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葡萄膜炎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葡萄膜炎病的论文

葡萄膜炎指的是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同为虹膜大环,故二者经常同时发炎,而总称为虹膜睫状体炎。【在线预约眼科专家号源】如果脉络膜也同时发炎,则称为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相当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于其发病及复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其预防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葡萄膜炎的危害如下: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并且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它可以通过多种眼部并发症来造成患者视功能的丧失,包括角膜带状变性、虹膜后粘连、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的新生血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大多数葡萄膜炎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一般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保存患者的视功能。想要了解过更多相关内容,建议咨询爱尔眼科医院。爱尔爱尔眼科拥有一个博学专业、视野开阔的优秀管理团队,是具有中国及全球范围医院规模和优质医疗能力的眼科医疗集团。

按照炎症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前葡萄膜炎(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睫状体炎)、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症状主要以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为主,眼睛会有睫状充血(即白眼球明显变红,越靠近黑眼珠的白眼球红得越厉害)。中间葡萄膜炎轻者无症状或仅仅有飞蚊症,重者可有视力下降,少数病人也会出现眼红、眼痛等。后葡萄膜炎可有眼前黑影、暗点、闪光,也可出现视力下降。因为很多后葡萄膜炎会伴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结核等,因此会出现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结核的相应症状。

葡萄膜炎指的是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同为虹膜大环,故二者经常同时发炎,而总称为虹膜睫状体炎。如果脉络膜也同时发炎,则称为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眼病,种类繁多,病因相当复杂,治疗不当可导致失明,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于其发病及复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其预防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前葡萄膜炎症状:1、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2、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3、房水混浊、角膜后有沉着物,甚则前房纤维渗出或前房积脓4、虹膜肿胀,纹理不清,瞳孔后粘连5、伴见全身病变表现第二、后葡萄膜炎症状:1、视力严重下降,视力减退程度取决于病变部位和玻璃体混浊的程度。如发生在黄斑部,严重影响视力。2、闪光感,为炎症引起的视网膜刺激症状。3、视力变形,为水肿或渗出导致视网膜、视细胞排列紊乱所致。4、后葡萄膜炎症状还包括眼底检查:可见多处渗出灶,网膜水肿及眼底出血;晚期病人可见眼底色素沉着,晚霞状眼底,瘢痕,增殖性改变,以及网膜下新生血管。 以上就是葡萄膜炎症状,希望会帮助到您! 另外,您说自己看东西带双影,可能只是散光。毕竟葡萄膜炎是十分严重的病症,如果不放心,最好还是去相关医院做一下全面检查。

葡萄膜炎是一类疾病 它有100多种之多. 种类不同 症状也不尽相同.

猪皮炎型葡萄球菌病论文

一百五六十斤猪,得了渗出性皮炎了,用什么药能治愈,有没有拌料的药治这样的病,

猪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只对四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有用,按重量来吧

首先介绍一下葡萄球菌病,猪的葡萄球菌病感染主要是由猪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前者,猪葡萄球菌主要是引起猪的渗出性皮炎,俗称“油皮病”,后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造成猪的乳腺炎、坏死性皮炎和猪乳房的脓疱病。

葡萄球菌可以感染新生2日龄至8周龄左右的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全身性皮炎(不痒),皮肤病变很快,从发现一小片后,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就蔓延到全身。

发病猪食欲不振和脱水,发病初期在眼睛周围、耳廓、面颊及鼻背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下腹部等无毛处出现红斑,成为3至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并迅速破裂,渗出清朗透明的黏液。这些黏液经常与灰尘、泥土、粪便等等混合,干燥后形成黑褐色坚硬厚痂皮,并呈现横纹、龟裂,并且有臭味,用手一摸,像是接触棉油一样,故称为“猪油皮病”。严重的病猪体温迅速减轻并会在24小时内死亡,大多数是在发病10天左右死亡。

此病,不只是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发病、死亡,其实大的到50公斤以上的病猪也有!甚至母猪也有出现!只是日龄较大的猪多表现为局限性病变,病变多出现在猪的耳尖、头部、肷部和四肢末端。

近期我们的平台就遇到的一个特殊案例,一个1000头的育肥猪场,有三分之一的猪死亡竟是因为这病!并且都是体重在30公斤-40公斤的猪!经过到相关实验室做细菌分离试验,我们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这种病同时也是人兽共患病,人在感染后同样会出现皮肤溃烂,化脓等炎症。

猪葡萄球菌其实是猪场常在菌,是成年猪皮肤上的正常菌群。病猪的感染多是因为由于外界因素等造成表皮的创伤、裂口而导致。所以,我们的执业兽医师建议猪场产房饲养人员要加强对仔猪的护理,避免仔猪间因为争抢奶头等而争斗!同时,剪牙、断尾、断脐等要严格按照标准规程去做。其他阶段的猪,要经常巡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采取措施!

