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类论文常见的有:护理文献、护理技术、心理护理。 这里为楼主提供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我从事急诊护理30年,从中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2 急躁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伴随的外伤、出血、伤残等,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 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外伤的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恢复,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探视的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4 其他外伤原因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5 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6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迅速安排抢救室,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7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8 热情关心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9 腹痛患者的护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医院不给用止痛药就是不积极治疗,有烦躁、厌问、不信任的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 10 服毒自杀患者的护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 11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慰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的心理。 12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13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是谁首先将动物血输给人的? 目前公认的是英国lower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法国Denys是第一个在人体上输血成功者。那还是在1665年,英国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1667年,他又用银管将羊的颈动脉连接到人的肘动脉上,把羊血输给了人,又获成功。同一年法国医生Denys用同样的方法把羊血输给一名有病的男孩也获成功。以后Denys又给一位愿意做实验的健康人输羊血,还是安然无恙。但当他把小牛动脉血输给一名梅毒患者时却出现了意外,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腰痛,并有黑色尿,不久便死亡。死者家属状告Denys有杀人罪。法庭判决自1668年4月17日起,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输血。以后法国议会和英国议会均下令禁止输血。在此后的150年间,曾一度轰动医学界的输血技术再也无人问津。 ·是谁第一个将人血输给人的? 目前公认的是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那是在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由经常看到产妇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输血来挽救生命。他进行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取得成功后,开始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一共治了10例,除2例濒死未能救活外,其余8例中有4例救活。国为当时还不知道血型不同的人输血时,红细胞会遭到大量破坏、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输血后有人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有人却活了下来。尽管如此,1818年12月22日他在伦敦举行的内科学会上所作的输血报告,还是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他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目前临床输血进展如何?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都推动着输血医学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在蓬勃发展: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人的血源性制品发展到生物技术制品;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怎么办? 《献血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然而,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少数医生喜欢用等量的全血补充所估计的失血量,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是好;个别医生明知木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等等,这些都是应改变的陈旧观念。 ·临床医生应怎样对待输血?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积极开展手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对估计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争取手术野血被回收,减少或避免输同种异体血,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实行成分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补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手术中适当采用控制性低血压等措施,减少出血。 ·输血前应做哪些化验项目? 输全血前,必须做ABO血型的正向和反向定型,以及患者和献血者之间的交*配合试验(含抗球蛋白试验),输血液成分,按成分血的要求配血。在Rho(D)阴性率较高的地区,还应常规做Rho(D)血型检定。对经产妇或有输血史的患者做不规则抗体检测,交*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必须相容才可输血。 ·输血的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血,成人身上最暴露最容易穿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次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婴儿和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1岁以下儿童可用头皮静脉。下肢静脉壁比上肢静脉壁厚,又容易发生痉挛,所以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为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从手术部位的创面流失,故凡头颈部和上肢的手术,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凡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应选择上肢或颈部静脉输血。对新生儿输血或换血可用脐静脉。 ·输血应选择什么样的针头? 输血针头的规格为14~20gauge(G),常用18G。当静脉较细或给患儿输血时应选用较细的针头。当需要大量输血时则应选用较粗的针头;输注浓缩红细胞不顺时,可先加入30~50毫升生理盐水后再输注(一般不用葡萄糖液,因其可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堵塞滤器或针头)。 ·输血时应注意什么? (1)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血袋号码、血类和血量等,并且应该有两人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病案号、患者姓名、血型等,确定受血者本人后,用装有滤器的标准输血器(滤网孔径约为170微米,总有效过滤面积为24~34厘米2,可以滤除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进行输血。 (3)血液临输注前再从冷藏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汪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毫升血液时,必须由医护入员密切注视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或血库做必要的原因调查。通常,输血不必加温血液。 (6)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8℃冰箱24小时,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用。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调查回执,并于输血完毕后第二夭退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负责医师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8)输血完毕后,医务人员将输血单第二联贴在病历中。 ·如何决定输血量? 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惰况等决定。一般说来,对一个体重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毫升全血约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克/升或红细胞压积(Hct)。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l—2单位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少量红细胞。 ·如何决定输血速度? 应根据病情和年龄来决定输血速度。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速度应较慢,老人和儿童患者速度也应慢。一般来讲,开始速度应较慢,约5毫升/分钟,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倩况。10~l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毫升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对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如何输血? 危重病人须紧急抢救输血,时间紧迫不允许按常规配血,须由经治医生写明抢救原因及提出不交*配血的申请,并记录入病例。