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有关阳痿的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阳痿的医学论文

本人经验之谈,希望能够帮到你。一、原因1在青少年的时候性知识匮乏,过度的消耗,2先天什么素质差,3炎症4器质性病变二恢复有问题咱就解决问题,首先1放轻松要自信能好的死不了人兄弟。关主微心公重号【性知识】2积极处理找正规三甲医院。不可在网上胡找,那样只会越老越糟糕3如果医院没个好结果找老中医全面调理,人体心肝脾肺肾是个整体,肾主生殖,但肾的好坏又和其他脾胃了肝脏肺了都有关系,比方说肠胃不好那么我们每天吸收的精华就不能更好的传递到肾脏补充不到就会虚,所以发现自己的病根才能根治4注意休息作息规律,多锻炼比方深蹲并且坚持

不仅自己面部舒服,而且眼睛明亮,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并且搓脸的话还可以舒展表情肌肉或者神经,避免面神经炎的出现,所以可以适当的做一做;

可以治好的。但因人而异,要看具体的引起原因。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阳痿?我一朋友,是因为手淫纵欲房事过度,导致阳痿,性功能低,后来是用中医中药调理好的,现在每次勃起充分,性生活质量高。

阳痿,医学上称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ED是男性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抽烟酗酒、年龄增长、精神因素、慢性病等都易导致ED。ED又分器质性、心理性及混合性ED,对于心理性ED,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白云山金戈(伟哥)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勃起功能;对于器质性及混合性ED,患者可先通过系统治疗控制原发病,再结合专科治疗来恢复正常勃起功能。 阳痿患者平时应通过自我预防和保健来改善阳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少酒精摄入量,改善饮食结构等。阳痿不是绝症,配合医生规范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对于出现了阳痿的朋友,要根据阳痿实际类型,结合病理因素科学规范的治疗,不能盲目的眉毛胡须一把抓,用一种方法来治疗不同的类型,使得阳痿的临床治疗陷入困境,让很多人认为阳痿很难治阳痿很容易造成男性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夫妻感情、危害男性生殖健康。只要您有正确的心态,对治疗有信心,先到医院极积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很快就会好的。引起阳痿的病因有很多:精神心理因素(失眠、夫妻感情不协调、工作压力、情绪等等)、慢性前列腺炎、包皮过长、过频手淫、性生活过于频繁、内分泌的异常、血管类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建议您到正规的专业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早日恢复完美性生活。

关于肺痿病的论文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肺系病先兆 肺系疾病指喘证、哮病、肺胀、肺痨、肺痿、咳嗽、失音、鼻渊等。其中哮病、喘证对心肺的影响较大,该系疾病发病率亦极高,对人体 健康 的影响较大 金型体质与肺系疾病先兆潜证的关系 病理金型体质人燥气素盛,燥气通于肺,故易患肺系疾患。该型人体胖面白,常咳嗽咽干,舌质偏红,苔薄而干,便秘尿短。 《难经·十六难》曰:“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 哮病喘证先兆 哮病是遗传性疾病,故先露多见于先天肾的潜证,喘证为后天获得性疾患,先兆潜证又与金型(燥质)体质攸关…… (一)哮病先兆 本病多呈肾阳不足的阳虚先兆潜证。即见面色?白,形体偏胖,目胞虚浮或晦暗,畏寒肢冷,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舌体胖大,多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等症。感冒时痰多清而有泡沫,呈这类先兆证型多为冷哮潜证。 阻截治则 应及早作扶肾阳治疗。方宜金匮肾气丸: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 如素见咽干口燥,痰多粘稠,大便干结,溺黄而短,呼吸气粗,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则为肺痰热型先兆潜证,或为热哮先兆前证。 纠正原则为 清肺豁痰,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贝母、栀子、沙参、梨皮、香豉或养阴清肺汤:冬桑叶、生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之类。 哮病发作前先兆 鼻痒、流涕、喷嚏、胸闷、气塞、咳嗽,继之则哮喘发作。 冷哮用射干麻黄丸: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热哮用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半夏、甘草。 哮病失治易发展至动则息促的肾不纳气结局,其机制为下元虚冷,肾气不得归元所致,则非黑锡丹(制附子、肉桂、沉香、阳起石、破故纸、黑锡、硫黄、胡芦巴、茴香、肉豆蔻、金樱子)重剂不能收功。 哮病凶兆 以汗出如油,面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哮病阳气暴脱凶兆。如《直指方》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 (二)喘证先兆 多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诸如温病、失血、产后、外伤、手术、痈疽……,因此无特异先兆证,但喘与哮不同之处在于哮多属肾,喘多属肺,哮多属寒,喘多属热。哮先兆证多为肾阳虚型体质, 喘先兆潜证则多属痰热质型,呈形体丰满壮实,面赤油光,平素咳吐痰粘,大便干,小溲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常为喘证先兆潜证。 阻截治则 清肺豁痰,方宜桑杏二陈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鼓、栀子、梨皮、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可酌加竹茹、瓜蒌、苏子之类。 危证凶兆 仲景曰:“凡喘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发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及膈前高起,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皆死”。