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宫腔浆液性癌论文

发布时间:

宫腔浆液性癌论文

你好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什么宫内膜癌大多数是腺癌,就是结构类似于腺体的癌。子宫内膜腺癌可以分为1、2、3三级,1级恶性度较低,3级恶性度最高。 你妈妈的是中分化,应该属于2级。子宫内膜也可以发生非腺样癌,但是恶性度都较高。 “中分化”是指癌组织分化的程度。正常的子宫内膜是成熟高分化的组织。发生癌症后,逐渐失去分化,即“间变”。分化程度越低,癌就越恶性。 “磷化”是指癌组织中出现了化生,即由腺上皮成为鳞状上皮,出现了细胞间桥、角化等鳞状上皮的组织学特征。大约20%的子宫内膜腺癌都会有磷化。 要想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就需要知道病变扩大到了什么区域。仅从你给的信息难以具体判断。 I期:腺癌局限于子宫体本身。 II期:腺癌累积子宫体和子宫颈。 III期:腺癌超出子宫的范围,侵袭小骨盆。 IV期:腺癌超出小骨盆的范围,或者侵袭膀胱、直肠粘膜。 不同的时期可以再分为三个等级: G1:高分化腺癌。 G2:分化腺癌,部分(小于50%)实体状。 G3:主要是实体或完全未分化的癌。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归为此类。 I-IV各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0%,55-60%,30%,10%。如果发现得早,预后还是不错的。 我的个人意见是(仅供参考):子宫内膜腺癌在癌症中还算比较好治疗的,预后也相对较好,因此你不必过分担心。请速速到大医院就诊,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手术和放、化疗方案。进行子宫切除及周围组织清扫,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费用得1万左右,还要术后康复的费用,根据个人情况可能差别很大。 查看更多答案>>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1c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癌症,恶性程度比较高,而且容易发生转移,需要先进行手术切除,然后再综合其它手段来治疗。患者如果确诊了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1c,需要配合医生好好治疗。那么,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1c期好不好?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浆液性腺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及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浆液性腺癌为米勒管型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常以形成囊腔和乳头为特征,但或多或少仍保留原来的组织形态。有的肿瘤形成大且不规则的小囊腔,有时上皮突入腔内形成上皮簇或乳头的倾向(图3)。

组织分级:

A.高分化(Ⅰ级):上皮增生4层以上,异型性明显。大部分有乳头,乳头分支极细,乳头的上皮间变明显。有时上皮增生堆积,复制成大量新的小腺体。在乳头或间质内可见砂粒体。

B.中分化(Ⅱ级):有乳头状结构,但形态怪异,呈手指状或簇状。部分区域为腺管状或筛状,小部分为实质性细胞团。细胞异型性大,分化差,分裂象多。

C.低分化(Ⅲ级):乳头状结构消失,肿瘤细胞呈实质性片状或团块状,即实质性腺癌。细胞异型性大,分裂象多,间质极少。

②恶性腺纤维瘤及囊性腺纤维瘤:与良性腺纤维瘤的外观无区别,镜下可见上皮成分恶性,核分裂活跃,或有不规则大小的囊腔,或呈实性瘤等。

Ⅰc期浆液性卵巢癌属于卵巢癌当中的早期病例,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标准的卵巢癌根治手术,就是全子宫加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同时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也叫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如果术中证实病变仅局限于卵巢,而其他部位没有转移,那么就是Ⅰ期病例,如果肿瘤破裂或跟盆腔有粘连,那么就是Ⅰc期。

整体来讲Ⅰ期卵巢癌预后还是非常不错的,经过系统手术治疗以后,进行敏感药物的规范性化疗,一般用紫杉醇联合卡铂的化疗方案,在术后2个星期以上就可以开始化疗。每个月化疗一次,一般来说初始化疗需要6-8个疗程,中间监测CA125肿瘤指标的变化,以及超声检查。经过系统诊治,可以达到一个长期的完全缓解,复发概率比较低,可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预期生存时间。

研究总计纳入16,854例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和755例低级别浆液性癌,两组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OS)分别为个月和个月。其他影响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60岁vs. <60岁),诊断时期(2006-2011年vs. 2003-2005年),种族(黑人vs.白人,HR ,95% CI ),Charlson/Deyo合并症指数评分(≥1分vs. 0分),淋巴结切除(HR ,95% CI ),分期(IV期vs. IIIC期,HR ,95% CI ),辅助治疗(化疗vs.无治疗,HR ,95% CI )等。

根据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的低级别浆液性癌患者中,接受化疗(140例)和未接受化疗的患者(140例)其中位OS分别为个月和个月(P = )。不过,在根据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的低级别浆液性癌患者中,行淋巴切除(202例)和未行淋巴切除的患者(202例)其中位OS分别为个月和58个月(P < )。上述影响浆液性癌生存的因素对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低级别浆液性癌几乎都没有显著影响。可见,对于晚期浆液性卵巢癌患者,低级别类型的生存要优于高级别类型。对于低级别浆液性癌患者,淋巴结切除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是化疗没有这种效果。

对于卵巢癌很多女性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患上了这种疾病的,其实当卵巢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女性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因为卵巢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卵巢早衰、卵巢功能下降等情况,那么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是什么意思呢?

卵巢浆液性肿瘤是一种早良性腺瘤与癌之间的具有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它的特点就是能够看到囊性肿物,直径在一至二十厘米之间;单房性大多也能够看见多房。囊液含有很多清晰草黄色、浆液性,有的时候还会表现为混浊,甚至会带有血性。

卵巢浆液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变化比较多,尤其是乳头状生长比较多,并且方式比较多样化,双侧性比其他类型上皮性肿瘤比较多见,组织类型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中,通常可以分为囊腺瘤乳头状囊腺瘤、表层乳头状瘤、腺纤维瘤及囊性腺纤维瘤。恶性中又常常可以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表层乳头状腺癌腺癌纤维瘤及囊腺癌纤维瘤。

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卵巢浆液性肿瘤是一种属于卵巢上皮性的肿瘤疾病。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症状表现常常有多种,首先为浆液性良性囊腺瘤,大多数是单侧行的,但是浆液性囊腺瘤比其他上皮肿瘤多见,双侧性肿瘤不大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当增大的时候,会引起压迫症状;肿瘤感染的时候会出现急性肿瘤。其二为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除了会出现盆腔肿物外,卵巢外扩散的机会也较多,乳头也会发生芽状增生,比较容易脱落种植或者会引起腹水和肠黏连等。第三种就是浆液性癌,早期的体积并不大,没有发生转移或者出现并发症的时候,通常很难出现症状。

