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制度的本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主要社会制度是农奴制,战国中叶商鞅变法所开创的地主官僚制度之秦模式就是在与农奴制(以及奴隶制残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根几百年间一以贯之的红线,周秦之际的历史变革就好理解和把握了。一 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在总结孔子一生文化贡献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穆),编次其事。”这里“下至秦缪”一句值得注意。孔子是一意维护西周奴隶制的思想家,经他修编的《尚书》以秦穆公之《秦誓》终篇,一则预见了秦国的走向强盛、代周而兴,一则寓意殷周奴隶制已如那西天的太阳,虽然恹恹不愿下山,却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秦穆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9年至621年;在秦穆公之前,从公元前685年到643年,是有名的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事迹。这便是周代奴隶制秩序最后的斜晖一瞥。《论语.宪问》记录了孔子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他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差不多算是仁了啊,差不多算是仁了啊,这稍微有保留的评语是赞叹管仲在中原大致恢复了奴隶制的王朝礼治秩序,而遗憾之处则司马迁认为是齐桓公称霸而未称王,没能达到重建宗法分封天下体系的高度,他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管晏列传》)但西周奴隶制盛时的礼治荣景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在西周,土地属于周天子(王)和诸侯(公)代表的氏族集团所有,称为“公田”。天子或诸侯把土地分封给国内的政务官——大夫,叫作“采邑”。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的中下层,是介于贵族和平民、奴隶之间的一个较广大的社会阶层。《国语.晋语》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士也能分得一份公田,参与剥削,以维持他统治阶级的体面,而庶人则是平民中的自由农民,要靠劳力吃饭。农奴在贵族庄园里劳动,这种现象并不始于春秋,早在西周中叶以前就已出现了。《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嗟我农夫”的叹息,此处农夫便是农奴,他们“为公子裳”、“为公子裘”,他们“献豜于公”、“上入执宫功”,等等;他们不是奴隶,但依附于大小贵族,被束缚在贵族的土地上,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在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自由农民生产成本相对过高,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许多破产的农民为了生计,托庇于豪门,成为失掉了一部分自由的农奴。又据《汉书.食货志上》的记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贵族们侵夺农民的土地,使土地和人都变成他们的私属。另一方面,大小贵族在贪欲的驱使下,命人开垦森林、草原,公田之外的私田日益增多,而至迟于西周末年开始应用的铁制农具,大大加快了开辟私田的进程。田地多了,劳动力就显得不足,而奴隶怠工、逃亡等形式的自发斗争不断地发生,贵族们为了保障生产和再生产,有可能改善奴隶的劳动条件,将一些奴隶转化为农奴,以提高他们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农奴的来源是奴隶社会里的农民和奴隶。贵族们的私欲损害了奴隶制政权的公利,私属农奴越多,国家的财税收入相对就越少。到了齐桓公、管仲的时代,列国的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农奴劳动的庄园经济。但齐国的世卿大族少,奴隶经济还比较巩固。相对雄厚的奴隶经济支撑了桓公的“尊王攘夷”事业,而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管仲“与俗同好恶”的施政呈现出改良的特点。管仲“下令如流水之原(源头),令顺民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晏列传》)。他的政策一方面强化了奴隶主贵族的国家机器,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力量,一方面反映了领主庄园经济的要求,采取了“四民者勿使杂处”,世代“恒为士”、“恒为工”、“恒为商”、“恒为农”(《国语.齐语》)的固定身份的做法。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农业奴隶就逐渐转化为国家的农奴。齐桓、晋文之后,中原诸国无力阻挡楚国的北进。楚庄王之时(公元前613~591年),“观兵于周郊”(《楚世家》),问周王朝鼎之轻重。公元前608年,鲁国的襄仲杀嫡立庶,由文公次妃之子俀继位,就是宣公,这以后鲁国渐渐“公室卑,三桓强”(《鲁周公世家》),鲁桓公之族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渐渐把持了鲁国的政权。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之为“履亩”。按田亩实际面积征收租税,势必要重新丈量土地、整顿庄园。这时,鲁、宋、郑、陈都归顺了楚庄王。宣公此举一来是为了限制三桓的势力,加强奴隶制国家的君权,二来也可能是为了搜刮更多的民财,以便向楚国输送贡纳。宣公向三桓争夺权力的斗争似乎并不成功,司马迁在《鲁世家》里甚至完全没有提到宣公十五年的这件大事。软弱无力的斗争等于承认“存在即合理”,使用农奴劳动的庄园经济形态日渐取得优势,奴隶制就要为农奴制所取代了。公元前572年,晋国的栾书杀了厉公,立了襄公的曾孙周,就是悼公,这以后晋国“大夫稍强”。公元前546年,即晋平公十二年,赵武(文子)当了正卿(《赵世家》),这年晋、楚订立弭兵之约,此后四十年内两大强国之间没有发生冲突,而中原诸国内部公室和大夫的斗争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语,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晋世家》)在齐国,“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发放粮食)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田敬仲完世家》)田氏取得了平民和农奴的拥护。公元前539年,齐国的晏婴使晋,跟晋国的奴隶主贵族叔向私下里交谈。叔向说:“晋,季世(末世)也。公厚赋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门,其可久乎!”(《晋世家》)晏子说:“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国家的量器,小斗)权(交换)私(私家的量器,大斗),有德于民,民爱之。”(《齐太公世家》)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叔向责备他为政不以礼,子产答复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左传.昭公六年》)郑国在晋、楚之间,被迫时而朝晋,时而朝楚,有朝不保夕之感,子产为了补奴隶制之天,在列国中首先发布了成文法典,来应付深重的社会危机。这样做大概最终还是归于徒劳,所以此事《史记.郑世家》也未见记载。到了公元前526年,晋昭公死的时候,晋国开始“六卿强,公室卑”(《晋世家》),六卿是韩、赵、魏、范、荀(中行)和智氏。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为政,“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晋公室由此益弱”。(《赵世家》)第二年,赵鞅(简子)、荀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制定有利于庄园领主的法律,这和23年前子产铸刑书的用意已经完全不同。公元前491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赵世家》)公元前488年,齐国田乞胁迫诸大夫拥立跟他私交好的阳生,就是悼公,杀了景公生前喜爱的宠姬之子荼,于是“田乞为相,专齐政”。(《田敬仲完世家》)田乞死后,简公之时,其子田恒“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换取人心。公元前481年,田恒杀简公,立平公。田恒相齐,谥为成子。孔丘在鲁国听到了田成子弑君的消息,这时他已经70岁了。孔丘请求哀公讨伐田恒,哀公让他找三桓。孔丘只好去请三桓发兵,三桓拒绝了他。奴隶制的礼治秩序无可挽回的崩溃了。过了两年,孔丘去世。二 战国前期公元前458年,“知(智)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赵世家》)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晋世家》)这时,“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赵世家》)至此,三家分晋的格局业已形成。魏桓子的孙子就是文侯,公元前445年为魏文侯元年。在《史记》中,李克(悝)是一个帝王师的形象。公元前429年,魏国拔取了中山国,翟璜举荐李悝为中山之守。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孙子吴起列传》),文侯在用吴起之前询问过李悝对吴起的看法,可见吴起向文侯求将当在公元前429年以后。公元前421年,翟璜回顾说,他还曾举荐吴起为西河守,则吴起到魏国是在公元前421年以前。就在这一年,文侯“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魏世家》)。魏文侯举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贤才,使魏国摆脱了落后局面,强大起来。据李悝说,魏成子为文侯招揽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公元前429年,“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若子夏此时在魏,年已78岁(他比老师孔丘小44岁),则“文侯受子夏经艺”多半在此之前。我认为子夏等三人有点像汉初的商山四皓,名望很高,文侯师之,以示敬老尊贤,至于治国则主要靠李悝、吴起、西门豹。有人说李悝、吴起、商鞅出于子夏门下,但李悝径以“卜子夏”称之,司马迁记吴起“尝学于曾子”,而非子夏,所以子夏不是李悝、吴起的老师。商鞅的年代还要晚得多,更不可能。《晋书.刑法志》说:“……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其说晚出,不可信。章炳麟说过:“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固着、局限)于刑律而已”,商鞅变法,因时而变,治国之策不必从书中来,亦不必沿袭前人。不能因为商鞅在魏国做过官,就把他和李悝扯上关系。而李悝著《法经》云云,亦恐系伪托。李悝自有其贡献,《汉书.食货志上》述:“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勤于农业,多产粮食)之教……又曰:籴(买米)甚贵伤民(除农民以外的其他平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指人心离散),农伤则国贫(指粮价太低,农民不愿种粮,国家粮食不够充足),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善平籴(平衡米价,指官籴)者……使民适足(正好够吃),贾(价)平则止。小饥(歉收年)则发小孰(熟,丰收年)之所敛(敛藏),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卖米,指官粜)之……取有余(丰收的年成)以补不足(歉收的年成)也。”此时魏国商业已甚发达,市场粮价波动很大,为了平衡粮价,就由官府发挥调节作用,在丰年多收粮食,在歉收之年少收粮食,保持市场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又在荒年卖出官府于丰年敛藏的粮食,解决粮荒价高的问题。班固撰《汉书》在东汉,所言“农”乃自耕农,而李悝那个时候的农业劳动者仍以农奴为主。这段话的意义在于指出李悝发明了国家调节粮食市场的办法,保障了中小农奴主的利益,也有利于平民阶层,由此奠定了农奴制魏国富国强兵的基础。“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395年,文侯的儿子武侯即位,先后以田文、公叔为相,公叔怕西河之守吴起夺了他的位子,就设计使吴起离开了魏国。公元前391年,齐国田恒的曾孙田和把齐康公迁谪到海上,仅“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会于浊泽,“求为诸侯”。次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田完世家》)公元前391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楚世家》)魏、齐都在上升,楚国的国力相对减弱。吴起离魏后到了楚国,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就要来了。