建议:猪舍用碘制剂消毒剂消毒。对早期发病的猪可以用碘酊涂抹清洗或者用凡士林+青链霉素涂抹出现炎症的地方。配合恩诺沙星+头孢肌注,一般3-5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另外推荐一个小偏方,供参考!用一斤75%的酒精泡两包烟,泡一天。第二天喷猪身上,一次见效,四五天后自然康复。严重感染后期的猪,不建议治疗,应及早淘汰处理。一般情况是,仔猪往往发病较多,整窝仔猪感染,且死亡率高。经常发病的猪场,可以用商品苗(葡萄球菌灭活疫苗)分别于产前第4周和第2周对母猪进行免疫。

总而言之,本病重在预防,养猪场在做好基础性疫苗(如猪瘟、圆环病等)之外,环境控制是首要任务!猪舍环境依旧脏乱差,再好的治疗方案也是白搭。

当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后,针对皮肤已有损伤的猪仔,应及时给它们涂擦碘酌,可对情况较严重的猪仔肌注阿莫西林;若是猪仔的皮肤已有痂皮,应先将它们用温热消毒药水浸泡5-10分钟,除去痂皮后,再涂擦碘酌。

一、小猪葡萄球菌治疗方法

1、如何治疗猪葡萄球菌感染

(1)若是皮肤已有损伤的猪仔,应及时给它们涂擦碘酌,情况较严重的猪仔可肌注阿莫西林,每天1次,连用5天即可。

(2)如果是有痂皮的猪仔,应先将它们用温热消毒药水浸泡5-10分钟,除去痂皮后,再涂擦碘酌。

(3)对于群发且状况较严重的猪仔,应将它们隔离后再集中进行处理,应局部进行外科处理,然后在猪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300g/吨,连用7天,还可以在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4)当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后,应及时清除患部的坏死组织及脓汁,可用1%高锰酸钾冲洗,再涂上碘酌。若是猪仔的情况比较严重,还需要进行补糖、补液等对症治疗。

2、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的症状

(1)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后,食欲会减退,体温也会慢慢升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还会因为腹泻而逐渐的消瘦。

(2)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后,肛门、眼圈、耳郭和腹部皮肤无毛处,会出现红斑并渗出浆液,然后扩至全身,伴有难闻的气味。

(3)当猪仔被猪葡萄球菌感染后,耳根、四肢下部、腹部会出现1-15个豌豆大脓肿,被毛先会脱落,然后患部皮肤慢慢变薄后破溃,跟污泥形成痂皮。

二、小猪葡萄球菌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患上猪葡萄球菌病的原因

(1)猪葡萄球菌一般多存在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如果猪舍的环境太差,而且猪仔的皮肤也受到了损伤,病菌便会趁机侵入,让猪仔患上猪葡萄球菌病。

(2)猪葡萄球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有明显的接触传染性,若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了被污染过的东西,便容易被感染。

2、如何防治猪葡萄球菌病

(1)想防治猪葡萄球菌病,应在春冬季节做好猪群体内外驱虫,哺乳母猪和仔猪除外。

(2)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仔创伤感染,对于断脐、阉割的用具,应用消毒药水浸泡消毒,而猪的身上的创口,也要用碘酌消毒。

(3)在喂养猪仔的过程中,要避免饲养密度过大,为了防止猪群因争食撕咬、践踏造成外伤而感染猪葡萄球菌病。

葡萄炭疽病论文

发生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疾病的预防,没有浇水,施肥,没有注意管控的方式,而且光照的时间太长,受到了其他虫害的影响。在进行种植的过程当中,提前要对土壤进行施肥,还要补充土壤的营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帮助葡萄生长。

