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再谈中医与能量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再谈中医与能量医学论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注意事项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大自然造就人类时也就造就了人体发动机,当这个发动机正常工作时人就没有病,当这个发动机发生故障时,就会产生疾病,【黄帝内经】指出:人体十二正经每天内运行周期,这是大自然对人体的规定,是生命发动机的运转周期,他的正常运转能量来自于人体内部的核心能量区,这个核心能量区就在人体关元穴后面,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交汇之处,人体的发动机就在这里。因为人体带脉、冲脉、任脉、督脉都在这里循环。人体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也在这里循环,人体的十二正经都在这里循环。当人体核心能量发动后,首先发动人体中心——冲脉,冲脉具有能量后,前面上冲,打通任脉;后面上冲,打通督脉。任督二脉开通以后,为开通阴跷、阳跷提供了能量,冲开了人体三阴三阳经,打通十二正经、启动五脏六腑,启动全身四肢百脉。同时打通阴维、阳维。阴维推动营气;阳维推动卫气,保证人体营卫气的运行、诸脉畅通。冲脉上冲,打通十二正经,使十二正经平稳运行,五脏六腑也就平稳运行。发动机同时打通带脉,使它约束所有经脉。能量医学、内因医学来自于《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描述了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相互关系原理。从它的原理中,找到了生命发动机;从而确定了生命发动机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的关系。人的奇经八脉及十二正经分布在关元穴周围,表明在人的下腹部,具有发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能量源。比如关元上有气海,关元下有先天祖气,古人称之为丹田,是炼大药之乡,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所,可制大药,治一切病,即金丹妙药。注(就是提高人体精气神、也叫提高人体阳气密度,现代就叫提高人体的能量与免疫力)可使人的生命升华,返凡成圣。正式指出,此处是生命的发动机,说明它的能量可以开发人体潜能,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完善人类的智慧。    在《黄帝内经》中指出:人的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有自然运行周期,这是自然赋于人类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规定着生命生存所必须的能量,当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出现阻滞,不能正常运作时,就会影响这个周期的正常运行;当奇经八脉减弱之后,人的十二正经会因失去了中心根脉的支持而衰弱;原来有障碍的经就会衰弱,与其相应的脏腑就会产生病变。比如足蹶阴肝经出现故障,阻滞了正常生命周期,减弱奇经八脉,同时造成肝脏、胆的破坏;由于肝出现了故障,肾水不能被吸纳又破坏了肾脏;如果肝木太盛,必然造成心火过盛形成心脏病。这都是由于破坏了生命的周期规律造成的。为了使奇经八脉正常运行,我们按照生命发动机的原理进行人为的操作,加快生命周期的运作,使人的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能量增大,则可以使生命周期正常运行,由于运行速度加快,能量增大,不但保证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正常运行,而且使它们的能量更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这个原理就是夺天地之造化原理。能量医学方法技术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人造免疫力 1、本有的免疫力系统 根据《黄帝内经》对人体阴阳规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阴阳分布都是互相相反的,人体后面为阳,前面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左边为阳,右边为阴。