“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捐弃)不急(急需)之官,废(废止)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破除)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孙子吴起列传》)吴起的改革远比李悝激烈,他以强军为中心,摒弃空谈,裁汰闲官,削减贵族,用节省下来的财物扩充军队、赏赐将士,造成了许多人利益、地位、命运的急剧变化,因而吴起相楚可以说是商鞅变法的先声。但吴起的变法没有触及生产关系领域,也还不是地主阶级的社会变革。公元前381年,悼王死,吴起被宗室大臣杀害了。当春秋、战国之交,商业和列国之间的贸易愈益繁荣兴旺,范蠡、子贡即是经营商业成功的典范。庄园经济的发展,早已破坏了奴隶制的“经界”;商业的崛兴,又使土地这种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最终也成了商品。在战国早期,土地的自由买卖很可能已经大量出现了。土地的迅速流转,使领主变成了地主,农奴变成了贫雇农。土地被卖掉了,农奴也被领主抛弃了。商鞅变法,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商鞅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利益,冲击着旧贵族的既定秩序。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商鞅从魏国西入秦。两年后(《秦本纪》),经过辩论,“卒定变法之令”(《商君列传》)。有军功者授爵,宗室无军功者革除贵族身份。此外,“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据有)田宅”,实际上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军功地主阶层,而且“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华贵)”。更重要的是,“僇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恢复自由之身);事末利(弃农经商)及怠而贫(游手好闲,以致家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官奴,指劳改)”。“复其身”三字《集解》、《索隐》、《正义》均未解释,《荀子.议兵》有“复其户”之语,杨倞注为“不徭役”,颜师古注《汉书.刑法志》引文时释为“免其赋税”,因而有人以免其徭役或免其赋税来理解“复其身”。其实,“复其身”是使农奴或奴隶从人身依附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农民,在上段话里“僇力本业”和“事末利”相对应,“复其身”和“举以为收孥”相对应。这样,自耕农的数量就大为增加,国家的赋税和兵源变得更加充足。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发布“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法令,两年后,“初为赋”,“而赋税平”。我认为,“为田、开阡陌”即《商君书》中“垦草”之意,指大面积开荒种地;“封疆”是指在田地周围植树,作为所有权的标志。所以商鞅垦草令的基本内容是鼓励开荒,开垦的田地归私人所有,并且前两年不收赋税,第三年开始征收,但赋税适度、稳定。这项政策培育了一个富足的自耕农阶层,使商鞅的变法拥有了更加广泛的阶级基础。因而军事官僚的地主化、贵族化和自耕农的中产阶级化,构成了变法后秦国社会的两大支柱。在古代,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商鞅为了尽快实现强国的目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做法。《商君书.垦令》中记:“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由国家来掌握粮食的流通;又“重关市之赋”,提高市场上的交易税,降低商人的利润率,等等,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农业劳动力、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于是,地主官僚制度的秦模式在经济上就以重本抑末为其特征。商鞅变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公元前354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公元前352年,“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公元前340年,秦、赵、齐一起伐魏,商鞅“虏魏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魏世家》)。由于“秦用商君”,领土向东达到了黄河,且魏国几次被齐、赵击败,而魏国都城“安邑近秦”,于是魏惠王(魏武侯的儿子)就迁到大梁建立新都。农奴制的魏国在同为农奴制的齐、赵等国和地主官僚制秦国的夹击下,接连失败,“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难以复振。公元前338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秦国的旧贵族集团杀害了商鞅,43年前吴起的悲剧重演了。商鞅死了,但是他首创地主官僚制度秦模式的功绩,却永不磨灭。三 战国后期在中原诸强国中,魏惠王第一个称王,魏国第一个衰落。迁都到大梁之后,人以粱惠王称之。惠王因“数被于军旅”,就“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当齐国邹衍来到大梁的时候,惠王曾经亲自“郊迎,执宾主之礼”(《孟子荀卿列传》),表示求贤若渴的心情。惠王卒于公元前319年,而邹衍“适粱”以前已经“重于齐”了,所以他最晚当生于公元前350年。邹衍深入地研究了历史和社会,他在著作中“先序(叙述)今(现在)以上(上溯)至黄帝,学者所共术(述),大(大而至于)并世(天下)盛衰,因(于是)载其禨祥度制(天人感应的法则),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考察)而原(推究)也。……称引天地剖判(剖分)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应验)若兹。”他从茫远往古以来的历史兴衰中总结出社会依循五行变化的规律。在今天看来,这似乎不过是迷信罢了,在当时,却可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历史哲学。邹衍又细致地观察了自然和地理,他在著作中“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之内的九州算不得九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才算是真正的九州)。于是有裨海(小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合中国等九州为一大州)。如此者九(九大州),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他依据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作了天才的猜想。他说中国只占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过去所说的《禹贡》九州算不上九州,整个中国也才不过一州而已。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当时人们的视野,并且隐寓将来的中国统一不会再是过去那种联合国式的“九州攸同”的王政,而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已经呼之欲出。黄帝。中国。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达成共识,以黄帝来代表华夏民族共同的宗祖,以中国来称呼华夏民族共同的疆域,所以黄帝就成了天下一统的象征。宣王之时(公元前319~301年在位),“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在稷下,慎到、环渊、接子、田骈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可见赵人慎到和楚人环渊是稷下学士中的健者。《汉书.艺文志》列《慎子》四十二篇于法家,篇数仅少于《韩子》(五十五篇),颜师古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所以慎到的法治思想大都为韩非所吸收了,而慎到自身的学问反而散佚无闻。郭沫若推测环渊整理了老子的遗说,其上下篇即《道德经》;其说可从。黄老道德之术就是人君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经验和智慧。因为在当时研究这类学问的目的是统一中国,所以就冠之以黄帝之名;因为两百年前的老子阐明了这类学问最精要的东西,即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所以称之为黄帝老子之术,简称黄老,也就是黄老道德之术。《老子》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道,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德,是指君主合于道的品格,所以道德即哲学和伦理学的统一。实现这种统一的关键在于“设置对立面”,具体来说,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又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等等。《老子》代表了农业劳动者的愿望,抨击了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抒发了乱世里的人们对于桃花源式的自由、朴实、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请参考拙著《老子寻绎》及文章《老子的道德智慧和毛泽东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超越了那个地主官僚制和农奴制、奴隶制相互斗争的残酷年代,也超越了之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直到今天仍然能给予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迪。《老子》由楚人来整理和完善,不是偶然的。就在稷下群贤毕至的同时,在楚国,屈原为了变法图强而孤军奋战。怀王时代(公元前328~299年在位),是楚国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商鞅式的变法成功,联齐抗秦的策略成功,地大物博的楚国就有可能赢得时间,积蓄力量,最终统一天下。《离骚》和《老子》都在这个年代问世,证明这时的楚国产生了政治革新和文化振兴的迫切要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贾生列传》)。楚怀王昏聩无能,贵族集团抵制变革、陷害忠良;当权派管理国家犹如儿戏,一再被“虎狼之国”轻易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楚怀王最终“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公元前284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燕召公世家》),齐军大败,乐毅统治齐国六年。从此齐国一蹶不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不久,屈原“自沉汨罗以死”。一个文化上星汉灿烂的时代结束了。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吕不韦列传》)。阳翟大商人吕不韦得知了这个消息,就说动在赵国作人质的安国君之子子楚,用千金帮他讨得了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的欢心,支持他结宾客、造声望。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投机获得了成功,公元前249年,子楚登上了王位,就是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秦三川郡,汉易名河南)雒阳十万户”。子楚享国日短,三年后,太子政代立,“尊吕不韦为相国”,此时吕不韦至少当在50岁上下。吕不韦吩咐门下宾客集撰了一部书,自以为囊括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仿照200多年以前孔丘编写《春秋》,叫做《吕氏春秋》。这说明孔丘是他心底最佩服的人物。孔丘“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吕不韦就称为文信侯;孔丘梦想“吾其为东周(在东边做出西周那样的事业)”,吕不韦就把雒阳(周朝的东都)一带作为自己的食邑;孔丘赞赏管仲,吕不韦就自命“仲父”,等等。吕不韦鼓吹统一国家下实行分封制(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7),违背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战国末年的列国,奴隶制的残花早已零落,所以吕不韦的政略究其实乃是一种广土众民的领主封建制,而《吕氏春秋》则是他要在全天下推行领主封建制的政纲。吕不韦“家僮万人”,驱使奴隶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那么他的政策也决不会排斥奴隶制。因此,吕不韦这个投机商是农奴制及奴隶制在春秋战国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利用一切思想资源,包括稷下的黄老之学,来点缀他的《吕氏春秋》。他为了显示自己一言九鼎、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演了一出“一字千金”的话剧。如果嬴政想延续商鞅以来的政治路线,他和吕不韦的斗争就势不可免,发觉嫪毐与太后私乱之事不过导火索而已。公元前237年,免去吕不韦相国职务,让他到三川郡去,这年嬴政22岁。过了一年多,因为列国诸侯、宾客的使者相望于道,来拜访吕不韦,嬴政担心变乱将作,就赐书吕不韦,严辞相责:“君何功于秦”,“君何亲于秦”,吕不韦饮毒酒自杀。嬴政用李斯之策,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并灭了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军最后攻破齐国,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此后十年之间,始皇扫除农奴制和奴隶制的残余政治势力,将地主官僚制度的秦模式推广到了整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还曾在边地对秦模式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略作调整。乌氏蠃用织物交换戎王的牲畜,巴寡妇清拥有丹砂矿的富厚之利。始皇“令蠃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汉书.货殖传》),又礼遇巴寡妇清,“为筑女怀清台”。这和商鞅的政策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地主官僚制度的汉模式亦可说发端于此。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在出巡路上病逝。