葡萄炭疽病一般发生在邻近成熟,伴随着果汁水增加、高温高湿非常容易在果粒上边有黑色凹痕色斑,可是伴随着葡萄庄园内过冬病原菌的侵染,春季温度升高后也有可能发生,除开在果粒上导致病斑外,非常容易在叶片和花穗上侵染病发:药物控制后不会再向外部传播,病斑部位会粉碎破孔,一般叶片发觉病斑立即喷药预防,非常容易控制住,不容易侵染果子,

可是一旦侵染果子就很麻烦:直接走销售市场的生鲜种类略微有一个果粒带病斑还将就能够市场销售,假如入冷藏库的红提有病斑那么就有烂库的风险性,常常有某些果粒带炭疽病斑造成一库的红提烂完的惨象发生,因此抗住炭疽至关重要:清除带故障枝干,弄出种植园,解决过冬病原菌,春季立即药物土壤消毒,以往炭蛆病多的是园块土壤消毒能够添加三唑类化肥。

操纵园里环境湿度和枝干相对密度,及其土壤含水量,低洼地区块立即排水管道,降低患病概率。药物预防,平常喷药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丙环唑等三唑类化肥都能够兼防炭疽,可是需要注意某些药物尽可能水果套袋后应用,以防抑制生长,咪鲜胺、溴菌清、抑霉唑对炭蛆病有良好的防效,但需要注意咪鲜胺效果很好,但最好不要邻近采摘应用,有味道,危害红提市场销售;对于甲托、三唑酮、异菌脲、代森锰锌等基本药物防还好,一旦发病医治就看起来实际效果不理想了。

葡萄炭疽病关键伤害贴近成熟的果实,邻近路面的花穗顶尖最先病发。比较严重时全穗果粒变枯或掉下来。病症:果面造成针头大小的深褐色环形色斑,病斑慢慢扩张并凹痕,造成很多轮状排序的黑点儿。湿冷时会淡粉色胶原纤维分生孢子团。病发规律性:病原菌在病枝杈及蔓枯病过冬,明年6∽7月根据风,雨及虫类散播,8月进到病发高峰期。病虫害与降水相关,降水早,病发早,雨水多,病发重,地形低,排水管道差,挂果位置低,自然通风透光性欠佳都可能使炭蛆病比较严重发生。预防:细腻土壤消毒,有效绑蔓,维持园区自然通风透光性。按时化肥预防。

发病原因可能因为园内有病源菌,高温高湿,发病适温28~32℃;水分是炭疽病侵入葡萄的条件。 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与栽培措施相关。 搞好果园清洁工作是基础。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弱枝及病僵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全园套袋。可于果粒像黄豆大小,实行果穗套袋。

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穗轴和果梗也能受害。葡萄在浆果着色后期接近成熟时发病最重,故又称为晚腐病,对葡萄的危害极大,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葡萄炭疽病病害症状在中国各葡萄产区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果实较严重;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早春也可引起葡萄花穗腐烂。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同时危害果梗、穗轴、嫩梢和叶柄;初发病时可见果实上有水渍状浅褐色斑点或雪花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而呈圆形,并变成深褐色,感病处稍显凹陷,并有许多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圆心轮纹状,若空气湿度较高,小粒点上涌出粉红色黏胶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果逐渐失水干缩,极易脱落;发病花穗自花序顶端小花开始,沿花穗轴、小花、小花梗侵染,初现淡褐色湿润状,渐变黑褐色并腐烂,有时整穗腐烂,有时只剩几朵小花不腐烂,腐烂小花受震易脱落,湿度大时,病花穗上长出白色菌丝和粉红色黏稠状物;嫩梢、叶柄或果枝发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梗、穗轴受害重,影响果穗生长或引起果粒干缩;叶片发病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暗褐斑,直径2-3厘米,湿度大时也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团,病斑较少,一般不引起落叶。葡萄炭疽病发病条件葡萄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菌丝体在树体中的一年生枝蔓中越冬。翌年春天随风雨大量传播,潜伏侵染于新梢、幼果中。待温度为20℃~29℃时,可在24小时内出现孢子。夏季葡萄着色成熟时,病害常大流行;降雨后数天易发病,天旱时病情扩展不明显,日灼的果粒容易感染炭疽病;栽培环境对炭疽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株行过密,双立架葡萄园发病重,宽行稀植园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重,配合施用钾肥可减轻发病;该病先从植株下层发生,特别是靠近地面果穗先发病,后向上蔓延,沙土发病轻,黏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葡萄炭疽病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赛必尔2003和2007、康拜尔、牡丹红、先锋、玫瑰露、黑潮等,中抗有烟台紫、黑虎香、意大利、巴米特,水晶、小红玫瑰等;结合葡萄冬剪,彻底清园,将植株上剪下的枝蔓、穗柄、僵果、卷须及地上落叶、铁丝上绑绳等,全部清除出园,并焚烧或深埋以清除病源;在葡萄生长期内,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随时清除剪下的副梢、卷须,提高园中通透性;注意排水、中耕,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科学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切忌氮肥过多,还要注意增施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果穗套袋是防葡萄炭疽病的特效措施。套袋的时间宜早不宜晚,以防早期幼果的潜伏感染。尤其对于不抗病的优质鲜食葡萄实行套袋,除免于炭疽病的侵染还可使葡萄无农药污染,是项很有价值的措施。(2)喷药保护。春季萌动前,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喷施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初花期开始喷。从6月上旬开始喷,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3到5次,在葡萄采收前半个月应停止喷药。(3)药剂防治:①秋季彻底清除架面上的病残枝、病穗和病果,并及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为植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注意合理排灌,降低果园湿度,减轻发病程度。③春天葡萄萌动前,喷洒40%福美双100倍液或3度(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药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800-1000倍液,铲除越冬病原体。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每隔15天喷1次药,共喷3~4次。常用药剂有:50%退菌特800~1000倍液、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50%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6%嘧菌百菌清600~800倍液或多菌灵一井岗霉素800倍液。对结果母枝上要仔细喷布。退菌特是一种残效期较长的药剂,采收前1个月应停止使用。④果穗套袋可明显减少炭疽病的发生,应广泛提倡采用。