《直指方》亦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咳嗽哮喘源流》)。皆提示了上述症状为心肾阳衰,孤阳欲脱的危兆,喘证见之,预后不良。《苍生司命》还曰:“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上喘而小便不利者死,喘病危笃,鼻出冷气者,此肺绝也”(《杂病广要·喘》)。 喘证大抵皆忌见:直视谵语(肝竭),胸高肚凸(肺竭),泄利(脾绝),大汗如油(心竭),畏寒肢厥(肾竭)。 肺胀(肺气肿)先兆 “胀”兆是本病的重要外露,气憋、胸满是本病的报标信号…… 《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金匮要略》说:“咳而上气,此为肺胀”。肺胀是一种久咳致痰瘀挟杂,气浊交阻的肺病。 最早潜证多呈痰浊质型:素禀形体肥胖,面目虚浮,咳嗽痰多,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等症。 阻截治则 祛痰清肺,方宜桑杏二陈汤化裁:桑叶、杏仁、象贝、栀子、梨皮、沙参、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瓜蒌、黄芩。 早期先兆为:咳嗽努挣,常呛咳气急,痰少发粘,动则气促,咳则面紫气粗,舌质紫或有瘀斑,治以清肺化痰、顺气活血为主。方宜蒌贝温胆汤化裁:瓜蒌、贝母、枳壳、竹茹、茯苓、法夏、陈皮、甘草,酌加厚朴、赤芍 气虚则用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杏仁、甘草、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并加胡桃仁以补肾纳气。日久渐现杵状指,桶状胸,张口抬肩,面浮目脱,呼气延长等症,则已成为典型肺胀病。 肺胀凶兆 肺胀如突然昏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为阳脱征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源性休克。 出现嗜睡、神迷,为痰迷心窍的险讯,继之则神志不清,喘息更甚,陷入昏迷状态则预后不良,属现代医学肺性脑病。 喘喝抬肩,汗出如珠,面浮唇绀,四肢厥冷,神识不清,脉沉微欲绝,或脉浮大,为心阳虚、阳气外脱之凶兆,《金匮要略》说:“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治,又加利尤甚”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心力衰竭。 突然唇绀面紫,鼻煽憋气,胸闷烦躁,痰声漉漉,神志恍惚,则为肺闭的危候,继而气闭,终由闭到脱,肺绝而亡,肺绝者气去而无还也。《中藏经·虚劳死证》说:“肺绝则气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 肺痿先兆 肺痿指肺部的痿缩性、退行性病变,本质属虚。肺与皮毛相合,故皮毛焦先兆可为肺部预兆的旁证…… 肺痿,指肺叶萎缩,《金匮要略》提出“重亡津液,故得之”。临床症状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如《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并肺不张、硅肺、肺硬化等。 肺痿分为虚热型和虚冷型两类,以虚热型较为多见,日久损阳而演变为虚冷型。虚热型肺痿产生原因为“肺热叶焦”,日久则形成痿躄(指手足痿废),《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痹”。虚冷型肺痿则可发展为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的遗尿、小便数等病症,迁延日久,可导致心阴两虚,心肺具绝。 早期先兆潜证仍为阴虚燥热质型:平素每见干瘦面赤,唇裂口干,咳嗽,咯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细数或滑数。 阻截治则 润肺保津,方宜清燥救肺汤:冬桑叶、生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黑芝麻、枇杷叶。 报标症 为持续吐浊痰涎沫(大量稠痰、稀痰),为肺痿早期先兆。日久气阴两伤则宜予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阴损及阳又当温肺益气,用甘草干姜汤以温肺益气。 肺痿凶兆 肺痿病人出现皮毛枯焦,咳哑声嘶为肺精败绝的预兆,《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肺痿疾患本为咯吐痰涎多的病证,如反无痰涎或痰涎渐少,神疲色悴羸弱枯晦,亦为肺精将竭之恶讯。 如张口喘喝,呼吸气微,面白唇紫,汗出如油,四肢发冷,六脉沉弱,又为肺气耗尽,元根将竭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呼吸循环衰竭。 肺痨先兆 肺痨指肺结核,病源为痨邪伏体,症状的产生主要为痨毒作祟,故先兆症多具有特异性…… 该病先兆潜证,常是正虚肺卫不足型,即见经常咳嗽,少气乏力,劳累愈甚,自汗畏风,体瘦神惫,声音低怯,易伤风感冒,苔白脉虚等症。 阻截治则 由于肺卫不足,气管素禀薄弱,因此须服用增强肺卫抗力的药物以图纠正。如琼玉膏:人参、生地、茯苓,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麦冬、百合、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保元汤:人参、茯苓、肉桂、甘草等。以益肺强卫,从而可防患痨虫的侵入。一旦感受肺痨虫后,该病即极易转变成阴虚先兆证,呈现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痨报标症 干咳无痰,盗汗,颧红(痨红)。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为肺痨典型征兆,X线检查及痰培养可以确诊。治疗以养阴清肺、清热杀虫的月华丸(《医学心悟》)为代表方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贝母、阿胶、茯苓、獭肝、三七、白菊花、桑叶,熬膏服用。 肺痨凶兆 1.毒入营血凶兆 肺痨如出现高热、寒战、昏睡为疫毒入营血凶兆,如见气急、紫绀、脉数无力为预后不良,易导致厥脱症。现代医学认为结核热度一般不太高,如出现高热并伴恶寒,常提示急性弥漫性血行播散。肺部结核灶如侵入肺静脉则可沿血行播散于全身,形成毒血症,呈现高热、畏寒、虚弱、出汗、昏睡、脉细弱等症。结核可播散于全身各组织,包括骨、脑、肾、内分泌腺、生殖器、皮肤……尤其易引起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易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 2.咯血凶兆 小量咯血是大量咯血的信号,大量咯血易导致亡阳阴竭凶兆。