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新西兰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新西兰医学杂志主编

抖音百万粉丝“钢琴帅大爷”走红 最讨厌别人问这俩问题京报网2018-8-6 11:04 · 北京日报官网官方账号谁说如今火爆的短视频平台上,都是年轻帅哥美女们的天下?记者上周采访的这位白发“诉爷”,已经58岁了,视频点击量和点赞率却“秒杀”绝大多数小年轻们。这位“帅大爷”,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让超过百万的男女老少都在追捧他?钢琴背后是个有故事的人去年11月9日下午4点,“钢琴生产队”这个抖音账号诞生了第一条短视频:十余秒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快获赞万评论近3万。如今这个账号167条短视频,收获近两亿的播放量、930多万点赞以及近160万个粉丝。你一定以为“主人公”是网红美眉或“小鲜肉”吧,其实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白发先生,一盏灯一扇窗,简单平和,他只是安静沉默的低头坐在钢琴边,用双手弹奏出美妙的钢琴曲,与观看者沟通着。记者亲眼见到这位白发先生,感觉非要把他和“老年人”联系到一起,真的挺“委屈”人家,他的谈吐之间都是朝气,分明就是一个热血文艺青年的状态。他在自己的公众号“诉爷”里这么称呼、介绍自己:生于60年代的青年老头,弹的一手钢琴,写得锦绣文字,曾带领一众长腿美女,领袖中国时装模特行业,曾在保龄球赛场大杀四方,处女作剧本侥幸获得“夏衍奖”。亦静亦动,且雅且俗,时而江河湖海,时而大漠孤烟。笃信: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这么一长串读下来,似乎已很想翻开“诉爷”这本“有故事的书”。记者看到了更长的一页他的工作简历介绍后,发现白发“诉爷”远不止钢琴可以概括。198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后任钢琴独奏演奏员,1989年任广告公司总经理,时装模特公司总经理,《展览世界》杂志主编。2005年4月,受聘担任中国环球小姐总部赛事总监。1989年,“诉爷”在全国保龄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双人冠军,这样经历难道就是传说中“别人的开挂经历”?年近花甲意外走红网络去年11月,他的干儿子把“诉爷”的一段弹钢琴的短视频发在抖音上,使得“诉爷”平静生活起了意外的波澜。“短视频发出当天观看量就100多万,账号从0个粉丝暴增到3万多。我自己当时都不知道什么叫抖音,后来明白了,看评论里那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还喜欢钢琴,喜欢古典音乐,学钢琴专业出身的我太高兴了。那时起,就好好开始在这个账号发弹琴的视频了。”“诉爷”告诉记者:“我很爱看评论和大家交流,还有直播的时候,直接和粉丝互动,都非常高兴,很新鲜,不少人咨询我学钢琴的问题。我尽可能给大家推介一些好的音乐。以前我弹琴演出都是在剧场,坐满了也就不到1000人;我的名字,以前也只有专业圈儿里的人知道,圈子外的社会影响是没有的,但现在完全变了。”练钢琴哭到差点儿劈掉钢琴其实,“诉爷”自己是11岁才开始学琴,真的不算早,从小就非常淘气,父母因为担心他学坏,决定让他学钢琴。“小时候家里哪里有钢琴,父亲就用家里样板戏宣传画的背面,用毛笔给我画了两组钢琴的键盘,我就在纸壳键盘上,开始了学琴之旅。去老师家才可以练习弹真的钢琴。后来听说有所小学礼堂有台闲置钢琴,母亲想尽办法把我转入这所小学上五年级,每天放学以后,我都去礼堂练琴,那台钢琴88个琴键,没有一个音是准的,每天练到晚饭时,父亲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饭,冬天怕饭凉了,父亲把饭盒放在胸口捂着,等我吃完饭,再陪我练一会儿琴。”想想那时候,冬季的哈尔滨,偌大的礼堂没有暖气,坐着弹十来分钟就必须站起来跑一会儿,否则冷的受不了,礼堂的落地窗紧邻中央大街,小“诉爷”的呕哑琴声,不时吸引录入从窗户往里观看。再后来,父亲补发了一些工资,父母终于从一个私人手里买回家一台二手国产钢琴,“诉爷”和妹妹练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后来,他又先后跟两位老师学习弹琴,明显感到了瓶颈,“我那时候觉得,弹钢琴是全世界最让我厌烦的事。有一天,我在同学家借了一把斧头,准备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把钢琴劈掉,心想大不了挨顿揍,就再不用弹这个让我深恶痛绝的东西了,可是当斧头举过头顶的时候,眼前瞬间浮现出父母殷切的面孔……手里的斧头就缓缓放下了。我坐在琴边,心有不甘的弹起《翻身的日子》。”“诉爷”说起这段往事,非常感慨。想同时在线上教一万个学生和“诉爷”交流时记者发现,人们眼里“搞文艺”的他,却不是个“文弱书生”,更像个“性情大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诉爷”都不会掩饰。看不惯一些道德品质恶劣、不尊重女性的人,他还会当场和对方翻脸,甚至在朋友聚会时把这些人直接轰出家门。“我学过几年拳击,一般的小伙子也打不过我。”你看“诉爷”一说起这些就“凶凶”的,可是记者觉得他的心底其实很柔软,对待弱势的陌生人很好,采访时,有个推销电话打进来,他接这样的“骚扰”电话时却挺客气,还用了家乡话:“不用了啊你别再打了啊,谢谢。”问他为什么对骚扰电话还这么客气还突然说方言,他笑了一下说对方说家乡话嘛,都不容易。“诉爷”最后和记者坦言,完全没想到自己就这么成了“网红”。“我不适合当网红,但确实如今我的生活上出现很大改变,我也认真的在考虑,怎么能利用这点儿影响力,去做一个稳定的钢琴教学事业,去推广钢琴演奏这个事儿。于是今年2月份,我过生日时,我做了一个决定,开启一个网络成人教程‘诉爷学堂’,用来推广钢琴的学习,一个课件只收很少的十几块钱,这样形成更多的影响力,我现在在线同时教1600多个学生,全国各地乃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有,学生年龄段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这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做到,而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钢琴老师怎么能够同时教这么多学生呢?”记者还了解了一下,在线下曾有“有钱人”想请“诉爷”当钢琴老师,一个小时愿意出2000块,却被他拒绝了。“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钢琴演奏,学好钢琴,我有个梦想,以后能同时在线上教一万个学生,成为世界之最。”说到这些,“诉爷”信心满满。“我讨厌人们问我两个问题,一个是你钢琴几级?一个是你会调琴吗?”在“诉爷”看来,这些和学钢琴、爱音乐没有什么关系,弹钢琴是为了快乐的,爱好音乐是美好的,成为郎朗啊李云迪啊那些钢琴名人的,都是凤毛麟角,家长让孩子学琴不要那么功利,不要着急去考级、去攀比,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让孩子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孟环 文并图编辑:TF0328天降惊喜二选一搜索诉爷真的单身吗钢琴家诉爷简介抖音诉爷是谁诉爷个人简历钢琴博主排行榜抖音那个弹钢琴的老头

