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国外幼儿科学教育方案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幼儿科学教育方案论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参考文献栏目!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幼儿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完整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时期,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用语

摘要: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语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运用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言语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用语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具有意向性的言语,向幼儿传递信息并且希望幼儿按照自己言语的意图进行活动。教师的言语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言语行为的千差万别,导致教育活动效果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

1.幼儿教师的言语行为性分类

组织性言语行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常规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对幼儿某种行为进行要求或者强化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比如,在活动开始时的问候为维持秩序,提醒某幼儿集中注意力的警告等。此外,还有活动过程中,提示和引导小朋友的用语。比如:“小朋友们,将刚才学的儿歌再重复一遍。”“让我们来玩儿个新游戏吧”等。或者是教师对幼儿发出某种指令,比如“小手放桌上”“大家排队去洗手”等。当然如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小朋友提出要上厕所、幼儿告状等,教师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也是组织性言语。

讲述性与提问及反馈性言语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所用的言语行为。比如教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其中就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就要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讲解,以便使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式言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简单的提问,追问和重复提问等。通过提问就有了一定的回应性言语,一般有肯定、否定、重复答案等反馈性言语行为。

2.幼儿教师言语的现实应用

幼儿教师的言语运用需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言语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有效地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行为,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工具的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幼儿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用适合孩子心理的言语来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心理情境

比如,早上孩子来到幼儿园,老师面带微笑,热情地跟孩子打招呼说:“早上好!”孩子会很愉快的回应老师:“老师早上好!”类似这种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相反,如果老师只是与家长说话,不与孩子打招呼,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实际上这也是礼貌用语的教学内容之一。幼儿园是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社会的学校,老师的言语行为对孩子今后很多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命令式语句,经常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等词汇,孩子出于恐惧不得不听从指挥,从长远看,这样的教学用语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媒体场景

