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缔冠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

缔冠医学期刊

2008版医学核心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  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1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  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研究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 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实用放射学杂志 6.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 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  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5.华西药学杂志 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很好。1、冠缔无人机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制作,机身轻盈,坚固性强。冠缔无人机还携带有最先进的GPS自动导航系统,是众多无人机中的佼佼者。

学术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本刊为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本刊宗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主要读者为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从事全科医学的科研、教学及社区医务人员。�1、本刊设有栏目: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诊治思路、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指导、急诊急救、临床误诊分析与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2、对来稿的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等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字,短篇不超过2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4)摘要:论著需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ATP"应标引为"三磷腺苷"。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等)。 �(9)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转行。�(10)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11)基金及获奖文稿: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本刊设有科研基金项目"绿色通道",对基金项目论文优先刊用,并适当减免版面费。�(12)来稿格式:来稿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献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本刊欢迎软盘投稿,请将打印稿和存有相应文件的软盘一同寄至编辑部。文件以纯文本格式存盘。�(13)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具备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14)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接到回执后5个月未收到处理意见,可另投他刊。因本刊条件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15)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16)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30元,稿件确认刊登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付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3、本刊投稿指南�每本杂志都有其特定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本刊定位于慢性病、老年病、常见病、流行病,院前急救以及预防、康复、保健、心理疾患,慢病监测与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卫生服务管理。编辑部在初筛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宗旨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然后再看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同类稿件相比是否有独到之处,内容是否符合本刊稿约要求等,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是优秀而且"对路"。所以,不属本刊范围的稿件,请勿投本刊,以免影响论文正常发表。来稿请寄:北京市南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科大学128信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邮编:100069;电话:;传真:;E-mail:zgqkyx@126�com读者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348。《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办刊宗旨:创新办刊理念,期刊与网络有机结合;提供临床医生与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传授医生临床诊治技能;介绍医学标准与规范。办刊方向:改变医学期刊的严肃面孔,打破医学领域的沉闷气息,力求科学严谨,有趣可读、易懂实用、亲切自然。刊物特点:每期一个主题,均以病例分析为经线贯穿始终,充分体现“易懂、实用、便于收藏”的特点。1. 主要栏目专家在线(专家面对面、今日我出诊、每期一课)、指南·标准·方案·共识、临床点拨(专病、讲述、经典病例、循证、临床决策、查房记录、误诊剖析、用药指导、中医中药)、前沿与进展、争鸣、全科医学频道(慢性病管理、急救快车、康复广场、全科医生诊室)、杏林百味(医生·患者、医生与社会、职业发展、医苑杂坛)、临床工具、双语专栏、医生信箱等。2. 来稿要求(1)医学知识类文章要求具有科学性,突出实用性,淡化理论,语言通俗易懂,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便于基层医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医疗人文社会类文章(包括交流)要求积极向上,具有启迪性,对提升基层医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刊主要强调文章对基层医生的实用价值,一般不接收研究论著式稿件。(2)来稿提倡原创。如果非原创,请注明出处。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3)一般不超过2000字(最多不超过2500字)。3. 收稿形式本版长期收稿,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将文章寄到本编辑部。本版部分内容将力邀相关领域专家做以专题讲解。同时跟踪报道、翻译、摘录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信息,争取把实用性的医疗知识及时、准确、大量地传递给一线医疗工作者。4. 稿费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按照统一标准支付给您一定稿酬,以致谢意。5. 出版形式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形式出版。本刊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编辑部在约稿和筛选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对基层医生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然后再看稿件是否具有实用性,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优秀而且实用。本编辑部联系方式如下:《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邮政编码:100069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分学术版和读者版,学术版对文章质量相对要高一些,偏向科研方面,读者版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

北京缔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08-03-13在北京市丰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张家坟东里8号院1幢1209室。

北京缔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66728087150,企业法人何干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缔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票务代理(不含飞机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设计、代理、发布广告;营销策划、影视策划;销售电子产品、电器设备、通信器材、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辅助设备。(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957352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596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缔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新冠医学期刊