赵香兰赵香兰,女,教授。硕士生导师,1929年出生。中文名:赵香兰外文名:zhaoxianglan性别:女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生年月:1929年职业:教育教授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医学院代表作品:《临床药理学》代表作品:《实用临床药理学》人物经历195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先后创立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教研室(现中山大学药学院药物代谢与药动学实验室)、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现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并组建中山医科大学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现中山大学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曾任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山医科大学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广东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及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多个药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抗生素杂志》等多个全国性学术杂志编委,《广东药学》杂志主编。研究方向致力于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50余年。主要贡献赵教授为我国新药研究、新药评价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有关论文、论著6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培养全国各地临床药理专业医师及药师2000多名(多数均已成为学术骨干)。曾参与《临床药理学》、《医用药理学》、《药理学》等大型参考书和教材的编写,主编《实用临床药理学》、“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家庭用药的科学与安全》等专著。主要事迹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获奖记录曾获柯麟医学基金奖、广州市、广东省及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多项,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

1、《学记》2、《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4、《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5、《优秀教案》6、《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7、《致教师》8、《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9、《从平凡到卓越:25位优秀班主任的故事》10、《教育方法学》。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群文阅读的理解与实践》 推荐理由:这本书对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理论上,不仅从阅读理论出发探讨了群文阅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还对多文本阅读的源流进行了梳理,对有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同时特别关注了群文阅读对高阶思维发展的价值。在实践上,探讨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系统化地构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各类课型及其操作要点,还较为详尽地说明了适用于群文阅读的十大教学策略及其应用。相信这样-本由理论到实践的专著,对于教师理解群文阅读、掌握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方法都具有重要价值。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