人体与八卦分布是一样的,除了上述六合互垂的三对关系互为阴阳外,在前后左右之间的四隅也是两对阴阳关系;这样在人体的中间部位就组成了一个八卦盘,与上面的一点相交形成南极,属火;与下面的一点相交形成北半球,属水。共有十个方位,中间是一个球形的八极,这个球形是以关元穴为中心形成的,那八卦盘在关元这个平面上。 2、人造免疫力的方法 当我们利用后天八卦向先天八卦转化的关系,把人体下边的转到上边,上边转到下边;左边的转到右边,右边的转到左边;后边的转到前边,前边的转到后边;其它四隅也都转到对方。这样十个方位的任何一方,都出现了不阴也不阳,互相达到了平衡,这就是阴阳平衡。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讲就是免疫力平衡,人体免疫力提高以后人体所有疾病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因为这个方法是人自己经过八卦运作的方法,使自己的免疫力达到平衡的,所以我们称之为人造免疫力。人造免疫力 现在的免疫力,实际上就是指阴阳平衡。按照《易经》的原理,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后为阳前为阴,阴阳平衡是《易经》的主导目标。按照生命的原理,人体也是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后为阳,前为阴,生命的子午流注,生命的四季变化,六十四个基因,对应易经的六十四卦。以易经的运动在人体内运作,就产生了人造免疫力,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并实施的方法。《黄帝内经》中讲“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而易经的运动法则正是使身体达到阴平阳密的具体方法,使阴里生阳,人体阳气密度增大,成为人体长寿不衰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医生告诉我们常说的:提高人体能量、提高人体免疫力人就不会生病与根治疾病了。 2、提高人体生命电磁力、生命统一场原理告诉我们,人体是由生命电,生命磁生命力三个互垂的统一场组成,根据电生磁,磁生力,力生磁,磁生电的关系。当生命电强大之后,生命磁就增大,同时生命力也增大,反之当生命力增大时,生命磁也增大,生命磁增大之后,生命电就增大。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电流组成并导引的,它就象供电系统一样供给身体各部机器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电力弱时,各部机器就会因断电而处于瘫痪,电小的时候身体各部机器动力就小,运动不灵活,就会发生供电不足,就会产生病变,任何一个器官供电不足就不能正常运转。人体气、血、肉、筋、骨、五脏、六腑、四肢、百脉都是人体机器,对于其中任何一个脏器供电不足就要发生故障,就要生病,因此,提高生命电是必须的。人体的自愈力就是人体内部的神医人体就是一部精密仪器,经络淤堵好比自来水管道及下水道堵了。 所以要想彻底去病,要想保证每个人身心彻底健康,就必须得先把人体这部整体的精密仪器看成是一个宏观的整体。哪里是核心,哪里是次要都要了了分明看清。然后先从最根本下手,再从从微观再到宏观的整体修复方式为出发点,来彻底治理好人体的身心平衡开始,首先必须从启动生命发动机源源不断地给生命内部增加能量与免疫力下激活人体的自愈力下手,首先达到给足人体的电,人体电大,磁大、力就大,生命力就会顽强。人体电大以后使经络有充足的电,才能保证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等经络畅通无阻,才能把瘀滞的经脉疏通开,然后再通过人体各个经络,神经系统导电给各个部门,包括把电输送到五脏六腑与四肢百脉及气血筋骨肉等。生命电强大以后身体内部这些各部门机能就会增强,人的生命质量就会提高。人的身心就会平衡,人体阴阳就会平衡。人体这部精密仪器就会保证进入最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了,那么就会保证人体这部精密仪器正常平稳运行,人体自然就不会产生疾病了。其实,能量医学方法就是按照生命本来正常运动规律、正常运行规则的自动化层序首先启动生命发动机加快运行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给生命增加能量与提高自己身体内部的免疫力从而激活自愈力(人体本身就有自动修复功能、自动排毒功能、自动免疫功能、自动再生功能。比如;你不小心割破手,伤口会自动修复好、自动愈合。你剪短的头发、剪掉的指甲会自动再长长。出生后的婴儿、小孩子会自动长大,长高。