糖尿病跟新冠病毒的关系密不可分,近日 2 个重量级医学期刊纷纷推出撰文,指出临床观察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也就是说,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得新冠,得到新冠也会诱发出患者的糖尿病。

一方面,糖尿病与增加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在全球被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中,目前发现有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说明糖尿病是与COVID-19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基础疾病之一。而且,COVID-19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症,死亡率可能会增加4倍。

全球20位知名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Lancet》共同发表文章,发现患有COVID-19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该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影响糖尿病的,不过研究者推测,病毒可能导致葡萄糖代谢的多种复杂功能障碍。另外,部分患者应用了糖皮质素,而糖皮质素治疗常常引起血糖波动。如果长期使用糖皮质素治疗,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36%-131%。

研究报告中提到,虽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诱发糖尿病的因素。

无独有偶,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中,17位国际领先糖尿病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宣布建立全球COVID-19患者新发糖尿病病例登记系统。

成员之一的伦敦国王学院代谢外科教授Francesco Rubino说道:「糖尿病是最流行的慢性疾病之一,我们现在正在意识到两者(COVID-19和糖尿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由于人类接触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时间较短,该病毒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名誉主席、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糖尿病教授Paul Zimmet表示:「我们尚不知道COVID-19患者中新发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患者感染后其是否会持续或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COVID-19是否会增加未来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透过建立此全球登记中心,我们呼吁国际医学界迅速分享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

Science杂志是一个医学期刊,专门刊发一些医学著作、论文。人们通过医学研究在医学上有新的发现,会分析、整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Science杂志刊登的文章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在医学上的困扰和解答,或者是刊登一些在医学上的研究发现和医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医学期刊,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医学发现。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迫切希望疫苗能够快点研制成功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最近Science杂志就刊登了关于新冠肺炎疫苗试验的新进展。文章撰写了关于感染新冠病毒疫苗的试验效果,通过对感染者志愿者使用新研制的疫苗,然后再观察使用疫苗效果。像新冠病毒疫情这么严重的话题,只有通过这么有权威的医学杂志刊登,才能更让人信服。

Science杂志一直关注人类身体健康问题,杂志文章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不会说所有文章都像论文一样难懂。杂志的初衷就是力求让社会人类都能了解关于医学的问题,关注自己健康问题。比如熬夜对人身体影响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会熬夜,我们一直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一直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熬夜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Science杂志曾经就研究过熬夜、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大脑,大脑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影响体力和记忆力。Science通过科学研究证实熬夜对大脑的影响,甚至影响身体机能。Science杂志让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常常听说熬夜会变笨、会变迟钝,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Science杂志就是通过医学研究解答我们想了解的医学问题。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是一个科学类型的杂志。这个杂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与大自然有个亲密的接触。

取缔的医学杂志

2021年评职称不予认可的刊物:

1、当代医学杂志-旬刊。

2、医学信息杂志-旬刊。

3、医学与社会杂志-双月刊。

4、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旬刊。

5、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旬刊。

6、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旬刊。

评职称不认可非法期刊:

非法期刊即增刊、套刊、假刊等,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文章不能被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评比职称的时候,是不能认可的。

假刊:就是假借杂志社的刊号出的杂志,这些杂志一般没有主管单位,或者异地办刊,或者国内刊号根本不存在。

套刊:一号多刊,有些杂志社为了创收,将杂志一个刊号出几个刊,分别标为上旬刊、中旬刊、下旬刊等,或者标以学术版、理论版等。

增刊:增刊就是在正常的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如一年12期,年终加一期就是增刊。

卫生类职称期刊黑名单如下:1、《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3、《中国健康月刊》4、《中华护理杂志》

职称评选推荐期刊:大家要避免假刊、套刊、增刊和电子刊,因为在国内大多数职称晋升中是不认可增刊和电子刊发表的论文的,少部分认可,所以直接避开选择这两类刊物是保险的。如果你能确保是有效的,那么也是可以发的。

另外,虽然你的杂志是发表在公认的正规期刊,但是要是安排在综述,个案报道等几个特别栏目一样是评审不认可的。13年14年创刊的新杂志:医药界,临床医药文献杂志,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当代医药论丛(求医问药改名的),世界临床医学(已经停刊),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不在目录里面,但今年有通过的杂志。

