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她还带领消化科将她/他们诊治的111例疑难重症编辑成书《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疑难剖析111例》出版,在业界获得好评。对于提高我国消化学科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5《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胰腺癌流行病学、筛查方案及内镜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教委科技二等奖。有140多篇有影响的论著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作为副主编、副主译、编委编辑出版了《胃肠肽类激素基础与临床》、《胃肠急症学》等五部专著。作为主编、主译编辑出版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疑难剖析111例》等5本。 承担了国家教委师资班双语教学培训任务。参加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内科学》教材第6和7版、八年制《内科学》教材第2版的编写工作。
(1)在国内首先引入ASVS方法提高了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水平;成功诊治世界第一例CCK瘤。在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领域具有突出地位。(2)创建慢性胰腺炎(猫)模型,获得国际权威人士认可。(3)成功实施50例猫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并报道了移植后各个时期组织学变化。(4)首先提出腹水淀粉酶可以评估急性胰腺炎病变程度和预后,倡导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观念。为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做出突出贡献。(5)首先提出胰腺创面缝合性坏死是胰瘘形成的重要原因,报告了国内最大宗胰瘘病例的诊治经验,使胰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胰瘘的治疗水平。(6)近年提出胰腺癌早诊的阵线前移,倡导胰腺癌的综合治疗,组建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胰腺癌研究中心,正在筹建包括美国、香港在内的多中心协作组。发表学术论文86篇,参加编、译出版医学专著20余部。目前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合作项目、国家863课题的项目负责人。成功主办了第26届国际肿瘤登记年会。正在承担第三次全国全死因调查工作。已培养1名硕士研究生及8名博士研究生。2003年被中组部等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先声杯”优秀院长。2004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532· 实用医技杂志年月第卷第期,,,·临床研究· 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早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92例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5000) 乳腺癌的发生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大量的研究证实,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然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是目前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人们也认识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是其主要致死因素。近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由于能够较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1],保乳、保腋窝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使得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肢功能却未增加复发率。SLNB 方法有多种,但因价格、检出率、核污染等问题而不能推广,本研究对以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现报告如下。剂行早期SLNB 的9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早期乳腺癌(T 1~2N 0M 0)患者92例,均为女性,年龄30~83岁,平均(45±12)岁。肿块位于外上象限66例,外下象限26例。既往无腋窝手术史,无胸壁放射治疗史,术前钼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多发病灶、未行新辅助化学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纳米碳混悬液由重庆莱美医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材料:格:50mg/支。 麻醉满意后,消毒铺巾,以皮试针抽取纳米碳混悬方法: 液1mL ,于乳晕边缘3点、6点、9点、12点皮下各注射肿瘤侧乳腺组织 。适当按摩,mL ,30min 后在患侧腋底胸大肌外缘做一3~4cm 的切口(在根治术预切范围内),循染色淋巴管追踪被染成黑色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SLN ),切除SLN 送冰冻及石蜡切片检查。 技术标准:参照美国Louisville 大学SLNB 技术标准[2]:灵敏度=(SLN 阳性例数/腋窝淋巴结转移例数)×100%,[(SLN 真阳性例数+SLN真阴性例数)准确率=/SLN总例数]×(SLN 假阴性例数/腋窝淋巴结转移例数)100%,假阴性率=×100%。2结 果 [1][2][3] 宋大公丁红华 (NSABP )B -4研究:对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乳腺癌病例随机行根治术、单纯乳房切除加腋窝放射治疗、单纯乳房切除及腋窝随访(腋淋巴结转移时再行手术),结果显示3种治疗方式均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Veronesi 等[3]的研究显示仅有30%的乳腺癌患者在发现乳腺癌时存在淋巴转移。近年来研究也表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不增加疗效,且保留一定数量的腋淋巴结,可以使其继续发挥抗肿瘤的免疫屏障作用。那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就存在着过度治疗之虞。 SLNB 取代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用于腋窝淋巴结分期,提高生活质量,被广泛用于早期乳腺癌[4]。理论上淋巴结的转移应呈序贯性,SLN 可以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SLN 阴性的患者不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从而使大部分患者受益。