论文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是葡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葡萄的叶片、叶脉、果实等。葡萄一旦染上黑痘病,会严重影响葡萄的商品价值,进而造成经济损失。那么,葡萄黑痘病怎么防治?

一、葡萄黑痘病的危害症状

葡萄黑痘病又称痘疮病或“鸟眼”,可侵染葡萄地上部所有绿色幼嫩组织: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葡萄从萌发至生长后期都可受害,以春和初夏最集中,是葡萄生长期出现最早的病害。幼叶感病,叶面上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周围有黄褐色晕圈,并逐渐呈不规则形,病斑中部变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组织枯死并脱落,形成空洞。病斑大小较为一致,其直径在2―4mm。

新梢、叶柄、卷须感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后变灰黑色,病斑边缘深褐色或紫褐色,病斑中部凹陷开裂。发病严重时常数个病斑联成一片,使病梢、卷须因病斑环切而枯死。幼果感病,初生圆形褐色小斑点,后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稍凹陷,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呈畸形,无食用价值。成长果粒感病,果粒仍能增大,病斑无明显凹陷,味酸。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粘状物,(分生孢子团)。穗轴感病,常使分穗甚至整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二、葡萄黑痘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铲除越冬病源:细致修剪,剪净病枝、病果穗及卷须;深埋落叶、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深埋或烧毁;芽眼萌动时细致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40倍液、100倍五氯酚钠铲除越冬病菌。

2.选用无滴消雾膜覆盖设施:设施内地面全面积地膜覆盖,并注意通风排湿,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使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抑制孢子萌发,减少侵染。

3.深翻改土:加深活土层,促进根系发育;增施有机肥料、磷肥、钾肥与微量元素肥料;适当减少速效氮素肥料的用量,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合理密度,科学修剪,适量留枝,合理负载,维持健壮长势,改善田间光照条件,降低小气候的空气湿度。果穗套袋,消除病菌对果穗的侵染。

4.药剂防治:保护剂。78%科博600-800倍,80%必备400倍;80%大生M-45或80%喷克600-800倍,1::200波尔多液;治疗剂。5%霉能灵(亚胺唑、酰胺唑)800-1000倍,10%世高(恶醚唑)1500-2000倍,速保利(烯唑醇)3000-4000倍,40%氟硅脞(福星)8000-10000倍;50%多菌灵600-8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