症见晕厥、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厥脉细微、血压下降,属现代医学的失血性休克,主要因肺结核空洞较大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咯血而致。如咯血过程中突然出现气急挣扎而起,面唇发紫为咯血窒息的征兆,应立即抢救。 3.肺竭凶兆 长期痨咳,损耗肺精,日久必致肺竭。凶兆为呼吸微弱欲绝(叹息样呼吸),面白唇紫,神识恍惚,脉微弱,预后不良。西医认为肺结核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肺组织被大量破坏,其余肺泡进行病理性代偿,一旦代偿失力则易出现呼吸衰竭,气急是失代偿、呼吸衰竭的信号。一旦出现紫绀,心悸气急,叹息性呼吸,脉微欲绝,甚至昏迷,抽搐,则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危象。 4.疫毒犯脑凶兆 肺痨病由于正虚邪陷、毒邪猖獗,入血犯脑,预后不良。其凶兆为头痛、嗜睡、恶心,婴儿可见囟门饱满,重者甚至出现颈强、昏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结核性脑膜炎,多为粟粒性肺结核的并发症,由血行播散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及体虚正气弱者。 5.疫毒犯肾

[1]李士懋. 凭脉辨证[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18.[2]李士懋.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8.[3]李士懋. 关于温病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4.[4]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1:40-44.[5]田淑霄,李士懋. 读《伤寒温疫条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4:2-4.[6]李士懋,田淑霄. 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04:1-3.[7]田淑霄,李士懋. 温煦升发少阳治疗慢性肝炎[J]. 北京中医,1985,04:17-18.[8]李士懋,田淑霄. 谈谈中医临床诊治的方法[J]. 陕西中医,1985,08:368-369.[9]李士懋. 薛生白《湿热病篇》传变规律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1985,02:1-2.[10]李士懋,田淑霄. 论“火郁发之”[J]. 天津中医,1985,03:25-27.[11]田淑霄,李士懋. 总结教训 精研医理 提高医术[J]. 中医杂志,1985,02:23-24.[12]李士懋. 温病本质的探讨[J].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01:14-15.[13]田淑霄,李士懋. 谈《温病条辨·解儿难》之论痉[J]. 中医杂志,1986,01:49-50.[14]李士懋. 谈“在卫汗之可也”与“测汗”[J]. 内蒙古中医药,1987,01:18-20.[15]李士懋,田淑霄.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学习赵绍琴老师阐发温病理论的心得[J]. 河南中医,1988,02:2-5.[16]李士懋,田淑霄,杨永玲,李同琴,董进洲,徐金英. 山茱萸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8,03:31-32.[17]田淑霄,李士懋. 白虎汤用于杂证的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1988,04:21-22.[18]李士懋,田淑霄. 论测汗[J]. 中医药研究,1988,01:43-44.[19]李士懋,田淑霄.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1989,04:9-12.[20]田淑霄,李士懋. 旋覆花汤治半产漏下刍议[J]. 陕西中医,1989,01:46.[21]田淑霄,李士懋,张再康,王鑫国,王四平,冯瑞雪,吕淑静. 脑栓通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03:2-3.[22]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王鑫国,张再康,冯瑞雪,吕淑静. 连苏止呕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2:66-68.[23]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张再康,王鑫国,吕淑静,冯瑞雪. 连苏止呕胶囊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02:88.[24]田淑霄,李士懋. 张锡纯妇科学术思想探讨[J]. 河南中医,1990,05:17-19.[25]田淑霄,李士懋. 蜈蚣熄风之偶得[J]. 山西中医,1990,06:19-20.[26]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治郁热体会[J]. 中医杂志,1991,09:18.[27]李士懋,田淑霄. 温病忌汗 又最喜汗解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1992,09:16-17.[28]田淑霄,李士懋. 肝硬化腹水合并胸水一例报告[J]. 河北中医,1981,03:33.[29]李士懋,田淑霄. 论肺痿[J]. 河北中医,1984,01:8-9.[30]李士懋,冯瑞雪,王四平,张再康.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J]. 中医杂志,1996,05:313.[31]李士懋,田淑霄,朱长福,王鑫国,同利琪,王四平,郝宪恩,张凯,张明泉,李伟,曹刚.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方法学探索(3)[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2:14-15.[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士懋. 中医发展前景堪忧[N]. 光明日报,2004-04-09.[33]李士懋. 脉学心悟: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22.[34]李士懋. 脉学心悟:微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6-24.[35]李士懋. 脉学心悟:紧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1.