输血科可立即发给O型红细胞(小于600毫升),必要时加AB型新鲜冰冻血浆,先给病人输用,之后再行常规化验和交*配血。 ·大量输血时应如何配血? 有时患者因外伤、出血、手术输血等病情需要,在短期内大量、迅速地输入异体血液,以维持正常生命和生理功能。输血量通常在500毫升以上,或l000、2000甚至4000~5000毫升,乃至更多。这样,在短期内患者体内会接受较大量的、不同献血者的血液。任何一方存在与他人不合的血型抗体,都会在患者体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为了避免不相合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血安全,必须在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进行交互配合试验(交*配血)。具体方法如下: (1)ABO系统必须相同。 (2)进行病人与供者之间交互配合试验,应相合。分为: ①主侧交互配合试验; ②次侧交互配告试验。 (3)献血者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此项试验可避免献血员之间抗原抗体在病人体内的反应。 如果不是一次输入,比如第一夭输1000毫升,第二天再输800毫升,应第一天做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交互配合试验;第二夭重新取病人血样,再与准备输的800毫升进行供受者之间、各献血员之间的交互配合试验。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怎么办?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应首先输入成分血(尤其是浓缩血小板),其次为新鲜血,最后是库存时间长的血。 ·对库存全血外观检查应注意什么? (1)絮状物:在血浆层中呈粘丝状漂浮,有时有少量红细胞粘附,若反复摇动易沉入红细胞层引起红细胞粘附形成凝块。 (2)凝块:如发现凝块不得出库,可离心转做其他血液成分。 (3)溶血:当血液静止沉淀后,血浆部分呈透明均匀红色。 (4)细菌污染:血袋内发现大量气泡井伴有絮状物出现,应考虑细菌污染。被大量细菌污染的血液肉眼观:血浆变为暗灰色或黄褐色,血浆变混或有白色凝块、膜状物或沉淀。血浆层出现气泡或溶血,红细胞变为紫红色等。 (5)脂血:血浆层呈不透明的黄色或白色乳糜状,放置1周后逐渐透明清晰,在血浆层上端出现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加温后易溶解、透明,此点可与细菌污染区别。如果是细菌污染,加热后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不会消失。 ·造成絮状物及血凝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保养液含量少;采血时血袋摇摆不够,穿刺时血流不畅;采血时血液与保养液未混匀;血液未接触到保养液之前发生纤维蛋白析出。 预防处理措施:严格检查保养液的含量及装量;采血时选好血管,防止献血员紧张,保持血流通畅;注意采血袋摇摆频率,使血液与保养液及时充分混合;必要时拔针重新穿刺。 ·造成溶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血液受到剧烈震荡;血液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过期血;血液被细菌污染。 预防处理揩施: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时不要巨烈震动;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注意无菌操作,杜绝细菌污染。旦有溶血发生,立即取出单独存放并申请报废。 ·造成细菌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原因:(1)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体内有化脓病灶,或献血者有菌血症; (3)采血空间无菌状况不符合要求,采血时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 (4)无采供血单位名称及采供血许可证号。 ·输血不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处理? (1)输血器材方面的原因: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血袋内的纤维蛋白、小血块、小血丝、小聚集块等,在过滤网、血袋输出管口、针头等处堵塞,造成输血不畅。如果将血袋斜挂在输液架上,血袋中的纤维蛋白、小血块、小血丝、小聚集块等都沉积在血袋的最低处,就会避免因针头、输出管口、输血器过滤网堵塞而引起的血流不畅。 (2)病人方面的原因:当温度过低的库存血进入血管后,刺激血管壁而产生血管痉挛或末稍循环不良,有时也会引起输血不畅。输血时可以用适温的热水袋或热毛巾给输血肢体加温保暖。 ·输血器上端针头堵塞怎么办? 由于采血不顺等原因,血液内难免有一些较小的纤维蛋白析出,形成片状物、网状物及小血块。这些物质小而轻、游动性大,经用斜挂血袋法仍有经常堵塞输血器上端针头的现象发生。若用止血钳固定游动物,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方法是:若输血时血液突然不滴,软塑料的滤网滴管瘪陷,证明输血器上端针头堵塞。这时将调节器关紧,取下血袋,松开伴随液一端夹子,让伴随液将堵塞物冲回血袋,随即将血袋稍倾斜,将堵塞物引流至血袋一边,立即用手指将堵塞物连血袋捏住,然后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固定,使其不再游动,继续输血,血液就能顺利点滴。 ·污染血液的细菌主要有哪些? 污染血液的细菌有致病菌或非致病菌之分。前者常造成患者死亡,后者的毒性较低,可能只引起发热反应。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最常见最危险,如绿脓杆菌属,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这些细菌常存在于粪便、灰尘或泥土中。有的细菌在冷藏温度中生长旺盛,这种嗜冷菌常见于水中,甚至含氮的水中。很多在4~8℃生长的菌株在保存1周的血内明显生长,在2周时生长最活跃,细菌浓度可达到1~100亿个/毫升;在室温中生长更快,仅6小时后就进入对数期增殖。即使是一般的或嗜冷菌,也能在室温中快速增殖,24小时的细菌数即可达到致死剂量。弗罗因德埃希杆菌(枸橼酸菌)与大肠杆菌的区别是前者用枸橼酸盐作为的碳源。所有从血液分离出的细菌都可利用枸橼酸盐,使血液产生凝块。有的细菌可使血液发生溶血。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菌也可污染血液,一般在5~7℃不生长,在10℃以下7天内增殖缓慢;输血后症状较轻,引起发热反应,但也可发生严重反应造成患者死亡。 ·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后主要有那些临床表现? 输入已污染、尤其含大量细菌增殖的血液或制品时,即使少到l0~20毫升,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其中,嗜冷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所致休克和DIC尤为严重。当患者的血浆内含有对抗污染的细菌天然产生的抗体时,也可以引起休克。患者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全身肌痛、腹绞痛和腹泻等。皮肤潮红而干燥,表面血管有扩张和结合膜充血,全身可以出现紫癜,呕吐物和粪便中可以带血或潜血阳性。脉细弱而速,血压很快下降或测不出来,可持续3~4天。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可以高达70×109升,多核白细胞多高到90%以上。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往往尿少或无尿,严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和酸中毒而死亡。常见肺部并发症,多为病程已进入晚期征兆,预后不良。 ·如何鉴别大量细菌污染并增殖的血液? 大量细菌污染并增殖的血液呈紫红色,可以有凝块和溶血及恶臭(硫化氢样臭味)。最简单迅速的诊断法是立即取容器内剩余的血浆做直接或离心后涂片染色检查,如见细菌,即是污染的证明。有时可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布朗运动的细菌。镜检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细菌污染的可能性,因为细菌多到24×105/个/毫升时才容易在涂片上发现;而24×104个/毫升时难于发现(在检查的每100个视野中平均只有1个细菌)。在细菌培养中,细菌少到24个/毫升,培养毫升血24小时就可发现。另外,涂片上的碎屑很难同细菌区别,必须进一步做容器内剩血、患者和所有已输液体的细菌培养,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对血液应分别在4℃、室温(22℃)和37℃3种温度培养。剩余血3种温度细菌培养的阴性结果可以排除细菌污染血液的可能性。但阳性结果不能肯定细菌污染一定就是在输血前、后或输血中发生的。如果未及时培养容器内剩血,在室温放置太久,如24小时,细菌培养就无意义。亦可对患者做骨髓穿刺或取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如果患者死亡,应在死后尽快抽心血做细菌培养。如果是产气大肠杆菌,死后血培养常为阳性,假单胞菌属常为阴性。轻度反应需与发热反应鉴别;无论反应轻重均需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鉴别。 ·如果发现“高锰酸钾溶液样血液”时怎么办? 如发现“高锰酸钾溶液样血液”,应马上考虑到这袋血己被细菌污染,因为受污染的血液常呈紫红色,即呈高锰酸钾溶液样颜色。此时未输的不能输,正输的马上停输,对血液做细菌培养。同时,对已输入的患者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怀疑正在输的血液可能被细菌污染时怎么办? 怀疑正在输的血液可能被细菌污染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治疗要积极迅速,关键是要想到有输血败血症的可能,虽然不能确诊,只要有某些迹象,就应毫不迟疑地按输血败血症治疗。治疗重点是抗休克、治感染、防治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年底就需要,现在准备还来的急,得赶紧的,必须得现在就行动了,我看过一个创新医学网,上面有很多的论文,护理交流,护理经验,等等内容和很丰富,而且还是免费的,先给楼主分享一片论文。低龄儿体外循环的围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 简述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149例先心病手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的观察。结果 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结论 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围术期监护 护理措施及体会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治技术的进步,手术年龄日趋低龄化。婴儿期即对先心病实施手术根治,预计成人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就将逐渐减少。然而先心病的小儿,病理生理变化大,发育差,因此除了手术技巧,麻醉体外循环技术外,科学的围术期监护亦有其独特性。本文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2007年3月收治的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手术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在149例患儿中,男 89例,女60例,年龄2天~1岁,平均(7±)天;体重2 600~9 000 g,平均(6 800±1 940)g,平均准备时间3天,术后监护时间2天,住院时间14天。 