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发布时间: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金匮要略方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

金匮要略治未病论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为何义?师曰;夫治未病者,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不只治肝,知肝传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是脾未病而早医也。五行生克,肝木克脾土,见肝之病,“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也。土旺四季,其时脾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只知治肝,不知实脾,是以肝病未已,脾病复起。五行生克,余脏准此类推。

上工治未病,不是说没有病,是治将传之经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之义,而肝者,是已病。从脾论为脾未病,从肝论是肝已病,肝病则人是已经病,不是没病,也不是没病就治。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此是五行生克之定理。治肝者,是为治病,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是脾未病而早医。中工不知相传,更不知治未病之理,只知治肝,肝病未愈,脾病复起。

重点;不要以为治未病,是没病就治,此治未病若真的解读为没有病,那真是遗笑万年,没病就治,中医岂不是更能浑水摸鱼。伤寒六经,见厥阴之病,太阴必病,此也为一定之理。已成厥阴,太阴必伤,厥阴之败,必从太阴而败。肝病木贼,脾必见虚,治必实之,是为治未病。肝木贼脾土,此病最多最典型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正 《金匮要略》原与《伤寒论》合编,名《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所撰。本书以辨证详而不繁、论治精辟、用药精专而著称于世,是一部既有基础理论的阐述,又有丰富临床经验总结的古典名著。它对后世内科杂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辨证详而不繁全书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四诊为基本诊法、以八纲为纲领,对四十多个内科常见病证

金匮要略治杂病论文范文

是从麻黄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谈谈你对伤寒与杂病关系的理解分析如下:

麻黄类方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等药物组成。在《金匮要略》中,麻黄类方被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太阳病等疾病的治疗中。这些疾病与杂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伤寒和杂病都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疾病,但它们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同。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而杂病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环境污染等,其症状和表现也各不相同。

其次,麻黄类方在治疗伤寒和杂病方面具有不同的应用。在伤寒的治疗中,麻黄类方可以通过散寒发汗的作用来排出体内的病邪,促进病程的恢复。

最后,伤寒和杂病的治疗也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虽然麻黄类方在伤寒和杂病的治疗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但是具体的剂量和配伍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来进行合理的调整。

文章所属: 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疗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在《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篇中所论述到的“历节病”,就是以全身多个关节疼痛肿大、病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想必有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看到这里感到非常的熟悉。没错,“历节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疾病就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等疾病。

此篇将历节病的成因分为五部分:肝肾不足,水湿浸渍;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因。阴血不足,外受风邪的患者治疗时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而临床上对于形体肥胖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温阳、化气、除湿。历节病的根本是“本虚标实”,除去肝肾,胃中有蕴热而又复感风湿的也会导致历节病。

书中对于历节病的治疗,给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外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个是方药。“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是利用矾石汤治疗湿浊毒气上冲心肺引起的病症,此处不做过多说明。书中将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风湿历节”,一是治疗“寒湿历节”。风湿历节病,风湿流注到各个筋脉关节,导致多处直接疼痛肿大,湿邪没有出路,流注到下肢,导致小腿肿胀且麻木,仿佛要和身体脱离,此时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寒湿历节病,寒湿停留在筋骨关节间,气血运行受阻,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不能够屈伸,此时适合选用乌头汤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现在临床上对于相关疾病运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理论、治法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此书是祖国医学的珍贵宝藏。

参考文献:

[1] 彭倩,钟琴,马武开,曹跃朋,孙贵炎,吕宁霁,田镭,冯在亮.浅述《金匮要略》历节病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8):79-80.