[36]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细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6.[37]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结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30.[38]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3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促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21.[40]李士懋. 我对中医事业的思考[N]. 中国中医药报,2005-06-03.[41]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溯本求源 重视经典的指导价值[N]. 健康报,2014-07-30005.[42]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李士懋:从经典临床价值谈中医传承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8-08003.[43]国医大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本报记者 胡彬 实习记者 赵维婷 整理.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N]. 中国中医药报,2014-10-27004.[44]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24004.[4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0004.[4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下不嫌早[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07004.[47]李士懋. 脉诊的“分量”[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04.[48]李士懋 田淑霄. 脉无假 关键在识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11.[49]李士懋 田淑霄. 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8.[50]李士懋 田淑霄. 掌握脉理 动态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15.[51]李士懋 田淑霄. 理通脉自明 删繁就简共商榷[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29.[5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脉象要素分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2.[53]李士懋. 脉学心悟:浮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9.[54]李士懋. 脉学心悟:沉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26.[55]李士懋. 脉学心悟:滑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15.[56]李士懋. 脉学心悟:缓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8.[57]李士懋. 脉学心悟: 芤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15.[58]李士懋. 脉学心悟: 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29.[5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牢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2.[60]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濡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9.[61]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弱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26.[6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散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09.[63]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伏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23.[64]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代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1/04.[6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度传变分气与血两个阶段[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1004.[6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治则清透滋[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10004.[6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选案精 按语明[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6-24004.[6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建议授予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员相应学位[N]. 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6004.[69]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抓住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N]. 中国中医药报,2015-03-13003.