卵巢浆液性肿瘤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做好治疗。对于浆液性良性囊腺瘤,需要切除患处的侧卵巢。如果是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需要根据临床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龄来确定手术的范围,然后切除一切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肿瘤。如果是浆液性癌,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还需要考虑年龄以及患者对于自身生育的要求来决定手术的方案。

卵巢浆液性肿瘤虽然能够通过手术治愈,但是还会给女性身体留下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卵巢。所以大家在平时需要做好预防,保证自己私处的清洁,避免出现各种妇科疾病。同时,即使患病也不要太过忧虑,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宫腔浆液型癌论文

你好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什么宫内膜癌大多数是腺癌,就是结构类似于腺体的癌。子宫内膜腺癌可以分为1、2、3三级,1级恶性度较低,3级恶性度最高。 你妈妈的是中分化,应该属于2级。子宫内膜也可以发生非腺样癌,但是恶性度都较高。 “中分化”是指癌组织分化的程度。正常的子宫内膜是成熟高分化的组织。发生癌症后,逐渐失去分化,即“间变”。分化程度越低,癌就越恶性。 “磷化”是指癌组织中出现了化生,即由腺上皮成为鳞状上皮,出现了细胞间桥、角化等鳞状上皮的组织学特征。大约20%的子宫内膜腺癌都会有磷化。 要想知道严重到什么程度,就需要知道病变扩大到了什么区域。仅从你给的信息难以具体判断。 I期:腺癌局限于子宫体本身。 II期:腺癌累积子宫体和子宫颈。 III期:腺癌超出子宫的范围,侵袭小骨盆。 IV期:腺癌超出小骨盆的范围,或者侵袭膀胱、直肠粘膜。 不同的时期可以再分为三个等级: G1:高分化腺癌。 G2:分化腺癌,部分(小于50%)实体状。 G3:主要是实体或完全未分化的癌。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归为此类。 I-IV各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0%,55-60%,30%,10%。如果发现得早,预后还是不错的。 我的个人意见是(仅供参考):子宫内膜腺癌在癌症中还算比较好治疗的,预后也相对较好,因此你不必过分担心。请速速到大医院就诊,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手术和放、化疗方案。进行子宫切除及周围组织清扫,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费用得1万左右,还要术后康复的费用,根据个人情况可能差别很大。 查看更多答案>>

指子宫不典型增生细胞占据鳞状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癌组织向间质内浸润性生长,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者,称为浸润癌。 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1.寿命延长,55岁 2.普查 3.即时诊断 4.外源性雌激素的广泛应用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1.雌激素长期大量刺激:不育(高危)或少育;月经初潮早(<11岁)或绝经延迟(≧52岁);垂体功能紊乱;肥胖;女性化卵巢疾病(卵巢的性索间质肿瘤、多囊卵巢综合症);外源性雌激素;抗雌激素药(三苯氧胺)的使用 2.营养因素:高脂、高糖、高蛋白、低纤维(西方化饮食) 3.其他:免疫缺陷、多发癌倾向、盆腔放射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1.病因预防 2.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子宫内膜增生症 3.重视对 高危人群 的定期筛查 何为高危人群? 岁以上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2.绝经后长期使用雌激素治疗者 3.不孕、肥胖者 4.有卵巢癌、大肠癌家族史且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者 5.有子宫内膜增生史治疗后又出现症状者 6.绝经年纪超过52岁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女性化肿瘤病史者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主):邻近器官:宫颈、阔韧带、阴道、膀胱和直肠等 2.淋巴转移(主):①子宫底部肿瘤可经由阔韧带上部沿着输卵管淋巴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②子宫角处肿瘤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③子宫下段肿瘤可经宫旁淋巴结向盆髂淋巴结扩散;④子宫后下方肿瘤可经骶骨韧带旁淋巴结,流经直肠旁淋巴结到达骶前淋巴结;⑤子宫前壁肿瘤可经子宫前方浆膜下淋巴管沿膀胱宫颈反折转移到阴道下1/3段 (1、3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1.异常阴道流血(主):绝经后出血;生育期月经紊乱、延长、经量增多 2.异常阴道分泌物:水样或血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出现脓性(异味) 3.疼痛:①下腹胀痛或阵发性疼痛;②压迫骶神经丛引起下肢或腰骶部疼痛(晚期) 4.转移癌表现体征: 早期:子宫增大 晚期:子宫表面形成肿块或浸润到宫旁或附件。 诊断 方法:1.子宫内膜活检或分段刮宫:管壁→宫腔 2.宫腔镜检查 3.细胞学检查:①后窟窿吸片法;②宫腔吸化法;③毛刷法;④洗涤法 4.超声学诊断 、MRI、PET/CT检查 6.肿瘤标志物——CA125需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 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2.宫颈癌 3.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手术和放疗为主1.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要求闭合式离断阴道(I期,病理类型为非高度恶性的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鳞癌等,或肿瘤细胞分化非G3者) 2.广泛全子宫切除术:高位结扎骨盆漏斗韧带、切除阔韧带内全部宫旁组织,贴近盆壁切除大部分圆韧带,部分骶、主韧带及阴道上段不少于2cm 3.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双侧盆髂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或活检(临床确诊II期或以上)放射治疗 :根治、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1.根治性放疗:不能耐受手术/估计无法手术切除,腔内治疗+体外照射 2.术前放疗: (1)适应症: ①临床检查肿瘤体积过大估计切除有困难者,可行体外照射或宫腔内放疗,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 ②肿瘤侵犯宫颈或阴道上段者可行阴道腔内放疗 (2)目的:降低肿瘤细胞活性,避免由于手术刺激导致 癌细胞术中扩散转移。同时术前放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手术的彻底性 3.术后放疗 适应症: 1.手术病理分期为I B期及以上,或病理类型恶性度高或细胞分化G3而术中未行淋巴清扫者,或虽行淋巴切除,但病理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应行盆腔/腹主动脉旁野外照射 2.阴道残端有肿瘤或阴道切缘距肿瘤小于2cm者,术后应补行阴道腔内放射 3.晚期肿瘤无法切净或估计有残留者,应行相应部位外照射药物治疗 1.孕激素治疗 (1)原理:孕激素可能具有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向正常转化的作用 (2)适应症:①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②无法进行规范外科治疗者;③晚期/复发 (3)原则:①大剂量;②长时间 2.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三苯氧胺 原理:抗雌激素和雌激素双重作用 1.竞争性抑制雌激素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2.刺激孕激素受体的合成,提高孕激素的敏感性和长期有效性 3.抗癌药物治疗 适应症: 1.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早期病例术后辅助化疗 2.晚期:根治手术+辅助放/化疗 3.术中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者 预后影响因素: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

对于卵巢癌很多女性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患上了这种疾病的,其实当卵巢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女性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因为卵巢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卵巢早衰、卵巢功能下降等情况,那么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是什么意思呢?

