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题目

写论文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而且医学类专业论文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_医学专业论文题目150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西医结合论文题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 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 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 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 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 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子 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 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 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 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 方法

39、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 《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护理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人文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家庭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

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4、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OSCE考核方案在PBL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研究

6、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高职高专护理"三校生"病理学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性探讨

8、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提升的作用

9、全面护理对产妇中转剖宫产发生率的改善作用

10、本科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

11、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12、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13、团体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1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知识认知及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

15、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开展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

16、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7、糖尿病产妇生产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

18、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19、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护理体会

20、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1、全过程针对性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2、标准化护理干预对胃溃疡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内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23、微信平台的健康 教育 对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价值体会

24、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25、患有糖尿病骨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6、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7、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

28、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应激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29、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30、血糖信息化在提升血糖监测率PDCA循环护理模式中的作用

31、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2、 儿童 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

33、小儿推拿配合抚触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34、重力喂养配合体位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

35、近二十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6、护理管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7、团队培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3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研究比较分析

39、围术期全流程综合护理在 种植 牙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40、三年制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41、成人线粒体肌病护理1例

42、人体解剖学课程"运动系统"部分微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为例

43、趾骨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44、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45、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

46、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

47、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救治中的护理效果

48、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

49、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

50、肾内科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方法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40、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之检验医学实践

41、广州KM公司分析前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42、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3、脑脊液中ADA、LA、CRP、LDH的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4、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5、医学检验器材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运营

46、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47、六西格玛管理在临床检验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8、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D-二聚体

49、新城疫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50、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策论文范文6篇

★ 关于医学的学术论文(2)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OK ,帮你搞定 。

学术堂整理了部分关于传染病预防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关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及措施分析2、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分析3、关于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调研报告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有关问题研究5、关于安庆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若干思考6、就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有关问题的讨论7、关于预防夏秋季节传染病工作指示8、农村居民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与干预效果分析9、具有预防接种的乙肝传染病模型分析10、关于强化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3040.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3040.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到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一)吕广注《八十一难经》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太医令吕广注《八十一难经》,启注疏经典理论医著之端,也是已知的整理研究古典文献之最早著作,惜已亡佚。作者吕广,字博望,隋代因避国讳,又转称吕博,吕氏长于脉学,还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太平御览》中保留有《玉匮针经序》。(二)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因战乱动荡或传抄讹误而残损不全,因此极有必要对该书进行整理。首次从事此项工作的,是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侯、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伤寒沦》是从脉、证、方、治几方面着手,亦即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现行《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为王叔和所增。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共十篇,保存了张仲景对伤寒病辩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伤寒论》的主要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从仲景治法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启以治法分析《伤寒论》之端。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事,后世医家议论褒贬不一,指责者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平脉》乃王叔和赞经之词,又说叔和伪作《伤寒例》,使仲录之道反晦,“究其叛乱,则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伤寒论》原文不易讲通之处,说成王叔和编次该书时造成的错简。但是,历代多数医家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宋代林亿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学之”;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同时也批评了王氏于书中杂以自己的言论;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乱之嫌;总的来看,由于王叔和距离张仲景生活年比较近,故其编次整理之书,应较接近仲景书原貌。不但传书之功应予肯定,且将仲景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亦切合临证运用,较勉强定为397法,更为符合实际。(三)全元起注《黄帝内经》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校注《黄帝内经》的书籍,即齐梁间人全元起所著《内经训解》,这是已知有关《黄帝内经》的最早校注本。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例如,他在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时说:“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把“淫气”解释为内在因素,“风客”为外在条件,合理地阐析了病变机理。再如对《素问·热病论》中“三阳经络皆崇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也”一句,全氏以“脏”为“腑”,并解释说:“伤寒之病,始于皮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发其寒热而散之”,亦甚合理。现在虽不能看到全元起校注《素问》的全貌,于此亦可窥视其学术造诣之一斑。(四)《神农本草经》的注解陶弘景作《神农本草经集注》,除保存《本草经》原有药物365种外,复增补东汉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以上四部典籍文献,经过吕广、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别整理注解,得以保存流传,对中医药学发展和后世文献研究,有着深远影响。二、脉学的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脉学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学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脉学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脉学著作虽已亡佚,但亦可窥见当时脉学研究的兴盛状况。

