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英国医学杂志纽约到

发布时间:

英国医学杂志纽约到

相信很多人会把功能饮料当成“熬夜”,以为可以解渴提神。很多人认为功能饮料比碳酸饮料更健康,更有营养。

其实没有。

据《英国医学杂志》报道,一名21岁的年轻人连续2年每天喝4罐能量饮料。结果,他感到疲倦、气短、呼吸困难。他被诊断为心力衰竭和肾衰竭,被送进了ICU。

《纽约时报》还报道称,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几起消费者饮用能量饮料后死亡或住院的案例。

功能饮料还能喝吗?让我们看一看。

功能饮料

你指的是哪种饮料?

功能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人体机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饮料。

目前,广义的功能饮料主要包括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其他保健饮料。

一般功能饮料的主要作用是抗疲劳和补充能量。

为什么要喝能量饮料?

会有不适吗?

在网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关于能量饮料的说法:“能量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能量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能量饮料有生命危险”等等。

虽然众说纷纭,但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研究发现,功能性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是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

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根据推荐摄入量,咖啡因的安全日摄入量不应超过300毫克。

但如果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烦躁、易怒、胃部不适、心悸、肌肉震颤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通常我们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喝或者一次喝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

另外,也不能说咖啡因是能量饮料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还含有很多其他成分。据悉,目前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还不够。

功能饮料还能喝吗?

目前虽然也有一些负面案例,但大部分都是因为过量饮用功能饮料导致的。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平时不要经常喝能量饮料,特殊时期一天最多喝一瓶。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尽早就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此外,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喝功能性饮料,过量补充这些成分,会让孩子身体紊乱。

同样,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对咖啡因敏感的人也要尽量不喝。

在一些娱乐场所,有时会用饮料和能量饮料来调配鸡尾酒,但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酒精也有令人兴奋的效果。如果和功能饮料一起喝,更容易引起不适。而且,这样的做法往往口感更好,让人喝得更多。

所以,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如果不是很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

思路决定出路,活得应该很长寿,因为如果你一帆风顺,就证明你挂了,哪有时间思考啊。

荟萃分析发现,暴露于砷、铅、铜或镉——即使是在低水平——也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这些发现强调了解决以下问题的必要性重金属暴露,可通过环境或在某些工作中发生。研究人员说,这个问题对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影响过大,但也会对高收入国家的人产生影响。

从我们的分析中很明显,接触重金属或类金属与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全球卫生副教授拉吉夫•乔杜里(Rajiv Chowdhury)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即使是在低剂量下,暴露的剂量越大,风险也越大。”乔杜里说,虽然人们不应该过分担心任何直接的健康风险,但它应该向决策者发出一个信息,即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减少人们对“重金属”的接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食品中允许的9种恶心的东西】

8月29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重金属自然存在于环境中,可以进入饮用水和食物链。砷和镉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质,这意味着长期接触这些金属会增加人患癌症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称,接触铅会影响多个身体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和肾脏。

然而,重金属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关注。

在新的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此前37项涉及十多个国家近35万人的重金属暴露研究的信息。这些研究通过各种方法评估了接触重金属的情况,包括检查饮用水、尿液和血液样本、脚趾甲或剪发。

总体来说,接触砷、铅、镉和铜水平较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约为30%至80%,与低暴露组相比,

砷、铅、镉和铜都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而铅和镉暴露也增加了中风风险。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重金属暴露剂量与心脏病风险呈线性关系,这意味着高暴露与高风险相关,低暴露与低风险相关。但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上连接消失了,表明即使是低剂量也会引起心脏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只发现了重金属暴露与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不能证明重金属暴露确实会导致心脏病。研究人员呼吁未来的研究,以更好地检查重金属与心脏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是否存在风险消失的暴露水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科学教授和同事在该研究的一篇社论中写道:

美国的一些公共卫生政策有助于减少人们接触某些重金属,如铅和镉。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重金属l土壤中的污染,老房子油漆和水管中的铅,塑料和电池中重金属的持续使用,烟草和烟草烟雾中重金属的存在,社论说,