很难用一个专有名词来概括刘易斯·托马斯的地位,他是医生、生物学家、教授,也是行政官员,还是诗人和散文作家,他1913年生于纽约城边的一个小镇医生的家庭里。父亲救死扶伤的一生对托马斯影响很大,长大后,他也选择了从医之路。

托马斯受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做过实习医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繁荣时期,他辗转并领导了好多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在耶鲁大学任医学院院长数年之后,他又接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托马斯本具文才,做实习医生时,受同事怂恿,他经常写诗,赚取稿酬,用以补贴不足的日用。1941年他发表于《大西洋月报》的一篇《黄金时代》,是关于未来的热核战争的,写出他对人类前途的殷忧和悲悯。托马斯不仅喜欢诗歌,还非常热爱音乐。在他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他极为推崇巴赫,他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胸怀博大。托马斯之所以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任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因此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涉及到音乐方面。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托马斯只好把他的诗笔和音乐束之高阁,而专心于严峻的科学研究,去做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

托马斯做过纽约市的卫生官员,1967年还被任命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1968年,鉴于医疗费用的增高,白宫令委员会研究一下美国现行保健制度在科研方面的需求。托马斯领导一个小组工作了一年,得出的结论是,“半拉子技术”我们负担不起。要降低医疗费用,就要突破这种“半拉子技术”,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疾病,这就要政府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有风险”的基础研究。小组的报告由于越战而被搁置。后来,在尼克松执政时期,连科学顾问委员会本身也由于反对反弹道导弹计划和超音速飞机计划而被取消。过了几年,1978年,作者又在《华尔街日报》著文,重申这些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托马斯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执著的关心。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做“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后来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里,主编请托马斯为他的月刊写一系列短文,后来结集成书,这就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此外,他还著有《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等书,都十分畅销。

1994年,这位多才多艺的大师不幸逝世,这既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亦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简介: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MMS)出版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至今已连续出版超过200年。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理性取代了宗教神学的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普遍而坚定的信条。启蒙旨在促使人类借助理性树立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以挣脱愚昧和迷信,走向澄明与开放。启蒙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即容易让社会在对理性的追求中陷入了理性的异化和野蛮的深渊。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类应该是全知全能,并可以控制一切、战胜一切的。这种主流观点严重对立了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970年,时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的托马斯大半生献身研究,作严谨的学术论文,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现象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开场的“定调演说”。由于托马斯不知道与会者的观点,为了让会议不像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他随性而谈独抒己见,演讲轻松而偏颇(讲话的部分内容是《细胞生命的礼赞》中的《细菌》一篇)。主办人将他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杂志的主编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他邀请托马斯为杂志月刊写作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要求延续演说的幽默风格,承诺题目不限,一字不改。托马斯应邀后,在月刊专栏上一连写了六篇,本想停止,迫于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热情又连写了四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国际上非常权威的医学专业刊物,能够以专栏的形式连续刊载刘易斯这些表面上并非很“学术”的散文随笔,既充分表明了办刊者的开明,也说明了刘易斯其人其文的独特性,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文情怀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大多数篇章来自他的直接研究成果,也有些篇章是有感而发和有为而作的,旨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谦卑和敬畏之心。1974年,美国维金出版社(The Viking Press)总编由于给的出版条件最好,在众多出版社中取得出版权,专栏文章原样成书出版,书名《The Lives of a Cell》。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

很难用一个专有名词来概括刘易斯·托马斯的地位,他是医生、生物学家、教授,也是行政官员,还是诗人和散文作家,他1913年生于纽约城边的一个小镇医生的家庭里。父亲救死扶伤的一生对托马斯影响很大,长大后,他也选择了从医之路。

托马斯受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做过实习医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繁荣时期,他辗转并领导了好多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在耶鲁大学任医学院院长数年之后,他又接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托马斯本具文才,做实习医生时,受同事怂恿,他经常写诗,赚取稿酬,用以补贴不足的日用。1941年他发表于《大西洋月报》的一篇《黄金时代》,是关于未来的热核战争的,写出他对人类前途的殷忧和悲悯。托马斯不仅喜欢诗歌,还非常热爱音乐。在他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他极为推崇巴赫,他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胸怀博大。托马斯之所以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乐高于任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因此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涉及到音乐方面。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托马斯只好把他的诗笔和音乐束之高阁,而专心于严峻的科学研究,去做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