以前的《金匮》到上一篇结束了,倪师把《伤寒论》里最后一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移到这里,实际上也应该放在第二十三篇。这一篇讲的是性病。“ 阴阳易 ”就是男女之间交换的病。 “ 其人身体重 ”,身体感觉重,“ 少气 ”,呼吸很短,“ 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 ”,阴部痛,似抽筋。因为腹中有脓疮等东西,心热进不了小肠,回逆,故“ 热上冲胸 ”,“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有中毒的现象,“ 膝胫拘急 ”,肝脏有问题。 伤寒初愈之时与人交,如由女子传给男子则曰阴易,如是男子传给女子则日阳易。此为湿邪,因为三阳无寒湿、三阴多寒湿,阴病愈时为湿将尽之时,湿欲退未退,一旦与人交,因湿之易传而致病。烧裩散是取同气相求之意,因为得到病是从这里来的,浊气之染以浊治之,如食鱼后鱼骨刺喉,则取该鱼之一骨烧灰后,吞下即愈为阴阳相易。 烧裩散无法拿取,倪师增补处方:女人用狼牙汤,男人用解毒剂。 解毒剂 :治梅毒第一、二期,阴部生疮且痛,也治淋病、下疳(睾丸肿大,同时鼠蹊部肿大)、梅毒引起的破洞、滴漏及恶臭。 处方: 土茯苓4钱,木通4钱,川芎3钱,忍冬花3钱,甘草2钱,大黄2钱,茯苓5钱,用汤剂。 若到淋病末期,阴茎都烂掉至掉落,则经方更简单,用 阿胶附子汤 , 处方 只三味药:阿胶5钱,炮附子1钱,甘草钱。阿胶止血,炮附子固表,甘草解毒。此方看似简单,一剂即中。这些都是普遍的处方,汤剂、散剂均可。 这是病后调理的处方。大病之后本应好好修养,不可过劳,如果强出劳力导致百脉伸张,汗液大出而致表阳无法固守,因而易得风邪,此际里热又盛,阴阳不合,病又复发。 枳实 降上升之浊气, 栀子 去虚浮之热, 豆豉 散虚邪。 先煮枳实栀子,四碗煮成两碗,再加入豆豉滚一下即可。服后微微出汗,因为过劳后津液丧失不是很严重。如果病人有宿食,即大便堵到,加一点大黄即可。 解表又攻下后,病人还有发热,代表还有少阳证,所以小柴胡汤又来了。如果一开始三阳并病,也是小柴胡汤。妇人见鬼,亦是小柴胡汤。 如果遇到大病初愈之人,什么都好了,就是腰以下水肿,用牡蛎泽泻散,用散剂慢慢去攻它,只需要利小便,小便出后就可以停药,不必太过。 蜀漆、商陆二味药较强。 蜀漆 用常山苗取代, 商陆 根是很强的排水的药,蜀漆 葶苈 祛痰,因病人久卧必生浊痰,我们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去肺脓疡,葶苈子本身清上源,病人小便不利、水肿,要把上源痰去掉。 海藻 咸味攻坚,含碘,能去疮伤活血。 牡蛎 性重降逆上之水气,补钙,咸能软坚,咸味还能水生木。 泽泻 利水, 栝蒌根 增润津液,补足失去的津液。 剂量:各等分,弄成散剂,一次一平匙。用粉剂不用担心常山和商陆太强。 刚生完病,病人常常吐口水,代表胃家有寒症,胸阳不足,给予理中丸即可。 胃有寒时,心火下来时被寒挡到下不去,回逆到肺,肺里的津液就从嘴巴里出来了。所以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口水很多,吐掉又来,都是胃上心周围有寒症。 大病后“ 虚羸少气 ”,人很虚弱,少气,“ 气逆欲吐 ”,有恶心现象,代表胃里有虚热。 我们在治病的同时一定要去强固病人的胃气,才能让他病好后不再发病。胃要固好,要分清楚是寒还是虚热。 竹叶石膏汤是虚热时用, 胃的津液不足时,胃热会上冲,故会感到“气逆欲吐”。胃津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发表太过,病人流汗太多,此时将肠胃津液补足即可。 竹叶石膏 清胃热, 半夏 去恶心,恶心代表胃里有停水, 人参甘草 和胃生津, 粳米 补肠胃津液, 麦门冬 补肺的津液,全方可以去除胃热补足中气,为病愈后调理方剂中之最。这个处方也常用于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常常会有“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现象。 实症的恶心 是胃中有水,用生姜、半夏, 虚症的恶心 是肝肿起来顶到胃,胃里没有东西,用吴茱萸汤。 当病人出现脉和时,表示病已痊愈,只是每日黄昏微感烦躁,这是因为大病初愈之际,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时,病人吃了过多的食物,这里讲的是肉类,造成肠胃负担过重,无法消化,这并不是病,只要减少食物量就会好的,无需药治。可见大病初愈吃素很好,比如粥、面条,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 《金匮》至此结束。下一篇是倪师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男性的淋巴癌兼血癌,另一个是女性的渐冻症,不仅有处方思路,还有病因分析、辨证思路和问诊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范文

