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如何办好一本医学杂志刊物

发布时间:

如何办好一本医学杂志刊物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刊多,专业性期刊少的结构问题。所以,《社会学评论》的创办,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社会学评论》的创办,为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说,今天虽是《社会学评论》的首发式,但不是零起点,它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因而可以预期《社会学评论》这本新杂志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在连续几次的一级学科的评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都是全国排名第一。《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社会学评论》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了一本正确的杂志。”沈固朝教授说,“《社会学评论》是我国社会学领域新的航母。”二、刊物定位和特色刊物定位,就是要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这是办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也是特色问题。为了能办好这本来之不易的新杂志,郑杭生主编表示《社会学评论》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办刊宗旨,切实提高办刊质量,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教授也认为,一个刊物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刊物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刊一面”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冯小双编审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学界三本专业性学术刊物要形成一个生态,每本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彼此互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姚申教授认为,《社会学评论》这个刊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是有非常响亮的名字,所以刊物可以在“评论”二字上多做文章,多刊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高自龙总编辑表示,《社会学评论》在最初刊物名称的选择上,就侧重考虑了“评论”的架构,其中一个高位的目标就是期望促进学术争鸣、学术争论,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三、学术性与实践性崇尚学术,是一本学术刊物的核心,也是《社会学评论》办刊的一个宗旨。然而,学术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践,远离现实。李培林认为,现在一些刊物确实存在过于“阳春白雪”的问题,很多有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发不了,从而导致了刊物内容远离当前国家政策。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刊物要能从“阳春白雪”这个很高的殿堂“入世”,要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也认为,《社会学评论》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兼顾,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这样对刊物的发展也有好处。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则认为,学术刊物还是要有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因为学术研究往往做得比较超前,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后,很长时间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社会学中“阳春白雪”的文章,如果确实有水平的、有质量的,还是应该发。四、制度化与灵活性刊物制度化,是提高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强调,一个好的刊物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现在很多刊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然而,刊物过度依赖制度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严格依赖匿名评审制度,就会出现原本很好的文章在匿审阶段可能被毙的问题。谢立中教授也说,匿名评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有一点自主权,对没有通过匿审的文章,要看评审专家提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伤,当然不能发;如果是有争论性的问题,视情况还是可以发的。《人口研究》副主编陈卫教授则认为,尽管刊物制度化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编辑部的角度讲,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提高刊物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从收稿到发稿,每个环节都应当有严格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刊物质量。五、本土性与国际化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性,发什么,不发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导航”。北京科技大学时立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现象、很多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去研究,而且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风格应该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获得更多的立足点。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说,现在的年轻学者讲创新,而老一辈学者则更讲坚守,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坚守什么。今天,郑杭生教授创办这个刊物可以看出绝不只是“创新”二字,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坚守的方向,即建立“中国学派”。《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学人提供了一个活的学术平台。只要我们力戒浮躁、立足国情,遵循严谨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学的繁荣还是可期的,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将会更多一些,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社会》编辑部主任路英浩教授则认为,就办刊物而言,还是需要一点兼容并蓄的传统,既要本土化的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理论。六、好稿源、数字化与影响力好的稿源是立刊之本,也是刊物质量最根本的保证。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稿源质量。在目前学术生态下,一个新刊物要想得到很好的稿源确实不容易。此时,刊物就应该充分发挥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界的强大影响力,多约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王思斌教授认为,一个刊物要有引用率,引用率高,影响力才大。要想提高引用率,首先就是要有好的稿源。中国社科院刘振喜则认为,刊物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引用率对新刊物来说,可能要从零做起。但是,社会影响力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的。例如,这次的刊物首发式在社会学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为扩大影响力,数字化出版也很重要。刊物应与国内各数据库以及网站结合,扩大读者和受众群体,这样对学界、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之,《社会学评论》的创办,无疑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人去关注它、支持它。我们也坚信《社会学评论》这本新刊物会越办越好,能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新航母。作者简介:胡宝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

说实话,自己投稿发表论文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找代理成功率很高很多!医学杂志投稿

首先,要确定好发什么级别和研究方向的文章,然后找到相应的期刊、杂志。然后投稿过去,等到收录用通知即可。 但是,想发医学类核心期刊,确实是比较困难,原因: 1、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2、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找些代理机构还是要快些。我去年评职称,就查阅了中文中文期刊在线,发了篇临床医学的,见刊还是蛮快的。

楼主想发表在医学类的核心期刊,确实是比较困难,是多重原因导致的:1、发表论文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审稿时间为1-7天,或者1个月-1年不等。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找些代理机构还是要快些。我去年评职称,就找了中文期刊在线,发了篇临床的,见刊还是蛮快的。

如何办好一本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我给你推荐一本版面费和影响力都过的去的一本杂志《健康必读》,如果用来做评职来用肯定没有问题。如果医院没有特别的要求,我们一般都在这本期刊上发表的。

医学期刊很多啊,最好具体说明需要什么领域的期刊。《国际临床医学》这本期刊有知网检索,领域宽泛,属于月刊。刊号:2158-2882。详细信息可以再去查一下。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希望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园,在大家的心中应该是绿色而又舒适的,但在我的心中她可并不那么完美。

人未到河畔,就可以闻到阵阵的臭气。河里也真是“丰富多彩”:破皮鞋,一次性饭盒,电池,不一而足。污浊的河面飘浮着几条白色的小鱼。

你看,汽车站那些只知道自己挤着上公交,却不管老人和孩子的青年;你看,马路上的车龙排出令人窒息的废气;睡觉时,路上“嘀嘀,嘀嘀”的喇叭声还此起彼伏。

我希望这样的家园:乡村的小河两岸,建起花园。那是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人们在这里读书、游戏、野炊……疲惫时,就躺在碧绿的草地上仰望蓝天,让风姑娘轻轻抚摸我的脸,那真叫舒服啊!

