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医消渴症的病机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消渴症的病机分析论文

什么是消渴? 西医糖尿病临床表现与消渴症基本一致。 1、何为消渴? 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 消渴病机以肾阴亏虚为主 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表现为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中消表现为胃热炽盛,消谷善饥;下消表现为肾阴亏虚,小便频数。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以肾为重。 肾阴亏虚证候 尿频量多或有甜味,浊如膏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皮肤干燥瘙痒;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增长迅速。 以2型糖尿病为例,最近一次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男性高于女性(比)。 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回族、藏族。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常伴有软弱、乏力,许多患者有皮肤瘙痒的并发症状。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严重者会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2、龟甲胶 治疗肾阴亏虚可选用 “胶类中药-龟甲胶”, 龟甲胶在《国家药典》中明确记载:龟甲胶性味与归经: 咸、甘,凉。归肝、肾、心经。功能与主治: 滋阴,养血,止血。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崩漏带下。由此可以看出龟甲胶作为“血肉有情之品”,是肾阴亏虚人群的很好选择。但是因为龟甲胶在用中华草龟甲熬制的时候,加入了一定量的冰糖,糖尿病病人食用的时候还是需要慎重,用法、用量应该以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如果是肾阴亏虚引起的婚久不孕、月经常提前或推后、经量涩少、色鲜红、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心悸眼花、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性欲亢进,可以选择龟鹿药业龟甲胶,龟鹿药业龟甲胶源自龟鹿胶原产地,所选药材都是道地药材,标准高、质量好,是滋阴补肾的不错之选。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中医消渴病因病机,什么原因容易引起糖尿病?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中医消渴症病机分析论文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中医消渴病因病机,什么原因容易引起糖尿病?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燥热是传统观点中的消渴病的病机核心。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液亏耗,燥热偏盛,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邪气必然灼伤津液,久则伤阴;阴虚(注: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燥热更甚。两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导致阴虚燥热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消渴一旦形成,则殊途同归。其中阴虚,包含肺胃阴津与肾之阴精虚损,其燥热,多属胃火实热,亦有阴虚火旺之存在。肺胃津伤,不能润泽,故有口渴而多饮,饮水自救之理。胃火炽盛,热结阳明(注:指胃热郁结在足部的阳明胃经。),火热消耗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热结胃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燥结,水谷被热邪消耗,不养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营养。),故见消瘦。肾阴不足,气化无源,故失其职,开合失司,不能统摄,而尿频量多。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注: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热、肾虚,但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因燥热邪气较易除,津液则易复,而阴则难复,若阴不恢复,则虚火又生,故当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诸脏同病,以肾为主

消渴病变所在脏腑以肺、胃、肾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肾为关键。一旦发病,则肺、胃、肾三脏同时受累,互相影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气宣发(注: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将津液输布全身,主肃降(注: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而将水液下输膀胱。如肺失通调之能,则肾无化源,胃失濡润。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热,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气,反助火热,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若充足,肺胃阴津虽受耗伤,尚可得肾阴之助。而肾阴不足,则必累及他脏,肺胃阴亏而不得补充。且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注:肾中之火,也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相火妄动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肾三脏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故肾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录》说:“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强调了肾阴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脏腑病机除肺、胃、肾为主之外,脾与肝的病变也不容忽视。脾与消渴的关系在《内经》中已论及,后世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脾脏病变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如《证治要诀》即认为中消“缘脾经燥热”,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脾气的重要性,谓“养脾则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谷精微须经脾气散精,才能上输于肺(注: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吸收,则肺肾阴气皆失其补充,故可致肺燥肾亏(注: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其中、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等各自都包含着较为错综的病症特点。然综合而言,凡言肾亏,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这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现。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见症,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又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消瘦乏力。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湿郁则化热,湿热交阻,阻碍中焦气机升降,又可反过来损伤阴津的化生。临床所见,气阴两虚之证占相当部分,而其气虚又多属脾气虚见证,可见脾气虚在消渴病机中的确不可忽视。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注:人体的肝脏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反之就会致病。)若情志所伤,多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注: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阴;若横逆克土(注: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必须得到条达活泼之性的肝木来加以制约,才不会阴凝板滞,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摄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两脏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失调。一者肝木亢盛之时,其本身已进入病理状态,即为“肝实”,“实则乘其所胜”。肝气横逆,就会对脾土进行伤害。二者脾土亏虚,“虚则所不胜乘之”,脾土之虚,不能胜任肝木的制约,招致肝木的损害,二者均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变,习惯上也称“木克土”,但它的含义是指病态而非生理的制约的关系,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因此,说它们同源,乙癸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阴一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涉及,则发消渴。如《医宗金鉴》曰:“消渴证,厥阴之病。”《血证论》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引发的,临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津可载气,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津耗则气散,故阴虚日久可致气伤。又消渴多有燥热邪气内生,燥热亢盛,既可伤阴津,也可耗散气。所以,消渴病多见气阴两虚。上焦气虚,则津失输布;中焦气虚,则津液不化;下焦气虚,则津液不固,故气虚反可加重阴津亏耗。气阴两虚,以消渴日久为多见,临床上气阴两虚为消渴中期的主要见证。

