弟的手说,大哥,你们不在的时候,这后生对我好着呢,给我吃,还给我买新衣,剃头嘞。那一刻,大哥和小弟都哭了。

秋天黄昏,万物朦胧,世界仿佛装在了神的衣袖中,昏暗得令人窒息。好在,他们都活着。x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已经躺下了,两张床,仿佛一条路,他们被一根阿尔茨海默病的绳子紧紧拴着,一个如先锋,一个似后盾,一前一后,却踽踽独行。

疾病,有时会放大生命的苍凉状态,像挂在墙上的画,冷漠无情,醒目惊心。

故事二

我有一个亲戚,他是被医院诊断出来的真正的孤独症患者。

孤独症病人,被称为“上帝的宠儿”。他有高贵的孤独气质,有洁净有秩序的习惯,这种近乎神般的存在,令俗世的我在他面前低微且惭愧。

但人们总是将他跟街上常年出现的三个神经病人相提并论,他们统称他们为疯子。

疾病赋予他们的怪诞生活姿态和方式,总让人指责或者耻笑。但闪念间想,难保,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我朋友以为,一个人,只有朝向一个目标,才可能抵达目标。若果你想要彼生活,那么在此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将信念、心灵、言语、肉体都朝向彼,那么,最终你会实现到达彼的愿望。这叫意念场。

亲戚在很小的时候,是个漂亮且机警的男孩,他有一切正常举止和行为,在五岁或六岁的时候,有一项超于常人的本领,那就是转圈,永远朝向一个方向,转,不停歇。那时,他母亲会将他的技艺炫耀给人看,在院子里,她会说,宝贝,转个圈给阿姨们看看。于是他就转,如果母亲不喊停,他会不断地转下去。转完,他并没有眩晕感或不适感,而是镇定自如地走到母亲跟前,拉起她的手。

人们传他是身怀绝技的人。

后来,他喜欢火,刚开始,只是点一柱香,后来,点纸片,点塑料绳子,他喜欢看那些带着火焰的塑料变成液体滴到地下的感觉,仿佛赴死前的慷慨。

他七岁了,母亲送他到幼儿园,他总是尾随就跟出来了。他习惯拉着母亲的手,似乎他放不下。也就是那一年,他突然喜欢一个人往街上跑,到处收集塑料绳,回来点着,看它们滴到地上,成为一团乌黑的样子。有一次,他居然拿回一个塑料痰盂,将它点燃,冒着呛人的黑烟。那时,南关街上的人家,住的还都是院子,在白天,院门大敞,人们吃饭还喜欢坐在街门口吃,借邻家的盐,小孩拿碗去借醋,嘴里甜甜地喊叔叔婶子,端着借来的那碗醋,慢慢地走,不小心,醋就从碗里溢出来了。那段时间,他将南关街上所有人家的塑料尿盆全点燃了。刚开始,人们只是奇怪,到了晚上,习惯地一伸手,茅房里那个地方却空了。明天偶尔跟人提,对方家竟然亦如此。后来才知道是他做的。

他还喜欢鸟,看到人家笼子里的鸟,微笑地盯着看,仿佛,他懂得鸟语,懂得一个漂亮的笼子,并不是一只鸟真正的天空。而后,他会将笼子打开,将鸟放出来,看他们扶摇直上的潇洒。有一次,他竟然从窗户里进了一户人家,将鸟放了。

自此,父母才察觉到他不正常,带他去看病,县城里的医生说不上个所以然来,到市里,医生说是小儿多动症,又到了京城。他带着一个孤独的、人们从未听说过的病回来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性障碍,病因不清,但极难治愈。药物对他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父亲摩托车上带了一摞塑料痰盂成为人们耻笑的话题,而他依旧无法自禁地找寻鸟声。

哑巴家养了一只肥鹅,它在院子里摇摆得颇有气势,好几次,挡住了他的去路,有一个中午,当人们午睡,他成功地擎住它,用力在它脖子上一拧。它死了,他高兴地跑了。傍晚,哑巴哭的时候,他在嘿嘿地笑。