有关少阳病的论文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来来去去,歇一歇。"大家对寒热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发烧的时候不怕冷,怕冷的时候不发烧。一个关于寒热交的形成机制,自程无忌以来,多数医家认为邪分半表半里,邪入表则发热,邪入里则恶寒。但这种理解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顾及钟静的感受。恶只能是恶与恶的区别,不可能是善与恶的斗争。张仲景认为,“冷热交流”的起因是“善恶之争”。“善恶之争”就是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之所以出现“正邪之分”,是因为疾病至少是正的,正气已经不足,正邪都在走下坡路。正气虽能抗邪,却无力一鼓驱邪。病原体虽然可以侵入人体,但不能直驱入。所以,半桌半里不是指张仲景,而是指程无忌。这个在《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有详细讨论,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二少阳寒热的性质没有相关论述。但这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太阳的病的特点是恶寒与发热相结合,恶寒是寒邪袭表,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肉的结果。是热病寒邪聚束,卫气抗邪,正邪交战的反应。从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散寒。太阳病的恶寒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也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与其他发热要用清热的方法来治疗不同,需要格外注意。阳明病的特点是发热,不是恶寒而是恶热。是内外过热造成的。从白虎汤、承气汤的治疗来看,寒凉清里是胃热、肠热。少阳的寒热与太阳、阳明明显不同。从小柴胡汤的成分分析,少阳病的主方柴胡、黄芩能清热,作用部位为胆经。据此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结合第263条“少阳为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更确定少阳之热为胆热。半夏、生姜性味辛热,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所以可以认为少阳之寒为胃寒。如果寒在胃而不在表,少阳之寒和太阳恶寒不一样,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怕寒没有被衣物被子缓解,怕寒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参、甘草、大枣,性味甘温,都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少阳病有脾虚的存在。如果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合在一起,也可以认为少阳病的寒性是脾胃虚寒。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寒为胃寒,或脾胃虚寒。如果能这样理解少阳的寒热,有些文章的理解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原文:伤寒五六天,中风,寒热交替,胸胁胀满,默默不思饮食,心烦呕吐,或胸中烦而不伏原文:10号走的太阳病,脉浮细嗜睡,已外解。若胸满胁痛,则与小柴胡汤同用。但对于脉浮者,则与麻黄汤同用。注:太阳病10号走了,但恶寒发热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变。如果出现胸满、胁痛,这是少阳的特点,已经属于少阳病了。这个时候的寒热应该是少阳的寒热,而不是太阳的寒热。这是101条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不一定见一证就全知道了。”我都被允许这么做。原文:伤寒四五天,体热,风邪,颈强,胁满,手足温渴,小柴胡汤为主。注:以前的教材认为三阳病都是轻症,治法都是从少阳。其实是热、阴风、威胁的组合,意思是少阳,意思同上。原文:女人中风持续七八天,忽冷忽热。有时候会发作,但是被水止住了,就是热气进入血腔,它的血液就会被束缚起来,所以就像疟疾一样。有时发作,小柴胡汤治之。注:若因正气不足而发热,则应考虑少阳病的可能,与血弱气经水尽相同,同第九十七条;持续的感冒发烧,有时候像疟疾,类似感冒发烧,有时候休息。原文:伤寒发热五六天,呕吐所致,用柴胡汤治疗,但用其他药物,柴胡证依然存在,用柴胡汤治疗。这个虽然下去了,也不会逆转,但是蒸一蒸,振一振,不过是发热出汗就解决了。如果心满了又硬又痛,那就是胸中的疙瘩,里面灌满了胸汤。但如果是满而不痛,那就是疙瘩,柴胡不合,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注意:呕吐是少阳的特点,发热呕吐是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发热,便溏,自尿,胸胁胀满,小柴胡汤。注:胸胁胀满发热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胁腹硬满,呕吐不排便,舌上有白胎,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上焦通,津液下,胃气和,身出汗。注:阳明病,有发热时,伴有胁肋下饱胀呕吐,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中风,脉弦大,气短,脘腹胀满,胁痛,久郁,鼻塞,无汗,嗜睡,面色黄,小便不利,潮热,经常抽筋,耳胀,轻微刺痛。不懂的话,病了十几天,脉搏还会继续飘,用小柴胡汤治疗。注:阳明病表现为潮热、发黄、胁痛等少阳,其热为少阳热。原文:对于太阳之病不解,转少阳,胁肋硬满,有呕吐,不能进食,有寒热,尚未呕尽,脉沉深者,用小柴胡汤治疗。注:由发热恶寒转为寒热交替是病入少阳的特点。再加上少阳的特点,比如胁下胀满,干呕,食不下,一定是少阳的寒热。XI:对于呕吐和发烧的人,小柴胡汤是最好的。