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刘菲

发布时间: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刘菲

1个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目前属于核心期刊,杂志审稿时间比较快,投稿后1个月左右会有结果。《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5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围产医学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本刊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办刊宗旨,反映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有关围产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旨在为我国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围产医学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

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年12月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儿科学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导师类别:学术型最后学历:1991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封志纯,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全军儿科专业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围产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12家专业期刊编委。从事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小儿生命支持技术工作,率先成功开创危重儿转运网络。主持国家“863”计划专题 、“1035”计划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26名,硕士21名。临床专长为儿科疑难危重病诊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儿科建设及儿科救治工作有丰富而独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儿童智能残疾期前干预”和“母源性新生儿疾病”概念,对儿童智能残疾防治工作具有全方位推动作用,对围产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领域性的拓展;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重病儿转运网络”,使昂贵而有限的优质儿童重病医学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辐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童医学救援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顾问,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员;《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妇幼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等学术刊物编委。从事儿科学29年,专心儿童(含新生儿)重病专业20年,致力于跟踪国际同行学术前沿,结合本学科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主持和组织研究、建设和完善了儿童(含新生儿)重病救治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两个全军儿科中心的建设,创建了我国南、北呼应的两个现代化新生儿医学基地;在国内开展了新生儿和儿童重病转运、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儿童智能残疾期前干预、儿童连续肾脏替代、早产儿眼病筛查等开创性工作,抢占了专业制高点。同时注重围绕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实验室工作,在国内较早系统开展肺和脑发育分子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取得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结合蛋白分子生物学、中国人胎儿肺和脑干细胞发育规律、肺和脑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等在国内率先的研究进展,促进了对新生儿重大疾病和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肺部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和防治的进步。承担国家“863”计划专题、“1035”计划专题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科技部华夏高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6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70余名。专业方向为儿童(含新生儿)重病临床和基础。

姓名: 王明乾 简介: 妇科知名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在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处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女性生殖道畸形的矫治方面,造诣较深,首创了“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术式,该术式作为卫生部“十年百项”临床成果在全国推广,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性别: 男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一、二、三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姓名: 张淑兰性别: 女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二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简介: 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和妇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居国内先进水平,对妇科疑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曾获中华医学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姓名: 王德智性别: 男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产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一、三(上午) 、四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简介: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辽宁省优生优育协会会长、辽宁省围产保健技术评审组组长、《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荣誉主编、《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从医50余年,精通围产医学,擅长高危妊娠、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是国内优生优育领域著名专家,对妇产科内分泌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丰富。其临床研究曾获部、省级多项成果奖。主编出版多部医学专著。参照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刘菲

孕妇在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迅速增加,会出现生理性贫血。正常女性的血红蛋白值超过每升11克,孕妇血红蛋白值低于100克可诊断为贫血,血清铁蛋白低于30,铁储备不足,一般来说,孕妇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建议最好还是食补,可以多吃些红色水果,像樱桃,草莓,红枣都是很不错的。

如果是缺铁性贫血,你需要补充铁,一是注意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如猪肝、羊肝、牛肝和动物血液。你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叶酸和铁的蔬菜。也可以晒太阳,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如果还是治不好,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咨询专家的意见,你可以服用适当的口服铁剂或口服液来改善贫血的状况。但是铁的补充并非一蹴而就,因为红细胞的生成都需要时间的,所以别着急,多种方法都用上,好好吃饭,会缓解的。

孕前检查很重要,怀孕前要补血,一开始我有点贫血,但很轻微,医生叫我吃红枣,怀孕前三个月左右,每天吃点药片,如果你现在18多5,我建议你去看医生怎么补血,吃什么,这里的医生5个月后会补血。缺铁及轻、中度贫血的患者,以口服铁为主,改善食物结构,多吃富含铁的食物,严重贫血可口服铁或注射铁,而少量浓缩红细胞可多次输注,待铁治疗后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继续口服铁3-6个月或产后3个月。

孕期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或身体畸形,怀孕后很容易贫血,在胎儿生长过程中,你需要喝大量的营养。如果孕妇不能参加,很容易贫血。孕妇出现血虚症状后,需要补充血液,此时应多吃动物内脏和一些富含铁的食物,可缓解孕妇贫血。