手术种类 室间隔缺损(VSD)99例(其中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4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法洛四联征(TOF)17例,右位心、单心室2例,完全房室管畸形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漏2例,完全大动脉转位(TGA)6例。 手术方法 麻醉后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阻断主动脉后灌注4 ℃冷心肌保护液,压力30 mm Hg,速度160~200 ml/min,首次量15~20 ml/kg),每隔20 min追加一次,为首剂量的12。根据患儿年龄、VSD位置和ASD大小,经右房或肺动脉,用Dacron或心包补片修补。升温、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自主循环稳定后停体外循环,常规超滤10 min左右至红细胞压积(HCT)达30%以上,中和肝素,分别拔管、止血及关胸。 转流时间 最短28 min,最长237 min,平均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0 min,最长140 min,平均 min。 心脏复跳情况 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127例,电极复跳22例。2 结果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2 护理体会 术前访视 术前1日巡回护士去病房,阅读病例、探视及向其家属了解患儿情况,摘录有关检查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患儿年龄小,体重低,护士通过形体语言如触摸安抚、面带微笑地与患儿接触,避免了患儿年龄小不能核对姓名而发生差错。需向家长讲解禁食禁饮的必要性,防止麻醉中出现误吸(一般婴幼儿禁食4 h),由于婴幼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患儿择期手术宜排在上午第一台为宜[1]。 手术间及物品的准备 小儿体温受外界影响,所以接患儿入室前先把温度调高2 ℃~4 ℃,相对湿度保持不变(60%)。术前手术床上铺好变温毯,降温时,巡回护士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在患儿头部置冰袋,同时将室温迅速下调至16 ℃;到心内操作完毕开始升温时,即撤除头部冰袋,改用38 ℃湿毛巾敷于头部,以协助升温,室温上调至24 ℃~26 ℃。冬季输液、输血可使用加温器,避免输入大量冷液体。为了控制液体的入量,输液使用精密可控制流量的输液器。调节血压的药物更应该精确,用50 ml空针抽取经输液泵滴入。另外备22号动脉留置针,肝素溶液,行桡动脉穿刺。 麻醉前、后的配合 心脏手术应避免患儿哭闹加重缺氧,术晨患儿由家属陪伴到手术室门外,待麻醉准备工作完毕后,经过查对根据患儿的体重及麻醉医生的医嘱,给予氯胺酮(5~6 mg/kg)肌内注射,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间,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麻醉诱导中要协助麻醉师注意患儿呼吸,血压,心电图等变化。为避免各种刺激,患儿的导尿,测肛温、鼻咽温,动脉及深静脉穿刺可在麻醉后进行。 手术体位 患儿置平卧位,胸骨用软枕垫高5 °~15 °,肘、踝和肩胛等突出部位用软垫保护。一方面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小儿皮肤娇嫩,长时间皮肤受压容易引起压疮。 术中出入量的管理 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性大,需开放的静脉通道多,要求护士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和经验。严格控制入液量,10 kg 以下的患儿尤为重要,避免盐水输入过多,配制药物时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输液量均由小儿血液循环较成人快,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体内造成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在体外循环中,应将所有静脉通道控制到最小化,保证通道暂时关闭。手术中尿量的观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保持血钾浓度在正常范围,可根据血气结果和见尿补钾的原则,500 ml尿量补1~2 g。术中及时向麻醉医生和转流医生汇报转流前、转流中,及停体外循环后的入液量及尿量。输血量的多少应根椐年龄、体重、心脏类型及出血量和动静脉的变化来决定,既要防止输液过少所致的低血容量,又要防止输液过量加重心脏负担。我们的做法是对有全血的纱布过秤定量,对吸引瓶内及其他含血液体测Hb然后推算其血量。 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监测心电、呼吸、有创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三路体温、尿量及心内压力等。巡回护士注意观察监护仪数据,与手术、麻醉、转流医师保持联系,及时检查和调整探头、线路(或管路),以确保监测准确和稳定。超滤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红细胞压积,将红细胞压积提高至33%~35%,使血流动力学得到了良好恢复,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但超滤时动脉血压有时会偏低,巡回护士需严密监测动脉压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准备除颤器、临时心脏起搏器等,以备急用。 器械和材料 患儿的心肌组织发育不成熟,手术视野小,故所用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应与其相匹配,要求精细、损伤小、易操作、方便手术,如小号胸撑、婴儿型主动脉阻断钳、细齿无损伤镊、显微持针器、9 mm 或13 mm针的5/0、6/0 prolene线、8 mm或9 mm 针的5/0、4/0带垫片涤纶线、16或18号胸腔引流管等。用小儿进口胸骨钢丝(12 mm×28 mm)缝合胸骨,3/0弯纽线缝皮肤。 术中配合 小儿皮肤嫩,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为了避免皮肤烧伤,各穿刺部位及手术切口用碘伏消毒。在固定体外循环管道时应将剖胸单提起再夹固定钳避免夹伤皮肤。因为低体重和小婴儿的心内直视手术,手术视野小,有一定的难度,器械护士熟悉每个手术的方法和每个操作步骤,跟踪手术全过程传递器械和配合手术的每个动作要做到主动、准确、快捷、轻柔,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误传。台上医护有效配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手术的关键之一。3 小结低龄儿的手术极富挑战性,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护理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149例手术,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低年龄患儿的手术配合经验。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安置体位,协助降温,了解尿量,观察生命体征,并与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医师密切配合。器械护士合理选择手术器械与材料,每个传递步骤准确无误。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股骨骨折;垂直悬吊牵引;护理新生儿股骨骨折是产伤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1],发病率约为‰[2]。新生儿出生后即行体格检查中很少发现股骨损伤的征象,多在出生后一周内出现伤肢大腿肿胀和不活动,被动活动伤肢引起哭闹等,经X线摄片确诊,平均诊断时间为生后天(1~21天)[2]。婴幼儿骨骼具有它的特殊性,塑形能力强,愈合快,所以不强求手术复位[3]。医学论文发表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垂直悬吊皮牵引、连衣挽具治疗、夹板固定、腹部固定等。我科采用暖箱内垂直悬吊皮牵引治疗新生儿股骨骨折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介绍 例1,为G2P2 孕33周臀位顺娩出生男婴,体重2050g,出生3h发现右下肢外展位活动受限,摄片示右股骨中上1/3骨折。因该婴早产,体重轻,皮肤嫩,骨科会诊后予右下肢小夹板固定术,同时吸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4天后摄片示“对位不佳”,既改用暖箱内双下肢垂直悬吊海绵贴占皮牵引治疗,住院39天(2004年6月1日—2004年7月9日)摄片示“右侧股骨骨折原发骨痂形成,断端对位良好”,予办理出院。 例2,为G3P3孕36周多胎臀位剖宫产分娩三胎之小,女,体重2300g,Apgar评7分,经加压给氧后评分9分,即拟“早产儿轻度窒息”入新生儿室,入暖箱,同时输液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支持治疗。天发现该婴左下肢外展位,左大腿上1/3处肿胀明显,摄片示“左侧股骨干斜行完全性骨折。”骨科会诊后行双下肢悬吊皮牵引治疗住院49天,摄片示“左侧股骨骨折处大量骨痂形成,两断端无明显移位,愈合良好。”予办理出院。 治疗方法 我科选用上海合力医疗机械厂生产的8802型婴儿培养箱,调节暖箱适宜温湿度,在暖箱的婴儿足侧顶部正中沿婴儿身体纵轴向两侧各7~8cm处钻一小孔,除去患儿所有衣服,穿纸尿裤,双下肢皮肤清洁后,从婴儿大腿根部沿大腿内侧贴宽胶布,延长超足底约3cm,自制一横弓,内垫硬纸板,横弓中间钻小孔引一牵引线穿暖箱顶端小孔后,两条牵引线相系固定,调整患儿臀部离开箱内床面约2cm,大腿贴宽胶布外两侧用长条形海绵条保护,外加绷带包扎。期间观察患儿下肢轴线与躯干轴线之间的角度不大于90°,分别与固定牵引一周后和二周后,出院前摄片复查,同时在牵引一周左右加用维生素AD钙剂等促骨痂形成。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血液内科疾病的护理风险存在因素,分析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2例输液渗漏,2例经济纠纷,投诉率。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研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Kind and corresponding risk discussing the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factor manage a countermeasure。Method: Retrospect sex there exists a factor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ng my 42 regular yard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research analysing the risk administration。Result.:42 regular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patient gets the effective nursing , 2 regular infusion leakage , 2 regular economy disputes , complaint rate 。Conclusion: Put risk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but maximal degree reduces risks happening , is good for patient state of illness improvement.