我希望城市里的公路上,穿梭着太阳能汽车;我希望汽车站口,看到队队候车的好青年;我希望声声刺耳的汽车屏息净气;我希望……

我的希望不是梦。我坚信,有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奋斗,这所有的希望很快就会成为现实。那时啊,我们的家园—广大的农村、城市都将是那样的美好!

晚上,我一个人学习学完回家。为了早点到家,我绕了一条捷径,但这条路的路灯坏了。此时,两旁的建筑已经吸引不了我的目光。我一心只想着早点回去。感觉到周围有点阴森,于是我加快了脚步。来到路口,转个弯,忽然一个模糊闪亮的光点进入了我的视线。原来是两旁的路灯。一个路灯的光是那么微弱,似乎是个老人。却直着看的那一点是由无数个路灯组合成的亮点。我希望得到那个亮点,也不知为什么,我又加快了脚步,用力去追他。当我跑了很远的时候,我发现:他还离我十分的遥远。

希望是我最重要的支点,没有了他我就会倒塌。正因为这样,我才去努力坚守着他。

一个晾衣架,如果没有支架,就会倒塌,最后不得不和它身上的衣服一起变脏。一个人如果没有希望,没有精神之柱,就会迷失方向;一旦有了希望,就会有用不完的内部动力,就像汽车开动马达。

一个人的希望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登上一座高峰,就会想去登更高的山;当坐在飞机上,飞向蓝天,就会想让飞机飞得给高些;当获得奖状时,就会去争取更好的奖状。我望着路灯问自己,你的希望是什么?我的希望是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认同。我相信,我的希望没错,坚守希望定能获得成功。

我希望我能有一双翅膀,这样就能免费旅游。我要去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观,它的万里之长,还有它修成的艰难。我要去黄河,看它的九曲,它的滚滚直下,还有它的奔腾不息……有这样一双翅膀,我就能免费地旅游,而且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爱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我希望我能有一双翅膀,这样就再也不会迟到。我可以吃完早饭,多玩一会儿或多学一会儿。等到离上课只有两分钟时,我再去上课也不迟。如果真有一双翅膀,那该多好!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就会在夜晚飞呀飞,一直飞到月亮身旁,伴随皎洁月光,在歌唱;我会在黎明飞到屋顶,看金灿灿的日出;在中午,我会在吃完午饭后飞向天空,尽情享受阳光;在又一个夜晚,我会飞到一座白皑皑的雪山上,看月光下,松软的雪在闪闪发光,在天底下,一片湖里流出的小溪叮咚流淌……

啊,有翅膀的生活,我是多么向往!

漫步在恬静的校园里,唯一的感觉是很美,一种说不出的美,我于是寻觅,发现美源于春天。

球场上的落叶很多,但树上鹅黄的新芽也是遮不住的,放眼望去真的好美好美,一种温馨的、清雅的美!其实每个春天都是那么美,只是我未能欣赏。每天我们都过着忙碌的生活,都在努力着,殊不知春天又天使般的地降临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希望……

我又想我家的人和朋友了。记得是前几年的一天,我因为脚伤而不得不呆在家里,当时我的心情坏极了,也因此使得整个家都很沉闷。有一天,妈妈对我说春天到了,我们一起去走走好吗?为了不使妈妈失望,我答应了,一路上妈妈扶着我沿着河堤来到了一个很大的草坪上,展眼望去,大地好像一张鹅黄色的地毡,我心情好了许多,还莫名的涌起了一股冲动,我对妈妈说,我有希望参加下一届的篮球比赛,妈妈被我的话惊住了很久才回来神来说:“对,你一直都有希望参加的,只是老师未能及时发现你的天赋而已,春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加油啊,女儿!”后来我真的加入了校队,也才真的发现母亲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再后来,也才发现母爱是多么应该好好地珍惜。

今年的春天又来了,它依然美丽,不一样的那年春天的那个傻傻的女孩长大了,她发现其实这个春天很美,也充满着新的希望。

涓涓的小溪奔流不息,因为汇入苍海是它的希望;美丽的白云飘逸凌空,因为点缀蓝天是它的希望;鲜艳的花朵争奇斗艳,因为春色满园是它的希望。

陆游不陷世俗,他希望国家统一,所以有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的诗句流传千古。文天祥刚正不屈,他希望有一身的正气,所以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秋诗句。杜甫虽曾被叛军所俘,却一贯有心系天下的远大志向,所以作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绝唱,让”诗圣“这个称号流传千古。

以上种种事例不正昭示着我们:只有有了希望 ,才能照亮心中之灯,人生之灯,让人生更有意义,让人活得更精彩。

若没有了希望,大树还何以挺拔?若没有了希望,江河还何以奔腾?若没有了希望,星星之火还何以燎源?

记住,人生只有一次。何不以希望为帆,理想为桨,信心为船,向人生的目标驶去?纵然前方有惊涛骇浪,有急流险滩,又何以为惧?

让我们心怀希望,那里有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秀美风光,那里有惊涛骇浪、怪石嶙峋的壮伟奇观!

绝美的风光在险峰,绝美的人生在自己努力的登攀之中,这时,你心中就要充满希望,它会点亮你心中的那盏明灯,让你一直向前,走向成功!

4月20日,我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这次运动会的召开,让我看到了建设班级的希望,因为我又看到了学生们热爱集体,团结一心的劲头。

从开始筹备运动会,学生们就出谋划策。班级队伍怎么走队形,喊什么口号,穿什么样的衣服,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装饰来表现班级特点等等。总之,孩子们积极性特殊高。

运动会开始后,为了争夺文明班级体,观众队伍纪律出奇的好,好多同学争着发稿件,吃完的零食包装袋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再看运动员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参加每一项比赛时他们都竭尽全力,奋勇拼搏。尤其是在跑接力赛的时候,他们更是使出浑身的劲。观看的同学们都扯着嗓子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有的同学嗓子都喊哑了。赵毅、李嘉豪同学跑完后腿都肿了,赵广义同学为了班级体的荣誉是带病坚持跑步的。同学们的精神让我感动。

从上六年级开始,我们班同学纪律性就大不如前了,感觉很涣散。但是这次运动会,又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热爱班级,团结一心的劲头。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孩子们是可爱的,我要用爱燃起他们的希望,师生共建和谐班级!