共有12个:

1、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生物学教学杂志。

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4、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5、上海医学杂志。

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7、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8、军事医学杂志。

9、神经解剖学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11、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2、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理论上也就是六月之前出刊发表的还可以正常上网,之后的就不算核心期刊了。新晋刊物也是一样的,目前知网还没有更新请耐心等待。

什么是核心刊物: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它被用于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心刊物

英医学期刊谈新冠

新冠病毒对于全球来说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就在2020年疫情爆发的那一年,相信所有人都和小编一样,从来都没有见过长达两三个月人人都足不出户的情况了。不仅所有人的活动轨迹全部都停止了就连经济发展也停止了,大家都只能呆在家里面去默默的祈祷的这一个病毒能够早点消失,然而这个病毒的确是很难控制的。不管怎么样去遏止它,总是能够发现一例两例,然后这些人又传染给更多的人,总之这个病毒的确是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棘手。

即便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研制出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只能说是它在人体当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控制。并且在很多新冠病毒得到治愈的例子当中,大部分都是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和这个病毒做抗争。听到新冠病毒和肿瘤这两个词语我们应该感觉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在世界上却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病例。一个61岁的男子,他本来已经是癌症晚期的患者了,不过在这个时候他却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病毒,这对于这个男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经过了几个月对于新冠病毒的治疗,这个男子不仅核酸检测呈现阴性,而且在拍摄相关的影像资料时也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肿瘤也随着新冠病毒一起消失了。这个发现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医学研究之后,英国的一个杂志直接发表了相关的说明。表示新冠病毒存在在癌症患者的体内可以去有效消灭肿瘤,而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就是依据那个癌症患者的病例,但实际上他们的这个说法也并不是非常可信的。

像那个癌症患者的病例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了,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的癌症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已经是非常的虚弱,并且很多器官也在药物的治疗之下变得衰竭了,所以说任何的病症再加在他们的身上,只是有可能加速他们的死亡。再加上患上新冠病毒的人大部分都呼吸困难,对肺也有很严重的损伤,因此只要有基础病的人再得上新冠病毒很难存活下去的,所以说他们的这一个结论不能够完全的相信。

主要是因为一61岁男性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体内的肿瘤竟奇迹般消失了。 目前还没有进行过临床研究,只有这一个案例。

就是因为得了肿瘤的病人在患了新冠肺炎之后,肿瘤出奇地消失了。

哈佛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学教授曼森博士在5月11日受访时指出,维生素D具有抵抗新冠肺炎的潜力。正值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之际,维生素D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得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知道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心脏代谢健康、和固有的免疫力(innate immunity)都至关重要,并能增强抵抗病毒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的浓度可能与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生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因此,维生素D有助于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证据变得很有说服力。所以,医生要鼓励患者到户外运动,同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即使偶而晒晒太阳,也会增加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

饮食也很重要。建议大家养成阅读食品标签上维生素D含量的习惯,选择含量较高的食物,例如添加D的强化麦片,和晒干的菇类等。对于无法到户外活动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取量较低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补充剂。维生素D建议的膳食量为成人每天 600-800 IU(国际单位),但在新冠肺炎期间,每天补充 1000-2000 IU的维生素D也是合理的。不过,正常情形下并不建议成人每日超过 2000 IU的维生素D,以避免中毒的危险。

维生素D主要有两种型态。维生素D2又称为钙化醇(calciferol)活性较低,主要来自植物的酵母菌和晒干的菇蕈类。另一种则是维生素D3又称为胆钙化醇(cholecalaiferol),大部分为动物来源如从绵羊毛提取的羊毛脂,少数的素食来源也含有维生素D3如地衣和藻类。因为D2和D3都可以通过身体代谢产生具有活性的1,25(OH)2维生素D,所以两种都有效。不过,维生素D3的生物利用率以及提高血清维生素D浓度较维生素D2高,在选择时可以考虑以维生素D3为主要来源。