Navas Acien和他的同事们指出,电子香烟也是一种新的重金属暴露源,主要是由于产品中发现的金属“加热线圈”。

因为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暴露水平下,金属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所以全人群的策略“尽可能减少暴露可以进一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社论总结道。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反重力思考:困于懒惰 Steve Mirsky 本期专栏我交得很晚。就是开不了头,没精打采。你们该了解这种情形。 幸好,编辑不能拿我怎样,因为我愉快地发现是生病造成我的拖拖拉拉:显然,我受到了“动机缺乏症”的困扰。曾被我在三月份的专栏里夸赞过的《英国医学杂志》,四月一日那期报道了这个新奇的毛病。“极度懒散”,那篇文章说道,“可能有医学上的解释,一批知名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将此称为动机缺乏症 (motivational deficiency disorder, MoDeD)”(MoDeD挺容易跟Mos Def搞混,但后者肯定没这病)。 文章接着印证了一位莱斯61阿戈斯博士,作为疾病的一位发现者。对懒惰症的这些描述应该算是个破绽,即使你忘了日子,也会发觉这不过是个愚人节的玩笑。随后,动机缺乏症的披露捎带出一种名为“Strivor”的药物,据称,该药可以成功治疗此种疾病,令“以前离不开沙发的年轻人能象投资顾问一样拼命干活。”想想这个可怕的副作用吧。 然而,玩笑自有它的用意:这篇文章便是意图将眼球吸引到一个所谓疾病生意的研讨会上去,旨在用医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把身体的种种不适都看作疾病,从而为一些药品打开市场。不过,这种噱头倒是暗合了一种确实存在的毛病。随便在互联网上一搜便能发现,无数媒体都毫不怀疑地把《英国医学杂志》的这篇报道收入囊中。这正是动机缺乏的新闻界。 来些真实新闻:台风季又到,伴随而来的还有频繁的恐怖预警——以致对恐怖袭击的担忧也快成为新的病症。(尽管人们最常见的死法还是出自心脏病、癌症、酒后驾车或行车中接听电话。)然而预警能力还远不够完善,因而原本竞选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主席等要职的7名候选人告知《纽约时报》,称将不再参与选举,原因是他们觉得布什政府对建立紧急措施并不上心。(联邦紧急措施署的头把交椅最终由代理主席R61戴维61保利森坐定。) 我提到这个问题仅仅是因为肯塔基州议员哈罗德61罗杰斯的一番话,此人是掌控国土安全部财政大权的众议院小组委员会主席,自然也捏着联邦紧急措施署的经济命脉,他言之凿凿地说,“在此地我要告诉你们,紧急措施署需要的是一个长久领导人,那些地区及分支主管们不能再只是代理,而要行使起长期职责来。因为我希望在关键时刻能有人担当得起责任。” 罗杰斯的这句“在此地我要告诉你们”令人忆起另一段几乎以同样方式开场的演说。约翰61F61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讲道:“在此时此地我要告诉你们,朋友以及敌人,这支火炬已传交新一代的美国人——他们生于这个世纪,经历过战争洗礼,受过严峻艰苦的和平考验,他们为我们的悠久传统而自豪,不愿目睹或容忍人权被逐步剥夺,这是这个国家一直为之奋斗的权利,而今天,我们在国内、在全世界还将继续为之奋斗。”45年之后,这个宣称民族精神和象征的雄壮开篇,居然沦落为遍寻紧急措施署当家人而不得的无力告白。想想动机缺乏症吧。

纽约医学杂志

变成蚊子,得到的掌声最多。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蚊子自带杀毒器官,无法通过叮咬传染病毒。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者之一、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伊尔严肃地提了一个看似搞笑的建议:如果蚊子正在咬人,最好轻轻将它弹走,而不是一巴掌打死。