你会自动出汗、自动起湿疹、自动起青春豆都是自动在排毒。你有尿憋得慌就会自动排除尿液,你有屎憋得慌就得自动去找厕所拉出去,这都是在告诉你本身就有一切本能存在。)。你有能吃进去食物的进口嘴,嘴可以吸气、呼气。嘴还可以打哈欠、打嗝都是在为身体自动工作排毒等。有进口嘴,就会有人饿了需要吃进食物供给生命后天能量,为保证生命存活。再由脾胃消化后再经其他脏腑做好其他身体内部的自动化工作程序、保证身体内部所需、所做的一切自动化工作后,就会有把食物消化好了,身体吸取了食物的养分等其他工作都做好后,把多余的毒素、垃圾经过大便排出去的出口。人渴了嘴可以自动喝水。小便可以自动排除尿液。大便不光要排除毒素垃圾,排除大便,还能排气、排除其他毒素等作用。男女结婚,父母结合会产生胚胎,女人会自动怀孕,怀孕九个月会自动瓜熟蒂落生产,婴儿会自动出生,会自动喝水,会自动吃奶,你会自动从婴儿长大到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你会自动谈恋爱,结婚生子等),到老年,到衰老,到自动走向死亡。这无一不证明人类本身就具备一切原本聚足的本能、具足的一切原本就存在的各种功能。只是人类的生命能量级别与自身免疫力降低了以后,说明你的生命质量也降低了,然后你的身体整体身心健康程度也降低了,你的五脏六腑及身体内部的各项机能都降低了,你的所有本来就存在的各项本能、各项机能、各项功能全部就更低了。所以现在的人类身体,生命质量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最健康的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亚健康之人,疑难杂症越来越年轻化、复杂化、多样化,用上普通医学更难治愈化。人体还有很多其他自动化机制与系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人体自愈力才是身体真正的法宝,任何药物无法与之相媲美,任何治疗都以自愈力的复苏为最终目的。依靠内力来治愈疾病是古代上医学与圣医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医学、各种养生学最后要探索追求的至高无上境界层次与目的。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启动身体内部的神医(按照生命运动规律方法训练实现给生命与细胞发电,提高生命能量,调动人体的自愈力与潜能来自己自动修复好身心疾病的能量医学),人体浑身都是宝,人类不知总是向外找。能量医学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启动体内神医(其实就是给生命充电原理,神经通电后,电足以后经络就会因电足而畅通无阻了,然后再把电输送到五脏六腑与四肢百脉,从而把人体修复到阴阳平衡状态,即是人体免疫力最高的状态,人体就健康了)。一切身心疾病问题必须找根源,必须从提高人体整体生命能量与免疫力激活人体自愈力下手才可彻底解决人类整体身心疾病产生与彻底根除人类整体身心疾病问题。人体内部提高的免疫力(提高人体 阳气密度)就是自己体内的大药。《黄帝内经》里也叫上药:就是提高人体的精气神,现代医学就叫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生命电不能用工业用电来补充,人们平常的充电靠食物、空气中的氧气,靠针灸医药来导通,但这不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的选择是提高人体生命磁,生命磁与生命电是人体神经感觉传导的重要途径,有了生命磁,生命电,人体的眼、耳、鼻、舌、身各种器官才能感觉外部事物。因此,必须增强人体生命磁。要提高人体生命磁必须提高人的生命力,人类本来具有自然的生命力。人有了这个生命力,才能吃饭喝水劳动及进行一切音乐体育、及各种技能活动,同时人可以自主控制体内的运动。人们可以利用控制人体内部的动规律来提高人体生命力人体本有的运动规律是生来就有 的,人体内部运动能力减弱,人就会发生病变;人体内部运动能力增强,生命力就旺盛。人体内部运动规律紊乱人就有病;人体内部运动规律有序运作,人体就没有病。我们就是利用这种规律。总结出了人体运动规律,并创造了提高人体生命动力的方法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利用人能自控的这原理,按照生命本来的阴阳运动路线、子午流注的规律进行调控,按照人体生命力运动方向,以人的主动性,提高生命的运动能力,加快它的运动。当生命运动增强后,人的生命力就大了起来。同时人的生命磁也就增强,生命磁增强之后人体生命电就增大,于是强身抗病就成为可能。现在经过十多年、上千人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将来将有更多的人受益。

