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头发可以染各种颜色开始,总能听见有人说“不要染发,染发会身体不好,会致癌的”,到底染发会不会致癌呢,对身体是否真的有影响? 染发会致癌吗 市面上的染发剂主要包括永久性的,半永久性或临时性的,以及天然的染发剂,关于染发剂致癌的观点主要聚焦在永久性染发剂上。 去年,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染发剂的文章,算得上目前最大样本最长时间观察的数据了。 哈佛医学院对 12 万名美国女护士使用染发剂的情况,进行长达 36 年的追踪研究和数据分析后,认为永久性染发剂与大部分癌症无关,很可能并不致癌。 同时也发现,染发次数足够多时,染发者患乳腺癌、卵巢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也有轻微的增高,尽管这种增高不明显。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相关推荐可能更为清晰。他们将染发剂职业暴露归为 2A 类致癌物,认为个人使用染发剂则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也就是说,可能有少许危险的是那些天天接触大量染发剂的理发师、生产工人们,平时一年染个几次头的普通人,不必为此提心吊胆啦。染发在致癌方面最多只有部分不确定的轻微风险。 同样的,也没有充足证据说,普通人日常的染发行为能导致脱发。染发有什么危害 1、过敏 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PPDA)等成分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若染发时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头面部皮肤发红、肿胀、刺痒、灼痛、起水疱、流黄水等,应立即停止染发并清洗干净。 为了尽量减少过敏麻烦,使用新染发剂时,可以在前 2 天做好过敏测试,在染发部位和可能沾染的部位都擦一点看有无特殊反应。染发前还可以在发际、耳后涂抹凡士林或乳液,以防染发剂沾到皮肤造成伤害。 曾经对染发剂过敏过的朋友,就尽量不要再染发了。还要提醒给你染发的 TA 或者 Tony 老师,尽量不要让染发剂接触到头皮、眉毛、睫毛等危险部位。 2、发质损伤 经常染发可能使得头发更加纤细脆弱,容易断裂损伤,头发也可能变得黯淡无光、毛糙分叉。 既想要染发的美,又想要头发健康的话,对头发的养护就要比不染发时更为注意。 只从发质损伤的角度看,染浅色的伤害比染深色更明显。所以如果是颜色深浅二选一的话,可以优先深色。 3、重金属中毒 染发剂中是被允许添加一定量的重金属的,比如汞、铅等。但一些不正规、质量差的染发剂,非常容易出现超标的重金属。假如长期反复使用这样的染发剂,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属中毒。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染发剂的选择上不要只关注便宜,尽量在力所能及范围里选择正规优质的产品。染发后怎么护理 染发后护理头发,可以用Ph值为酸性且营养成分高的护发素护理头发;使用具有固色效果的洗发水;减少染烫;降低洗发时的水温以及吹发时的风温。染发后几天可以洗头 一般情况,染完头发需要等3天之后才可以洗头,这是为了确保头发的颜色更持久,所以多等几天再洗头比较好。另外染头发后第一次洗头要注意水温,不宜使用太热的水,尽量使用温水,可以避免头发褪色过快
46岁的徐女士一直有染发的习惯,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白头发容易长出来,因此染黑的次数也开始增加,有时候一个月就要染2次。
上周,徐女士照例去理发店染发,理发师给她推荐并使用了一款据说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染发剂。但是染完发回家不到两小时,徐女士就开始出现头晕头疼、恶心乏力的情况,两三天了也不见好转,她只好到医院检查。
听从医生建议后,为了找到致病原因,徐女士又将之前所用的染发剂买来,带到医院咨询。医生仔细阅读成分表后,发现染发剂中含有超量的 “对苯二胺” ,而对苯二胺属于强致敏原,容易引起皮炎等多种不适,并且有一定的致癌性,徐女士的不适可能就是由它引起。
临近新年,换个发色已经成为人们对“改头换面”的一种方式。染发剂作为能够改变发色的特殊产品,染发剂的成分可一点都不少——苯二胺、对氨基酚、甲苯二胺、有间苯二酚、氯化间苯二酚等,其中对苯二胺、对氨基酚是最常用的染发剂染料有效成分,也是让发色可以长久维持的重要元素。
对苯二胺虽然有固色的作用,但它同时很可能对人体 健康 造成“威胁”。对苯二胺是一种简单的芳香二胺。作为中间体,它可以与双氧水结合,也可以与三氯化铁结合,改变颜色。它对毛发中的角蛋白亲和力极强,其氧化过程就是染发时颜色的固着过程。
那么,为什么称它为“潜伏杀手”呢?