自20世纪90年代始,乳腺癌SLN 识别及活检技术在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淋巴显像试剂应运而生。其中第三代示踪剂纳米碳因具有高度的淋巴系统趋向性、停留时间长、安全、易操作等优点而受到关注。纳米碳混悬液是一种黑色混悬液,其中纳米碳以平均直径150nm 的团粒存在于混悬液中。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为30~50nm ,基底膜发育较完全,而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隙为100~500基底膜发育不完全,呈叠瓦状,故纳米碳注射到局部后,nm , 不进入血管,却可迅速经淋巴管集聚于淋巴结,并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滞留于淋巴结,将所经淋巴结染成黑色,从而达到区域淋巴结示踪的目的。在我们采用纳米碳混悬液示踪的92例准确率及灵敏度都很高,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检出率为98%,说明纳米碳对乳腺癌SLN 示踪有良好的指导意义,进而起到纳米碳检测SLN 阴性可不指导临床的作用。我们的经验是: 必行腋窝清扫;SLN 未检出及阳性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使大部分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张云峰,高森,赵敏.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临床意义研究. 安徽医学,2012,33(8):969-971. 王水,查小明,范萍,等. 乳腺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190. Veronesi U ,Paganelli G ,Viale G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 -son of sentinel node biopsy with routin axillary dissection in (6):546-553. peast cancer. N Eng J Med ,2003,349[4] Veronesi U ,Viale G ,Paganelli G ,et al.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peast cancer :ten -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 -(4):595-600. trolled study. Ann Surg ,2010,251 检出数1~6枚,平均枚。92例患者检出SLN 90例, 其中28例患者冰冻切片报告有癌转移,62例报告未见转移灶,术后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出2例有微小转移。本组检出率为98%(90/92),准确率为96%(88/92),灵敏度为(28/30),假阴性率为7%(2/30)。93%3讨 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目的是获得预后相关信息、达到局部控制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肢肿胀、活动障碍、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美国乳腺癌与大肠癌外科辅助治疗计划 (收稿日期:)2013-01-17
没有找到晚期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这里有乳腺癌复发的定义,你可以看一下郭仁宣编的《乳腺外科学》,里面是这么描述的: 肿瘤的复发是指经过治疗肿瘤已经消失,经过一定时间后,同样的肿瘤再次出现。所谓的肿瘤已经消失,是指肉眼或临床检查所能认知的范围,从病理学的角度上讲肿瘤的复发一定是机体的某处有癌细胞残留。日本的《乳腺癌处理规约》中定义:组织(细胞)学确定的乳腺癌经过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等)在临床上一度消失后再次出现称为复发,但需除外多发癌。郭仁宣的《乳腺外科学》把乳腺癌的复发分为局部复发和转移复发,详细内容你可以再看一下。
1、王亚朋,庞英,唐丽丽等.团体心理治疗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7):490-4952、庞英, FICHER Irmela, KOCH Maike, FRITZSCHE Kurt,唐丽丽.乳腺癌患者的心身症状与生活质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257-2613、庞英,唐丽丽* ,宋丽莉. 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疼痛调查分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6)4、唐丽丽,王建平主编.心理社会肿瘤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Wuensch A, Tang L, Goelz T et al. Breaking bad news in China - the dilemma of patients' autonomy and traditional norms. A first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Chinese oncologists and caretakers. Psycho-oncology. 2012 (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DOI: . 3112)6、庞英,唐丽丽*. 肿瘤患者谵妄的诊治原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10):586—5897、Lili Tang, Yening Zhang, Ying Pang, Haiwei Zhang, Lili Song. 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Distress Thermometer in Chinese Cancer Patients.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1,23 (1) :54-588、张叶宁,张海伟,宋丽莉,唐丽丽. 心理痛苦温度计在中国癌症患者心里痛苦筛查中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24(12) :897-9029、洪晔,王建平,梅艳丽,张海伟,唐丽丽. 集体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12) :761-76510、唐丽丽主编 《肿瘤患者身心重塑与功能锻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1、唐丽丽主编 《冥想》,解放军卫生音像出版社,2010,1112、Lili Tang, Janet de Groot, Barry D. Bultz. Psychosocial Oncology in Chin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9,8(3):123-128
估计你写的这篇论文,也获不了什么奖,这个你不费点功夫茶资料你怎么写出亮点,我觉得楼下写的很对
