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长中期,尤其是喇叭口期,一些地区的玉米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玉米叶鞘处出现腐烂现象,并能闻到 一种腐败臭味。以后茎部逐渐形成浸溃状病斑,并迅速蔓延,致使茎部腐烂缢缩,植株倒折枯死,这种现象叫茎腐病。玉米茎腐病是由细菌为害引起的。病源细菌可以从伤口、气孔、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当气温高、湿度大、雨后天气潮湿闷热时发病较重。据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观察,田间气温30℃左右时开始发病,34℃发病最盛,从出现病症到病株倒折约需3天。当气温降至26℃时,发病减缓,从发病到病株倒折约需9天。湿度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或灌溉后3—5天(相对湿度达70%)容易发病。另外,密度过大,田间郁闭重,大量追施未发酵腐熟的饼肥,或者将肥料追施在茎基根部及机械掸伤处等,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茎腐病的方法是:发病初期剥去茎基叶鞘,降低茎秆表面温度,阻止病菌向茎部扩展。如果病菌已侵入茎部, 茎腐面积较大,则可用硫磺浆涂茎。硫磺浆的配制方法是: 硫磺150克,骨胶30克,水300克。涂茎时要先剥去叶鞘,然后涂抹。此外,用5—10倍的石灰水涂茎,也能控制病害的发展。
叶鞘部位,形成不规则褐色糜烂状病斑。防治要点:发病初期在茎秆喷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咯菌清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等,7-10天一次,不可过量。玉米鞘腐病是近年我国玉米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与褐斑病、纹枯病和细菌性病害有相似之处。该病常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高温多雨年份发病严重,主要侵害玉米叶鞘,形成不规则形病斑,受害叶鞘呈灰褐色至黑褐色或呈水渍状腐烂。目前,该病在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春、夏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08年,我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春玉米上发现了玉米鞘腐病,初步明确其致病菌主要为层出镰孢。由于鞘腐病为我国新发生病害,国际上极少有报道,因此该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程度尚缺乏研究。
太潮了,要见光晒太阳
你好:玉米杆腐烂主要原因是连年重茬惹的祸。建议改种其他农作物。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种霉菌会附着在玉米的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上,在经过冬季以后,第二年,一遇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病菌的子囊孢子就会很快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的花丝上,引起病害,特别是进入夏季,多雨潮湿,温度在25℃以上,湿度达80%的条件正适合病菌的生长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随着虫害的发生而同时发生。如果收获后的玉米在入库时没有充分降水风干,含水量偏高的话,再加上贮藏期仓库密封程度不好,仓库内温度过高,这些情况都比较有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防治措施1品种选择上预防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自然较少染病,在制种上尽量选用抗病亲本进行制种,利用杂交培育优良抗病品种,并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2播种前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优选,去掉伤、病、弱、小种,选用籽粒饱满,粒重较大,色泽纯正的种子,优选后把种子放在强光下晒2~3天,进行杀菌消毒。然后对种子进行包衣,用药剂包衣可以有效抑制病菌对种子的侵害,同时还能减少幼苗的染病几率,防治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起到保种促苗的作用。3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中耕、除草。肥水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必备的条件,充足的肥水能确保玉米健康茁壮的成长,良好的长势自然增强了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中耕的作用同样也是起到壮苗的作用,通过中耕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通透性、保水保温,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起到强化植株的作用;除草能有效的去除杂草和植株的水肥、光照的竞争,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长,而且除草还能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切断病菌的寄宿条件。4.收获时要注意防潮、灭菌玉米在秋后收获时,如果遇到多雨天气,收获后的玉米要分散堆放,并做好防水防潮措施,切不要堆集在一起,防治受潮高温染病。收获后要尽早剥掉苞叶,然后进行通风晾晒,晾晒时也不要堆得太厚,要经常进行翻动,使玉米尽量都能照到阳光,加速降水风干,防止发病,如果发现堆中有发病的果穗,要及时捡出来,不要和其他的玉米混放在一起,防止病菌的进一步扩散。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而霉烂。玉米收获后,要尽早进行玉米秆、玉米穗轴、根茬的处理,可采用粉碎做饲料、氨化、沤制农家肥等措施,如果实在多的用不掉,要集中起来进行焚烧,防止病菌的扩散,避免第二年的发病。现在由于大型农机具的普及,秋天可以对土地进行深翻处理,可以把一些落叶、根茬、倒伏在地的茎秆一同深翻到地下,大大减少了发病机会。谢谢参考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瑞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侵染引起。(1)症状雌穗及子粒均可受害,被害雌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雌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雌穗上不易剥离。(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3)防治方法实施轮作,及时销毁病残体;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侵染的机会;用50%二氯萘酯可湿性粉剂拌种,每100千克种子用药千克;玉米抽穗期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雌穗及下部茎叶。