[2]张琦. 金匮要略讲义[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金匮要略治妇人病的论文

《金匮要略方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小青龙汤、泻心汤、温经汤、土瓜根散、旋复花汤、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肾气丸、蛇床子散、狼牙汤、膏发煎、小儿疳虫蚀齿方。 ...... 甘麦大枣汤,成药为 脑乐静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甘草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 《类聚方广义》: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傈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汤一笑:关于甘麦大枣汤中的“小麦” 百度贴吧 名师与名方:汉代1升=300-350克。 临床上我常使用60-100克,甘草大枣半量。 原文是用6升水,如果小麦只140克,6升水就太多了。 如果是300克,水量刚刚好。 医案: 玄真子:姓名,性别,年龄;毛永良之女,两个月 2 住址,回访电话;[陕]洛南县王岭乡东岭村 3 症状与体征;夜啼不止,昼则安睡二十余日 4 辅助检查;无 5 诊断或临时诊断;夜啼症 6 汉方或唐方;甘麦大枣汤 7 效果之评价;电话回访,一付啼减,再付愈 r109: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疑似抑郁症”有十多例了,效果迅捷而明确。       最近一例。徐女,27岁。因怀孕后周身难受,六神不安,后发展至频繁呕吐,满腹游走性疼痛,坐卧不宁且沉默寡言,无法耐受。于苏南上海多处求医无果,无奈之下于孕7月时引产终止妊娠。       看她的各处病历,唯一明确的是胆囊结石厘米,中西医专家都建议切除胆囊后再怀孕生产,故休养3月后来诊。微创切除胆囊后第二天,又出现前述症状,家属惊慌异常。观察病人,不能饮食,进食即吐,不愿下床不愿平卧,只是埋头叹息,时时欠伸,坐在床上双手不停摩挲双下肢,单调地重复动作,问其所苦,不能说清。予甘麦大枣汤(方:甘草6、浮小麦30、大枣10枚。药房无淮小麦,甘草不肯超量),一剂即明显改善,能少量进食,并与家人交流,三剂后完全恢复正常。家属都感到很神奇,也对日后怀孕生产重燃了希望和信心。       关于此方解读,个人认为《经方100首》009阐述十分到位,精确而生动详尽,足以指导临床。 紫云小鱼:我刚满月的小儿夜寐不深易醒爱哭,睡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白天也是一样,几个大人都被他弄得疲惫不堪。虽然前几天就有所发觉,喂食了小儿七星茶,但结果却越来越重。 小儿老爱打哈欠,想睡却无法深寐,这个跟仲景伤寒论中的藏躁证非常相像。对比以前看过娄医师的《我的中医人生》中治疗小儿夜晚爱哭的经验,灯芯草和黄金煮水治疗热症,而甘麦大枣汤治疗寒热不明显的症状。甘麦大枣汤就是仲景治疗脏躁的经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全是食物,远比七星茶的复杂成分来的安全。我儿寒热不明显啊,正合用此方,甘草10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个,母子一起喝。小儿其实也没喝多少一天80毫升左右,效果却非同凡响,马上就安静下来,可以深寐,带起来轻松多了。 经方就是经方,覆杯则愈。为了巩固,后来又去买了1剂,3块多钱。结果连带我也受惠,真是全家都可喝,喝来也安睡到天亮。真不明白,天下有如此好的经方,世人却不用,非要弄出个什么无效的七星茶?! 不要担心小孩不喝此要,虽然没有葡萄糖甜,但也不苦。倪师说,只要孩子有需要,对证的话,多苦的药他都会喝,果然如此! 其实仲景伤寒论中脏躁立此方是对更年期的妇人无故悲伤,善哈欠,喜哭等症状的,看来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 中西医生:案例一:张姓女患,24岁,业务员,住兰州市(籍贯甘肃庆阳)。2013年5月28日初诊于笔者坐堂药店。诉:左下眼睑发作性跳动一年余,生气、哭泣时多发,跑业务累后也易发作;经常头痛头晕、脖子时痛、月经偏少、情绪很易波动(患者原话:“看电视剧很易悲伤流泪、比常人反应过度”)。起病前曾晕倒过二次。近一年经常服用兰州西关某药店坐堂医所开的虫类中药,每次抓药6、7付,数百元,机器煎药。“服药有效,但不服又无效了”。刻诊可见左下眼睑频频抽动,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缓,体型偏瘦小,面色一般。处予甘麦大枣汤加钩藤: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钩藤12 三剂。患者平时繁忙,大约一月后复诊,言服药有效(患者原话:“效果与虫类药差不多”)、舒服,要求继服原方。 案例二:张姓女患,53岁,退休西医内科医生,住兰州市西关什字。本患者从医二十年,作为笔者同学,近一年时常找己调理身体。2013年7月27日药店接诊。诉:近日咳甚,主要是夜间阵发性剧烈干咳,影响睡眠,感觉咳嗽出自胸部深处;时常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干,胸闷憋气、“痰堵感”、“热感”,手心发热。长年累月情绪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家族有精神疾病史。以前针对胃脘不适、嗳气、不思饮食、消瘦等用过疏肝和胃丸、大黄蛰虫丸、半夏厚朴汤之类,有一定效果。体型瘦高,面色暗褐,双目少神,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尚润,脉略带虚象(具体记不清了)。处予甘麦大枣汤加白芍: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白芍18 三剂。大约一周后复诊,言服药舒服、有效、药物口感也好,此时咳嗽已不作为主诉了。 