前些天,奶奶生病了,爷爷带着我来到医院看望奶奶。来到病房里,爷爷把轮椅推来,让奶奶坐上,说要带奶奶去附近的音乐广场逛一逛,放松一下心情。

我们来到了音乐广场,爷爷一下子被正在下棋的人们吸引住了。他停了下来,让奶奶晒着温暖的阳光,自己开始专注的观看人们下棋。我觉得无聊,就跟爷爷说:“爷爷,我去玩了?"爷爷很爽快的答应了。

我快步跑到广场中央,很快发现了一只可爱的流浪狗在广场上跑来跑去。我跑到流浪狗的身边,给了他一些花生,它狼吞虎咽的吃起来,看来是饿极了。我又从爷爷买的菜中拿了一部分,分给了那只小狗。小狗鼻子动了几下,好像闻到了什么?一看是块骨头,便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我看着这只小狗挺可爱的,便想把它领回家做我的宠物。可爷爷却不同意。

后来,我和那只小狗玩了半个多小时。最有趣的是,我将一根树枝扔出去,小狗会跑到树枝那儿嗅几下,然后再叼过来,送给我。

正在我们玩得高兴时,爷爷叫我们回医院。我只好乖乖的离开那只小狗,往医院走去,小狗一路跟着我,一直跟到了医院。医院禁止动物进去,我只好撵它回去,可当我拐回走时,心中不禁思念起那只可爱的小狗来。

可爱的小狗,你现在过得好吗?

年轮流转,时光飞逝。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之中,新的一年来到了,回顾20xx年,总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值得我们留恋,同样,也有不少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不过,时间的足迹已经走出20xx年,迈进20xx年,在20xx年中我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实现。

因为我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因为一次小小的感冒而发起了高烧,差点没能参加期末考试,所以我决定多进行体育锻炼。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打乒乓球了,一开始的时候,我只能接上一两个球,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连续打三十多个球了,这也让我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坚持努力,我还要多多练习,让我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好好学习。在20xx年中,增强我的阅读能力,提高我的计算速度,多读多背英语单词、课文。争取在新的一年中,取得好成绩。

另外,今年春节我还去逛了庙会,庙会好热闹呀!有各色各样的小吃,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还有精彩的文艺演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也算是实现了我的一个小小愿望吧!

总之,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收获一张快乐的笑脸。

说起我的爸爸,我可以翘起大拇指说出他的许多优点。在众多爸爸中,他应该算是一个好爸爸。

可是,爸爸有个坏习惯——爱吸烟。尤其是和朋友、同事、亲戚聊天时,就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雾袅袅之中,他们自得其乐的样子。可不吸烟的人,就算站得很远,都会被呛得难受。

有一天,我无意中从朋友的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吸烟对身体有什么害处的文章。里面说:一滴尼古丁能杀死三匹大马,香烟里就有大量的尼古丁。看到这里,我吓了一大跳,心想:香烟里竟有这么多毒啊!爸爸吸那么多的烟,岂不是很危险吗?

回答家后,我告诉了爸爸,他不相信,还说我年纪小,不懂事。我没办法,只好找妈妈商量对策。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他不相信,那你就把书拿给他看,不就行了。”“好的。”我答应了,急急忙忙跑到朋友家把书拿回来,给爸爸看。他看完了,长叹一声:“唉——现在我相信了,可是我一下子改不了啊。”我听了思索一会儿,然后说:“那就这样吧,我来画一张表,记录你每天吸多少只烟。我希望记录是直线下降。”

爸爸听后,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为了爸爸的身体健康,我多么希望爸爸能戒烟成功啊!

新年来了,植物冒出新芽,门上贴起了春联,家家户户都在发红包,人人穿新衣,到处都放着美丽的烟火,迎接快乐又幸福的一年。

新的一年,我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一台全新的自行车,因为我可以骑着自行车出去兜风、买东西吃、骑去游乐区玩、还可以跟哥哥一起比赛谁骑得最快,如果今年可以得到一台自行车,我觉得那真是太棒了!

我也希望我的钢琴能力可以变好,这样我就可以去各地演奏钢琴,得很多奖杯、奖状,还可以跟哥哥一起比赛谁弹得钢琴最好,所以我希望今年每天都至少练一个小时的钢琴,这样我弹的钢琴才不会输给哥哥,还可以弹出美妙的声音,给爸爸妈妈欣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一些偷懒的行为,例如:有时候不 写作业,没有多看一些课外读物,还有我超级爱睡觉,放假的时候,常常睡到11点,爸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所以新的一年,我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做早起的鸟儿,让生活更充实。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爸爸的工作顺利、工作赚大钱,希望我们全家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也希 望大家能够快乐的过每一天。

新的一年,我希望我真的可以买一台自行车,但是我要先努力用功读书,把钢琴练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这样我才可能得到这样礼物,真希望我的愿望都能够实现。

希望,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失败者对成功的一种渴求;希望是死对生的一种企盼;希望是寒冬对春的一种向往。什么是希望?希望是人生的钟摆须臾停止不得;希望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光芒四射。如果低下头表示失望,那么昂起头便是希望。希望的路,千条万条;希望的河,处处可入海洋。希望是什么?是优美动听的歌;是奇丽无比的小诗;是令人神往的意境;是朝露、晚虹、是阳光……

鲁迅曾经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是啊,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否则会像失去控制的小船,随波浮沉。若有了希望,便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奋勇拼搏的力量。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它使濒临死亡的人看到了生存;使屡遭挫折的人看到了成功;使身处绝境的人看到了力挽狂澜的可能。总之,人活着绝对不可以没有希望。