玉米穗腐病已成为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真菌主要是镰孢菌。已有研究表明,小麦、玉米中存在镰孢菌的抗性基因。其中,玉米中的ZmFER1基因可能具有镰孢菌病害抗性育种开发价值。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的突变体在多种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术。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玉米穗腐病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玉米穗腐病主要造成玉米果穗和籽粒腐烂,玉米收获后存储不当也会引发籽粒腐烂。在我国,玉米穗腐病广泛发生于各个玉米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重发年份可达30%—40%,局部地区甚至可达100%。”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外已报道70余种病原菌可引起玉米穗腐病,这些病原菌可单独或复合侵染,其中,拟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是在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大的两个优势病原菌,也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近年来,玉米穗腐病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年增加,玉米一旦染病,发病率可高达50%。“目前在生产中还没有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方法,主要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适期播种、防治病虫鸟害、种子包衣剂等方式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然而,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谢传晓说。传统抗玉米穗腐病育种技术主要包括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解析、抗性位点(基因)回交转育或聚合等。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表明高抗玉米穗腐病的资源相对匮乏,绝大部分种质特别是玉米骨干自交系高感玉米穗腐病。“受环境、病原菌、抗性鉴定方法等因素影响,较难找到一致的高抗、多抗的抗性基因。因此,目前国内外育成的高抗品种较少。”谢传晓说。改良后玉米抗性得到提高“该研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系列目标基因突变体,其中获得了3个ZmFER1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包括已删除CRISPR/Cas基因编辑元件的E1(1bp插入)、E2(1bp插入)和E3(5bp缺失)。科研人员分别在2020年北京、2021年海南、2021年北京,采用突变体与野生型种子1∶1混合盲样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开展单株基因型鉴定与表型鉴定,进行了抗性分析。”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昌林告诉记者。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均一致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对发病籽粒进行验证鉴定发现,与未发病籽粒相比,感病野生型发病籽粒的伏马毒素高达数千倍,符合拟轮枝镰孢菌致病特征,且病原鉴定表明,病害表型来源于接种的拟轮枝镰孢菌。调查没有发现突变对其他农艺性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方法同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改良玉米骨干种质资源的抗性,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靶标比较清楚,能显著缩短改良所需的时间。与传统回交转育相比,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受体玉米种质的抗病性还可以克服连锁累赘的问题。”刘昌林指出。(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摘 要:各种虫害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虫性进行抗虫育种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特别是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技术对几种主要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西南玉米螟、甘蔗螟和穗蠕虫等的抗性进行了基因作图和标记,结合候选基因途径对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领域目前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玉米穗腐病引起的原因包括品种和气候等,主要是禾谷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温暖潮湿,高温多雨,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这种病害在全世界的玉米生产地区都时有发生。所以在种植和养护农作物时要合理的进行除草,施肥,浇水,避免产生玉米穗腐病。玉米是病害较多的作物,农民朋友稍有马虎大意,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对丰产高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影响。其中穗腐病就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那么引起穗腐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品种影响玉米生产中,部分品种感病严重,特别是高赖氨酸玉米和糯质、甜质及结构疏松的粉质型玉米。如果果穗直立,花丝多,苞叶长而厚,籽粒排列紧密,穗轴含水量高,水分散失慢的玉米品种更易感病。如果果穗花丝少,苞叶薄、不开裂,收获前成熟下垂的品种,其雨水不易淋入,抗病性好。气候影响在温度15℃~28℃,相对湿度75%以上时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多湿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发生严重。一般9月~10月降雨及阴天天数较多也是发病关键。