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 方剂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灸)、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若咳者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定时发作性疾病、腮腺炎、中耳炎、骨膜炎、甲状腺炎、神经性食欲缺乏、心因性阳痿、秃头症,汗出异常 情绪易激动也易低落,比较敏感多变 2、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虚劳里急,补肺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3、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血虚,肝血不足的肚子疼,有涩脉;阳虚有火的现象,手脚掌发热 虚弱儿体质,小孩子胃口不好,吃了不吸收;糖尿病人又有心悸的症状,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轻症腹膜炎、尿频、小儿夜尿、肺结核、慢性肝炎、痛经 烦加上悸,心慌慌的,肝气郁结,容易压抑。 4、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靠近胃下面十二指肠,少阳腑证集中的地方,闷痛、绞痛,伴随剧烈的呕吐、可能会拉肚子,便秘,有点烦,脉一定是弦而扎实的。 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肠梗阻、肝炎、胃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风、肥胖症、高血脂症、阳痿、习惯性便秘 会有点自卑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两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胸满,烦惊是你的胸口好像绞起来一样,整个人很容易受到刺激,很容易被惊吓的感觉。 心脏病的胸闷加心慌加烦,心脏瓣膜病、小孩莫名其妙的身体颤动,大人的帕金森、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头痛、呕吐、唇疮,以怕为主的神经病,心胆虚,精神分裂、神经官能症、梦游症、身体的热排不顺畅形成的青春痘、男人阳痿和性机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失眠多梦、高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神经性耳鸣、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会比较容易紧张,心理不自信,容易心烦 6、黄芪五物汤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身体麻木不仁,中风,汗出恶风,虚劳,美容紧实肌肤 身体麻木不仁、末梢神经元、中风后遗症、肩周炎、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症、产后病、虚劳 虚劳,心烦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龙骨、牡蛎各三两,灸甘草二两,生姜3片,大枣十二枚 神经型虚劳,病人容易失精,梦遗,容易有性反应,可以让严重压抑情绪的人释放出来,人面对自己生命比较真实的状态 失精家普遍可以用,神经衰弱、神经紧张、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浅、容易紧张、健忘,小儿夜尿、夜惊、佝偻病、自汗盗汗、眼睛疲劳、脱发、高血压症、更年期综合征 容易精神紧张 8、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灸),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心下痞,容易呕吐,肚子咕噜咕噜响,肠子咕噜咕噜响代表肚子里面虚寒,不是实热。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失眠、口臭、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急性肠胃炎 容易心慌,心乱 9、黄芩汤 黄芩三两,灸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发热,肚子绞痛拉肚子,细菌性痢疾 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流鼻血、胃肠型感冒,菌群失调综合症 情绪易变,不稳定

少阳经在人体的两侧,从疾病的传变来说,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病位来讲,少阳属半表半里之间,表现的病机特点就是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身体素质好的,邪气重,正邪相争太多直接入阳明化热,形成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白虎汤证,承气汤类证痞实燥满坚。身体素质差的,要么病邪在少阳经流连,寒热往来,要么入厥阴经潜伏,形成伏邪,平时身体虚弱却总感觉上火,口苦咽干的属于这一类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少阳和厥阴又是调整身体气机的升降。凡是气机逆乱的疾病表现都可以从少阳厥阴论治,口苦就是胃气不降,或胆气不降,胆汁反流等。咽干,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从少阴少阳论治,咽部为表里的鉴别点,咽部以上的症状为表,咽部以下的症状为里。目眩就是眼部疾患,可以从少阳论治。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不可用吐法和下法,用完容易出现心悸和惊恐。少阳病患者胸部满闷,心烦意乱,都是表现为情绪不好,耳部单侧病变也许有器质性病变,如中耳炎治疗的,双侧的听力下降多是功能性疾病,眼睛红血丝多也可以从少阳论治,多是少阳相火不藏。 少阳病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病位是半表半里,不可吐下汗,从而引出了和法,和解少阳。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四逆散,主药是柴胡和黄芩,柴胡和芍药。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有四个主要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但热不寒,少阳病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通过查体也可以看到胸胁部肌肉的紧张,情绪低落或者烦躁,同时伴有不愿意吃东西,或者总感觉恶心。 阳明病,肋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少阳三焦经,主管身体体液的舒布。