在老师与同学们眼中,这个中国女学生“虚心好学,并注重实验和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学校的4年里,她的学业始终名列前茅,并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此时,中国人对医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医的“望闻问切”上,但金雅梅已经成为纽约医学界小有名气的女医生。她精于显微摄影,1887年,权威的《纽约医学杂志》,刊出了她的学术报告《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金雅梅原本可以享受美国优越的生活,但她自言,幼时父母因祖国的医疗技术落后而亡故的惨痛经历,“一直烙在心里”,于是,她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解除同胞的病痛。1888年底,她回到了祖国。在厦门、成都等地行医多年后,她深感国内妇婴医疗条件的落后。1907年,她来到天津。1908年,袁世凯令天津海关拨银二万两,让她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并担任堂长兼总教习。 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不仅传授西方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还提倡妇女解放,参与社会服务。金雅梅特聘通晓中文的英国女医生卫淑贞为实习教习,聘中国第一位护理专业女留学生钟茂芳任看护教习。她还亲自授课,将在国外学到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但在工作之外,伴随着金雅梅的,始终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有友人回忆道:“……她总坐在客厅的壁炉前,裹在自己的皮大衣里——北平的夜往往非常的冷——她在那里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个孤独的老妇人带给周边人的,却是一分“很优雅的气氛”。老太太热心公益,除了医院的事情外,她还担任了许多社会工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带一批人去孤儿院做义工,并为孤儿院募集善款。善款的来源之一,是燕京大学办的一所纺织厂,金雅梅兼任工厂的管理工作。她从各个乡村搜集来“异常美丽的剪纸”,这双操持显微镜的手,也偶尔拿起绣花针,对照着这些剪纸,做出精致的绣品。 除了仆佣之外,金雅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她乐于结交朋友。1933年,金雅梅“收留”了一名到中国做学术考察的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小伙子雅罗斯拉夫·普实克。后来,普实克成为著名的汉学家,并在回忆录《中国——我的姐妹》一书中,记叙了与金相处的这段日子。普实克回忆道:“她喜欢在身边聚集一些青年人,而且我可以邀请我所想邀请的人来品尝她那久负盛名的晚餐,尤其是她的菊花汤。这种汤她是当着客人的面用小木炭炉子煮的。”北平协和医院一位英籍医生在一篇悼念文章中是这样评价她的:“她是一位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痛苦和不幸的女性。这个世界对她过去似太无情。更为重要的是,她竟因而为这个国家的孩子和工人的利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是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在中国变成龙得到的掌声最多

纽约刀医学杂志

以前手术用具叫柳叶刀

是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百度百科就有啊。

以下这几个省级期刊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发布

1.四川精神卫生杂志

《四川精神卫生》(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办。本刊旨在立足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和成果,力求内容和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精神疾病的预防水平,为我省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四川精神卫生优化编辑委员会、审查团队结构,期待临床和科研人员参加本刊审查专家、青年审查人才队伍和编辑委员会,共同推进精神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杂志汇集了一些全国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着名专家,对论文进行了审查和指导。

2.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广西卫生厅主管、广西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微创医院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专业医学学术期刊。微创理论研究、微创基础医学、微创手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显微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等)、微创美容、针灸、物能技术(介入超声波、介入x线/CT、x刀、γ刀、射频消融术等)、微创设备和器械等相关论文,欢迎内科、外科、妇科、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针灸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放射科、化疗科、放射治疗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超声科、整形美容科等微创医学工作者写的论文、临床研究、经验、交流文件、微创医学报告、各类医疗本刊发表的论文是晋升职务、科研审查、成果鉴定和业绩审查的有效依据。本刊根据读者至上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审查原稿,安排发行。

3.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的前身是创刊于1973年的《海南卫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基础。该刊是海南省卫生厅主管、海南省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遵守国家有关科技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以面临床、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性为宗旨,和、丰富、栏目多样化为特点。传播医学信息,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以临床推广为主,提升为辅,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国外,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保护人民健康服务。