商鞅—中华帝国的元勋之功
这篇绝对可以应用,呵呵,稍微改几个字就行,资源共享吧。 论中国传统美德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摘 要: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美德;人格培养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 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 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就是为了在中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他认为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就是符合大同理想的。毛泽东也很欣赏“大同”理想,他把共产主义称作“世界大同”,并为在中国实现“大同”理想奋斗终生。人各有志,都应当建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憧憬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 ,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正是《周易》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也是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传统美德。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奋斗了一生,把自己铸造成为人类的伟人。他在晚年面对自己的弟子述说自己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说:“其(指自己)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曾参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此,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数以千万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奋斗。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孔子称作“为仁之方”。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下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
去看百家讲坛的春秋五霸,对春秋时期的各个主要人物都有介绍。特别是管仲的评价很高,还有救是秦穆公。
学术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推理的过程。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孕不育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女性流产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流产对不孕不育的影响,分析两者关系。方法:从本站2002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孕患者中选择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的患者240例,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检测及血清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结果:本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240例,占全部不孕患者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中检出病原茵感染者占(140/240),并且病原菌符合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率;真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支原体、衣原体、滴虫。本组患者中抗精子抗体阳性者占(84/24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占(104/240)。结论:流产引起的女性不孕比例较高,其中流产后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加强青年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流产后的防护及感染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女性;不孕不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58-02
因女性原因导致的不孕称不孕症,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 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1]。并且近年来不断增多,不孕不育发生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有调查显示在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中,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多数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本文笔者收集本站240例有流产史不孕不育患者,探讨流产与不孕不育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本站收治不孕不育女性患者960例,其中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患者240例,年龄21~32岁,平均岁,有药物流产史110例,有人工流产史92例,两种流产史均有者38例;流产1次140例,2次64例,2次以上36例。
方法
抗体检测全部患者采取静脉血留置血清,采用上海生物技公司的ELISA加酶标仪检测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感染菌检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MCK平板,37℃浮箱过夜,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初步鉴定细菌种类,然后进一步确认。淋球菌(NG)感染可通过涂片中找到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沙眼衣原体(CT)感染者可用分泌物涂片后,甲醛固定,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T抗原。解脲支原体(UU)通过直接接种于支原体培养液,变紫红色者可确诊。
2 结果
本组感染情况
笔者共检出140例患者有病原菌感染,占不孕患者的,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较多占,见表1。
病原菌检出情况
本组共检出病原菌180株,其中真菌的感染最多,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具体见表2
不孕不育患者抗体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女性受孕过程中,正常的卵子和正常活动的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为孕卵并被输送入子宫腔,并于子宫内膜着床。以上任一条件不正常,就能阻碍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来自家庭伦理方面的社会压力,据统计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亿~亿。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 人工流产 、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在导致不孕不育的各种原因中,流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96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有流产史患者240例,占。流产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①首先女性流产后,休息不够,免疫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由于手术是在无法窥视的子宫内操作,从扩张子宫颈到僵硬,医疗器械重复进出宫腔清刮,对生殖系统均有伤害。可引发子宫内膜炎,炎性细胞不但可以杀害精子,也会造就血管及内膜分泌欠佳,这些因素均可引发未来不孕与流产[2]。②多次或过度刮宫引发宫腔粘连,拉扯孕卵着床。手术后进行不洁夫妻生活或护理不善引发上行化脓,造就附件卵巢四周粘连,或输卵管堵塞,四周肠管及大网膜粘连引发积液等,使精子无法进到输卵管壶腹部进行受精。③流产后易造就身体虚损,由于流产是生物、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胞宫损伤,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身体茁壮者能自行调理恢复至常态,若保护不当则易患各种疾病从而致流产后不孕的现象发生。④药物流产简单易行,社会中使用较多,但是患者流产后不重视后期护理因素,导致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发生,从而引起不孕。
其中,流产后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本文240例有流产史的不孕不育患者中,140例合并感染,占。流产后感染的发生与人工流产的机械损伤造成炎症或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流不尽、免疫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有关。本组抗精子抗体阳性84例(),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104例(),两者均阳性26例(),是除感染外导致不孕的又一重要原因。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的产生是由于流产后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流入腹腔,或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腹膜的直接吸收,使机体致敏,产生抗体体[3]。流产后抗精子抗体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生殖道的损伤或感染情况下进行性生活,会增加精子和子宫内膜抗原进入血液及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机会,刺激女方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起不孕[4]。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女性平时应该注意性生活健康,尽量不选择流产,一旦进行流产术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过早性生活,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从而继发不孕。
[参考文献]
[1]肖红梅,钟群,卢光�.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27(2):103-107.