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烛,以犀性之通灵也。犀之神力,全注于角,其通灵之性,亦全聚于角,是以燃之而幽无弗烛也。夫人得天地最秀最灵之气,失其灵者,私汩之耳,私汩其灵,必是非莫辨,矧能烛幽,若是者,吾于医有感焉。人之有病,或感七情,或染六淫,皮毛肌肉,经络脏腑,受其邪即成病,而病即发于皮毛肥肉经络脏腑之间,故曰杂也。杂者,表里易蒙,寒热易混,虚实易淆,阴阳易蔽,纷形错出,似是实非,欲于易蒙易混易淆易蔽中,确定为勿蒙勿混勿淆勿蔽之症,非本通灵之性,洞彻精微,安能如犀之无幽弗烛。秦越人视病,洞见人脏腑癖结,能烛幽也,能本通灵之性,以烛乎至幽也。夫医何能尽如秦越人,然切脉辨症,就症合脉,反复推究,从流溯源,纵不能洞见癖结,当必求昭悉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或为七情所伤,或为六淫所犯,知其由来,审其变迁,夫而后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皆通灵之为用也。悉皆通灵之用,原本于性生者也,虽不燃犀,奚翅幽之能烛乎,亦何忧病之纷形错出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间乎。书既成,因名之曰《杂病源流犀烛》。乾隆癸巳清明前一日锡山沈金鳌芊绿氏自书

作者:张仲景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挛急疼痛,甚或牵引阴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用烧裤散主治。

烧裤散方

妇人内裤,在靠隐蔽处剪取一块,烧成灰以上一味药,用水冲服一药匙,一日服三次。服后小便很快通畅、阴茎头部稍肿的,这是疾病将要痊愈之兆。如果是妇女患病,则剪取男人内裤烧灰服用。

伤寒大病初愈,因劳累过度而复发,症见发热、心烦、脘腹胀满的,用枳实栀子豉汤主治。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开豆豉一升,布包取淘米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加入枳实、栀子,煎煮成二升,再加入豆豉,煮五、六滚,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应复盖衣被,使病人微微出汗。如果内有宿食、大便不通的,可加围棋子大小的大黄五六颗,服药后就会痊愈。