省级期刊,没有特别容易发表的,除非是假刊。当然,这个也是相对的,如果你自己论文本身质量比较高,所以对于你来说,哪个省级期刊也比较容易,但是你既然这么提问,那么你的论文质量应该不高,所以也就别想容易发表的事,更别提免费发表的事,因为收费发表的,都未必通过呢。你要是实在想快速发表,那么你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种机构帮忙发表,可以协助你修改并发表,速度就快一些,周期也短一些,当然费用也贵一些。

应该是英国的吧

医学杂志纽约刀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没有叫柳叶刀别名的药名。只有的西医的“手术刀”形容成“柳叶刀”的。英国有一本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是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古代中医为病人治病,实行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 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 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跟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记得有一本外科杂志就是以“柳叶刀”命名的。

纽约州医学杂志

近60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对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患者大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微血管事件(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仍然较高,统称为心血管剩留风险。因此,在控制传统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心血管剩留风险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生对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以及推动临床实践中对其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制定并颁布本共识文件。1.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概念 大血管事件风险:指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微血管事件风险: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风险。广义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指目前循证为指导的治疗后(包括治疗确立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以及新的危险因素),仍然发生的大血管、微血管事件风险。狭义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指目前循证为指导的治疗后,仍然发生的与血脂异常有关的大血管、微血管事件风险。