【Keyword】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Study a countermeasure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血液内科患者逐年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已成为血液内科护理管理的新方向。我院血液内科自2007年开始对该科护理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分析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42例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12~62岁,平均3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血友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其它 病种3例。
风险因素分析
主观性个人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 规章制度 不严,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2]。血液科输血治疗较多,因护士个人因素输错血或输错液体等,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内容不符不连贯,随意涂改也易导致护理纠纷
专科知识及 经验 缺乏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恶性血液性疾病不能及时判断。
感染预防意识淡薄 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医患沟通缺乏 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致护理纠纷或投诉
缺乏法制意识护患关系是特定人际关系,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造成病人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未经病人同意暴露隐私等。
主观性病人因素 血液病病人自身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焦虑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客观性疾病自身因素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与感染,生活因素相关。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病种感染率约12%,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35%左右[3]。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有眩晕、乏力等症状情况,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容易出现意外。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此药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及引起药物性静脉炎[4,5]。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难度,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其它因素如病房噪音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护理风险因素对应管理对策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6]。血液病化疗药物使用较多,要求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分析,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从细节上落实各项 措施 到位,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如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加高床栏,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结果
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其中2例因输液渗漏经对症处理缓解,2例因经济条件原因发生医疗纠纷,经明细账目,耐心解释,联络患者当地医保机机解决费用,得到合理解决。投诉率为。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7]。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液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的特点,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我科采取上述综合防范对策,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三年多差错事故显著减少,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患者病情,心理,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国英,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1042.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658.
[3]许洪志,仲春红,叙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8589.
[4]刘志霞,郭淑婷,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768.
[5]邓本敏,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6]孟繁荣,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8C):22402241.
[ 7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摘要】血液内科病人因为原发病及治疗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分析血液内科患者急诊方法,可以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加强医院的管理。本文探讨了血液病人的内科急诊方法,为有效监管血液病感染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不同时间血液内科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口腔( )、胃肠 道( )、血 液 ( )、 肛 周()、泌尿道及其他部位。其中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夏秋季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常见。病人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有无放化疗、抗生素的使用等均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以侵袭性操作发生的感染率最高。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100(),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78例()。178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65例,死亡10例;血友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0例,死亡5例;淋巴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3例,死亡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41例,死亡9例。合计总共急诊抢救成功149例,死亡29例,急诊抢救成功率为,死亡率。其中23例死于急诊室,6例死于住院期间。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
今天,对外伤、分娩、大手术等病患,输血已经是常规操作,人们对此也觉得理所当然。虽然现抽现输的输血方式早已被摒弃,但不论是在影视剧作品里,还是生活中,有人身患重伤被送往医院,总还是会有亲人朋友撸起自己的袖子大喊:“医生,抽我的血!”在最近热播的韩国剧集《太阳的后裔》中,也毫不意外地出现了输血的场面,甚至引发了网友“操作不专业”的吐槽。可见,输血作为一种救命的手段,早已深入人心,输血急救的相关操作和标准也被许多人所熟知。
但是,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至今才有约百年历史。算上之前走的那些弯路,从可以被称为“输血治疗”的临床治疗手段问世至今,也才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和医学中的其他门类一样,输血医学也经历了从蒙昧到开明、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历程。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类就察觉了血液的重要性。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体液学说在欧洲影响极为深远,人们认为血液中蕴含着生命、精神和力量。古罗马流行格斗竞技,恢弘巍峨的竞技场遗址至今还伫立在意大利。在那时,一旦场上分出胜负,尤其当败者身负重伤、血流如注,观众们便会蜂拥而入,争相啜饮这位濒死之人的鲜血,认为可以借此获得这位斗士的强健体格和过人勇气。 还有人认为鲜血具有恢复体力、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传说故事也同样层出不穷。17世纪匈牙利的女伯爵伊莉莎白·巴托丽为了留住流逝的青春,利用贵族的强权和财富,先后将数百名少女在地下室放血,她则一边喝这些少女的鲜血,一边用来沐浴。这一真实事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游戏中的情节。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血液有关的传统。比如“歃血为盟”,人们认为血液里寄托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约是不能反悔、不能违背的。又比如“滴血认亲”,那时人们还不了解血型、抗原与抗体等原理,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血液似乎与遗传有关。在中医典籍里,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最初的尝试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用血液治疗疾病,是在149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因患脑卒中而昏迷,众医生束手无策之际,一位医生建议用人血治疗。当时医生们并不知道血液应该被注入血管,只是将血液从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这样的治疗当然无效,教皇于当年年底去世,而三名男孩也因失血过多而白白送命。在15世纪后期,人们一度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症状都是因为“血中有毒”导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种治疗手段。“放血疗法”曾风靡一时,一直盛行到16世纪。罗马教皇的医生们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环理论,直到1616年才由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发现,至今正好四百年。哈维用动物实验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环流方向和运行途径,他在1628年和1651年发表了两篇有关血液循环的论文,人类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