伤寒病,病已痊愈,又再发热,如果兼见少阳脉证的,用小柴胡汤主治;如果兼见脉浮的,用发汗法以解表祛邪;如果兼见脉沉实有力的,用攻下法祛除里实。

患伤寒大病,痊愈后,自腰以下出现水肿、小便不通畅的,用牡蛎泽泻散主治。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炒泽泻蜀漆用温水洗,去掉腥味葶苈子炒商陆根炒海藻用水洗,去掉咸味瓜萎根各等分以上七味药,分别捣细过筛为散,再放入药臼中研治。每次用米汤调服一方寸匕,每日服三次。服后小便通畅的,停止继续服药。

大病愈后,总爱泛吐唾沫,不能自制,长期迁延不愈的,这是脾虚不能摄津、寒饮停聚胸膈所致,应当用丸药温补,可用理中丸。

伤寒热病,大热已解,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出现虚弱消瘦、气少不足以息、气逆要呕吐的,用竹叶石膏汤主治。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用水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前六味药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煎煮,待米熟汤成,去掉米,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阴阳易是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阴阳易是指健康人与伤寒或温病恢复期的病人性交,出现以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为常见症的疾病。即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摘要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3040.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阴阳易是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阴阳易是指健康人与伤寒或温病恢复期的病人性交,出现以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为常见症的疾病。即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

以前的《金匮》到上一篇结束了,倪师把《伤寒论》里最后一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移到这里,实际上也应该放在第二十三篇。这一篇讲的是性病。“ 阴阳易 ”就是男女之间交换的病。 “ 其人身体重 ”,身体感觉重,“ 少气 ”,呼吸很短,“ 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 ”,阴部痛,似抽筋。因为腹中有脓疮等东西,心热进不了小肠,回逆,故“ 热上冲胸 ”,“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有中毒的现象,“ 膝胫拘急 ”,肝脏有问题。 伤寒初愈之时与人交,如由女子传给男子则曰阴易,如是男子传给女子则日阳易。此为湿邪,因为三阳无寒湿、三阴多寒湿,阴病愈时为湿将尽之时,湿欲退未退,一旦与人交,因湿之易传而致病。烧裩散是取同气相求之意,因为得到病是从这里来的,浊气之染以浊治之,如食鱼后鱼骨刺喉,则取该鱼之一骨烧灰后,吞下即愈为阴阳相易。 烧裩散无法拿取,倪师增补处方:女人用狼牙汤,男人用解毒剂。 解毒剂 :治梅毒第一、二期,阴部生疮且痛,也治淋病、下疳(睾丸肿大,同时鼠蹊部肿大)、梅毒引起的破洞、滴漏及恶臭。 