[2]单伟颖,杨坤宝,李青,等.不孕症患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承德医学站学报,2010,27(2):206-208.
[3]窦蓉,孙晨光.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6):51.
[4]辛华,廖玎玲,余立群,等.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抗精子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5):297-298.
分析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影响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导致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年8月~2012 年2月在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收治的523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调查其影响因素。结果 引导女方不孕的原发性因素有小子宫、幼稚子宫等;继发性因素有流产导致的输卵管被阻塞、输卵管不通畅等。男方不育因素有无精、少精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加强育龄人群的生殖保健教育,加强孕前优生优育的指导,及早发现影响孕育的因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降低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孕不育 原发 继发 影响因素
1. 前言
随着社会饮食谱和疾病谱的变迁,不孕不育症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根据一些离婚案例的调查显示,大约是因为不孕不育症造成的。一直以来,临床医学上都比较注重研究导致女性不孕的因素,而很少关注到夫妇双方的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我县近4年来到医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从而为我县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降低不育不孕症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 年2月到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就诊523对不孕不育夫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病例均是参考《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选入。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岁;男性~48岁,平均岁。不孕年限最短年,最长18年;疗程最短为3个月。
临床诊断方法
(1)女方:同样是询问病史和全面的身体检查。除此之外,利用碘油造影和输卵管通液、检验输卵管的基本情况;并实施阴道B超检测、基础体温测量、宫颈粘液评分、早卵泡期测血清生殖激素以及宫腔容量测定等测定方法了解女方排卵、宫腔容量情况。
(2)男方: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然后进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中抽取了男患者的精液样本,对进行了2次以上精液检测的男患者采用了WHO精液分析法,结果判断以WHO的检验手册为标准。
(3)免疫检测:抽取夫妇双方的血清、女方的宫颈粘液以及男性精液中的抗精子抗体,作性交后作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试验。
3. 结果
基本情况
在本组研究的523对不孕不育症夫妇中,属于原发性的因素有345对,占总数的,其中53. 43%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8. 01%原因不明(不知是男性原因、女性原因还是男女双方的原因)。继发性的因素178对,占总数的34. 03%,其中67. 42%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7. 02%原因不明。
女性不孕因素
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检查显示,原发性的输卵管堵塞154例(),继发性的输卵管堵塞45例(),原发性的排卵障碍87例(),继发性的排卵障碍16(),原发性的内异症45例(),继发性的内异症21(),宫腔容量偏小53例()和子宫发育不全12例(),这两者均是原发性的。
男性不育因素
本组男性病人中,诱因排名的先后依次为弱精症、少精症、免疫因素和男性副性腺的感染。原发性的精液异常(包括少精、弱精、畸形精或无精症等)54例,所占比例为;原发性的免疫学病因18例,占;继发性的精液异常32例,占,继发性的性腺感染与免疫学病因共9例,占。
4. 讨论
临床研究中,影响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女方有关,与男方也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夫妻双方的原因。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男方因素
本组研究中,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主要有:精液异常、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或者异常或者男性疾病,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社会环境、个性素质等也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温度高场所工作、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以及从事一些化学毒品类职业的男人,很可能造成其不育。
女方因素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女性不孕的因素主要有:排卵异常,例如经期不规律、少经、经期很长和痛经等;此外,原发性的子宫发育不全,例如子宫畸形、小子宫、幼稚子宫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的病因,例如宫颈炎症、宫外孕造成的输卵管切除或堵塞、人工流产次数多等。其中双侧的输卵管切除以及清宫造成的子宫破坏其不孕概率最高,同时也最难挽救。某些临床研究中指出,引起女性不孕的因素与个人身体素质及社会环境相关。例如工作中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工作强度过大、文化程度、过度服用避孕药及年龄偏大等都会影响到女性患者患上不孕症。
降低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发生率的措施
通过宣传,让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育知识
尤其是对育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的孕前准备指导、生育知识宣传等,这能有效提升育龄夫妻的优生优育水平,同时也通过生育文化的宣传,让育龄人群能够自觉地维护生殖器的健康、每年进行全身检查、尽量避免清宫手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而且知道哪些有毒物质会影响生育、哪些食物可以帮助生育,这样可将影响不孕不育的因素降到较低的水平。
加强生殖器的健康教育,降低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和男性其不孕不育的原因都和生殖健康相关,所以,医疗服务机构要强化生殖健康教育,令广大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殖健康知识,尽量规避不孕不育的关于生殖器的影响因素。
加强管理,为广大育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调查,许多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都不愿意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本组523对病患中,在未完全确定为不孕不育症之前,有67对()夫妇并不是在生育门诊部求诊,大部分为女方进行妇科检查,认为是炎症影响,最终是经过医院详细的检查服务,确诊为不孕不育症。这表明,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强对育龄人群的就诊管理,设立对应的生育咨询科,而且完善检查体系,对存在疑虑的夫妇提供心理或具体的行为支持与优质服务,最终帮助不孕不育人员了解病情,早日就医,圆求子梦。
参考文献
[1] 肖红梅,钟群,卢光琇.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2).
[2] 邹向红,徐敏娟.赣州市不孕不育症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02).
[3] 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04).