输血的先河
1665年英国医生理查·洛厄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他把一只健康狗的动脉,和另一只放血后濒死的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健康狗的血液流进濒死狗的体内,让濒死狗活了过来。这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觉得血液和精神、性格、灵魂存在联系。受到动物输血的启发,人们认为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能治疗麻风、溃疡等疾病,还能改变性格,治疗精神疾病。最早的翔实的记录,就是1667年的几起输血手术。给狗输血的那位洛厄,尝试着把绵羊的血输给“癫狂症”患者亚瑟·科伽,希望让小伙子免除病痛,从某种角度来说,目的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科伽在几分钟内便一命呜呼了。而在同一年,法国著名御医简-巴普提斯特·丹尼斯则首次成功地将动物血输给人类,他将羊血输给一位长期发烧的男孩,奇迹般地治愈了他之前嗜睡和精神错乱的症状。随后他又将小牛的血液输入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东尼·莫里体内,剧烈的免疫反应使莫里濒临死亡,幸运的是他挺过了那些高烧、休克,而且在数月内暂时恢复了平静不再疯狂。丹尼斯这两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热门。但在进一步治疗中,病人再次接受牛血后出现了发热、脉搏加快、肾部疼痛、黑色尿等典型输血反应症状并最终死亡,死者家属状告丹尼斯犯有杀人罪,1668年法庭判决,今后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进行输血。后来,由于以各种方式将动物血输入人体的治疗,都因出现输血反应而造成许多例死亡,被证明是失败的,法国和英国都颁布法律禁止给人输血。
成功的曙光
禁令颁布后的一百多年,曾轰动一时的输血疗法变得无人问津。1795年美国医生菲利普·菲兹克完成了有记载的首例人与人之间的输血,但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直到1817年,英国妇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频频目睹产妇因大出血而死亡,对此忍无可忍的他,先用动物进行输血实验,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进行了将健康人血输给濒死之人的治疗尝试。他共为11例大失血病人输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1818年他在伦敦内科学会上作了关于输血的报告,他总结得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用人血,2、只适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这次报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再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但当时人们对血型还一无所知,所以无法解释输血后有些病患能存活下来,有的却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布兰德尔开创了直接输血法,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采用了消毒法,对输血器具进行消毒,并在手术中采用无菌操作,为避免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输血医疗的发展。
血型和抗凝
1901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统,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人类的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被人尊称为“血型之父”。1907年美国病理学家路德维格·赫克通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进行交叉配血来提高输血安全性,同年美国医生鲁本·奥腾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此后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人类不断发现新的红细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除了血型,血液凝固也是输血手术中的一大障碍。美国外科医生克莱尔从1898年至1909年先后对55例患者进行了61次输血,其中2/3取得了成功。他改进了注射器,使用石蜡油管、注射针头、小接管、三通管、活塞等作为输血器材,让受血者和献血者同时躺在手术床上,使献血者的动脉和受血者的静脉相连接,缩短输血时间,避免血液凝固。1914年开始,比利时的阿尔伯特·哈斯汀和美国的理查·路易森等人先后报导了枸橼酸盐的抗凝血作用,并提出用枸橼酸盐和葡萄糖与血液混合,在抗凝的同时可以保持红细胞活力。这些极大地促进了输血医疗的发展,使输血从高精尖技术变为许多医生都能完成的手术,至1920年左右,输血手术及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均已被普及。
血液的保存
1915年,美国病理学家威尔将枸橼酸盐抗凝的血液放在冷藏箱内保存,成为血库工作的奠基人。1918年战地血库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中,1921年伦敦有了输血服务所,对输血器具、采血及输血方法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1937年美国首家血库在芝加哥成立,1939年二战开始时,美国已有多处输血服务所,大量献血者前来献血。由于血库的普及,血液保存时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1943年洛狄特和莫里森配制出了酸式枸椽酸葡萄糖(acidcitrate dextrose, ACD)溶液作为抗凝血剂,全血储存时间延长至21天。1957年吉布森提出在ACD保存液加入磷酸盐组成CPD(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保存液,全血的保存期延长到28天。1979年一种新的抗凝血剂CPDA(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 adenine)被采用,其中添加了腺嘌呤(adenine),从而延长红细胞保存期限到35天。
按成分输血
人们还发现,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不同血液组分,功能不同,保存条件也不同,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同时很好地保留血液中各成分的活性。全血保存温度为4±2℃,公认的主要质量标准是输注后24小时循环内存活的红细胞数不小于原有数目的70%,其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在此温度下1~2天即失活。凝血因子Ⅴ、Ⅷ和Ⅸ等可在-20℃保存1年,血小板在20-24℃保持温和震荡可保存5天。1952年,亚当斯等试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高黏滞血症,同年,第一台初级血细胞分离机问世。1959年,发明CPD保存液的吉布森首先正式提出成分输血的概念,1960年,弗雷瑞奇收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进行输注获得成功,1965年科恩成功地进行了血小板输注,1969年墨菲和加德纳论证了室温下储存血小板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前,临床一般采取输注全血来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改善患者贫血时的缺氧症状。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导致免疫和止血功能丧失或不足,不能用于治疗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而白细胞、血小板随保存时间的崩解,会在输注时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0年代中期开始,成分输血迅速发展,在采血后血液各成分活性尚保持完好的时间段内及时分离、浓缩制备成血液成分制品,或用血液成分单采机直接采集,并将各成分保存于各自适宜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全血中部分成分失活的问题。到80年代之后,国际上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选用红细胞悬液或其他成分血液进行临床救治,仅有少数医疗机构使用全血救治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国在成分输血开展后,也仅在部分大手术、大出血、新生儿换血等情形下使用全血。
(1)HLA与疾病:目前能确定的与HLA有关的疾病有50余种。有些HLA型别的人群往往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HLA与疾病关联的研究在于阐明疾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根据HLA预测疾病及针对性预防疾病等方面均十分重要。(2)HLA与器官移植:为降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程度和频度。移植前应对供、受者进行血型及组织配型,应尽量选择与受者HLA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供体移植物,以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时间。(3)HLA与输血反应:多次输血的病人可发现有非红细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上表现发热、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荨麻疹等。这类病人血流中均可查到抗白细胞或抗血小板HLA抗原的抗体。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警惕输血反应的发生。(4)HLA的鉴定:HLA在淋巴细胞膜上存在密度最大,因此HLA鉴定取材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主。
人白细胞抗原,英文缩写名字是HLA,与人红细胞表面所具有的ABO抗原具有类似的性质.ABO 血型不同的不能输血,同样HLA配型不同的也不能做为骨髓供者,否则,将引起排斥反应使骨髓移植失败.HLA是迄今所知,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类遗传多样性系统.除了同卵双生子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HLA抗原以外,在人类群体中很难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两个机体.与骨髓移植有关的主要是HLA--ABC抗原与HLA--D和DR抗原.HLA--ABC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细胞膜上;而HLA--D和DR,主要存在于某些免疫活性细胞上.这两类抗原的不同分布,提示它们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上面已经提到HLA抗原系统与移植有关,通过HLA配型能改善移植物的存活率.HLA作为一种遗传标记,不但可以用于人类遗传学研究,而且可通过研究它与疾病的关系.阐明疾病的病因.HLA配型,就是利用抗体或别的方法检测出不同人体所具有的各自的抗原体.