贫血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世界卫生组织的贫血标准为,血红蛋白<110g/L可诊断为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贫血对孕妇和胎儿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母体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和产褥期感染的发病风险;对胎儿可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缺氧、死胎、死产和早产的发病风险。妊娠期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疗和预防?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一、妊娠期贫血的原因1、缺铁性贫血:①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约占妊娠期贫血的95%。②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是导致孕妇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妊娠期血容量增加需要铁650-750mg,胎儿生长发育需要铁250-350mg,故妊娠期总需求铁约1000mg。③孕妇每日需铁至少4mg,每日饮食中仅提供的铁。因此,如不额外给予铁剂补充,孕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2、巨幼细胞性贫血:①国内报道其发病率约为%,是由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②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95%是由叶酸缺乏引起,少数因缺乏维生素B12而发病。③来源不足或吸收不良:叶酸和B12主要存在于植物或动物食物中,绿叶蔬菜、豆类和动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引起该病的发生。慢性消化道疾病影响两者的吸收,也会引起本病。④妊娠期需要量增加:正常成年女性每日需叶酸50-100μg,而孕妇每日需要300-400μg。⑤叶酸排泄增多:孕妇肾血流量增加,叶酸在肾的滤过增加,肾小管吸收减少。3、再生障碍性贫血:①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缺陷导致的造血障碍,引起血三系减少为表现的一种综合征。②据统计,妊娠合并再障占分娩总数的%%。③再障的病因较复杂,半数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④妊娠不是再障的原因,但是妊娠可使原病情加重。少数女性在妊娠期发病,分娩后缓解,再次妊娠时复发。二、妊娠期贫血的治疗1、缺铁性贫血①治疗原则:补充铁剂和去除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②口服铁剂:缺铁性贫血孕妇应每天补充元素铁100-200mg,治疗2周后复查血红蛋白评估疗效,通常2周后血红蛋白水平增加10g/L,3-4周后增加20g/L。为了避免食物抑制铁的吸收,建议餐前1h铁剂与维生素C 同服,以增加铁的吸收。(图片来源: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 年7 月第17 卷第7 期)③注射铁剂: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无效者可选择注射铁剂。注射铁剂可更快地恢复铁储存,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注射铁剂的用量计算公式如下:总注射铁剂量(mg)=体重(kg)×(血红蛋白目标值-血红蛋白实际值)(g/L)×储存铁量(mg);储存铁量=500 mg。(图片来源: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 年7 月第17 卷第7 期)④输血:输注浓缩红细胞是治疗重度贫血的重要方法之一。Hb<70 g/L者建议输血治疗。2、巨幼细胞贫血①补充叶酸:巨幼细胞贫血孕妇每日应口服叶酸15mg,或叶酸10-30mg,每日1次肌注,直至症状消失、贫血纠正。若治疗效果不显著,应检查有无缺铁,可同时补给铁剂。②补充B12:维生素B12每日1次100-200μg肌注,共2周。以后改为每周2次,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③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单独用叶酸有可能使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应及时补充B12。3、再生障碍性贫血①妊娠合并再障无特效治疗方法,以支持治疗为主。②在病情未缓解之前应避孕。若已妊娠,应在早期做好输血准备的同时行人工流产。③妊娠中晚期,因终止妊娠有较大风险,应加强支持治疗,尽量保证妊娠至足月分娩。④孕期应严密监护,注意休息、增加营养、间断吸氧、少量间断、多次输血,提高全血细胞,使血红蛋白大于60g/L,以保证母儿安全。

首先,我们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应该都医院检查,看是轻度贫血还是重度贫血。同时我们不能认为贫血就随便补一下就好了。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贫血类型是什么,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也叫地中海贫血),切勿以为贫血就一种,贫血就用一种方法对待,只有确诊后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其次,孕妇作为特殊人群,肩负着孕育后代的重任,但这时自身是十分脆弱的,在药物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孕妇的生命安全,也确保妊娠期不会中断。再次,孕妇一旦出现了贫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家人应该更加注重孕妇的膳食营养,一个正常的孕妇在孕期的膳食要比一个普通妇女的正常膳食要求高,所需的相应营养素的摄入量要加大,更何况是一个贫血的孕妇,有条件的话可以咨询一下权威的营养师,对膳食做一个规划,减少盲目性。 无论孕期的孕妇贫血与否,适度的锻炼是必要的,一旦认为贫血而不锻炼,在贫血没有治愈的情况下,也会增加其他疾病对孕妇造成威胁的潜在风险。

