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阳上亢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
2、病因:恼怒所伤,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或因房劳所伤、年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荣。
3、病机:多因肝肾阴虚,阴不涵阳,以致肝阳升动太过;或因郁怒焦虑,气郁化火,耗伤阴血,阴不制阳而成。
4、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5、治法:平肝潜阳,滋阴清火。
肝阳上亢证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病证。既有肝阴不足的症状,又有肝阳上亢的表现,但以肝阳上亢表现为主,是本虚标实证。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阳升太过而致。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或多梦,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面部烘热,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为特征,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失眠或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面部供热,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肝阳上亢得不到控考试,大网站收集制则阳亢无制,引动肝风而成肝阳化风证。 相似证候的辨别:肝阳上亢证当与肝火上炎证辨别,两者在病机上有相关之处,临床表现均为热证。但本证是本虚标实证,肝火上炎证以气火临床表现为特征。本证还当与肝阴虚辨别,肝阴虚以阴液不足濡养功能减弱为特征。本证除有肝阴虚症状外,更有阳亢之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抓住本虚标实的特征,即既有肝肾阴虚不足的临床表现,又有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的症状。 寒滞肝脉证是寒邪凝滞,肝经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病证。多由感受寒邪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少腹牵引睾丸、阴囊冷痛,坠胀拒按,或疼痛牵引股侧。遇寒则加剧,得温则缓解,伴形体寒冷,面色苍白等寒象。舌淡苔白或暗,脉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邪凝滞肝经气滞为特征,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及睾丸、阴囊冷痛、坠胀,并互相影响牵引股侧。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则筋脉拘急,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疼痛拒按或遇寒加剧得温则缓;感受寒邪阳气被遏,或阳虚温煦作用减弱坝u形体寒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肝病之脉。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疝气病中的寒疝相辨别。疝气病中的寒疝因其小肠从少腹下垂阴囊而出现胀气坠痛,故又称小肠气痛,以痛为主,一般无寒象。本证除疼痛外,还有明显寒象。 辨证注意点:有少腹睾丸坠胀疼痛的主症,又有形体寒冷,疼痛遇寒加剧等寒象。
肝阳上亢即为“阳亢”,是“阴虚”所致。阴虚,阴不敛阳,阳相对亢奋而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可见到头晕目眩,面色潮红等症。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 其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消瘦或失眠,麻木拘急,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而高血压,糖尿病等均可有阴虚阳亢表现 。食疗方法:【白菊花茶】配方: 白菊花5克,绿茶10克。制法: 白菊花、茶叶一起放入杯内,开水冲泡。功效: 清肝泻火,祛风止眩。用法: 代茶频饮。【葡萄芹菜汁】配方: 葡萄、芹菜各适量。制法: 把葡萄、芹菜洗净,捣烂取汁。功效: 滋阴养阴,清热平肝。用法: 以上汁液用温开水送服,每天3次,连用1周。【天麻钩藤羹】配方: 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藕粉20克。制法: 前三味用布包加水适量,煎取汁液,用煮沸的药液冲藕粉,加入白糖调味。功效: 平肝潜阳,熄风止眩。用法: 每日1剂,连用4~5日。炖雪梨川贝:雪梨1个,川贝母6克。将雪梨挖去核,川贝纳入梨中,盖好孔,用白线扎好,放锅内水炖,约1小时左右,梨熟烂,饮汤食用,每日1次,连服3~5天。功效:本方用于肺肾阴虚感冒之发热、咳嗽等。有滋阴润肺,清热化痰的功效。桑菊薄荷饮 :洁净的桑叶、菊花各5克,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上五味一并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0分钟,频饮,也可放凉后饮用。丝瓜花蜜饮 :洁净丝瓜花10克。以沸水冲泡,温浸10分钟,加入蜂蜜适量,温服,每日3次。鲜藕姜汁: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将藕与姜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取汁。一日内分数次服完。白鳝鱼沙参汤 :活白鳝鱼250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百合24克,百部10克。将鳝鱼去肠杂,洗净切碎与余药共加水适量炖熟,入少许盐调味,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如要彻底摆脱阴虚阳亢的状态,首要的就是要补肾,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如肾阴偏衰不能制阳,就出现阴虚阳亢的病变,即肾阴虚。研究发现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如《本草从新》说它“保肺益肾。”《药性考》亦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柑园小识》还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凡肾虚者选用天然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福临门冬虫夏草4克配合肉类如猪瘦肉、鸡肉或鸭肉等共炖,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肾虚腰痛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邪正盛衰的邪,代表致病的邪气,正,代表人体的正气。邪气作用于人体,正气则奋起抗邪,正邪双方在斗争过程中,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从而形成病证的虚实变化。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反映。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故说“邪气盛则实”。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的病证。临床上痰涎盛,食积停滞,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虚,是指以正气不足,抗病力减弱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休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正气虚弱,抗病力低下。临床表现为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或畏寒胶冷,脉虚无力,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嫩红、脉细数等,都属虚证。