体内糖平衡主要由胰岛素(INS)控制,胰岛β细胞可释放INS调节餐后的血糖,也可通过β细胞的增长适应长期的INS需求,如果其中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引起绝对或相对INS缺乏,则可引发糖尿病。有关INS的生物合成和释放调节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β细胞再生研究直到近年方引起重视。非INS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有证据表明: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INS分泌减少和β细胞增长不足易患此病〔1〕,而老年人存在胰岛再生能力低下,可能与糖尿病患病率高有关。Ⅰ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引起β细胞损伤,致失代偿,此病初发时常有INS的短期恢复,说明缺损的胰岛细胞竭力满足体内INS的需求。研究β细胞增长的调节将有助于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β细胞增长的难度,如何增长,调节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1 β细胞生长能力与糖尿病目前常用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NIDDM的遗传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该种系1988年由美国Duke大学培育成功,为单糖尿病遗传基因病鼠。此鼠在正常饲料喂养下不发病,在高脂肪(33%),高单糖(38%),低纤维素(<3%)饲料诱导下,经过4 w(由4周龄开始至8周龄)发病。它与C57BL/KSJ鼠种的胰岛再生能力不同,即用葡萄糖刺激C57BL/6J小鼠胰岛,可增殖的细胞比率较C57BL/KSJ的多一倍。当发病时,C57BL/6J小鼠出现中度糖尿病、INS抵抗、肥胖和胰岛过度增生,C57BL/KSJ的早期症状与前者相似,但随后出现重度糖尿病,体重下降,β细胞破坏及死亡,这些观察表明胰岛素细胞再生能力决定了糖尿病的表现形式,支持人类Ⅱ型糖尿病是多因素致病的遗传观点。另有证据表明,NIDDM患者的β细胞总量比相应对照组(体重匹配)少〔1〕。有人提出一种假设,认为肥胖者由于外周INS抵抗,β细胞总量应适应性地增加,假如β细胞没有增长,INS产生将不足,便会引发糖尿病。由于胰岛有生产INS的较大贮备,β细胞的适度减少不会引发糖尿病,然而长期持续增加功能负载,致β细胞总量减少,INS释放会逐渐减少。另外,胰岛也存在质的异常,如NIDDM患者血中INS原/INS比值增高,是否通过β细胞的增殖可遮掩质的异常也是今后寄望的研究课题。由此可见,除了INS分泌、抵抗外,还应研究β细胞的生长能力。β细胞增长能力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不大,它主要因自身免疫损伤胰岛,发病初期经历了INS的合成由增多到减少的变化过程,表明胰岛为满足机体对INS的需求进行了再生的努力,因不能充分代偿,必然引发糖尿病。如及时用免疫抑制剂中止β细胞损害,可不致于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症状。由于β细胞可再生的部分有限,此种治疗需在自身免疫损伤β细胞的初期进行。2 胰岛β细胞的生长人到成年以后,有些细胞仍然进行着细胞分型,如表皮细胞、血细胞,有的不再进行分裂增殖,如神经细胞,即损伤后不能通过增殖来修复;有些细胞正常时并不进行分裂增殖,但当损伤后,细胞可旺盛地进行分裂,达到修复目的,如肝细胞。胰岛细胞平时也是处于相对静止期,并不分裂,但当损伤后需修复时只有很少一部分细胞可以进行分裂,且随年龄增长,可增殖细胞的部分也逐步减少。β细胞增殖周期分裂过程同其它细胞相似,由G1期、S期、G2期和M期组成,整个细胞周期时间为 h,平时处于相对稳定的G0期。分析葡萄糖对β细胞增殖的作用,见细胞周期各时期变化与葡萄糖无关,说明葡萄糖是调节部分细胞进入“可增殖部分proliferative compart,PC)”,使之进入细胞循环进行增殖。这与一般的调节机制相同,即进入细胞周期后是由与启始刺激因子不同的一系列调节物调节。用不同刺激条件观察细胞周期,可估计最大PC,即能够再生的部分细胞,胎鼠的胰岛约为10%,到成年时减到不足3%,而剩余大部分胰岛处于不可逆的G0期,不能进行细胞增殖〔5〕。以上研究说明胰岛再生能力受能够再生细胞的存有量和刺激因子的双方约束。3 β细胞的增长方式〔2,3〕β细胞的增长包括三方面:由β细胞前体衍变,即增生或化生;β细胞体积增大——肥大,β细胞数目增多——再生。给正常成年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破坏胰岛,可造成永久性糖尿病模型,而给刚出生的大鼠注射STZ14 d后血糖恢复正常,此时可见管状上皮存在,含有INS的细胞,另外胰岛随胰管的生长而增长,表明胰岛细胞可增生。虽然缺乏β细胞前体的形态标志物,不能直接测定前体,但间接证据表明存在在此过程。关于β细胞肥大的研究较少,它主要由营养素刺激,适应INS增加的需求,致β细胞体积增大,INS产生增多,但在β细胞生长方面此种方式有限,只是部分质(INS分泌增多)上的修复。4 β细胞生长的调节因子 营养素调节 胎儿和新生儿胰岛发育变化较大,尤其是出生后受营养素的刺激,在妊娠20 d前的胎鼠胰岛主要由混合必需氨基酸刺激再生,葡萄糖不起作用,而妊娠末期为对葡萄糖敏感,氨基酸降到次要地位。此种转变似乎是为出生后作准备,何种因子调节此变化尚不清楚。氨基酸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到成年,但不再起主导作用〔4〕。D-葡萄糖、D-甘露糖或混合必需氨基酸由β细胞代谢刺激再生,用甘露庚酮糖抑制葡萄糖代谢,刺激作用消失。不能代谢的糖类,如L-葡萄糖、3-0-甲基葡萄糖或果糖不能促进再生。这些研究表明,β细胞再生与INS合成和释放一样,与刺激物的代谢相关。也有报道游离脂肪酸可促进再生。 生长因子的调节 现已知体内含有一组多肽生长因子,其结构与激素相似,通过特异性膜受体传递生物学信息,称之为生长因子。根据生长因子产生细胞和支配细胞间的关系,主要有下列三种模式:(1)内分泌型:产生生长因子的细胞分泌出来的生长因子,通过血液携带作用于远处的细胞;(2)旁分泌型:产生生长因子的细胞分泌出来的生长因子作用于邻近的细胞;(3)自分泌型:产生生长因子的细胞所分泌的生长因子作用于细胞本身,其本身有相应的受体〔6〕。生长调节素或INS样生长因子(IGFs)由生长激素刺激生产和释放,它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促进局部细胞增殖。鼠胰岛可释放IGFⅠ和IGFⅡ,外源性IGFⅠ和IGFⅡ的加入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另外用IGFⅠ抗体可抵消部分生长激素(GH),促进增殖作用。这些研究表明,IGFs中介了GH促生长作用,INS可与Ⅰ型IGF受体作用促进胰岛再生。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对某些细胞的作用,可称为“支配”因子,因它们本身并不进入细胞循环,而是通过其后的“执行”因子,如INS、IGFs或表皮生长因子(EGF)使细胞再生。 激素的调节 已知生长素(GH)对β细胞再生和INS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催乳素和胎盘催乳素也促进再生,鼠β细胞有催乳素受体,在许多组织GH是通过刺激IGFs的产生和释放而起到促进细胞增殖效应的〔7〕。胃肠(GI)肽类激素除调节消化器官本身的活动外,还具有促激素和促生长等生理机能。GI肽类中的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和抑胃肽均刺激INS释放。有报道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可促进胰岛素细胞再生,但此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进一步证实。类固醇激素对胰岛作用的研究,体内与体外的实验结果不一致。体内给予糖皮质激素促进β细胞肥大、增殖、血中INS浓度升高;而体外实验为糖皮质激素抑制INS释放和细胞再生,也有报道不抑制,但未证实其促进作用。 基因的调控 为提高胰岛细胞再生能力,许多学者从基因调控方面进行了探索。