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胃热阴伤的病机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胃热阴伤的病机分析论文

上医院看看吧,肚子的范围太大了,

异常体温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间歇热指的是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日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弛张热是体温在℃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体温持续升高~℃,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叫稽留热,最后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叫不规则发热。

如果伤阴太重,就会阴损及阳,阴的损耗伤及了阳,所以要阴阳都补

论文半夏泻心汤的药理分析

1“泻心”释义

根据方剂名称的提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泻心”。泻心的“心”并不是指心脏器官,而是指心下部位,即上腹部。泻心就是泻除心下部位的邪气,消除心下部位的痞满症状。所以名谓“泻心”实则泻胃。王又原在《古今名医方论》中说:“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痞”通“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之义,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升降失调,痞塞不通。痞证乃升降失常所致。中焦乃脾胃所居,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则升清降浊之力减弱,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故而为痞。半夏泻心汤的用药配伍是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故用以治疗心下痞,证药相吻,效如桴鼓。

2 病机 浅释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所以半夏泻心汤除主证心下痞满外,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及其它消化系统的症状。结合临床及《伤寒论》论述痞证的条文,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注解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说文解字》曰“客,寄也”。《康熙字典》解释为“凡自外至者皆曰客”“外寇亦曰客”。可见客邪(客气)是指由于脾胃中虚气机升降失常导致乘虚寄居于心下之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成无己又曰“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第158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等论述痞的条文,均提示半夏泻心汤方证发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虚,因下复损。患者胃气素虚,复因误下,不仅损脾胃阳气,更使外邪内陷,以致客邪逆于心下,痞塞于中,阻滞气机而导致升降失常,形成本虚标实之痞证。脾胃虽同居中州,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纳化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而尤以升降最为重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因其特定的位置,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医圣心源》提出:“脾升则肝肾亦升,故肝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善运也”。可见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的重要作用。半夏泻心汤乃为误用下法所导致的变证所设,下利后必使中气受损,脾胃气虚,其升清降浊之力必减,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使虚寒夹湿热、痰饮等内生之病理产物或太阳、少阳之热等外邪乘虚客于心下,阻滞气机故而为痞。清阳与浊阴逆位,故上而呕,下而肠鸣下利。正如大医尤在泾所论“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

历代医家对于半夏泻心汤脾胃中虚、升降失司的病机无任何异议,但对客邪却有不同的见解,比较典型的有:①寒热互结:清·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②热夹水饮:清·程应旄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热邪挟水饮,尚未成实”。③痰涎为病:清·秦之桢认为诸泻心汤病证“皆是痰饮作祸”。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亦认为乃“痰气痞”[1]。④胃热肠寒:郭子光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基本病理是“胃热肠寒,虚实夹杂”[2]。⑤湿热为病:清代医家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也认为是“湿热兼虚”[3]。

临床常见半夏泻心汤证亦均以客邪不同而临床表现迥异,常见的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清·叶天士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②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③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④痰气痞:证见酒家或饮家患有心下痞,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⑤临床还有一种既无热象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硬为主,治以半夏泻心汤疗效如神。

所以笔者结合《伤寒论》的条文、前人观点和临床所见认为其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痞证。正如吴昆所言“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3辨证要点

《伤寒论》第149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不痛”是与结胸“满而硬痛”的疼痛做鉴别。“硬满疼痛”是“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的互词,所以《伤寒论》所言大结胸证见于现代临床的急腹症。而泻心汤即便伴有疼痛也是胀满疼痛而不应是板状腹,也没有反跳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主症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等。

仲景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损伤脾胃所致。脾胃亏虚,气机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食滞不化或由于中虚外来之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心下,阻滞气机而成心下痞硬,故舌苔常腻。因浊邪轻重程度不同而显现于舌苔或厚或薄,又因其挟热程度不同而呈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而腻。

所以“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但临床不必局限于“痞”,关键在于辨准病机,而病机之辨应重在“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阻滞”,并据客邪之性质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往往取意外之效。

4配伍分析

半夏泻心汤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客邪上逆为主要矛盾,但脾胃已虚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方药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攻邪之品先入于胃,凭借胃气发挥其祛邪作用。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半夏、干姜辛散开结散寒,与人参、甘草、大枣配伍升补清阳,黄连、黄芩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纵观全方一方面用辛开苦降,寒温并投以祛“客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同时正复方能邪祛,也是驱除“客邪”之前提。故全方起到了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上下复位,中气得和,痞证自除的作用。真可谓“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