human leucocyte antigen的缩写,也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不同种类哺乳动物MHC及其编码产物的名称各异。小鼠的MHC称为H-2复合体。人类的MHC通常称为HLA基因或HLA复合体。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白细胞上,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为和基因区分常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哥们你问这个不会是想卖肾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白细胞上,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个在器官移植时,需要检查配型的。否则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异物,产生抗体,器官就完了,人与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体不可能一致,所以,尽量寻找配型高的进行移植,但还要服用一生的免疫抑制药,才行。~~~~~~~~~
肿瘤患者红细胞输血没问题,我给你推见。
要着人帮你写这么点是写不出来要写就是全文一起写,不然断章取义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血液内科疾病的护理风险存在因素,分析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2例输液渗漏,2例经济纠纷,投诉率。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研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Kind and corresponding risk discussing the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factor manage a countermeasure。Method: Retrospect sex there exists a factor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ng my 42 regular yard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research analysing the risk administration。Result.:42 regular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patient gets the effective nursing , 2 regular infusion leakage , 2 regular economy disputes , complaint rate 。Conclusion: Put risk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but maximal degree reduces risks happening , is good for patient state of illness improvement.
【Keyword】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Study a countermeasure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血液内科患者逐年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已成为血液内科护理管理的新方向。我院血液内科自2007年开始对该科护理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分析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42例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12~62岁,平均3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血友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其它 病种3例。
风险因素分析
主观性个人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 规章制度 不严,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2]。血液科输血治疗较多,因护士个人因素输错血或输错液体等,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内容不符不连贯,随意涂改也易导致护理纠纷
专科知识及 经验 缺乏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恶性血液性疾病不能及时判断。
感染预防意识淡薄 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医患沟通缺乏 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致护理纠纷或投诉
缺乏法制意识护患关系是特定人际关系,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造成病人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未经病人同意暴露隐私等。
主观性病人因素 血液病病人自身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焦虑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客观性疾病自身因素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与感染,生活因素相关。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病种感染率约12%,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35%左右[3]。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有眩晕、乏力等症状情况,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容易出现意外。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此药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及引起药物性静脉炎[4,5]。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难度,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其它因素如病房噪音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护理风险因素对应管理对策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6]。血液病化疗药物使用较多,要求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分析,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从细节上落实各项 措施 到位,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如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加高床栏,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结果
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其中2例因输液渗漏经对症处理缓解,2例因经济条件原因发生医疗纠纷,经明细账目,耐心解释,联络患者当地医保机机解决费用,得到合理解决。投诉率为。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7]。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液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的特点,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我科采取上述综合防范对策,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三年多差错事故显著减少,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患者病情,心理,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国英,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1042.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658.
[3]许洪志,仲春红,叙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8589.
[4]刘志霞,郭淑婷,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768.
[5]邓本敏,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6]孟繁荣,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8C):22402241.
[ 7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摘要】血液内科病人因为原发病及治疗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分析血液内科患者急诊方法,可以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加强医院的管理。本文探讨了血液病人的内科急诊方法,为有效监管血液病感染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不同时间血液内科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口腔( )、胃肠 道( )、血 液 ( )、 肛 周()、泌尿道及其他部位。其中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夏秋季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常见。病人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有无放化疗、抗生素的使用等均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以侵袭性操作发生的感染率最高。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100(),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78例()。178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65例,死亡10例;血友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0例,死亡5例;淋巴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3例,死亡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41例,死亡9例。合计总共急诊抢救成功149例,死亡29例,急诊抢救成功率为,死亡率。其中23例死于急诊室,6例死于住院期间。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
那你就参考别人是怎么写的呗~看下(世界肿瘤研究)或者(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