1、对苯二胺有刺激性。 对苯二胺并非无色无味,在染发过程中,该物质可刺激皮肤粘膜或呼吸道,造成人体不适。
2、对苯二胺可能致敏 。曾有一起染发剂生产作业工人误接触大剂量对苯二胺,导致急性中毒,当时患者血液的高铁红蛋白高达78%;
3、对苯二胺有致癌性。 它在体内形成高亲核性的氧化产物,这种物质可直接作用于DNA,增高细胞发生癌变的概率。
目前我国推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已经将对苯二胺列入了限用物质, 规定其最高限量比为6% 。虽然在安全剂量下,对 健康 威胁的可能性降低,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因此使用过程中还是要学会自我防护。尤其是,经常将白发染黑的人群。
北京武警总医院血液科李昕权主任 提醒, 黑色染发剂中含有的苯二胺类物质和重金属盐最多,白发染黑或更危险。 在染色过程中,苯二胺类经过加热,接触头皮进入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髓,如果长期反复地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白发染黑常见于白发较多的中老年人,部分人群甚至还需要大面积全头染黑。面对 健康 风险,中老年人还是不宜过于频繁的染发。
对于网友关心的“纯天然植物染发剂,是否可以降低对头皮的伤害”。浙江大学化学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所谓的纯天然染发剂多是“噱头”,功效上,植物染发剂的有效成分更低;价格上又比化学合成染发剂高出许多。所谓的纯天然,并没担保,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
“染发剂致癌”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关于“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与总体癌症和特定癌症的风险”这一主题的最大前瞻性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参考答案。
此次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由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团队联合, 覆盖了万名年龄在30-55岁女性,并进行了长达36年的随访时间 ,期间共发生20805例实体癌、1807例血液系统癌症、22560例基底细胞癌和279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
在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使用永久染发剂的女性,罹患大多数癌症 (包括膀胱癌、脑癌、结直肠癌、肾癌、肺癌等实体癌,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癌症和大部分皮肤癌) 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在癌症相关死亡方面也没有显著关联。
不过,使用永久染发剂却与部分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 以及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显著联系,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永久染发剂对部分癌症可能起到诱发作用,但该研究属于一项观察性研究,染发剂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立,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比致癌风险,染发所致的过敏、中毒等不良后果更常见,更需要目标人群重视。而想要安全染发,产品的选择、染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要谨记。
1、正确选择染发剂
美容美发市场“鱼目混珠”,消费者在选购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包装盒,检查是否有生产批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其批号应该为 卫妆特字(200 )第00 号字样 ;其安全性经过卫生部安全评审,且具有卫生许可证批号;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大厂一般对质量控制相对严格。
2、一年最多使用两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马静副主任 表示,染发剂里的对苯二胺有很强的致敏作用,染发不要过于频繁,建议最多一年使用1-2次即可,并且第二次只需要染新长出的头发。相邻两次染发的时间间隔最好在半年以上。
3、染前应做“皮试”
为了防范强过敏反应,染发前最好先做皮肤测试。具体操作是将少许染发剂涂抹在耳后,2 3天观察是否有发红、 起疱等过敏的表现。
4、染发时做好防护
使用前除了要查看头、面部等易于接触染发产品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破损,还要注意佩戴好耳套、手套,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发生入眼,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5、禁忌人群别染发
由于染发剂致敏性强烈,对于 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过敏性患者、头皮有炎症和伤口的人群、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幼儿、孕妇以及尚在哺乳期的妇女 等6类人群来说,都是禁忌,最好不要轻易染发。
染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起癌症的发生,但从 健康 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减少染发剂的使用次数,对于有过敏史、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想要换发色,如果实在对颜值有所讲究,建议买假发佩戴,会比染发更安全。#2021生机大会# #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头发作为人体毛发的一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发型上下功夫,进入理发店进行一系列头发处理好,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如今大街上很多年轻人总会顶着一头五颜六色的发型。
烫染头发确实能够改变个人形象,提升颜值和气质,但如果过度烫染头发的话,也会对发质产生极大的损伤,医生建议:千万不要为了一味的追求美丽,伤害身体 健康 。
网上关于染发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说经常染发会致癌,染发剂中含有大量的致癌因子,这种说法是真还是假呢?不妨看看专家的研究结果。
01
经常“染发”会致癌,结果是真还是假?研究结果公布,看完明白了
英国医学杂志上曾经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讲,多使用永久性的染发剂与多发性癌症发病率以及癌症死亡之间没有存在显著的关联。
不过女性朋友若是长期染发更容易患有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基底细胞癌,染发次数越多,几率会不断增加。
根据国外一项针对于染发是否能致癌的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长期染发和频繁染发的女性均患上了乳腺癌等一系列女性疾病。染发的女性其中有上千名身患皮肤癌,而且皮肤还出现了不同的炎症,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
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会破坏我们的毛囊,而且还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抵御细菌病毒的入侵,当体内癌细胞大量侵入后,也会使全身的细胞和组织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经常染发不仅会患癌症,还会引发多种血液方面的疾病。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染发剂,大多数都含有苯二胺这种致癌物的存在,染发剂接触我们的头皮会导致我们身体会直接过量吸收染发膏中的有害物质,影响我们的身体 健康 ,增加致病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针对染发剂是否会致癌这一问题做出过相应的研究,随机抽取了近2000名女性,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人经常烫染头发,另一组人不烫染头发。
经过多年的追踪调查显示:30%以上烫染头发的人,患癌的几率明显比不经常烫染头发的人高出20%~30%,由此可见,经常烫染头发确实会对 健康 产生影响,也会诱发身体癌变。
《国际癌症杂志》曾经公开发布过一篇研究报告:染发剂以及烫发剂当中存在的化学物质,会在乳腺癌当中起到促进效果,经常使用有血性染发剂或者是烫发剂,更容易使女性朋友患有乳腺癌。
综上所述,染发剂中确实含有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为了 健康 考虑,请减少染发的频率和次数。
02
如何减少染发剂对身体的伤害?