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太阳光又大片大片地洒落在阳台上。一阵微风掠过,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阳台栏杆的墙角边,那原只是一小蕞一小片青苔中,竟不知不觉地生长出一株株不知名的小植物,由于好奇,由于好奇,我蹲下来细细地观察着那一株小生命:我暗暗吃惊,这是怎样一个平凡的生命啊!多么的坚强,多么的不起眼,但是他神奇般的活下来了。就如这次汶川地震中那无数个从死神手中又夺回来的宝贵生命!是啊,生命有时是如此地脆弱,活着也就是那瞬间的选择……在天灾面前一切都是如此的苍白,只有坚强的意志,让生命之花再次绽放……让我们为那些舍己的高尚灵魂默哀吧!你的希望将会延续……

既然我们无法抵挡天灾的发生,那就让我们学会珍惜吧,能够有机会爱别人的时候就付出真心,能够有机会接受爱的时候就好好把握吧。有时间的时候多陪陪我们的爸爸妈妈,朋友约你的时候也不要总是在拒绝……如果如果不幸真的发生也好让我们少点遗憾……

但愿大家早日脱离困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活着就是幸福啊!……

我家楼下,有一片草地。春天一到,草地就变成绿油油的,家门前好像铺上了绿色的.大地毯。每当走过草地,我都感到心旷神怡。

有一天,广州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风雨过后,我去看那些小草,发现它们被暴风雨打得歪歪斜斜的,垂头丧气。我不禁有点儿担心,担心小草会不会枯萎。但是过了两天,我再去看了看,发现小草都挺起了腰,直起了背,笔挺笔挺的,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它们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这时,我想起了在去年的北京残奥会上,有许多残疾人顽强拼搏的身影:没了腿、缺了手还在游泳池奋力向前,没了眼睛还在跳远的跑道上勇往直前……他们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却没有低头。每时每刻,他们都在燃烧生命,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向命运挑战。

从小草和残疾人身上,我看到了他们是多么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许多热爱生命,为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忠于职守的警察叔……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我们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光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更加有力,展现出生命的希望。

秋,很深了。树木大都秃了头顶,只有几株老榆树还在顶尖的枝条上挑几片树叶,黄灿灿的。几只麻雀站在树枝上,冻得唧喳乱叫,不时啄几下黄叶。

这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外面的土地吐着寒气,而这大棚的里面,却正暖气逼人。潮湿的地面,不断蒸发着水汽,大棚顶凝结着一层晶莹的水珠儿。

老五慢慢蹲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扒开土层。土里面,正躺着那一粒粒种子。他轻轻地捡起一粒,怕惊动了谁似的,轻轻地吹掉湿土,轻轻地放在掌心。啊,已裂嘴了。再有几天,就出芽了;再有几天,就是一根根黄瓜、豆角……老五收起这种幻觉,轻轻地把种子放回土里,轻轻地覆上一层湿土。然后抬起头,看看那一排排整齐的竹架子,好像已架起了一道道绿墙。老五眯着眼睛笑了。拍拍手上的土,他的思绪,回到了一个多月以前。

天黑了。老五刚放下饭碗,一支烟还没有吸完,村中间那个大喇叭便响了起来,是老支书在宣传温室蔬菜的事儿。老五仔细地听完,缓缓吸了一口烟,又狠狠地吐了出来。一个大棚,需要投资好几千元,弄得好,一年就能见利,弄不好呢?

他老五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这钱来之不易啊!他长长地吁了口气,烦躁地站起来,和衣躺到床上。夜,好长啊!

天刚蒙蒙亮,老五再也睡不着了。起身走到院中,远处刚传来一声鸡叫,悠悠的,长长的。很远的树林中,有猫头鹰“咕咕喵”地叫一两声。月亮快落了,静静地挂在西天,月光还是很皎洁,冷冷地落下来。一两颗残星神秘地看着老五。老五揉了揉眼睛——天,还早着呢。

老五迷迷糊糊地打了一个盹儿,再起来时,月没了,星也没了。东方的天空,泛起一层鱼肚白。他看看天,深深地吸了口气,踏着重重的脚步向老支书家中走去。

“爹!”儿子在外边叫他。“嗯。”老五答应一声,又回头看了看那可爱的湿土地与竹架子,眯着眼睛走出大棚。

无际的秋野里,一片寂静。东方的天空,流淌着绯红的云。太阳出来了。忙碌的人们正将草帘子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一下子就钻进大棚内。阳光下,一座座大棚放出一片片银子般的亮光。老五钻出脑袋,哈了一口气,“又是一个好天!”他说。

希望中的我们洋溢着快乐和放松,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但我们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世界里我们释放着活力,播洒着青春,我们为自己而活着,为希望而活,也许生活中的我们不是那爸爸妈妈中永远的优胜者,但我们是努力过的。

虽然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我们不是最好的那一个,但我们的活力永在,在我们有限的青春中,生命在感触竞争,活力在感受成功。

也许在你成功的那一刻“竞争之神”又要向你发出新一轮的挑战。在挑战前即使再劳累和辛苦你也会为此而快乐,每当看到一颗颗汗水从面颊落下,你也会觉得这努力是值得的。

每当看到别人从一次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出时,你心中那一个个充满童真的希望将在此刻化为乌有。也许成功是大家不变的追求,努力是成功的良药。成功虽然是困难的,但只要你在为成功拼尽全力,那你的心将会是满足的,因为我们在希望中成长,在竞争中感受痛苦与快乐。