【小编结语】黑痘病又名疮痂病,是葡萄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做好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葡萄黑痘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每年均有大发生,根据葡萄黑痘病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的特点,在防治上我们提倡从春季葡萄发芽到秋季采收,整个季节都作为防治的重要时期,每8~10天要喷1次保护剂或治疗剂,交替使用农药。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可选用80%代森锌6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等,上述药剂交替使用,可以兼治黑痘病和房枯病。喷药前把葡萄黑痘病发生严重的病叶、卷须、小叶片、穗摘除,然后再喷农药,否则效果不好。另外,严格掌握好喷药质量,雾滴细小、周到,内外、上下均要着药,才能有好效果。

(1)黑痘病及其特点

黑痘病又称为疮痂病、鸟眼病。病原菌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其侵染部位包括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卷须,主要危害葡萄新梢、幼叶、幼果等幼嫩组织,老熟组织不发病,高温干燥不发病。一般在生长前期发病,南方入秋后往往阴雨绵绵,此病易再次侵染葡萄幼嫩组织。

植株感染黑痘病后的症状:在叶片上开始感病时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病斑的周围有黄色晕圈。之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病斑直径为1~4毫米。气候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晕圈。叶脉上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至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叶脉破坏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人们常称为“火龙”。穗轴发病会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可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绿果病害时,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病斑直径达2~5毫米,病斑中央灰白色并凹陷,周缘为紫褐色,似鸟眼状。在新梢、蔓、叶柄和卷须发病时,初现圆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以后呈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灰白色,病斑凹陷,后期病斑中部开裂。新梢木质化以前,最易传染。叶柄染病,其症状与新梢相似。

萌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春、夏季为害集中。4~6月多雨高湿时发病,25℃孢子萌发,潜育期4~6天。黑痘病的流行和降雨、空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关系密切,尤其与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持续期长短关系最大。长期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同时,多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葡萄叶、果、梢等绿色幼嫩组织的生长,发病严重。天旱年份以及少雨地区,新梢抽出缓慢,感病组织少,病害较轻。

黑痘病的发生时期因地区而异。华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下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时,病害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发病达到高峰;7~8月以后空气温度超过30℃,组织逐渐老化,病情一般受到抑制;秋季如遇多雨天气,病害可再次严重发生。华北地区,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9月以后气温降低,天气干旱,病害停止发展。华东地区,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6月多雨、高湿,为发病盛期;7~8月组织开始老化,高温干旱,病情受抑制;9~10月如秋雨多,病情会再度发展。

容易引起果园湿度增大、幼嫩组织增多的因素均有利于该病害的严重发生。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速效氮肥过多、修剪不合理、幼嫩组织多,都会导致病害大发生。园内遗留大量的病残体,则为病菌越冬和第二年的发病创造了条件。

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感病严重的品种有:红地球、黑大粒、美人指、龙眼、无核白等;中度感病品种有:玫瑰香、新玫瑰、意大利等;轻微感病品种有:佳丽酿、吉姆沙等;抗病品种有:黑奥林、巨峰、先锋、红富士等。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等组织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可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温、湿条件适合时,6~8天便可发病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远距离的病菌传播则依靠带病枝蔓。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

(2)黑痘病防治方法

根据黑痘病的发病与传播条件,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黑痘病的发生程度或发生概率,包括完善的排涝体系、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田间管理(合理叶幕,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具体措施。

首先需要对苗木进行消毒。黑痘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菌的苗木或插条,因此应选择无病苗木或进行苗木消毒处理。常用的苗木消毒剂有10%~15%硫酸铵溶液,3%~5%硫酸铜溶液,10%硫酸亚铁+1%粗硫酸溶液,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方法是将苗木或插条在上述任一种药液中浸泡3~5分钟后取出,即可定植或育苗。

其次应重视田间卫生。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因此必须仔细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初侵染的菌源数量。冬季进行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并集中烧毁。再用铲除剂喷布树体及树干四周的土面。常用的铲除剂有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10%硫酸亚铁+1%粗硫酸。喷药时期以葡萄芽鳞膨大,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为好。过晚喷洒易发生药害,过早效果较差。加强果园管理,雨后及时排水,合理修剪以使葡萄园通风透光。

在园艺学措施防治的基础上进行药剂化学防治。在葡萄萌芽前用五氯酚钠混合石硫合剂对枝条及整个温室进行全面喷布;发病初期喷施1∶∶200~240波尔多液或52%克菌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使用代森锰锌、多菌灵、霉多克、疫霉清、大生等药剂防治。花前花后喷药防治很关键。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有80%水胆矾石膏400~800倍液、50%福美双1500倍液、42%代森锰锌800倍液、波尔多液、30%王铜(氧氯化铜)600~800倍液、78%水胆矾石膏+代森锰锌600~800倍液等。铜制剂是控制黑痘病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药剂。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20%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坐果后还可用40%氟硅唑8000倍液、80%戊唑醇6000倍液等。