降雨与否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有重大影响。收获期连续降雨及收获后遇阴雨天气无法及时晾晒,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另外,穗腐病发生程度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正相关。生长季降水量高有利于病原菌的扩散和蔓延,从而使穗腐病加重,降水量小则发病轻。害虫侵染影响害虫活动有助于玉米穗腐病菌的侵染。为从空中传播而来的真菌分生孢子和菌丝提供感染机会,通过生长、繁殖继而侵染正在生长的玉米籽粒。国内玉米穗腐病的害虫主要是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秸秆还田技术影响秸秆、穗轴、根茬是玉米穗腐病病菌越冬存活的有利场所。而未处理的秸秆提供了翌年植株的侵染源,导致玉米穗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和加重。品种连作影响同一地块大面积的连作也是引起玉米穗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品种连作会引起土壤中带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因为作物连作时会使土壤中作物病残体增加,进而增加土壤中次年侵染玉米幼苗的初始菌量。栽培管理问题导致对种植的密度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肥料施用单一。这样种植管理容易造成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气性差。使田间形成高温小气候,从而为病虫害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很多地区大部分种植户都将玉米提前收割,提前收割的玉米中含水量较大,又没有及时晾晒极易造成玉米的腐烂和发病。
如何识别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措施!玉米穗腐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那么如何识别玉米穗腐病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玉米穗腐病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措施!危害症状:主要在果穗和籽粒上发病。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变腐,呈暗褐色或红色。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霉状物,籽粒无光泽、不饱满、发芽率低。果穗病部苞叶粘结在果穗上不易剥离。主要借空气、雨水传播,通过玉米的各种伤口或衰弱的组织进行侵入。也可通过果穗接触传染。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地势、土壤类型、虫害程度、品种以及种植密度有关。防治措施:1、在玉米收获后,清理田间玉米茬、秆等带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结合深耕细耙将病残体埋入地下腐烂。2、选择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一般应选择前茬种植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且耕层深厚、肥力较高、排灌能力好的田块种植玉米。3、合理密植,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重视拔节期或孕穗期的追肥,特别是磷、钾肥的追施,预防生育后期脱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4、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和煤渣按1∶100配成粒剂,每株灌心2克,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制成药土点心,可防治病菌侵染叶鞘和茎秆。5、隔行去雄促增产。玉米进入蜡熟末期,扒开玉米果穗苞叶,促玉米早熟。
我国玉米种植形式多样,我国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除边远地区外,都已采用了杂交种。随着高产、抗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不断选育成功与推广,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大量需求的拉动,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玉米病症防治也应重视,玉米空杆原因也不能忽视。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经常发生叶斑病、穗腐病、黑粉病、黑条矮缩病、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灯蛾、病毒病、茎腐病、锈病、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花叶病等病害及粘虫、玉米螟、蝼蛄、地老虎、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农业部将2010年定为种子执法年,确定了规范目标和相应措施,以推进我国种业发展为核心,以规范企业行为为切入点,以完善法规规章为保障,以强化信息调度为手段,通过加大种子执法力度,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确保良种的有效供应。玉米果穗上出现各种颜色的发霉籽粒被称为穗腐病。在灌浆成熟阶段如遇到连阴雨,一些品种可以出现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引起籽粒发霉的病菌很多,其中许多能产生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穗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如果田间玉米果穗被害虫咬食,穗腐病就会更重。为减轻霉菌毒素对人畜的危害,在收玉米时,尽量捡除严重发霉的穗子,或在脱粒时注意去除霉粒。由于穗腐病发生在后期,因此控制方法主要是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包裹紧的品种。同时要合理密植和施肥、及时收获和晾晒、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危害,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玉米纹枯病在我县俗称烂秆症。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品种以紧凑型和半紧凑型杂交玉米为主,种植密度大,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发病,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我县玉米上为害最重、对产量造成损失较大的病害。