如何办好一本医学杂志期刊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刊多,专业性期刊少的结构问题。所以,《社会学评论》的创办,对我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社会学评论》的创办,为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说,今天虽是《社会学评论》的首发式,但不是零起点,它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因而可以预期《社会学评论》这本新杂志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在连续几次的一级学科的评比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都是全国排名第一。《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社会学评论》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了一本正确的杂志。”沈固朝教授说,“《社会学评论》是我国社会学领域新的航母。”二、刊物定位和特色刊物定位,就是要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期刊,这是办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方向问题,也是特色问题。为了能办好这本来之不易的新杂志,郑杭生主编表示《社会学评论》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办刊宗旨,切实提高办刊质量,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教授也认为,一个刊物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刊物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刊一面”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冯小双编审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学界三本专业性学术刊物要形成一个生态,每本刊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彼此互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长姚申教授认为,《社会学评论》这个刊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是有非常响亮的名字,所以刊物可以在“评论”二字上多做文章,多刊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高自龙总编辑表示,《社会学评论》在最初刊物名称的选择上,就侧重考虑了“评论”的架构,其中一个高位的目标就是期望促进学术争鸣、学术争论,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三、学术性与实践性崇尚学术,是一本学术刊物的核心,也是《社会学评论》办刊的一个宗旨。然而,学术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践,远离现实。李培林认为,现在一些刊物确实存在过于“阳春白雪”的问题,很多有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发不了,从而导致了刊物内容远离当前国家政策。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认为,刊物要能从“阳春白雪”这个很高的殿堂“入世”,要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也认为,《社会学评论》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兼顾,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实践性,这样对刊物的发展也有好处。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则认为,学术刊物还是要有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因为学术研究往往做得比较超前,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后,很长时间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社会学中“阳春白雪”的文章,如果确实有水平的、有质量的,还是应该发。四、制度化与灵活性刊物制度化,是提高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强调,一个好的刊物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现在很多刊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然而,刊物过度依赖制度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严格依赖匿名评审制度,就会出现原本很好的文章在匿审阶段可能被毙的问题。谢立中教授也说,匿名评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有一点自主权,对没有通过匿审的文章,要看评审专家提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伤,当然不能发;如果是有争论性的问题,视情况还是可以发的。《人口研究》副主编陈卫教授则认为,尽管刊物制度化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编辑部的角度讲,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提高刊物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从收稿到发稿,每个环节都应当有严格的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刊物质量。五、本土性与国际化本土性与国际化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性,发什么,不发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我国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导航”。北京科技大学时立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现象、很多问题,值得中国学者去研究,而且是进行本土化的研究。本土化的风格应该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获得更多的立足点。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说,现在的年轻学者讲创新,而老一辈学者则更讲坚守,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坚守什么。今天,郑杭生教授创办这个刊物可以看出绝不只是“创新”二字,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坚守的方向,即建立“中国学派”。《社会学研究》执行主编张翼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学人提供了一个活的学术平台。只要我们力戒浮躁、立足国情,遵循严谨的学术精神,中国社会学的繁荣还是可期的,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学派将会更多一些,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社会》编辑部主任路英浩教授则认为,就办刊物而言,还是需要一点兼容并蓄的传统,既要本土化的特色,也要有国际化的理论。六、好稿源、数字化与影响力好的稿源是立刊之本,也是刊物质量最根本的保证。清华大学刘精明教授认为,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就是稿源质量。在目前学术生态下,一个新刊物要想得到很好的稿源确实不容易。此时,刊物就应该充分发挥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界的强大影响力,多约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王思斌教授认为,一个刊物要有引用率,引用率高,影响力才大。要想提高引用率,首先就是要有好的稿源。中国社科院刘振喜则认为,刊物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引用率对新刊物来说,可能要从零做起。但是,社会影响力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的。例如,这次的刊物首发式在社会学界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为扩大影响力,数字化出版也很重要。刊物应与国内各数据库以及网站结合,扩大读者和受众群体,这样对学界、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之,《社会学评论》的创办,无疑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人去关注它、支持它。我们也坚信《社会学评论》这本新刊物会越办越好,能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域的新航母。作者简介:胡宝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研究。

对这方面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谈点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1,首先明确办刊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把杂志办好。如果是为了前者,那后面的内容就不容看了。2,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在首帖中正大光明地提期刊的名字,不自信?内心强大了,才算真的强大。3,站在一个作者的角度,我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审稿效率高不高;第二,意见靠谱不靠谱。作者并不是不能接受拒稿,而是不能接受无理的拒稿。解决这两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支专业、敬业的编辑队伍和一群固定的,高水平的审稿专家。我建议你学习下JTD的办刊思路:在编辑和审稿人的选择上,不看学历,不看头衔,不看职称,就看你的意见靠谱不靠谱,就看你有没有水平。中国学术界越拉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学者虽然顶着教授、博导、主委、委员、院长、主任的头衔,其实学术水平差得一塌糊涂,成天到处喝酒拉关系,也不看文献,对国内外的进展一无所知,不懂科研设计和统计学,不懂学术规则,甚至不懂英文,拿起稿件来乱审一通,还仗着自己曾经替杂志社审过稿而经常拿一些水平奇差的关系稿件给杂志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杂志真的是完蛋了。相反,有很多学者虽然没有什么头衔,但是审稿非常认真,学术水平很高,提出的意见很靠谱,这些学者才应该是杂志应该拉拢的对象。如何判断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有时很难,特别是不同领域的学者,但是高明的编辑往往可以从审稿意见中看出端倪。比如某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是:本研究毫无新意,已经称为临床共识,不宜发表。对于这样的审稿结果,我不知道编辑怎么想。但是如果我是作者,我会觉得很不甘心,研究是否有新意虽然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但是如果要说别人的研究没有新意,一定要列举多篇文献来说明作者的研究不新。从这个意见其实就可以看出,审稿专家是很不专业的,建议以后还是不请他审稿了。又比如,某审稿人的意见是:作者的结果与我们的临床经验不符,试验设计的某个地方存在欠缺。但是作者立刻反驳:我们的数据是经过统计的,完全采用了盲法,我们的实验涉及参考了某论文的方法(并列举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作为证据)。此时作为编辑,你应该相信审稿人还是应该相信作者呢?专业的编辑队伍也是很难建立的,一流的编辑多半曾经做过一流的学者,做过一流的研究,发过一流的论文,熟谙各种论文的写作思路,对“如何写论文”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而现在很多杂志社的编辑根本就没有医学背景,完全不懂医学论文写作的常识,只知道按照各种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来搞一刀切,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折腾作者。文无定式可言,一刀切出来的东西会是好东西吗?一流的主编(或者编辑部主任)、一流的编辑、一流的审稿人,才能半出一流的杂志。4,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和互动,开设网站对作者的疑问给出详细的回复,允许和重视作者的申诉,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5,尽量杜绝关系稿:送关系稿来的一般都是不学无术的人,和这些人处好关系对杂志社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如果该期刊有网站,就在网站上投稿就可以了,