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还可以出现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或虚中央实,或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即原为邪气的实证,或因误治或失治,病情迁延日久,虽邪气渐去,但正气受伤,疾病的性质,由实转虚。亦有本为虚证,因脏腑功能衰减,导致气滞、痰饮、水邪、瘀血等证,则为由虚转实。虚实真假:有本质是虚证,又出现“实”的假象,称真虚假实证。亦有本质为实证,却出现“虚”的现象,称真实假虚证。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执业药师栏目诚意整理“2017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师考点:邪正盛衰病机”,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邪正盛衰病机[了解]: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在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一般来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 实,即指邪气亢盛。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如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邪正盛衰导致的疾病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常见的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种。 (1)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主要表现,就属于实中夹虚的病机变化。 (2)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所致。因为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故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而邪实则居其次,属于虚中夹实的病证。 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变化,在临床上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如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赢状”;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总之,分析病机的虚或实,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虚实的基本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虚与实,是指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而言。 1. 实的病机 概念: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致考试,大网站收集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脏腑机能亢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外感六*病邪侵袭,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常见于外感病证的初期和中期,或慢性病之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证。临床可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 2. 虚的病机 概念:所谓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在临床上多出现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损,以致精气消耗;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因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阳气、阴精等所致。 表现:虚的病机、病证,常见于疾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证,临床可见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细弱无力等症 虚实错杂的病机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应。这是因为邪与正相互斗争,其盛衰同时存在所致。如实性病变失治,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则实性病证可以转化成虚性病证,或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证。若正气不足,因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而内生之宿食积聚、水湿停蓄、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于内,则可形成虚实错杂病变,称之为正虚邪实病证。其临床表现为虚证和实证同时兼杂而并见。虚实错杂病机与病证,一般有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类。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但又兼夹邪实的病理状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答案】: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由于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冷药物,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火不生土,或久病损伤脾阳所致。而寒湿困脾证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或过食肥甘厚味,内生水寒湿浊;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外感寒湿,停滞中焦,内侵于脾;或内湿素盛,困阻脾阳所致。可见,脾阳虚证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盛,中焦脾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脾阳虚证以脾气虚证并见寒象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证以寒湿中遏与脾运化功能障碍之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虚损,因而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湿浊内生,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而致虚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脾气虚损 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其形成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因久病耗伤,或劳倦考试,大网站收集过度损伤所致。其病理表现则是: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呆,食入不化,口淡无味;脾气虚则升清功能减弱,影响及胃的降浊,以致升清降浊失司,则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症。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势必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损,则失其统摄裹血之能,血不循经而外逸,则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脾气虚损,升举无力,甚则下陷,形成中气下陷,而致脱肛、久泄或失禁,以及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损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其形成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而成水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又易于感受外湿,或恣食生冷瓜果,或嗜食酒酪肥甘,水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水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而酿成湿热之证。