肾阴虚久,阳失化源,必损及肾阳,而致阴阳俱虚或肾阳衰微。亦可由气虚日久,耗及阳气,导致阳虚。阳虚则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复上升,直入下窍,故病益甚。阴阳俱虚者,多见于后期,以致病情日见复杂,变证丛生。

从上转下、病情加甚

根据许多临床积累观察,认为本病初期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在肺胃,虚实夹杂,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中期则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症状不显著,以口干、乏力、气短、神疲、消瘦为主,可有变证出现;后期则以肾阴肾阳俱虚,五脏皆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出现水肿、胸痹(注:主要症状是胸部闷痛。)、坏疽(注:坏疽就是死亡的肌肉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消瘅”。“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消有三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风消、食亦等病名; “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即以火烹烧之意。《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指出了消渴的产生可因风雨寒暑所致。《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渴而妄冒。”《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热也则消肌肉”,又说:“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从上述经文可知, 外感六淫,寒热失调,可致消渴。

消渴阴虚火旺病机分析论文

中医消渴病因病机,什么原因容易引起糖尿病?

肝阳上亢所致的病证。既有肝阴不足的症状,又有肝阳上亢的表现,但以肝阳上亢表现为主,是本虚标实证。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阳升太过而致。主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或多梦,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面部烘热,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病机分析:本证以肝(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为特征,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失眠或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面部供热,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肝阳上亢得不到控制则阳亢无制,引动肝风而成肝阳化风证。相似证候的辨别:肝阳上亢证当与肝火上炎证辨别,两者在病机上有相关之处,临床表现均为热证。但本证是本虚标实证,肝火上炎证以气火临床表现为特征。本证还当与肝阴虚辨别,肝阴虚以阴液不足濡养功能减弱为特征。本证除有肝阴虚症状外,更有阳亢之临床表现。辨证注意点:抓住本虚标实的特征,即既有肝肾阴虚不足的临床表现,又有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的症状。

在临床的时候,发现现在的患者都很注重自己身体的情况,通过学习一些浅显的医学知识,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而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阴虚体质的人。阴虚体质是指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津亏少,以阴虚内热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这种人一般表现为:体形瘦长、手足心热,平素容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其余的还有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干,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脉象细弦或数。心理特征表现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那么我们身体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体内阴虚又该怎么办呢? (一)先天禀赋 若孕育时父母体弱,体质偏阴虚,或年长受孕、早产,则可能会导致阴虚体质。 (二)后天因素 1.饮食偏嗜 长期嗜食辛温燥烈食物,容易导致阴虚阳盛体质,而偏嗜辛辣容易化火伤津,导致阴虚火旺体质。 2.精神情志 如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化火,伤及体内阴血,形成阳热体质或阴虚体质。 3.生活起居 过度的劳累,比如长期熬夜,积劳损阴,也容易形成阴虚体质。 4.情欲房劳 性事不节,纵欲耗精,容易形成阴虚体质。 5.疾病因素 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耗伤阴精,久之易形成阴虚体质。 6.药物因素 过用苦寒之药泻下,易致化燥伤阴;若误用补法或用之不当,也可损伤阳气,伤阴劫液。如温病后期,若误以为阳气受损,妄投桂附姜类,可致死灰复燃,耗竭阴津。 1.六味地黄丸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效主治:滋补肾阴。适用于肾阴亏虚,症状可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左归丸 主要成分:怀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功效主治: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于头晕目眩,腰酸肢软,舌光少苔,脉细。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3.大补阴丸 主要成分:熟地黄、知母(盐砂)、黄柏(盐砂)、龟甲(醋炙)、猪脊髓 功效主治:本品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耳鸣遗精。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 3次。 补益煎 组成:生地,生天门冬,生藕,生姜,(以上4味锉碎,用生绢袋绞取汁),石斛(去根),鹿茸(酥炙,去毛),菟丝子(酒浸1宿,捣成片子,焙干),牛膝(酒浸1宿,焙干),黄芪(锉),柴胡(去苗),地骨皮,人参,白茯苓(去黑皮),肉桂(去粗皮),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酒,牛酥,蜜。 功用:补肝肾,益精血,调阴阳,驻颜润肌。 主治:肝肾不足,阴阳失调之证。虚劳肌瘦,腿膝少力,不思饮食,皮肤生疮等。 以上就是中医上认为阴虚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快来试试吧!

