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担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会员、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专家组成员、亚太地区原发性肝癌预防和监测专家组成员,国际动脉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国际肝胆胰学会中国分会内科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长;上海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员兼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和器官纤维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上海市科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兼任中华脂肪肝网主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药品评价》等杂志副主编,JGastroenterolHepatol,《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肝脏》、《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国际消化病杂志》、《华人消化杂志》等10余本专业期刊编委,《大众医学》、《家庭用药》、《自我保健》等6本科普读物特约医学顾问或编委,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Nutrition,JHepatol,JHumanHypertension,DiabetesCare等9本国外期刊,以及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中华消化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核心期刊的审稿专家。
肝癌病患常因肝硬化或手术及治疗,使肝脏体积缩小,平均只有正常人的85%。而这些病患多是因为大肿瘤在现状没有有效的疗法而求诊质子治疗。如何安全的治疗大肿瘤不损及小肝脏,一直是放射肿瘤界努力突破的难题。
肝癌病患符合条件即可做消融性质子照射治疗
长庚医院针对102位在长庚接受质子治疗的肝癌病患进行研究,90位肝硬化指数正常(Child-Pugh score A)、12位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score B)。结果显示,肝癌病患肝硬化指数正常,也就是其肝功能正常没有受损时,只要有30%其体型应有之正常肝脏体积未被质子照射到,就可以安全的给予非常高剂量的消融性质子照射治疗,并且具有最小的放射性肝伤害风险。
例如:一个160公分、60公斤、肝硬化指数正常的东方人,其正常肝脏体积约为.,只要有.(30%)的肝脏未被照射,就可以非常安全的接受质子治疗。
当肝癌病患肝功能受损(Child-Pugh score B)时,则需要有40%其体型应有之正常肝脏体积未被质子照射到,也可以安全的给予非常高剂量的消融性质子照射治疗,并且具有最小的放射性肝伤害风险。
亚洲人病患实验成果同样适用西方人
长庚医院这项研究并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先以东方病患(长庚院内的病患根据其肝功能、体型及未被放射照射到的正常肝脏体积,预测质子治疗的安全性,再转换至因体型差异所造成的正常肝脏体积差异,也就是以同样的比例套用在平均肝脏体积较大的西方人身上,以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肝癌质子治疗的病患做为验证,也得到相同结论。
长庚医院质子治疗总负责人洪志宏副院长表示,过去的研究都是以肝癌病患的肝脏体积作为进行放射治疗的参考依据。长庚医院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正式建立了安全筛检肝癌病患接受质子治疗的治疗指南,而且是东、西方病患共同适用的标准,这是这篇论文对于肝癌质子治疗的重要贡献。
长庚医院这篇研究并于今(2019)年9月刊登于美国放射肿瘤学会的旗舰科学期刊「国际放射医学、生物、物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该期刊被放肿界称为红皮期刊(Red Journal),是世界级的放肿顶尖期刊。
台、美顶尖质子中心合作双方持续钻研肝癌质子治疗
洪志宏副院长表示,这篇论文是由林口长庚医院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共同发表,由长庚医院放射肿瘤科的谢承恩医师担任第一作者,洪志宏副院长及安德森癌症中心克里希南博士(DR. Krishnan)共同指导。谢承恩医师现正由长庚医院支持于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博士学位。借由此论文促进了台、美顶尖质子中心的国际合作,双方并持续针对肝癌质子治疗做进一步的研究合作,预期很快会有更新的成果。
林口长庚医院质子中心自2015年11月开始治疗病人,洪志宏副院长指出,至今已超过2200名病患接受质子治疗,其中24%为肝脏相关肿瘤的病患。接受根治性质子治疗的肝癌病人3年的治疗部位控制率为9成,存活率为5成,与国外质子中心所报导的结果一致。但是台湾接受质子治疗病患的肿瘤平均约在7公分(2/3大于5公分,1/3大于10公分),而国外肿瘤平均大小大都小于5公分。由此可知台湾的质子治疗水平已达国际水平。虽然以病患存活而言3年的追踪期仍不足,但以治疗安全性的评估则已足够,长庚因此将其治疗经验分析发表而得到世界学界重视。
洪志宏副院长表示,在同一期的期刊中,同样受重视,由麻省总医院所发表的质子治疗肝癌长期成效报告显示,由于质子治疗大幅降低了正常肝组织的照射,因此减少了照射后所造成的肝功能损坏的副作用,进而改善了整体治疗存活率:X光治疗病患平均存活14个月,而质子治疗是31个月;两年存活率分别是X光的比上质子的。
洪志宏副院长认为,这结果与长庚肝癌质子治疗所观察到的结果一致。而这两篇论文共同显示,质子能以远比X光安全的治疗,让病患得到较佳的治疗成效。
陈敏华,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1990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委员会副主委,中华超声影像、中国肿瘤影像等3家杂志副主编,AJR等国内外10多家杂志编委。致力于介人超声诊断治疗研究30年,完成多项新技术。开展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10年,主要贡献为提出大肝癌规范化治疗方案及难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策略,被世界该领域广泛参考引用;创建阻断肿瘤血供等多项新技术,解决射频治疗难题并拓展了适应证;首先提出“超声造影界定肝癌浸润范围及确认适应证”等对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意义重大;近7年还致力于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肝癌早诊及中国诊断标准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共获部、市、局级成果奖励15项,作为第一研究者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卫生部首届肿瘤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卫生部、市科委等科研基金8项,其中肝癌早诊及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课题(863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培育专项等基金。