1、染发时戴手套
在进行染发的过程中,应该将手套佩戴好,主要是可能容易在手部沾上染发剂,与皮肤接触后会被人体吸收,加重体内化学药剂的残留,影响 健康 。
2、减少染发频率
染发剂内的化学物质比较多,通过混合掺杂合成染发剂,减少染发频率可以降低人体与这些物质的接触,减轻头皮受到的化学损害。
有些人的染发是为了遮挡白头发,其实如果白头发不多时没必要染发,觉得白头发对形象产生了影响,可以选择戴帽子遮挡,比较安全一些。
3、正确挑选染发剂
染发剂的价格差别比较大,有的偏贵一些,有的非常便宜。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去正规渠道买相对更好的染发剂,与太便宜的染发剂相比,其中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含量相对更低,对人体造成的刺激也就小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价格越贵的染发剂越好,有些价格贵高品牌的染发剂中,同样含有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不到必不得已,尽量不要染发。
4、尽量居家染发
美发店数量较多,有的美发店染发价格比较高,有的美发店价格低,不同的美发店使用的染发剂也不同,不知道从哪里购买的渠道安全性不高,尽量不要去外面染发。
5、染发前两天不要洗头
染发前两天最好不要洗头,不洗头头皮会分泌较多的油脂,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损伤发质。
染发前可以提前将少量润肤乳涂抹在面部或发根周围,能够起到保护肌肤的效果,预防毛囊炎症。
6、提前测试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染发剂的耐受性也会有所差异,部分人对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过敏反应,染发前可以提前将染发剂涂抹在耳后或腋下皮肤柔软的部位,静静等待30分钟,无过敏反应后方可使用。
7、 做好染发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染发结束之后,要尽可能的将头发洗干净,将其吹干,这样也有利于减少染发剂中化学元素对皮肤的伤害。
03
扩展延伸--染黑发有哪些危害?
染发剂主要成分为对苯二胺和双氧水,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它起到染发后固定颜色的作用,但它也是强过敏原,会导致体质敏感的人皮肤过敏,以接触性皮炎最常见。
若频繁染发,对苯二胺渗进头发的毛小皮中,会使头发干燥、断裂甚至脱发。除对苯二胺外,染发剂中的铅、汞、砷等重金属还可能损害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有研究表明,长期染发的人,患淋巴瘤的几率增加70%,患白血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倍。
染发和白血病的相关性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医学界常使用“染发白血病”这个名词,染发已经成为白血病的诱因之一。
自从头发可以染各种颜色开始,总能听见有人说“不要染发,染发会身体不好,会致癌的”,到底染发会不会致癌呢,对身体是否真的有影响? 染发会致癌吗 市面上的染发剂主要包括永久性的,半永久性或临时性的,以及天然的染发剂,关于染发剂致癌的观点主要聚焦在永久性染发剂上。 去年,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染发剂的文章,算得上目前最大样本最长时间观察的数据了。 哈佛医学院对 12 万名美国女护士使用染发剂的情况,进行长达 36 年的追踪研究和数据分析后,认为永久性染发剂与大部分癌症无关,很可能并不致癌。 同时也发现,染发次数足够多时,染发者患乳腺癌、卵巢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也有轻微的增高,尽管这种增高不明显。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相关推荐可能更为清晰。他们将染发剂职业暴露归为 2A 类致癌物,认为个人使用染发剂则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也就是说,可能有少许危险的是那些天天接触大量染发剂的理发师、生产工人们,平时一年染个几次头的普通人,不必为此提心吊胆啦。染发在致癌方面最多只有部分不确定的轻微风险。 同样的,也没有充足证据说,普通人日常的染发行为能导致脱发。染发有什么危害 1、过敏 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PPDA)等成分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若染发时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头面部皮肤发红、肿胀、刺痒、灼痛、起水疱、流黄水等,应立即停止染发并清洗干净。 为了尽量减少过敏麻烦,使用新染发剂时,可以在前 2 天做好过敏测试,在染发部位和可能沾染的部位都擦一点看有无特殊反应。染发前还可以在发际、耳后涂抹凡士林或乳液,以防染发剂沾到皮肤造成伤害。 曾经对染发剂过敏过的朋友,就尽量不要再染发了。还要提醒给你染发的 TA 或者 Tony 老师,尽量不要让染发剂接触到头皮、眉毛、睫毛等危险部位。 2、发质损伤 经常染发可能使得头发更加纤细脆弱,容易断裂损伤,头发也可能变得黯淡无光、毛糙分叉。 既想要染发的美,又想要头发健康的话,对头发的养护就要比不染发时更为注意。 只从发质损伤的角度看,染浅色的伤害比染深色更明显。所以如果是颜色深浅二选一的话,可以优先深色。 3、重金属中毒 染发剂中是被允许添加一定量的重金属的,比如汞、铅等。但一些不正规、质量差的染发剂,非常容易出现超标的重金属。假如长期反复使用这样的染发剂,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属中毒。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染发剂的选择上不要只关注便宜,尽量在力所能及范围里选择正规优质的产品。染发后怎么护理 染发后护理头发,可以用Ph值为酸性且营养成分高的护发素护理头发;使用具有固色效果的洗发水;减少染烫;降低洗发时的水温以及吹发时的风温。染发后几天可以洗头 一般情况,染完头发需要等3天之后才可以洗头,这是为了确保头发的颜色更持久,所以多等几天再洗头比较好。另外染头发后第一次洗头要注意水温,不宜使用太热的水,尽量使用温水,可以避免头发褪色过快
经常烫发、染发不一定会得癌症,医生说得癌症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染发、烫发只会增加细胞癌变风险,不一定会让人得癌症。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漂亮,经常会染发烫发,但也有人担心染发烫发会得癌症。医生针对这种说法做了具体的分析,告诉人们经常染发烫发并不一定会得癌症,因为癌症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遗传就是人们出现癌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存在,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一些刺激,就会让人出现癌症。