对于便秘但是舌白苔不黄的,用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升降,效果很好,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小柴胡汤治疗顽固便秘一例》。 少阳病兼阳明腹实的加大黄就是大柴胡汤,加芒硝就是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兼情志异常的加龙骨牡蛎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兼太阴脾虚的加桂枝,干姜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和芍药配就是四逆散,柴胡和黄芩配就是小柴胡汤,黄芩清少阳,阴虚加生地,三物黄芩汤,血虚加当归,奔豚汤。 少阳和厥阴是一体两面,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本火,厥阴本风。风助火势,火借风炎。人体就是这样,上面是火,下面是风,中间是脾胃的燥和湿。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一点点的解释。关于太阳主表,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上面《灵枢·本脏》中的这段话,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指的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分裂的看,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因为不形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 太阳阳气从何而来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面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 按照以前天地人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1. 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阴阳脉,寸为阳,尺为阴。病在表,脉浮,张仲景主要代表的四个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脉,沉迟为阴脉。由阴脉变成阳脉,为病退,由阳脉变成阴脉,为病进。稍稍一碰皮肤摸不到则不是浮脉,稍微按下去就可以摸到就比较平和,按到骨才能摸到则为沉。张仲景很会望诊。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只有进入少阳或阳明才会呕逆,如果在太阳就出现呕逆,代表脾胃不好。所有的痛都是来自于压力,并非发炎,大汗时毛孔张开,一吹冷气,则毛孔收缩,汗水停于皮内肉外,寒水则替换不掉,就会痛。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阳明无死症,病传到阳明就不会再进了,有的人便秘一辈子。太阳病可传到阳明,就结束了。也可传到少阳,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静,为没有变化。传经的原因是心脏,抗生素第一个伤心脏,舌为心之苗,服用抗生素后舌苔第二天变成地图舌。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感冒、出汗、又感冒、最后变成汗流不止者,就是风温。 6.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就是汗流不止,即脱水。必须要补水、补津液,所以有新加汤,加人参。缺水了,血液变浓,循环变差,舌头力量不够,没有力量说话,肺津液不够,则打鼾声大。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 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 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阳药。汤剂服用时是吃气(大火)还是吃质(小火)?重症用汤剂,久病痹病用散剂,硬块肿瘤用丸剂。 9. 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枚劈开。人体的血管动脉和静脉是等长平衡,阴阳调和。桂枝,阳,动脉,白芍阴,静脉。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红枣,生胃液,红黄色,火生土,生姜刺激胃液。甘草,解百毒,解肠胃宿食的毒,炙甘草强心脏。 10. 项强者,加葛根。葛根能吸水,排旧水,剂量一定要高于桂枝白芍。有的3040g,有的甚至用到100g。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的,头部的肌肤肌肉麻痹都可用,如果脚麻就不要用了。剂量是7碗水煮成3碗药。桂枝汤加葛根,就是桂枝汤做基础,利用桂枝到头颈部。那如果要到脚步、肩部就再加别的药好了。 11. 桂枝汤禁忌:酒客,吐家。酒客不喜甘,甘为桂枝,桂枝伤胃,辛温发散可扩展胃部血管。内经里有苍术和泽泻解酒方,苍术祛湿,泽泻利水。 12. 桂枝加附子汤,很多都用炮附子3钱左右,炮附子在此是固表,它与其他药物汇合时又会产生别的作用。桂枝解肌,把皮肤解开,炮附子一上来就把汗液给固住了,两个打配合,起到止汗的作用。

与阳明病有关的论文

从二二〇条开始,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有呕,一定在少阳,更确切地讲,病在太阳和少阳之间,就算有阳明证也不要去攻它,应先解表,否则一攻下,表邪会下陷,造成结胸。如果是呕家(包括酒客)再进入阳明证,大柴胡汤即可。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鞭满”就是心下痞,指胃,是寒热并结,肠胃里发炎了,而不是燥实堵到,用泻心汤来治,不可用承气汤去攻。若攻,津液丧失,利遂不止会有危险,下利自停代表胃气自己恢复,会自愈。 所以千万不要乱攻,要确定是大便不出才攻。确定阳明证可腹诊中脘处。二二二、“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足阳明胃经走双侧脸颊,若赤色,代表津不足,此时不可攻,再攻会看到三焦的黄。 以上为三种不可攻下的情况,第四种是阳明中风,就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和少阳,不可以攻,已在条辨二〇五出现过。因此,张仲景的意思是,必须是十足的阳明证方可攻下。 小结四种症状不可攻下: 1、呕、酒家; 2、胃难受; 3、脸颊红; 4、有表寒。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前面三二条辨已介绍过调胃承气汤,中脘穴至神阕段 有压痛、拒按 时,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处,即胃跟小肠的连结段。