获得专利2项。计发表论文近300篇,近10年,完成射频治疗肝肿瘤及超声造影相关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Radiology、AJR、JvIR、IR等)发表scI论文20余篇。20余次应邀在国际会议演讲,并先后受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邀请讲学。多次主持射频消融新技术国际研讨会及国内相关会议。主编专著3部计200余万字,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及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访问学者20余名。
文/王仕锐(医联创始人、CEO)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服务质量与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把医疗服务从医院扩展到院外,从线下单纯地“一对一”管理,变成持续的“一对多”管理,不仅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广度、深度以及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慢病管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降低慢性疾病的过早死亡率,控制慢性疾病负担,是全 社会 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尚处于初期,需要产学研相互促进,为行业发展积蓄动力。
首先,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医生不仅在互联网平台上接受问诊咨询,更深入到对疾病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为患者的最终结果负责。
在今年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医联协办的首届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上,我们征集到肿瘤、感染、呼吸、内分泌四个学科,来自全国的上千份互联网慢病管理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是江西赣州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一名医生,对一位HIV合并乙肝感染患者的网上随诊。在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的情况下,通过在医联平台上随诊、用药、饮食宣教以及心理 健康 疏导等支持,患者在成功预防HIV相关机会性感染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这个案例最终被评为此次大赛感染组的第一名。这位医生在案例总结中,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平台在该患者管理中发挥的两大优势。
一是解决药物可及性的问题。“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多替拉韦在我们赣州市各大医院及药房里无法获得的时候,通过医联平台购药,既可解决患者所需,又可加强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监督。”二是实现医患之间高效的互联互通。“因为HIV/HBV合并感染患者需要长期管理,而线下医院病人很多,无法做到专一、有效的管理,而互联网医院弥补了这个不足,能一对一进行医患沟通交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体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 健康 得到有力保障。”
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新兴技术开始深入赋能医疗 健康 服务,智能设备、数字疗法层出不穷。一些以前需要患者回医院复诊才能回收的数据,如今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无论患者在哪里都能及时反馈给医生。一些以前需要靠药物维持才能缓解的疾病,如今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减少甚至可能免除病人对药品的依赖。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患者与数据的连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数据是行业发展所必需、但是目前又很欠缺的,互联网技术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了新渠道。数据最终来自于患者,类似医联这样的连接平台能够及时收到患者对于新的药品、新的检测、新的行为干预等治疗方式的数据反馈。也就是说,互联网平台为医生和科研人员开展医学实验,打开了除实验室之外的另一扇门。
在今年6月医联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仪式上,我们学术委员会的领衔专家、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教授讲过的一番话让我很受鼓舞——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疾病有很多认识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所掌握的数据是有限的,我们所观察的病例是有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让人们在更大的视野上看到,在生命科学发展、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许许多多以前看不到的现象、没有看到的数据。这些现象和数据的揭示,必然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甚至重大的革命。
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 健康 ”到现在,“互联网+医疗 健康 ”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规范发展”。在4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领导同样重申,目前从政策层面首先是鼓励支持“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同时要做好规范,做好两个维度的工作。