逻辑能量学才是能量医学,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依据三能体系,生物电、辐射能、水热能等三能体系及相应物质体系!根据属类管理人体能量及物质资源!实现生理动力学,人体能量学的研究,并依此原理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逻辑能量学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全面解密中医理论

中国再生医学论文数量

第一章 什么是医学美学第一节 医学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医学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一)医学美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医学美学植根于医学实践的需求二、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三、奠定理论基础:康德四、美容方药的出现: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五、美容术的产生(一)《肘后备急方》:面膜(二)《晋书·魏咏之传》:“割而补之”(三)唐代:人工“酒窝”六、国外现代美容医学技术发展梗概(一)西方美容与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整形外科的发展密不可分:整形外科是战争的产物(二)美容医学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节 医学美学的对象、人物和作用一、什么是医学美学:(一)医学美学的对象:是研究人的健康美的基础上,对医学领域中的一切美和审美及其规律的研究(二)学科宗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及其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和实施医学领域中的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以发现和创造医学美的科学(三)学科的应用性特征:它是一门以医学和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新兴学科二、医学美学的任务和作用(一)医学美学的任务1.为维护和增进当代人类的健美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2.为健美医学提供理论支持3.为医学审美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二)医学美学的作用1.医学美学理论指导着我国美容医学的整体学科的形成2.医学美学理论对美容医学中的各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3.医学美学理论是美容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4.医学美学理论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三、学习医学美学的意义(一)学习医学美学是落实党和政府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需要(二)学习医学美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三)可以满足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医学审美的迫切需要:美容医学专业人员既是美容医学活动中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第二章 医学美感经验第一节 美感及其基本形式一、什么是美感(美感经验)(一)广义:又称为审美意识,它是审美主体在关照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其具体内容除审美感受之外,还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等方面(二)狭义: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志),它产生于客观美的属性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的相互碰撞,首先表现为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审美主体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和精神满足,即审美快感,这种审美的快感是人是情感,不同于情绪二、美感经验产生的根源(一)劳动生存方式造就美感的生理条件(二)劳动的生存方式产生了审美的需要(三)劳动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美感的社会文化基础三、美感的基本特征(一)美感的直觉性1.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上的直接性和直观性2.美感的直觉性是无须借助理性概念或逻辑推理而获得直接的悟知(二)美感的愉悦性(三)美感的超越性(四)美感的差异性1.时代差异性2.群体差异性3.个体差异性第二节 医学审美活动一、什么是医学审美:医学审美就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的过程二、医学审美的特点(一)医学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医学实践活动1.以求“真”为目的的医学实践活动2.以达“善”为目的的医学实践活动3.臻“美”的医学实践活动(二)医学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1.医学审美具有高度的神圣感和崇高感2.医学审美必须遵循医学规律的特殊要求3.医学审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三)医学审美具有特殊的复杂性1.生命有机体的复杂性2.医学审美需求的复杂性3.医学审美主体的多元化和非对等性4.患者作为医学审美客体的特殊性三、什么是医学审美主体:医学审美主体是指以医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结果为对象,而展开审美活动的个体(医护人员、患者以及社会关注人士)四、什么是医学审美客体:医学审美客体是指为了全面实现医学目的而展开的医学审美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审美对象(医疗设备构成医疗环境的建筑和设施等、医护人员、患者)第三节 医学美感经验一、医学美感经验的内涵:医学美感经验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它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自身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医学美感的主要特征(一)医学美感以理性认识为主导(二)医学美感以“生命活力美”为核心(三)医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沟通对医学美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章 医学形式美第一节 形式美一、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二、形式美的主要特点(一)相对独立性(二)抽象性(三)社会历史性第二节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一、色彩二、形体三、声音四、气味第三节 形式美法则在人体美中的体现一、形式美法则:(一)单纯齐一:单纯齐一也叫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二)对称均衡1.