按语: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矢数道明对本方描述:【镇静神经、缓解痉挛。主用于癔病、神经症、小儿夜啼、不眠症、癫痫、躁郁症、笑不止、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腹直肌痉挛、脑神经急迫】。津村汉方手册描述:【体力比较低下,精神兴奋明显,不安,不眠,痉挛等。腹直肌挛急。病种:夜泣、痉挛】。邓铁涛:【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虚象、病症特殊又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如失眠、 眩晕、妊娠头痛、关节痛(全身蚁走感)、自汗等。另应用于经行情志异常、顽固性神经衰弱、更年期】。胡希恕:【虚证才用,实证用之睡不着觉】。方剂学:【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学习资料综合总结:【日人汉方对本方似乎重视,描述也比较详尽。简而言之,主症为痉挛:情绪或精神痉挛(“喜悲伤欲哭”、癔症、神经症、夜啼等)、躯体痉挛(“数欠伸”、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气管痉挛(咳嗽)、眼睑痉挛等)。报道本方合百合地黄汤用治精分症、抑郁症等情志病。总之,方证必有情志因素】 案例一用方眼目是:眼睑肌肉痉挛、发作与情绪有关(生气哭泣时多发)、情绪反应过度(电视剧中情节极易引起悲伤欲哭反应)、体质偏虚(跑业务劳累发作、月经偏少、体型、舌脉等)。甘麦大枣汤方证基本对应,加味钩藤是从后世肝风理论考虑,加上白芍或许更佳。本方一付大约2、3元,与之前大而贵的虫类药处方相比,同样“验”,但“简、便、廉”可谓有霄壤之别。本方基本为药食两用之品,与长期服用大处方贵处方相比,安全性自不用说。 案例二用方眼目是: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干咳)、长期情志不调、虚羸。甘麦大枣汤方证也基本对应,加味白芍即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有助进一步解痉功效。药后平和舒服有效。 本方药效平和,二例服用后都有舒服、口感佳的体验。可视为健康调理。当今盛行处方药味多、药量重,医者欲炫耀己术、患者图一时之快,实质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且不说故意大处方贵处方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了)。这违背了健康理念。健康是一个贯彻终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生活的多方面。医药只是其中环节之一。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不仅应当体现在临证坐镇从容的处方心态,而且还应当建议指导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 以上二例,没有“效如桴鼓”的灵验,算不上典型病例。只是借此案例即兴发挥一下,将本方方证的学习理解示于同道,供览者指点斧正。(2013-9-20 下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土瓜根散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颓肿亦主之) 原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蟅虫各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水中火:现在的药店已经不办此药。仲景书中的土瓜根指的是葫芦科植物赤瓟 ,而现在淘宝网上卖的土瓜根是葫芦科植物王瓜,这种土瓜根的伪品服用后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是没有搞清楚仲景的药材基源所致。由于很难买到正品,不得已以赤瓟的种子赤包子代替土瓜根,所以,患者实际用了 赤包子3捣碎 白芍药3 桂枝 3 蟅虫(地鳖)3 黄酒水煎煮服用。土瓜根 神农言其能治疗瘀血月闭,蟅虫(地鳖)更是仲景书中治疗淤血之大有力之神药。 ......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 红蓝花酒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疑非仲景方) 注: 赵杰:红蓝花,蓝花瓣,红花芯,中间一根花柱是药用部位。红蓝花就是藏红花,并无堕胎之功效。古人二百毫升酒煎剩一百,但古人清米酒,度数很低,清米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酒,酿好以后,既有白色稻米粒,也有略白稠的米酒,因为在饮酒时,古人连大米粒一起吞食,所以古人称之吃酒,而不是喝酒,实际是是连吃加喝一起的。古人称麻木痛及莫名不适症称之风,因为米酒度数低,当做一付药顿服,有酒精加快药效。治疗妇科慢性腹痛时常用之,疗效确切,但宫外孕等急腹症是不适合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把红蓝花酒做一个保健酒,藏红花比较贵,经济困难者可以用草红花代替,其实也无须讲究许多,平常时白酒放些红花,偶尔饮用几杯,可以治疗女性腹痛,及各种脘腹不适,男士亦可饮,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大有益,偏头痛,心绞痛,肠胃炎,都很好,但保健酒不是立马见效,因为用量少,不是红蓝花15克顿服,而是每天用几克,所以用的时间久一点才好,常常饮食,比静脉用预防通血管针好太多,建议有饮酒习惯的时常用之,可以做食疗方,冻疮,痛经,心脑疾病,脉管炎,各种痛麻不适,都是其适用证,用一月以上方效,红花的量,可以按口感来泡制,并无其他禁忌。 ...... 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吴茂林)