一、发生症状及为害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最初从茎基部叶鞘感病,后浸染叶片及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病班,由灰绿色逐渐变成淡绿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斑块,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杆,形成下陷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出现很多白霉,之后形成褐色鼠粪状菌核。在环境条件适合时,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叶片萎焉,植株像开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近期由于阴雨偏多,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据我站6月10日调查,平均病株率13%,最高病株率达21%,目前正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上佳时期,对于已发病的田块应立即进行防治。二、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销毁,以切断病害发生的桥梁,防治病害继续扩大蔓延,然后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公斤常规喷雾,重点喷施基部叶片叶鞘。玉米空秆是指茎秆上没有结果穗或果穗发育不完全没结籽粒。引起玉米空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能否获得充足养分和水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应失调,满足不了果穗分化期间的要求,以致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发黄,雌穗分化发育受阻,空秆率就增加;二是当植株体内营养元素配合比例失调,特别是氮多磷少和缺硼时,果穗分化速度迟缓,开花延迟,造成空秆多;三是密度过大,种植方式不当,植株大小不整齐时,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光合作用减弱,影响同化养分的供应,使果穗不能发育或不能吐丝,也容易形成空秆;四是有些品种在遗传特性上对栽培条件适应能力差,在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不能满足某一品种遗传性的要求时,也发生较多的空秆。降低玉米空杆率,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高抗优良品种,是减少玉米空秆的首要措施。二、合理密植不同品种都有自己适宜的种植密度,我市大力推广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模式,这种模式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好,光能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从而达到穗多、棒大、丰产。三、加强田间管理要合理施用肥料,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实现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在玉米苗期,加强管理,控大苗,促小苗,消灭三类苗,使玉米群体生长健壮、整齐。在开花授粉期如遇阴雨连绵气候,要设法人工辅助授粉。四、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达到能排能灌的标准。利用地下水灌溉,解决高温干旱问题。
你好:玉米杆腐烂主要原因是连年重茬惹的祸。建议改种其他农作物。
玉米生长中期,尤其是喇叭口期,一些地区的玉米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玉米叶鞘处出现腐烂现象,并能闻到 一种腐败臭味。以后茎部逐渐形成浸溃状病斑,并迅速蔓延,致使茎部腐烂缢缩,植株倒折枯死,这种现象叫茎腐病。玉米茎腐病是由细菌为害引起的。病源细菌可以从伤口、气孔、叶鞘侵入植株体内。当气温高、湿度大、雨后天气潮湿闷热时发病较重。据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观察,田间气温30℃左右时开始发病,34℃发病最盛,从出现病症到病株倒折约需3天。当气温降至26℃时,发病减缓,从发病到病株倒折约需9天。湿度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或灌溉后3—5天(相对湿度达70%)容易发病。另外,密度过大,田间郁闭重,大量追施未发酵腐熟的饼肥,或者将肥料追施在茎基根部及机械掸伤处等,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茎腐病的方法是:发病初期剥去茎基叶鞘,降低茎秆表面温度,阻止病菌向茎部扩展。如果病菌已侵入茎部, 茎腐面积较大,则可用硫磺浆涂茎。硫磺浆的配制方法是: 硫磺150克,骨胶30克,水300克。涂茎时要先剥去叶鞘,然后涂抹。此外,用5—10倍的石灰水涂茎,也能控制病害的发展。
【答案】: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在我国主要由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等引起。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串珠镰刀菌还以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卵孢子释放出游动孢子在潮湿的土壤中可以移动到根部,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由于玉米茎基腐病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全生育期均可侵染的病害,因此前期侵染的病菌可以潜伏在病根组织内,待玉米进入散粉期一灌浆期后,潜伏的病菌进入茎基髓部,并逐渐向地上部各节扩展,甚至进入穗轴,但一般是在茎基部显症,即呈茎基腐状。从侵染过程来看,品种间两种病菌侵入的时间无显著差异,而对同一品种,镰刀菌和腐霉菌侵入所需的时间不同,并受温度、湿度条件制约。一般低温、低湿条件有利于禾谷镰刀菌侵染,而高湿有利于腐霉菌侵染。在潮湿和黏土中以腐霉菌为主,而镰刀菌易在干燥的砂壤土中存活。排灌不良,相对湿度接近100%或土壤黏滞的田块或多雨地区以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降雨量少的地区以镰刀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防治策略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实施系列保键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②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③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④适期晚播。⑤种子处理。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钾、硅、锌肥和使用有机肥。⑦生物防治。