对称:是指一个周线两侧的形状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存在的方式2.均衡:是指对应的双方等量而不等形,即对应双方左右在形式上不一定对称(三)比例尺度1.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在亮度上的比例关系2.尺度:一是指物品自身的尺度;二是指物品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四)调和对比:调和对比是建立在多样统一基础上的形式美的规律(五)节奏韵律:节奏韵律是指形式中体现的运动节奏和规律(六)多样统一:其中最基本的法则是多样统一即和谐。1.“多样”:各个元素、部分的差异性、审美主体、客体、审美活动的多样性2.“统一”:各个要素、部分间的有机联系、服从整体的构造二、达芬奇的人体比例学说:头长为身高的1/8三、弗里奇的人体比例学说:女性白种人身高与其他部位的比例是7只脚长,8个头高,9只手长或10个脸长四、巴龙通人体比例学说:(一)成年男性身高为个头高(二)头至臀为4个头高(三)肩宽一般小于2个头高(四)肩至肘、掌根至中指尖等于1个头高(五)髋宽为个头高(六)膝以下为3个头高四、中国学者的研究(一)中国成年人头长与身高比例一般约为个头长;(二)从头顶到颏下约为1个头长单位(三)从颏下到乳头线到肚脐大致相等,均约为1个头长(四)两肩之间的距离约为2个头长(五)上臂约为3/4个头长,前臂约为1个头长,手约2/3个头长(六)下肢从髋关节的大转子至膝部的髌骨中点至足跟大致相等,均为2个头长(七)人体的1/2处约在耻骨联合;(八)少年身高的比例一般约为6个头长,年龄越小头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五、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也称黄金率,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一定的数学比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是1:或者是:1,即长段是全段的六、14个黄金点:(一)脐点:头顶至足底之分割点(二)喉结:头顶之肚脐分割点(三)膝关节点:足底至肚脐之分割点(四)肘关节点:肩关节至中指尖之分割点(五)乳头点:乳头垂线与上锁骨至腹股沟的分割点(六)眉间点:发际至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七)鼻下点:发际至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八)唇珠点:鼻底至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九)颏唇沟正中点:鼻底至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分割点(十)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十一)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七、4个黄金三角(一)外鼻正面观是黄金三角(二)外鼻侧面观也是黄金三角(三)鼻根点与两侧口角点是黄金三角(四)两肩端点与头顶点组成黄金三角八、“三庭五眼”(“三横五竖”)与容貌美(一)三庭五眼1.正面”三庭“,是指发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分为三等分,发缘点至眉间点、眉间点治鼻下点、鼻下点至颏点各一等分为一庭,共“三庭”。2.侧面“三庭”,是以耳屏中心为圆心,耳屏中点到鼻尖的距离为半径画弧,该圆弧正好经过发际线正中点、眉间点、鼻尖点和颏前点,再分别以这四个点到耳屏中点作4条线段,这时连的侧面就会形成三个扇形三角形,称为侧面“三庭”。男性:α27°-32°,β22°-25°,γ32°-35°女性:α25°-30°,β23°-27°,γ31°-35°3.“五眼”,是指人脸的宽度在眼的水平线上等分为5个眼裂宽,即内眦间距、2个眼裂、外眦至面部外侧游离缘长度相等(二)四高三低:即在垂直轴上,“四高”部分分别是额部、鼻尖、唇珠、下巴尖;“三低”分别是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要凹陷第四章 医学人体美学第一节 医学人体美概述一、人体美(一)狭义:一般人常说的人体美,如英俊、靓丽等词,主要指形体、容貌的形态美(二)广义:包括人的身材、相貌、五官、体态、装饰的美,也包括人的风度、举止、言谈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美二、人体美的性别特征:男性-阳刚之美;女性-阴柔之美三、医学人体美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量法:照片测量法(三)人体解剖学方法(四)体质人类学方法(五)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第三节 容貌是人体审美的核心部分一、容貌在人体审美中的重要地位(一)容貌是接受外界美感信息的重要地位(二)容貌是人内在情感的“显示屏”(三)容貌是人类个体识别的主要依据(四)容貌美与健康二、容貌结构形态美的基本特征(一)容貌的对称美:对称是容貌美的重要形态之一(二)容貌的比例美:美的容貌基本结构特征之一(三)容貌的和谐美:和谐即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形态(四)容貌的曲线美:人的容貌虽非完全由曲线构成,却处处蕴藏着曲线美的魅力三、容貌各部位的美学参数(小题)(一)眼的美学参数1.一般眼的宽度即间裂左右径为30-34mm2.两眼内眦间距为30-36mm3.眼裂上下径为10-12mm4.上睑缘与眉毛间距为15-20mm5.内眦睑裂角在48°-55°,外眦睑裂角在60-70°6.角膜露出率一般为50%-80%7.上睑覆盖角膜约2mm8.角膜直径,平均露出直径11mm左右9.上睑最高处在上睑缘中内1/3交界处10.下睑缘最低处位于下睑缘中外1/3交界处(二)眉的美学参数:眉位于上睑与额之间的眶上缘上,自内向外呈弧形(三)鼻的美学参数1.鼻的长度为颜面的1/3,2.正常人鼻长一般为.鼻的宽度即两鼻孔外侧缘间距,一般相当于鼻长的70%4.鼻根部鼻梁的高度男性约12mm,女性约11mm5.鼻尖高度,男性约26mm左右,女性23mm左右6.鼻唇角一般为90-120°7.鼻额角常为120-135°左右(四)口唇与颊部的美学参数1.成年男性唇高约20-26mm,女性一般比男性低,约2-4mm2.通常静止时口裂高度不超过3mm3.国人中有酒窝的占8%-10%,以女性多见(五)耳的美学参数1.一般耳长62-65mm,耳宽30-33mm2.耳廓位于头颅两侧壁呈30°左右夹角(六)颏的美学参数:在面下1/3处,上唇高与下唇高的比例关系为1:2(七)鼻、唇、颏相互关系的美学参数1.面下1/3的鼻、唇、颏关系是面部整体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2.美国正畸学家Ricketts提出了连接鼻尖点和颏前点的假想审美平面。中国人上唇到此平面的距离,男性为,女性为。下唇到此审美平面的距离,男性为,女性为(八)牙