卵巢浆液性肿瘤是一种早良性腺瘤与癌之间的具有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它的特点就是能够看到囊性肿物,直径在一至二十厘米之间;单房性大多也能够看见多房。囊液含有很多清晰草黄色、浆液性,有的时候还会表现为混浊,甚至会带有血性。

卵巢浆液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变化比较多,尤其是乳头状生长比较多,并且方式比较多样化,双侧性比其他类型上皮性肿瘤比较多见,组织类型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中,通常可以分为囊腺瘤乳头状囊腺瘤、表层乳头状瘤、腺纤维瘤及囊性腺纤维瘤。恶性中又常常可以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表层乳头状腺癌腺癌纤维瘤及囊腺癌纤维瘤。

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卵巢浆液性肿瘤是一种属于卵巢上皮性的肿瘤疾病。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症状表现常常有多种,首先为浆液性良性囊腺瘤,大多数是单侧行的,但是浆液性囊腺瘤比其他上皮肿瘤多见,双侧性肿瘤不大的时候,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当增大的时候,会引起压迫症状;肿瘤感染的时候会出现急性肿瘤。其二为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除了会出现盆腔肿物外,卵巢外扩散的机会也较多,乳头也会发生芽状增生,比较容易脱落种植或者会引起腹水和肠黏连等。第三种就是浆液性癌,早期的体积并不大,没有发生转移或者出现并发症的时候,通常很难出现症状。

卵巢浆液性肿瘤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做好治疗。对于浆液性良性囊腺瘤,需要切除患处的侧卵巢。如果是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需要根据临床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龄来确定手术的范围,然后切除一切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肿瘤。如果是浆液性癌,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还需要考虑年龄以及患者对于自身生育的要求来决定手术的方案。

卵巢浆液性肿瘤虽然能够通过手术治愈,但是还会给女性身体留下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卵巢。所以大家在平时需要做好预防,保证自己私处的清洁,避免出现各种妇科疾病。同时,即使患病也不要太过忧虑,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黏液性胆管癌论文

早期治疗一般采用手术切除,可分为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但是由于手术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且适应症非常局限,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此外,手术治疗后需及时服用中药帮助术后恢复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来说,放化疗是我们的常用方法,但毒副作用很大。如近期毒副作用有脱发、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远期毒副作用有肝肾功能衰退、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 另外,在手术、放化疗的同时服用肿瘤血管抑制剂,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增生因子VEGF的形成,从而诱发血管内皮细胞自然凋亡,破坏肿瘤新生血管网,以达到饿死肿瘤、控制肿瘤转移的新方法。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编辑本段病因 胆管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与其发病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溃疡性结肠炎胆结石中华分枝睾吸虫感染胆总管囊肿等这些因素都能增加胆管癌发病的危险性 【病理改变】 1.肝外胆管癌的发生部位在解剖学上根据癌发生的部位肝外胆管癌可分为:①左右肝管癌;②肝总管癌;③胆囊管癌;④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汇合处癌;⑤胆总管癌 2.肝外胆管癌的大体形态:肝外胆管癌在大体形态上可分为三型:①管壁浸润型: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最为多见由于受累的管壁增厚可致管腔变小或狭窄进而可发生阻塞现象②结节型:较管壁浸润型少见可见于较晚期的胆管癌癌结节的直径可~③腔内乳头状型:最少见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但汇合部更为少见此型可将胆管腔完全阻塞癌组织除主要向管腔内生长外亦可进一步向管壁内浸润生长 3.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类型:根据癌细胞的类型分化程度及癌组织生长方式肝外胆管癌可分为以下6型:⑦乳头状腺癌:除个别为管壁浸润型外几乎均为腔内乳头状型②高分化腺癌:在胆管癌中最多可占2/3以上可见于任何部位癌组织均在管壁内浸润生长环绕整个管壁浸润的癌组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腺体结构有的可扩大呈囊腔③低分化腺癌:即分化差的腺癌癌组织部分呈腺体结构部分为不规则的实性片块亦在管壁内弥漫浸润生长④未分化癌:较少见有的小细胞未分化癌与胆囊的未分化癌相同癌细胞在胆管壁内弥漫浸润间质较少癌组织侵袭较大常可侵及胆管周围脂肪组织或邻近的器官⑤印戒细胞癌:较少见它与胆囊或胃肠道的印戒细胞癌一样由分化程度不等的含有粘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细胞无一定结构弥漫浸润⑥鳞状细胞癌:罕见其组织形态与其他器官所见者相同 4.肝外胆管癌的扩散与转移:早期发生转移者较少主要是沿胆管壁向上向下浸润直接扩散如上段肝管癌可直接侵及肝要比中下段癌多见最常见的是肝门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至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血路转移除非是晚期癌者一般较少各部位的胆管癌以肝转移最多见尤其高位胆管癌癌组织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性血栓可导致肝转移也可向邻近器官胰腺胆囊转移编辑本段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为伴有上腹部不适的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如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胆囊不肿大如为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 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增高等 2.B超检查:反复仔细的B超检查可显示扩张的胆管梗阻的部位甚至肿瘤胆管癌的超声像可呈肿块型条索状突起型及血栓状肝内胆管癌常呈肿块或条索状肝门部癌常为条索状下部胆管癌常为突起型肝门部血栓状声像可能是肝门癌胆囊癌或转移癌由于胆管扩张发生在黄疸之前B超具有诊断早期胆管癌的价值 3.PTC:是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它能显示胆管癌的位置和范围确诊率可达94%~100% 4.CT:胆管癌的CT基本表现为⑦显示为胆管癌之近端胆管明显扩张接近肿瘤的胆 管壁增厚于增强扫描时胆管更清晰可被强化管腔呈不规划的缩窄变形一般可发现软组织密度的肿瘤影其CT值为50Hu增强扫描时被强化CT值为60~80Hu②肿瘤多数沿胆管壁浸润性生长胆管壁增厚边缘欠清晰增强扫描时可被强化而易显示少数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向管腔内生长结节为软组织密度③肿瘤向腔处浸润扩展管壁边缘模糊常侵犯胆囊肝脏毗邻的血管及淋巴组织而呈不均密度软组织影形态不规整组织结构模糊界限不清 5.ERCP: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造影能显示梗阻远端胆管 6.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术可较好地判定胆管癌能否被切除 7.细胞学检查:在PTCD基础上扩大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可直接观察并钳取肿块活检行PTC或PTCD时可抽取胆汁行细胞学检查编辑本段治疗 一、中药治疗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中药治疗首选以红豆杉为主要成分中草药,但是红豆杉不能单独服用。科学研究表明,红豆杉毒性很大,正常人服用后,都可能会产生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下降等严重毒副作用,表现主要为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弥散性腹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心动缓慢、心脏骤停或死亡!更何况癌症病人!癌症病人抵抗力低、身体虚弱,单独服用会更加危险! 此类中药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既能巩固放疗、化疗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也就是切断癌细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在血管内形成稳定的抗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即: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呼吸,使癌细胞缺血、缺氧,不再裂变,从而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 二、手术治疗 (1)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法的选择: ①肝门部胆管胆总管及胆囊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未侵及肝实质之肝总管癌 ②肝方叶或加部分右前叶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肝总管癌或汇合部胆管癌 ③肝方叶或左半肝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左肝管及肝总管癌 ④肝方叶或右半肝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右肝管及肝总管癌 ⑤超半肝或三肝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部分尾状叶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左或右肝管癌侵及二级以上肝管和尾状叶肝管 ⑥姑息性切除肝方叶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并残留部分癌组织如尾状叶肝管或门静脉前壁 ⑦门静脉主干汇合部或左右干前壁受侵犯者切除其受累部分静脉壁再予血管修补重建术后辅以腔内放疗 (2)肝门部胆管癌故息性手术:胆肠内引流术是首选的姑息手术方法原则是胆肠吻合口应尽量远离病灶根据PTC显示扩张的胆管情况选择胆肠吻合部位部分病例由于病灶侵犯肝门或因肝萎缩-肥大复合征存在萎缩叶胆管吻合引流价值不大肥大叶胆管显露困难使不少无法切除的病例仅能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是扩张癌性狭窄后放置尽可能粗而较硬的T形管U形管或内支撑导管T形管经胆总管或经肝引出均可为了防止滑脱应将引流管缝合固定于胆管壁及周围组织上并做一上段空肠造瘘供术后回输胆汁及必要时管饲营养非手术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为PTCD也可经PTCD窦道扩大后放置内支撑管穿过狭窄段 (3)中下部胆管癌切除术:中下部胆管癌比肝门部及乳头部癌少见目前多数学者为其手术方式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下部癌无法切除者可用上述姑息性方法 三、化疗:术中经胃网膜有动脉插管至肝动脉留置药物泵导管皮下埋泵术后经药物泵给药常用的化疗药为5-Fu.MMC 四、放疗:术中放疗术后定位放疗及分期内照射等根治性剂量照射放疗对晚期胆管癌有一定的效果因其可使癌细胞变性坏死与抑制其生长可延长晚期胆管癌病人的生存期