第一、要通过食补的方法治疗和预防。在孕期的准妈妈们一定要避免用药,因为药物会直接通过胎盘给到宝宝吸收,直接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和发育,带给宝宝非常大的副作用。血虚的妇女可以通过平时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调理自己的身体,预防贫血疾病的发生,可以在平时多吃黑木耳、红枣、花生这些红色或者黑色的食物,因为这些黑色或者红色的食物营养价值都是比较高并且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自身的含铁量也是相当的丰富,此外适量的食用动物肝脏对补血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第二、要积极的定期做好产检。准妈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产检,不要抱有任何觉得麻烦可以不去做的心理,定期的产检是非常重要的吗,能够及时的了解自身和宝宝的情况,如果是出现任何问题就会及早的发现,及早的治疗。定期产检可以让医生更好并且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宝宝和孕妇的身体情况,对于宝宝有可能患上的多种疾病可以及早的做出治疗和控制,所以定期产检是一种对自己和对宝宝负责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第三、分开治疗,对症下药。如果孕妇真的不行诊断出贫血病,医生会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缺铁性的贫血主要是通过口服铁质看来补充孕妇所需要的铁质;巨幼细胞贫血的孕妇则要注意营养均衡全面,不管是什么贫血,孕妇平时要都多吃绿色的蔬菜,并且要注意口服叶酸和补充维生素B进行治疗;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孕妇则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因为该种贫血的病症原因比较复杂和病因不明,危险系数比较高,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治疗。第四、各种细节也是不容忽视。在孕妇怀孕期间,家里可以适量的多用铁质的烹饪工具进行煮食,在煮食的过程中,铁质的烹饪工具会释放铁质元素,会使一部分的铁质融合到食物当中,形成溶解性的铁,这些铁质是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虽然是比较微量,但是还是可以补充孕妇中的铁质。如果孕妇在怀孕以前是有喝浓茶的习惯,那么在孕期最好就是改掉该习惯,因为浓茶中含有草酸和鞣酸这两种物质,会抑制铁质元素的吸收功能,另外,苋菜和鲜笋等食物,缺铁性贫血的孕妇也是不宜食用的。在孕妇口服铁质补铁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同时服用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磷成分,会直接影响到铁质的吸收。最后给贫血孕妇做食物的时候,尽量要做到软烂一些,有助于他们的消化和吸收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

董晓华董晓华,主任医师,大学学历。从事儿科及小儿神经康复专业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癫痫、脑瘫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儿科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文名:董晓华职业:儿科主任医师代表作品:《小儿脑瘫病因、治疗、康复治疗、评估及防治综合研究》性别:女董晓华,主任医师,大学学历。从事儿科及小儿神经康复专业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癫痫、脑瘫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儿科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表论文10多篇。《小儿脑瘫病因、治疗、康复治疗、评估及防治综合研究》和《Benders1′图形对儿童神经-心理行为障碍的研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特聘为武汉都市妇产医院主任医师,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肖青肖青,性别: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在医院眼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并于2010年赴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学习深造。中文名:肖青国籍:中国职业:武汉都市妇产医院眼科医师主要成就: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主要成就: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代表作品:《临床疾病诊疗操作大全》个人简介在眼科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机械性和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尤其对开放性眼球外伤、虹膜睫状体外伤、眼化学伤、眼内异物、化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和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二十篇。项目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于SCI收录等外文杂志及中华眼科杂志近30篇。副主编《临床疾病诊疗操作大全》,参加《中西医角膜病学》等编书4部。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系列研究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深层角膜混浊,避免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大泡性角膜病变,睑球粘连、碱烧伤等;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干细胞缺乏性疾病;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复杂眼表成形术;干眼症泪道栓塞治疗;自动板层角膜移植术(手术接近无缝线)。在国内外首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术联合屈光性切削治疗角膜浑浊合并近视眼、眼球震颤合并近视眼,取得较好疗效。国内开展组织工程角膜用于角膜移植取得成功。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陈智超陈智超,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血液科副主任、中华血液学会湖北省血液学分会委员及秘书、《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等职。多年来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尤其是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文名:陈智超职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成就: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作品:《临床血液学杂志》主编:《内科疾病循证治疗学丛书》个人成就主持湖北省卫生厅重点临床科研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课题,负责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分解课题2项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课题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5次。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7篇。主编《内科疾病循证治疗学丛书》、《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丛书》等专著及教材10部,参编《白血病》等专著4部,副主译血液学大型权威参考书《威廉姆血液学》。作为负责人担任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及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56篇(SCI收录期刊3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负责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对内科系统疑难杂症如(发热待查、淋巴结肿大、出血原因待查等)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独到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奖励。主编《现代内科治疗学》、《白血病》、《DIC》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ITP、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页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围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自1998年创刊并公开发行。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1、《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领域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前身为1949年10月创办的《内科学报》。截至2015年4月,《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有顾问7人、编辑委员147人、特约编委3人。