处方: 土茯苓4钱,木通4钱,川芎3钱,忍冬花3钱,甘草2钱,大黄2钱,茯苓5钱,用汤剂。 若到淋病末期,阴茎都烂掉至掉落,则经方更简单,用 阿胶附子汤 , 处方 只三味药:阿胶5钱,炮附子1钱,甘草钱。阿胶止血,炮附子固表,甘草解毒。此方看似简单,一剂即中。这些都是普遍的处方,汤剂、散剂均可。 这是病后调理的处方。大病之后本应好好修养,不可过劳,如果强出劳力导致百脉伸张,汗液大出而致表阳无法固守,因而易得风邪,此际里热又盛,阴阳不合,病又复发。 枳实 降上升之浊气, 栀子 去虚浮之热, 豆豉 散虚邪。 先煮枳实栀子,四碗煮成两碗,再加入豆豉滚一下即可。服后微微出汗,因为过劳后津液丧失不是很严重。如果病人有宿食,即大便堵到,加一点大黄即可。 解表又攻下后,病人还有发热,代表还有少阳证,所以小柴胡汤又来了。如果一开始三阳并病,也是小柴胡汤。妇人见鬼,亦是小柴胡汤。 如果遇到大病初愈之人,什么都好了,就是腰以下水肿,用牡蛎泽泻散,用散剂慢慢去攻它,只需要利小便,小便出后就可以停药,不必太过。 蜀漆、商陆二味药较强。 蜀漆 用常山苗取代, 商陆 根是很强的排水的药,蜀漆 葶苈 祛痰,因病人久卧必生浊痰,我们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去肺脓疡,葶苈子本身清上源,病人小便不利、水肿,要把上源痰去掉。 海藻 咸味攻坚,含碘,能去疮伤活血。 牡蛎 性重降逆上之水气,补钙,咸能软坚,咸味还能水生木。 泽泻 利水, 栝蒌根 增润津液,补足失去的津液。 剂量:各等分,弄成散剂,一次一平匙。用粉剂不用担心常山和商陆太强。 刚生完病,病人常常吐口水,代表胃家有寒症,胸阳不足,给予理中丸即可。 胃有寒时,心火下来时被寒挡到下不去,回逆到肺,肺里的津液就从嘴巴里出来了。所以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口水很多,吐掉又来,都是胃上心周围有寒症。 大病后“ 虚羸少气 ”,人很虚弱,少气,“ 气逆欲吐 ”,有恶心现象,代表胃里有虚热。 我们在治病的同时一定要去强固病人的胃气,才能让他病好后不再发病。胃要固好,要分清楚是寒还是虚热。 竹叶石膏汤是虚热时用, 胃的津液不足时,胃热会上冲,故会感到“气逆欲吐”。胃津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发表太过,病人流汗太多,此时将肠胃津液补足即可。 竹叶石膏 清胃热, 半夏 去恶心,恶心代表胃里有停水, 人参甘草 和胃生津, 粳米 补肠胃津液, 麦门冬 补肺的津液,全方可以去除胃热补足中气,为病愈后调理方剂中之最。这个处方也常用于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常常会有“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现象。 实症的恶心 是胃中有水,用生姜、半夏, 虚症的恶心 是肝肿起来顶到胃,胃里没有东西,用吴茱萸汤。 当病人出现脉和时,表示病已痊愈,只是每日黄昏微感烦躁,这是因为大病初愈之际,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时,病人吃了过多的食物,这里讲的是肉类,造成肠胃负担过重,无法消化,这并不是病,只要减少食物量就会好的,无需药治。可见大病初愈吃素很好,比如粥、面条,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 《金匮》至此结束。下一篇是倪师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男性的淋巴癌兼血癌,另一个是女性的渐冻症,不仅有处方思路,还有病因分析、辨证思路和问诊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论文