比如,在维持教学秩序时老师通常会说:“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腿上!”“大家看看大屏幕上是什么呀?”这样和蔼地、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活动变得氛围融洽,小朋友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的转到老师这边来了。相反,有的老师会说:“坐在椅子上!把手放腿上!”“我要上课了,管好自己的嘴巴!”这种指令性的语言使幼儿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使得活动氛围变得格外紧张。如果换成“请小朋友们坐在椅子上,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把手里的书本轻轻地合上上。”这样的语气会使孩子减少抵触心理,愿意接受老师的要求,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生活场景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讲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们讲一个懂得感恩的故事。题目是《神秘的小鞋匠》,故事内容大致是,有两位老人靠坐鞋为生,但生意却越来越差,后来在两个小精灵的帮助下,老人的生意得救了。老人发现小精灵穿的衣服很破旧,于是给他们做了新衣服新帽子,小精灵高兴极了,从此他们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了一家人。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启发性语言,比如说,“小朋友们,老鞋匠为什么会给小精灵做新衣服新帽子啊?”引入孩子们的思考,然后再将答案告诉孩子“那是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我们要感谢别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小精灵帮助老鞋匠一家渡过了难关,他们很快乐。”启发性的提问式言语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因为更能引导孩子进入故事情景,从而独立思考,最终懂得做人的道理。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编入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上课途中外面下雨了,有的孩子被雨声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忍不住向窗外张望,有的孩子担心起妈妈来接时怎么回家的问题等等。有的教师趁此机会,跟孩子聊起天。“小朋友们,下雨好不好啊?”有的孩子说好,有的说不好。“下雨为什么不好啊?”有的孩子因为没带雨伞怕挨浇,有的说路滑怕摔跤等等。“那有谁带雨伞了呢?没带伞的小朋友挨浇怎么办啊?”启发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3结语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影响教师言语行为的因素最关键、最直接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幼儿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教案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幼儿 教育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类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一: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比较先进的 教学 方法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 口号 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 文化 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 学习计划 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 措施 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 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 相学 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 思维方式 ,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作者:张旭敏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慧.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东方 企业文化 ,2013,. [2]王瑞雯.浅谈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情况[J].中国校外教育,2012,.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情境游戏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 1.使用合理的游戏设计方式 我国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主要包括目标定向游戏、班级集体性游戏以及自由游戏三大类。在开展情境游戏过程中,游戏设计方式对于体现游戏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计方式要尽可能遵循多样化、合理化、适应性以及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游戏设计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是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一旦能够主动参与,情境游戏应用的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利用情境游戏的设置教授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挖掘[1]。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幼儿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情境游戏,丰富游戏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学设置情境游戏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愈加重视实践的力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境游戏的科学设置要将创新性、有益性、能动性有机结合,做到以下几点[2]:第一,定期召开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会上,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个人有关班级建设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在班级活动集体中,进行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或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第二,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情境游戏活动如班级板报设计,体育竞赛,才艺大赛等,主题情境游戏活动的展开为幼儿施展个人才华、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舞台,使得学生增长了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动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比赛中与学生进行 经验 的分享和比赛方法的教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周围的一切怀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教育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从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将学习过程与游戏过程相融合以及科学设置情境游戏等方面加强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阿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海云.浅谈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韩耀青.浅谈受欢迎型与被拒绝型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交往策略的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三:幼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讲诉了针对幼儿时期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幼儿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期;人生成长;重要性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强烈的教育责任心,那么对于学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要有职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献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幼儿教育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小孩的学龄前期在3到6岁,在这样的时间段是一个人正确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1]。 二、幼儿时期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重要时期 幼儿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 爱好 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2]。 (二)幼儿的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思想、情绪、语言、态度等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奠定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就不容易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诚信教育是儿童生活发展有关。不要惊慌,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不诚实的,不要责骂孩子。如果孩子说谎,而父母认为孩子很聪明,不纠正,但赞扬,孩子会加强对说谎的动机。让孩子知道,不诚实的隐藏不能隐藏任何人,让孩子自觉地说出真相,孩子们继续信任,教育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是一个好孩子的真理。 三、针对幼儿人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生下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陌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好奇心是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只有好奇能够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不断追求,好奇心是人生进步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孩子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就将会去发现和提问,而且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快乐,证明自己能够依靠自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周围的实际现象和物体,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河流一直在不停的流动?等等一些孩子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好奇心是幼儿走向知识大海的必经途径,而其中的兴趣是就是指路灯。 (二)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找到其中的科学真理。例如,在室外活动,发现很多孩子是蜻蜓飞得很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蜻蜓?为什么它们飞这么低?”这些孩子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低飞蜻蜓与天气的关系。 (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需求给予孩子最新的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继续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在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适当安排反映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含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要知道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扩大孩子的视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 总结 幼儿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3]。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时期里刚刚走出家庭,暂时离开父母的管辖,进入到了幼儿园里生活,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幼儿学习力强,但是也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这时候幼儿教育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引导孩子去筛选好的东西进行学习,剔除掉不良信息,直到当习惯成了一种自然,孩子才能自我正确的去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享受知识科学的海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第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幼儿教育对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者:侯涛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蓝小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对“溺爱”型孩子的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9):206-207. [2]袁爱斌.幼儿教育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11(20). [3]黄观菊,嵇晓珺.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100-100.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案例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方法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幼儿 教育 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 幼儿期是 家庭教育 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 方法 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 儿童 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 智力开发 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 句子 ;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 故事 ,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3~6岁的宝宝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 唱歌 ,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孩子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这时的宝宝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宝宝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 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话再多的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宝宝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宝宝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 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 、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于宝宝而言,音乐启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可以用丰富多彩的乐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抒情乐曲伴随孩子起床和进餐;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游戏;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睡。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在弹奏中感受音乐美,还可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轻松活泼的演奏会或文艺晚会等。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父母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父母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父母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父母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 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父母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是何其丰富。 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 经验 ,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将洗完的衬衣、内衣、外套、裤子等分类;洗碗时将碗碟分类放置,等等。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 子,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三 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重要性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 文化 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4、.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幼儿科学的教育方法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 教育 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 幼儿期是 家庭教育 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 方法 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 儿童 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 智力开发 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 句子 ;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 故事 ,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3~6岁的宝宝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 唱歌 ,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孩子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这时的宝宝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宝宝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 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话再多的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宝宝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宝宝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 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 、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于宝宝而言,音乐启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可以用丰富多彩的乐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抒情乐曲伴随孩子起床和进餐;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游戏;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睡。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在弹奏中感受音乐美,还可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轻松活泼的演奏会或文艺晚会等。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父母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父母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父母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父母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 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父母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是何其丰富。 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 经验 ,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将洗完的衬衣、内衣、外套、裤子等分类;洗碗时将碗碟分类放置,等等。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 子,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三 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重要性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 文化 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4、.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