一般网站上都有投稿邮箱,还有编辑的联系方式。

如何办好一本医学杂志封面

现在国家正规的杂志号CN申请难度是难于上青天的,(ISSN大陆是不承认的)基本上就是不批,除非有人;像韩寒的《独唱团》都是以书代刊,不好做的很,当然,如果楼主能够搞到CN那另当别论,那接下来就要做好内容和宣传了,如果是准印证形式的杂志,挂靠于某个单位,那只要在主管单位允许的范围内尽情放开手去做了,但是法律规定准印证的“内部资料”是不可以登广告的i,我遇到过不少内部资料被查封就是因为做了广告,内容方面一定要有特色,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最好要根据杂志的受众群去设计,有关艺术的杂志首先在排版上一定要下大工夫,选择好自己的风格,比如典雅的?或是大气简洁的?这完全看你的偏好了,但最好整体要协调统一,板块设置,个性自不必说,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就不啰嗦了,接下来说宣传,如果是正规杂志,那么销售出去的渠道就显得异常重要,得到市场的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议除了做好杂志本身品质外,可以下大资金、大精力去宣传下,当然,如果是内部资料的形式,那最重要的还是主管单位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想法,总之,放开手去做吧,我的(拙人西坡)如果有意继续交流可加一下,我也对做杂志很有兴趣]

版式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千书一面的版式设计,呆板、平庸,使人读起来乏味,打不起精神,易于疲倦,神游书外。而且,还常常会殃及池鱼,导致读者对内容等闲视之,不能专注,一本书的好内容从而就有被陪葬的可能。

推陈出新的版式设计,摆脱了常规的束缚,将那些平淡无奇的字体、字号、线条、空白,经过有序组合,形成不同寻常的空间关系,使之变得色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

优秀的版式设计,绝不会出自那些只会简单的使用字体、字号的版式设计人员之手。它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比较丰富的素养,有比较敏锐的审美观点,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技术知识。

优秀的图书版式的设计师,围绕着烘托图书内容这一实际需要,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版式设计的操作。实用与审美并重,构思、设计出无穷无尽的版面变化,使自己所经手的图书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在进行版式设计构思时,突出、强化主题形象的措施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这一主题。如封面、封底、前后环衬、目录、译序、题词、护封都要有主题形象出现,每一形象应该有不同的变化。从变化中求得统一,进一步深化主题形象。

按黄金分割比例,留出相当于黄金分割律画出的一个方块,即顶上顶右排文字作为一块,另顶上通栏留白一块,顶下顶左留白一块。这种版式设计,布局比较合理,标题与排文字的版块左右呼应,高低顾盼,文图分布疏密有致。版面既呈三方块的分疆,又于分疆中有缺损,富于变化。

将书面摊开后左边与右边两面,即双码与单码两面当成一面看,据此设计版式,常会有一种大气魄的整体感,对视觉会带来新鲜的刺激。以订口为轴的对称版式,外分内合,张敛有致,或造成版面、开本的扩张,或加强向心力的聚敛,有衡稳之效。

采用书眉交叉倒错的方法,根据人的视线一般从幅左下方朝右上移动的规律,双码书眉排在地脚,单码书眉排在天头,一天一地,左右交错,全书书眉间隔倒错,耐人寻味。上下左右间隔交错的这种书眉,打破常规的绝对对称之均衡,在形式上呈现令人惊讶的新意,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版面空白,是使版面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胆地留出大片空白,是现代书籍版式设计意识的体现。恰当、合理地留出空白,能传达出设计者高雅的审美趣味,打破死板呆滞的常规惯例,使版面通透、开朗、跳跃、清新,给读者在视觉上造成轻快、愉悦的刺激,目力因之得到松弛、小憩。当然,大片空白不可乱用,一旦空白,必须有呼应,有过渡,以免为形式而形式,造成版面空泛。

书眉除具有方便检索查阅的功能外,还具有装饰的作用。一般书眉只占一行,并且只是由横线及文字构成。而用图案做书眉,虽有些夸张,却仍然得体,使被表达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产生一种令人惊奇叫绝的美感。

书眉页码突破用五号字而使用大号字,与书眉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摊开书页后,双码与单码书页,以订口为对称轴,两个数码分别在左右切口天头处,赫赫然遥遥相对,对称而立,使书眉呈跃动之态,煞有新意,起到了调节全书气氛,画龙点睛之意。

办好杂志需做到以下几点:1,强调从美学(杂志的视觉上)文学(文字稿)时尚(内容导向和关联)等等能反映社会的动态,这个动态不是那种小巷大妈式的哪里打仗了,哪里石油涨价这种新闻资讯,而是吻合整个杂志的观点诉求,对未来一种预见的观点诉求来安排的 2 ‍,介绍时尚内容时所表现的文化修养,里面举例到法国版的杂志介绍时尚服装,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引经据典的告诉你60年代的衣服或者一大堆的艺术参考例子出来给你看 3, 对收集到手上来的资讯处理,应该向做双年展一样精心策划一个议题,一个有意思的角度来整合这些信息,并告诉你怎样看待这些议题,比如对生活标准的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又将杂志的观点灌输给读者了,所以杂志的呈现就是一个类似传教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籍信息的方式灌输给你,带有很强的宣传性,目的性) 4, 容纳不同体裁,不同媒介的内容(是能吸引住大众的体裁,媒介),把杂志的栏目看作一个吸引人的,"性感"的商品 。