2、《中华外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直接出版的外科综合性高级学术期刊。 据2018年10月《中华外科杂志》官网显示,《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1人,编委123人,通讯编委106人。

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创刊于1995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设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医药卫生科技刊物。

据2019年7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官网显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顾问有28人、资深编委有34人、编委有177人、特邀编委有48人。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投稿进入定稿会意味着杂志社已经收到了你的投稿,并且你的投稿已经通过了初审。现在,杂志社需要让专家对你的投稿进行定夺,以确定是否符合杂志的要求。如果符合要求,你的文章可能会被修改并被采用。在定稿会上,杂志主编或副主编会主持会议,并邀请相关专家参加。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

董晓华董晓华,主任医师,大学学历。从事儿科及小儿神经康复专业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癫痫、脑瘫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儿科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文名:董晓华职业:儿科主任医师代表作品:《小儿脑瘫病因、治疗、康复治疗、评估及防治综合研究》性别:女董晓华,主任医师,大学学历。从事儿科及小儿神经康复专业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小儿癫痫、脑瘫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儿科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表论文10多篇。《小儿脑瘫病因、治疗、康复治疗、评估及防治综合研究》和《Benders1′图形对儿童神经-心理行为障碍的研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特聘为武汉都市妇产医院主任医师,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肖青肖青,性别: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在医院眼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并于2010年赴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学习深造。中文名:肖青国籍:中国职业:武汉都市妇产医院眼科医师主要成就: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主要成就: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代表作品:《临床疾病诊疗操作大全》个人简介在眼科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机械性和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尤其对开放性眼球外伤、虹膜睫状体外伤、眼化学伤、眼内异物、化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和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二十篇。项目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于SCI收录等外文杂志及中华眼科杂志近30篇。副主编《临床疾病诊疗操作大全》,参加《中西医角膜病学》等编书4部。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系列研究省级鉴定为国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深层角膜混浊,避免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大泡性角膜病变,睑球粘连、碱烧伤等;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干细胞缺乏性疾病;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复杂眼表成形术;干眼症泪道栓塞治疗;自动板层角膜移植术(手术接近无缝线)。在国内外首先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术联合屈光性切削治疗角膜浑浊合并近视眼、眼球震颤合并近视眼,取得较好疗效。国内开展组织工程角膜用于角膜移植取得成功。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陈智超陈智超,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血液科副主任、中华血液学会湖北省血液学分会委员及秘书、《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等职。多年来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尤其是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文名:陈智超职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成就: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作品:《临床血液学杂志》主编:《内科疾病循证治疗学丛书》个人成就主持湖北省卫生厅重点临床科研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课题,负责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分解课题2项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课题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5次。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7篇。主编《内科疾病循证治疗学丛书》、《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丛书》等专著及教材10部,参编《白血病》等专著4部,副主译血液学大型权威参考书《威廉姆血液学》。作为负责人担任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及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等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56篇(SCI收录期刊3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负责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对内科系统疑难杂症如(发热待查、淋巴结肿大、出血原因待查等)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独到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奖励。主编《现代内科治疗学》、《白血病》、《DIC》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ITP、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研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开发》,2011年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副主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特邀审稿专家,《医学导报》编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