一、主编1.乔杰主编,《生殖医学临床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6月,ISBN978-7-5091-6706-92.李蓉、乔杰主编。《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3年3月,ISBN 978-7-565-90460-83.杨菁、张蔚、乔杰、孙莹璞主编。《新编妇产科实习医生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ISBN 978-7-117-15083-54.马彩虹、乔杰主编。《生殖医学微创手术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2年2月,ISBN 978-7-565-90335-95.李力、乔杰主编。《实用生殖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3月,ISBN 978-7-117-14477-36.乔杰主编,多囊卵巢综合征,2010年1月第一版,ISBN978-7-81116-705-4,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7.乔杰主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进展,2010年4月第一版, ISBN978-7-89477-187-22,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8.乔杰主编,生殖医学临床新进展,2010年8月第一版,ISBN978-7-89477-227-53、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9.乔杰主编,苏萍副主编。《生殖工程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ISBN 978-7-117-08886-2/.乔杰主编。《妇产科教学案例选编》。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7年9月,ISBN 978-7-811-16182-311.乔杰主编。《不孕症与试管婴儿》。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2年3月,ISBN 978-7-81071-284-2二、主译12.乔杰主译。《不孕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ISBN .乔杰、杨孜主译。《卵巢和子宫癌》。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乔杰主译。《临床生殖医学与手术》。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ISBN .乔杰主译。《奈特妇产科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ISBN 978-7-117-08444-4.三、副主编16.曹泽毅主编, 乔杰副主编。《妇产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ISBN 978-7-117-10271-117.董悦,魏立惠主编, 乔杰副主编。《妇产科学》(北京大学医学部7年制教材)。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2年7月。ISBN 978-7-810-71368-918.李美芝主编,王蔼明,乔杰,李英副主编。《妇科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4月,ISBN 978-7-801-57163-0119.魏丽惠主编,王建六,乔杰,陈倩副主编。《妇产科急症诊断与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ISBN 978-7-506-25042-9四、参编20.张丽珠主编, 乔杰,陈秉枫,顾方颖,李美芝,李晓红,林其德,刘嘉茵参编。《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科学出版社。2001年 3月第一版,2006年4月第二版,ISBN 978-7-030-16394-321.熊承良主编,乔杰参编. 临床生殖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7月,ISBN 978-7-117-08800-8.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22.陈子江主编,乔杰参编,妇科内分泌诊治新进展,2009年11月第一版,ISBN978-7-900220-24-0,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3.周应芳等主编,乔杰参编.妇产科热点问题聚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ISBN .廖秦萍主编, 薛凤霞、陈倩、乔杰参编。《妇产科学》(5年制卫生部推荐教材)。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 2002年11月,ISBN 978-7-810-71345-025.杨冬梓,石一复主编,乔杰参编。《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ISBN .张丽珠主编,乔杰参编. 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月第一版,2006年4月第二版,ISBN 7-03-016394-X27.王世阆主编,乔杰参编.卵巢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ISBN 7-117-05773-4/.夏恩兰主编, 乔杰参编. 妇科内镜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4月.ISBN 7-117-04218-4.
[主要科研成果]:[部分论文]:M. Meng, S Muro . Phage Display – Derived ICAM-1- Affinity Peptides for Drug Delivery to Endothelium. Nanomedicine and drug delivery symposium—Boston, November 2-3, Meng, S Muro Biocompatible targeting vector? of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Niemann-Pick Research Retreat—Philadelphia, June 16th, Garnacho, Ming Meng, Silvia Muro.? Real-Time Imaging of Endocytosis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Mice using Fluorescent Receptor-Targeted Nanoparticles and Fluid-Pha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Meeting (ASFB 48th Ann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CA, Dec. 13-17, M, Garnacho C and Muro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drug carriers by targeting receptors of vesicular transport?Annual Meeting of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2008 BMES Annual Meeting), St Louis, MO , Oct2-4, Ming Meng, Carmen Garnacho and Silvia Muro. Enhanced delivery of lysosomal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ies by targeting ICAM-1 versus receptors of clathrin and caveolar endocytic 5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SHG),- Honolulu, Hawaii , October 20 to 24, .孟明、顾立刚、杨菁、孔璐、王庆国加味木防己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生成的影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 (08)748—7507. 孟明、顾立刚、张前、解华、王庆国.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类肿瘤样增生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5,21(4)411—4148.孟明、顾立刚、张前、杨菁、赵慧、解华、王庆国。复方木防己汤对AA大鼠滑膜细胞类肿瘤样增生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70—3729.孟明、陈冬志、武变瑛、刘春颖、许文杰。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5)529—53510.孟明、陈冬志、顾立刚、杨菁、董连义。复方木防己汤对AA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 1390—139211.孟明、陈冬志、王锡民。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P-selectin和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英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3) 23—2512.陈冬志、孟明、顾立刚 加味木防己汤抗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8)727—72913. 孟明,陈冬志,段斐,Silvia Muro. 血管内皮靶向的药物投递系统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1)78-80
去不孕不育专业专科医院检查,引起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要尽早去医院确诊然后对症治疗。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走进临床,是一个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实际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马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即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医患沟通,因此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能对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生的身份相对特殊,他们是一群从学校刚进入医院的特殊医务者群体,他们是学生,同时又是医护人员。很多临床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后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能与病人友好相处。因此临床医学生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尽快适应“学生”到‘‘医护人员”的角色转换,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领域。
1.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
为了调研临床医学生是否能正确处理与病患的关系,笔者专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150名临床医学生和150名患者进行“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及医患矛盾处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涉及或引发医患沟通冲突事件多达,但更令人担扰的是,近92%的临床医学生都表示在面对病人时,不知如何与病人交流,不知如何与之建立较和谐的医患关系,更不知如何及时应对和处理已存在的医患冲突,更有甚者害怕与病人接触。医患沟通技能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临床医学生对就医信息表达不清楚、不全面。有近85%的病人表示听不明白或很难理解医护人员口中描述的医学专用名词,同样,有近89%的医学生表示不知如何用通俗语言描述或解释相关医学现象。
(2)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时极少使用礼貌用语。在与病人沟通中,仅有12%的医学生习惯性使用‘‘你好”‘‘请稍等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有27%的医学生偶尔使用,而有43%的医学生没有习惯使用。
(3)在病人求诊过程中,临床医学生重‘‘询问”,轻“倾听”。有93%的病人都感觉医生在看病时经常打断自己对病情的描述。同样,有78%的医学生认为医生主动询问病情比倾听病情更重要。有82%的医学生认同只听取病人对病情的有效描述,谈及其他(主要指与病症无关的描述)应忽略不计。
(4)在听取病人的主诉时,临床医学生很少有相应的情感反映。当问及医学生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表情、伤心低落的情绪等负性心理活动,自己内心有何感受时,仅12%的医学生选择了“与病人同样感到难过和伤心”,而有46%的医学生选择了“这种情况在医院经常发生,习以为常,不觉得难过和伤心”。
在临床医学生对自己在医患沟通、整体评价方面,认为与病人沟通相当困难的竟高达89%,而病人对医护人员服务表示不满的也高达6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与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使这个障碍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病人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不满意,病人的排斥心理又加剧了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抗拒,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医德内涵一共包括7项:①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③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⑤为病人保守秘密;⑥互学互尊、团结协作;⑦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2]。医德内涵里的内容多涉及医患沟通领域,并为正确、有效的医患沟通设立了定性要求。医患沟通与医德医风就如同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医德医风是基础和核心,医患沟通是重要表现形式。医护人员的医德修为决定了其医患沟通的行为方式;反之,医患沟通技能的练习和提升,使之形成沟通行为习惯,内化提升自我的医德修为,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医患沟通技能[3]。然而,医患沟通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凭理论的传授即可获得的,它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加以反复的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因此,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与医学生自身家庭教育、个性特质、病人的不信任等因素有关,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医德教育在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造成的重大影响。
(1)高校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偏低、内容单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与医德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2门,总课时共计108学时,仅占学生综合培养课程体系的5%,与数10门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技能课程相比,医德教育课程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医德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医德教育不仅丧失了第一课堂的主战场,同时也让学生在主观上形成医德教育课无关轻重的认识。医学生普遍重视医学技能的习得,而轻视自身的医德修为的培养,更不关注在校园里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
(2)高校医德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医德实践教学。仍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2门医德相关课程,不仅全部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而且开课时间均放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根本没有接触临床,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该2门课的授课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到了大四、大五阶段,学生走向临床时,其所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医学技能教育,告诉学生怎么操作仪器、如何写病案等等,在实践中又忽视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概念认知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即使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仍以教科书的理论宣讲为主,极少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灌输式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即使知道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得医德教育陷入“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偏离了医德教育之“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初衷。