托马斯做过纽约市的卫生官员,1967年还被任命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1968年,鉴于医疗费用的增高,白宫令委员会研究一下美国现行保健制度在科研方面的需求。托马斯领导一个小组工作了一年,得出的结论是,“半拉子技术”我们负担不起。要降低医疗费用,就要突破这种“半拉子技术”,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疾病,这就要政府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有风险”的基础研究。小组的报告由于越战而被搁置。后来,在尼克松执政时期,连科学顾问委员会本身也由于反对反弹道导弹计划和超音速飞机计划而被取消。过了几年,1978年,作者又在《华尔街日报》著文,重申这些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托马斯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执著的关心。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做“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后来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里,主编请托马斯为他的月刊写一系列短文,后来结集成书,这就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此外,他还著有《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等书,都十分畅销。

1994年,这位多才多艺的大师不幸逝世,这既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亦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1、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简称。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3、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4、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做“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后来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里,主编请托马斯为他的月刊写一系列短文,后来结集成书,这就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此外,他还著有《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等书,都十分畅销。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拥有国际专利1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在中华牌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2001年,周伯平走上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2002年,当时深圳市三院(原东湖医院)是深圳市卫生局指定唯一定点收治单位。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周伯平同志领导下的团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神话”:无一例SARS住院病人死亡,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SARS病毒。作为深圳市传染病学界的领军人物,周伯平在国内外传染病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学术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发展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有病必求医是现代人的观念,而且很多人认为,只有医学才能救人于水火。但是,当过度医疗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时,我们还能一门心思地坚信医学吗?现代人如何对待医学,是逢病必治,还是辨证看待医学;是相信医学是万能的,还是看清医学的局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医学的局限性 在人的生老病死中,疾病是重要因素。因此,人们生了病都寄希望于医院和医生。而且相当多人相信和认为现代医学可以包治百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说,有二到四成的患者接受了对他们没有效果或明显无效果的医疗。而这些医疗并不是一般的小灾小病和医疗事故,如无谓的疼痛、截错肢或腹腔中遗留手术钳等,而是事先就明知这样的医疗是无益乃至有害的医疗措施。 英格兰医学期刊《柳叶刀》对此说得更明确:“从表面上看来,临床医学有一些项目是为人所了解的,但也有若干项目是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还有若干项目,我们其实根本一无所知。” 在西方医学中,手术被证明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行之有益和立竿见影。但是,正是由于手术的有效性,今天医疗界的观念已经发展到视病人为一辆破车,可以像换零部件一样地彻底修复,例如,器官移植、整形外科等。其实,这也是医疗界传递给公众的一种错误信息。截止目前,有6/7的手术方法还缺乏可靠的数据,或者该数据对手术的参考性不大。因此,即使是手术这种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现代医学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自欺和欺 现代医学的不良现象也表现在过度治疗上。例如,手术切除阑尾在过去认为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研究证明,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没有必要切除阑尾,因为阑尾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然而,美国的医疗界甚至认为,在切除阑尾的时候还需要切除其胆囊。显然,这是不必要的。仅在2003年,美国就有2 900万人(总人口的10%)出现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其中三成的患者(960万人)求助于医生,当中又有8%的人或早或迟地切除了胆囊,也就是产生了万例不必要的手术。这种不必要的手术为病人埋下祸根,甚至产生致命危险。 有专家提出,必须采取措施来制止这种不必要的手术,以维护公众身体的健康。