5结语

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有以下特点: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半夏泻心汤;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从中可以发现仲景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本方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伤寒论》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诸药相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所以本方治疗心下痞疗效如神,但临证时应根据“客邪”之特点灵活调整药物的剂量、据“客邪”性质辨证加减药物,方能做到药到病除,否则容易产生药不对症、贻误病情及加重病人经济负担等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明,刘燕华,张保伟.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方名为“泻心”,实则泻胃;指示该方以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为病机,以痞、痛、舌苔为临床辨证要点,揭示了仲景通过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以达到“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的机理。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客邪升降失常本虚标实

肝胃郁热的病机分析论文

这是因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症状有:脘肋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牙龈肿痛,口臭齿衄,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通俗语言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治疗

一、病因

(一)寒邪犯胃

外寒迳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故疼痛暴作。若寒邪稽留不散,郁而化热,亦可致胃热而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若明知身受寒气,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二)饮食伤胃

1.饮食过量,胃纳过盛,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故发为胃痛。《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杂病广要•胸痹心痛》引孙、文胤所说:“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即闷闷作痛。”

2.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痛。故《医方考•腹痛》有客寒犯胃,胃脘当心而痛。盖客寒犯胃,多是饮食寒冷,或因食后呼吸冷气所致,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之说。

3.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热,使胃失和降,气机滞阻,故可见胃热而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4.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曰久损及脾胃。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痛。

(三)情志不畅

1.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致胃痛。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遂成胃脘刺痛,其病势缠绵难愈。故有“肝胃气痛,痛久则气血瘀凝”之说。(《增评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继志堂医案上卷•脘腹痛门》)。

2.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胀。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

(四)体虚久病

1.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致中焦虚寒,寒从内生,脉络失于温养,故胃脘隐隐作痛。若脾胃虚寒,复因感受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痛。

2.热病伤阴,或胃热郁火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其濡养,亦可致胃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之,胃痛的病因虽分以上四个方面,但以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焉。”

二、病机

(一)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这是中医对所有痛证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胃痛的病理机制。胃禀冲和之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或气滞血瘀,或宿食停滞,胃气郁滞等皆可导致胃痛。至于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胃失濡养,皆可引起脉络拘急,气血运行失畅,亦能形成胃痛。

(二)病变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胃病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1.胃与肝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汹而主受纳。肝胃之间,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故有“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之说(《医学正传•胃脘痛》)。

2.胃与脾

脾与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相络属,同居中焦,皆系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脾湿胃燥,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转输运化。故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而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即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说明脾病可及胃,胃病也可及脾。临床所见,脾病及胃所致胃痛者,多以虚证为主。

(三)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

胃痛虽有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之分,但六者皆可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寒积胃脘、肝郁气滞、饮食停积、肝胃郁热、湿热中阻及瘀血内阻等属实证范畴。中焦虚寒,胃阴不足为虚证胃痛。

实证与虚证:胃痛初起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如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病。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或健运无权,又可饮食停滞,故临床表现虚实兼挟之证。

寒证与热证:外寒或饮食生冷,致寒积胃脘,其疼痛日久,寒邪可郁而化热,可致胃热证,若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以致寒热不调,二者挟杂,互结胃脘,亦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气滞与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因气滞而病者,曰久必见瘀血内结,反之,瘀血内结,则必然阻遏气机,故气郁更甚。因此,气滞与血瘀两者,可互为因果。

胃痛一病,一般来说预后尚好。倘若胃热过盛,热迫血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而出现呕血之症,或脾胃虚寒,脾虚不能统血,而见便血之症,皆为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若吐血量多,或反复不止者,则属危证,如不能及时止血以断其流,常可危及生命。其次,若痰瘀互结胃脘,形成症积,触之有块,形体迅速消瘦,脘痛难忍,常规药物难以止痛,甚则呕吐赤豆汁者,其预后极差,亦属危证之列。

胃热壅盛病机分析论文

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中医教你如何“祛火”!