金匮要略百合病误治论文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 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小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 ...... 注: 黄煌:学中医之后,才知道百合还是一味药,能够安神。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居然还记载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这种病,表现非常怪异,用张仲景的话来说,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临床多了,才发现百合病其实是情志病,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人们不免平添几分忧愁,于是,失眠、胸闷、烦躁、疲劳、口干舌燥等症状就出现了,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烦躁(除烦),睡觉之前吃点放糖的百合羹让人安眠,如果症状严重,百合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我用百合,常与温胆汤、酸枣仁汤同用,对于那些百般无奈,虚烦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烦的效果。除安神以外,百合还有其它功效。上次门诊遇到一位痛风患者,他告诉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百合药理,居然含有秋水仙碱,而这种化学物质,是痛风的特效药。 ...... 百合知母汤 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普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滑石代赭汤 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子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 百合鸡子汤 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 百合地黄汤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注: 三部九侯:地黄近时均作凉血、补血、养阴药,其实它还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要功效为:“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别录》也记载“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图经本草》称之为“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内有干血”的“大黄蟅虫丸”中用大剂量的干地黄(十两)。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遗憾的是,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裘沛然先生也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众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普济方》中的地黄散中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地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原文中记载了百合病的发病症状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治疗为“百合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现阶段对百合病的病机通行的看法为“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对百合地黄汤的方解也为“滋阴凉血”。但是阴虚内热,依仲景用药习惯为什么不用“麦冬”却重用“生地黄”。而且在方后还特意注明“大便当如漆”。对此用通俗的话解释应为“柏油状大便”。用现在的医学术语应该为“大便潜血阳性”(地黄含有铁质,铁质也可以使大便色黑)。对于此病有独树一帜见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伤寒学家“胡希恕”。在其《经方传真》一书中对此做了如下阐述:“此为典型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疾病,病机当有血瘀,服药后大便如漆,为瘀血已祛。”无独有偶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阳明病篇中的“抵当汤”证也提到了“大便黑”。抵当汤也是用于治疗主要表现为精神系统异常的病症:发狂,喜忘。抵挡汤证与百合地黄汤证的区别:正如《经方传真》中所阐述的那样:“虚实不同而已。一个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一个仅仅为默默如有神灵。” 云闲山人:生地黄有“逐血痹,破恶血”之功,这可能是正确的,对此本人有体会。       我妻年轻时,面色黑黄,多恶梦,常惊醒,腰沉重钝痛,经期错乱,经血黑少带血块,舌尖及边可见大量淤血点,症状已经持续多年,用过多种方法,服过多种药无效。27岁时加重,又无方可用,我思考再三,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给予生地黄粥:鲜生地黄50克,加水50克,捣为泥,绞取汁,加入沸腾白米粥中,搅匀即离火。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剂,连服5日,但效不显,第6日突然随大便泄下大量黑血,多年沉疾一时得解,当是生地黄之功。   我认为,中药之功效、性味,古人简单直白的观察和体会可能更接近真实,后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念、社会环境去解说,一人一说,一人一解,掺杂了太多本不是药性的东西在里边,越解越繁,越解越乱,反失其真。 小吹: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深谙仲景用药之道,临床用药谨守仲景用药法则,不妄加减。黄师在临床中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实践经方,诠释经典,堪称岭南继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之后的新一代的“经方家”。笔者有幸师从黄仕沛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使用地黄剂经验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10首,分别是:胶艾汤、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大黄庶虫丸。       汉时并无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黄、干地黄,但仲景用地黄总体是用来治虚的,而且地黄在配伍上有广泛的亲和力,如与养血、活血、益气、温阳、清热、养阴、利水均可配伍。         试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黄剂:方中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百合地黄汤则用生地黄汁一升;大黄庶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肾气丸用干地黄八两;当归建中汤的加减法中,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用干地黄四两;黄土汤用地黄三两;薯蓣丸用干地黄十分,用量皆相当大。       