中国干细胞移植中心宋昌烨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干细胞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在十二五及创新2020期间,研究所将力争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细胞谱系建立和转化的功能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对炎症/肿瘤的调控”等三项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 2009-2011年,研究所新增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共184项,获得竞争性经费亿元 。 重大科研项目(2009-2011年)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历史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 干细胞战略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战略先导专项中唯一的生物专项,是“创新2020”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执行期5年(2011-2015),总合成经费亿元 生化与细胞所积极承担专项科研任务,景乃禾研究院担任专项项目一“细胞谱系的建立于发育调控”负责人,13位研究员担任专项一、二、四学术骨干,获得子课题合同经费共计亿元。自2011年初专项启动以来,至2012年,专项取得重大进展,至2012年7月,已发表Cell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Cell Stem Cell 1篇, Nature Cell Biology 1篇,Developmental Cell 1 篇,Molecular Cell 1 篇 。 SCI论文发表(截止) (生化与细胞所发表文章必为重要科研进展,均为英文文章。 基础研究文章不同于社会科学等文科论文,无灌水抄袭一说,请阅者尊重那些辛勤的科学家)2015年,共计8篇,其中,Nature 1篇。2014年,共计64篇,其中CNS(即Cell 、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领域三大顶尖杂志)及子刊文章共计6篇。2013年,共计66篇,其中CNS 文章5篇。2009-2012年7月,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88篇 ,其中:*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包括Cell 2篇,Nature 3篇,Science 1篇。*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9篇,包括Cell Stem Cell 2篇,Development Cell 3 篇,Molecular Cell 1篇,Blood 2篇……2001-2011年生化细胞所发表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是表征文章重要程度(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关于其正确与否存有争论,但需知在中国,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即被认为是极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绝大数发表的SCI文章(包括国内主办的一些杂志)影响因子往往在零点几,甚至无影响因子可言。 2001-2011研究所发表的影响因子>JBC(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 )文章占全部SCI论文比例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2001-2011年所获得的科研荣誉部分 获奖成果(2001-2013)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单位/排序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201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2012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2012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2011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2003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空间细胞电融合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1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2012年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申请的专利 授权专利号专利名称授权发明人专利类型蓬乱蛋白和β-连环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剂2012-12-19李林 甘肖菁 王计勇 席莹王伟发明专利胆固醇代谢调节蛋白及其用途2012-11-07宋保亮 曹剑 王江 戚炜缪红华发明专利抗桥骨蛋白OPN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9-12孙兵 等发明专利一种胆固醇代谢调控药物筛选系统及方法2012-09-12宋保亮 唐静洁发明专利抑制癌细胞侵袭性的方法和试剂2012-09-12金由辛 史毅 赵波涛发明专利单克隆抗体 其制备方法及用途2012-09-12孙兵 潘荣 曹刘丽 季永镛田林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单层培养技术制备和分离定型内胚层细胞的方法2012-09-12王欣 徐晨欢 吕晓雯发明专利一种抗病毒相关蛋白及其用途2012-09-12王琛 阳凯 石贺欣 刘心义单玉飞发明专利-氧代绣线菊内酯抑制Wnt信号途径的新应用2012-09-12李林 王伟 郝小江 刘海洋发明专利稳定表达细胞周期因子FoxM1的体系及其医药用途2012-08-15王欣 何志颖发明专利一种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制备和分离方法2012-08-15王欣 丁小燕 李福明发明专利α-突触核蛋白在筛选帕金森症药物中的应用2012-08-15胡红雨 谢圆圆 林东海发明专利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异种核糖核蛋白K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25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抑制TM4SF4表达的干扰分子及其应用2012-07-25赵慕钧等发明专利一种体外酶催化合成腺苷甲硫胺酸的方法2012-07-18赵辅昆 罗赟星 袁中一发明专利一种固相化SUMO化系统及固相化去SUMO化系统2012-07-18杨淑伟 程夏楷发明专利一种重组表达可溶性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的方法2012-07-04王纲 黄燕 姚潇 杨冠珍发明专利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原癌蛋白18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04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US8193162B2肝再生2012-06-05赵慕钧 刘章武 秦佳 李载平发明专利转基因构建物及其在制备时空可调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应用2012-05-02王欣 胡晓发明专利天花粉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2012-05-02孙兵 王媛 毛开睿发明专利非洲爪蟾XPAPC基因启动子及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2012-01-11丁小燕 王金虎 娄鑫发明专利抗H5N1来源的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1-04孙兵 庄筱筱 季永镛发明专利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用途2012-01-04陈江野 逯杨发明专利已酮糖(磷酸)激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蛋白酶体调节亚基1非ATP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糖蛋白的应用2012-01-04曾嵘 李辰 周晓 袁新雨发明专利国际专利(2009-2011)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得的重大国际专利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3. 身心健康。二、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半。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为生物学,学科专业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主要核心,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为主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以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为核心,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为主线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四、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经过2-3个实验室轮转学习,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2.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所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研究生根据开题报告的评议意见进入论文工作。3.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按照硕士生培养,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转博考核,即博士生资格考核。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获得导师推荐,由导师小组在考核前对研究生的课题工作给予指导,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在学成绩和研究课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可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者半年后可以有第二次考核机会。最终没有通过者改作硕士培养或退学处理。4. 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在博士二年级开始时由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课题工作进展进行考核和指导,即相对标准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可以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建议硕士毕业。5. 研究生在博士三年级按照生科院的要求完成专业综述,以加强对其研究领域的深层次认识。同时研究所组织一次工作进展考核。如果研究生在考核前已达到研究所毕业答辩的发表论文要求的,可以不参加工作进展考核,届时需提出申请并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建议其硕士毕业或退学。6.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研究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不得少于6次,并于每学期末提交每次报告的题目,时间,报告人以及100字左右摘要或体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 年级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博生研究生一220022003100二240024003400三260031003800四3400五3800注:1 以上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年级的平均数 2 所有在读研究生部收学费3 自2014年下半年始,奖学金略有提高。4 奖学金由国科大和实验室共同承担,以二年级2500元(2015年)为例,国科大 500元,余下由实验室发给。5 中科院研究生除基本奖学金外,还有诸多竞争性的奖学金和各种福利。