学员问: 《中基》阴阳应用篇,如何理解“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又“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助教答: 1、“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实证,是指阴或阳的偏盛,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①阳盛则热,出现阳性的症状(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用阴性的药物治疗这组热证,即阳病治阳。 ②阴盛则寒,出现阴性的症状(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用阳性的药物治疗这组寒证,即阴病治阴。 2、“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虚证,阳或阴的偏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①阳虚则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盛者,属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恍白,浮肿),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②阴虚则热,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腧、脏腧,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腧;非止风寒而已,六*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腧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腧,中湿者,治在胃腧,中燥者,治在大肠腧,此皆六*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在背之腑腧。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腧。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 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腧,错泻四末之余,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况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腧,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彻骨!若六*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阴阳的肇始先天八卦传说上古时,阴阳始于气象观测。伏羲氏坐在观象台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类比,发现了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伏羲氏“一画开天”:用“—”首尾相接取象为太极“○”,代表日出日落的升降规律。太极内蕴阴阳,是宇宙的原始态,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太极就像圆周一样,具有无限大、无限小、包容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阴阳属性的深刻含义。古人观察太阳在周天上运行,太阳因周天变动,太极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太极化生出阴和阳。伏羲氏用“—”符号代表阳,代表热,代表白天,取象于天;用“- -”符号代表阴,代表寒,代表黑夜,取象于地;用“ ”代表阴阳,来象应天地、昼夜,热寒。太阳一天的出入升降运动使阴阳交感互动,分别化生出夜阴昼阳,产生出寒温热凉四象:早晨温-少阳、中午热-老阳、黄昏凉-少阴、半夜寒-老阴。这就是古人观察:“—”阳化生为“老阳、少阳”;“- -”阴化生为“老阴、少阴”的演化过程。 阴阳四象取象于一年的“生化收藏”,象应于一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生长收藏”四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过渡变化状态,后世称之为“化”,象应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现了五行。这就是阴阳和五行的最原始的理论起源。四象阴阳交感,分别再阴阳化生,也就化生出三画卦的八卦: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天是不能分开的,地可以分开。天空中动是火,天下面动是风,天上面动是泽。地分三层,地当中动是水,地下面动是雷,地上面动是山。八卦类比八象应八方:乾象天、应南方,坤象地、应北方,坎象水、应西方,离象火、应东方,艮象山、应西北方,兑象泽、应东南方,震象雷、应东北方,巽象风、应西南方。八卦反映到八卦图上恰好与我国的基本地理地势相对应。八卦图方位与现代地图方位完全相反,是因为八卦图是伏羲氏坐北面南,以人的方向感觉作为定向标准的,而西方地图则是以地理实物方向作为定向标准的。这恰好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中方文化重视“人”,以人为本;西方文化重视“物”,以物为本。阴阳化生规律图八卦继续化生,八卦则演化为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六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一百二十八卦……直至无穷,演变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事实上,16卦、32卦、64卦……本质上都是八卦,因为它们所有卦象都是在八卦基础上化生出来的,世间万物可以概括为:天、地、火、水、风、雷、山、泽这八种现象彼此间的阴阳互动演化的结果,世间万事万物万变不离其宗。此所谓八卦定乾坤,也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道理。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类比。