一、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二、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三、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形容胃热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有烦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灿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如温热病见胃热壅盛,即阳明实热,可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 【胃火上升】指胃热化火,出现口腔炎症的病理。如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等。参见“胃热”条。 食疗调理: 1.用鲜芦根、白菊花(干品)、鲜茅根、鲜荸荠、鲜桑叶、鲜竹叶、鲜薄荷叶、鲜金银花熬水喝。具有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片,素油少许烧开,将苦瓜煸熟,西红柿洗净切月牙片同炒,酌加盐及调料、味精少许化开、与蒜末同时加入,翻炒后起锅。此菜可清胃健脾。 3.鲜芦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4. 枇杷15个。将枇杷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治疗胃热验方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乳结热毒自身的病因一般都是肝气郁结所导致,第一就是爱独自生闷气,没有发泄出来,记到身体里面。

伤寒六经三阴病机分析论文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 经验 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 方法 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 肉桂 沉香 白芍6 细辛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 总结 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 古代知识 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 教育 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 文化 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 说说 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所谓三阴病,一般多是三阳病转变而来,特点是不发热,证状表现虚寒现象,如腹满、呕吐、腹泻、口不渴、食不下等称太阴病。如疾病出现脉象微细、四肢厥逆、怕冷、喜热饮,说明气血虚弱,称少阴病。还有一类疾病多因误治,呈现上热下寒,忽厥忽热,饥而不思食,或下利不止,手足厥冷,呈现寒热错杂现象的称厥阴病。

大家好,我是中医二羊,上一篇跟大家总结了八纲,八纲辨证具体内容,今天在总结以下六经。 学伤寒论的人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六经,六经辨证中的太阳、少阳病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经是经络吗?跟经络有什么关系,? 我总结自己的一点看法,分享给大家参考。 六经概念 伤寒论论原文中没有“六经”这一词,是后人总结的,六经是六经辨证。 具体是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病。 《伤寒论》用六经病来分类。 按上一篇中总结的阴阳虚实表里整合在一起,便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个结论: 经方家胡希恕说六经其实八纲的概括,六经的实质是八纲。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假如六经是经络的话,六经辨证就是六种经络辨证,那在开篇就说不通,好比太阳病有许多外症例如鼻塞流鼻涕、怕冷、甚至咳嗽,这些明明是手太阴肺经的症状,为什么把它归纳在太阳病篇呢? 如果六经不是经络的话,那少阳病篇许多症状口苦、头晕、胁肋痛等又是肝胆经的症状。 所以很多人在这里争论不休,其实在我看来没必要争论。 六经中有经络也有不是经络的症,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解释伤寒论的有一个派别,用五运六气来解释伤寒论,我很佩服这方面的天才,可以把这些复杂的理论自圆其说的来解释伤寒论。还有一些易经数术派的。 但是,翻烂了伤寒论我是没有发现半点线索,估计张仲景先师表示我的脑洞没有那么复杂。伤寒论原文是很直白的,但后世医家越解释越复杂,尤其是那些脱离临床的理论。 假如你的理论解释的通,如果是真事的,那临床一定很好用。但是这方面的医家和临床经验好像很少很少,说起来好听,用起来难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如果我们自己去读伤寒论,去读黄帝内经却是真真切切的,真实不虚的。 第二结论: 二羊的观点,六经是人这个整体跟疾病斗争,正邪斗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的归纳总结。 人是一个整体,包括躯干、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津液等,当人生病的时候这些都需要参与进来,只是看病情病势,病位有所侧重罢了。经络自然也会有,但不是全部,人才是全部。 伤寒论跟黄帝内经是两个完全不通的派别吗? 有一部分医家说伤寒论是独立的体系,跟黄帝内经完全不同,连经方家胡希恕也这样认为,但是我们看他的书看他的结论,他也不是说八纲辨证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些理论不就是黄帝内经里的嘛。 什么不能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 那你解释一个看看?连胡希恕老先生那么嘴硬的都还是要用内经的理论。 伤寒论是一本临床专注,讲治病,也讲人。黄帝内经就是一本总结人体生理和自然规律的基础医学书。 第三个结论:学好黄帝内对于帮助我们好伤寒论经方,我觉得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伤寒论脱离不了黄帝内经。 分享完我的三个观点,接下来看具体六经怎么应用的。 一个生了病的人,最终还是人。是一个整体,人跟病斗争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症状是最直观的,由症状总结规律来来治疗也是最直接的。所以,方证对应可以帮助很多人可以很快上手伤寒论和经方。 但我们还得往里深究一点,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病性质。八纲比较抽象,更像一个大方向,是一个大原则,而六经就很具体,更接地气,所以临床应用指导直接用药的还是六经。 太阳病 概念--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即表阳证,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外在证候为特征的,也可以说,无论什么病,如果有太阳病的证候,都可以考虑有太阳病。前提是具体的临床证候证候为据。 不是以太阳经经络分布为根据。 阳明病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实证,按下去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等。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阳明病气分证可见肺热症状 少阳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但是,口苦、咽干、目眩,不仅仅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也可以见于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太阴病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需要跟阳明病的胃家实满鉴别。 少阴病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即表阴证。跟太阳病病性相反,如果太阳病的症状,但是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可确断为少阴病。 厥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凡是半表半里证,无论阴证还是阳证,都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六经是人跟病的状态状态体系,主要核心在于正气和邪气的盛衰。随时实在运动和变化的,传变也很快。可以渐变,也可以跳跃传变,可以表里相传。 阴证阳证也都可以瞬间转变。 并病-病当表里相传时,前边的还没好又传到后边了,同时两经病还在,叫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 合病-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不管怎么样,二羊觉得治疗手段是差不多的,就是根据目前的状态来处方。所以二者临床区别不大。通过六经八纲辨证后的治疗方向合原则。 表证-解表 太阳病:由于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 里证-清里/温里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半表半里-和法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时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之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 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 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等法彻底攻除其病邪,如麻黄汤、承气汤等,均属攻实剂。 本篇就总结到这里,学习伤寒论的其他总结,留意二羊后续文章。

