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夏玉米普遍进入拔节期至抽穗期,这也是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虽然玉米一生中没有多少重要的病虫害,但玉米常年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容小觑。特别是玉米种植后不时发生病虫害,导致减产或不收,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更大。我国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玉米茎腐病,严重造成玉米倒伏和植株死亡。还有很多农民说药用过,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事实上,茎腐病分为真菌和细菌。如果在现场不能及时辨别,科学防治肯定是无效的。现就玉米茎腐病的症状、规律及田间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民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区分真菌茎腐病和细菌茎腐病的鉴定点,以便农民朋友准确鉴定和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土传病害,是玉米青枯病和茎基腐病的别称。可以看出,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茎和根,叶和穗也会受到损害,但茎和根的损害概率较高。一般从靠近地表的茎基部节间开始发病并向上蔓延,其中发病多发生在玉米基部的1-4节,刚好在此之后茎的叶鞘被水淹成褐色,然后病菌向上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手捏茎变得明显变软,同时常发生湿腐并伴有萎缩。遇到风雨影响时,茎干通常会在发病部位向下折叠,田间湿度高时,在发病部位形成稀疏的白霉。病茎断裂,内部呈中空柔软状,褐腐。根系表现出明显的发育不良症状,须根明显少而短,根系断裂,内部明显褐色坏死,但通常外观正常,与根腐病明显不同。
叶枯病、黄枯病、黄绿枯病混发通常有3种情况,其中下部叶片先出现涝渍灰绿色死亡,然后向上蔓延,导致整片叶片萎凋。一般是根茎病后供水能力减弱,雨后突然转晴或温度较高时叶片蒸腾较快,失水较快所致。当病后没有高温或雨后突然晴天时,植物蒸腾缓慢。水分不足时,叶子会从下往上逐渐失水,造成枯黄的症状。当黄萎病发生时,田间病情突然恶化或蒸腾加速,就会出现青、黄、枯混合发生的症状。玉米真菌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单一或复合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病原体为腐霉、炭疽病和镰刀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土壤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土壤中患病植物的残留物上。第二年,它们从植物伤口侵入玉米幼苗,导致玉米幼苗受到病原体的攻击,引起植物疾病。此外,造成玉米幼苗茎腐病的原因还有土壤紧实、肥力不足、除草剂残留等,但在玉米成熟期,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和光照不足,很容易发生真菌茎腐病,最终导致叶片萎蔫死亡,影响产量。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是一种多周期病害,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发生极其严重。病原体通常附着在土壤中患病的叶子上,以度过冬天。第二年春天过后,病菌会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侵入有伤口的玉米叶片。高温高湿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当温度在30-34度,湿度在70%以上时,就会开始发生。如果短时间内湿度在80%以上,发病率会翻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当玉秧遭受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侵害时,也会为细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