大鼠经90%去胰岛术在数周内发生糖尿病,再用DNA修复酶多聚(ADP-核糖)合成酶抑制剂尼克酰胺治疗可诱导胰岛细胞再生,减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鉴定其作用是由一种仅在增生的胰岛表达,而正常胰岛不表达的特异再生基因(regenerating gene,Reg gene)所致〔8,9〕,由此生产的Reg蛋白参与β细胞的再生增殖〔10〕。人类Reg基因也已鉴定,其结构同大鼠的相似。另外正常的胰腺泡细胞也可产生Reg蛋白,以前由人体胰石和胰液分离的胰石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PSP)以及由人胰腺分离出的胰线蛋白(Pancreatic thread protein,PTP)均为由Reg基因产生的同一种蛋白〔11,12〕。Reg蛋白的作用可以看作为胰岛β细胞的自分泌型生长因子,最近有人观察到用不同营养因素和激素作用培养的大鼠胰岛细胞,可见β细胞的增殖与Reg基因的表达有相关性〔13〕。用Reg蛋白治疗90%去胰岛大鼠,β细胞增加,血糖显著降低〔14〕。另外Reg蛋白促进离体β细胞核中3H-TdR的掺入增多。这些结果表明,Reg蛋白有望开辟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新途径。另外许多其它因子,如cAMP、胰岛素原、糊精、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有报道与胰岛的修复相关〔3〕。作者简介:张世联,男,43岁,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胰岛素抵抗作者单位:张世联 王 薇 (河北省医学科学院,石家庄 050021)参考文献1 Kloppel G,Lohr M,Hablich K et 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ype Ⅰand typeⅡ diabetes Synth Path Res,1985;4:102 Swenne beta-cell growth and diabetes ,1992;35:1933 河津 捷二,石井 主税,大野 富雄 et al.胰ヲンダルハンス岛β细胞再生.综合临床,1994;43(2):2554 Swenne DNA replication of the islets during develpment of rat growth hormone and ;34:8035 Pardee events and regulation of cell ,1989;246:6036 陈诗书.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13~3307 Nielsen of growth hormone,prolactin and placental on insulin content and release and deoxyribonucleic acid synthesis in cultureed pancreatic ,1982;110:6008 Terazono K,Yamamoto H,Takasawa S et novel gene activated in regenerating Biol Chem,1988;263:2 1119 Eizirik DL,Sadler S,Palmer of pancreatic β relevant phenomenon in early IDDM?Diabetes,1993;42:1 38310 Ishii C,Kawazu S,Tomono S et of a regenerating(reg) gene protein in pancreatic islets of remissinon BB/Wor/Tky J,1993;40:26911 Gross J,Carlson RI,Brauer AW et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usual pancreatic human secretory Clin Invest,1985;76:211512 De Caro A,Boncel J,Rouimi P et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n immuoreative form of human pancreatic stone protein isolated from pancreatic ,1987;188:20113 Francis PJ,Southgate JL,Wilkin TJ et of an islet regenerating(reg) gene in isolated rat islets:effects of nutrient and non-nutrient growth ,1992;35:23814 Watanabe T,Yonemura Y,Yonekura H et beta cell replica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surgical diabetes by Reg Natl Acad sic USA,1994;91:3 589
国际大学网络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实用肿瘤杂志》编委等 从事胰腺疾病及胰腺移植研究工作20余年,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在胰腺炎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从早期胰腺微循环改变,小肠隐凹素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粘着蛋白的表达,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胰腺移植方面,进行了急性排斥反应分子生物学诊断,协同信号阻断,CTLA-41g基因导入及CTLA-41g与抗CD40LIg联合基因导入对免疫豁免影响的研究。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胰腺微循环的基础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培养博士、硕士生多名。正进一步深入探讨胰腺移植的可行性,进行猪胰肾联合移植模型的改进工作。 [1] 曹鸿峰,张肇达,刘续宝.成人网膜囊内淋巴管瘤1例.四川医学,2005,26(3)[2] 贾鹏辉,张肇达.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的改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1)[3] 唐勇,张肇达,李建水,李敬东,魏永刚.外伤性脾破裂216例临床分析.华西医学,2004,19(3)[4] 李全生,张肇达,刘续宝.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华西医学,2004,19(2)[5] 李建水,张肇达,唐勇,侯明勇,魏江涛.新型同种异体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5)[6] 唐勇,张肇达,魏江涛,侯明勇,李建水.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改进.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6)[7] 伍晓汀,张肇达,赵小菲.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3)[8] 田伯乐,张肇达,刘续宝.遗传性胰腺炎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6)[9] 刘续宝,张肇达.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6)[10] 李全生,张肇达,陈晓理.