北京胆管癌中医治疗医院1发病情况我国胆管癌在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居胆道肿瘤首位,但目前尚缺乏胆管癌发病率的大宗流行病学调查资料。1989年崔彦等收集国内1941年以来报告的原发性胆管癌资料占同期胆道手术的百分比为2%~5%。国外Stauchco报道胆管癌的发病率为2.510万人。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如印第安人的发病率为全美平均水平的6~8倍,而欧美等国报道胆管癌占同期胆道手术比例为4.1%~5.6%左右。本组3875例胆管癌占同期胆道手术0.96%~4.9%,男女之比为1∶2.54,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70%~85%,其好发年龄为50~70岁之间,尤以60岁左右最多。发病年龄最大87岁,最小25岁,平均57岁。有关发病年龄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均提示:胆管癌为老年性疾病,性别以女性多见。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胆管癌与胆石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资料有20%~82%合并胆石症,国外为54%~100%。我院资料表明,胆管癌合并胆石率为42%邹声泉报道为56.7%(114/201),白振杰报道为37.7%(72/191)。从胆石角度上看,胆结石患者中有1.5%~6.3%合并胆管癌。从临床角度上看,胆管癌的发生与胆结石有较密切的联系,已引起更多的关注。我国不同地区近10~15年3875例胆管癌患病情况调查,石景森、邹声泉、杨维良等报道有上升趋势,占同期胆道疾病的百分比也逐渐升高。作者通过对40年中601例胆管癌进行分阶段调查,发现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且存在递增现象。邹声泉对湖北省十年胆管癌发病情况分阶段调查,发现发病人数有所增加。杨维良对黑龙江大城市15年胆管癌变迁情况分阶段调查,发现不仅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而且发现在3个5年中,胆管癌占同期胆道疾病的百分比由1.64%上升到2.28%及2.08%。全国各地的胆管癌发病情况不尽相同,占胆道疾患的比例也从0.96%~4.9%,但以陕西、河南两省较高(4.9%,3.02%),两地成为胆管癌的高发地区,与以往西北发病较高资料相符。2关于病理类型原发性胆管癌的大体形态分为浸润型与结节型、浸润型较早累及周围组织,多为浸润型腺癌;而结节型肿块多突出于胆管腔内。原发性胆管癌我位于胆管体部和颈部。其组织类型以腺癌居多,本文统计1898例胆管癌69.5%(13291898)为腺癌,其次为乳头状腺癌,占6.7%(1271898),管状腺癌占1.6%,粘液腺癌占3.5%,未分化腺癌6.4%,鳞癌4.0%,腺鳞癌占0.9%,腺瘤恶变占1.7%,炎性息肉恶变占0.2%,及印戒细胞癌占0.2%,另类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本组的病理类型中发现4.9%的鳞癌及腺鳞癌,而胆管粘膜上皮并非由鳞状上皮组成,这使人们不得不相信在胆管癌中至少一部分首先由粘膜的鳞状上皮化生而后发展成癌的。腺癌恶变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组占1.7%(321898)。研究证明腺瘤具有恶变潜能,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其癌变过程是腺瘤性增生,重度异形性增生,癌变。本文4例炎性息肉恶变,西安、辽宁各一例,上海2例。胆管浸润癌的DNA倍体含量和非整倍体细胞百分率均高于消化道行为相吻合,从分子水平胆管粘膜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迅速增高,导致预后极差。3关于早期诊断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3.7%~4%。因胆管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常被延误,其影响原因有:绝大多数病人就诊已晚,一经确诊已属晚期,而这一部分病人中反复多年腹痛未引起重视;胆结石病人缺乏应有的警惕性,特别是病史长,年龄大,应定期检查,或可较早发现胆管癌;胆管癌除影像学检查外,缺少有价值的血清检测方法,近年有人提出CEA.CA19-9联合检测对诊断有帮助,但无特异性;重视超声检查,不断提高对胆管癌的认识水平,佐以CT检查,提高胆管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BUS及CT不受胆管功能的影响,可鉴别胆管的正常组织和肿瘤,并能显示肿瘤对肝组织的转移和侵犯,特别是内镜超声可将胆管壁三层结构显示清楚,极大的提高了胆管癌的早期诊治水平。4关于治疗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诊断困难,而切除率仅为33.7%。一般认为,按Nevin分期,S1.S2的患者可选用单纯胆管切除术,S2患者或可行要治性手术(胆管加肝楔形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S3以上者争取根治术或姑息切除术后加用放疗化疗等。4.1根治手术:按照病变范围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施行根治手术是基本的要求。第一站淋巴结为肝、胆总管右侧者,包括胆管颈之哨兵淋巴结;第二站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左缘的淋巴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旁淋巴结;第三站为十二指肠后方,胰头后方及肠系膜上动脉要部淋巴结;其余为第四站。4.1.1胆管切除术:对于粘膜癌,胆管切除已足以达到根治目的,无需清扫淋巴结。4.1.2区域淋巴结清扫:侵入肌层和全层的病变,胆管淋巴结多有转移,恶性度较高的病理类型如粘液腺癌,未分化癌也需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包括第一、二站淋巴结,以门静脉右缘为界,不必将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三结构完全游离清扫,再作Kocher氏切口,清除胰十二指肠胆总管淋巴结。4.1.3肝楔形切除术:凡病变位于底部或体部,侵及全层,或临近肝脏者,应加肝楔形切除术。4.1.4肝Ⅴ、Ⅵ段切除术:由于胆管位于肝左右叶间裂上,因此右半肝切除并不合理。4.1.5其它临近脏器部分切除术:如临近的胃部、十二指肠球部,结肠肝曲如受侵犯,可在扩大根治术时连同胆管作整块切除。4.1.6肝外胆管部分切除:位于胆管颈部或延及胆管管的病变以及乳头状癌的处理,应特别注意探查肝外胆道,如发现受侵犯应考虑有无同时切除的可能。胆管癌扩大根治切除术近年来再度受到重视。欧洲及北美多认为胆管癌手术治疗结局无明显改善,而扩大根治的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显著增加,因而不主张行此种手术;但是来自日本的多家报道均持积极态度,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对于进展期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较保守的疗法,尽管相应的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也较高。如Yamaguchi报道pT3及pT4期肿瘤行扩大根治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29%与20%。国内此种手术尚未广泛开展,彭淑牖报道一组9例,4例有并发症,5例仍存活。客观的评价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及合理应用,尚需大量临床实践。4.2姑息手术:(1)病变已超出可根治范围,为缓解症状而行姑息胆管切除;(2)病人年龄过大或有其它内科疾病,或感染严重,可施行姑息手术,肝外胆管引流。4.3术中及手术放疗、化疗有一定帮助。4.4介入治疗、化疗栓塞:采用综合治疗处理晚期胆管癌是合适可行的;我们对原性胆管癌肝浸润及肝转移55例的治疗,近期效果较好,胆管癌的血供一般来自右动脉,肝动脉结扎,栓塞治疗是肯定有效的,而通过门静脉注入碘化油及药物,其微粒可以充分进入肝毛细血管内,起到局部化疗和暂时性阻断其扩散的作用。5关于改善预后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困难,恶生程度高,根治机会少,要改善预后,提高根治切除率,必须努力提高其早期诊断正确率,增强对胆管癌的警惕性,作好胆管癌人群防治工作,积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近年国内外资料显示对胆管癌行扩大根治切除手术,趋向持更积极的态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胆管癌癌前病变的过程,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恶生程度研究的深入,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从而改善胆管癌的治疗效果。