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面目俱黄之黄疸病证。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几个方面。 ①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又称脾气虚。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中气不足。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思虑太过,或禀赋素虚,或过于劳倦,或久病失养,皆可损伤脾气,使其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脾气虚衰。 脾气虚的病机特点,系以脾脏本身的运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为主,多表现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谷饮食精微之输布和气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气不足和后天精气亏乏的病理改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单纯脾气虚弱,一般来说,可视为慢性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的综合病理表现。脾气虚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变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或轻度浮肿,谓之脾失健运。 其二,气血双亏。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气下陷。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其四,脾不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具有脾虚、血虚和出血的病理改变。 ②脾阳不振:脾阳不振又名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胃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 脾阳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肾,终致脾肾阳虚。 ③脾虚湿困:脾病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不运而困于脾,又反而影响脾之运化,故脾虚湿困是由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是:除具脾气虚征象外,尚有脘腹闷痛、四肢困倦、纳食减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恶心欲吐、大便不实,甚或浮肿,苔白腻等病理现象比较突出的病理改变。 脾为湿困,则更进一步阻碍了脾之转输运化功能,如是湿邪日增而脾气益虚,往往成为虚实交错的病理改变,且湿邪内蕴,有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两种倾向。若素体脾阳不振,每易从阴化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形成寒湿困脾之证;若素体阳盛,每易从阳化热,或寒湿郁久化热,从而形成脾胃湿热之候。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故以湿从寒化为主要病理发展趋势。临证时,应根据外湿、内湿与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脾虚与湿阻的孰轻孰重、主次先后,从而对其病机作出正确判断。
肝火旺肝经淤堵,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肝主疏泄,我们的疏泄功能正常了,人的气血才能舒畅,肝气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胆汁的分泌,保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物的排泄通畅。无常的旺盛使无常再往上走的时候,是情志郁结,不能得到调和,久而久之达到消解,则肝郁变火,郁结于肝经的气火而逐渐形成。那么,不可抗拒性旺盛有什么危害呢?无患子旺盛对我们人体来说,有很多负面作用,无患子过于旺盛,会使人长期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半夜醒来甚至又难入睡。
脾气过于暴躁,还会使人情绪激动,脾气暴躁则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紊乱,乳房胀痛,影响人的生育功能甚至。另外,不定性使胃,可出现肝郁脾虚,肝木克脾土,带来脾胃疾病的发生,食欲不振,口苦口臭,消化不良,便秘,烧心。总的来说,肝火旺盛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要重视,及时治疗,平时还是可以用三七花泡水喝的,可以畅通肝气克制肝火。
肝火旺的原因是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应肝的宣泄功能太过,情绪激动,发生头闷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不能很好地卧床等症状,中医称之为 "肝火亢盛";当肝失疏泄,可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不足,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常伴有烦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疼痛在头部两侧或头顶,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色赤,舌苔薄黄。
肝火旺盛的原因很多,一是属于饮食上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时间长了而引起脾胃虚热,引起肝经火旺,而肝郁气滞,时间长了,缓解不大,肝郁气滞引起的上火,还有就是感觉热毒受火而引起肝病,应根据症候分化采取治疗,治疗病因,而使其阳性消退。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肝火旺盛主要是因为饮食不合理,肝气久郁,随之出现口苦、胸闷、乏力、厌食等症状。我们也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祛火。那么,肝火旺盛怎么调理呢?为您介绍10种去肝火的食物和食疗,和来看看吧。
肝火旺盛的症状
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中医认为,气属于阳,肝气就是指肝的阳气,通俗地说就是功能的外在表现。它在正常状态下是维持肝脏各项功能的原动力。
肝火旺是指肝气亢盛之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可表现为肝脏之热,又可表现为肝经之热。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若肝火旺盛,可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
肝火证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特征。常见证型有肝火上炎、肝火犯肺、肝火犯胃、肝火挟痰,火旺阴亏等。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证。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
5种食物去肝火
1、草莓
草莓既能养肝,又是去肝火。从中医角度讲,草莓性凉、偏酸甜,能养肝护肝,又因红色入心,可去心火。 此外草莓是典型的浆果,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有助于人体吸收铁质,使细胞获得滋养;其含有的天然的抗炎成分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数量,以保持脑细胞的活跃。但是草莓是凉性的食物,像是脾胃虚寒、容易腹泻和胃酸过多的人更要控制量。