(3)医德教育的客体只针对于学生,缺乏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再教育。医德教育的客体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而且这个道德习得的过程应该贯穿每位医护人员的终身。本来走向临床岗位时应该是医德教育的最佳时间,现在却成为教育的终结时间。而且医德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但现实中,一些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较低,一些不文雅、不文明、甚至道德败坏的行为公然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带教老师自身的医德教育缺失、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轻视是导致医学生医德意识淡薄、忽视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医德教育体系,促进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提升
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于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同时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反映医学生自身人文修养、医风医貌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可尝试以下教育对策:
(1)加快医德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建立较完整的医德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扩充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者应着力于开发更多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增加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其次,将医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伦理学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来就是交叉学科,把医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扩展医学生医德教育平台,弥补医德教育第一课堂弱势的缺陷,又能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修为和道德修为,鼓励医学生从新角度、新视野去理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等医德理念。
(2)加速转变医德教育的授课方式。特别是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要开展医患关系经典案例教学、医患关系情景剧角色扮演教学、临床医患关系处理实景演练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倾听、解释、重复、强调、共情等沟通技巧。医学院校可以将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作为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并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进行定量化考核,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医患沟通技能,使技能成为行为习惯,并升华自身的医德修养。
(3)加强带教老师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再教育。学生是一个绝好的模仿者,模仿与实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手段,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医院要重视定期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进行培训,让带教老师树立起“为学生做榜样”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医德操守。同时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医德培养,引导临床医学生时刻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思想,在病人挑剔临床医学生时,带教老师要用实际行动耐心向病人解释、替学生解围,获得病人的理解,同时也给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医患沟通的典范。
(4)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相处时间,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上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既是对临床医学生校内医患沟通技能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快速提升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最佳办法。上述问卷调查也显示,临床医学生引发的医患冲突有近发生在实习前半年。因此,临床带教老师要尽可能鼓励临床医学生走近病患,多与病患交流,即使是遇到拒绝、冷面孔,也不能灰心丧气,实习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制度,如建立临床医学生每日问诊制等等,从制度上确保临床医学生与病人的直接沟通机会。
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选用抗生素时,往往走入误区,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
1、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病原菌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总的说来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其中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1.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临床药理学的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2.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定致病菌尽快从感染部位,病人的血液样本隔离和文化致病菌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必须首先掌握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必须符合与微生物感染,或无的放矢,浪费钱,延误病情。
抗生素的作用
优先事项和不良反应: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副作用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其他不良反应,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少有害或无害的药物福利患者的药物在世界,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例如,肾功能受损,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肝代谢和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择安全。
联合治疗药物,可能会增加协同效应,也可能使原药的效果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相结合,其目的,而不是减少,治疗效果,增加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不良反应的患者。
目前,抗生素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生殖期的杀菌药物(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类的静态杀菌剂(Ⅱ),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抗生素
第三种(三)四个元素环,大环内酯类
第四类慢速抑菌(IV),如磺胺类药物快速抑制药物,如。抗生素的结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Ⅰ+Ⅱ),拮抗剂(I+III),和(Ⅲ+Ⅳ),独立的和添加剂(Ⅰ+Ⅳ)4种效果,要达到的目的的组合,需要适当配伍,根据抗菌药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所有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有尽可能不,除了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它是要把握药物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性和有效性。不明原因的发热不应该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外用抗生素(如皮肤)。
预防性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范围严格控制在以下情况:风湿热患者,经常使用的青霉素G,为了消灭溶血性链球菌咽,防止风湿病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疾病,术前,术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感染病灶切除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伤口或复合外伤,青霉素G或四环素,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新霉素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应用青霉素G消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伤口。
对症用药
抗生素的使用要依据抗生素的适应症进行选用,主要选用原则如下:
①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②根据感染部位和药动学来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在体内要发挥杀菌或者抑菌作用,必须在靶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所以根据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浓度高低、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选用。
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况来选药,因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应用的抗生素有所区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应用导致畸形和影响新生儿发育的药物。
剂量及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的剂量与给药次数要适当,疗程要足够;剂量过小或者疗程过短会影响疗效还能导致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或者疗程过程不但导致浪费还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使用量的40%左右,而实际上有应用价值的占少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用于病毒性感染甚至会引起耐药性产生或者发生继发性感染。所以,要严格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下几种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用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等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防治风湿热的发作;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可用磺胺嘧啶口服做预防性用药;风湿性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尿路手术前,用青霉素等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行截肢手术时,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预防厌氧菌感染。
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扩大抗菌范围。但是,要严格掌握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的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病原体尚没有确定的重型感染等,如果长时间治疗,病原体可能导致耐药发生,要联合用药。具体联用原则可参考相关书籍或文献,或遵医嘱。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按照其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而按照其用途,抗生素可以分为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药物(如麦角菌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麦角碱类,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等。
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抗生素的生产有多种方式,如青霉素由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诺酮类等,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还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生物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的各种衍生物。
作用机制
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其核糖体由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其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30S亚基,而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应、肽链延长过程和终止反应。
抑制核酸复制和转录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可以抑制细菌核酸的功能,进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利福平等。
杨成,男,1966年6月出生,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远程教育的研究,担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和论文指导等工作。现任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导师组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四届编委,《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专家组成员。