二、叶天士、吴鞠通使用地黄经验       世人一般认为,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所以一般滋养补虚用熟地,凉血则用生地。其实并非如此。尝试分析一下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大家使用地黄的经验:       首先,熟地补血,生地败血,此说可能来自叶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但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之说。由此可见,叶氏认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汤并不是寒凉药,而是改善胃津损伤的补虚药,那么叶氏当然不会认为方中的生地会败血。       其次,吴鞠通《温病条辨》增液汤的条文 “阳明温病,无上焦症,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条文后的按语,明确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再看《温病条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如“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下后无汗,脉不浮数,清燥汤主之”;“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此外还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为了滋阴养血,而且如吴氏在增液汤的按语所言,“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由此可见,生地固可凉血,也能滋阴养血,而且非重用不为功。       三、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经验       黄仕沛老师善用地黄,临床上常用大剂量地黄治疗各种常见病。       从地黄的使用指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用于皮肤干燥枯槁,大便干结,口干舌干,唇干裂,舌瘦苔少,或唇红舌红,脉细数、结代。后世温病验齿,叶天士“看舌之后,亦须验齿”,所以地黄的药证当是唇舌干燥,牙齿枯槁。从地黄的“药证”来看,黄师认为,地黄之用在于滋阴养血,具体效能主要包括:1.润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黄还可以止血、清热,本文不一一尽述。从地黄的用量来看,黄师认为,无论用于何证,配伍何药,地黄都必须重用,非重用不足以为功。黄师用地黄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1地黄剂的主要功效         润燥         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黄师常用大剂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黄师曾治一过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状皮疹,干红,瘙痒明显,以甘草泻心汤加麻黄、生地、石膏治疗,处方: 麻黄十二克(先)川连六克 黄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三十克  党参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  生地三十克    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嘱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全身皮肤干燥、潮红,瘙痒难忍,满布搔抓的痕迹,抓痕处有渗血、谌液。发病已接近1年,时好时坏,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复使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甚至使用过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黄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百合三十克  生地三十克  麦冬六十克  法夏二十四克  大枣十五克  甘草十克  党参三十克  并与生地三十克、甘草三十克煎水外洗,治疗十余天后皮肤干燥、瘙痒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用于治疗阴枯液竭的患者       黄仕沛老师认为欲养真阴非重用生地、麦冬不足以为功。       仲景的炙甘草汤、薯蓣丸,甚至大黄庶虫丸中使用生地,都是因为它能滋阴养血,改善阴液枯竭的症状。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附《外台秘要》“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现代很多医生都用炙甘草汤改善肿瘤患者的恶液质状态。黄师曾以炙甘草汤治疗肺癌术后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阴液枯竭的患者,疗效显著。       薯蓣丸和大黄庶虫丸都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此方自然是补虚之剂。“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大黄庶虫丸是《金匮要略》治疗干血痨的方剂,治疗瘀血内结日久,伴有明显的阴液枯竭。与治疗妇人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比较,本方重用地黄,并加用其他一些活血破瘀药物,这便足见仲景组方的用意。《千金要方》有治月水不通,脐下坚,大如盘。发热往来,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黄三十斤,取汁,内干漆,为末一斤,微火煎,令为丸,每服酒下如梧丸大三丸。此方也是化在瘀的同时,重用大量生地治疗阴枯液竭。八十年代初,黄师就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例疑为席汉氏综合征的消瘦、肌肤甲错、腹胀、闭经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黄师曾治一鼻咽癌放化疗术后中年男性,2011年6月初确诊,6月中旬接受化疗,约两周前化疗完成。8月22日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现仍进行中。9月初逐渐出现口腔溃疡,咽喉干痛,饮食难进,胃脘胀满,呕吐。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9月27日经友人介绍请黄师诊治。刻诊患者咽痛、咽干、口干,口腔双侧颊侧溃疡,舌面溃疡,吞咽障碍,饮食难进,胃脘胀满,时有呕吐,唇舌红色如染,舌干瘦,无苔。不寐而烦。 黄师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麦门冬汤加生地。         处方:黄莲6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大枣5克、党参30克、法夏60克、麦冬30克、生地90克、甘草30克、阿胶15克(烊化,兑)、鸡蛋黄一枚(药成放之搅拌)。七剂。         10月4日再诊,诸证悉除;唇舌红已退,如常色,口腔及舌痛溃疡己愈,唯余咽仍有少痛,能进食粥、面条。除10月3日一点醒来,个多小时后才再入睡,几天来睡得很好。         制燥       地黄在经方的配伍中还有制燥的作用。如炙甘草汤三分阳药,七分阴药,此方中地黄还有制桂枝温燥的作用。如防己地黄汤,生地二斤配伍防己、防风、桂枝等辛温的药物也是此意。