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spss软件,单因素分组对照计算。
t值和P值都用来判断统计上是否显著的指标。在p值就是拒绝原假设的最小alpha值,把统计量写出来,带进去算出来之后,根据统计量的分布来算p值。P值是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一个参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使用分布的拒绝域进行比较。由R·A·Fisher首先提出。Fisher的具体做法
假定某一参数的取值,选择一个检验统计量,在该统计量的分布在假定的参数取值为真时应该是完全已知的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个随机样本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计算概率值或者说观测的显著水平即在假设为真时的前提下,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实际观测值的概率。
P值的计算:一般地,用X 表示检验的统计量,当H0为真时,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该统计量的值C,根据检验统计量X的具体分布,可求出P值。具体地说:左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小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即:P = P{ X < C}右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大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P = P{ X > C}双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落在样本统计值C 为端点的尾部区域内的概率的2 倍:P = 2P{ X > C} (当C位于分布曲线的右端时) 或P = 2P{ X< C} (当C 位于分布曲线的左端时) 。若X 服从正态分布和t分布,其分布曲线是关于纵轴对称的,故其P 值可表示为P = P{| X| > C} 。p值的计算公式:=2[1-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不等于p0时;=1-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大于p0时;=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小于p0时;其中,φ(z0)要查表得到。z0=(x-n*p0)/(根号下(np0(1-p0)))最后,当p值小于某个显著参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否定假设。反之,则不能否定假设。注意,这里p0是那个缺少的假设满意度,而不是要求的p值。没有p0就形不成假设检验,也就不存在p值统计学上规定的p值意义:p值碰巧的概率对无效假设统计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大于5%不能否定无效假设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小于5%可以否定无效假设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小于1%可以否定无效假设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这个得找找统计检验方面的数
采用spss软件,单因素分组对照计算。
t值和P值都用来判断统计上是否显著的指标。在p值就是拒绝原假设的最小alpha值,把统计量写出来,带进去算出来之后,根据统计量的分布来算p值。P值是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一个参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使用分布的拒绝域进行比较。由R·A·Fisher首先提出。Fisher的具体做法
假定某一参数的取值,选择一个检验统计量,在该统计量的分布在假定的参数取值为真时应该是完全已知的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个随机样本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计算概率值或者说观测的显著水平即在假设为真时的前提下,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实际观测值的概率。
p值的计算,要分好几种情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2、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3、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P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 < 为有统计学差异, P< 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为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者“显著性水平α=”,指的是如果本研究统计推断得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那么该结果是“假阳性”的概率小于。
扩展资料:
P值的计算:
一般地,用X 表示检验的统计量,当H0为真时,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该统计量的值C,根据检验统计量X的具体分布,可求出P值。具体地说:
左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小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即:P = P{ X < C}
右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大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P = P{ X > C}
双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落在样本统计值C 为端点的尾部区域内的概率的2 倍:P = 2P{ X > C} (当C位于分布曲线的右端时) 或P = 2P{ X< C} (当C 位于分布曲线的左端时) 。
若X 服从正态分布和t分布,其分布曲线是关于纵轴对称的,故其P 值可表示为P = P{| X| > C} 。
计算出P值后,将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与P 值比较,就可作出检验的结论: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拒绝原假设。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不拒绝原假设。
在实践中,当α = P值时,也即统计量的值C刚好等于临界值,为慎重起见,可增加样本容量,重新进行抽样检验。
这个得找找统计检验方面的数
P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 < 为有统计学差异, P< 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为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者“显著性水平α=”,指的是如果本研究统计推断得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那么该结果是“假阳性”的概率小于。
扩展资料:
P值的计算:
一般地,用X 表示检验的统计量,当H0为真时,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该统计量的值C,根据检验统计量X的具体分布,可求出P值。具体地说:
左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小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即:P = P{ X < C}
右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大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P = P{ X > C}
双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落在样本统计值C 为端点的尾部区域内的概率的2 倍:P = 2P{ X > C} (当C位于分布曲线的右端时) 或P = 2P{ X< C} (当C 位于分布曲线的左端时) 。
若X 服从正态分布和t分布,其分布曲线是关于纵轴对称的,故其P 值可表示为P = P{| X| > C} 。
计算出P值后,将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与P 值比较,就可作出检验的结论: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拒绝原假设。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不拒绝原假设。
在实践中,当α = P值时,也即统计量的值C刚好等于临界值,为慎重起见,可增加样本容量,重新进行抽样检验。
P值的计算公式是
=2[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不等于p0时;
=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大于p0时;
=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小于p0时;
总之,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但是检验的结果究竟是“显著的”、“中度显著的”还是“高度显著的”需要根据P值的大小和实际问题来解决。
扩展资料
统计学中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从一组数据出发,确定某些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即建立数学模型并估计其中的未知参数。估计参数的常用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2、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检验。
3、在许多自变量共同影响着一个因变量的关系中,判断哪个(或哪些)自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自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将影响显著的自变量加入模型中,而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变量,通常用逐步回归、向前回归和向后回归等方法。
4、利用所求的关系式对某一生产过程进行预测或控制。回归分析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统计软件包使各种回归方法计算十分方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值
P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 < 为有统计学差异, P< 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为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者“显著性水平α=”,指的是如果本研究统计推断得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那么该结果是“假阳性”的概率小于。
扩展资料:
P值的计算:
一般地,用X 表示检验的统计量,当H0为真时,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该统计量的值C,根据检验统计量X的具体分布,可求出P值。具体地说:
左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小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即:P = P{ X < C}
右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大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P = P{ X > C}
双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落在样本统计值C 为端点的尾部区域内的概率的2 倍:P = 2P{ X > C} (当C位于分布曲线的右端时) 或P = 2P{ X< C} (当C 位于分布曲线的左端时) 。
若X 服从正态分布和t分布,其分布曲线是关于纵轴对称的,故其P 值可表示为P = P{| X| > C} 。
计算出P值后,将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与P 值比较,就可作出检验的结论: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拒绝原假设。
如果α ≤ P值,则在显著性水平α下不拒绝原假设。
在实践中,当α = P值时,也即统计量的值C刚好等于临界值,为慎重起见,可增加样本容量,重新进行抽样检验。
P值的计算:一般地,用X 表示检验的统计量,当H0为真时,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该统计量的值C,根据检验统计量X的具体分布,可求出P值。具体地说:左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小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即:P = P{ X < C}右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大于样本统计值C 的概率:P = P{ X > C}双侧检验的P值为检验统计量X 落在样本统计值C 为端点的尾部区域内的概率的2 倍:P = 2P{ X > C} (当C位于分布曲线的右端时) 或P = 2P{ X< C} (当C 位于分布曲线的左端时) 。若X 服从正态分布和t分布,其分布曲线是关于纵轴对称的,故其P 值可表示为P = P{| X| > C} 。p值的计算公式:=2[1-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不等于p0时;=1-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大于p0时;=φ(z0)当被测假设h1为p小于p0时;其中,φ(z0)要查表得到。z0=(x-n*p0)/(根号下(np0(1-p0)))最后,当p值小于某个显著参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否定假设。反之,则不能否定假设。注意,这里p0是那个缺少的假设满意度,而不是要求的p值。没有p0就形不成假设检验,也就不存在p值统计学上规定的p值意义:p值碰巧的概率对无效假设统计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大于5%不能否定无效假设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小于5%可以否定无效假设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碰巧出现的可能性小于1%可以否定无效假设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值的计算,要分好几种情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2、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3、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1.