年底就需要,现在准备还来的急,得赶紧的,必须得现在就行动了,我看过一个创新医学网,上面有很多的论文,护理交流,护理经验,等等内容和很丰富,而且还是免费的,先给楼主分享一片论文。低龄儿体外循环的围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 简述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149例先心病手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的观察。结果 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结论 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围术期监护 护理措施及体会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治技术的进步,手术年龄日趋低龄化。婴儿期即对先心病实施手术根治,预计成人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就将逐渐减少。然而先心病的小儿,病理生理变化大,发育差,因此除了手术技巧,麻醉体外循环技术外,科学的围术期监护亦有其独特性。本文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2007年3月收治的149例1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手术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在149例患儿中,男 89例,女60例,年龄2天~1岁,平均(7±)天;体重2 600~9 000 g,平均(6 800±1 940)g,平均准备时间3天,术后监护时间2天,住院时间14天。 手术种类 室间隔缺损(VSD)99例(其中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4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法洛四联征(TOF)17例,右位心、单心室2例,完全房室管畸形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漏2例,完全大动脉转位(TGA)6例。 手术方法 麻醉后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阻断主动脉后灌注4 ℃冷心肌保护液,压力30 mm Hg,速度160~200 ml/min,首次量15~20 ml/kg),每隔20 min追加一次,为首剂量的12。根据患儿年龄、VSD位置和ASD大小,经右房或肺动脉,用Dacron或心包补片修补。升温、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自主循环稳定后停体外循环,常规超滤10 min左右至红细胞压积(HCT)达30%以上,中和肝素,分别拔管、止血及关胸。 转流时间 最短28 min,最长237 min,平均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0 min,最长140 min,平均 min。 心脏复跳情况 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127例,电极复跳22例。2 结果134例治愈出院,死亡15例,其中VSD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TOF 5例,TGA 3例;完全房室管畸形1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单纯VSD、ASD无一例死亡。2 护理体会 术前访视 术前1日巡回护士去病房,阅读病例、探视及向其家属了解患儿情况,摘录有关检查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患儿年龄小,体重低,护士通过形体语言如触摸安抚、面带微笑地与患儿接触,避免了患儿年龄小不能核对姓名而发生差错。需向家长讲解禁食禁饮的必要性,防止麻醉中出现误吸(一般婴幼儿禁食4 h),由于婴幼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患儿择期手术宜排在上午第一台为宜[1]。 手术间及物品的准备 小儿体温受外界影响,所以接患儿入室前先把温度调高2 ℃~4 ℃,相对湿度保持不变(60%)。术前手术床上铺好变温毯,降温时,巡回护士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在患儿头部置冰袋,同时将室温迅速下调至16 ℃;到心内操作完毕开始升温时,即撤除头部冰袋,改用38 ℃湿毛巾敷于头部,以协助升温,室温上调至24 ℃~26 ℃。冬季输液、输血可使用加温器,避免输入大量冷液体。为了控制液体的入量,输液使用精密可控制流量的输液器。调节血压的药物更应该精确,用50 ml空针抽取经输液泵滴入。另外备22号动脉留置针,肝素溶液,行桡动脉穿刺。 麻醉前、后的配合 心脏手术应避免患儿哭闹加重缺氧,术晨患儿由家属陪伴到手术室门外,待麻醉准备工作完毕后,经过查对根据患儿的体重及麻醉医生的医嘱,给予氯胺酮(5~6 mg/kg)肌内注射,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间,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麻醉诱导中要协助麻醉师注意患儿呼吸,血压,心电图等变化。为避免各种刺激,患儿的导尿,测肛温、鼻咽温,动脉及深静脉穿刺可在麻醉后进行。 手术体位 患儿置平卧位,胸骨用软枕垫高5 °~15 °,肘、踝和肩胛等突出部位用软垫保护。一方面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便于操作;另一方面小儿皮肤娇嫩,长时间皮肤受压容易引起压疮。 术中出入量的管理 患儿体外循环手术危险性大,需开放的静脉通道多,要求护士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和经验。严格控制入液量,10 kg 以下的患儿尤为重要,避免盐水输入过多,配制药物时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输液量均由小儿血液循环较成人快,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体内造成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在体外循环中,应将所有静脉通道控制到最小化,保证通道暂时关闭。手术中尿量的观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保持血钾浓度在正常范围,可根据血气结果和见尿补钾的原则,500 ml尿量补1~2 g。术中及时向麻醉医生和转流医生汇报转流前、转流中,及停体外循环后的入液量及尿量。输血量的多少应根椐年龄、体重、心脏类型及出血量和动静脉的变化来决定,既要防止输液过少所致的低血容量,又要防止输液过量加重心脏负担。我们的做法是对有全血的纱布过秤定量,对吸引瓶内及其他含血液体测Hb然后推算其血量。 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监测心电、呼吸、有创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三路体温、尿量及心内压力等。巡回护士注意观察监护仪数据,与手术、麻醉、转流医师保持联系,及时检查和调整探头、线路(或管路),以确保监测准确和稳定。超滤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红细胞压积,将红细胞压积提高至33%~35%,使血流动力学得到了良好恢复,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但超滤时动脉血压有时会偏低,巡回护士需严密监测动脉压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准备除颤器、临时心脏起搏器等,以备急用。 器械和材料 患儿的心肌组织发育不成熟,手术视野小,故所用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应与其相匹配,要求精细、损伤小、易操作、方便手术,如小号胸撑、婴儿型主动脉阻断钳、细齿无损伤镊、显微持针器、9 mm 或13 mm针的5/0、6/0 prolene线、8 mm或9 mm 针的5/0、4/0带垫片涤纶线、16或18号胸腔引流管等。用小儿进口胸骨钢丝(12 mm×28 mm)缝合胸骨,3/0弯纽线缝皮肤。 术中配合 小儿皮肤嫩,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为了避免皮肤烧伤,各穿刺部位及手术切口用碘伏消毒。在固定体外循环管道时应将剖胸单提起再夹固定钳避免夹伤皮肤。因为低体重和小婴儿的心内直视手术,手术视野小,有一定的难度,器械护士熟悉每个手术的方法和每个操作步骤,跟踪手术全过程传递器械和配合手术的每个动作要做到主动、准确、快捷、轻柔,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误传。台上医护有效配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手术的关键之一。3 小结低龄儿的手术极富挑战性,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护理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149例手术,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低年龄患儿的手术配合经验。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安置体位,协助降温,了解尿量,观察生命体征,并与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医师密切配合。器械护士合理选择手术器械与材料,每个传递步骤准确无误。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的判断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护理类论文常见的有:护理文献、护理技术、心理护理。 这里为楼主提供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心理护理论文】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表现为意外、突然、缺乏心理准备。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我从事急诊护理30年,从中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认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2 急躁心理 由于突然患病,伴随的外伤、出血、伤残等,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刺激。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急躁不安,甚至不配合治疗。 3 焦虑孤独心理 多数外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关键时期。外伤的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担心肢体伤残是否能恢复,心理功能也相继遭到损害。加之发生突然,患者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亲友、家属,探视的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4 其他外伤原因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5 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尽快采取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使患者看到生命希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6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患者,看到患者和家属主动上前迎接,迅速安排抢救室,询问病情的同时应评估病情,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能尽快配合抢救治疗。 7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消除患者急躁情绪。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目的、一般步骤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对有些病情不宜向患者交代的切勿在患者面前交代和议论,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8 热情关心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孤独感,尤其是伤残患者生活能力下降,饮食、起居要妥善安排,使患者感到医院的温暖。在不影响治疗、监护的情况下,鼓励家属和亲友探视,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 9 腹痛患者的护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医院不给用止痛药就是不积极治疗,有烦躁、厌问、不信任的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 10 服毒自杀患者的护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 11 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慰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患者家属难免有各种不同复的心理。 12 对惊慌失措、哭啼家属应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与护理。 13 对比较镇静的家属可如实的告诉患者情况及准备采取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争取他们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抢救、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要妥当,内容要科学,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诚,委屈要克制,善于忍耐。对患者的过激言行切勿计较,不能与患者争吵。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血液内科疾病的护理风险存在因素,分析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2例输液渗漏,2例经济纠纷,投诉率。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研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Kind and corresponding risk discussing the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factor manage a countermeasure。Method: Retrospect sex there exists a factor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ng my 42 regular yard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research analysing the risk administration。Result.:42 regular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patient gets the effective nursing , 2 regular infusion leakage , 2 regular economy disputes , complaint rate 。Conclusion: Put risk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but maximal degree reduces risks happening , is good for patient state of illness improvement.