实验性胰腺炎小鼠小肠隐凹素-4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1)[11]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改良Welch手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术中的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2] 唐诗彬,张肇达,蒋俊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粘着蛋白的表达及中药对其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4)[13]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支撑捆扎法回肠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期吻合术.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1)[14] 唐诗彬,张肇达,蒋俊明.中药WPY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白细胞肌动蛋白的作用.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1)[15] 唐诗彬,张肇达,李全生.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腹腔大出血(附13例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3)[16] 胡伟明,张肇达,董高宏.胰腺感染的外科治疗.华西医学,2002,17(1)[17] 张肇达,田伯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8] 韩方海,张肇达,伍晓汀.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1)[19] 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治(附11例报告).四川医学,2002,23(1)[20] 贾鹏辉,张肇达,周总光.WPY对小鼠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改变的影响.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21] 李全生,张肇达.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22] 田伯乐,张肇达,彭其芳.一期阑尾切除盲肠造瘘治疗结肠癌引起的闭袢性肠梗阻2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1)[23] 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定位诊断(附12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24] 韩方海,张肇达,董高宏.直肠癌术中盆腔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1)[25] 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20例体会.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1,8(6)
兰为民讲解胰岛细胞功能
(1)在国内首先引入ASVS方法提高了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水平;成功诊治世界第一例CCK瘤。在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领域具有突出地位。(2)创建慢性胰腺炎(猫)模型,获得国际权威人士认可。(3)成功实施50例猫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并报道了移植后各个时期组织学变化。(4)首先提出腹水淀粉酶可以评估急性胰腺炎病变程度和预后,倡导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观念。为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做出突出贡献。(5)首先提出胰腺创面缝合性坏死是胰瘘形成的重要原因,报告了国内最大宗胰瘘病例的诊治经验,使胰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胰瘘的治疗水平。(6)近年提出胰腺癌早诊的阵线前移,倡导胰腺癌的综合治疗,组建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胰腺癌研究中心,正在筹建包括美国、香港在内的多中心协作组。发表学术论文86篇,参加编、译出版医学专著20余部。目前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合作项目、国家863课题的项目负责人。成功主办了第26届国际肿瘤登记年会。正在承担第三次全国全死因调查工作。已培养1名硕士研究生及8名博士研究生。2003年被中组部等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先声杯”优秀院长。2004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我找了好久的,其他都找不到论文。。 前,我的导师、德高望重的整形外科医师查理发现自己肚子里出现一个肿块。他找外科医生做了检查,诊断为胰腺癌。这位外科医生是治疗胰腺癌的权威,发明过一套新型手术流程,将患者的5年生存期比例增加3倍,尽管谈不上什么生存质量。第二天查理回到家中,关闭诊所,从此再没踏入医院一步。他尽可能多与家人相处,于数月后在家中去世。他没有接受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也没用多少医疗保险。 尽管不常被人谈起,但医生的确也会死,而且,他们死亡的方式与其他人截然不同。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不是比大多数人多用了一些治疗手段,恰恰相反,他们极少治疗。尽管总是时时刻刻在帮助别人抵御死神,但当他们本人面对死亡时,往往极为淡定。他们清楚地知道会发生什么,有什么选择,但凡想要的医疗护理,一般均能获得,但他们只是平静地离去。 当然,医生不想死,他们想生存。然而,他们太了解现代医学了,知道它并非无所不能。他们会与家人谈到这一切,确保在自己的那一刻到来时,家人不会试图采取任何夸张的救护措施——他们不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被人打断肋骨去做什么心肺复苏术。 几乎所有医疗专业人士都目睹过人们所受的“徒劳的关怀”。在生命临近终点时,医生将尖端技术施加在危重患者身上,令其在病痛之余,还要忍受无谓的苦难。病人的身体会被剖开,插进导管,与机器相连接,灌入药物。所有这一切都会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每天的费用高达上万美元。最终花钱买到的是什么?只有痛苦,一些我们甚至不愿强加于恐怖分子身上的痛苦。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医生同事轻声对我说:“答应我,如果你看到我受这种罪,就杀了我。”他们不是开玩笑。一些医务人员随身携带徽章,上面印着“不予急救”字样,告诉医生不要实行心肺复苏术。我甚至看到有医生将其做成文身。 医生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得天独厚的医护服务?原因很复杂,与患者、医生和医疗系统都有关系。 要了解患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请设想一个场景:某人失去知觉,被送往急救室。