如何办一本医学杂志

如何办好一本杂志: 杂志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前瞻性的观点,能够对未来有一定的预见性,体现出观点的个性. 然后就是说到对时尚潮流的关注,这里特别讲到,所说的时尚潮流不是那种嘻哈青年的讲究吃穿这种肤浅的层面,仍然是对时尚和潮流的有一套很个性的有预见性的观点. 接着所说的是关于编辑选稿: 1,强调从美学(杂志的视觉上)文学(文字稿)时尚(内容导向和关联)等等能反映社会的动态,这个动态不是那种小巷大妈式的哪里打仗了,哪里石油涨价这种新闻资讯,而是吻合整个杂志的观点诉求,对未来一种预见的观点诉求来安排的 2,介绍时尚内容时所表现的文化修养,里面举例到法国版的杂志介绍时尚服装,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引经据典的告诉你60年代的衣服或者一大堆的艺术参考例子出来给你看 3,对收集到手上来的资讯处理,应该向做双年展一样精心策划一个议题,一个有意思的角度来整合这些信息,并告诉你怎样看待这些议题,比如对生活标准的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又将杂志的观点灌输给读者了,所以杂志的呈现就是一个类似传教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籍信息的方式灌输给你,带有很强的宣传性,目的性) 4,容纳不同体裁,不同媒介的内容(是能吸引住大众的体裁,媒介),把杂志的栏目看作一个吸引人的,"性感"的商品 另外提到对几个部门人员的要求: 对编辑的要求是需要懂商务,市场,交际和潮流. 对撰稿人的哪怕是一篇简报都要求能体现其文学功底. 说到美编,提出根本不需要排版的精心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又出色的照片,就是需要优秀的摄影师,一张好的照片是排版的中心

目前中国不允许个人创办杂志,只能申请杂志的国内总发行权及批发权。 如果您希望做一本杂志,只能找一些杂志社,采用承包合作的方式进行下半月刊或旬刊的运作,但采编还是受杂志社制约。这种方法也不合法,但是可操作! 其他办法创办杂志都是行不通的。

目录方法1:创建你的刊物1、头脑风暴。2、明确你的内容。3、出去联络。4、创建一份商业计划书。5、建立一个团队。6、明智地招进员工。7、准备第一次发行。8、开通一个网站。9、创办你的杂志。方法2:后记1、关注。2、进行细微的调整。你是不是一直梦想发行自己的杂志?在这个指引中,你会学到你需要知道并了解的每件事,来创办一个杂志并成功运营。方法1:创建你的刊物1、头脑风暴。在你开始建立你的出版帝国之前,你需要创造一些东西。如果你还没有这么做,那么就和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坐下来,并相互交流想法,看看会有什么主意:你的杂志主题是什么?专注于你喜爱的了解的事情上,不管是体育,时尚,电脑,还是社交网络。以你的兴趣为基础创建的杂志,比起你不了解的主题,最终会更加有魅力,专业,对读者更有用。谁是你的目标读者?这能帮助你专注在你的发展潜力上。例如,如果你的主题是时尚,你的读者信息统计对于杂志的风格和内容,以及潜在的广告收入就会起很大作用。例如,如果你的目标市场是青少年的男孩女孩,你的写作方式、内容、甚至商标和色彩设计就会和目标是40岁以上男人,或是20岁左右人群的杂志有很大不同。2、明确你的内容。要让人们有兴趣阅读你的杂志,事件花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事情。通过接触有持续需求的人群来确保一旦他们读了你的杂志,你就能留住这些客户。例如,在买房子这个内容上。有三类人群可能会需要这杂志:买家,卖家,和房产中介。但是,在三类人中,只有一类又成为回头客,那就是房产中介。除非你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卖方作为目标客户-那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你做回头生意的最好目标读者就是房产中介。3、出去联络。要让生意做得成功,你需要出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那些能帮助你的杂志获得成功的人去结识你的行当里有影响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你要创建一份以攀岩为主题的杂志,你就会想要与那些顶级攀岩者,内容创造者,和业内的其他明星会面。也许他们只是会告诉他们的朋友,"嘿,过几个月有本新的杂志要出了,"或者他们会说"嘿,过几个月有本新的杂志要出了,我想报道一下你去史密斯岩石的旅途情况。"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对你有利。有过创业或给企业融资经验的人,还有印刷业的人。与你的银行经理,律师,印刷商,网站创建人去沟通,任何接触你的企业并拥有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的人,都值得去认识。4、创建一份商业计划书。这能帮助你确定你要去做什么,并对未来做打算。你为了盈利得去发展销量,要明白其中的竞争,并弄清你的需求,这样你总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在你什么都没做的时候!当你接触能够对你的企业投资的人时,也将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书。如果他们看到你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进去了,会更有可能来投资你的企业。5、建立一个团队。一旦你经历了定义杂志类型,并确定为什么人群服务的阶段后,你会希望能够集合一小队能够创造这个愿景的团队。你可能会想,"我能全部自己做。"别掉进这陷阱。写所有的文章会花掉很多时间。而去拍照或收集编辑照片则更花时间。而对页面排版,广告营销,管理印刷过程,销售,配送,以及客户服务这些方面还会花去更多更多时间。这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除非你准备每6个月发刊一次,不然还是明智地在此时建立团队吧。6、明智地招进员工。要考虑以下你需要涵盖的位置:管理。这最有可能是你的主要角色,但是毋庸置疑,你也会参与其他的角色。你将通观全局,做杂志,寻找资金,找印刷商,等等。写作与编辑。所有精良睿智的词语,文章,甚至是页码和目录都需要写作与编辑。注重编辑。美术设计。这个杂志看上去如何?同样,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式,而人们会相应地回应。例如,考虑这两者的不同:连线杂志和纽约客。连线杂志用明亮的色彩,新锐的页面布局,和对页面空白的大胆运用为特征。现在想想纽约客,其扭曲的粉彩艺术,诙谐的漫画,还有尖锐的文章,都使用的是传统的字体和页面编排。发行经理。总得有人出去寻找印刷间,算纸张成本,做抽查,检验,并成为对所有发行中的具体细节负责的关键人物。销售经理。所有广告都得能招来,因为这是大量收入的源头,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你得尽可能快地把杂志分发出去。有人在每天为杂志的收入而努力,会让你的盈亏底线大有不同。营销经理。即便是你创建了杂志,如果大家不知道还是不会来看。一位营销经理会把信息发布出去,让你的杂志被摆在报摊上,书店里,发行间,还有更多地方。有你营销经理也会了解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的宣传资料袋里有什么,他们在如何促销,他们怎么获得成功的-然后再做得更好!7、准备第一次发行。模拟布局,用"虚拟字符"来填充空白的地方,从网上下载图片来占位置-任何能让你设想和策划第一次发行的东西都是好的。怀揣这些想法,你的作者和设计师要知道要创造什么,你的营销和销售人员得知道要卖什么,你的出版人员得开始计算价格,并获得报价。当它们在做这些事情时,粗略地对接下来的6次发行做计划。开始是比较容易的,第一期杂志刚上市,第二期就快要完工了。8、开通一个网站。在你快要发行杂志时,开通一个网站。这不必有多精致,至少一开始不用,但会向大众提供一个地方来在购买之前瞧瞧你杂志的模样和内容。这也是你建立活跃的社区论坛,来获取反馈意见和评价的地方-如果你想发展为成功的出版商,这是非常珍贵的。9、创办你的杂志。现在你的团队已经建好了,设计已经成型了,内容创造人已经准备好了,开始第一期发行吧。你不可避免地会有纠结,不过你唯一能知道的方式就是去做。这是一段你绝不会忘记的经历,但在最终,你会拥有一本杂志!方法2:后记1、关注。你的第一次发行将会是难得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兴奋的时刻,不过这只是开始。当人们开始阅读,广告商在出版物中看到后,你无疑会得到些反馈。要关注这些。 他们是否喜欢这内容,但不喜欢排版?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可能对不同的人群来说这个排版很完美,但不是你的顾客。在你犹豫不决做改变之前,分析其利弊。价格是不是合适?人们常常会抱怨他们购买的东西的价格,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会不会买?"如果你得到的反馈有很多是"看上去不错,但是太贵了,我没有买,"那你可能得重新调整你的数字。这也许是重新定位你的期望值,或者意味着应该靠出售更多广告,而不是在每本杂志上收钱。也要一直关注你做的哪些决策是正确的。对于有效的促销-继续用。获得赞赏的专栏-使用更多这样的风格。那个让大家随意发表对这个领域的有趣的评论栏?他们喜欢 这个? 以此为特色! 关键是要去关注并回应,不管是做的不对的地方,还是做的对的地方。2、进行细微的调整。始终要关注数字,看看哪些奏效,哪些不行。你的市场会变化,时代会变,不管你的主题是什么,都受制于好的或不好的时代。通过及时地了解你所选的行业来让自己处于这游戏前面的位置,你就会做得很好。祝你好运!小提示要知道“生存”并不意味着办杂志能让你赚到足够多的钱来为你自己买豪车和豪宅。这就是只能够“生存”。能够赚成百上千的美元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了。 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确实有少数新发行的杂志赚了不少钱,所以你还是有努力一把的机会的。做好准备,要有前瞻能力。提前为可能的困难做准备能在任何这些困难发生时帮助你度过。与被动作出反应不同,你讲有计划的来面对困难。要现实,但不必悲观。不管怎么说,创办一个杂志就是集合商业策略和创造力。做正确的事。你就能赚到钱。做砸了,你就得到宝贵的经验。别听所有唱反调的人的话。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有一个好主意,而且有能力完成,就坚持自己的想法。要了解发行杂志的几个关键点。在每100个杂志中,只有一个能坚持到两年时间:每一天,全球有上百人开办新的杂志。看看你自己国家的数据,你就会惊讶于每个月出现在报摊上的新杂志名字。全世界平均来看,在每100份从印刷厂新鲜出炉的杂志中, 少于30份杂志名字能坚持6个月时间,少于10份杂志名字能坚持一年。只有两份杂志能坚持一年半,而最终只有一个能生存到两年时间。