输血有很多危害,引用耶和华见证人的官网资料:输血有多安全?有思想的人在接受任何重要的医药治疗之前, 都会先探知治疗法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所冒的风险。 输血又如何? 现今输血是医药界的一项重要工具。 许多真正关心病人的医生可能毫不犹豫地向病人输血。 有些人甚至将输血称为生命的恩物。有千百万人捐血或接受输血。 在1986-87年间, 加拿大的2 500万人口中有130万个捐血者。 “在有统计数字的最近一年, 仅是美国便在输血上使用了1 200万至1 400万单位的血。”—— 《纽约时报》, 1990年2月18日。基廷(Louise J. Keating)医生指出: “血一向被视为具有‘神奇的’特质。 在最初的46年, 医生和大众都把血的供应视为比实际的情形更安全。”(《克利夫兰临床医药杂志》,1989年5月)当时的情形如何? 现今的情形又如何?甚至在30年前, 病理学家和血库办事人员已获知: “血是炸药! 血可以有很大益处, 也可以造成很大损害。 输血的死亡率与醚麻醉或阑尾切除术的死亡率相等。 据称在1 000至3 000宗或可能5 000宗输血中, 大约有一宗死亡。 在伦敦区, 据报每输1万3 000瓶血便造成一宗死亡。”—— 《纽约州医药杂志》, 1960年1月15日。自那时以来危险已经消失, 以致现在输血可说是很安全了吗? 老实说, 输血每年均造成数十万宗不良反应; 有许多人因此而丧生。 鉴于上述的评论, 你可能想到由血传播的各种疾病。 但在查考这件事之前, 请考虑一下一些较少为人所知的风险。血与免疫性在第20世纪初, 科学家对于血的奇妙复杂性获得更深的了解。 他们获知人有不同的血型。 在输血方面, 配合捐血者和病人的血型极为重要。 A血型的人若接获B型血, 他便可能产生严重的溶血反应。 这可以将他的许多红血球消灭而迅速将他杀死。 虽然现今配合血型已是例行惯事, 却仍然不时有差错发生。 每年均有人死于溶血反应。事实表明配合禁忌的问题远超越医院试图配合的几种血型。 为什么呢? 小波西(Douglas .)医生在“输血: 使用、 滥用和危险”一文中写道: “差不多30年前, 桑普森(Sampson)将输血形容为一项比较危险的程序。……[自那时以来]研究者已鉴定了至少其他400种红血球抗原而获知其特性。 这个数目无疑会继续增加, 因为红血球的膜是极为复杂的东西。”—— 《全国医学协会杂志》, 1989年7月。现今科学家正研究输血对身体的防疫或免疫系统所生的影响。 这可以对你或一位需要接受外科手术的亲戚有什么影响呢?“在每100宗输血中大约有1宗导致发热、 寒战或荨麻疹。……在每6 000宗红细胞输血中大约有1宗导致溶血反应。 这是一种严重的免疫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随即发生, 或在接受输血之后数日才发生; 这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休克、 血管内血凝固和甚至死亡。”——198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会议。医生移植心脏、 肝脏或另一个身体器官时, 接受移植的人的免疫系统可能意识到这是外来的组织而加以排斥。 可是, 输血便是一种组织移植。 甚至已经过“适当”配合的血也可以压抑身体的免疫系统。 在一个病理学家会议上, 有人指出有数以百计的医学论文“表明输血与免疫学反应有关”。—— “对输血不利的个案”, 《世界医疗新闻周刊》, 1989年12月11日。免疫系统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察出和消灭恶性(癌)细胞。 压抑免疫性可能导致生癌和死亡吗? 请留意两项报告。《癌症》杂志(1987年2月15日)发表荷兰一项研究的结果: “在患结肠癌的病人身上, 我们见到输血对于长期的存活有重大的不利影响。 在这组人中, 接受输血者存活5年的有百分之48, 没有输血的病人的存活率则是百分之74。” 南加州的医师曾观察一百个接受癌症外科手术的病人。 “在所有喉癌病例中, 没有接受输血的人的复发率是百分之14, 接受输血的人则是百分之65。 至于口腔、 咽、 鼻或鼻窦癌的病例, 没有输血的人的复发率是百分之31, 接受输血的人则是百分之71。”—— 《耳鼻喉科纪事》,1989年3月。丹麦科学家耶纳(Niels Jerne)是1984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奖人之一。 有人问他为什么拒绝输血, 他说: “人的血像人的指模一样—— 没有两种类型的血是完全相同的。”关于输血, 这些研究显示什么呢? 斯普拉特(John )医生在题名为“输血与癌症外科手术”的文章中作出结论说: “癌外科医生也许需要成为不用血的外科医生。”—— 《美国外科杂志》, 1986年9月。防疫系统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抵抗感染。 因此, 有些研究显示接受输血的病人较易受感染是可以了解的。 塔特()医生对结肠直肠外科手术作了一项研究。 在接受输血的病人当中, 有百分之25发生感染, 没有接受输血的病人则只有百分之4受到感染。 他报道说: “在手术之前、 期间或之后的输血均与感染性的并发症有关。……所输的血单位越多, 手术后受感染的风险也越大。”(《英国外科杂志》, 1988年8月)出席1989年美国血库协会会议的人获悉这件事实: 在臀复位外科手术中接受输血的病人约有百分之23受到感染, 但没有接受血的人却完全不受感染。