经常染发烫发,只会让人通过皮肤吸收一些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但每次烫发染发时吸入这些物质的数量极为有限,不足以导致人体内的细胞发生癌变,所以说经常染发烫发得癌症的概率并不高。但如果那些身体里本身就有致癌基因的人,经常染发烫发可能会导致体内细胞癌变,在经常染发烫发以后就会出现癌症,所以说经常烫发染发会不会得癌症,不能一概而论,人与人的体质是不同的。
大多数人按照正确方法去染发烫发,基本不会得癌症,不过在染发烫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染发剂和烫发高的选择。不要选择那些价格过于低廉的产品,那些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会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化学成分,经常食用对身体的伤害是比较明显的,即是不会致癌,也会伤害人类的头皮,健康也会影响人们的发质。
人类出现癌症的原因很复杂与多个方面有关,虽然染发烫发可能是导致人体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它并不是诱发癌症的唯一因素,所以经常染发烫发不一定会得癌症,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的保护,尽可能避免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体内细胞癌变,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癌症发生。
市面上的染发剂少有天然的,大多含有各种的化学成分。分析下来,有很多化学成分会通过毛囊,血液循环侵入人体,损害身体健康。建议少用或不用。
头发作为人体毛发的一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发型上下功夫,进入理发店进行一系列头发处理好,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如今大街上很多年轻人总会顶着一头五颜六色的发型。
烫染头发确实能够改变个人形象,提升颜值和气质,但如果过度烫染头发的话,也会对发质产生极大的损伤,医生建议:千万不要为了一味的追求美丽,伤害身体 健康 。
网上关于染发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说经常染发会致癌,染发剂中含有大量的致癌因子,这种说法是真还是假呢?不妨看看专家的研究结果。
01
经常“染发”会致癌,结果是真还是假?研究结果公布,看完明白了
英国医学杂志上曾经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讲,多使用永久性的染发剂与多发性癌症发病率以及癌症死亡之间没有存在显著的关联。
不过女性朋友若是长期染发更容易患有乳腺癌、卵巢癌以及基底细胞癌,染发次数越多,几率会不断增加。
根据国外一项针对于染发是否能致癌的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长期染发和频繁染发的女性均患上了乳腺癌等一系列女性疾病。染发的女性其中有上千名身患皮肤癌,而且皮肤还出现了不同的炎症,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
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会破坏我们的毛囊,而且还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抵御细菌病毒的入侵,当体内癌细胞大量侵入后,也会使全身的细胞和组织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经常染发不仅会患癌症,还会引发多种血液方面的疾病。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染发剂,大多数都含有苯二胺这种致癌物的存在,染发剂接触我们的头皮会导致我们身体会直接过量吸收染发膏中的有害物质,影响我们的身体 健康 ,增加致病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针对染发剂是否会致癌这一问题做出过相应的研究,随机抽取了近2000名女性,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人经常烫染头发,另一组人不烫染头发。
经过多年的追踪调查显示:30%以上烫染头发的人,患癌的几率明显比不经常烫染头发的人高出20%~30%,由此可见,经常烫染头发确实会对 健康 产生影响,也会诱发身体癌变。
《国际癌症杂志》曾经公开发布过一篇研究报告:染发剂以及烫发剂当中存在的化学物质,会在乳腺癌当中起到促进效果,经常使用有血性染发剂或者是烫发剂,更容易使女性朋友患有乳腺癌。
综上所述,染发剂中确实含有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为了 健康 考虑,请减少染发的频率和次数。
02
如何减少染发剂对身体的伤害?
1、染发时戴手套
在进行染发的过程中,应该将手套佩戴好,主要是可能容易在手部沾上染发剂,与皮肤接触后会被人体吸收,加重体内化学药剂的残留,影响 健康 。
2、减少染发频率
染发剂内的化学物质比较多,通过混合掺杂合成染发剂,减少染发频率可以降低人体与这些物质的接触,减轻头皮受到的化学损害。
有些人的染发是为了遮挡白头发,其实如果白头发不多时没必要染发,觉得白头发对形象产生了影响,可以选择戴帽子遮挡,比较安全一些。
3、正确挑选染发剂
染发剂的价格差别比较大,有的偏贵一些,有的非常便宜。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去正规渠道买相对更好的染发剂,与太便宜的染发剂相比,其中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含量相对更低,对人体造成的刺激也就小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价格越贵的染发剂越好,有些价格贵高品牌的染发剂中,同样含有大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不到必不得已,尽量不要染发。
4、尽量居家染发
美发店数量较多,有的美发店染发价格比较高,有的美发店价格低,不同的美发店使用的染发剂也不同,不知道从哪里购买的渠道安全性不高,尽量不要去外面染发。
5、染发前两天不要洗头
染发前两天最好不要洗头,不洗头头皮会分泌较多的油脂,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损伤发质。
染发前可以提前将少量润肤乳涂抹在面部或发根周围,能够起到保护肌肤的效果,预防毛囊炎症。
6、提前测试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染发剂的耐受性也会有所差异,部分人对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过敏反应,染发前可以提前将染发剂涂抹在耳后或腋下皮肤柔软的部位,静静等待30分钟,无过敏反应后方可使用。
7、 做好染发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染发结束之后,要尽可能的将头发洗干净,将其吹干,这样也有利于减少染发剂中化学元素对皮肤的伤害。
03
扩展延伸--染黑发有哪些危害?