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2.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仪劝欤 夥啪 苷 尾俊R话闫诳 ü ∈行挛懦霭婢直ü 倚挛懦霭媸穑 萍祭嗤ü ∈行挛懦霭婢趾褪】莆 ü 铱莆 俚叫挛懦霭媸稹G瓤 ü 仪劝煸俚叫挛懦霭媸稹? 3.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4.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5.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6.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7.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8.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在把握杂志发行广告的特殊规律和周期前提下,抗风险措施的核心是加强财务预警和财务监督;并在建章立制及缩短投资回收期、增收节支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控制成本、费用,减少发行盲目布点与退刊损失。 结尾: 生意经有条基本规律就是“不熟不做”,投资方在具体杂志运作过程中必须尽快熟悉,对期刊产业进入深入了解的阶段,这是可以与操作方取得“共同语言”并对自己投资负责的一个途径。 投资当然是一种风险,但对期刊投资风险有过分的恐惧,导致迟迟不敢投入,结果可能错失良机。早期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谨小慎微,结果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被清除出局了。传媒业投资虽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只要一开始设计好合作模式,把握住大的方向和原则,还是可以大胆地投资,否则将失去最佳的进入时机。尚未准备真的投入却已经在计算着何时回收的;或精细到似乎要将杂志上的每一个字儿的费用都计算一遍的投资人可能不投资倒更好一些(对内容质量、市场份额等“精细”是我十分热爱的)。 投资杂志失败中,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机制的因素,有政策的因素,还有其他外部因素,最好不要是因为人的因素,不要在开始结亲那一刻就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希望的,毕竟投资人资金血本无归,也会给媒体自身一大打击,一拍两散的是最傻的结果,对投资方和操盘手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团队则是一个集体的失败。 万能的商业思维在没有商业化的中国传媒业中似乎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万能的力量。资本还不能完全驾驭传媒,传媒业也没有充分借助资本的翅膀飞翔,这需要双方拿出更多的耐心磨合,在合作中不断调整期望和预期。投资人与传媒人要互相学习、互相认同,而不是相互抵触、不以为然。只有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其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沟通、合作,让资本与媒体达到共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