柯林斯(John )医生论及输血的这种影响说: “如果一种‘治疗法’根本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它曾成就过任何有价值的事, 但后来却发觉它竟然使病人所面对的一个主要难题恶化, 那就太讽刺了。”—— 《世界外科杂志》,1987年2月。安全免病抑或充满危险借血传染的疾病使谨慎认真的医生和许多病人均大为担心。 那一种病呢? 老实说, 你无法将疾病仅限于一种; 的确有许多种疾病可以借血传染。《输血技术》(1982年)一书在讨论过一些较为人熟知的疾病之后, 进一步提及“其他与输血有关的传染病”, 例如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疟疾。 然后该书说: “有其他好几种疾病也据报由输血所传播, 包括疱疹、 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 弓形体病、 锥虫病[非洲昏睡病和恰加斯氏病]、 利什曼病、 布鲁氏菌病[波状热]、 斑疹伤寒、 丝虫病、 麻疹、 沙门氏菌病和科罗拉多壁虱热病。”血、 肝脏损坏, 和……“讽刺的是, 由血传播爱滋病所造成的威胁从未像其他疾病—— 例如肝炎—— 所造成的那么大,” 《华盛顿邮报》解释说。不错, 有数目巨大的人曾由于染上肝炎而患病死去。 肝炎是没有特效治疗的。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9年5月1日)说, 美国接受输血的人大约有百分之5染上肝炎—— 每年共计17万5 000人。 其中半数成为长期带菌者, 而且每5个当中至少有1个发展成肝硬变或肝癌。 据估计有4 000人死亡。 试想想若有一架珍宝喷射机失事, 机上所有人均丧生, 你会读到怎样的大字标题。 但4 000宗死亡相当于每月均有一架满载乘客的珍宝喷射机失事而导致全部乘客丧生!医生们早已知道有一种较温和的肝炎(甲型)借着不洁的食物或水传播。 后来他们发现有一种较严重的类型借着血而传播, 那时他们尚未有方法普检染有这种病毒的血。 最后, 杰出的科学家获知怎样察出这种病毒(乙型)的‘足迹’。 到1970年代早期, 在有些国家中血液受到普检。 看来血的供应相当安全, 血的前途亦一片光明! 但这是实情吗?不久之后, 事实表明有数以千计接受检验过的血的人仍然在事后患上肝炎。 许多人在经历使他们体力大为衰弱的疾病之后获知他们的肝已经损坏了。 可是, 血是受过检验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呢? 原来血含有另一种类型的肝炎, 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 有十年之久, 有许多接受输血的病人受到感染—— 在以色列、 意大利、 日本、 西班牙、 瑞士和美国, 接受输血的人有百分之8至17染上这种病。然后报纸刊出一些头条新闻, 例如“神秘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终于受到分离”; “血里的热病突然解除”。 再次, 所发出的信息是, “难以捉摸的病原终于寻获了”。 后来在1989年4月, 大众人士获悉医药界已有方法可以检验出非甲非乙型肝炎, 现今称为丙型肝炎。你也许纳罕这样的兴奋是否言之过早。 事实上, 意大利的研究者报道发现另一种肝炎病毒; 这是一种突变体病毒, 有三分之一的肝炎病例可能是由这种病毒促成的。 《哈佛医学院卫生通讯》(1989年11月)评论说, “有些权威人士担心肝炎的病毒并非仅限于甲、 乙、 丙和丁几种类型; 可能还有其他类型出现。” 《纽约时报》(1990年2月13日)说: “专家们极怀疑还有其他的病毒可以造成肝炎; 如果发现的话, 它们会被称为戊型肝炎等。”血库是否面对更多悠长的研究去发明各种检验方法使血更为安全呢? 美国红十字会的一位董事举出费用的难题, 并且作出以下令人不安的评论: “我们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检验方法以求查出每种可能流行的传染病。”—— 《世界医疗新闻周刊》, 1989年5月8日。甚至检验乙型肝炎的方法也不是百无一误的; 有许多人仍然从血染上这种病。 再者, 人们是否因为丙型肝炎有检验方法就感到满足呢?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1990年1月5日)指出, 身体可能要等一年之久才能产生可以检验出来的疾病抗体。 在此之前, 通过血染上肝炎的人就可能有肝脏损坏和……丧命的危险。其实, 这些疾病的数目正越来越多。 你也许读过像以下一类的报章大字标题: “从输血染上莱姆病? 可能性不高, 但专家们提高警觉。” 一个接受莱姆病试验的人若结果是阳性的, 他的血有多安全呢? 有人问一组卫生官员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血。 “所有人均回答不愿, 但没有人提议将来自这样的捐血者的血弃掉。” 如果有些来自血库的血是专家们自己也不愿接受的, 公众人士应当对此有什么感觉呢?—— 《纽约时报》, 1989年7月18日。引起关注的第二个理由是, 在一个有某种疾病流行的地方所收集的血可能在很远的地方被人使用, 而当地的大众人士和医生对危险均懵然不觉。 鉴于今日人们更常往来各地, 包括难民和移民在内, 血的产品含有陌生疾病的风险正与日俱增。因此, 一位传染病专家所提出的警告并不应使我们感到意外: “供应血的机构可能必须将血加以普检, 以防止几种以前并不被人视为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播, 包括白血病、 淋巴瘤、 痴呆[或阿耳茨海默氏病]。”—— 《输血医学评论》, 1989年1月。