染发剂主要成分为对苯二胺和双氧水,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它起到染发后固定颜色的作用,但它也是强过敏原,会导致体质敏感的人皮肤过敏,以接触性皮炎最常见。
若频繁染发,对苯二胺渗进头发的毛小皮中,会使头发干燥、断裂甚至脱发。除对苯二胺外,染发剂中的铅、汞、砷等重金属还可能损害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有研究表明,长期染发的人,患淋巴瘤的几率增加70%,患白血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倍。
染发和白血病的相关性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医学界常使用“染发白血病”这个名词,染发已经成为白血病的诱因之一。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cbc anticoagulantcbc抗凝剂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如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Ca+2鳌合剂(柠檬酸钠,氟化钾)使凝血酶原不能激活,Ca+2是凝血因子IV,其他的是蛋白类》. 离心技术是根据颗粒在匀迷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 1.用于工业生产的,如化工、制药、食品等工业大型制备用的离心技术,转速都在每分钟5000转以下。 2.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实验室分析研究的,转速从每分钟几千到几万转以上,此类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分离和纯化样品,以及对纯化样品的有关性能进行研究。 一、基本原理 1.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 (F) F=mω2r ω:旋转角速度(弧度/秒) r:旋转体离旋转轴的距离(cm) m:颗粒质量 2.相对离心力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 (RCF) RCF 就是实际离心力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RCF=F离心力/F重力 = mω2r/mg= ω2r/g g为重力加速度(980.70g/sec2) 同为转于旋转一周等于2π弧度,因此转子的角速度以每分钟旋转的次数(每分钟转数n或r/min)表示: 一般情况下,低速离心时常以r/min来表示,高速离心时则以g(或数字Xg)表示。 用“X g”表示每分钟转速可以真实反映颗粒在离心管不同位置的离心力。Dole&Cotzias制作了转子速度和半径相对应的离心力列线图(图2—15)。 3.沉降系数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S) 当转子内样品绕着旋转轴离心时,样品沉降率是由样品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和溶剂的粘度、密度以及离心加速度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样品的沉降特征可以用沉降系数来表示: S:是指单位离心场中粒子移动的速度。 S的物理意义是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到达等速运动所经过的时间。 S在实际应用时常在10-13秒左右,故把沉降系数10-13秒称为一个Svedberg单位,简写S,单位为秒,1S二1×10-13秒。对一定的样品,在一定的介质中,样品沉降系数S也常保持不变。文献中常用沉降系数以描述某些生物大分子或亚细胞器大小。 二、离心设备 离心技术所使用的设备是由离心转子、离心管及附件等组成。 (一)离心机 1. 低速离心机 一般最高转速在6000r/min以下。实验室中常用于分离制备。 2.高速离心机 带有能够冷却的离心腔制冷设备,这类离心机的速度控制比上述的低速离心机来得准确,工作时的实际速度和温度可通过仪表显示;配有一定类型及规格的转子,可根据需要选用。此类离心机的最高转速在25000r/min以下,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制备。 3.超速离心机 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驱动和速度控制;温度控制;真空系统以及转于。至今超迷离心机最高转速为85000-/min(可达600,000g左右)。常用于分离亚细胞器、病毒粒于、DNA、RNA和蛋白质分于,在分离时无须加入可能引起被分离物质结构改变的物质,故为观察它们的“天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手段。 (二)转子 主要有三种: 固定角式转子(fixed—angle rotor);水平转子(swing—out rotor);垂直转子(vertical rotor),还有带状转子(zonal rotor)和连续转于(continuous rotor)等。 1.固定角式转子 离心管在离心机中放置的位置与旋转轴心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角度变化在14—40°之间,常见的角度有20°、28°、34°及40°等。 因角式转子的重心低,转速可较高,样品粒子穿过溶剂层的距离略大于离心管的直径;又因为有一定的角度,故在离心过程中撞到离心管外壁的粒子沿着管壁滑到管底形成沉淀,这就是“管壁效应”,此效应使最后在管底聚成的沉淀较紧密。 2.水平转于 此类转于静止时,处在转子中的离心管中心线与旋转轴平行,而在转子旋转加速时,离心管中心线由平行位置逐渐过渡到垂直位置,即与旋转轴成90‘角,粒子的沉淀方向同旋转半径方向基本一致,但也有少量的“管壁效应”。 由于此类转予的重心位置较高,样品粒子沉降穿过溶剂层的距离大于直径。它对于多种成分样品分离特别有效,常用于速率区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 3.垂直转子 离心管垂直插入转于孔内,在离心过程中始终与旋转轴子行,而离心时液层发生90°角的变化,从开始的水平方向改成垂直方向,转子降速时,垂直分布的液层又逐渐趋向水平,待旋转停止后,液面又完全恢复成水平方向。这是因为在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前,由于重力的作用,垂直转予的粒子沉淀距离等于离心管的直径,离心分离所徭的离心力最小,适用于速率区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但一般不用于差速离心。 三、离心分离方法 根据离心原理,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已有可设计出各种离心方法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三类 1. 平衡离心法 根据粒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分离,包括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velocity centrifugation)和速率区带离心法(rate zonal centrifugation)。 2.等密度离心法(isopynic centrifugation)又称等比重离心法,根据粒子密度差进行分离,等密度离心法和上述速率区带离心法合称为密度梯度离心法。 3.经典式沉降平衡离心法 用于对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纯度估计、构象变化。 (一)差速离心法 它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步沉淀。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 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2.注意点: ①可用角式、水平式转头 ②可用刹车 ③难以获得高纯度 例: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已破碎的细胞各组份 (二)速率区带离心法 1.原理 速率区带离心法是离心前在离心管内先装入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KBr、CsCl等),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的顶部、离心管底部或梯度层中间,同梯度液一起离心。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处介质的密度最大,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于的最小密度。这种方法是根据分离的粒子其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 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即有足够的时间使各种粒子在介质梯度中形成区带,又要控制在任意一个粒子达到沉淀前。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分离。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2.注意点: ①严格控制离心时间 ②粒子密度大于介质密度 ③样品事先配制在较平缓的连续密度的梯度溶液 ④不能用角式转头、只能用水平式转头 ⑤不能用刹车 (三)等密度离心法 1.原理 等密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预先配制介质的密度梯度,此种密度梯度液包含了被分离样品中所有粒子的密度,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或和梯度液先混合,离心开始后,当梯度液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逐渐形成底浓而管顶稀的密度梯度,与此同时原来分布均匀粒子也发生重新分布。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度,粒子上浮;在弯顶处粒子密度大于介质密度时,则粒子沉降,最后粒子进入到一个它本身的密度位置即粒子密度等于介质密变,此时dr/dt为零粒子不再移动,粒子形成纯组分的区带,与样品粒子的密度有关,而与粒子的大小和其他参数无关,因此只要转速、温度不变,则延长离心时间也不能改变这些粒子的成带位置。 2.注意点: ①离心时间要长 ②可用角式转头或水平式转头 ③粒子密度相近或相等时不宜用 ④密度梯度溶液中要包含所有粒子密度 ⑤不能用刹车 四、梯度溶液的制备 (一)梯度材料的选择原则: 1.与被分离的生物材料不发生反应,且易与所分离的生物材料分开。 2.可达到要求的密度范围,且在所要求的密度范围内,粘度低,渗透压低,离子强度和pH变化较小。 3.不会对离心设备发生腐蚀作用。 4.容易纯化,价格便宜或容易回收。 5.浓度便于测定,如具有折光率。 6.对于分析超迷离心工作来说,它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应该是己知的。 (二)梯度材料的应用范围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密度梯度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范围。 1.蔗糖:水溶性大,性质稳定,渗透压较高,其最高密度可达1.33g/ml,且由于价格低,容易制备,是现在实验室里常用于细胞器、病毒、RNA分离的梯度材料,但由于有较大的渗透压,不宜用于细胞的分离。 2.聚蔗糖:商品名Ficoll,常采用Ficoll—400也就是相对分子重量为400000,Ficoll渗透压低,但它的粘度却特别高,为此常与泛影葡胺混合使用以降低粘度。主要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包括血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鼠肝细胞等。 3.氯化铯:是一种离于性介质、水溶性大,最高密度可达1.91g/nd。由于它是重金属盐类,在离心时形成的梯度有较好的分辨率,被广泛地用于DNA、质粒、病毒和脂蛋白的分离,但价格较贵。 4.卤化盐类:KBr和NaCI可用于脂蛋白分离,KI和NaI可用于RNA分离,其分辨率高于铯盐。NaCl梯度也可用于分离脂蛋白,NaI梯度可分离天然或变性的DNA。 5.Percoll: 是商品名,它是一种SiO2胶体外面包了一层聚乙烯吡咯酮(PVP),渗透压低,它对生物材料的影响小,而且颗粒稳定,在冷却和冻融情况下还是稳定的。其粘度高,在酸性pH和高离子强度下不稳定。它可用于细胞、细胞器和病毒的分离。 五、分析性超速离心 与制备性超速离心不同的是:分析性超速离心主要是为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性和结构,而不是专门收集某一特定组分。因此它使用了特殊的转子和检测手段,以便连续地监视物质在一个离心场中的沉降过程。 分析性超速离心的工作原理: 分析性超速离心机主要由一个椭圆形的转子,一套真空系统和一套光学系统所组成。该转子通过一个柔性的轴联接一个高速的驱动装置,这轴可使转于在旋转时形成自己的轴。转子在一个冷冻的真空腔中旋转,其容纳二个小室:分析室和配衡室有上下二个平面的石英窗,离心机中装有的光学系统可保证在整个离心期间都能观察小室中正在沉降的物质,可以通过对紫外光的吸收(如对蛋白质和DNA)或折射率的不同对沉降物进行监视,后一方法的原理是:当光线通过一个具有不同密度区的透明液时,在这些区带的界面上产生光的折射。在分析室中物质沉降时重粒子和轻粒子之间形成的界面就象一个折射的透镜,结果在检测系统的照相底板上产生一“峰”。由于沉降不断进行,界面向前推进,故“峰”也在移动,从峰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到物质沉降速度的指标.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46岁的徐女士一直有染发的习惯,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白头发容易长出来,因此染黑的次数也开始增加,有时候一个月就要染2次。
上周,徐女士照例去理发店染发,理发师给她推荐并使用了一款据说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染发剂。但是染完发回家不到两小时,徐女士就开始出现头晕头疼、恶心乏力的情况,两三天了也不见好转,她只好到医院检查。
听从医生建议后,为了找到致病原因,徐女士又将之前所用的染发剂买来,带到医院咨询。医生仔细阅读成分表后,发现染发剂中含有超量的 “对苯二胺” ,而对苯二胺属于强致敏原,容易引起皮炎等多种不适,并且有一定的致癌性,徐女士的不适可能就是由它引起。
临近新年,换个发色已经成为人们对“改头换面”的一种方式。染发剂作为能够改变发色的特殊产品,染发剂的成分可一点都不少——苯二胺、对氨基酚、甲苯二胺、有间苯二酚、氯化间苯二酚等,其中对苯二胺、对氨基酚是最常用的染发剂染料有效成分,也是让发色可以长久维持的重要元素。
对苯二胺虽然有固色的作用,但它同时很可能对人体 健康 造成“威胁”。对苯二胺是一种简单的芳香二胺。作为中间体,它可以与双氧水结合,也可以与三氯化铁结合,改变颜色。它对毛发中的角蛋白亲和力极强,其氧化过程就是染发时颜色的固着过程。
那么,为什么称它为“潜伏杀手”呢?