《千金》、《外台》亦有多方是使用地黄制燥的。后世方如大秦艽汤用地黄也是此理。 黄师用温燥药物时也常用生地制燥,如曾治一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左侧肢体乏力,言语欠清,但舌红少苔,大便干结,便予续命汤加生地90克,治疗后舌红、便秘症状好转,肢体活动功能也较前改善。           定躁       躁者,躁动不安,定躁即定躁熄风,风指的就是后世的所谓“内风”, 所以这里所谓定躁就如同后世医家的育阴熄风。此时生地更应用大量,一般90-120克。       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黄师认为,仲景的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黄二斤,滋阴养血,治疗以阴虚阳亢为主的中风,开后世育阴熄风的先河。       叶天士喜用生地黄育阴,《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的三十二个医案中,用地黄的有二十多案,可见地黄的重要。吴鞠通的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及张锡纯的建瓴汤皆用地黄。       黄师曾以防己地黄汤治疗两例脑梗塞后出现不自主运动的患者,一例双手舞动不止,型似兰花,一例嘴巴不自主抖动,皆用生地九十克,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见再次发作。       杨森荣师兄的伯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除气促、咳痰以外,还出现双上肢不自主颤动,师兄以防己地黄汤,生地120克治疗,数剂后双上肢颤动停止。       叶天士有:“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黄师还认为后世提出的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法,实蕴含于风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三方之中。候氏黑散的菊花清肝热,皂矾除痰;风引汤介类潜阳,大黄通腑;防己地黄汤以地黄养阴血。临床上三方应互联使用。黄师曾治一脑梗塞急性期的老年男性,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舞动不休,以防己地黄汤育阴合金石介类潜阳,生地最大用至一百二十克,十余剂后不自主运动得以控制,现行动如常。         安神       仲景用地黄的方剂10首,其中用生地黄的方剂包括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共有3首,这3个方证皆有“神”的症状。如防己地黄汤“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百合地黄汤所治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的“神识之疾”。 此时生地用90-120克。       黄师近期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幻听,似觉常常听见隔壁的敲击声,问其子女均未听见,故心烦意乱,心中怵惕不安,夜间常不能入睡。黄师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一周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明显幻觉,难以入睡,遂改予防己地黄汤加减,处方:       防己二十四克  生地九十克  桂枝二十克  防风十五克  甘草十克  生龙牡各三十克       两周后幻听减少,地黄逐渐加量至一百五十克,继续服用治疗。         定悸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重用生地一斤,是治疗心悸的千古名方。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悸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 当然对于治疗心悸,桂枝是最关键的,但后世解释炙甘草汤多认为生地黄有此功效。黄师常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预激综合征等多例,每次皆能起效。         2 地黄剂的煎煮法         仲景凡地黄剂均与酒同用,几成定例。         历代注家多从酒之性去诠释;如“酒可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也无须引药上行。防己地黄汤是以酒渍防己等四味一宿,绞取汁,再与地黄汁和合。尤在泾释:“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可见注家常落臆解俗套,恐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地黄剂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等有效成份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       黄师于大剂量生地的地黄剂,如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等也常与酒同煎。汉代未有蒸馏酒,故不应是高粱酒之类,应是黄酒,如花雕酒之类。但如果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则酒费不菲也。黄师往往是以水七、八碗煎至三碗左右,放花雕酒半支或一支。再煎成一碗。感觉放酒效果较好。 医案: 余泽运_i213l:唐某,女,60岁,2009年9月24日诊。因胃脘部不适兼心悸失眠,心烦懊憹十余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就诊。每次发作均与情绪波动或感冒有关,且发作时四处求医均无效。此次又因感冒后觉胃脘不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肛门下坠欲便却解不下,欲进食却不能食,昏昏欲睡却睡不着,心慌心跳,莫可名状。余初按神经官能症给调节神经无效,后按脏躁给以甘麦大枣汤效仍不显,无奈辗转反思,经反复询问,得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余恍然而悟曰:“此百合病也”。遂书一方:百合30g,生地50g。水煎服,2剂。第三天患者丈夫来门诊说:此药疗效很好,已能吃能睡,请再开三剂,服完药病即应手而愈。 按:此例患病十余年,更医几十人,均为初治尚效,再用无功,甚为棘手!笔者询知患者发病十数年来,虽病情变化百出,唯口干、尿黄始终存在,辩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诊为百合病,投百合地黄汤5剂而愈。本案足以说明,抓主症,审病机,找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措施,不管何种顽症痼疾均可迎刃而解。 ...... 百合洗方 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 栝蒌牡蛎散 原文: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原方: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滑石散 原文: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 苦参汤 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方:苦参 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据徐本、尤本补苦参汤及其用法)。 ...... 雄黄散方 雄黄一两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纳药于中,以火烧烟,向肛熏之。 ......