不在胃里故“ 不吐 ”,又下不去,故“ 不下 ”,大便没有,不上不下很难受,自然“ 心烦 ”。 调胃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和炙甘草,比例为4:2:2,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那么快,炙甘草让原本攻下速度快的大黄芒硝停在十二指肠,芒硝把它打散,大黄把它清出来。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一定要等到外证已解才可攻里。“ 不恶寒 ”代表外证欲解,还未全部去掉时会有“ 身重、短气 ”,但“ 脉迟 ”,脉已缓下来,代表病人在恢复中。“潮热、腹满”是阳明证,这时可以攻里。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 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 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 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金匮》里有 大黄甘草汤 :大黄2钱,甘草1钱。《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人胃的下方常留食物二斗,可维持生命7天。如果这食物坏死了或不干净,要马上清除它, 那如何知道食物坏死了? 出现朝食暮吐现象,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到黄昏时吐出来,代表食物在胃里并没有消化掉,用大黄甘草汤。 经方有两个朝食暮吐证:一、虚证,条辨一三四,吴茱萸汤;二、胃家实证,大黄甘草汤,为阳明证第一处方,舌苔一定是黄的,会恶心。吃坏食物,经方开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只有两味药。 第二个处方才是 调胃承气汤 ,堵在十二指肠,幽门挡到了吐不出来,梗在中膈的位置,下脘建里水分一带有压痛,心里很难过,知道里面有东西梗到,有实的时候是持续24小时痛,虚证是时好时坏地痛,可以问病人:“痛是持续的还是断续的?” 如果堵在小肠里,是第三个处方 小承气汤 。 如何知道堵在小肠里? “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因为大肠里是空的,所以会不断地放屁,舌苔黄,肚子持续地痛,拒按,关元穴有压痛点。小承气汤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如果堵在大肠里,是第四个处方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 如何知道堵在大肠里? 七天没有大便,小便深黄(任何阳明燥实小便均是黄色),无屁,有的大便如鞭子(大肠四周堵住,只留中间一条通路),有的一天十几次下利(只留小肠壁一丝缝,只能排水),天枢穴有压痛点。 如果堵在阑尾,是第五个处方 大黄牡丹皮汤 。 如何知道堵在阑尾里? 足阳明经经过阑尾,故急性阑尾炎的人右腿膝盖弓起会比较舒服,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点。大黄牡丹皮清阑尾炎,大部分人痛右边,少数人痛左边。学习经方后要对经方有信心,不要轻信西医说盲肠化脓破裂很危险必须开刀,盲肠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小小的一段,《金匮》中再详解。 如果痛的地方瞬间不痛,一摸下腹这块很烫,其它地方冰冷,就是盲肠破裂转腹膜炎了。西医治疗不停地用抗生素,经方用 当归赤豆散 ,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但是赤小豆必须发芽(平常发出芽后放冰箱冷冻备用,定期检查更换新的)。胆囊结石致胆破裂与腹膜炎同证,也用当归赤豆散。破裂后腹膜会把它包起来成不规则型,发芽的赤小豆取其药性,可以深入不规则处。不用煮,两味药打在一起,粘答答的吃下去,效果很好,病人马上能动,原来不能动因为一动就痛。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胃津液受到伤害不足时产生的燥实一律称为阳明证。 一九七、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一条辨是讲:阳明足虚热证,看不到寒证。 不怕冷、全身流汗、口渴、手脚热为标准的阳明证。 一九八: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日指一侯,六、七天左右,病要传经了。阳明病刚开始时,太阳阳明在转交,还有怕冷现象,等出现“自汗出而恶热”,代表病从太阳传到了阳明,这时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一九九、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为什么病一进阳明表证就无?脾土功能非常强大,它能消化任何东西,就好比大自然的土一样,土能承载万物,“万物所归”,所以“无所复传”,病到阳明不会再传下去,停住了。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去治疗它,当有便秘时就去治疗,就不需要面膜了,因为大便很好皮肤会很润泽,皮肤黑黑灰灰的都是肠胃不好,整个脸颊上走的都是阳明经。 身上会有东西堆积,都是肠胃有东西累积,再慢慢渗出来的,所以在中医的观念里,阳明是腑的最后一道防线。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不透彻也会转阳明,所以治太阳病时汤剂要开得恰到好处,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六碗煮两碗,备一碗隔天喝,如果第二天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第二碗就不喝了。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发热,无汗”,麻黄汤证,“呕不能食”似少阳证,在传经中“反汗出溅溅然者”,即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是转阳明了,这总比转少阳好多了,说明病人肠胃系统很好。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过了三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脉:大,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伤寒的脉是浮而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