1、对苯二胺有刺激性。 对苯二胺并非无色无味,在染发过程中,该物质可刺激皮肤粘膜或呼吸道,造成人体不适。
2、对苯二胺可能致敏 。曾有一起染发剂生产作业工人误接触大剂量对苯二胺,导致急性中毒,当时患者血液的高铁红蛋白高达78%;
3、对苯二胺有致癌性。 它在体内形成高亲核性的氧化产物,这种物质可直接作用于DNA,增高细胞发生癌变的概率。
目前我国推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已经将对苯二胺列入了限用物质, 规定其最高限量比为6% 。虽然在安全剂量下,对 健康 威胁的可能性降低,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因此使用过程中还是要学会自我防护。尤其是,经常将白发染黑的人群。
北京武警总医院血液科李昕权主任 提醒, 黑色染发剂中含有的苯二胺类物质和重金属盐最多,白发染黑或更危险。 在染色过程中,苯二胺类经过加热,接触头皮进入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髓,如果长期反复地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白发染黑常见于白发较多的中老年人,部分人群甚至还需要大面积全头染黑。面对 健康 风险,中老年人还是不宜过于频繁的染发。
对于网友关心的“纯天然植物染发剂,是否可以降低对头皮的伤害”。浙江大学化学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所谓的纯天然染发剂多是“噱头”,功效上,植物染发剂的有效成分更低;价格上又比化学合成染发剂高出许多。所谓的纯天然,并没担保,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
“染发剂致癌”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关于“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与总体癌症和特定癌症的风险”这一主题的最大前瞻性研究给了我们一些参考答案。
此次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由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团队联合, 覆盖了万名年龄在30-55岁女性,并进行了长达36年的随访时间 ,期间共发生20805例实体癌、1807例血液系统癌症、22560例基底细胞癌和279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
在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使用永久染发剂的女性,罹患大多数癌症 (包括膀胱癌、脑癌、结直肠癌、肾癌、肺癌等实体癌,以及血液、免疫系统癌症和大部分皮肤癌) 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在癌症相关死亡方面也没有显著关联。
不过,使用永久染发剂却与部分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 以及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显著联系,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永久染发剂对部分癌症可能起到诱发作用,但该研究属于一项观察性研究,染发剂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立,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比致癌风险,染发所致的过敏、中毒等不良后果更常见,更需要目标人群重视。而想要安全染发,产品的选择、染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要谨记。
1、正确选择染发剂
美容美发市场“鱼目混珠”,消费者在选购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包装盒,检查是否有生产批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其批号应该为 卫妆特字(200 )第00 号字样 ;其安全性经过卫生部安全评审,且具有卫生许可证批号;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大厂一般对质量控制相对严格。
2、一年最多使用两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马静副主任 表示,染发剂里的对苯二胺有很强的致敏作用,染发不要过于频繁,建议最多一年使用1-2次即可,并且第二次只需要染新长出的头发。相邻两次染发的时间间隔最好在半年以上。
3、染前应做“皮试”
为了防范强过敏反应,染发前最好先做皮肤测试。具体操作是将少许染发剂涂抹在耳后,2 3天观察是否有发红、 起疱等过敏的表现。
4、染发时做好防护
使用前除了要查看头、面部等易于接触染发产品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破损,还要注意佩戴好耳套、手套,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发生入眼,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5、禁忌人群别染发
由于染发剂致敏性强烈,对于 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过敏性患者、头皮有炎症和伤口的人群、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幼儿、孕妇以及尚在哺乳期的妇女 等6类人群来说,都是禁忌,最好不要轻易染发。
染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起癌症的发生,但从 健康 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减少染发剂的使用次数,对于有过敏史、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想要换发色,如果实在对颜值有所讲究,建议买假发佩戴,会比染发更安全。#2021生机大会# #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自从头发可以染各种颜色开始,总能听见有人说“不要染发,染发会身体不好,会致癌的”,到底染发会不会致癌呢,对身体是否真的有影响? 染发会致癌吗 市面上的染发剂主要包括永久性的,半永久性或临时性的,以及天然的染发剂,关于染发剂致癌的观点主要聚焦在永久性染发剂上。 去年,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染发剂的文章,算得上目前最大样本最长时间观察的数据了。 哈佛医学院对 12 万名美国女护士使用染发剂的情况,进行长达 36 年的追踪研究和数据分析后,认为永久性染发剂与大部分癌症无关,很可能并不致癌。 同时也发现,染发次数足够多时,染发者患乳腺癌、卵巢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也有轻微的增高,尽管这种增高不明显。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相关推荐可能更为清晰。他们将染发剂职业暴露归为 2A 类致癌物,认为个人使用染发剂则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也就是说,可能有少许危险的是那些天天接触大量染发剂的理发师、生产工人们,平时一年染个几次头的普通人,不必为此提心吊胆啦。染发在致癌方面最多只有部分不确定的轻微风险。 同样的,也没有充足证据说,普通人日常的染发行为能导致脱发。染发有什么危害 1、过敏 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PPDA)等成分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若染发时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头面部皮肤发红、肿胀、刺痒、灼痛、起水疱、流黄水等,应立即停止染发并清洗干净。 为了尽量减少过敏麻烦,使用新染发剂时,可以在前 2 天做好过敏测试,在染发部位和可能沾染的部位都擦一点看有无特殊反应。染发前还可以在发际、耳后涂抹凡士林或乳液,以防染发剂沾到皮肤造成伤害。 曾经对染发剂过敏过的朋友,就尽量不要再染发了。还要提醒给你染发的 TA 或者 Tony 老师,尽量不要让染发剂接触到头皮、眉毛、睫毛等危险部位。 2、发质损伤 经常染发可能使得头发更加纤细脆弱,容易断裂损伤,头发也可能变得黯淡无光、毛糙分叉。 既想要染发的美,又想要头发健康的话,对头发的养护就要比不染发时更为注意。 只从发质损伤的角度看,染浅色的伤害比染深色更明显。所以如果是颜色深浅二选一的话,可以优先深色。 3、重金属中毒 染发剂中是被允许添加一定量的重金属的,比如汞、铅等。但一些不正规、质量差的染发剂,非常容易出现超标的重金属。假如长期反复使用这样的染发剂,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属中毒。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染发剂的选择上不要只关注便宜,尽量在力所能及范围里选择正规优质的产品。染发后怎么护理 染发后护理头发,可以用Ph值为酸性且营养成分高的护发素护理头发;使用具有固色效果的洗发水;减少染烫;降低洗发时的水温以及吹发时的风温。染发后几天可以洗头 一般情况,染完头发需要等3天之后才可以洗头,这是为了确保头发的颜色更持久,所以多等几天再洗头比较好。另外染头发后第一次洗头要注意水温,不宜使用太热的水,尽量使用温水,可以避免头发褪色过快
英国柳叶刀杂志,世界闻名。国外著名医学杂志《Lancet》。《Nucleic AcidsResearch》。《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 》。 国外著名医学杂志 The Lance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Gastroenterolog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Science Nature HepatologyA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al Care Medicine 美国呼吸医学杂志[TOP] --------------------------------------------------------------------------------B BioTechniques 生物技术Blood 血液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英国肿瘤杂志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英国医学杂志[TOP] --------------------------------------------------------------------------------C Cancer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nline 肿瘤控制和预防 Cancer Control Journal of the Moffitt Cancer Center 肿瘤控制 Circulation 循环Cell 细胞 [TOP] --------------------------------------------------------------------------------E Elsevier Science 临床病毒学杂志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新现传染病[TOP] --------------------------------------------------------------------------------G Gastroenterology 胃肠学[TOP] --------------------------------------------------------------------------------H Hepatology 肝脏学 [TOP] --------------------------------------------------------------------------------I Immunology Today 今日免疫学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传染及免疫 [TOP] --------------------------------------------------------------------------------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细菌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临床微生物杂志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皮肤内科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实验医学杂志 