黑痘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迅速,主要危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嫩叶、嫩梢。嫩梢被害出现褐色至灰褐色病斑,中部凹陷,病梢停止生长,萎缩枯死。叶片被害出现直径1-4毫米病斑,幼果被害病斑后期龟裂失去食用价值。

葡萄白腐病论文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题“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葡萄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2BA516A11)鞍山市科技三项科研项目“南果梨DNA分离和纯化技术研究”鞍山市科技三项科研项目“菟丝子组织培养技术”鞍山师范学院“南果梨品质与地域相关性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葡萄白腐病菌对福美双抗药性的测定[J],植物保护,2005年04期:84-86.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红王将苹果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08年10期:520-521.南果梨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科学,2010年31期:410-412.金枕榴莲果实各部位挥发性物质成分GCMS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12期:210-212.获奖情况1、2007年,荣获鞍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聪明鲜处理南果梨常温保鲜技术研究”。2、2008年,荣获鞍山师范学院第六届“十佳青年教师” 称号3、2008年,荣获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鞍山优秀青年集体”负责人4、2010年,荣获鞍师范学院“2010年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5、2010年,荣获鞍师范学院“2008-2010年度青年学术骨干优秀奖”称号6、2010年,入选鞍山师范学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7、2011年,荣获鞍山市科协第五届鞍山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主持人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玫瑰香、龙眼等品种较抗白腐病。做好清园工作,及时摘除病果、病蔓、病叶等病组织,扫净地面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搞好排水工作降低园内湿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落花后,在葡萄植株两侧铺地膜,防止土壤中的病菌传播,减少侵染机会。加强栽培管理,适时进行化学防治,掌握好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

葡萄白腐病俗称“水烂”或“穗烂”,在华南、西南、华北地区,多雨年份时,常伴随葡萄炭疽病并发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我国葡萄白腐病普遍发生,被称为葡萄的四大葡萄病害之一。近几年发生面积大,流行快,受害重,引起大量烂穗、烂果,不仅鲜果销售难也影响葡萄的贮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症状】

幼苗: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初期呈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并纵向扩展成凹陷暗褐色大斑,表皮密生灰白色小粒点。病斑绕枝蔓一周,其上部枯死。叶上病斑淡褐色,近圆形,并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干枯后易碎裂。

果实:对于篱架或结果部位低的葡萄,靠近地面的葡萄首先得病。果梗或穗轴首先被侵染,逐渐向果粒蔓延。病害通过果梗到达果粒后,从果粒基部发病,果粒病斑先呈黄色,后变为褐色,扩展到全果时,变褐腐烂。病果皮下散生灰白色小粒点。而后出现褐色小脓包状突起,在表皮下形成小粒点(分生孢子器),但不突破表皮。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为灰白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器的形成,会导致空气的流入,使果粒表现发白,再加上分生孢子器为灰白色,所以这种病害被称为白腐病。病果失水成猪肝色的僵果,易落。气候适宜还会导致病斑蔓延到分穗轴,到主穗轴时,会造成大部分或整个果穗的腐烂。

初期症状

后期症状

果梗和穗轴:发病处先产生淡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病部腐烂变褐色,很快蔓延至果粒,果粒变褐软烂,后期病果粒及穗轴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小颗粒状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由分生孢子器内溢出灰白色分生孢子团,病果易脱落,病果干缩时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

穗轴发病症状.穗轴发病后期症状.

枝蔓:白腐病一般先为害没有木质化的枝条,所以,当年的新枝蔓易受害。枝蔓的节、剪口、伤口、接近地面的部分是受害点。开始,病斑为长型、凹陷、褐色、坏死斑,之后病斑干枯、撕裂,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列成麻丝状。在病斑周围,有愈伤组织形成,会看到病斑周围有“肿胀”。如果病斑围绕枝蔓一圈,病斑上部的一段枝条“肿胀”变粗,最后,上部枝条枯死。枝条上的病斑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器。幼苗、嫁接苗砧木、种植后的第一年,葡萄的枝蔓易受白腐病危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