胆癌概论 一、概述 胆癌是发生在胆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胆管癌、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三种。 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发病率低于胆囊癌。胆管癌患者的年龄多为50-70岁,与胆囊癌不同的是从性别上以男性为多,男女之比为∶1。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然而胆囊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在印度Gupta报告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所有癌中占2.9%,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8%,而美国在消化道肿瘤中位于直肠、结肠、胰腺和胃后,占消化道肿瘤的3%。胆囊癌病人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以上者占90%。 肝外胆管癌亦不多见。 二、病理 (一)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根据癌肿所在部位,可分为上段、中段及下段三种。上段包括左、右肝管及肝总管,发生在此处的癌肿较多,约占胆管癌的40%-75%。中段指位于胆囊管到十二指肠下缘以上的一段胆总管。下段指位于十二指肠下缘与乏特氏壶腹之间的胆管发生的癌肿。根据癌肿的肉眼所见,可分3种类型: 1、乳头型:常为多发性,多见于下部胆管。 2、结节型:一般较小也局限的肿块,多见于中部胆管。 3、弥漫型:多表现为广泛部位的管壁明显增厚,伴管腔狭窄。 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类,腺癌占绝大多数,偶可见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类癌、肉瘤等。 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检查的0.01%~0.46%,肿瘤病人检查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二)胆囊癌发生在底部多见,颈部次之,体部较少。组织学上腺癌占80%,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癌占1%。胆囊癌可直接浸润周围脏器,亦可经淋巴道、血循环、神经、胆管等途径转移及腹腔内种植。晚期病人可发生远处转移,但一般发生的较晚和较少。 (三)肝外胆管癌是指左右肝管、肝总管、胰腺上胆总管的原发恶性肿瘤,通常不包括位于壶腹部和乳头部的癌肿。多发生于肝外胆管任何部位,但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氏肿瘤)约占50%以上。 肝外胆管癌在解剖学上,根据癌发生的部位可分为:①左右肝管癌;②肝总管癌;③胆囊管癌;④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汇合处癌;⑤胆总管癌。 肝外胆管癌在大体形态上可分为三型:①管壁浸润型: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最为多见。由于受累的管壁增厚,可致管腔变小或狭窄,进而可发生阻塞现象。②结节型:较管壁浸润型少见,可见于较晚期的胆管癌,癌结节的直径可1.5~5.0cm。③腔内乳头状型:最少见,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但汇合部更为少见。此型可将胆管腔完全阻塞。癌组织除主要向管腔内生长外,亦可进一步向管壁内浸润生长。 根据癌细胞的类型、分化程度及癌组织生长方式,外胆管癌可分为以下6型:⑦乳头状腺癌:除个别为管壁浸润型外,几乎均为腔内乳头状型。②高分化腺癌:在胆管癌中最多,可占2/3以上,可见于任何部位。癌组织均在管壁内浸润生长,环绕整个管壁。浸润的癌组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腺体结构,有的可扩大呈囊腔。③低分化腺癌:即分化差的腺癌,癌组织部分呈腺体结构,部分为不规则的实性片块,亦在管壁内弥漫浸润生长。④未分化癌:较少见。有的小细胞未分化癌,与胆囊的未分化癌相同,癌细胞在胆管壁内弥漫浸润,间质较少。癌组织侵袭较大,常可侵及胆管周围脂肪组织或邻近的器官。⑤印戒细胞癌:较少见。它与胆囊或胃肠道的印戒细胞癌一样,由分化程度不等的含有粘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细胞无一定结构,弥漫浸润。⑥鳞状细胞癌:罕见。其组织形态与其他器官所见者相同。 三、症状 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胆管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瘙痒。约一半病人伴有中上腹胀痛和发热,但程度一般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胆管炎的表现,约一半病人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胆囊肿大与否,随胆管癌的部位而异。肝脏常有肿大,可在肋下或剑突下扪及,其质地较坚硬,压痛不显,后期可出现脾肿大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胆囊癌的临床症状有中上腹及右上腹疼痛不适、消化不良、暖气、胃纳减退、黄疸和体重减轻等。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均伴有胆囊结石,故临床发生的疼痛与结石性胆囊炎较为相似,在后期,则变成持续性钝痛。黄疸往往是晚期症状,并伴有恶病质表现。当胆囊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时,有时可在上腹部扪及坚硬肿块。如癌肿侵犯十二指肠,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肝外胆管癌的的主要症状。 总之,胆癌患者必须正视以下症状: 1、持续进行性梗阻性黄疽。尿浓茶色,粪便灰白。 2、上腹隐痛伴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和体重下降。 3、有出血倾向,呕血或黑便。 4、可有发冷,发热。 5、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肝大质硬,晚期有门脉高压症表现。 四、常见治疗手段 一般为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 五、扩散与转移 神经浸润转移是胆管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介导癌细胞的神经浸润转移。DPC4基因对胆管癌的发生、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胆囊癌早期没有特异、典型的症状,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晚期胆囊癌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痛、黄疸、右上腹部有硬块、体重下降。出现黄疸,说明已有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胆管受阻,肿瘤已无法手术切除;合并结石梗阻,也可出现黄疸。胆囊癌直接扩散胃及十二指肠,可引起胃幽门梗阻。胆囊癌的转移早而广泛,最常见的是肝脏转移。 肝外胆管癌早期发生转移者较少,主要是沿胆管壁向上、向下浸润直接扩散。如上段肝管癌可直接侵及肝,要比中、下段癌多见。最常见的是肝门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至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血路转移,除非是晚期癌者,一般较少。各部位的胆管癌,以肝转移最多见,尤其高位胆管癌,癌组织易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性血栓,可导致肝转移。也可向邻近器官胰腺、胆转移。 六、预后 胆癌预后不太理想,其中胆管癌预后是极差的。胆管癌手术切除组一般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很少存活5年。如单作胆管内或外引流,其平均生存仅6~7个月,很少超过1年。 参考资料:

男性宫颈癌论文

中外医学家联合研制出了一项可在两个半小时左右快速筛查宫颈癌的技术。9月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这项名为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的技术与现在普遍使用的两种宫颈癌检测法相比,能够更加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导致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该研究项目临床试验的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乔友林教授说:“临床检测结果显示,这项技术的假阴性率为10%,假阳性率为16%,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的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比较令人满意。” 在美国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流行病学家乔友林和他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PATH)和德国凯杰公司(QIAGEN)合作,历经5年,研究成功了这项筛查技术。 与目前通常使用的巴氏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技术相比,HPV快速检测技术实验设施简单,操作容易。乔友林说:“乡村卫生员经过基本训练,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术,而且,可以在没有水电的情况下操作。”他率领研究团队在山西襄垣县和武乡县,采用三种方法——HPV快速筛查法(careHPV),醋酸染色后观察(VIA)法,以及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HC2)法对2388名30-54岁妇女进行了对比检测。 结果表明,HPV快速筛查技术,识别宫颈癌与高度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大大优于醋酸染色后观察法,并与杂交捕获二代技术的检测准确度相差不大。 这项技术在中国应用获得成功,改写了宫颈癌生化检测技术的历史。“它的准确度与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相差甚小,但费用却比它少10倍,”乔友林说。 作为一种面向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宫颈癌预防的实用方法,HPV快速筛查技术拥有广阔的前景。 HPV病毒几乎在所有子宫颈癌病例中都存在,是引发子宫颈癌的元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杀手。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妇女罹患宫颈癌,中国约有10万,其中70%是农村妇女。著名艺人梅艳芳和李媛媛,都不幸死于这一疾病。 自巴氏涂片1941年问世以来,宫颈癌早期病变检出率增加,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了80%。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该技术却比较困难。 乔友林说,“首先,它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细胞学检查系统,以及培养训练有素、能准确阅读巴氏涂片的细胞学技术人员,这两方面所需的费用都相当可观。”另外,巴氏涂片的敏感度并不令人满意,假阴性率约可高达40%。 从理论上讲,液基细胞学加杂交捕获二代的HPV检测技术是最佳检测方法,其假阴性率为2%,假阳率为15%。“唯一的问题是,做一次这样的检测需要花费500多元人民币,即便是对大城市的工薪阶层妇女也太高了。它只适合深圳等高收入城市,”乔友林说。目前,醋酸染色观察法是贫困地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模式。这个检测只需要10元人民币,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说,“如果妇科医生不熟练,或没有接受良好的培训,肉眼观察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可以高达40%和20%。” 尽管国际上研究开发的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但是,疫苗只能预防70%左右的宫颈癌,而且对已经感染HPV病毒的妇女不起作用。 因此,HPV病毒的检测对防治宫颈癌仍然至关重要。研究出经济、准确、安全、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也因此成为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妇女一生中能做一次,作到早诊早治疗,那么,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望下降三分之一,”美国卫生科技推广研究所的约翰·瑟拉斯(John Sellors)博士说。