简历: 出生于1974年,2002年4月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4月-2006年4月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岗位副研究员。2006年5月-2008年2月先后在美国Akron大学和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5月应聘到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工作,任岗位副研究员/二级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多相催化、能源化工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能源部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方向性项目,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等。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他人引用40余次)。 研究方向: 多相催化,碳一化学,能源化工 专家类别: 副高级 职务: 项目负责人 社会任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量化研究》(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形态与功能发展量化研究》(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综合运输成本及其区域效应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2009)·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城市中心体系土地集约利用的量化分析与空间策略》(2008)·《旧城公共中心土地紧凑利用研究》(2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中《城市旧区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007)科技部与建设部联合立项,子课题负责·江苏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量化研究:数据评估、驱动机制与管制策略》(2008)·南京市建委课题《南京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2007)·《高密度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量化研究》东南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资助基金·东南大学教改项目《城市设计课程复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课题《基于矩阵模型的城市CBD与商务产业联动发展量化研究:以南京为例》(2007)·东南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长江下游沿江开发过程中功能定位、空间评价和政策措施:基于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的研究》,(2006)·南京市建委课题《南京CBD发展量化研究》(2004) ——城市中心区方面。《武汉城市中心体系规划》(2014)住持·《广州市级中心体系规划研究》(2008)主持·《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主持·《无锡崇安寺中心区详细规划设计》(2003),主持,投标中标并委托·《郑州老城商业中心控详及城市设计》(2007),合作主持·《南京浦口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合作主持·《济南市芙蓉街-王府池子三片区保护改造规划》(2008),主持·《潍坊中心城区城市设计》(2011),合作主持·《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合作主持,国际投标获奖并负责整合实施·《南捕厅历史风貌区详细规划设计》(2003),合作主持,建设部全国最佳人居建筑竞赛双金奖,一期建成——大尺度城市设计方面。·《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2008)国际竞赛第一名,合作主持·《宁波海岸带空间发展规划》(2011)国际投标中标,主持·《射阳沿海开发详细规划》(2006),主持·《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2005),主要参与·《安徽省芜马巢省直管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投标》(2010)国际投标中标,合作主持·《无锡市区总体城市设计》(2006),合作主持·《南京东山副城总体城市设计》(2010)合作主持·《无锡惠山景区概念规划》(2008)合作主持·《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2006),国际投标中标,合作主持·《常州前后北岸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2007),合作主持·《九江市码头工业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主持·《盐城市火车站组团和先锋岛组团城市设计》2007投标第一名,合作主持·《九江沿江开发总体规划》(2007),合作主持·《无锡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2005-2006),合作主持·《扬州市沿江产业布局规划》(2005),合作主持——其他规划项目·《无锡市第一中学规划设计》(2002),主持,国内规划竞赛第一名,已建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南京市规划局委托,主要参与 ——《中国城市CBD量化研究——形态·功能·产业》杨俊宴、吴明伟/著,200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110246——《传统商业中心规划》杨俊宴/著,2009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38156539——《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杨俊宴、谭瑛/著,2009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38156409——《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第二版,杨俊宴、谭瑛/著,2010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38165289——《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参编,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256083——《江苏城市建设的反思与重构》参编,200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411105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 》参编,200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1近年发表论文·YANG JunYan & CHEN Wen.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SCIENCE CHINA,September 2010 –2514(SCI论文)· YANG Junyan,CHEN wen. Study on Spatial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ince 1980s.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09(1):58-72(城市规划英文版,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杨俊宴,陈雯. 江苏省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的量化评价. 城市规划,2010(12):51-56·杨俊宴,谭瑛,吴明伟.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规划2009(12):87-92·杨俊宴,王建国,阳建强,费移山.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城市规划,2009(2):78-83·杨俊宴,陈雯. 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城市规划,2007(9):17-23·杨俊宴、吴明伟. 中国城市CBD适建度研究,城市规划,2006(1):13-19·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CBD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城市规划,2006(2):18-25·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CBD与产业规模结构量化比较,城市规划,2006(3):13-19·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CBD与商务产业的联动发展理论模型,城市规划,2006(4):23-28·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城市规划,2005(7):93-96·王建国,阳建强,杨俊宴. 总体城市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无锡案例的探索,城市规划,2011(5)·杨俊宴,吴明伟,谭瑛. 整合传统空间肌理,复兴城市文化特色——南京南捕厅地段核心区设计,建筑学报,2008(12):42-45·王建国,冷嘉伟,杨俊宴. 特大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的思考. 建筑学报,2009(12):1-6·谭瑛,杨俊宴. 江南传统风貌住宅设计,建筑学报2003(7)·杨俊宴,阳建强. 滨江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学思考.中国园林,2009(6):63-67·谭瑛,杨俊宴. 区划调整背景下的城区中轴线景观更新. 中国园林,2007(9):62-67·杨俊宴,陈雯.八十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8(5):68-77·杨俊宴,吴明伟. 奖励性管制方法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学刊,2007(2):77-80·杨俊宴,陈雯. 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E辑),2010(9):1020-1023·杨俊宴胡昕宇. 近代殖民风貌中心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4):13-18·杨俊宴,章飙,任焕蕊.特大城市中心区在建用地结构研究.新建筑,2011(2):96-99·杨俊宴,潘奕巍,史宜. 旧城更新规划导则编制技术: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视角.现代城市研究,2011(1):21-27·杨俊宴,任焕蕊,胡明星. 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29-36·杨俊宴,阳建强,周慧. 国际方案征集后的规划整合——以南京浦口中心地区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2010(10):33-39·杨俊宴 禚振坤 陈雯.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建设方向初探,规划师,2006(3):15-18·杨俊宴、陈雯. 国际CBD的发展及对江苏的启示,江苏省委内参《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第736期,2006(3)·杨俊宴、龚坚. 中学校园扩建的文化意义与景观意义探索,南方建筑,2004(4)·杨俊宴.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规划师,2004(4)·杨俊宴、吴明伟. 走向全面系统的传统商业中心规划--以无锡崇安寺街区为例,规划师,2003(3)·杨俊宴,张浩为. 长三角区域中心商务区规划决策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建筑与文化,2010(7):84-85·杨俊宴,张浩为. 从商务产业到中心商务区:国际CBD形成机制探源. 建筑与文化,2010(6):88-89·杨俊宴,史 宜,邓达荣. 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规划师,2010(4):19-24·杨俊宴,吴明伟.中国特大城市CBD交通路网模式量化研究,规划师,2010(1):59-65·杨俊宴,杨扬. 论阳光规划的机制建设:江苏规划实践的经验与思考.规划师,2009(5):5-9·杨俊宴,翟玉章等. 滨江地区发展的景观格局框架提取途径——以南京浦口中心地区为例. 建筑与文化,2009(5):71-73·杨俊宴,吴明伟.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华中建筑,2009(1):122-127·杨俊宴,谭瑛. 由“环境导向”到“效益导向”-对开发区规划控制体系价值导向的思考,华中建筑,2009(10):24-27·杨俊宴,吴明伟,张浩为.南京新街口CBD的量化研究,华中建筑,2009(11):69-72·杨俊宴,吴明伟.传统商业中心空间形态解析,建筑与文化,2009(1):65-67·杨俊宴,杨扬,陈雯.基于土地适宜性分区的空间发展研究——以泰州市为例,规划师,2008(11):66-70·杨俊宴 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研究,2008(9):42-47·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规划师,2007(8):37-41·杨俊宴,章飙. 南京主城中心区本体活力与用地结构研究——对特大城市中心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2008年大连规划年会·杨俊宴,吴明伟. 中国CBD交通组织量化研究. 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9)·杨俊宴,谭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美国城市规划体系给我们的启示.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6):282-293·杨俊宴,吴明伟. 中国特大城市CBD交通路网模式量化研究. 规划+实践. 2008(12):1038-1047·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读论文2005(9)·杨俊宴. 传统商业中心系统规划理论初探,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收录论文,2002(9)·杨俊宴. 传统商业中心继承与发展,第46届国际住宅与规划联合会(IFHP)大会优秀论文,2002(10)
. and Yang Jun,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Evidence Study From China",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orthcoming, .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以蒙、鲁、粤三省区上市公司为例”,《改革》2005年6期,94-100页。(70472049)3.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视角下的创业者承继问题分析”,《管理现代化》2005年3期,40-42页。(03JZD0018)4.谭新生、张玉利:“创业精神的价值实现及其内部化机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6期,21-26页。(7047204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全文转载5. 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1期,2-6页。6. 谭新生、张玉利:“试论创业型成长模式——基于企业知识观点的考察”,《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12月(4期),93-97页。(70472049)7.谭新生、张玉利:“内创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与甄别机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1-5页。8. 陈颉、张玉利:“企业成长中的授权动因与障碍分析”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年22期。已在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第二期发表了9.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7期,12-18页。(03JZD0018、NKC04004)10.张玉利:“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问题”,《首部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6期,11-14页。11.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5期,2-7页。* (TJ03-GL013)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46-48,49页收录12.李乾文、张玉利:“领导艺术的指导者:沃伦·本尼斯”,《企业管理》2004年5期,72-74页。*13.李乾文、张玉利:“创业管理能否替代传统职能管理”,《经济界》2004年4期,46-50页。(NKC04004)14.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预测》2004年4期(第23卷总第139期),20-25转32页。(03JZD0018、TJ03-GL01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12期,61-64页,全文转载。15.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4卷4期,22-27页。教育部项目(12720400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11期,157-162页,全文转载。16. 张玉利:“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载于《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278-28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7.