百 合产地日本是百合的主要原产地,自古即以之赞誉女子走路的婀娜姿态。百合在欧洲代表了“圣洁”与“复活”之意,是重要的观赏性花卉,法国人更是尊之为国花。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习惯以百合、三色堇和蔷薇组合的花饰,用以象征吉祥及伟大。欧洲部分地区的人民,还有赠送白百合花给再婚者的习俗,借以比喻他们有如火凤凰一样重生。百合在中国则因其花名,而有“百事合心”的象征。 全世界百合属的植物约百来种,较常见的有秀丽的葵百合、花香袭人的香水百合、艳丽的姬百合、纯白的铁炮百合等等。 据《本草》记载:百合一名强翟,此物花叶根皆四向,故日翟;凡物旁生为之翟。一名蒜脑语、因其根如太蒜,其味如山茵。百合地下茎为鳞茎;末代罗愿的《尔雅冀》载: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言百片合成也。因此取名百合。我国栽培百合历史悠久,汉代医药名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详述其药用价值形态特征鳞片的外形是种的分类依据之一。多数百合的鳞片为披针形,无节,如野百合 众鳞片多为紧密覆瓦状重叠,大多数百合种类,由鳞茎中的芽长出地上直立茎,在土表下也能生根,这 种根叫茎根,寿命仅一个生长季。在茎根簇附近能形成一些次年即可独立生存的小鳞茎,但有些百合种类,则无茎根。百合茎通常从鳞茎中直伸出来,但有些种类形成部分期甸状地下茎,向前 伸延一些距离,或形成小鳞茎,或向上伸展到地面上 耐受极度严寒。生长季节内,在日光充足的地方,赂有花荫的环境对大多数百合更为合适,尤以幼苗期更为明显。喜阳,喜肥沃、腐殖质多的深厚土壤、略倾斜而多孔隙疏松良好的砂质壤土坟地。在具有 少量砂砾或沙土的深厚泥炭或肥沃壤土中,有些种类也能生长良好,如蜗江百合。员忌硬粘土。大 多数种类以微酸性土壤为好。商品名宣百合:又名南百合、百花百合,为产于安徽宣城一带者,品质最优,为地道产品;杜百合:为产于浙江一带者;大百合:又名新百合,为个大色白,肉厚质重,新近采集者,质佳;百合:又名白花百合;为植物百合的肉质鳞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细叶百合:又名线叶百合,为植物细叶百合的鳞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均以个大、肉厚、质坚、色白、粉性足者为佳,此外,下列同属植物的肉质鳞茎,也作百合同等入药;麝香百合(又名红岩百合、岩百合) Thunb.分布于贵州、广东等地;轮叶百合 Nakai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野百合(又名帽子花) L. martagon L.分布于新疆等地;山百合 L. delavayi Franch.分布于云南等地;松叶百合 L. cernuum Kom.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澜江百合 L. lankongense Franch.分布于西藏等地;卓巴百合 L. wardii Stapf分布于西藏等地;闪浪花 L. distichum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等地;山丹 L. concolos Salisb.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卷丹(又名卷莲花) L. danuricum .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高原卷丹(又名西北百合) L. davidii Duch.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渥丹 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Bak.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赛渥丹 L. concolor Salisb.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化学成分百合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麝香百合的花药含有多种类胡萝卜素,其中大部分是顺花药黄质酯(Cis-Antheraxanthin esters),占1.~ %。卷丹的花药含水分.%,灰分.1%,蛋白质1.%,脂肪1.%,淀粉.1 %,还元糖11.%,维生素B1 微克%,B 1微克%,泛酸0微克%,维生素 C 1.毫克%,并含B-胡萝卜素等。卷丹鳞叶和茎含麝香百合甙C(lilio-side C)。百合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卷丹、百合0%乙醇温浸液为供试液;另取果糖和蔗糖加0%乙醇溶解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醋酸-水(1:::),展开,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药用【功 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清热利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和胃。 【主 治】:治肺痨久嗽,咳唾痰血,百合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燥不安,心痛,喉痹,胃阴不足之胃痛,二便不利,浮肿,痈肿疮毒,脚气,产后出血,腹胀,身痛。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无毒。”③《救荒本草》:“味甘辛,平。”④《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微寒。”入心、肺经、胆、小肠、大肠五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四经。”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阳明经。”③《药品化义》:“入肺、心、胆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1两;蒸食或煮粥食。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风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①《本经逢原》:“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②《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配应用 1.配款冬花,润肺止咳,适宜肺虚燥咳,久嗽不止,痰中带血之症 .配天门冬,润肺之中有滋胃之功,清肺之中有敛肺之力,故无论阴伤肺燥,或肺肾阳虚,或肺阴不足兼肺气损伤者,均可选用 .配鸡子黄,既能滋阴润燥,又可宁神定志,使心阴得养则心神自宁,心神得安则心阴可救。.配知母,一润一清,一补一泻,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效,主治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消,以致头昏,心烦不安,失眠等症;或由情志不遂所致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等症 .配地黄,清心安神,气血同治,主治热病后余热未清,精神恍惚,行止坐卧不安 .配冬花,润胴止咳,一润一降,主治劳嗽喘咳不已 1、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肾阴虚。、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养阴清热,利尿降逆。、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宁心安神,润肺清热,主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百合鸡子黄汤(《金匮要略》),养阴除烦,主治百合病误吐后,虚烦不安,口干唇燥,大便干燥。、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润养心肺,清热凉血,主治百合病。、百花膏(《济生方》),主治咳嗽不已,痰中有血。、补肾丸(《银海精微》),滋阴补阴 1.百合与玉竹:二者皆为甘寒之品,具清肺养阴,清热生津之效,相须使用,常互增其疗效,然百合尚归心经,具清心安神之效,可用于虚烦惊悸,失眠多梦之症,为百合病之要药 .