喉咙不舒服,深夜还睡不着觉。

消渴病的病机论文

《内经》认为气血衰少亏虚,导致五脏失养,亦可引发消渴。《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病之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 “肺脉……微小为消瘅”, “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 肝有疏泄和藏血等功用,主升主动,是调畅人体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肝失养疏泄失常,或致相火妄动,内烁津液。郑钦安《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谓“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脾脉……微小为消瘅”, 脾为后天之本,有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等功用,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得到充分营养。脾失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脉……微小为消瘅”。肾失养而精血亏少,封藏失职,一不能蒸腾津液上承,二不能蒸腾卫气上运温肺固表,而使饮入于胃后不经布散而直趋于下,流失于外。《外台秘要》谓“三消者,本起于肾虚”。《仁斋直指方•消渴》“肾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都揭示了肾脏柔弱与消渴发病的病机特征。故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肾气丸治疗消渴病。赵献可《医贯•消渴论》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在《灵枢•本脏》中有:“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的提法,进一步指明了五脏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衰弱时,可导致消渴病的产生。

文:彭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开篇语】

《黄帝内经》就提出采用食物进行调理 养生 ,从而祛病健身的理念。食物可以作为药材来调节人体的机能。综合近年来中药降糖研究的进展发现,某些“药食同源”类的中药材具备确切的降糖功效,现做一一介绍。

糖尿病古称“消渴病”,从中医角度来看,其病机为内在阴虚津亏为本,外在燥热偏盛为标,表现为乏力、口渴、消瘦、心烦、易怒、易上火等本虚标实的症状。因此,消渴病古人认为阴津愈亏则燥热更盛。桑叶味甘苦而性微寒, 甘苦以养阴益血,微寒以清热凉血,甘寒相合,故清热凉血而益阴,是以能 生津止渴,养阴而不滋腻,清热而不伤正,正对消渴病之病机。桑叶 经霜则兼清肃之气,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为血之余,桑叶益血故又能生发,凉血故又止吐血。

现代研究认为,桑叶粉对大鼠食后血糖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桑叶提取物可以降低糖尿病造模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脂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桑叶中所含的桑叶多糖、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等成分均有降糖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胰岛功能、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肝糖原的含量等[1]。

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 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消瘅”,指出了消渴的产生可因风雨寒暑所 致。样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热也则消肌肉”,又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 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灵枢•五味》又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认为“咸人于胃,其 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 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从以上两点,可见饮食不节与消渴发病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对于糖尿 病患者来说,合理控制饮食,对改善病情是非常有帮助的。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消渴症的中医学论文

《金匮》对逍客的论述:“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上消:饮水多而小便少,属肺、胃两经热,由风寒感冒伏气化热或手太阴温症引起中消;食谷善饥是为中消。主要是阳明经有热下消:饮水少而小便反多或饮水多而小便反多,由于审阳虚不能溽水造成

生津的药熬水喝即可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有肺 燥、胃热、肾虚之别。“三消”分治大体如下。1、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用:黄连、生地黄、 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2、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用:石膏、知母、元 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3、下消治宜滋阴固肾。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 泽泻、栀子、茯苓。4、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平时控制血糖可以用蜂胶,蜂胶对于糖尿病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血糖,原理是通过本身的抗炎、免疫、抗氧化的特性,恢复一部分的胰脏功能,使胰岛细胞损伤得到修复,功能有所提高。蜂胶以及其所含的一些物质,对于延迟糖的吸收,以及延迟或者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双向调节血糖,蜂胶含丰富的黄酮类、萜烯类等药效成分,具有单独或协同降糖作用。蜂胶中丰富的黄酮类有很好的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抗氧化、保护血管的作用,萜烯类成分有良好的杀菌、消炎作用,可以减轻糖尿病的并发症。【食用量及食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冲服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成因及其复杂,问题问的太大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