可能是出现了HPV感染也,也可能是在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注意自己的睡眠,过早的去生育孩子。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卫生条件。生活中不会去体检,发现以后不会治疗。

说到HPV疫苗,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预防女性宫颈癌,以为HPV疫苗就等于宫颈癌疫苗,只有女性才需要接种,男性不需要接种。

那事实是否如此呢?先来看一项发表在《传染病杂志》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只有男性和女性都接种HPV疫苗,且接种率达到75%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尽快消除具有致癌性的HPV16和HPV18型病毒。

来自瑞典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在2007年开始了一项随机研究,邀请了250所学校的8万名学生参加,他们来自33个不同的城镇,出生于1992-1995年,年龄在12到15岁之间。

在11个城镇中,男孩和女孩都接种了HPV16/18疫苗;另外11个城镇,只有女孩接种了HPV16/18疫苗;剩下的11个城镇,男孩和女孩并没有接种HPV16/18疫苗,而是接种了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作为对照。

在受试者19岁时,进行了HPV筛查,以评估不同接种策略,对HPV病毒的防护效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数学模型,预测了不同接种策略,对疫苗消除HPV病毒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比于仅女孩接种HPV疫苗,男孩和女孩都接种HPV疫苗,对HPV病毒的防护效力更强,更有效地预防了HPV感染;此外,男孩接种HPV疫苗,也提升了HPV疫苗的覆盖率,对于未接种HPV疫苗的女孩而言,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HPV感染作用。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芬兰卫生与福利研究所SimopekkaVänskä研究员表示:“如果仅女孩接种HPV疫苗,那么即使是基于学校的疫苗接种计划,也无法消除最具致癌性的HPV16和HPV18型病毒。根据我们的数学模型预测,如果1995年出生的男孩和女孩,及时接种HPV疫苗,且接种率达到75%,预计他们20岁时,在该人群中会消除HPV18型病毒;在30岁时,预计会消除HPV16型病毒。”

HPV是一种常见病毒,约有100多种类型,几乎所有男性和女性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会感染至少一种类型的HPV病毒。HPV病毒一般通过性传播或其他皮肤接触传播,感染后通常会导致皮肤或粘膜长疣,某些类型的HPV感染,则会导致癌症。

生殖器疣:在女性中,生殖器疣主要出现在外阴,但也可能发生在肛门附近,宫颈或阴道中;在男性中,生殖器疣出现在阴茎和阴囊或肛门周围,如尖锐湿疣。

普通疣:通常出现在手上,表现为粗糙的凸起,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疼痛、容易受伤或流血。

足底疣:足底疣很硬,呈颗粒状,通常出现在脚后跟或脚掌上,可能会引起脚部不适。

扁平疣: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地方,但是儿童通常会出现在脸上,男性常出现在胡须区,女人常出现在腿部。

癌症: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可能由HPV感染引起的癌症中,92%是由HPV疫苗中包含的HPV病毒类型所引起,最常见的是宫颈癌和口咽癌。以宫颈癌为例,大约70%-75%的宫颈癌和40%-60%的宫颈癌前病变是由HPV16和HPV18病毒感染引起的。此外,HPV感染还可能导致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和肛门癌等。

HPV疫苗接种,不仅女性需要,男性也同样需要。目前,全球有些国家已批准男性接种HPV疫苗。根据HPV疫苗的不同,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给出的建议为:

二价HPV疫苗

接种人群及适用年龄:女性,9岁~26岁。(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将二价疫苗接种对象年龄延长至45岁)

接种程序:推荐0、1、6 个月各接种1 剂次。

四价HPV疫苗

接种人群及适用年龄:女性,20岁~45岁;男性,20岁~45岁。

接种程序:推荐0、2、6 个月各接种1 剂次。

九价HPV疫苗

接种人群及适用年龄:女性,9岁~26岁;男性,9岁~26岁。

接种程序:推荐0、2、6 个月各接种1 剂次。

三种疫苗接种方法类同,均为肌内注射,首选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每次 mL。

男性与女性均接种HPV疫苗,对于预防女性宫颈癌和男、女生殖器癌以及生殖器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符合接种建议的男性来说,接种HPV疫苗疫苗,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健康,也是为了所爱的人。

趁着早期,赶快做手术切掉吧。

子宫内膜癌宫腔镜论文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两型,以前者多见。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

1、雌激素依赖型: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癌变。临床上常见于无排卵性疾病、分泌雌激素的肿瘤、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以及长期服用三苯氧胺的女性。这种类型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大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2、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多见于老年体瘦女性,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子宫内膜癌极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1、阴道流血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

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

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液,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检查

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触及不规则结节状物。除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外,病理组织学检查时确诊的依据:

1、病史及临床表现: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均应排除内膜癌再按良性疾病处理。

2、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为子宫增大、宫腔内有实质不均回声区,或宫腔线消失,肌层内有不规则回声紊乱区等表现。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混杂的斑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流速高、方向不定;频谱分析为低阻抗血流频谱。

3、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获得子宫内膜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同时还能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管腺癌;也可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子宫颈管搔刮及子宫内膜活检、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血清检查等。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病例分期的结果及存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则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案。手术的目的一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的方位及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而是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Ⅰ期患者应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Ⅱ期应行全子宫或者广泛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Ⅲ和Ⅳ期的晚期患者手术范围也与卵巢癌相同,应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手术。

2、放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方法之一,分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两种。

3、孕激素治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孕激素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DNA和RNA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常用药物:口服甲羟孕酮200-400mg/d;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周2次。