他最好的年月是在一个笼子里渡过的,像一只鸟,仿佛他的生命就是某只鸟的,他将替代它们,永久被囚禁在笼子中间,无物来救。他不喜欢灯光和玻璃,他用一切近身的东西将他们砸碎。但他喜欢星星,用整晚上的时间,透过栏杆外的窗口,去看遥远的星,仿佛,在那里,有他的前世和来生。

故事三

并不是只有被医院诊断出来的症状才叫病。我朋友每早去按摩,仿佛吃饭,如厕,乃至时间和地点及按摩的那双手,都不能有半点异样。

每个早晨,他就像打过一场战般,脸色苍白,两眼无神,疲惫不堪。他同样加入了晨练的人群,但困意牵制着他,使他昏迷且无力。有次,他无意中走进小区里早上刚开张的按摩室,那次他觉得身上的每块骨头之间都错位了,它们在它身体内打架,争吵,令他难堪。他希望通过按摩师傅的揉撮,可使自己的身体和气息归位,那天他竟然将头脸搁在床洞里,极不舒服的姿势下,睡着了,且酣声大作。

明天,他重复了今天的秩序,于是,他的睡眠总是从早八点开始,从刚开始的十点醒来延展到十一点、十二点。他总说,自己的失眠症变成了依赖症。我们取笑说,权当你为中国残疾事业做贡献了。那个盲人按摩师,竟也不会失笑,而是平静地做着手下的动作。在他无色彩的世界里,永恒的寂寞和黑暗,似乎于他并无损害。而恰恰是身处红尘的人,率先感受到了排挤、冷落和孤独。

朋友从国外回来,见面时,她拥抱了我,那一刻,我热泪盈眶。这是我长大以后得到的第一个拥抱,来自她的温度和情谊让人觉出世界的美好。现在我跟孩子之间最亲近的身体接触是拉手,或许到我很老的时候,他可能会拥抱我?不知道。但我的确渴望一个突然的、带有认同和接纳姿态的拥抱,那样的拥抱,会让孤独减少几分狰狞。

朋友说他之所以喜欢被按摩,不过是因为喜欢来自他人的温度,那温度之中,有信任,有亲近,关切,让人放心,放松。那温度,减退了人世的荒凉度,也减轻了他的孤独感。

一直觉得,医生就是神和天使,该是万能的。当然,这话小时跟人说过,如今老了,就不耻说出。一来,医生似乎并非如此。我熟悉的医生把脉的`时候,总是喜欢跟我探讨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让我怀疑他和他的药的可信性。这样导致我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后,只能自己针对症状去买一些药喝。一些药,喝下即好,而另一些药,是永难治愈我的病症的。有时会想,是药的缘故还是我的缘故呢?或许,会有那么一刻,我成了药的药?事实虽如此,我还是会去医院找医生,我希冀神和天使的存在,希冀一个安抚病痛的医生。

医院出来,遇见一个崭新的面孔。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它的吞吐量是有限的。生存久了,每日里面对的都是些熟悉的面孔。街上一直有三个常年累月呆坐或疾走的人,为了区分自己跟他们的不同,我们统称他们为疯子。比起来,男疯子是最令人憎恨的,因为他喜欢抢,只要看到你手里有食品,他会飞快地跑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到自己手中,他选择的对象多是女人小孩,所以给人感觉很恐惧。另两个女的,其中一个喜欢走,在街道上走得快飞起来了,人也瘦,常常满脸泪水,感觉她有万般委屈。另一个是中年女人,喜欢红衣红裙,仿佛新娘般,坐在街头,等接她的新郎。

我时刻遇见的这张面孔,年轻,眉眼清秀,但穿着怪异,且笑嘻嘻的,一看就是病人。他并不理会周遭的环境,而是边走边说,表情一会放松,一会严肃,一会儿嘻嘻笑,一会又气愤不已。他的脸,一直朝向右后45度角的方向,似乎在那里,有个我们所无法进入的他世界。这个发现于我也是疑惑不已的,我慢慢靠近他,于是,听到了来自他内心纷杂的剧场里,正在上演的那出戏。

甲:你说,你一没钱二没权,人家凭什么看上你?

乙:啥?杜十娘还看上穷书生呢。你放心,她会看上你的。

丙:不会吧,我凭什么让人家喜欢,不嫌弃?

丁:凭你长得好,有才啊!