发现了人顶天立地,是万物之灵,是天地间错综复杂万事万物的代表。人是一个小天地,人同样具有天地的阴阳特性。人根据天地阴阳特性标准,把天地划分为阴和阳。天、地、人古人称之为三才。以此观念来认识阴阳,阴阳就是三才,三才也就是阴阳。伏羲氏把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确定为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把八卦定为三画卦,实际上八卦本身就蕴含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后世继承发展了三才思想,形成了系统的三才理论。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六经三阴三阳理论、三焦理论都是始于阴阳八卦理论。总之,伏羲一画开天地,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又以八卦定乾坤,把万事万物归纳为八卦等八类基本元素。伏羲氏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后世所说的先天八卦图,揭示了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无字天书”。阴阳理论与今天哲学的矛盾论相比,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角度理解阴阳八卦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从观测太阳周天运行角度来理解阴阳八卦,就非常容易了。太阳日出日落升降运动好像是在圆轨道上运行,古人叫周天运行,白天黑夜把一天分成阴阳两仪,早上、中午、傍晚、午夜把一天分成四象,四象进一步再阴阳对偶平分,就是所谓的八卦了,八卦再连续平分3次,又可分成64卦,卦象可以连续平分下去,直至无穷。对于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怎样阴阳划分,事物总是按照固有的阴阳升降出入规律,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着,每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都可以看成一个太极;一个周期粗分就是阴阳转换周期,细分就是四象的寒温热凉变化周期,再细分就是八卦次序周期,……再分还有64卦次序轮回周期;……甚至不断细分,把一个周期可以无穷地细分下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阴阳规律,太极、阴阳、四象、八卦……是同一周期规律事物,按不同精细程度描述的周期规律。结合现代人的认识,太阳周天运行,就是所谓的太极;太极思想指导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认识事物。白天黑夜把一天分成阴阳两部分;阴阳思想指导我们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的阴阳规律。早上、中午、傍晚、午夜把一天分成四象;四象思想指导我们运用四象规律细化事物的认识。四象对分成八卦;八卦思想指导我们从八个方面把握事物的演变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对事物认识精细程度的具体要求,选用太极、阴阳、四象、八卦、64卦……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用现代话讲: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就是各具不同自然周期规律的模型,阴阳八卦是科学观测的成果,不全是迷信玄学,我们要深挖阴阳理论的科学内涵。后天八卦相传中古时,82岁的周文王因谗言诬陷,被商纣王囚禁在羑(you)里城长达七年之久。周文王在狱中韬光养晦,参透了伏羲先天八卦阴阳至理,以蓍草为工具,根据斗柄顺四时五行八方旋转运行的周天的天象规律,根据帝王临御四正四隅八节的国事规律;将八卦:震、巽、离、坤、兑、乾 、坎、艮依次定位归属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等四正四隅八个方向上,依次主应在一年360天“周天”中的各个45天上;从而推演出了后天八卦。 文王后天八卦图 北斗四时运转图《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记载的就是周文王推演后天八卦的过程:一年之中斗星运转一周,斗柄指正东方,震位,象应二月春分,一阳排在二阴之上,春气旺万物生,为木;斗柄指东南,巽位,象应立夏,阳盛于上,万物繁茂,为木;斗柄指正南,离位,象应五月夏至,万物长大成形,皆有显着之象,阳旺蕃英成秀,为火;斗柄指西南,坤位,象应季夏孟秋之间的立秋,土气旺而生万物,为土;斗柄指正西方,兑位,象应八月秋分,一阴之水在上,阳气壅遏于下,水润泽于下,万物皆愉悦,为金;斗柄指西北,乾位,象应立冬,阳居阴位,阴阳之气必相搏而战,为金;斗柄指正北方,坎位,象应阳气蛰藏于阴中,万物皆归藏于中,为水;斗柄指向东北方,艮位,象应立春阴尽阳生,天运一周岁,气机变化终而复始,成终成始,为土。可见,周文王演绎的后天八卦,记天体八节符号,四立为生长收藏,二至为寒暑之极,二分为阴阳之和。后天八卦配四时八节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连续不断阴阳互根互存的周期规律。 周文王在后天八卦基础上,每卦又演绎成八卦,八卦之间互相搭配,形成了以六爻为基础的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借喻帝王国事、夫妻儿女家事、人生长壮老已的人生规律,又为后天八卦的每卦写了卦辞,为每爻写了爻辞,遂写成《易经》,形成了阴阳易理,从此八卦才开始有文字记载。用现代话的说,周文王为后世建立了能够涵盖宇宙、社会、家庭、人生、心理,生理、病理等周期规律的六十四类事物发展的模型。十翼周文王虽然为八卦进行了文字记载,但是文意深远,词义古奥,又多有暗示,一般世人根本难以理解。孔子五十岁始学易,认为易经是阴阳至理,潜心研究易经,倾毕生精力为易经批注,作系彖辞,创《十翼》。《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晚喜易,序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的记载。十翼有:《彖(tuan)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至此易经的基本内容已经全部形成。