这些风险虽令人心寒, 还有其他风险却造成了广泛得多的恐惧。爱滋病席卷全球“据聚集起来出席国立卫生研究所讨论输血问题的会议的医生们说, 爱滋病永远改变了医生和病人对血的想法, 但这未尝不是个好主意。”—— 《华盛顿邮报》, 1988年7月5日。爱滋病(后天免疫力缺乏症)的广泛流行唤醒了人们对从血染上传染病的危险。 有千百万人现已受到感染。 这种病的传播已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患病者的死亡率实际上高达百分之百。爱滋病是由人体免疫力缺乏病毒(HIV)所造成的, 而这种病毒可以借着血传播。 现代的爱滋病瘟疫初次在1981年受到注意。 次年, 卫生专家们获悉病毒很可能借着血产品传播。 现在有关方面承认, 甚至在发明了方法去验出含有HIV抗体的血之后, 血工业方面的反应仍很缓慢。 检验捐血者血液的程序终于在1985年开始,* 但甚至在当时, 有关方面仍没有将这种程序应用在已经制成的血产品之上。恰加斯氏病表明血可以怎样将疾病带给遥远地方的人。 《医学邮报》(1990年1月16日)报道, ‘拉丁美洲有1 000万至1 200万人长期受到感染。’ 有人将这种疾病称为“南美洲最重大的输血危险之一”。 一只“凶手虫”在受害者沉睡时叮了他的脸, 吸饱了血之后将粪便遗留在伤口中。 受害者可能携带恰加斯氏病达多年之久(在此期间可能捐血), 然后才形成致命的心脏并发症。为什么这件事应当使居住在遥远大陆上的人也感到关心呢? 奥尔特曼(L. K. Altman)医生在《纽约时报》(1989年5月23日)报道接受输血之后患上恰加斯氏病的病人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丧生。 奥尔特曼写道: “其他的病例可能没有人留意到, 因为[这里的医生]并不熟悉恰加斯氏病, 他们也不知道这种病可以借着输血而传播。” 不错, 血液可以成为使疾病传播广远的工具。在此之后, 卫生当局向大众提出保证, ‘血的供应现今安全了。’ 可是后来有人透露, 有一段危险的爱滋病“窗户时期”。 一个人受到感染之后, 可能要等几个月才产生可以察出的抗体。 由于他不知道自己体内含有爱滋病病毒, 他可能捐血, 而血的检验结果是阴性的。 这样的事确曾发生过。 有些人曾在接受通过检验的血之后染上爱滋病!爱滋病病毒情形甚至进一步恶化。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89年6月1日)报道所谓“沉默的HIV感染”。 研究者证实人可以携带爱滋病病毒多年仍不致被目前所用的间接试验所察出。 有些人试图减轻事情的严重性, 认为这些仅是罕见的事例, 但这些事例却证明“借着血及其成分传播爱滋病的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的。”(《病人护理杂志》,1989年11月30日)令人不安的结论是: 即使检验结果是阴性的, 这并不足以表示健康没有问题。 还会有多少人从输血染上爱滋病呢?下一只鞋? 抑或下几只鞋?许多住在楼房里的人曾听过上一层的住客用鞋敲打地板, 于是他们可能很紧张地等候鞋子第二次击打地板的声音。 在牵涉到血的僵局中, 没有人知道致死的鞋还会敲打多少次。爱滋病病毒以前被人称为HIV, 但有些专家现今将其称为HIV-1。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找着了另一种类型的爱滋病病毒(HIV-2)。 这种病毒可以造成爱滋病的症状, 而且在某些地区颇为流行。 再者, 据《纽约时报》(1989年6月27日)报道, “目前这里所用的爱滋病检验方法并不能百无一误地察出这种病毒来。 新的研究结果……使血库更难于肯定捐血者所捐的血是安全的。”与爱滋病病毒稍有关连的其他疾病又如何? 美国总统设立的一个委员会说, 研究者相信“其中一种病毒是造成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严重神经疾病的原因”。 这种病毒已经存在于捐血的人当中, 因此能够借着输血而传播。 人们有权要知道, ‘血库在普检这些其他病毒方面有效到什么程度?’伦德奥利森(Knud Lund-Olesen)医生写道: “既然……有些属于高度风险类的人会由于他们自动受到爱滋病的检验而自愿捐血, 所以我觉得有理由不愿接受输血。 多年来耶和华见证人一直拒绝接受血。 他们是否有先见之明呢?”——Ugeskrift for Læger (《医生周刊》),1988年9月26日。老实说, 惟独时间才能显示有多少借血传播的病毒潜伏在血的供应中。 梅里曼(Harold T. Meryman)医生写道: “未知的因素可能比已知的因素更令人关注。 我们很难将一些潜伏期长达多年的传染病毒与输血扯上关系。 要察出这些病毒甚至更困难。 HTLV组的病毒无疑仅是呈现出来的第一批病毒而已。”(《输血医学评论》, 1989年7月)“仿佛爱滋病的流行还不够糟似的,……在1980年代, 研究者向我们指出若干种新近发现的输血风险。 我们无需有很大的想象力才能预见, 还有其他严重的病毒存在而可以借异体同型的输血加以传播。”—— 《限制异体同型的感染: 其他可选择的策略》,1989年。至今已有这么多只“鞋”敲打地板, 以致美国的疾病控制中心提议要实施“普遍的预防”。 这意味到‘卫生护理人员应当假设所有病人均可以感染到HIV和其他借血传播的病原体。’ 因此, 卫生护理人员和公众人士均有充分理由要重新衡量他们对血的看法。* 我们无法假定所有血均会受到检验。 例如, 据报在1989年初, 巴西的血库有百分之80的血并不受政府管制, 也没有受到检验看看是否含有爱滋病病毒。Picture Credit: AIDS virus: CDC, Atlanta, Ga.