这意味着伴随互联网医疗逐渐迈向深水区,规范化将成为解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金钥匙”。坦白地说,互联网医疗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很多地方没有突破,其中一个关键的瓶颈就是,当行业在疫情防控需求的推动下完成一些新基建,出现一些新场景,很多从业者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合理地去运用这些医疗资源。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看到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从几百家猛增到1600多家,但央视在不久前的一档节目中直指当前互联网医院发展的窘境——建而不用。
作为一个学过八年医的华西毕业生,这让我想到华西的发展历程:一个创业型的医院,用了40多年从偏远的地区逐渐崛起,其中用了非常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法。最著名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医院先要从学科建设做起,就是我们还没有建设医院和开展学科之前,先问自己这个学科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所以,现在当我们具备非常多互联网和医疗资源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来想,互联网医院真正要发展,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规范的、权威的疾病管理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我曾经把这个工作比喻为“坐冷板凳”,我们从几年前开始就有了要“坐冷板凳”的思考。令我感到振奋的是,我们的一些工作从今年开始陆续开花结果。
今年5月,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教授等国内十多位专家,与医联互联网医院共同参与制定的《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刊发。这是国内发布的首个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专家共识,其中包括借助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数据监测,打破了原有线下时间和地域的壁垒;医护人员也可以借助智能信息技术,利用碎片化时间更加便利地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7月,由医联参与支持的国内首个《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又在核心期刊《肝癌电子杂志》发表。这份指导意见筛选了17种适合互联网管理的肝癌患者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补足了现有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患教干预的空白,得到了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在10月底刚刚举行的第四届华夏肿瘤高峰论坛上,医联作为学术支持方携手蔡建强教授及多位肿瘤领域专家、基于《指导意见》编写的《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指导手册》漫画版也正式发布。
未来,医联在艾滋病、慢性肾病以及其他病种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将陆续面世。我们坚信,如果真的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学科建设做起来。这件事并不容易,一个新载体或一个新资源的学科建设非常复杂,需要用到最顶级的头脑、最顶级的医学认知,但我们不能着急,更不敢着急。
医联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年,跨过了很多挑战,也承载着许多期望。程书钧院士勉励我们,从利用信息来推动医学革命这件事上来看,医联将来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信息学的发展,利用 健康 大数据来推动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推动人类 健康 的发展。
这与我们今年4月进行组织架构升级时提出的新使命——“让全人类 健康 寿命延长一年”不谋而合。要肩负这样的使命,我们唯有坚守严肃医疗的战略方向。医疗的本质是延长人类的 健康 寿命,疾病控制与管理的好坏决定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尊严。医联不想只成为简单的线上问诊、线上咨询、信息发布的平台,我们想参与到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这些真正的医疗环境里面,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创业的一个核心出发点。
我们深知,迈向疾病全流程管理的深水区,意味着服务模式更深、技术门槛更高、整合难度更大,最终要为患者的结果负责。我们亟须探讨的,是当下互联网医疗资源有了众多突破之后,如何跟传统的医学、权威的认知做交融,如何集结优质的医疗供给、检测供给、筛查供给、营养供给等资源,放在管理流程相应的位置。这注定不是一条速成的坦途,更需要我们坚守初心,与各方伙伴以及整个行业携手共进。
幸运的是,我们的战略和坚持在医学、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收获了顶级伙伴的认可与支持。我们的学术委员会由程书钧院士和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刘力生教授领衔,首批专家还包括数十位在各疾病领域钻研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教授,覆盖了肿瘤、内分泌、感染、心血管、眼科等多个学科领域。我们从2014年起先后获得红杉、腾讯、中电数据、中投中财、中国生物制药等资本伙伴的支持;我们去年投资的森梅医疗正致力于建立数字疗法的中国模式,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获得超百家学术型医院的官方认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 健康 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们期待与更多的行业伙伴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我国医疗产业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 健康 预防和疾病管理”为中心。未来,我们也希望联合多方的学术力量,把医联过往在患者线上管理体系搭建、院外管理标准化流程以及学科建设上的经验分享出来,与 社会 各界共同探讨、推动和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可及性、智能性等优势,更好地赋能医生,服务患者。
#互联网医疗# #医联#