一颗小小的心脏,一个孤独的肉身之中,包藏了多大一个谜啊。这个谜,是他摒弃了全部当下而换来的吗?或者,他只是用病做幌子,心安理得地去经营内里那个世界的繁杂和圆满?

空气中有微微的寒意,路过的花植上,挂满晶莹的露珠。我们亦有颗被包缠住的心吧,在那里,亦有一个别世界,一个弱小而渴望摆脱孤独的愿望,却没有表达的勇气。此刻,在靠近医院的地方,他不是病人,我是。

故事四

人群的聚集所,莫过于车站和火车上,每每,听到家乡话,总不自觉循声寻找。仿佛那是一束光亮,只有它,才能驱除旅程的孤寂和慌遽感。

有次在南京火车站候车,听得旁边一个女孩和一个中年男人低声对话,偶尔一句高声,来自北地小县的语调直入耳膜,不自觉地就答腔了。他俩惊惧地看着我,仿佛我是来自某个星球的怪物,我笑笑,他们也笑笑,简单地问候之后,不再做任何交谈,他们同时将手里的包紧紧地抱在胸前。尔后,彼此只是用眼神交流,而杜绝了语言表达,警觉地不让旁人或旁物侵入。我讪讪不已。面前这拥挤的人们,陡然幻化成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各自凸现着外在的棱角和怀疑,无信任和温度,各自提防,各自保守。

微信上看到一则神回复的搞笑贴,问,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被车撞了,现场极度恐怖,你会怎么样。回复说:拍照传朋友圈。一时失语,面前就有了那样的画面,车水马龙的街道,人们冷漠地穿过现场,各自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会不会有这样的巧合,伤者的亲属正巧在此通过,而他对此毫无感应?

火车上,旁边坐了一个抱小孩的少妇,小孩看样子也就一周岁左右,他在母亲怀里,没有一刻安稳,他要不停地扭动,将头仰起,或者俯下,时而站起,趴到母亲肩头,时而又要坐下,试图下地。因为不会说话,他的嘴里一直在发出不耐烦的声音。旁坐上坐了小孩的外婆,一直在给他唱儿歌,对整个车厢的人视而不见。在她,这小孩是她全部的视觉世界,而小孩似乎不买她的帐,并未因她可笑的声音、鬼脸乃至动作而停止扭动,依旧是欲哭即哭的状态。

外婆从包里拿出奶瓶,里面灌满了水,伸到小孩的嘴里,小孩终于哇地哭了。一时,车厢里全是小孩的哭声,周围的目光也一齐射向小孩和他的母亲及外婆,而那些目光,并不具备关切,而是冷漠的,乃至是厌恶的。

小孩身上有一处开关,从此,他的哭声将无法截止。后来,母亲抱着小孩站起来,边走边哄,小孩涕泪横流,但他母亲显然是没看见,或者根本不在意,小孩边哭边用手在脸上乱抹,仿佛在用涕泪洗脸。应该是很多人都看到了,包括他的外婆,但大家都没有提醒一下,说该给小孩擦擦,语言,在此都被挡在某个出口。

我越来越不想再发声,每每遇见好友,总是欲言又止。一些话,说不说都没意义,而有些话,因为时过境迁,心意转换,而不再有倾诉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感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像这样下去,真怀疑再过几年,我会失去语言功能。

此刻,我跟周围其他十几个人一样,漠然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细节深深地镂刻到脑海里,却不再说穿。若换在早几年,我或许还会替她抱抱孩子,逗逗孩子,让他快乐些,安静些。而现在,我不想也不敢,怀疑,不信任仿佛传染病,我们都是病人。

小孩母亲抱着孩子到了车厢连接处,他的哭声变得遥远而空洞,有如释重负感。小孩外婆一个人在打电话,声音依旧很高,她跟无线的另一端的人说,孩子怕人,哭得厉害。后来听不见孩子的哭声了。一车人依旧是沉默着,大部分人在看手机,有的人在睡觉。窗外,是江南美景,无限风光。

孩子再次哭回来的时候,小孩母亲抱怨说,他只有在厕所里才不哭,总不能永远待在里面吧。孩子的眼里,满是惊恐,仿佛面前的空间与气息,充满危险,他无法抵御,不能反抗,只有放大的哭声。