可能会导致根叶腐烂,或者是出现各种病菌,也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没有办法保证玉米的成活率,还会出现很多的病害问题。
1、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2、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3、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答案】: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在我国主要由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等引起。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串珠镰刀菌还以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卵孢子释放出游动孢子在潮湿的土壤中可以移动到根部,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由于玉米茎基腐病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全生育期均可侵染的病害,因此前期侵染的病菌可以潜伏在病根组织内,待玉米进入散粉期一灌浆期后,潜伏的病菌进入茎基髓部,并逐渐向地上部各节扩展,甚至进入穗轴,但一般是在茎基部显症,即呈茎基腐状。从侵染过程来看,品种间两种病菌侵入的时间无显著差异,而对同一品种,镰刀菌和腐霉菌侵入所需的时间不同,并受温度、湿度条件制约。一般低温、低湿条件有利于禾谷镰刀菌侵染,而高湿有利于腐霉菌侵染。在潮湿和黏土中以腐霉菌为主,而镰刀菌易在干燥的砂壤土中存活。排灌不良,相对湿度接近100%或土壤黏滞的田块或多雨地区以腐霉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降雨量少的地区以镰刀菌引起的茎基腐为主。防治策略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实施系列保键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②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③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④适期晚播。⑤种子处理。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钾、硅、锌肥和使用有机肥。⑦生物防治。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夏玉米普遍进入拔节期至抽穗期,这也是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虽然玉米一生中没有多少重要的病虫害,但玉米常年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容小觑。特别是玉米种植后不时发生病虫害,导致减产或不收,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更大。我国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玉米茎腐病,严重造成玉米倒伏和植株死亡。还有很多农民说药用过,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事实上,茎腐病分为真菌和细菌。如果在现场不能及时辨别,科学防治肯定是无效的。现就玉米茎腐病的症状、规律及田间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民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区分真菌茎腐病和细菌茎腐病的鉴定点,以便农民朋友准确鉴定和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土传病害,是玉米青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别称。可以看出,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茎和根,叶和穗也会受到损害,但茎和根的损害概率较高。一般从靠近地表的茎基部节间开始发病并向上蔓延,其中发病多发生在玉米基部的1-4节,刚好在此之后茎的叶鞘被水淹成褐色,然后病菌向上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手捏茎变得明显变软,同时常发生湿腐并伴有萎缩。遇到风雨影响时,茎干通常会在发病部位向下折叠,田间湿度高时,在发病部位形成稀疏的白霉。病茎断裂,内部呈中空柔软状,褐腐。根系表现出明显的发育不良症状,须根明显少而短,根系断裂,内部明显褐色坏死,但通常外观正常,与根腐病明显不同。
叶枯病、黄枯病、黄绿枯病混发通常有3种情况,其中下部叶片先出现涝渍灰绿色死亡,然后向上蔓延,导致整片叶片萎凋。一般是根茎病后供水能力减弱,雨后突然转晴或温度较高时叶片蒸腾较快,失水较快所致。当病后没有高温或雨后突然晴天时,植物蒸腾缓慢。水分不足时,叶子会从下往上逐渐失水,造成枯黄的症状。当黄萎病发生时,田间病情突然恶化或蒸腾加速,就会出现青、黄、枯混合发生的症状。玉米真菌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单一或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病原体为腐霉、炭疽病和镰刀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土壤中患病植物的残留物上。第二年,它们从植物伤口侵入玉米幼苗,导致玉米幼苗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引起植物疾病。此外,造成玉米幼苗茎腐病的原因还有土壤紧实、肥力不足、除草剂残留等,但在玉米成熟期,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和光照不足,很容易发生真菌茎腐病,最终导致叶片萎蔫死亡,影响产量。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是一种多周期病害,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发生极其严重。病原体通常附着在土壤中患病的叶子上,以度过冬天。第二年春天过后,病菌会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侵入有伤口的玉米叶片。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当温度在30-34度,湿度在70%以上时,就会开始发生。如果短时间内湿度在80%以上,发病率会翻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当玉秧遭受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侵害时,也会为细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玉米茎腐病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