陈寒松、张玉利:“见证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与吉姆·科林斯”,《企业管理》2004年4期,84-86页。*18.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经济界》2004年3期,29-34页。(03JZD0018、TJ03-GL013))19. 张玉利、李乾文:“创业教育——MBA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创新教育》2004年2期6-7页。20. 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2期,2-6页。*(01JA630043、TJ03-GL013)21.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谁是管理大师”,《企业管理》2004年第2期,90-91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摘编。22.王革、张玉利、吴练达:“企业社会资本静态与动态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6-20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编。23.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2-15页。*24. 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11期,7-11页。2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9期,61-66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12期,44-49页,全文转载。26.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9期,19-26页。*27. Jun Li,yuli Zhang, and Harry Matla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 Training, , , 2003, .张玉利:“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6期,4-7页。*(79970044、01JA63004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3期,19-21页,全文转载。同时被《新华文载》2004年6期摘编29.薛红志、张玉利、杨俊 :“机会拉动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6期,2-8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6期,152-158页,全文转载。30.张玉利、陈忠卫、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5期78-80页。*31.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5期,9-13页。*32.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管理评论》2003年4期,56-62页*33. 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对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与企业竞争绩效的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4期,54-61,80页。*34. 张玉利:“企业家创业、成长模式与环境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增刊,50-51页。35.张玉利:“企业家与企业家型中小企业”,《当代财经》2001年10期,51-55页。*被武汉大学商学院 崔建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的三大原因”《经济管理》2002年第14期引用36.唐以明、张玉利:“天津企业市场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4-10、35页。*37. 张玉利、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3期,18-23页。*38.张玉利:“团队建设及团队精神培育——南开大学的MBA教育”,《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2-108页。39.张玉利:“我国MBA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战略举措分析”,《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245-252页。40.张玉利:“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胡祥培、栾庆伟主编),52-60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41. Zhang Yuli, "Learning Function 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 , .张玉利、刘竹青:“美国高成长企业的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6期43.张玉利、段海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2期,4-8页。*44. 张玉利:“大陆民营企业成长个案剖析”,第四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4-322页。2000年7月15-16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45.张玉利:“我们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天津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14版。46. 张玉利:“国有小企业改革进程中经营者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收录于《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卢继传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995-998页17-19页。47.张玉利:“管理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6期,17-19页。*48.张玉利:“战略适应与中小企业成长:香港的例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2期,第16-1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0年1期,第32-35页。49.张玉利:“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中国小企业的成长”,收入香港第一届"工业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11月;50. 张玉利:“大陆国有小企业改革历程回顾及改革目标展望”、“ 一种典型的创业成长之路”, 《香港商报》1998年10月。51.张玉利:“小企业成长系列”,《香港商报》1998年4月13-16日连载;52.王迎军、张玉利:“资本经营的合理内涵和决策误区”,《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月16日。53.发言:“联营促进商企竞争”, 张玉利,《天津工商报》1997年4月24日第3版。54.张玉利、何今宇:“浅述商业企业在联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商业管理与教育》1997年2期,第36—38页。55.论文:“试论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的性质和要求”,李国津、张玉利,《南开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总45期),第30-33页;56.论文:“企业集团的管理问题”,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8期,第34-35页;57.论文:“集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白长虹、张玉利、王迎军,本人撰写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载于会议论文集《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75-97页;58.论文:“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十条措施”,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6期,第37-38页;*59.论文:“中美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之比较”,金明律、张玉利、文明刚,《财经研究》1996年1期,*60.论文:“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层次结构与研究原则”,张玉利、金明律,《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1期,第20-24页;*61.论文:“小企业破产率高的原因”,张玉利,《发展论坛》1996年1期,第35页;62. 论文:“小企业避开经营风险的几种办法”,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10期,第21-22页;63. 论文:“竞争力热潮——市场占有率”,张玉利,《销售与市场》1995年7期,专家笔谈栏目,第7-9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5年9期。64.论文:“小企业经常面临的经营困难”,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6期,第42-43页;65.论文:“二战之后的全球小企业热潮”,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4期,第36-38页;66.论文:“小企业管理需要具有战略导向”,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5年4期,第30-31页。67.论文:“中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比较研究”,与Roger M. Heeler、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2期,第47-48页;68.论文:“构筑战略营销渠道”,与Roger M. Heeler、Pia Lindell等人合写,《销售与市场》1994年9期,专家笔谈栏目,第6-1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12期;69.论文:“环渤海地区产业技术战略的重要性及原则分析”,王迎军、于仲鸣、张玉利,《环渤海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208页。该文又发表于《科学管理研究》1994年3期,第59-62页;70.论文:“浅谈日本创造与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张玉利、张建生,《东北亚研究》1994年1期,第45-48页;71.论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组织及其功能”,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4年1期,第14-18页;72.译文:“国家致胜的根源”,张隆高、张玉利,《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5期,第46-51页;73.论文:“企业管理主线研究的新思路”,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3年3期,第21-25页;74.论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是走出管理丛林的灯塔”,张玉利,《科学管理研究》(首届华北优秀期刊)1993年2期,第37-45页;重庆交通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大纲列为阅读材料。75.论文:“高校科研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陈炳富、金明律、张玉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科技成果转化及厂校合作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1992年4期,第90-93页;76.译文:“中国的市场组织研究”,张玉利、侯江涛,《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3期,第32-37页;77.论文:“美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原因及措施分析”,张玉利,《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2期,第21-24页;78.论文:“技术进步对中、日、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金明律、张玉利,《东北亚研究》1992年2期,第69-71页;79.论文:“影响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及对策思考”,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1年4期;80.论文:“天津市建国四十年工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张玉利,《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1期;81.论文:“加强工资奖金的激励作用”,狄温、张玉利,天津劳动学会年会论文,1990年8月;82.短文:“领导奖赏技巧”,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36期;83.译文:“德鲁克谈管理原则”,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17期;
幸福,人人都会向往,都在追求,都在为之奋斗,可是谁又能说自己是真正的幸福人士呢?从古至今,人们都愿意幸福,都想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可是幸福的真谛是什么,什么又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就让我来给你慢慢道来。 在广东普宁市有一个亿万富翁,名叫杨俊茂。他是村里人们公认的成功者,幸福、美满等词语都是在他身上的常用词,然而,在2010年2月26日的事情却让人们改变了看法。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杨家的人们齐聚在杨俊茂的家中,一同赏月、看在杨家门前的烟花。烟花都很昂贵,也很漂亮,因此引起了村里需对孩子的注意,许多孩子都前来观看烟花,杨家人们也都没有说什么。放烟花时,行动不便的杨母坐在门前板凳上,看孩子们放烟花。而儿子杨俊茂则在距离母亲20多米外的一张功夫茶桌旁,和请来的朋友一边看烟花,一边喝茶聊天。此时的人们不管是谁,都在其乐融融地谈话、嬉笑、玩耍。可是,谁也不知道:死神已向他们慢慢逼近…… 突然,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也许是烟花放得不太正,它射偏了。这引起了人群*,眼看年迈的母亲处在危险之中,老六杨俊茂立即起身扑向坐在凳子上的母亲,当他正准备抱起母亲逃离现场时,门前堆放的大量烟花被引燃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杨俊茂和母亲当场被炸死在门前。还有21个老乡死亡,48人受伤。 这不仅是一场惨剧,更是为不注意安全的人们敲响的警钟!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它吗?难道它不重要吗?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人那些事以血的教训给我们不断地拉响警笛!我们为什么要把它遗忘?为什么要因为自己的侥幸心理而逃避对它的思考?为什么要假装对此不知不晓?人们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把自己渐渐引向死亡之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看到过的一个漫画也许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小孩子说:“爸爸,恐龙好大啊!” 父亲说:“小朋友,恐龙虽然大,大脑却很小,几百万年前,陨石把他们毁灭了。” 几百万年后…… 小蟑螂说:“爸爸,人类好大啊!” 老蟑螂说:“小蟑螂,人类虽然大,大脑却很笨,几百万年前,自己把自己毁灭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漫画,一个玩笑,但是依然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不注意安全,这迟早会成为事实吧!我的心里在苦笑着,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可能性。在座的各位应该也感同身受吧。 因此,安全,看似生活中个人的一件小事,却往往是关系到社会的大事!无论对个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因为个人的安危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又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有句俗语说的好: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六年级: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