由于摄取非活性的维生素D,身体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来转化成为需要的活性D,食用上比较安全,非活性的维生素D3单位大都是以IU标示。对于素食者而言,可以选择从藻类或苔癣100%非动物来源的非活性维生素D3,不但爱心又环保、食用比较安全、而且生物利用率也高。另外,因为液态维他命的吸收效果高于胶囊和锭剂,液体的植物来源、非活性的维生素D3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陈惟华 英国牛津大学神经学博士、爱家自然诊所院长

顶级医学期刊冠状

肺炎疫情蔓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近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彩色照片:这是一张经过渲染的伪彩色照片,看起来很严厉,但更展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狰狞面貌,表面布满了冠状物,仿佛恶魔的嘴一样。同时,《柳叶刀》也公布了一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步研究报告,任何人均可自由查看,但是《柳叶刀》也强调,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还很初步,信息严重不完整,未知之处太多。另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近日联合发布了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等信息,是国内首次发布的相关重要权威信息。据介绍,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为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等不同临床症状,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后者就是17年前肆虐的“非典”。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糖尿病跟新冠病毒的关系密不可分,近日 2 个重量级医学期刊纷纷推出撰文,指出临床观察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也就是说,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得新冠,得到新冠也会诱发出患者的糖尿病。

一方面,糖尿病与增加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在全球被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中,目前发现有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说明糖尿病是与COVID-19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基础疾病之一。而且,COVID-19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症,死亡率可能会增加4倍。

全球20位知名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Lancet》共同发表文章,发现患有COVID-19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该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影响糖尿病的,不过研究者推测,病毒可能导致葡萄糖代谢的多种复杂功能障碍。另外,部分患者应用了糖皮质素,而糖皮质素治疗常常引起血糖波动。如果长期使用糖皮质素治疗,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36%-131%。

研究报告中提到,虽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诱发糖尿病的因素。

无独有偶,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中,17位国际领先糖尿病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宣布建立全球COVID-19患者新发糖尿病病例登记系统。

成员之一的伦敦国王学院代谢外科教授Francesco Rubino说道:「糖尿病是最流行的慢性疾病之一,我们现在正在意识到两者(COVID-19和糖尿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由于人类接触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时间较短,该病毒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名誉主席、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糖尿病教授Paul Zimmet表示:「我们尚不知道COVID-19患者中新发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患者感染后其是否会持续或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COVID-19是否会增加未来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透过建立此全球登记中心,我们呼吁国际医学界迅速分享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

高、富、帅,被一些人列为选择交往对象的指标;但你知道吗?体型的高矮,不只影响视觉观感的外表印象,没想到还跟人体的心脏健康有关系!

身高较高心脏运输较耗能

过去曾有一派学者,认为身高较高的人,因心脏需要耗较多的力气将血液运送至全身,所以心脏功能较弱。他们追踪了500位义大利男性,发现矮的人比高的人平均多活两年,而且心脏运送血液的能力和细胞更新的能力,及DNA受损较少,研究也指出矮个子的女性较长寿。

但生物统计分析后却发现矮个子罹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

研究人员,根据前项研究分析了19万人的资料后发现,却推翻了前项的研究,反而是矮个子的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高,结果报告并刊登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团队分别蒐集调查了对照组名万无心脏病者与实验组万名罹患心脏病者的基因数据资料库,并特别聚焦在和罹患心脏病有关的基因,结果发现矮的人(男性低于165公分,女性身于公分),较容易拥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基因。

当身高每矮公分,罹患心脏病的机率就增加了。所以和身高180公分的人相比,165公分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机率高了31%。但这也不代表高个子就可以抽菸和喝酒,而不会得心脏病。

芬兰统计研究分析矮个子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比高个子高50%

芬兰的研究人员,也曾对全世界对于身高与心脏病之关联性的52项研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指出矮个子较高个子的人高50%。

研究人员推论,可能矮个子是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所以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或是荷尔蒙不平衡,造成的身高较矮,也会损伤心脏。此外,矮个子的冠状动脉较细,所以当循环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堵塞,造成冠心病。

而《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当年龄、体重、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因素都考虑进去时,超过6英尺的男性,患冠心病的机率比矮他们几英吋的男性低25%。

所以,真的是如古人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大概需要1-5年,甚至10年不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