再生骨质疏松症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中高龄患者,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的外观变化,这些患者平常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只要一个轻微跌倒,或是突然过猛外力,例如弯腰搬运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后引发严重的疼痛、无法行动、可能长期残疾,影响健康生活品质,甚至死亡。而科学家一直寻找可以发育成骨骼和软骨的生物材料。

美国史丹佛大学Michael Longaker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让实验老鼠体内的干细胞染上不同颜色,变成「彩虹老鼠」来追踪那些干细胞会生成骨骼细胞,并且利用流产的胎儿组织中的人类胎儿骨骼证实与小鼠干细胞有相似的遗传特征,而且这些细胞用分离的方法,可以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稳定地形成新骨和软骨的细胞。

研究团队进一步用成人骨骼碎片研究,他们找到了标志性的干细胞,培养于培养皿中,细胞在一次形成了新的骨骼和软骨。而Michael Longaker表示,细胞不会变成脂肪,肌肉或其他任何东西,这些都是真正的骨骼干细胞。

Michael Longaker把自己形容为「被困在整形外科医生体内的干细胞生物学家」,因为研究团队尝试着利用患者进行抽脂手术后的脂肪或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被切除的成人骨骼碎片来进行干细胞的生物研究。抽脂手术中的多功能细胞会转变为多能性干细胞,或被诱导为能转变成脂肪、骨骼或肌肉的细胞。这一过程要比从皮肤细胞提取干细胞更为容易。

为了找到可稳定量产骨骼干细胞的方法,研究团队培养了从脂肪血管内的干细胞分离出来,加上骨骼生长因子蛋白一起培养在培养皿中的骨骼干细胞。Michael Longake表示,每年约有50万美国公民进行抽脂手术,被抽出的脂肪被当作医疗废弃物,但它们也可被回收再利用成为制造骨骼干细胞材料。虽然实际应用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但他设想这些细胞可以用来替代受损的骨骼和关节组织,或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退行性骨骼疾病。

参考文章: Identific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al Stem Cell

Skeletal stem cells found in humans for first time, promising new treatments for fractures and osteoporosis

期刊小档案: 《细胞》《cell》为1974 年由Benjamin Lewin(Genes的作者)创立,30多年来,顶尖的国际研究人员依靠Cell发表了高影响力的论文,这些论文已经成为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细胞》的内容,包括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癌症研究,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病毒学等领域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创研究论文。并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

中国再生医学论文数量排名

意味着我国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其科研成果为世界所认可,并且在世界范围各自领域发挥了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绩。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2位,这一排名具有什么意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结果报告显示,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整体产出率稳步增长,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升高2位;高被引论文和网络热点论文再次排名世界第二。

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分析汇报中的国际性论文有关指标值显着。例如,依据国际性论文被引入的频次统计分析,中国在管理科学、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工程设计等四个行业排名世界第一。与往年对比,它提高了计算机行业;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2011-2021年,中国10个课程造成的论文占比超出全球该课程论文的20%。原材料、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设计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一,农业科学、细胞生物学、自然环境与生物学等10个行业的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二。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升高到全球第二位。2020年,有15种国际期刊被引入超出10千次,影响因素超出30次,共发布论文万篇。在其中,中国发布了1833篇学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升高了2位。

备受关注的高被引论文。网络热点论文总数,持续保持全球排名第二。截止到2021年9月,在我国高被引论文万篇,占全球市场份额,比2020年提高,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个点。在我国网络热点论文1515篇,占全球总产量的,比2020年提高,全球排名第二。

据了解,为正确引导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从关心论文总数向关心论文品质和知名度变化,激励原创设计自主创新,中信研究所积极推进进行出色论文点评科学研究,关心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奉献和危害。2020年,在我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万篇,比2019年提高,在其中出色国际性高新科技论文万篇,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万篇。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光电、通讯、自动控制系统、分子生物学是出色论文总数最大的课程。

中国国际交流论文总数稳步增长,变成2021年汇报的又一闪光点。2020年中国发布的国际性论文中,国际交流论文万篇,比2019年提升万篇,提高。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发布论文数量的。中国创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交流论文的,合作方涉及到169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万篇,比2019年增加,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万篇。卓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