患者家属恐惧万分,当医生询问是否要“竭尽全力”时,他们的回答必定是肯定的。于是,患者的噩梦上演了。其实,家属的意思常常只是“尽一切合理的努力”。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哪些措施是合理的。身处困惑和悲伤之中,他们也不会对医生提出疑问,或者听听医生怎么说。在医生这方面,当然就会“竭尽全力”,不管措施合理与否。 上述情况司空见惯。问题的根源是人们对医生的能力期望过高。很多人认为,心肺复苏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手段,其实,其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我曾在急救室接收过无数经心肺复苏术抢救无效的病人。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年老或罹患绝症,心肺复苏术的效果就更不值一提,而就此引起的疼痛却令人难以承受。知识贫乏和错误预期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决定。 当然,患者并非产生问题的唯一因素,医生也有责任。麻烦的是,尽管医生们明白自己在“徒劳关怀”,他们仍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满足患者及其家人的愿望。再次想象一下急救室里满是悲痛欲绝、甚至可能歇斯底里的患者家属的情景。他们与医生互不相识,在这种情形下,信任和信心的建立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金钱或精力,人们早已做好了相信医生的心理准备,当医生建议需要进一步治疗时,他们会言听计从。 有些医生的沟通能力比他人更强,有些医生则更为固执,但他们所面临的压力都是相似的。从医数十年里,每当生死攸关的时刻患者家属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会站在外行人的角度,将事情的风险清楚明白地解释一遍。如果患者或家属仍坚持要采用我认为毫无意义或有害的治疗方式,我会将其转给另一位医生或医院进行治疗。 但这些被转出去的病人仍令我无法释怀。我的一位患者是位律师,出身于著名的政客家族。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血液循环很不好,而且,脚部已经出现疼痛。考虑到住院治疗对她的病情不利,我尽一切努力让她避免做手术,但她在医院外咨询了专家,而这些专家与我没有联系。对于她的病情,专家们并不像我那样熟悉,他们决定为其双脚做血管搭桥手术,以便消除存在已久的血栓。手术并没有改善她的血液循环状况,刀口始终无法愈合。患者的双脚都感染了坏疽,最终被双双截肢。两周后,在一家著名的医疗中心,最坏的事情发生了,她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在这个故事中,显而易见,医生和患者都难辞其咎,但在很多情况下,双方都不过是一种更大系统——鼓励过度医疗——的牺牲品。在一些不幸的病例中,医生们采用“医药费报销”的模式来做每件事,不管它多么没有意义,只要能赚钱就行。更常见的情况是,医生怕被投诉,对患者言听计从,为了避免麻烦,极少提出反对意见。 即使人们已有准备在先,这个系统仍会使人丧命。我曾有一位名叫杰克的男病人,78岁,常年患病,曾经历过15次大型外科手术。他对我说,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想再用呼吸机了。然而,一个星期六,杰克严重中风,失去意识,被送进急救室。医生们想尽办法令他苏醒,并在重症监护室里给他用上呼吸机。这是杰克最不愿经历的噩梦。当我赶到医院接手治疗后,我跟他的妻子及医院的工作人员交谈,出示杰克留下的护理委托书。然后,我拔掉了呼吸机,坐在他床边。两小时后,他过世了。 亲。希望对你有帮助,可以的话要记得采纳哦。。。
1.《肿瘤冷冻治疗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MordenCryosurgeryforCancer》;9(12):与抗肿瘤治疗2003年第8卷第8期中国处方药5.肝癌经皮消融治疗2003年第8卷第4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6.光动力疗法及其在消化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003,Vol8,.化学栓塞一冷消融一酒精注射序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2003年第8卷第3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8.经皮冷消融联合酒精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2003年9月第23卷第9期中华消化杂志9.经皮埋置125碘籽治疗不能切除性胰腺癌2003年第8卷第4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0.改善胰腺癌预后的探索2004年3月第4卷第1期胰腺病学11.光动力和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联合治疗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2004年第10卷第20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2.化学栓塞—经皮冷消融序贯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004年第9卷第3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3.进展型消化道癌的化疗中国处方药14.不宜手术的中晚期肝癌中医药治疗方法探析2005年9月第37卷第9期新中医15.冷冻化学消融治疗肝脏巨大结节样增生一例2005年7月第25卷第7期中华消化杂志粒子永久种植近距离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应用与观察2006年1月第35卷第1期新技术17.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颈部巨大恶性畸胎瘤1例2006年第20卷第2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8.光动力联合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治疗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2006年第20卷第1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化学栓塞_冷消融_酒精注射序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性肝细胞癌51例2006年第20卷第2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经皮冷消融治疗局部进展型非小细胞肺癌2006年第20卷第2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1.经皮埋置125碘籽治疗进展型胰腺癌效果观察2006年第20卷第1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2.内镜下射频消融联合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梗阻性肺癌_附34例报告.2006年4月第15卷第2期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3.