早在1860年美国著名作家兼医生奥利佛・霍姆斯就认为,若将所有的药品“沉入海底的话,对人类来说就是一大福音──不过对鱼儿们却是诅咒”。当然,霍姆斯是有些极端,有些药在患病时还是必须要服用的。 那么,医学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医生是为人驱除疾病,是要治好病人。这种观念在远古时期就深入人心了。因为使人生病的事物被认为是魔鬼,而巫师的职责就是施行法术驱走病人体内的魔鬼。顺理成章的,今天的医师是以现代的技术来驱除病魔的。 第二,对于医学的局限甚至是医疗事故,医生们都有推卸的绝好理由:病情太重,或挫折与混乱在所难免。本来医疗也应当像其他行业一样,如果出现问题和经营不善,得到的应当是失败和破产,但事实并非如此。 毋庸讳言,第三个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某些医生为了金钱和获利,诱导病人接受不必要的医疗和手术,而且这种情况在过去、现在都十分盛行,将来也可能如此。 最后是病人与社会心理的支配。比如,病急乱投医,或者死马当活马医。即使有一点希望,或者对各种疗法只要有几分可信,病人和家属都要找到医生诊治,而后者则是来者不拒。 谁战胜了病魔? 全世界有25 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论文,其中五到七成的研究结果没有公之于众,因为它们反映了现代医疗负面或有害的一面。其实,这才是导致病人和公众盲目相信医疗的根本原因,因为信息不对称。医疗界只透露对疾病有效、稍稍有效或有利的信息,而屏蔽了医疗的负面和有害信息。 公众应当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负责。一般人生了病并非是放弃医疗,而是要多知道一些信息,看看哪些病该治,而哪些病不必治疗。因为,任何医疗的有效与否,都和自身的修复系统有关。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医生只是你的助手。 其实,人的很多疾病如果不治疗,也会自愈。德国医学教授弗兰克・波兹索特认为:“如果要严格看待卫生体系的成果的话,那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少病例要归功于患者的自愈力。”但是,很多自发恢复的疾病却被医生和医疗界归功于医疗。例如,关节炎,各种不同的疗程都可以使它改善,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中,约有35%的人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自动康复。又比如,感冒后,找好医生诊治需要7天才能康复,不找医生也要一个星期才康复。但是,找了不好的医生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甚至一些看起来更为严重和复杂的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凭身体的修复能力自行恢复。 美国经济学者布顿・韦斯布罗德明确表示:“既然人体的生理系统本身具有适应力,那么有时就能自行修复,无需医疗护理就能战胜疾病。只不过,患者在病愈后并不知道这种康复是否是‘医疗护理’的结果。”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 一方面,患者不可能人人都是医生或都懂得医学,即使他们了解了更为全面的医疗信息,有时也难以做出是否治疗的决策。另一方面,医疗界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把全面信息告诉公众和病人的,尤其是那些医疗的负面信息。那么,病人该怎么办? 首先,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所谓知识包括一般的医学和卫生常识,也包含对医生了解的常识。例如,顺应生命的自然变化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法。能够毅然在今天就戒烟的人,为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便多过医疗界所能提供的。同样的常识是运动,每天30分钟的运动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记忆力减退、忧郁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这些知识是谁都可能清楚的,不复杂不深奥。 另一方面,看医生也是一门学问。就诊时,一位医生不一定开药给你,但鼓励你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比起那些向你推荐各种昂贵药物甚至打包票,包治你的疾病的医生来,前者就是值得信赖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一些国家,如德国,大约有85%的公众赞同“医生安全认证”制度,还有75%的公众希望拥有医生和诊所品质的可靠信息,并认为国家应当保护医疗消费者。 在患者的保护方面,应当有一个外部机制来鉴定、品评医生协会的各种主张。国家应该奖励独立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让他们评估若干专业医学学会的准则,并将结论公布在网站上。如此就能让患者及医生、医疗记者更能认知那些还没有定论的医疗措施的好坏。此外,也可由退休医生组织患者咨询团队,让大众得到自身病情的另一种意见。■ 作者简介 张田勘,博士,《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曾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责编潘亚文)

您好楼主, 这位夫人的名字叫做:威廉·爱德华·麦克利戈特出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详情信息如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布一张照片,主人公是66岁的威廉·爱德华·麦克利戈特。如果你只看他右半边脸,他的确是66岁的样子,但是他左半边脸皮肤下垂,布满皱纹,呈现出86岁的容貌(见左图),这是常年日晒的结果。据美国广播公司6月5日报道,麦克利戈特是一名送奶工,近30年来,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下午3点才收工,开着卡车穿梭在芝加哥各超市和加油站之间。他左边的脸和胳膊靠近卡车的车窗,由于没有空调,他必须每天都开着窗,太阳直射进来,天长日久,他的左半边脸衰老得非常快。不光是脸,他的左边胳膊也显得比右边要黝黑许多。早在15年前,麦克利戈特就注意到了自己两侧脸的变化,但是没有在意,直到孩子们向他问起此事。“孩子们问我脸是不是肿了,我没法解释,所以就去找医生。”麦克利戈特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詹妮弗·戈登博士是麦克利戈特的主治医生,她认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A(UVA)对麦克利戈特的皮肤造成了损伤。我们所知的紫外线B(UVB)会让我们晒伤,却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损伤。“我们认为因为UVA穿透力比UVB更强,损伤皮肤的胶原蛋白、破坏皮肤的弹性,最后造成快速衰老。”戈登博士表示。 望楼主满意。