肝癌是目前国人10大癌症中,死亡率稳稳维持第二名的可怕癌症,而因为肝癌的症状非常不明显,发现时多半是晚期,又加上肝脏附近的血管很多,手术困难、转移速度快,所以到了晚期时,5年存活率多半只剩10%,比第一名的肺癌(22%)还要低。 不过随着免疫疗法开始受到大家的注意,除了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之外,其他的癌症也开始慢慢尝试免疫疗法的治疗,结果发现在部分的癌症上,效果都还不错,甚至比原本的第二线治疗还要好。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胃肠科主任陈家禹说,一般而言,晚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是标靶药物,但反应率只有3%,而且副作用极大,影响患者生活品质;但如果换成免疫治疗,相较于标靶药物,反应率达到20%,高出将近7倍。《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针对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肝癌患者,发现来平均有效反应时间可达~17个月,意思就是可以延长「存活期个月以上」,对于晚期患者、只能每天心惊胆颤过日子的人来说,效果真的非常的好。而2017年,《刺胳针》(Lancet)杂志刊登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肝癌的治疗,当时台湾也有参加这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全球临床试验结果是约20%的患者肿瘤缩小;亚洲则是15%患者肿瘤明显缩小,2/3患者平均治疗个月后开始看到效果。 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 在癌细胞、免疫细胞中,都有一个「免疫检查点」,它就像是免疫细胞的煞车,避免让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反而伤害到身体。 但癌细胞会让免疫细胞煞车「煞过头」,免疫细胞开始睡觉而不杀癌细胞,方便癌细胞不断生长。 但免疫疗法就是用药物去「拔掉」癌细胞上的煞车(PDL1),让免疫细胞可以顺利找到癌细胞而杀死,因为是启动自己的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所以副作用、不舒服的程度,都比化疗、放疗小很多。 目前卫福部健保署已核准8种癌症纳入免疫疗法的健保给付范围: 黑色素瘤 非小细胞肺癌 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 泌尿道上皮癌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肾细胞癌 肝癌 胃癌 因为免疫疗法效果好,加上副作用比标靶药物少,所以让许多肝癌研究人员都认为会是肝癌未来治疗的新星,不过单独使用免疫疗法的效果可能不见得会那么好,预想会跟标靶药物做组合治疗;或是跟肝动脉栓塞手术、放射线治疗来做配合。不过免疫疗法因为会需要 *** 身体的免疫细胞去攻击癌细胞,所以需要良好的肝功能才能真正去做,避免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伤害到肝脏。 但这份研究也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在试着用传统方法缩小肿瘤的同时,再配唤醒自己身体的免疫系统,或许战胜癌症在未来也不是梦。
是。根据查询临床医学前沿杂志相关资料显示,临床医学前沿杂志是核心期刊,医学前沿杂志被SCI、科技核心、CSCD核心目录收录中,整体质量非常高。《医学前沿》期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德国施普林格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
1、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2、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3、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4、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临床癌症研究)5、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6、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nature cellsciencenemj
不是正规杂志
国外的Advanced Therapeutics很不错,是权威前沿医学研究杂志,这个杂志刊登了无创治疗、靶向药物输送、细胞和基因疗法、个性化药物和药理学等文章。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影响因子是 来源: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nature cellsciencenemj
不是正规杂志
《医学前沿》期刊(Frontiers of Medicine, formerly known as 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德国施普林格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于2007年1月创刊,季刊。本刊属英文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工程院院刊 ,联合主办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陈孝平教授。报道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转化研究、流行病学、中医学、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政策。文章类型分Editorial (社论)、News & Views (新闻视点)、Reviews(综述)、Mini-reviews (短篇综述)、Research Articles (原创性研究论文)和Case Report (病例报告)。本刊采用严格的同行评议审稿机制,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出版方式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形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该刊已被Medline/PubMed、SCOPUS和CSCD等收录。 中文刊名:《医学前沿》曾用中文刊名:《中国医学前沿》英文刊名:Frontiers of Medicine曾用英文刊名: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更名时间:2011年1月1日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海外发行:德国施普林格公司 ISSN(印刷版):2095-0217ISSN(网络版):2095-022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5983/R期刊语种:英文创刊年:2007年出版周期:季刊邮发代号:80-967主编:陈赛娟 杨宝峰 陈孝平
是。根据查询临床医学前沿杂志相关资料显示,临床医学前沿杂志是核心期刊,医学前沿杂志被SCI、科技核心、CSCD核心目录收录中,整体质量非常高。《医学前沿》期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德国施普林格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