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508例临床分析2006年第20卷第1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粒子永久置入近距离内放射治疗进展期膀胱癌2007年第21卷第3期交通医学25.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舌癌—附20例报告2007年10月第65卷第5期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6.健脾康复丸治疗大肠癌50例临床研究2007年10月第16卷10期中国中医急症;9;;14(10):;14(9):1430-1436WorldJGastroenterol30.肝癌的冷冻治疗2008年1月28日;16(3):229-23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31.肝癌的冷冻治疗2008年5月第17卷第5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32.冷消融联合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的肺癌2008年12月第11卷第6期中国肺癌杂志33.微创氩氦靶向冷冻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体会2008年9月第29卷第9期广东医学;15(29):3664-3669WorldJGastroenterol35.肝癌患者冷消融后部分生化指标和前炎症因子的变化2009年2月第18卷第2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36.光动力疗法联合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癌性腔道梗阻-附26例报告2009年4月第18卷第2期中国激光医学杂志37.综合治疗巨大心包恶性间皮瘤一例报告2009年12月第16卷第24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281-286Cryobiology39.创建科学发展型惠民性民营医院2010年6月第10卷第6期现代医院40.复大医院建设发展要义2010年1月第10卷第1期现代医院41.复大医院医疗服务差异化战略2010年1月第10卷第1期现代医院42.肝转移瘤冷冻治疗后冷休克3例报告2010年2月第16卷第5期当代医学43.厚德立院惠民济世—着力营造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力2010年12月第10卷第12期现代医院44.建精益化控费机制创和谐性多赢格局2010年8月第14卷第8期民营医院45.健脾康复丸对大鼠大肠癌端粒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2010年3月第17卷第2期中国中医药科技46.经皮肺冷冻并发心脏骤停1例报告2010年12月第10卷第12期中国微创外科杂志47.经皮冷冻治疗644例肺癌的常见并发症分析及处理2010年8月第13卷第8期中国肺癌杂志48.经皮冷冻猪肺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2010年7月第13卷第7期中国肺癌杂志49.冷冻治疗320例肝癌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2010年10月第17卷第6期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50.冷冻治疗后冷休克3例报告2010年第15卷第2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51.全方位建惠民性医院多方面让群众得实惠2010年9月第14卷第9期民营医院52.文化引领与德俱成—复大医院院长徐克成办院理念解读2010年1月第10卷第1期现代医院53.依托领先冷冻技术优势推进肿瘤治疗领域创新2010年1月第10卷第1期现代医院引导靶向经皮冷冻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2011年2月第4卷第1期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55.建立实效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2011年1月第15卷第1期中国医院56.晚期胰腺癌经皮冷消融联合125碘粒子近距离治疗后长期生存一例报告2011年3月第18卷第5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57.不同国籍肿瘤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分析2011年12月第11卷第12期现代医院58.超声联合CT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胰腺癌85例2011年10月第5卷第5期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59.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胰腺癌患者CD44v6基因的表达2011年11月第32卷第18期国际检验医学杂志60.建立适应不同国籍肿瘤患者差异化需求的护理服务模式2011年12月第11卷第12期现代医院61.建立住院肿瘤患者全程无缝隙对接护理服务机制2011年12月第11卷第12期现代医院62.胰腺癌患者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后血清CA242和TSGF检测的临床意义2011年11月第32卷第19期国际检验医学杂志63.冷冻消融治疗对胰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24):(2012)34:(2012)52:β1inPancreaticCancerPatientsusingaTriplexReal-TimeRT-PCRAssay(2012)167:(2012);18(47):;4(5):;4(4):408-419JThoracDis75.不同循环冷冻消融术对西藏小型猪肺部冷冻消融效果的比较2012年10月第5卷第5期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76.冷冻加手术协同治疗一例原发性卵巢鳞癌二次手术后复发病例报告2012,20(02):0398-0399MordernOncology77.猪胰头部冷冻炎症反应观察2012年8月第12卷第4期中华胰腺病杂志78.不同氩气输出功率的氩氦刀冷冻程序对猪胰头部及周边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2012年8月第18卷第8期中华肝胆外科型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与Men1基因变异2012,9(1):68—72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2012年9月第18卷第17期医学综述81.冷冻联合125碘粒子植入治疗对IV期胰腺癌患者组织CEACAM6表达的影响2012年12月第12卷第6期中华胰腺病杂志与Cryo-Hit肿瘤冷冻治疗系统比较研究2012年第28卷第7期实用医学杂志83.氩氦刀冷冻治疗分泌胰岛素性多发性内分泌瘤1型1例2012年8月;20(2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84.胰腺癌患者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2012年2月第20卷第2期现代肿瘤医学85.胰头部氩氦刀冷冻手术动物实验的护理2012年5月第26卷第5期chinesenursingresearch86.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2012年1月第12卷第1期现代医院87.