他是那么的孤独,在母亲怀中,在人群中间。

有人说:孤独是一瓣花,需要静静地品味它的清香。更为精彩的诠释说:孤独是一坛陈年苦酒,存放的时间越长,便越醇厚。 在这个时代,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说他很孤独,然而孤独并不单纯是指独自生活,也并非意味着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并不一定会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未必就没有孤独感的引起。那么孤独究竟是什么。 据科学家调查发现,孤独可能是由于基因变异引起的,而且有很大的遗传性。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试想一个从心理不正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即使不被遗传,也将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导致障碍的产生。在美国,对孤独症的具体症状是这么定义的:社交恐惧、强迫性行为和交流障碍。而日本则干脆将"孤独症"叫做"自闭症"。事实上,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只要你和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缺少易于沟通的同龄玩伴,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所以除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将他送去学校,让他生活在大集体中,有自己的朋友,就显的尤为重要。但对我们中学生来讲,产生孤独感更多地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虽然一人独处不一定会孤独,但我认为这样感受到孤独的可能性远大于有朋友的陪伴。多与外界进行一些交流,把心中的思想和烦恼告诉亲友,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的有关于你。让温馨亲情和真情来驱散孤独的阴云。当你孤独的时候,邀上几个朋友看看演出,去SHOPPING ,或是亲自下厨,叫上几位好友共享晚餐。 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小,在战胜孤独的同时,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有实验证明,孤独症患者有60%是同时患有嫉妒症的。他们不能忍受旁人有一点点的比他们好,尤其是对朋友,尖酸的甚于敌人。处处压制,冷言相待,使大家都不敢接近他。他很孤独,越孤独便越刻薄越没有朋友。慢慢的形成了变态的心理。对于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惩罚是收效不大的,反而更压制情绪而不是缓解。 所以,应该做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思想、情绪,并试图从他的角度看待事物、沿着他的思路进行思考,追踪他的动机由来。多想想别人,多为别人做点什么。要多想一想,你能够给别人什么帮助,你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样才能打破你所处的尴尬局面。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只有学会付出才会有获得,只有学会舍弃才会拥有。所以最重要的是调整价值观,学会关心、关注别人。 人没有朋友是因为自己不要朋友,拒绝朋友,受自私、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拖累。 在一个人人都以分数输赢的制度下,最伤害年轻心灵的,莫过于不必要的自卑感。由于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像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必须首先咬破由自卑心理织成的茧。 其实人们在社会里的种种所谓标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水准的评定、贫穷或富有、成功或失败、坚强或懦弱、健康或病态、清高或俗贱……人们对这些看法的改变,也变化得越来越快。一个人实在没必要对自己老是耿耿于怀,耗费自己一生宝贵精力去对种种其实不甚稳定的看法作诚惶诚恐的比较。学会说:"是,就是如此,那又怎样?"同时,需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怕别人看不起往往就会被人看不起,因为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集体活动中主动些,多提出意见建议,哪怕碰壁哪怕错误,都不要退缩,渐渐人们就会改变看法。 甚至可以用维生素B6,B1缓解、放松情绪。 印度思想大使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孤独往往会带来低抑的心情,因为在大多数时候,孤独是退缩,是攻防之际的守。长期的低抑不利于身心。很多人由此发现不了生活的美好,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他们不可能积极为世界创造美好。许多人的孤独感会导致忧郁症,从而去选择生命的终结。这时候就要学会享受自然,走入社会,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充满了乐趣的活动,能使你充分领略到它们的美妙之处。当然,我还有一个下下之策,不让自己孤单是战胜孤独的很好办法,所以强迫自己忙碌起来,在短时间内认识不少人,并周旋,竭力使他们满意,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那是最见效的,能够迅速摆脱孤独感。所有的累都是心累,当心被充得满满的,哪还会有孤独? 但正如人们一直所说的,真正要彻底地战胜孤独,就应当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在某方面的爱好。最重要的是懂得自己在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样的人不会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始终有理想与自己并肩作战。同样,一个活着有所追求、有所爱的人,也是不怕孤独的。 总之,真正去除不良情绪、不良感觉的途径是修养的提高,境界的提高。有一颗温暖热忱的心,有一种淡化得失的心性,有着智慧和追求,是会游刃于孤独,而不是畏惧孤独。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永不孤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