绪论(医学统计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在科研中的作用、主要内容)2.统计资料类型与常用统计指标3.统计图表4.概论分布与抽样误差5.常用统计方法(相对数与x2检验、平均数与变异指标、正态分布、t分布、正常值范围、可信区间、t检验与u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统计、相关回归、曲线拟合、多元回归等)6.实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调查设计)基本方法7.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举例(逐步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计算机统计软件的调用与结果分析授课方式、方法:授课(66学时)、课堂讨论(13学时)、阶段复习(4学时)、计算机实习(4学时)、考试(3学时)、作业(课余时间)考试方法:闭卷考试教材名称:1.医学统计学,郭祖超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使用指南,教研室自编,1996年主要参考书目:1.医用数理统计方法(第三版),郭祖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 医学统计学,杨树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3.医用统计方法,金丕焕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年4.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方积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预修课程:医学院校基础课程附:《医学统计学》教学要点教学目的和意义:讲授医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医学数据的常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统计计算公式和应用条件,了解医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机统计软件的调用,能独立处理常见的医学试验数据。经过学习,使学员能够在医学科研的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的各个阶段正确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和科学性。教学内容和重点: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图表、假设检验方法、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计算机统计软件的调用。教学时数分配和学分:绪论、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4学时)、x2检验和t(u)检验(14学时)、方差分析(10学时)、相关回归与曲线拟合(14学时)、统计软件介绍(4学时)、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13学时)、实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调查设计)(7学时)、课堂讨论(13学时)、阶段复习(4学时)、计算机实习(4学时)、考试(3学时)、作业(课余时间,约40学时)。讲座比例1∶1。
公式() w检验公式() 偏度系数公式()公式() 峰度系数公式()公式 () g1的抽样误差公式 () g2的抽样误差公式 () g1的u检验u1=g1/Sg1公式 () g2的u检验 u2=g2/Sg2两方差齐性检验公式()F=S12/S22,S1>S2方差分析公式() 总离均差平方和公式() 组间离均差平方和公式() 组内离均差平方和公式() 总变异自由度 ν总=N-1公式()组间变异自由度 ν组间=k-1公式() 组内变异自由度 ν组内=N-k公式() F检验F=组间均方/组内均方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公式() 最小显著相差Dα=t,νSA-B公式() 两均数的标准误公式() 平均例数i=1,2,…,k公式() 标准误多个方差齐性检验公式()公式()直线相关公式() 直线相关系数公式() 离均差积和公式() 相关系数t检验直线回归公式() 直线回归方程γ=a+bx公式() 回归系数
论文估算时样本量首先点击打开“样本量”计算表格。
然后点击输入公式“=”号。再输入目标总体数量的平方值,并乘以标准偏差。接着用1减去标准偏差,乘以误差幅度的平方值 。样本量计算方法:样本量=目标总体数量^2*标准偏差*(1-标准偏差)/(误差幅度)^最后按“Enter回车键”确定,计算得出样本量。这样就计算好了。
样本量的计算公式是n=z²σ²/d²。其中,Z为置信区间、n为样本容量、d为抽样误差范围、σ为标准差,一般取。应用于统计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样本量大小是选择检验统计量的一个要素。样本量计算举例:样本量估算可以通过统计学公式,也可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但首先仍需要确定研究背景、研究假设、主要评价指标和设计模型。目前常用的样本量估算软件有nQuery Advisor+nTerim、MedCalc、PASS、SAS、Stata、R语言等。
采用统计学公式进行样本量估算的相关要素一般包括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评价指标的期望值、Ⅰ类和Ⅱ类错误率,以及预期的受试者脱落的比例等。评价指标的期望值根据(基于目标人群样本的)已有临床数据和小样本预试(如有)的结果来估算,应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这些参数的确定依据。
统计学意义(p值)ZT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p>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仅仅是研究基础上非正规的判断常规。 所有的检验统计都是正态分布的吗并不完全如此,但大多数检验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可以从正态分布中推导出来,如t检验、f检验或卡方检验。这些检验一般都要求:所分析变量在总体中呈正态分布,即满足所谓的正态假设。许多观察变量的确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是正态分布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的原因。当人们用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的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的数据时问题就产生了,(参阅非参数和方差分析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条件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替代的非参数检验(即无分布性检验),但这种方法不方便,因为从它所提供的结论形式看,这种方法统计效率低下、不灵活。另一种方法是:当确定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常还是可以使用基于正态分布前提下的检验。后一种方法是基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产生的,该原则对正态方程基础上的总体检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分布形状趋于正态,即使所研究的变量分布并不呈正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