《十翼》是对《易经》(《周易》)的注释,《易经》因《十翼》才容易解读,易经才因此得以传于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经”。《十翼》是学习《易经》必备的基础知识,学习《易经》必先学习《十翼》。学习《易经》不要死背硬记卦辞、爻辞和经文,而是深刻体会《易经》六爻、六十四卦的逻辑思维过程和方式。用现代话讲,就是学习掌握研究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易经》破解的就是是纷繁复杂变化的大千世界所共有的普遍规律。了解气气就是天体运行在地部产生的气象变化。气象变化总括有:寒风热暑湿燥六种变化,故称为六气。古人认为:气象的阴阳变化决定于天体运行。天体气象变化的方向和时节又取决于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一气所化生。分则为阴阳,合之则为太一。阴阳本来只有两方面,只是因为阴阳需要划分标准,也就出现了人。天地人合称三才。太极既是一,也是二,也是三。因此古人是根据天、地、人三部观察宇宙一切事物气化活动情况的。气本无形,古人就采用“因形察气”方法观察气的活动,采用律吕、五音漏刻的方法纪理之。气的观测1.观天部随其节令察其气机升降太阳运行有年周期,日体晷影一年运行一周,晷影在圆周上运行,左升右降,经过四正(东、南、西、北)四隅(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旋转运行周期规律,根据月体日宿二十八星宿周期规律,根据北斗星的旋转运行周期规律,根据日月星斗相会周期规律,再根据天体五星定时出没于东南西北中五方而划定年周期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有一气,太阳运行一周有风暑湿燥寒等五气的变化,对应于生长化收藏五种阴阳盛衰变化方式,五气配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五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天部五运气机升降出入规律。2.观地部从四方四时以察其地面生化收藏地部自然之气本于三阴三阳,概括为: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变化。六气节律性地出现在一年变化的气候中: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初气地支配寅卯;少阴司天,其化以热,二气地支配辰巳;太阴司天,其化以湿,三气地支配午未;少阳司天,其化以火,四气地支配申酉;阳明司天,其化以燥,五气地支配戌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终气地支配子丑。这样六气每气配两月,六气恰合十二月。古人观察发现:风热暑湿燥寒本来是自然之气的正常变化,就是所谓地部六气。但是如果地部六气太过、或不及,必然会严重影响地气的生长化收藏,产生自然灾害。同样六气也存在年节律变化,存在着复杂的五运六气规律。六气的本质上就是天体运行在地部产生的气象变化,所以说地部六气本质上就是天运五气在地部的表现,这也是五运与六气的关系。气本无形,无从观测,古人采用“因形察气”方法来间接观察气的活动。“形”就是指地部有形可征之物。聪明的古人是通过观察风向的方法间接了解了地气的活动情况的。古称为风角术,又称天籁。具体观察方法是:古人就是通过对东南西北方向借助季节风的风向的观察和对气候的观察,发现了季节风向和四季寒热温凉地气的关系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古人观测发现:天地之气在升降浮沉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中自然界能够发出不同的固有频率。古人是通过就借用律管共振方法测知了地气的变化规律。古人通过自然五音的观测,发现了五音也与人体五脏功能密切联系。古人还对地部有形之物进行五行归类:根据酸苦甘辛咸五味,辨识事物的阴阳属性;根据寒热温凉四气,辨识事物的升沉浮降气机;进而辨识有形之物的五行属性,间接了解有形之物的五行生克制化的气化状态是否正常、是太过或不及。最后古人将运气理论发展成为六十甲子术。六十甲子术就是古人掌握五运六气规律的其中的一个数理工具之一。3.观人部从天地气交中察其气损益消长。古人认为天人合一,人也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天地之间的气化相通,并存在着共通规律,都遵从阴阳五行之间互相亢害承制的气化规律。人体随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产生相应的阴阳升降、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五运六气正常,则人体气机调和,阴平阳秘,五脏安和而无病。五运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发生自然灾害,也会严重影响人体五脏之气的失常产生疾病。因此人体阴阳气机的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天地之气的活动状态和规律。这也是古人“因形察气”的方法和思路。“因形察气”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天象规律的方法,同时还给我们后人提供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在“因形察气”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医藏象理论依据就是“有其内,必形诸于外”的易理。中医辩证论治过程就是通过病人外在证候,诊断病人的内在病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用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因形察气”的治病过程。中医用阴阳五行理论判断人体五脏亢害承制状态,作出五脏太过或不及的诊断,指导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偏性纠正治疗疾病的阴阳偏性。从中能够理解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根源于阴阳五行理论,根源于古人“因形察气”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到人体的阴阳规律:“气有多少”表现在人体上就是三阴三阳六经;“形有盛衰”表现在人体上就是五脏的盛衰。五脏病理变化有三:不外本脏自病,相生失衡,相克失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