根据24小时自由行动下血压测量(ABPM)的血压值,明确了要预测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障碍风险,与在诊察室测量的血压值相比,特别是夜间血压值变好了。巴西Rio de Janeiro联邦大学的医生们陈述,同时被刊登在美医学杂志“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11月24日号时上的报告,“因为与白天相比夜间的血压,会成为心血管强烈的危险因子(风险系数),应该分别分析白天和夜间的血压”。所谓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指进行标准性的药物疗法,但血压也从没下降的事情。此次的研究追踪了符合高血压患者的10%以上的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共556人。被试验者的一部分在诊察室接受普通的定期性的血压测量,其余在自己的家使用手机型血压测量,白天每隔15分钟,夜间每隔30分钟测量。平均年追踪的结果,以%这样高的比率发生中风、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及死亡,证实了高血压的危险性。据说对于从诊察室不能预测血压值的某些有害活动,动态血压监测能预测。美国田纳西大学(孟斐斯)预防医学教授的William C.Cushman博士觉得动态血压监测能很准确地预测风险,也有一部分测量频度高的,一方面陈述“大量地出现表示动态血压监测比在诊察室测量还准确的事的证据”,还有“基于诊察室血压的治疗,也大概能得到至今为止戏剧性的效果的事”。此人也指出,表示治疗的有效性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在诊察室观测的血压值,但不确定基于夜间血压的治疗是否能减轻风险。实施此次研究的巴西的队伍也叙述,“如果进行夜间高血压的治疗的话,与管理白天血压的以前的治疗相比,治疗后的情况是不是有所提高还存有疑问”,今后,有必要来进行解除这个疑问的研究。根据Cushman先生所说,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症上有并用利尿药、ACE阻碍药及Ca(钙)止抗药等药物而起作用的事。也有对动态血压监测的有用性表现疑问的专家。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校的David. A. Calhoun博士陈述,动态血压监测是“在便利性的重点上,不实用的事有很多”。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纽约州)的John Bisognano博士,叙述打算更加正确的测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像对燃烧的大楼使用高性能的温度计一样的东西,即使能测量更准确的温度也是没有意义的”。

相信就行 要什么根据啊只要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