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说到期刊,很多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发表期刊论文,期刊按等级分:普通、核心、C刊。目前,收费期刊未必就比免费期刊更好发表。有一些免费期刊会比收费期刊更好发表。投稿方式主要是电子邮箱或者是在线投稿。

不仅如此,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升至世界第2位。2020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15种,共发表论文万篇,其中,中国发表1833篇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9年上升2位。

2020年,我国的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上升两位。我国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继续增长,进入世界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加,国际显示度进一步增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与国际重要信息服务机构和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将论文集中链接和精准推送给国际同行。为中文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一条高效渠道。

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485篇,涉及主题有:粒子与场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多学科物理研究、核物理研究等。

国际访问用户主要来自国际大学和科研单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以及一些著名的国家实验室等。

中国再生医学论文数量多少

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内容,包括表格中的文字、数据、图片等,同样需要考虑查重的问题。

因为表格内容仍然属于学术作品的一部分,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表格内容或者自己曾经发表过的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引用和注明来源。

因此,与论文中正文部分的内容类似,表格内容也需要进行查重。使用查重软件检测论文内容时,通常会将正文中的文字、图片、表格内容等全都进行比对,确保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如果表格内容属于他人发表的内容,则需要在表格下方注明出处,避免出现抄袭的情况。

另外,表格内容也需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表格格式和标准单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比对数据。

在编写表格时,可以参照学术期刊的表格要求和格式要求,设置表头、行列标识、表格标题等,使表格清晰易读。

同时,对于表格内容的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也需要进行核查和校对。如果表格中的数据有误,将导致后续研究和发现的错误,降低研究价值和可信度。因此,在编写表格时,需要精心核对每一个数据,并在论文中注明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以便读者审查。

最后,在论文写作中使用表格可以更加直观和清晰地传达研究结果和分析,但是为了确保表格内容与论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应在论文核查过程中对整个表格内容进行查重。

论文产出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11月19日发布的显示,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万篇,比2017年增加,包括卓越国际科技论文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万篇。

从学科分布来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和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专业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最多,其中,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超过43000篇。

从论文产出机构分布来看,在所有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所院校最为高产,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均在4000篇以上。其中,清华大学的卓越科技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达到54%。

此外,卓越科技论文产出排名前三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排名前三位的医疗机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干细胞移植中心宋昌烨

再生医学是多科学及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

再生医学是利用生命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材料科学、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项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从而实现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或有缺陷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狭义的再生医学主要包括组织工程、再生材料、干细胞等领域。

A股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

从我国再生医学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2022年,迈普医学、正海生物等A股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冠昊生物、奥精医疗和佰仁医疗的研发投入更是超过5000万元,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以上;瑞济生物和吉林中科企业规模体量较小,为新三板挂牌企业,研发投入在200-500万元内,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目前,我国再生医学行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再生医学企业研发投入的加大、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资本的加码,再生医学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再生医学专利申请分析

——申请时间:2020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多

从专利申请时间来看,中国再生医学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发展,其中2020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超过900项;2022年,中国再生医学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为686项。

——热门申请人:迈普医学专利申请数量最多

中国再生医学领域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有迈普医学、浙江大学、佰傲医学、艾尔普等企业。其中,迈普医学申请专利数量最多,达245项;其次,浙江大学共申请专利数量85项。

——技术构成:细胞类和再生材料类专利申请最多

从技术构成来看,细胞领域专利“C12N5未分化的人类、动物或植物细胞,如细胞系;组织;它们的培养或维持;其培养基”申请数量最多,达1431项;其次为再生材料领域专利“A61L27 假体材料或假体被覆材料”,专利数量为568项。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 于继云

细胞能量代谢与医学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还有若干不同的细胞器,此外还有细胞液和后含物等。植物细胞一般很小,高等植物中,其直径通常为10-100μm。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组成。能量代谢的中心指的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B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B3)、泛酸(B5)、叶酸(B9)等。这些B族维生素是推动体内代谢,把糖、、蛋白质等转化成热量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缺少维生素B,则细胞功能马上降低,引起代谢障碍,这时人体会出现怠滞和食欲不振。相反喝酒过多等导致肝脏损害,在许多场合下是和维生素B缺乏症并行的。B族维生素有很多共同的方面,比如它们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B族维生素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所以,B族维生素必须每天补充。B族的维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一次摄取全部B族的维生素,要比分别摄取效果更好。另外,如果B1、B2、B6摄取比率不均的话,是没有效果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