4、抗雌激素制剂治疗:适应证与孕激素相同。他莫昔分(tamoxifen,TAM)为非甾类抗雌激素药物,亦有弱雌激素作用。常用剂量为20-40mg/d,可先用他莫昔分2周使孕激素受体含量上升后再用孕激素治疗,或与孕激素同时应用。

5、化疗: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紫杉醇、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

6、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于病灶局限在内膜、高分化、孕激素受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坚决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可考虑不切除子宫和双附件,采用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目前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癌术后

子宫内膜癌术后应定期随访,75%-95%的患者会在术后2-3年内复发。随访内容应包括详细病史(包括新的症状)、盆腔检查(三合诊)、阴道细胞学涂片、X线胸片、血清CA125检测等,必要时可作CT及MRI检查。一般术后2-3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3年后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主要针对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

1、开展防癌宣传普查,加强卫生医学知识,教育有更年期异常出血,阴道排液,合并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妇女,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诊断。

2、治疗癌前病史,对子宫内膜有增长生过长,特别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严密随诊,疗效不好者及时手术切除子宫,若患者已有子女,或无生育希望或年龄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疗,直接切除子宫。

3、有妇科良性疾病时,最好不采用放疗,以免诱发肿瘤。

4、严格掌握雌激素使用的指征,更年期妇女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应用孕激素以定期转化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癌的饮食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1、苦瓜茶

食材:鲜苦瓜1个、绿茶适量。

做法:苦瓜去瓤,入绿茶适量,瓜悬于通风处阴于。然后将阴干的苦瓜外部洗净、擦干,连同茶叶切碎,混匀。10克/次,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解暑,生津止渴。

2、阿胶杞子粥

食材:枸杞子20克、粳米60克。

做法:加水500毫升煮粥,熟后入阿胶20克使其溶化,再煮2~3分钟。服1次/日,15日/疗程,可长期服。

功效:益气补血,主治子宫内膜癌术后贫血。

子宫内膜癌患者做手术后,饮食一般以米粥和高汤为主。患者可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体质偏酸的情况,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

指子宫不典型增生细胞占据鳞状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癌组织向间质内浸润性生长,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者,称为浸润癌。 子宫内膜癌发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1.寿命延长,55岁 2.普查 3.即时诊断 4.外源性雌激素的广泛应用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1.雌激素长期大量刺激:不育(高危)或少育;月经初潮早(<11岁)或绝经延迟(≧52岁);垂体功能紊乱;肥胖;女性化卵巢疾病(卵巢的性索间质肿瘤、多囊卵巢综合症);外源性雌激素;抗雌激素药(三苯氧胺)的使用 2.营养因素:高脂、高糖、高蛋白、低纤维(西方化饮食) 3.其他:免疫缺陷、多发癌倾向、盆腔放射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1.病因预防 2.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子宫内膜增生症 3.重视对 高危人群 的定期筛查 何为高危人群? 岁以上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2.绝经后长期使用雌激素治疗者 3.不孕、肥胖者 4.有卵巢癌、大肠癌家族史且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者 5.有子宫内膜增生史治疗后又出现症状者 6.绝经年纪超过52岁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女性化肿瘤病史者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主):邻近器官:宫颈、阔韧带、阴道、膀胱和直肠等 2.淋巴转移(主):①子宫底部肿瘤可经由阔韧带上部沿着输卵管淋巴达腹主动脉旁淋巴结;②子宫角处肿瘤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③子宫下段肿瘤可经宫旁淋巴结向盆髂淋巴结扩散;④子宫后下方肿瘤可经骶骨韧带旁淋巴结,流经直肠旁淋巴结到达骶前淋巴结;⑤子宫前壁肿瘤可经子宫前方浆膜下淋巴管沿膀胱宫颈反折转移到阴道下1/3段 (1、3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1.异常阴道流血(主):绝经后出血;生育期月经紊乱、延长、经量增多 2.异常阴道分泌物:水样或血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出现脓性(异味) 3.疼痛:①下腹胀痛或阵发性疼痛;②压迫骶神经丛引起下肢或腰骶部疼痛(晚期) 4.转移癌表现体征: 早期:子宫增大 晚期:子宫表面形成肿块或浸润到宫旁或附件。 诊断 方法:1.子宫内膜活检或分段刮宫:管壁→宫腔 2.宫腔镜检查 3.细胞学检查:①后窟窿吸片法;②宫腔吸化法;③毛刷法;④洗涤法 4.超声学诊断 、MRI、PET/CT检查 6.肿瘤标志物——CA125需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 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2.宫颈癌 3.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手术和放疗为主1.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要求闭合式离断阴道(I期,病理类型为非高度恶性的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鳞癌等,或肿瘤细胞分化非G3者) 2.广泛全子宫切除术:高位结扎骨盆漏斗韧带、切除阔韧带内全部宫旁组织,贴近盆壁切除大部分圆韧带,部分骶、主韧带及阴道上段不少于2cm 3.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双侧盆髂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或活检(临床确诊II期或以上)放射治疗 :根治、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1.根治性放疗:不能耐受手术/估计无法手术切除,腔内治疗+体外照射 2.术前放疗: (1)适应症: ①临床检查肿瘤体积过大估计切除有困难者,可行体外照射或宫腔内放疗,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 ②肿瘤侵犯宫颈或阴道上段者可行阴道腔内放疗 (2)目的:降低肿瘤细胞活性,避免由于手术刺激导致 癌细胞术中扩散转移。同时术前放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手术的彻底性 3.术后放疗 适应症: 1.手术病理分期为I B期及以上,或病理类型恶性度高或细胞分化G3而术中未行淋巴清扫者,或虽行淋巴切除,但病理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应行盆腔/腹主动脉旁野外照射 2.阴道残端有肿瘤或阴道切缘距肿瘤小于2cm者,术后应补行阴道腔内放射 3.晚期肿瘤无法切净或估计有残留者,应行相应部位外照射药物治疗 1.孕激素治疗 (1)原理:孕激素可能具有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向正常转化的作用 (2)适应症:①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②无法进行规范外科治疗者;③晚期/复发 (3)原则:①大剂量;②长时间 2.抗雌激素药物治疗——三苯氧胺 原理:抗雌激素和雌激素双重作用 1.竞争性抑制雌激素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2.刺激孕激素受体的合成,提高孕激素的敏感性和长期有效性 3.抗癌药物治疗 适应症: 1.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早期病例术后辅助化疗 2.晚期:根治手术+辅助放/化疗 3.术中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者 预后影响因素: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