异氟烷联用速眠新Ⅱ对西藏小型猪麻醉效果的观察2012(4)动物保健品(2013)(2013)(3);42;(6);19(22):(2013)17-22cryobiology97.经皮冷冻治疗肾上腺转移瘤后血压急剧上升1例报告2013年第53卷第7期山东医药98.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介入化疗乳腺癌致周围神经毒性一例2013年2月第34卷第3期广东医学99.左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粒子刀治疗后并发放射性食管溃疡1例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广东医学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Percutaneous Cryoablaton in Combination with Ethanol Injection for Unresectable Heap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9(5):940-949]];”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经皮冷消融合并酒精注射联合治疗”[(中华消化杂志 2003;23(6));参与编著国内乃至全世界第一本专著《氩氦刀靶向肿瘤治疗技术》(A Pioneer Bioscience Pub Co,2003)。在丰富的临床经验支撑下,担任《肿瘤冷冻治疗学》(2007,上海科技教育)主编之一。
肾癌保肾治疗远期生存率更好是真的。对于早期肾癌,保肾手术在临床上越来越流行。然而,很多人对保肾手术控制肿瘤的效果存在疑虑,担心肿瘤不干净,容易复发。2010年10月发表在《美国泌尿外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保肾手术在控制早期肾癌方面的效果与根治术相当,但长期并发症(主要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很少。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推广早期肾癌的保肾手术。从1988年到2004年,1622名早期肾癌患者接受了肾切除术,5658名早期肾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肾切除术。
经过5年的随访,保留肾脏后的肾癌死亡率为,根治性切除后为,差异不大。但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非癌症死亡率是保肾手术的3倍,主要原因是根治性切除术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高。在美国的一些大型临床教学医院,早期肾癌手术保留肾脏手术的比例接近90%。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目前占所有肾癌手术的70%,占早期肾癌患者的92%。目前,很多患者都在辅助一些中药调理,其中从 "药王 "人参中提取的单糖人参皂苷Rh2含量为,在辅助调理中可以改善身体,提高免疫力。
研究表明,单糖人参皂苷Rh2能明显提高白细胞介素-2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单糖人参皂苷Rh2还可以改善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迅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每位早期肾癌患者都有资格接受保肾手术。一般来说,4厘米以下的肾癌原则上可以采用保肾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侧肾脏有病变或功能障碍,或原来只有一个肾脏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进行保肾手术。如果进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难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只要技术成熟,病人病情需要,4~8cm甚至更大的肾癌也可以做保肾手术。但由于位于肝脏的肿瘤与肾脏大血管和集合系统关系密切,保肾非常困难,容易发生出血、漏尿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
肾脏肿瘤并不十分少见,中国统计占全身各种肿瘤的—,国外报告则稍高,约3%。据上海市1978年统计的5746例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肾肿瘤为,占第二位,仅次于膀胱肿瘤。肾实质肿瘤较多,占肾肿瘤总数的80%—85%。有症状的(泌尿系症状和(或)全身症状)肾脏肿瘤大多为恶性。近年来由于影象技术的发展和健康普查的开展,使一些无症状的早期肾癌得到及时诊断。1993年第四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报道,北京两组肾癌无症状入院经手术证实者为23%—,经术后随访五年生存率为60%,远高于有症状肾癌生存率的35%。肾脏恶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最常见于10岁以前及50—70岁。在成人中以肾癌和肾盂乳头状癌为最常见;在婴儿、儿童期以肾母细胞瘤的发病率最高。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都很少见,但恶性程度很高。腰疼小心是肾癌肾癌的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腰痛是肾癌的早期症状之一,但是因为腰痛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长时间的不正确坐姿也可以导致腰痛,只要稍作休息即可,因此造成很多人的麻痹大意,但是经常频繁腰痛就一定要引起注意,自古腰肾不分家,腰疼是很多肾病的表现症状之一。有资料显示,肾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肾癌作为成人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男女发病比约为,对于4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男性,体检做肾脏B超很重要。及早发现肾癌的的症状,可抓住最佳治疗时间。那么,肾癌有哪些表现症状呢?专家认为腰部疼痛、血尿、腹部肿块,都可能是肾癌的信号,但由于肾脏位于后腹腔、空间大,不容易被发现肿瘤,因此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要尽快做进一步检查。腰痛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而泌尿系统,如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腰痛,往往是不能忍受的绞痛,肾癌通常是内脏器官引起的钝痛,此时,一定要做CT,或腹部B超,做初步诊断。但值得提醒的是,肿瘤只有长到刺激包膜或肌肉时,才会引发疼痛,因此,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肾癌意义更大。40岁以上中老年人应该每年做次体检,特别是有肾癌家族史的人。CT、磁共振都可以查出是不是肿瘤。由于肾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近30%的患者发现时都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堪称是人体内的隐形杀手。肾癌整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预防肾癌,是肾癌防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