威廉·爱德华·麦克利戈特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主编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拥有国际专利1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在中华牌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2001年,周伯平走上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2002年,当时深圳市三院(原东湖医院)是深圳市卫生局指定唯一定点收治单位。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周伯平同志领导下的团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神话”:无一例SARS住院病人死亡,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SARS病毒。作为深圳市传染病学界的领军人物,周伯平在国内外传染病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学术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发展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1、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简称。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3、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4、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周宏灏周宏灏,1939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1962年周宏灏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到广州军区空军医院等工作;1978年进入湖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至1984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86年至1991年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临床药理研究室工作;1991年回国后在湖南医科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工作,并建成中国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95年出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1999年至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担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周宏灏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他发现和阐明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种族和个体差异的若干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中文名:周宏灏外文名:ZhouHongHào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出生日期:1939年05月29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武汉医学院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作品:《遗传药理学》《药理学》性别:男人物经历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05月29日,周宏灏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7年09月至1962年08月,就读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09月至1977年12月,在广州军区空军医院等工作,担任内科医生。1978年01月至1983年08月,在湖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工作。1982年0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湖南医学院支部委员、民盟湖南医科大学委员会委员,民盟湖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1983年08月至1984年09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84年09月至1986年07月,在湖南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国家培训中心工作。1986年07月至1991年10月,在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临床药理研究室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1991年10月至1999年11月,在湖南医科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工作,担任所长,建成中国国内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95年03月,出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1999年12月至2002年04月,在中南大学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所工作,担任所长。2002年04月,担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08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主要成就科研成就周宏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深入系统研究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功能和机理,率先推向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中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动中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根据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宏灏先后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十余部。根据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宏灏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成3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培养2009年4月25日,周宏灏参加由中南大学校团委主办的“我的理想、实践与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之周宏灏院士专场,在报告中,周宏灏首先肯定了理想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理想为人生提供了追求和判断的方向;而追求和努力本身便是一种快乐,在追求过后得到了结果,人的存在便有了意义。在谈到做人原则时,周宏灏院士总结“正直、真诚、为善”是最重要的三点。周院士认为正直是一个人的根基,正直的人心胸才会坦荡,做人才能光明磊落。他还分享了他在做事上的“三做三不做”原则,即:做真事不做假事,做实事不做虚事,做主事不做旁事。截至2018年5月,周宏灏出版了研究生教材5部、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和八年制《药理学》中、英文教材6部。根据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宏灏先后培养硕博士和博士后230余名。荣誉表彰社会任职人物评价周宏灏潜心钻研了20余年。从质疑“体重决定用药剂量”开始,周宏灏一步步对人类用药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进行解密,终于在世界上开创了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新时代。(《湖南日报》评)周宏灏是中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个体化医学奠基人,为中国造就了一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服务的队伍。(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评)您(周宏灏)是我国著名的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在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个体化医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了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产生了极大的科学反响和社会效益。您在我国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了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动了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贡献卓著。您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国际SCI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十余部,获得美国临床研究学会最高奖HenryChristian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培养硕博士和博士后230余名,为我国造就了一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服务的队伍。您心系国家发展,多次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您关心并积极参与工程院的各项工作,在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您热爱祖国、心系人民、严谨治学、开拓创新、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李晓红书记祝贺周宏灏院士八十寿辰贺信)人物影响2019年10月12日上午,在长沙举行了“周宏灏基金——药学教育发展基金设立及首批捐赠”仪式。周宏灏基金——药学教育发展基金将用于支撑和表彰湘雅药学院优秀药学青年才俊的成长、扶持与鼓励优秀青年师生争先创优。该基金是由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和中南大学校友总会、中南大学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设立,以周宏灏院士名字命名,下设系列专项基金,用以奖励和激励医学口各类才俊。该基金首批捐赠仪式在“2019中国工程院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个体化医学湘雅论坛”开幕式上进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