Journal of I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精神及行为科学杂志 Journals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Virology 病毒学杂志 [TOP] --------------------------------------------------------------------------------L Lancet 柳叶刀[TOP] --------------------------------------------------------------------------------N Nature 自然 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生物技术 [TOP] --------------------------------------------------------------------------------P Physiology Online 生理杂志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c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科学院学报[TOP] --------------------------------------------------------------------------------S Science 科学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南方医学杂志 St. Francis Journal of Medicine 圣弗郎西丝医学杂志 Stroke 中风[TOP] --------------------------------------------------------------------------------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美国胃肠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美国整容医学杂志 The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 美国放射诊断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aine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Onlin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心血管杂志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儿童传染病杂志 --------------------------------------------------------------------------------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美国血库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美国骨病医学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美国免疫学家协会American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北美中华医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ation Oncology 美国放射肿瘤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美国肺科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Student Association (AMSA) 美国医学生协会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 美国足医学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 美国临床病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 美国分子病理学会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Otolaryngology 五官科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急救医生协会Association of Professor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妇产科教授协会Association of Surgical Technologists 外科技师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Surgeons 妇女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国泌尿协会[TOP] --------------------------------------------------------------------------------C California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加利福尼亚足医学联合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Gastroenterology 加拿大胃肠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aediatric Surgeons 加拿大小儿外科协会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加拿大医学会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加拿大儿科协会Colorado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科罗拉多家庭医生学会Contact Lens Association of Ophthalmologists 眼科接触镜协会[TOP] --------------------------------------------------------------------------------E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 Association 急救医学住院医生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英国心胸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Endoscopic Surgery () 欧洲内窥外科协会[TOP] --------------------------------------------------------------------------------I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美国传染病协会 [TOP] --------------------------------------------------------------------------------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Technologists 国立矫形外科技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xaminers 国立医学考试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Nurses 国立矫形外科护士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 国立学校护士协会[TOP] --------------------------------------------------------------------------------P Pan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Virology 泛美临床病毒学协会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肺高压协会[TOP] --------------------------------------------------------------------------------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AAGP) 美国老年精神病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 美国创伤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 美国类风湿学院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国胃肠联合会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足医学联合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美国肛肠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adiologic Technologists 美国放射技师协会 The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Cardiology 欧州小儿心脏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 (APIC) 传染控制及流行病专家协会The Australi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澳洲骨病联合会The British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英国骨病联合会The British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英国矫形外科联合会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athologists 加拿大病理医生协会The Medical Scholars Honor Society 医学学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NACC) 国立直肠病协会The National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 国立多发性硬化疗协会The Neuropathy Association 神经病学协会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Cardiac Imaging (NASCI) 北美心血管扫描学会The Ontario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ians 安大略儿科医生协会The Society for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超微结构病理协会U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其医学学术文章享誉全球。 扩展资料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55873.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2、柳叶刀( Lancet)。《柳叶刀》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硏究文章、也有其它-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45217。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AMA比较注重其教育职能,利用该杂志的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栏目向临床医师提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服务。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35289。4、英国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全英文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16378分。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