百合与枸杞子:二者皆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之效,可用治肺热久咳,痰中带血之症,但百合入心经,具清心安神之效,用治百合病。枸杞子入肾,功专滋补肝肾,清肝明目,可用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下降,腰膝酸软,遗精消渴等症。生药材鉴定干燥的鳞叶,呈长椭圆形,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约~厘米,宽约0.~1.厘米,肉质肥厚,中心较厚,边缘薄而成波状,或向内卷曲,表面乳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细腻,略有光泽,瓣内有数条平行纵走的白色维管束。质坚硬而稍脆,折断面较平整,黄白色似蜡样。气微,味微苦。以瓣匀肉厚、色黄白、质坚、筋少者为佳。药用百合有家种与野生之分,家种的鳞片阔而薄,味不甚苦;野生的鳞片小而厚,味较苦。同属植物如:卷丹(《纲目》)(东北)、山丹(《食疗本草》(详“山丹”条)、山百合(《植物名实图考》)(云南)、松叶百合、渥丹(《花镜》)、赛渥丹(东北)、轮叶百合、高原卷丹(西北、西南)、野百合(新疆)等,均可入药。显微鉴定: (1)卷丹粉末灰白色。①商品淀粉粒多已糊化。未糊化淀粉粒长卵形、类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或两端较尖,直径-μm,长至 μm;脐点不甚明显,人字状或短缝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隐约可见。②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增厚,有的呈连珠状。气孔类圆形,直径1-μm,副卫细胞-个。③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0μm。()百合①未糊化淀粉粒长卵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或稍平截,有的一边角样突起,直径-0μm,长至μm,脐点人字状、马蹄状或三叉状,层纹较明显。②表皮细胞壁薄,微波状。气孔类圆形者直径1-1μm,扁圆形者直径-μm,长圆形者直径0-μ m,长-1μm,副卫细胞-个。()山丹(细叶百合)①未糊化淀粉粒类卵圆形、椭圆形、梨形或略呈贝壳形,较小端稍尖突,有的一边或两边角样突出,直径-0μm,长至μm,脐点人字状、点状或短缝状,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分粒组成,分粒大小悬殊;偶见半复粒。②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类圆形,直径-μm,副卫细胞-个经典评述 1.《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位、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燲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10.《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11.《本草经疏》:百合,主邪气腹胀。所谓邪气者,即邪热也。邪热在腹故腹胀,清其邪热则胀消矣。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廖。肾主二便,肾与大肠二经有热邪则不通利,清二经之邪热,则大小便自利。甘能补中,热清则气生,故补中益气。清热利小便,故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乳难,足阳明热也;喉痹者,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家热也;涕、泪,肺肝热也;清阳明三焦心部之热,则上来诸病自除 1.《本草述》: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故李氏谓其为渗利和中之美药也。如伤寒百合病,《要略》言其行住坐卧,皆不能定,如有神灵,此可想见其邪正相干,乱于胸中之故,而此味用之以为主治者,其义可思也 1.《本经逢原》: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嗽,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亦是散积蓄之邪。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其曰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 1.《本草从新》:朱二允云: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甚于五味之酸收也 1.《医林纂要》:百合,以敛为用,内不足而虚热、虚嗽、虚肿者宜之。与姜之用,正相反也 1.《本草正义》:百合,乃甘寒滑利之品,《本经》虽曰甘平,然古今主治,皆以清热泄降为义,其性可见。《本经》主邪气,《别录》主寒热,皆以蕴结之热邪言之。主腹胀心痛,利大小便,除浮肿胪胀,痞满疼痛、乳难、喉痹,皆滑润开结,通利泄导之功用。《本经》又以为补中益气,《日华》又有安心益志等说,皆谓邪热去而正气自旺,非径以甘寒之品为补益也。仲景《金匮》以主伤寒后之百合病,《外台秘要》中更多此法,则百合病者,本为伤寒病后馀热未清之证,所以神志恍惚,莫名所苦,故谓之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合能清泄肺胃之热,而通调水道,导泄郁热,是以治之。然则凡瞋胀浮肿等证,必系热阻气郁,百合方为正治,而寒湿交滞,脾肾阳衰者,皆当忌之。甄权谓其除心下急满,治脚气,亦必以有热者为宜。甄权又主热咳,洁古谓为止嗽,又必以肺热炽甚,气火烁金之证,乃为合法;而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咳,尤为禁品。古方以百合、款冬花同熬成膏,名曰百花膏,治久咳痰血之病,亦以阴虚火旺,上烁燥金,故以百合之清润降火,合之款冬之微温开泄者,宣散气火,滋益肺虚,是为正治。而世俗或以百合通治外感之嗽者,又未免寒降遏抑,反令肺气室塞,外邪无从宣泄矣。关于百合的传说在西方,有许多观于百合的传说,在古罗马神话中,白色的百合是在婚姻与家庭的守护神朱诺的乳汁中诞生的。而在圣经上,百合花则是被逐出伊甸园的夏娃,在苦苦寻觅伊甸园的踪影时流下的悲伤泪水演变而成,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是纯洁.清新之意的代表。在基督教里,以百合花代表圣母的纯洁和高贵,因此百合花又被基督教的信徒叫作「圣母之花」。在复活节那天,洁白美丽的百合花,是装饰祭坛必不可少的花,她是用来献给圣母的最美的礼物,象征着忠贞与纯洁。还有一种痴情的水百合,像女人的爱情一样痴迷到疯狂。假设一个池塘里生长着一株水百合,第二天会变成株,第三天是株,第六天是1株,第10天是1株,第天便覆盖了一半池塘。 亚洲百合通常意味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健康长久的守护。 传说古代有许多妇女和儿童被海盗囚禁在一个孤岛上,饥饿的人们发现一种像蒜头一样的草根煮过以后非常好吃,还能使身体衰弱、咯血的人恢复健康。这种既可食用又可润肺止咳的花,其鳞茎状的根层层叠叠好像有许多张叶片组合而成,人们就为她取名“百合”,象征着吉祥如意 红色的野百合则象征着勇敢和团结。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智利只有白色和蓝色两种百合花。公元1世纪,印第安人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抗争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全部壮烈牺牲。第二年夏天,在他们为国捐躯的地方,漫山遍野绽开了红艳艳的百合花——“戈比爱”。在智利获得国家独立后,人们一致赞成将“戈比爱”定为国花。而智利构思奇巧的国徽上,也有一簇质朴可爱的红色野百合花。

即臆病!理解为“健康”患者疑自身机体“不健康”。凡事都有因果,家人好生关切,好生开导。

你这是问题高手,这样的大问题得中医学高手才能做的出来,你自己研究研究吧。简而言之,百合病为癔病,情志抑郁,病淤滞心肺脉,虚耗精液,阴虚内热,调法以开宣肺气清热养阴方面治疗。除中药外配合针灸刮痧疏通心肺气机,效果应该不错。狐惑病楼上讲的很清楚了,就是现代的白塞氏综合征,为下焦湿热蕴结引起,跟情志郁结也有较大关系。两者相同之处是情志郁结,阴虚内热,不同处是百合病淤滞于上焦心肺,狐惑淤滞于下焦肝肾经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