【Keyword】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Study a countermeasure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血液内科患者逐年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已成为血液内科护理管理的新方向。我院血液内科自2007年开始对该科护理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分析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42例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12~62岁,平均3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血友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其它 病种3例。
风险因素分析
主观性个人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 规章制度 不严,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2]。血液科输血治疗较多,因护士个人因素输错血或输错液体等,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内容不符不连贯,随意涂改也易导致护理纠纷
专科知识及 经验 缺乏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恶性血液性疾病不能及时判断。
感染预防意识淡薄 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医患沟通缺乏 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致护理纠纷或投诉
缺乏法制意识护患关系是特定人际关系,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造成病人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未经病人同意暴露隐私等。
主观性病人因素 血液病病人自身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焦虑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客观性疾病自身因素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与感染,生活因素相关。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病种感染率约12%,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35%左右[3]。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有眩晕、乏力等症状情况,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容易出现意外。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此药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及引起药物性静脉炎[4,5]。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难度,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其它因素如病房噪音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护理风险因素对应管理对策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6]。血液病化疗药物使用较多,要求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分析,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从细节上落实各项 措施 到位,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如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加高床栏,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结果
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其中2例因输液渗漏经对症处理缓解,2例因经济条件原因发生医疗纠纷,经明细账目,耐心解释,联络患者当地医保机机解决费用,得到合理解决。投诉率为。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7]。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液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的特点,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我科采取上述综合防范对策,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三年多差错事故显著减少,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患者病情,心理,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国英,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1042.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658.
[3]许洪志,仲春红,叙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8589.
[4]刘志霞,郭淑婷,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768.
[5]邓本敏,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6]孟繁荣,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8C):22402241.
[ 7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摘要】血液内科病人因为原发病及治疗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分析血液内科患者急诊方法,可以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加强医院的管理。本文探讨了血液病人的内科急诊方法,为有效监管血液病感染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不同时间血液内科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口腔( )、胃肠 道( )、血 液 ( )、 肛 周()、泌尿道及其他部位。其中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夏秋季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常见。病人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有无放化疗、抗生素的使用等均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以侵袭性操作发生的感染率最高。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100(),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78例()。178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65例,死亡10例;血友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0例,死亡5例;淋巴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3例,死亡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41例,死亡9例。合计总共急诊抢救成功149例,死亡29例,急诊抢救成功率为,死亡率。其中23例死于急诊室,6例死于住院期间。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
医学检验资料应做到及时、准确、可靠,通过检验质量控制来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适应临床岗位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组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阶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组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组;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专案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组;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组;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组。模组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络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路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组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路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影,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专案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络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阶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装置,积极开展新检测专案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路技术进行远端视讯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专案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路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资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实验考核的模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定模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专案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4]张琼,张朝霞,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网路教学的设计思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341-2343.
[5]欧阳惠君.《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考核与资格考试融通的改革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136-137.
范文二: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与防范教育
摘要: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学科已从临床诊断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一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著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独立学科。近年来社会公众法律观念和 *** 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医学涉及临床各科,如果检验流程或结果出现检验差错,就有可能误导临床诊治方向,导致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医疗角度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和杜绝医疗事故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对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其检验流程涉及临床各科,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技术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验差错的发生,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所谓检验差错,是指任何与标准操作规程或程式相偏离的事件,差错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1]。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严格规范操作,密切与临床相应科室和患者的沟通,时刻注意防范,将检验差错率降到最低[2]。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作为一家以“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定位的高职院校,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在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防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通过防范检验差错的内容和措施来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现将其体会和同仁进行交流探讨。
1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内容
保证医疗安全是对人生命尊重和维护的需要,如因检验差错耽误患者疾病的诊治,引发临床差错甚至事故,将严重影响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资料。我们认为防范教育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3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校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方面,除了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外,还将诸如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专业技术规范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的教学中,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和责任,知晓患者权利,学会应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为进入临床安全实践打下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应遵守科室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在实践中通过接触相关案例、强化法律意识,从而不断学习和增强检验差错的防范意识及提升处理能力。
娴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防止检验差错发生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加强学生的三基训练,在学习中融入检验差错案例教学,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医院的集中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各实验室的严格教学管理,学习《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制度》《检验科工作制度》等,进行各科室的入科教育、学术讲座、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践与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提升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强化防范检验差错的意识和能力。
较高的人文修养
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现代医疗模式对医技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美学修养、礼仪修养和人际关系修养等。通过大学生对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与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专业实践,在保证检验安全的同时为患者和临床各科提供优质服务。
2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措施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检验差错防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将相关教育内容贯穿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具体措施体现在全程化、全员化、规范化和资讯化4个方面。
全程化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开始,防范教育就要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且各阶段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具体分为在校期和实习期两个阶段。
在校期
在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树立法律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如告诉学生在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而采错患者标本、编错标本号码、发错检验报告等检验差错的后果。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严格规范、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注意结合检验差错进行案例教学。如临床工作中违反检验操作规程,血液标本管离心时破损、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致细菌污染、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错误等差错导致临床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案例。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实习前准备,学校安排对重点操作专案进行一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为即将进入的实习阶段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为最大限度降低实习期检验差错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容易出现的检验差错,在训练中加以重点指导。
实习期
学生在三年级进入实习阶段,这是他们从学校的安全理论到临床安全实践的必经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学生到准检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实习生到实习医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纪律等充分介绍给学生。另外,通过礼仪服务、沟通技巧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与临床各科关系、医患关系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整个实习阶段,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照实习大纲完成实习计划,同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对于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能及时防范,将检验差错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全员化
一方面,学校实习就业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部和医学院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加强对校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如学校实习就业处将实习医院反馈的相关教育教学建议,通过召开院系联席会、座谈会、实习班主任辅导员和实习组长培训班等形式传递。每位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每位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等日常工作进行常抓不懈的防范教育,每位实习组长在本组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组员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科教科检验科和学校实习就业处、所在院系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和安全,与一些教学管理规范、拥有优秀带教教师队伍的医院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习就业处作为校方职能部门,直接与医院的相应管理机构科教科或教学管理办公室对接。通过加强院校联合的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形成“实习医院—实习就业处—医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网路”,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差错的发生率,杜绝医疗事故。
规范化
根据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需要和现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基本制度及工作流程,形成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例、实践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毕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就业处工作职责、校外实习带教教师和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等。学校实习就业处保持与各实习基地科教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的密切联络,采用多种联络方式,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动态;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和带教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实习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不定期邀请实习医院领导和优秀带教教师来校讲学,利用面试招聘为学生做安全教育。此外,实习就业处应加强与各实习组的联络,建立每个实习组长每周汇报制度,定期以电话、资讯、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汇报本组实习情况。通过学校和实习医院两方面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使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得到有效保证。
资讯化
随着计算机、智慧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学校的门户网、实习就业网等资讯平台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如在实习阶段,实习就业处与各实习医院、各实习小组分别建立QQ群、微信群,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资讯手段,保证院校和师生间的即时沟通,充分利用资讯化方便快捷的优势为防范教育服务。此外,还可通过网路平台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服务工作,如学校建有实习就业网,实习版块把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定期更新内容;设立实习组QQ群和微信群,及时释出实习生动态,对实习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接受线上实习生一对一交流,将培养学生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和能力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时,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特别注意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以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曾阳.浅谈检验差错防范与自我防范[J].药物与人,2014,27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