2、葡萄
葡萄是肝火旺的人要多吃的水果。葡萄当中含有丰富的VB、VB以及钙、磷、钾和多酚等,对于补充机体所需和调整肝脏细胞的功能非常有用。另外,葡萄还具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减少自由基对于肝的损害。所以葡萄也被称为是养肝护肝佳的水果之一。
3、梨
梨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降低血压、养阴清热的工效。患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而煮熟的梨有助于肾脏排泄尿酸和防范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梨还具有润燥消风、醒酒解毒等工效,因此在降肝火的食疗中当属佳食品。
4、苦菜
其中尤以紫花苦菜对人体保健为有利。苦菜性微寒,味辛、苦,能够凉血、清热、解毒,保肝利胆,对胆囊炎、肠胃炎以及肝炎都有着良好的治疗功效。苦菜常见,且做法也简单,因此人们可以多吃苦菜,清除旺盛肝火,其中,简单的方法便是将苦菜洗净捣汁,加入适量白糖后即可饮用,而加入红糖后,其效果更加,不但清热,更能美容护肤,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5、荸荠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荸荠性味甘、微寒、无毒,有温中益气、清热开胃、消食醒酒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缓解热病烦渴、痰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凡热病后余热未净的心烦口渴、口舌生疮、便干尿黄等有肝火者都非常适宜食用。
5种食疗去肝火
1、黄金蚬炖豆腐
材料:豆腐300克,蚬50克,姜片3—5片,水1000毫升,盐适量。
做法:将新鲜蚬子洗去泥沙,吐沙后再放入切好的豆腐块、姜片,加水盖满食材后,放到电锅内,包上保鲜膜,外锅放水1杯,等开关跳起后即可加上调味料食用。1周2~3次当汤佐膳或点心食用。
2、菊花炖瘦肉
材料:菊花(好选胎菊)15克、干荷叶5克、红萝卜250克、猪瘦肉750克、生姜3片。
做法:菊花、荷叶稍浸泡,漂洗净;红萝卜刮皮、洗净,切块;猪洗净,切方块状,把各汤料一起放入炖盅,加冷开水1250毫升(约5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
材料:菊花(好选胎菊)15克、干荷叶5克、红萝卜250克
3、山药甲鱼汤
材料:山药(干)30克,桂圆肉20克,甲鱼1只(重约500克)。
做法:先将甲鱼宰杀,洗净去肠杂,连甲壳带肉加水适量,与山药、桂圆肉清炖至烂熟。吃肉喝汤,每日2次。
4、白茅根猪肺汤
材料:鲜白茅根200克、雪梨4个、猪肺1副、瘦肉500克、陈皮5克。
做法:猪肺洗净,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雪梨切块,白茅根切段,陈皮用水浸软;用料一齐放入汤煲,先武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
材料:鲜白茅根200克、雪梨4个、猪肺1副
5、芹菜粥
材料:芹菜100克,枸杞15克,粳米250克。
做法:将芹菜洗净切碎,与枸杞、粳米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稀粥。早晚温热服食。
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由于心血不足与心阴不足,不能儒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常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血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是心血虚与心阴虚共有的症状。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病机分析: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血虚少、阴不足皆能使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儒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阴不上承则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相似证候的辨别:同心气虚、心阳虚一样,有了心的定位症状,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认定心脏功能异常,可与其他脏腑区别开来,不同脏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症状。心血虚、心阴虚证的定位症状多见以下几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这组症状在心的阴血虚方面比较多见。如果舌红、升火、脉细数,或有盗汗测可辨为心阴虚。缺少红、赤、热、汗的症状,或见有脉细、舌淡、面色不华,则可辨为心血虚。辨证注意点:有心的定位症状,再加上阴虚或血虚症状,单纯的心阴虚,心血虚辨证不难作出。心的定位症状除去心悸、怔仲,还有神:失眠、多梦、神志异常;心所在部位:胸闷、胸痛;汗:盗汗,大汗;舌:舌体运动及色泽变化等。但是常见的,比较肯定的,是前面几项。胸、汗、舌的变化,也可由其他脏腑所引起。此外,当心血虚兼见心烦、烦热、盗汗等症,可辨作心阴血两虚
引起心肾阴虚的原因有:忧思劳神过度,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肾具有纳气的作用,所以肾虚时有动则气喘之证!建议去看中医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还年轻,趁早为好!
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心脾两虚证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久病失调及慢性出血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眩晕健忘,神疲乏力。月经量少色谈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心血虚、脾气虚为特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健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则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气血两虚则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心主血,两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联系。若脾气虚弱则生血不足,统摄无权则血液流失,血虚则无以化气而气更虚,两者可互相影响。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气血两虚证相辨别,气血两虚证为全身性病证,常表现为一般的气虚血虚症状。本证除气虚血虚临床表现外,还见心脾的定位症状。 辨证注意点:有心血虚脾气虚的临床表现,又有一般气血虚的见症。 2)心肝血虚证是心肝两脏血液亏虚,心肝两脏失于濡养,功能减退考试,大网站收集所致的病证。多由体虚久病,阴血虚少,或失血过多,或他脏病变累及心肝两脏等引起。心肝两脏也可互相影响,先由一脏血虚,再影响另一脏,从而导致两脏均血虚者。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目涩且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心肝两脏血虚为特征。心血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肝血虚,无以上荣头目,则健忘,眩晕,耳鸣,面色无华;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测目涩且糊;肝主筋脉,其华在爪,肝血虚,筋脉爪甲失养,则肢体麻木,爪甲不荣;肝血虚,则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辨别。其区别在于心血虚证、肝血虚证,除了血虚症状外有各自脏器的定位见症;而本证是两脏的症状同时存在。 辨证注意点:有一般的血虚症状,以及心肝两脏的定位症状同时存在。
补血补气建议可以喝雪盈茶 ,能将补血与补气结合在一起,气血双补另外生活中注意:1)供给高蛋白饮食:如含蛋白质丰富的瘦肉、蛋类、鱼类、乳类、鸡肉、豆制品及动物肾脏等。2)补充造血物质:如枸杞子、赤小豆、黑芝麻、猪肝、黄鳝等,以及新鲜蔬菜如西红柿、芹菜、菠菜、莴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