胃热壅盛病机分析论文范文

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中医教你如何“祛火”!

乳结热毒自身的病因一般都是肝气郁结所导致,第一就是爱独自生闷气,没有发泄出来,记到身体里面。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由于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导致胃阴耗伤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隐痛,饥不欲食,院痞不舒,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亏虚,胃阳偏亢,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胃院隐痛,饥不欲食,院痞不舒;虚热内扰,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胃阴亏虚,上不能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故大便干结。看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胃阴虚主要与胃火区别,两者均有热象,所不同一为虚,一为实。实以口臭、苔黄。舌质苍老为特点,见此不难区别两者。当胃火向胃考试,大网站收集阴虚过渡时可两证交错出现,见此,即可辨作胃阴虚火旺。辨证时应注意两点,即阴虚证和消化道功能异常。如伴有脾气虚证测称之为脾阴虚。 胃寒证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食后痛减,或伴有胃脘水声漉漉,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病机分析:胃寒证分为寒邪犯胃和胃气虚寒。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伤者为虚寒证;阳气被遏者,为实寒证。寒性凝滞收引,寒留胃脘,气滞不通,故胃脘疼痛;寒为阴邪,得冷更加凝滞,故疼痛遇冷加剧,得、温痛减;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迁延不愈,、阳气被耗,则由实证转为虚证;脾气被遏则神疲乏力,阳气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喜温;进食后阳气振奋,故疼痛缓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成为水饮,饮停于胃,故可闻胃脘水声漉漉随胃气上逆,可见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为阴寒内盛水饮内停之征,脉迟主寒,水饮可见弦脉。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与脾的病证相鉴别。但胃寒重在胃痛,脾则重在腹泻。脾病多虚,而胃寒虚象不显著。辨证时要注意分辨清属寒邪犯胃与胃气虚寒。主要在病程上。寒邪犯胃系新病,突发的,而胃气虚寒往往病程长,迁延不愈,症状较轻而又兼有一定的虚象如长期的胃院部怕冷,喜温,面色少华等。 胃热证是指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热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过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等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灼痛,嘈杂泛酸,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齿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分析:胃热内炽,胃络脉气血壅滞,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胃),肝胃气火上逆,故嘈杂泛酸;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热盛伤津,故渴喜冷饮;胃经络于齿龈,胃火循经上行,气血壅滞,故牙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热伤血络,血热妄行,故牙龈出血;胃中浊气上泛,故口臭;热盛伤津,肠失儒润,故大便秘结;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俱属热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主要与脾的湿热证相鉴别。通常,出现胃痛、呕吐、吞酸等症考试,大网站收集咎之于胃;而腹胀、腹泻则咎之于脾。如热证加胃痛,或胃气上这之症,本证即可成立。所区别点是,有口腔、齿龈破碎者称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称肝火犯胃,也可称之为胃热证。 食滞胃院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运化失职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院胀痛,厌食,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便溏,泻下奥*酸腐,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胃气以降为顺,食物停积胃院,气机阻滞测胃脘胀痛;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行,积于肠道,可致矢气便溏,泻下臭*酸腐;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食滞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滑。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与脾虚证相鉴别。本证一派实证,而脾虚则虚证突出。且不一定有伤食的诱因。辨证此证关键要有伤食史,再排除脾气虚、胃火证,本证的诊断便不难作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